1995年9月23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文摘)
专栏:

  《中华读书报》开展讨论——
跨世纪人该读什么书
近两个月以来,《中华读书报》就读者的一封来信引发的一场关于“跨世纪中国人该读什么书”的讨论引人注目。
讨论中一些学者提出,我们正处于世纪之交的关键时刻,面对我们的将是一个高科技、信息化的现代文明社会,如何尽快提高几代国民素质,以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提高我国国际地位,是极具重要和深远意义的大事。今天的人要想使自己文明、高尚,与时代同步前进,知识,就是最方便、现代的阶梯。
掌握知识离不开读书,“读什么书”,常常是同“做什么人”联系在一起的。参加笔谈讨论的部分全国青联委员认为:读书是塑造健康人格的基础。作为跨世纪的中国人,知识、修养与才能是必不可少的三样东西,因此应读有关这方面的书籍。
在谈及读书的目的时,一些学者告诫读者:由包装、广告和传媒“炒”出来的“畅销书”大部分是某些人为了实现其经济目的或其他需要而诱导读者,未必就是应该读的书。“跨世纪”主要着眼于将来,着眼于发展,着眼于它现在正在萌芽和生长之中的东西,这些将是占主流的。中国人民大学一位教授认为:跨世纪的中国人该读的书大体上可分三类:第一,各行各业的人都该读的有关政治和文化基本素养的书,即公共类;第二,本行本业的人该读的书,即专业类;第三,与本行业有关或者自己感兴趣的外行外业的书,即外业类。不读第一类书,就缺少大志和动力,不明方向和目标;不读第二类书,就不能提高自己的工作质量和效率,无法在本职岗位上做出贡献;不读第三类书,就不能开阔眼界,触类旁通,势必孤陋寡闻,闭塞单调。
我国历史上许多朝代都很重视编录指导阅读的书目。近代最有影响的一本目录学名著是《书目答问》。百余年来,中外作家和学者留下来的“影响书目”应该是了解先贤们“读什么书”的最佳指南。一位读者称:这次讨论应该为我国公民提供一份最基本的应读书目。编选好这套书目,并组织推动几亿劳动者认真阅读这些图书,无疑是我们迎接新世纪的最好的精神准备和智力准备。


第8版(文摘)
专栏:

  苏州青工技能月活动引出话题:
要重视青工技术晋级工作
在前不久结束的’95苏州青工技能月活动开幕式上,30位青年技能高手精湛的表演迷住了在场的观众。但谁能想到,这些技能高手大多只是初级工,个别为中级工,没有一个是高级工。
据了解,目前在青年技术工人中,获中级以上技术等级的很少,获技师等级的则是凤毛麟角,获高级技工的则为零。苏州劳动局培训科负责人说,苏州早就建立了一整套技工晋级制度并有充分的报升技师和高级技师名额,全市建立了14个高级工培训基地。但这14个高级工培训基地目前却面临生源缺乏的困境。许多企业不愿送技术拔尖的青工到外地深造,也没有在本单位建立起破格晋升等鼓励青工脱颖而出的措施。
据了解,苏州有关部门已提出每年培养2000名高级技工,12000名中级技工和10000名初级技工的技术人才培训计划,以使在5年后初、中、高级的青年技术人才比例为10∶60∶30。
(8月21日《中国青年报》常佳伟郁进东文)


第8版(文摘)
专栏:

  深圳的“招工难”现象
据深圳职业介绍部门透露出的最新信息,许多企业已出现“招工难”。找不到应急的劳力已成深圳一些企业颇为头痛的问题。
据有关人士分析,经济发展由“一花独秀”变为“遍地开花”,劳务工大量分流,是造成深圳招工难的首要原因。
过去湖南、四川、江西、湖北、广东、安徽等省市劳务工的流向,大部分都是流向深圳、广州,而现在随着上海、山东、江浙等省市经济发展的崛起,这些地方消化了相当大一部分劳务工。
另一方面,深圳的一些企业劳动条件差,待遇低,工资五六年不变,是造成深圳招工难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深圳的招工难已在制约着许多企业的发展。
一些人士认为:正视“招工难”,提高深圳企业的劳工工资待遇,改善劳工工作、生活环境和条件,加强深圳企业对内地劳工的吸引力,这是改变深圳招工难状况的当务之急。
“招工难”的状况也提醒深圳有关部门必须健全和发展劳务市场。过去深圳的劳务市场完全是“买方市场”,对管理和发展不太重视,现在则必须注意规范劳务市场行为,扩大市场劳工来源,加强组织市场供求信息,真正发挥劳务市场的桥梁作用,使企业和劳务工都感到方便。
    (8月28日《光明日报》易运文文)


第8版(文摘)
专栏:

  上海商界新时尚——
企业家寻找理论家
企业家寻找理论家已成为一种新时尚,最近一个时期以来,上海商界从零售小企业到集团公司,理论研讨会频频召开,在企业形象、企业经营定位、企业营销方式等各方面寻求理论指导,使上海的商业建设上了一个新台阶。
在新三年中,上海商业的转变要实施五种发展战略:抢摊拓展、连锁经营、率先进入、一体化战略和实施现代企业制度等,这种打破传统商业经营格局的战略,如何才能实施,理论先行势在必行。上海汇联商厦、亨生西服公司、上海电视机商店、恒源祥绒线公司、开开集团公司等企业,纷纷请理论界的学者、专家为企业献谋划策,增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
地处徐家汇商业中心的汇联商厦,面对周围一批高档次商厦的挑战,经济理论学者为其设计与大商厦全然不同的经营战略,即依托徐家汇地区现代商业环境,结合传统经营特色,回归消费者基本需求心理的新路子,他们为汇联商厦设计的企业形象是:不同之处在于货真价实,畅销之处在于质优价廉,诚意之处在于面向大众,完美之处在于售后服务。
面对商界这种寻求理论指导的趋势,上海一批从事经济理论研究的专家学者认为,这是商业经营行为成熟的标志,是一种高层次的企业形象塑造。理论家们乐此不疲,在各种理论研讨会上频频亮相,不少人已成为企业的“智囊”。
            (8月23日《文汇报》姚慧玲文)


