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9月23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文学作品)
专栏:

  花都红胜火
何锹姚中才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在南国,珠江三角洲的腹地,有一个地方叫花都。或许,仅仅是一种偶然的巧合,花都市总面积为960平方公里,恰恰是共和国领土的万分之一。而现任花都市委书记石启仁,成为全国百名优秀县(市)委书记之一,却绝对不是一种偶然。他坐在我们面前,一笑,还能捕捉到几分的憨厚和质朴来。因其姓石,我们常戏称之为石头。正是这石头率领市委一班人,在共和国万分之一的土地上,耕云播雨,短短三年多时间,就使花都的国民生产总值连连翻番,以共产党人的胆识和气魄,书写了花都历史上崭新的篇章。
    没有路,敢问路在何方
1991年11月28日,石启仁就任花县县委书记(1993年6月,花县撤县建市时改任花都市委书记)。一张中国地图铺在他的桌面上,石启仁把自己独自关在办公室里,时而坐在办公桌前沉思默想,时而又急速踱到窗前,看一眼窗外。地图上,花县的所在不知被他的目光扫瞄了多少次。
石启仁心里着急呀!
花县,这是一块诞生过太平天国首领洪秀全的土地。地处珠江三角洲北端;离广州市区仅22公里。珠江三角洲其他县(市)的经济正在突飞猛进地发展,有着优越地理优势的花县却像个穷乡僻壤一样阒无声息。到底是什么原因制约了花县的发展?石启仁再一次踱到窗前。窗外已是万家灯火。他打开窗子远眺,狭窄的湖滨公路,拥挤的车灯在缓慢地移动。一股清凉的夜风扑面而来,带着些树叶的清香,他的精神为之一振。
路,花县需要高等级公路!可花县没有像样的路,更没有高等级公路。一个一个的机遇都向其他地方奔去了!
县委一班人很快达成了共识:发展花县经济,先以路作为突破口。
选好的突破口,交给刚成立的大办公路建设指挥部去设计,拿出的方案是9米宽水泥路面,3车道。石启仁的眉毛紧拧在一起:要上就上高水准,路不通则财不通。目光要放长远一点,不要给后人找麻烦,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石启仁提出了自己的意见:26米路基,23米水泥路面,6车道,一级水泥路。
当时就有人怀疑,这么宽的路,修给谁走?是不是浪费?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太大了。一些安于现状,不求无功、但求无过的干部,依旧慢吞吞不温不火地混着日子;一些平时说大话、吹大牛,办起事来推诿扯皮的干部,大大咧咧地享受着日子。石启仁觉得心里有一股无名的怒火,却不知道向谁去发泄。
1992年5月15日,几辆中巴载着石启仁和五套班子主要领导、大办公路建设指挥部成员及各镇党委书记、镇长,一路颠簸在工地上,划分责任,现场办公。实行“谁家孩子谁家抱”,哪一个环节影响了工程进度,唯责任人是问!
偏偏就有敢于顶风上的。公路局局长,在公路建设如火如荼的时候,居然20多天找不到影子!这样的公路局长,要他做什么!石启仁当即在现场提议:“撤掉这个局长的职,常委有不同意见请提出来。”大家一致通过。
一些慢吞吞拖拉疲沓的官被镇住了。这个石头,当兵出身,连死都不怕的。马上干吧。从此,选线、拆迁、筑路,施工过程中,再没有谁拖拉搪塞,讨价还价,阳奉阴违了。老百姓从他那雷厉风行的举动看到了花县的希望,也从他组织的宣传活动里认识到修路的益处,主动让出地盘,腾出路基来。公路要经过一幢刚刚盖起的楼房,房主装修完毕,搬进去不到两个月,听说修路要拆迁,房主二话没说就答应了下来。房主一边拆着自己亲眼看着一砖一瓦垒起来的房子,一边流着泪说:“祖祖辈辈走的都是田间小道,修这路是我们花县的大好事,我受点损失算不上什么!”
