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9月23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专题报道

  熊猫故乡宝兴行
本报记者罗茂城
不久前,记者冒雨驱车穿越泥泞崎岖的山林小路,好不容易来到大熊猫的故乡——四川省宝兴县。宝兴县位于四川盆地西沿,夹金山下。全县群山覆盖,山高林密,飞瀑成帘,竹林茂盛,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是大熊猫生长的乐土。
    世界上三分之一的熊猫是宝兴籍贯
谈起憨态可掬、形象乖巧、动作滑稽的大熊猫,宝兴人无不喜形于色,引以为荣。他们说,宝兴大熊猫发现最早、储量最丰、体形最美、向国家输送最多。就连“大熊猫”名称的由来,也与宝兴密切相关。
大熊猫古称貔貅,民间又称黑白熊,食铁兽。它是一种历经数百万年大自然浩劫存活下来的动物“遗老”,有“活化石”之称。“大熊猫”的称谓,产生于近代。1869年,在穆坪(即今宝兴)邓池沟天主教堂供职的法国神甫戴维,在一土司家中发现一张黑白相间的熊皮,大为惊喜。他在3月11日的日记中写道:“这张皮非常奇特,它可能成为科学上一个有趣的新物种!”不久,猎人们给他送来一只活体大熊猫。他本想把大熊猫带回法国,但不幸死于途中,只好制成标本,送到法国巴黎国家博物馆。该馆展出以后,轰动了整个巴黎。该馆主任米勒·爱德华兹把它命名为“大熊猫”。从此,大熊猫名字便响遍全球,成为男女老少心目中吉祥如意的珍宝。
据了解,目前世界上仅有大熊猫上千只,主要分布在四川西北部以及陕西、甘肃、青海与四川交界的崇山峻岭中。而宝兴境内,就有300多只,约占总数的1/3。解放以来,宝兴已向国家输送大熊猫115只,其中有16只作为国礼,馈赠给美、英、法、日、德、朝、墨西哥等国,占国礼熊猫总数的2/3。
在宝兴,有一个占地60万亩的我国最大的蜂桶寨大熊猫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内的农民以国家利益为重,扶老携幼,迁出祖祖辈辈居住的家园,以确保封山育林,给大熊猫一个安全、舒适的聚居地。据了解,在这个保护区内,有60余只大熊猫在无忧无虑地生活着。大熊猫不喜欢群居,每只独占一方领土,不容别个侵犯;除非发情期,否则不相往来。大熊猫的食物较单调,外加没有胃,消化吸收功能较弱,它必须每天花大量的时间大嚼大咽,以吸取起码的营养。此外,大熊猫抗病能力也较弱,很容易得肠炎和肺炎。以上这些因素,都决定了大熊猫不容易大量繁殖,大熊猫恐怕将越来越少,越来越珍贵。
    发现病饿大熊猫,飞车送往县医院
到宝兴当晚,雨仍然下个不停。刚睡不久,宝兴县委办公室主任杨明江打来电话:夹金山下的硗碛藏族自治乡半山腰发现了一只病饿大熊猫。第二天天刚蒙蒙亮,我们就冒雨向夹金山进发。
路上颠簸了近两个小时,终于到了当年红军翻越大雪山的大本营——硗碛。该乡乡长徐天成(藏族)告诉我们,保护区的几个人天不亮就带着铁笼上山去了,现在可能快回来了,要我们等着。
据介绍,病饿大熊猫出事地点离乡政府还有10公里,下车后还要爬两个小时的山。大熊猫是昨天由牧民杨青宗、张银书放牧返家途中发现的。当时他们发现大熊猫已走不动了,周围一片箭竹林已经啃光,若不被发现,必死无疑。
“大熊猫拉回来了!”人们一阵惊喜,只见这只50多公斤重的大熊猫瘦骨嶙峋、双眼下垂,已濒临死亡。