第8版(文摘)
专栏:

  提倡纯天然食品是否科学
化学合成物质的危害性已被广为宣传,并为人们所认识,所以,近年来人们开始青睐各种天然食物。但如果认为任何天然物品都是好的,化学合成物质都是坏的,并美其名曰“回归大自然”,这种绝对化却是要不得的。
美国科学家测试了80种天然食物,发现所含的自然化学物质比人造化学物质危险得多。事实上,许多天然植物,在长期的生存竞争中,为了抵抗细菌、病毒及害虫的危害,在其机体内自然产生了许多有毒的化学物质。用现代基因工程方法培育的抗病虫害作物(蔬菜、水果、烟草、粮食作物等),含杀虫物质的成分则更高。据专家统计,我们食物中的杀虫剂,99%以上是天然的。经测定,甘蓝中有49种天然杀虫剂,茴香、肉桂、丁香、咖啡、芥末、桃、梨等,几乎所有的蔬菜、水果均含有天然杀虫剂。
人工合成化学物质和天然化学物质,从根本上说都是化学元素组成的,对人体的影响决定于其化学成分及结构。从这个意义上说,“天然的”并没有什么优势。
           (8月24日《解放日报》山今文)


第8版(文摘)
专栏:

  警惕“高科技病”
6月中旬的一天,记者在北京某医院采访“专家门诊”。一位外地患者因为胸闷近半年千里迢迢进京求医。他曾被当地的大夫怀疑心脏有问题。面对专家,患者开始主诉:“40多年了,我从未住过院挂过吊针,今年春节后突然感到这里憋闷……”他边说边将闷痛的部位指给专家看。没等病人说完,专家便拿起桌上的血压计:“先量量血压吧。”血压正常。“再做些检查吧。”超声心动图、B超、心电图……一下子开出7张单子。“等下周结果出来后再来。”
仅仅几分钟时间,病人便拿着一摞单子走了。专家居然没用过挂在他脖子上的听诊器!
体格检查是医生运用自己的感官(眼、耳、鼻、手)或借助于简单的诊断工具,如听诊器、叩诊锤等来了解病人身体状况的一组最基本的检查方法。据悉,完善的体格检查结合病人病史资料,可以使80%甚至90%的疾病得出正确的初步临床诊断。而任何一位经验丰富的医生,当初都是从这些最基本的临床检查开始的。如今那些习惯了开检查单、习惯了依靠仪器设备的大夫则认为,作为“最基本的检查方法”几乎成了多余。至于超声心动图代替了心脏听诊、B超代替了摸肝脾查腹水症,胸片代替了心肺检查等现象,在许多医院俯拾即是。
著名心内科专家、原北京医院心内科主任曾昭耆教授认为,一个医师的水平,最根本体现在他诊断治疗疾病的基本功底,即取决于他能否正确地根据临床观察、分析思考,正确地判明病情,取决于他用手、用眼、用脑子的能力,现代医疗设备不过是病史和体检的补充罢了。
早在70年代初期,林巧稚大夫访美归来时就曾担心地说,现代化的医疗仪器可能成为医生与病人之间的障碍。
此外,医疗仪器也有其自身的弱点。据统计,全世界临床误诊率大致在15%至40%之间,而其中仪器误诊率约占80%。
“重视临床实践、掌握临床经验,尔后再去驾驭现代仪器设备,”几乎是每位接受采访专家的共同心声。
曾在“协和”做过多年临床大夫的陈敏章部长,就非常欣赏北京儿童医院的“一眼大夫”(一眼即能看出什么病)。他在撰文中说,“一眼”是经过千万次的实践观察、思考形成的“慧眼”。他主张,作为一名高水平的医生一定要克服对辅助性的诊断技术手段过分依赖的思想,积极投身临床实践。
         (8月29日《健康报》李仁丰文)


第8版(文摘)
专栏:

  文化市场法规体系待完备
从系统论观点来看,文化市场是由四个不可分割的方面所组成:产品的生产者、产品的经营者、产品的消费者和产品经营的管理者。文化市场要健康地走向繁荣,就必须有相应的法规对四者的相互关系加以规范,也就是说,文化市场的法规体系要完备,不能有漏洞。
目前,我国文化市场的有关法规主要是针对管理者如何管理而制定的,而针对其他三方面的法规还相当薄弱。虽然其中也有一些涉及到其他三者利益的内容,但并不全面,有的也不明确。所谓市场经济并不是绝对自由的,市场经济实质上是一种法制经济,需要通过法律对市场进行必要的调控和规范。没有规范就会混乱、就没有公平竞争,从而也就没有真正的市场繁荣。对文化市场的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都应以适当的法规加以规范,允许、提倡、鼓励什么,反对、取缔、打击什么,正当的权益如何保护,不正当行为如何制约,都应当在法规的条文中昭示得十分明确并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所以,当前的文化市场,单纯的行政手段不能代替法律,完善的法制管理才是一种全方位的有效管理,是自控和他控相结合的一种管理,是现代社会所必须拥有的现代化的管理体制,文化市场同样如此。
      (8月25日《经济日报》蒋林赵令珍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