1992年冬天是花都最冷的一个冬天,也是花都公路建设最热的一个冬天。石启仁常常冒着凛冽的寒风,伫立在工地上指挥,疏通来往的车辆,如一尊铁铸的碑。正是这种排除万难,坚韧不拔的气概,使得那条66公里长的一级公路,仅用11个月就通车了,为奇迹迭出的南粤大地又增添了一个新的奇迹。两年,花都大地完成超二级公路200公里,搭起了城乡一体化、组团式都市的骨架。
路通了,财也就通了。一着妙招,满盘皆活。一条条高等级公路引得一个个机遇高速地向花都奔来。连续三年,花都以每年新上200多个工业项目的速度飞速发展着。当初骂他头脑发热、操之过急的那些人,此刻不得不佩服他的战略眼光。     托起今天和明天的太阳
面对花都这片土地,石启仁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巨大压力。市委书记这个“官”,按封建时代的品级来套,只是一个七品芝麻官。但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却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而共产党人,更为这一信念注入了新的内容。石启仁想过很多,但都离不开一个朴实的信念:为花都人民办实事。
石启仁在部队摸爬滚打20多年,思考问题爱从用兵的角度考虑:兵家之道,天时、地利、人和三大要素。三者皆备,百战百胜。论天时,眼下不能不说是最好的时候,国际国内大环境都有利于经济建设。论地利,路通了,花都紧邻广州。唯一的不足是起步晚了,缺乏人才优势。石启仁把目光投向了教育。纵观所有发达国家的发展轨迹,无一不始于重视人才、重视教育。教育是兴市之本。
中华民族曾以古老的文明饮誉于世,悠悠五千年历史,从孔夫子到陶行知,从蒙学到私塾,无不证明中国人崇尚教育。
对于教育谁都说重要,但我们的有些领导,“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看到一些乡镇里教师因待遇低而转行,看到一些学生为赚钱而辍学,石启仁的心被刺痛了。花都要在经济上立起来,必先在教育上立起来。
花都市一次前所未有的“教育基金万人行”大行动开始了。
石启仁和市委主要领导带头在捐款箱里每人投进了5000元,他那里面包括广州市委发的目标责任奖3600元。
“教育基金万人行”办公室里,电话铃响个不停。
“我是香港长途,我从小是在花都长大的,为了家乡的教育事业发展,我捐款3000元……”
“我在一家合资企业工作,我们的下一代需要文化,将来的社会要靠他们出来竞争,我捐2000元……”
“我在一家企业打工,深受文化不高之苦,我没有什么钱,这100元,算是我的一点心意……”
一位正在医院住院的退休老人,在儿媳和小孙女的搀扶下,赶到“教育基金万人行”办公室,对工作人员说:“你们做了一件大好事,花都人会永远记住的。”
1994年5月,这是花都教育史上应该大写的日子,一次“教育基金万人行”活动,共接受捐款7200多万元。这仅仅只是占共和国面积万分之一的一个小市呵!
仅仅一个“教育基金万人行”并不能一下子就振兴起教育来,但从这里可以看到花都人的胆识,看到崛起中的花都人对教育、对知识、对人才的殷殷厚望。
1994年,花都市增加教育投入1亿元人民币,用以解决教育的硬件。
新的高水准学校大楼建起来了。
现代化的教育设备添置起来了。
一度流失的教师也回流了。
花都真正兴起了一股重视教育、振兴教育的热潮。
    一体化的梦想和现实
石启仁,总是自己给自己加压力,自己给自己出难题,自己跟自己过不去。
他出生于江苏邳县农村,对那个苏北老区,对农村的贫穷落后有着太深的印象。石启仁潜意识里一直藏着这样一个心愿:为官一任,一定要让当地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在花都,一个宏大的建设构想逐步成熟:按现代化、城乡一体化的格局建设花都。
作为一个全新的构想,一体化是一个艰巨而复杂的工程,也是一个科学而具有战略远见的工程。
说到工程,人们很容易想到石启仁一手操办起来的秀全公园。
那时,石启仁担任分管政工的副书记,手头不能调拨资金,但他对全市唯一的那座名为公园实为垃圾坑的地方充满了兴趣。那时,公园里的污水沟臭飘三四里,几个工厂都往里边排污,市民们都把垃圾往里边倒。一座公园代表着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这里要办好了,是一块多好的游乐去处呀!可那时的花县,经济底子薄,百业待举,哪里能抽出经费来治理这座公园!