“马上送县医院抢救!”为不耽误病情,抢救人员连午饭也顾不上吃,立即驱车护送大熊猫到县医院打针、输液。
第二天我询问大熊猫病情如何,负责此事的同志高兴地说:“已脱离危险了。它可能得了严重的肠炎和肺炎。过两天准备把它送到蜂桶寨保护区进一步治病疗养去。”
    备好丰盛家宴,夜候熊猫光临
宝兴人民,不论男女老少,对大熊猫都有极强的保护意识。记者在宝兴采访,听到许多山民保护、抢救大熊猫的故事。有的人怕惊扰、伤害熊猫,不惜杀掉自己的猎狗;有的为了欢迎熊猫的光临,特备丰盛的“晚宴”。不论在何时何地,只要发现病饿大熊猫,都要千方百计报案抢救。
在冷箭竹大量死亡的时候,宝兴县盐井乡快乐沟农民王全安家里深夜突然来了一只觅食的大熊猫。它在厨房里转了老半天没找到食物,生气似地把锅盖啃了一个大缺口。第二天王全安特地煮了一锅白糖玉米糊,烧了几斤猪骨头,专候这只饥饿的大熊猫再次光临。不出所料,晚上大熊猫尽情地饱餐了一顿,才恋恋不舍地慢慢离去。王全安一连如此“宴请”了9次。从此,这只大熊猫每年都要光顾他家,成了特殊的“嘉宾”。
1989年,小学生兰卡贡放学回家,在路边发现了一只病饿大熊猫,他顾不得回家吃饭,一口气跑了15公里,到乡政府报案。由于抢救及时,使这一取名“欢欢”的大熊猫很快恢复了健康。后“出使”日本,产下两仔,很受日本人民宠爱。
1993年8月,藏民肖成华、兰卡布上山采药回家途中,在路边发现一只约2公斤的病饿熊猫。这样小的熊猫还没有独立生活能力,若没有母亲的照顾,很难存活。他们立即把它带回乡政府,给它打针吃药,又煮糖稀饭一口一口地喂。这只取名硗远的大熊猫现在愉快地生活在蜂桶寨保护区,已长到30多公斤了,十分逗人喜爱。
据统计,从1983年大熊猫的主食——冷箭竹大量开花死亡以来,宝兴人民先后抢救病饿大熊猫33只,为拯救这种濒危动物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附图片)
题图:多可爱的大熊猫。吕坚摄
上图:这个可怜的“孩子”生了重病,为送它上医院,当地人抬着它趟过急流。 高华康摄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公仆谈心录

  用党性抓落实
——河北张家口市委书记冯文海一席谈
本报记者陈国琦
刚到50岁的冯文海,担任过县委书记、团省委书记,出任过副专员、副市长。从多年的领导工作中,他总结出这样一句话:用党性抓落实,以落实检验党性。他说:
江泽民总书记去年10月在四川、湖北等地考察时反复强调,现在,大政方针都已确定,关键在于各地各部门要结合实际,努力落实、落实、再落实。我琢磨,对一个共产党员,一个领导干部来说,重要的是把党的方针政策落到实处。落实问题,说到底是个党性问题。
为什么说落实是个党性问题?我觉得,这是由党的宗旨和历史使命决定的。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历史使命是实现共产主义,让人民大众翻身得解放,过上好日子。在战争年代,我们打胜仗、消灭敌人是落实和实现党的宗旨和使命,是党性的体现;今天,我们搞改革开放,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变为广大群众的自觉行动,带领群众尽快奔小康,多增加收入,实现国强民富,同样是对党的宗旨和使命的落实。反之,如果只是把工作方案写在纸上,讲在口上,却不认真去落实,不实打实地为群众致富办几件有益的事情,何谈党的宗旨和使命?又何谈党性?