石启仁四处化缘,找来热心者义务设计,一座令人耳目一新的公园展现在人们面前。
石启仁常常告诫说:任何建设都不能搞短期行为,不能穷对付。他的现代化、城乡一体化的构想完全避免了过去因盲目性而造成的建了拆、拆了建的浪费。市府所在地新华镇以及其他8个镇1个华侨农场在内的全市960平方公里,都要进行实际的科学的城乡一体化规划,要把花都市建成现代化、花园式、组团式的新都市。
按照石启仁的规划,新华镇到2000年将发展到面积60平方公里,人口48万。此后将继续发展到面积128平方公里,人口80多万,成为花都市的中心城市。各镇将建成4—10平方公里的小城市,成为卫星城。全市100多个行政村将建成1—2平方公里的镇。路把它们连接起来,这就使得花都成为组团式的都市。城镇建设要实用与艺术相结合,建设与绿化相结合,城市绿化覆盖率达35%,要突出花的主题,将花都建设成为花园式城市。农民新村将突破以往只适应小农耕作和生活方式的封闭的、功能单一的旧模式,建成具有城市那样集流通、消费、教育、传播、娱乐等多种功能,使衣食住行都方便的现代化居住小区。
新华镇三东村,不但孕育了全国劳动模范梁宝煜,也是花都城乡一体化的典范,其知名度在岭南正不断提高。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三东村率先建立新村,按城市化的要求,建起自己的别墅小区和公共屋村区。将农民向新区转移后,再成片改造旧村庄,实行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改变了过去农村有新房无新村的面貌,避免走弯路,缩短与先进国家和地区的距离。农民改善了居住及生活环境,改变了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生活方式,能像城里人一样生活和接受教育,他们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农村城市化、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方向已经从三东村身上体现出来。
石启仁将他所从事的跨世纪的巨大工程叫做打基础,给后人打基础。可这是一项多么艰苦的基础工程啊!
熠熠的阳光下,各种推土机、筑路机、打桩机正在花都大地奔忙。城乡一体化的路还长,但城乡一体化的梦正在踏踏实实地一步步变成现实。
    识得良驹跨世纪
对于一个真正干事业的人来说,要紧的不是个人得失、职位升迁,而是有一个便于自己施展的舞台,正如骏马渴望着草原,蛟龙向往着大海,雄鹰爱恋着天空。作为一名事业心极强的战士,石启仁珍惜和爱恋着花都这块战场。
有一次他可能是着急了,对身边的几位干部表情严肃,颇带点火药味地说:“同志们啊,时间在飞快地过去,我们都拍拍自己的胸脯吧,……无功便是过!”
从实际出发,讲真话,办实事,大胆开拓,创造性地工作——这是石启仁形成的性格。他不满足于做过的一切,总是向新的目标前进。他把主要精力都放在高智能的运筹上。
为了明天的收获,石启仁决心当一名今天的播种人。他知道,作为一名市委书记,只有抓住人的观念转变,提高人的素质,为明天的花都准备好跨世纪的人才,才是真正的尽职尽责。
然而,这也是最艰难最不容易看到实效甚至是费力不讨好的工作。抓好这件事的基本前提是:你得有一种大公无私的胸怀。
必须正视的现实是,中国的改革是在这古老的土地上进行的,几千年封建思想的残余根深蒂固,中国的开放是在一种长期闭关锁国的状态下开始的,“桃花源中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是一种普遍的心态。中国的现代化航船是在一片小农经济的汪洋大海中起步的。
这就需要一支跨世纪的干部队伍!
大胆起用和培养年轻干部,让花都的建设事业后继有人,这是石启仁的人才超前战略眼光。
当初,28岁的危伟汉在县委做一般干部。在工作实践中,石启仁发现,小伙子头脑灵活,踏实肯干,时不时还爆出些新点子来。石启仁和班子里的其他成员交换了意见,决定让小伙子到领导岗位上锻炼。28岁的危伟汉于是成了近20万人口大镇的副书记。
危伟汉一上任就有自己的一套新思路,很快他所分管的工作就成绩斐然。不久,危伟汉被任命为新华镇党委书记,成了一位敢闯敢干,开拓务实的年轻的带头人。
梯面镇年轻的书记兼镇长袁桂杨,以自己的责任心和聪明才智,硬是把一个贫穷的山区镇改变了面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跃居全市各镇的第二名。
目前,无论是镇一级还是市直机关里,都有一批30岁上下的年轻人在挑大梁。让他们在实践中磨练,这是石启仁的用人之道。
    永远在冲刺
正当石启仁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带领全市人民改天换地重整河山的时候,病魔,却悄悄地向他袭来。
起初,石启仁感到浑身乏力,出冷汗,食欲不振……他没在意。正当盛年,小病小痛咬咬牙就顶过去了。何况他还有那么多的事要做,军中不可一日无帅,他的部队正按照他的战略构想一步步向纵深推进。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哪里还顾得上什么劳逸结合,保重身体?
对于妻子和同事们的劝告,他微微一笑:没事,可能是有点累,睡一觉就好了。
医生诊断下来了:肝炎。疲劳过度引起急性黄疸。他不得不躺倒在医院的病床上。
几十年都没住过院,他不相信他会倒下去。治疗还远没有结束,三东村城乡一体化建设正密锣紧鼓地进行,石启仁怎么也躺不住了。不管医生、护士如何劝阻,他要去那里现场办公。
妻子不放心他的病,再三叮嘱他要注意休息。上班前说好了,下班尽快回来的。做妻子的去市场上买回中药炖品和竹丝鸡,煲好了一锅解毒养肝的汤。8点不见回来,9点不见回来,10点还不见回来,一锅汤热了凉,凉了再热,一直等到12点多钟才回来。
石启仁哪里有时间休息!一个50万吨钢厂的项目正火急火燎地等待着考察论证。
1995年7月16日,正是最热的时候,石启仁带领一行人赴上海考察冶金工业。7天时间跑了上海、无锡、江阴、张家港、淮阴、通州、南通7座城市。江南正是好风景,但考察组在9家钢厂里穿梭,不知道江南到底有些什么。看完以后,只能是夜晚讨论,碰头,归纳,每晚不到深夜两点是无法睡下的。
7月24日,他回到花都。
更忙的工作在等待石启仁。
财税工作会议,经济工作会议,钢厂论证,境外公司审计,开展反腐败……
正是这个高效率的班子高效率的运转,使得1994年,花都市工农业总产值实现111.8亿元,比1991年增长3.98倍;国民生产总值67.79亿元,比1991年增长4.47倍。1992年度居“中国农村综合实力百强县(市)”的第44位。
数字是枯燥的,数字背后的一个个故事却生动得难以尽述。
石启仁觉得,当一个市委书记要有三负责精神,即对党的事业负责,对当地人民负责,对当地历史负责。要有新思路,要搞好班子建设,要抓好落实。
他话不多,每一句都实实在在。
花都的第一轮冲刺无疑是成功的。现在正在开始第二轮冲刺。石启仁总是要做了的才肯说出来。沉默时谁也不知道他又在想什么新点子。
石启仁是幸运的:有了花都市这样一座足以施展才华的舞台。花都是幸运的:有了石启仁这样一个执著于事业的带头人。
采访还没结束,石启仁急匆匆地要下乡去了。他总是一种整装待发的姿态,总是一种冲刺的姿态。


第6版(文学作品)