作为一名地方领导,工作千头万绪,抓什么,怎样抓,大有学问。我们提出要用党性抓落实,用落实来检验党性,收到较好的效果。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这也是我们落实党的大政方针的出发点和归宿。我们的责任就是要通过艰苦细致和富有创造性的工作,清除党的政策和群众之间存在的各种“梗阻”,使千万个生产单位和劳动者都明白党的政策,实践党的政策,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聪明才智,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样,才能算得上抓好了落实,才能称得上党性强,作风正。有一次,我在“双休日”到郊区私访,与几位村民攀谈,他们都说本村的干部不行,理由是前村后村都发展了,就他们这个村差。后来区里派人去了解情况,帮助党员们改选了村支部,使那里的工作有了起色。这件事给我很大的启发,落实之中有党性。用党性抓落实,就是要用党性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解决,一件事一件事地去办,推进两个文明建设。
一年来,我们在全市党员干部中进行了党性教育,我们的要求很明确,检验一个同志的党性强不强,就看你把党的方针政策落实得怎样。其实,这个要求不算高。在新的历史时期,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就要时时、事事、处处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并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去落实。这也是共产党员最基本的权利和义务。我这样要求自己,要求市委“一班人”,也要求全市党员这样去想,这样去做,力求把各方面的工作干得更好些。
(附图片)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人生舞台

  “光明”局长
王艾生康小明
山西省武乡县电业局长王保明,人称“光明局长”。这称呼,不知是对他从事工作的赞誉,还是对他为人光明磊落的评价,反正,人们都叫惯了。
王保明是1993年1月就任县电业局长的。当时,武乡县的“权力电、关系电、人情电”泛滥,全县供电损失严重。县电业局几十户人家,几乎家家用电炉做饭、取暖。正人先正己。王保明宣布限期取消电炉,到期又逐户检查,违者予以重罚。还给每户安装了电表,电表一律装入表箱。电业局内部的白用电现象就此消失。短短两个月,全县251户无表计用户全部被取消,综合线损率降到14.1%。
城关镇成家沟村离县城只有15公里,是城关镇唯一没通电的村。历史上这个村曾试通电两次,均没成功。几年过后,电杆倒的倒,电线丢的丢,通电之事又成泡影。村民买的电锯生锈了,电视机长期闲置,机壳上竟长了一层白毛。1994年腊月二十,王保明来到成家沟,他当着全村人的面拍了胸脯:用最短的时间给成家沟通电。第二天,他带着工人卷起铺盖进了村。一个月的活仅仅用了7天时间就完成,在春节前圆了成家沟人几十年的通电梦。乡亲们送来的锦旗上写着:“光明使者,扶贫先锋”。
仅仅两年多的时间,王保明就解决了32个贫困山村的通电问题。他对老区人民的真情,通过源源不断的电流入了千家万户。
王保明常年下乡,经常有用户备好酒菜招待,但他从不“赏脸”。下乡工作,他吃饭的地方往往是乡村的小饭摊,炒面、炒灌肠,啥便宜吃啥。次数多了,随行的同志难免有些抱怨:在摊上吃,既不卫生,也太简单,而且也“掉价”。王保明很动情地说:“想想那些整天吃小米饭、山药蛋糊糊的老乡们,我实在咽不下大鱼大肉。”
王保明的生活极其简朴。他在办公室睡的一张旧木板床,至今已有20多年的历史。这几年,经常有村干部为了通电给王保明送钱送物,他一律拒之门外,并且总是耐心地说服他们:“怎么能拿老百姓的血汗钱送礼呢,还是拿回去买几盘电线吧。”
公生明,廉生威。正因为王保明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无私无畏,他才在干部群众中享有高的威信。
10年前,王保明在线路工地抬底盘时扭伤了腰,落下病根。1992年春节经医院检查,他患有脑血栓、重度糖尿病、颈椎增生和关节炎并发症。每当回到沁县家里,他就这疼那难受。妻子心疼地说:“你成天在外面没命地干,啥也没赚下,就赚下一身病。”
王保明不仅对自己这样,家人有病,他也顾不上照料。妻子曹润兰带着4个孩子在沁县生活,累出一身病。为了支持他的工作,只好提前办了退休手续。
王保明为了老区人民的电力事业,把对家人的爱深深地埋在心底,把博大无私的爱献给了人民。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记者见闻录

  通化行,路路通
本报记者汪波
身穿红毛衣的小吉娜突遇车祸,倒在了白雪覆盖的山坡上。白发苍苍的奶奶在寒风中哭喊着小孙女的名字……这凄惨的情景,一直在交警们心头缠绕,久久不消。
1992年,山城通化因交通事故死亡166人,成为吉林省交通事故大户。
面对频发的交通事故,听着那痛心的哭喊,作为通化市交通总管的王支队长无法平静下来:“我们要全力以赴,打一场翻身仗。”
    综合治理保畅通
通化是座老城,山高路窄,市区更是交通拥挤,7.8公里长的建设大街每隔2.8米就有一辆车,人称山城通化坡多、车多、人多、事故多。
通化交通一定要有个新变化。1993年,通化市政府下发的1号文件就是交通管理问题;1994年,市政府全年发4个会议纪要,其中两个是关于交通的。新任的市长抓的第一件大事、开的第一个会,还是治理交通。
决心和努力促成了全市空前的整治交通活动。一年中,全市清除了违章占道建筑,迁移了两个较大的市场、3个停车场,对小客车进行分流,对重点区域的车流限时限辆。交警支队还在所辖区域划出17个危险区。在这些事故多发地及旅游热线采取专人负责、领导包片、干部包线、民警分段,死看死守,昼夜踏查。经过治理,1994年,全市交通事故死亡人数比上一年下降26人。
近日,记者再次来到山城,看到昔日令人头痛的火车站、百货大楼、东风桥等地,已一改往日车辆乱串的混乱局面。眼前是大小车辆各就各位,非机动车与行人各行其道,交通秩序井然的场景。
在站前一个体摊位前,记者问摊主:“你对这里的交通怎么看?”
“当然满意了。以前不太理解这种大规模整顿,认为是摆样子。现在看是动真的了。这对我们大家都有益。这种环境让买货卖货的看了都挺舒服。”
    铁面严刹说情风
通化市区不大,几乎没有一位司机不认识一个半个交警的。跟交警熟了,有了交情,一些司机就大着胆开起了霸王车老爷车。刹人情风,从严治警,首先从领导干部做起。采访中,记者听到了“老林怒摔驾驶证”的故事。在一次违章司机教育学习班即将结束时,林永存副支队长发现有8个驾驶证还没人来领。一问才知,这8位司机都与干警关系密切。气红脸的老林高举8个驾驶证,对着在场的干警和司机大声说:“这是交警的耻辱。交警不徇私情才能管好交通。这8个司机中也有我的熟人,请各位相信,不论是谁违章了就要处理。从今天起,这8个证吊扣一个月。”说着老林把证狠狠地摔在桌上。
通化交警支队的交通科里有一个特制的铁箱子,凡因违章收上来的驾驶证一律装到里面。箱子有3把锁,钥匙由3个人掌握,其中一把拿在支队领导手里。这种相互制约的办法,使说情者和想网开一面的管理者都难以以情代法。
    汗水融化了死结
离开山城通化时,已是晚上22点20分,只见大街上,交警仍在一丝不苟地执勤。灯光下,交警头上的国徽闪着光亮。记者知道,干警们每天都要在早晨抢在第一列火车进站前上岗,夜晚要等到最后一列火车离站时才离去。
熬过多少夜晚,迎来了多少个黎明,在通化的大街小巷,交警们看到的是群众步履匆匆的身影和平静、微笑的脸庞。
1995年的春天,山城的花格外艳丽。每年的这个季节,山城都要召开人民代表大会,这几年的每一届大会的咨询议案中都有交通问题。今年的人代会没有对交通问题提出咨询。
通化的交通死结终于解开,一切渐渐走上正轨……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回音崖

  两月回眸看禁渔
本报记者范伟国
今年7月15日,本版刊登了记者采写的《东海亮起禁渔红灯》一文,报道了舟山群岛为保护海洋资源,首次在东海实行伏季休渔的事情。两个月过去了,效果如何呢?
9月1日,我国首次伏季全面休渔结束。在长达两个月的禁渔期中,舟山市1600个休渔单位的数万条渔船全部收网入库,无一违规。
在数千平方公里的海面上,对分布在上千个企业与渔村的数万条拖网船实施休渔,真是件“老虎吃天无从下口”的难事。两月禁渔的成功,主要是人们从带鱼越捕越小的事实中感到:渔,非禁不行了。
领导重视、认识统一是前提,关键还是要真抓。这次全面禁渔能成功,管理严格是重要原因。禁渔期前,渔政人员就下渔村蹲点,通知收网入库;查港口、冷库,堵销售渠道。同时,公布了禁渔期对违规船严厉处罚办法。禁渔期中,渔政部门建立了海上昼夜值班制度,领导坚持上第一线。禁渔前,很多人认为,现在地方保护主义严重,渔民散漫难管,休渔难。禁渔的结果表明,关键还是看我们敢不敢真抓,动真格了,什么事抓不好?