专栏: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三九杯”征文获奖名单
一等奖
《半个世纪的馈赠》陶汉章一九九五年六月十七日
《抗战中的文艺大军》张颖一九九五年七月二十九日
    二等奖
《雷神》孙为刚一九九五年五月十六日
《瑶山杜鹃红》刘云中一九九五年五月十六日
《那座塔和我们的城市》梅洁一九九五年八月五日
《归侨女英雄李林》夏青一九九五年八月十二日
    三等奖
《历史的见证》纪希晨一九九五年五月六日
《喜峰口》刘向东一九九五年六月三日
《风雨滇缅路》敬伟德一九九五年六月二十七日
《青山长绿慰忠魂》田力一九九五年七月一日
《北海道的雪》赵喜田赵双军一九九五年八月十二日
《八一五延安之夜》苏世华一九九五年八月十二日
人民日报文艺部
深圳三九企业集团
一九九五年九月二十三日


第6版(文学作品)
专栏:

  悼冯牧先生
徐笠翁
惊悉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京剧程派艺术研究会会长冯牧先生仙逝,不胜悲痛。忆其崇高而曲折的一生,感慨万分,怆然吟之,以表寸心。
    一
中秋十五月当圆,谁把乌云遮半天!
遥梦孤雁一声颤,连哭冷雨三日寒;
空悲清白诗流水,当叹赤诚琴高山。
廿年教诲竟长牧,捧书西望泪如泉……
    二
多少夜泪梦昔今,不是亲人胜亲人。
选萃煦煦健残骨,录音潺潺哺幼心;
抚琴教唱秋声赋,挥笔改写菊苑文。
不信今朝乘鹤去,长对合影待知音……


第6版(文学作品)
专栏:

  冷泉
朱利国
颐和园往北,是一脉青山,京城人度假消暑的好去处。打听冷泉,当地人指向沈家山。
山不高,树木葱茏。踏进山里,凉风习习,却不见传说中的冷泉。正失望间,蓦地,望见一个绿树掩映的白色建筑。你无论如何想不到,这是一个空调造型。
谁在这里建造清凉世界?
京海集团是干高科技的,但他们的老板王洪德却懂得审美。他别出心裁把京海制冷公司建在冷泉山上,为了JDC空调的新颖别致的造型,可谓挖空心思。
为了这造型,王洪德一九九二年去韩国汉城,走访了几家空调机厂,发现韩国有的空调机采用日本的专门技术、设备和管理,但体积大,造型不美观,因而,他对自己的JDC空调的体积和造型更有了信心。王洪德是做机房工程出身的人,对工业设计的审美问题向来看重,到专门生产空调的时候,他对JDC造型的审美趋向,仍然执著地追寻。
他们深知:如人一样,外在美并不等于内在美,JDC空调造型哪怕艳若桃花,美如天仙,不具有内在美,充其量只有一副漂亮的脸蛋,花瓶而已。他们引进日本三菱的空调主机,这着“移花技术”的棋,使JDC空调一步便踏上了国际先进的行列,实现了他们“借梯子上房,借船下海”的初步构想。
他们明白:心脏换成三菱的,造型自我设计,里外经络不协调,会出问题。他们在一九九四年又来了个纵深跳跃,让JDC再入新境界,臻于“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的新天地。有一次三菱静冈制作所的两位专家请京电技术人员吃面条,这两位日本专家语重心长地说:干技术这行,重在精益求精,不能有丝毫马虎,稍微放松,消费者就会把你反弹出局,JDC空调的技术质量信誉就会受重伤,企业的生命往往毁在马虎和放松上。京海的技术人员虚心地品味着他们言语的意蕴,从一丝一毫处入手,实现JDC空调的全面技术质量指标。
他们手上有一个奉若至宝的“质量手册”。这本小册子只有几十个页码,十六开,薄薄的,拿在手中却是沉甸甸的,人们怎么也不会想到,这么一个京郊偏远的山村竟有这样一本按照国际惯例编写的质量手册。有人说,它是功劳簿,记录着京电人一个又一个为达到这本册子的质量要求的血和泪;也有人说,它也是录鬼簿,许多不按此要求生产、检验、服务的员工,遭到了许多不胜枚举的处分、惩罚、除名等等;还有人说,它更是功名榜,标志着京电人为实现这个册子要求而得到市场有效反馈的累累硕果。他们的管理,从质量效益中心说,在此得到了具体的升华和延伸。这本小册子,是京电人花重金在引进、消化、吸收基础上编写的,并且几近残酷地执行着。他们奉质量为生命,他们把对生产的产品当做诞生的一个个新的生命,并使它们分别走向千万个庭院群落,走进一个个家庭。
这一生命图腾的主题,融注在冷泉沈家山的那个硕大的空调本体中,融注在京电人的血肉里。


第6版(文学作品)
专栏:

  自律
袁洁
听说中国航空工程承包开发公司在航空系统多次受表扬,我们来找总经理想请他谈公司的成功经验。正琢磨话题从什么地方开始,我忽然看到他办公桌的玻璃板底下压着几张交纳交通费的收据:“交车费50元。”还有不少张这类的发票。我开始有些纳闷了:一个拥有几千万资产、每年交纳2000万以上利税的大公司总经理,难道还没有汽车?为什么还要给公司交汽车费?
我刚要发问,坐在一旁的公司党委书记说:“我们公司有严格的规章制度,不论哪一级干部,只要是办私事或私人用车,都要交费。公司的领导都如此。”这时我看到书记办公桌玻璃板底下也压着几张交费收据。
公司总经理交车费虽然是件小事,但我却被他们这种严格自律的行为所感动。
领导干部坐几回车办私事就要收钱,公司就缺那几十块钱吗?事实并非如此。中国航空工程承包开发公司是1985年成立的我国首批具有工程总承包资格的企业,设备齐全技术密集,可为航空工业、民用航空业、各类工业与民用建筑业及公用设施提供从工程可行性研究、勘察设计、工程施工直至竣工投产全过程的总承包服务。公司具有强大的实力,十年来,他们所承建的数十项大型工厂、机场、科研及技术中心、高级民用建筑,有多项被评为省、市级优质工程,并获国家级、部级奖励。公司的效益也很好,每年给国家交利税2000多万,成为部里8大利税户之一。为什么会取得这样的效益呢?这得从商德谈起。公司领导常常对同事和下属工作人员说,我们办企业,首先还是要讲职业道德,从商就要讲商德。总经理60年代初毕业于北京航空学院发动机系,在航空工业部门当过处长、司长,也可以说是个“技术官”,可是在他身上看到更多的是知识分子的气质。但他怎么也没有想到,在改革开放的时代,他竟然“下海”,成了一个企业家,并同50年代末毕业于东北大学建筑系的老王,成了“商海”航行中的“搭档”。一个大公司的一、二把手,一个管业务,一个管政工党务,每人一个办公室是理所当然,也是办得到的。可是总经理偏偏要求两人搬到一起办公,总经理和党委书记共一个办公室。他们的想法是,这样政企可以更好地合作通气。事实上,这一对“搭档”配合得很好。有些企业,往往在“中心”、“核心”的问题上出一些小麻烦,而这个公司,政企合作得好,真正是“两心变一心”了。
总经理和党委书记是一对开拓型的公司搭档,十年来,他们把公司搞得红红火火。承包业务开展得很顺利。公司承建了数十项大型工厂、机场、科研中心等项目。在承包过程中,有些合作单位主动提出给“回扣”,都被他们拒绝了。有几次,建设单位送来“红包”,鼓鼓的一大叠“票子”,他连看都没有看,当场退还给送红包的人。看起来不讲情面,不顺人情,但对方从内心觉得,他人格高尚,办事清廉。常言说,“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这个道理在中航工程公司领导班子里却就是行不通。多么可贵的自律精神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