眼下,刚刚放开的禁渔区内仍有部分海域禁渔,允许作业的海域,要进行优于比例检查,125克的小带鱼不能超过捕捞总量的25%。据渔业部门评估,此番禁渔可比正常年景增产10%至15%,并为明年殖育打下好基础。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

  飞越“世界屋脊”
李顺华
今年九月六日,是西藏民航局职工引以自豪的日子。经过几代人的努力,西藏民航连续保障飞机安全飞行已整整三十年。
西藏高原平均海拔超过四千米,被世界航空界称为“空中禁区”。一九五五年十二月,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开辟从内地至拉萨的空中航线。在西藏地方政府和驻藏部队的全力支持下,一九五六年五月十三日,西藏高原上出现了第一条长四千五百米、宽一百米的土跑道。同年五月下旬,新中国第一代飞行员韩琳、潘国定等人从北线、南线试航拉萨成功,一举突破了“空中禁区”。
一九六五年三月一日,“世界屋脊”上的第一个航空站建立,正式开辟了拉萨至北京的航线,并投入营运。三十年来,西藏民航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飞机机型不断更新,由开航时的涡轮螺旋式的伊尔十八飞机,更新为先进的波音七五七型客机。在航线布局上,西藏民航由原来的一条航线,扩展到至北京、成都、重庆、昌都等地的许多国内航线,还拓展了到尼泊尔加德满都的国际航线。
沉睡的雪山已不再寂寞,神秘的西藏不再是闭塞的世界。三十年来,西藏民航安全运送旅客二百七十三万人次,运送货物四点四六万吨,为西藏的繁荣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

  “凤凰台”传奇
本报记者梁兆明
早就听说在粤中山区的县级市增城,最堂皇的建筑是学校。不久前,记者慕名来到这著名的荔枝之乡。遥望城区,凤凰山之巅矗立着一座11层的殿阁式大楼,那就是增城市广播电视大学的教学大楼。
增城是南粤有名的穷山区。本来1979年已办起的“电大”教育,就因“四无”(无专人、无经费、无校舍、无设备)1982年被县教育部门宣布停办了。
1983年,县委、县政府认为增城要脱贫首先要在人才上“脱贫”,于是动议因陋就简复办“电大”。但有谁愿意把人们视为“异想天开”的事挑在肩上呢?热心教育事业的罗兆荣站了出来。
罗兆荣先在城区凤凰山下一所职工学校借得一间陋室,以考取的13名学生为基础把语文班办起来。办学经费靠每个学生每学期30元学费支撑;没有在编师资,老罗就亲自执教鞭,并诚心从社会上请来专家、大学老师授课。
终于,在1985年增城土地上破天荒第一次培育出了大学生!奇迹轰动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单位勒紧腰带资助“电大”,还有4个文化教育单位腾出地方,为缓解“电大”教学和学生寄宿的困难出力。
说来也奇,一所县级“电大”竟能因其教育质量高而在国内名闻遐迩。每届期末全国电大统一考试,增城电大在广州地区都名列前茅。市场营销专业班40名学生去年参加商务谈判实务全国统考,平均成绩达91.2分,为全国“电大”统考少见的好成绩。美术专业学生的作业,大量被各行各业选用,不知底细的人们怎么也想不到矗立在广州洛溪大桥畔的460多平方米的巨幅宣传画,竟是增城“电大”5名学生的杰作……
如今增城电大办学规模从8个专业班400多名学生,迅速增加到26个专业班1000多名学生,成为一所多层次、多门类、多形式、多功能的综合性县级电视大学。1992年夏,增城电大获准成为全国第一所向全省招生的县级“电大”。如今的在校学生,相当一部分来自珠江三角洲及其东西两翼的6市11县(市)。
罗兆荣校长在“凤凰台”送别记者时说:学校学科门类多又实用,教育质量高,定能吸引南粤四方学子奔上“凤凰台”。不仅“合邑英才宗于此”,而且渐渐地要桃李遍南粤了。
(附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