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9月23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专页)
专栏:

  发扬敬业精神抓好发行工作
——记达川地区邮电管理局报刊收投公司经理陈太平
在四川省邮电系统,有一位优秀的党报党刊发行员,他,就是达川地区邮电管理局报刊收投公司的经理、共产党员陈太平。
陈太平具有干一行爱一行,干就干出个名堂的敬业精神和勇于进取的思想作风。1982年,他从部队转业到地方,从事邮电系统的报刊发行管理工作。他常对人说,做好党报党刊特别是人民日报的征订工作,是为了更好地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干部和群众,大力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传播各类信息,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
陈太平非常讲究党报党刊发行的工作方法。他每年都根据征订中的薄弱环节,深入基层分类指导,重点突破。1993年秋,当他了解到渠县临巴区报刊发行工作没有抓上去,就到该区给区委书记、区长等负责人讲发行党报党刊的重要性,帮助区、乡干部提高认识,当年在10天内完成了人民日报的征订任务。1994年,他发现达川地级单位和达川市机关的人民日报征订数有减少的趋势,就立即向领导反映,请地委分管书记和地级直属机关直属工委书记主持召开有关负责人紧急会议。结果,在11月上旬地级部门就征订人民日报1600多份,达川市订580多份,有的单位如地区制药厂过去没有订人民日报,通过宣传就订了多份,使1995年的人民日报发行量比1994年又有大幅度的上升。
在达川地区党委和邮电局的统一领导下,由于陈太平及其公司同仁们的大力合作,措施有力,使1995年人民日报的征订发行工作全面上升,发行量达6800多份,比1994年上升6.8%。
(戴文渠戴超)
(附图片)


第4版(专页)
专栏:

  心系订户
——记百佳报刊发行员田建东
9月16日是周六休息日,田建东一早钻进办公室,直到把订户订的报刊数理清才出来。中午是方便面“对付”过去的。
29岁的田建东是内蒙古五原县邮电局报刊发行班长兼发行员,地道的需要脑勤、手勤、腿勤的辛苦角色。他做得很努力,把全县报刊尤其是人民日报的发行做得很出色。
五原县只有人口26万,党支部485个。1994年的人民日报订数是1135份,1995年达到了1199份,在高基数上做到了稳中有升。县邮电局分管发行的副局长宋建国和发行股长李义介绍:小田是个踏实小伙子,工作不怕吃苦,服务十分热心,对局里下达的订数,总是千方百计完成。
田建东的做法是:早动手,早准备,收订前抓宣传,收订中抓服务。辛苦留自己,方便给订户。去年的报刊发行工作任务重、困难大,田建东在收订前做了大量的宣传工作,仅宣传单就发放张贴1000多份,做到了家喻户晓。大收订一开始,他就和发行班的3位伙伴不分昼夜干上了,哪里出现问题,人民日报订数下降,他们就上门服务,一份一份抓订数。
1994年,县统计局人民日报订数是10份,因经费紧张,1995年想减订1份。小田知道后,就跑去对局长诚恳地说:“人民日报是党中央的机关报,就是不能多订,最好也不要减”。统计局长很感动,结果仍订了10份。
农机公司想订另外两份报,小田连夜跑到经理家,耐心商量:“公司有那么多党员、党组织,党中央机关报应多订一些。”经理说:“冲着你们这么好的服务,人民日报我们一定要多订”。
(傲腾刘亮明)
(附图片)


第4版(专页)
专栏:

  风雨乡邮路
——乡邮员牛世华小记
“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就这样风雨兼程”,51岁的牛世华在乡邮员这个岗位上跋涉了28年仍在向前走着。在他奔波的那条乡邮线上,总共不足二三十家单位,且又是深山老林,然而,今年人民日报在这里竟有120家订户,比去年增加了18家订户。
用老牛的说法是,“这张报纸不仅具有权威性,而且信息量大,又贴近生活,只要宣传到家,服务到家,投递及时,读者会越来越多”。
老牛的说法是用他实实在在的行动做的注释。今年人民日报扩版不增价,这无疑是报纸发行的优势之一,老牛抓住这一有利条件,主动与他所处的长治市郊区党委联系,大道理、小道理一串接一串,郊区党委和政府专门下发了征订人民日报的文件,明确要求作为考核农村党支部和村干部的一条硬标准。老牛并没有满足写在纸上的东西,而是翻山越岭将他所承担的鹿家庄乡、林场乡、漳头乡跑了个遍,回报他的是一张又一张的订报单,其中有许多是个人订户。
“订报容易看报难”,曾经是偏僻山区订户的头疼事。28年来,牛世华恰恰就是在这个“头疼事”上与订户结下了深厚的感情,无论刮多大风,下多大雨,老牛总是保证书信、报纸不隔夜。
随着订户的不断增加,为了确保迅速、及时,老牛动员自己的女儿牛海霞、儿子牛海青加入到自己所承包的乡邮路上,并用多年的积蓄购买了两辆摩托车,儿女们与父亲一道欢快地奔驰在坎坷不平的山路上。
在老牛所在的山西省长治市邮电局建西路支局,老牛多次被评为劳动模范,还被选为区人大代表。
(王艾生安洋)
(附图片)


第4版(专页)
专栏:

  做到千方百计
——记河北省报刊发行局局长王玉刚
“人民日报是党中央机关报。搞好人民日报的发行,是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我们必须做到千方百计:跋涉千山万水,走遍千家万户,说尽千言万语,不辞千辛万苦。”热烈的掌声,淹没了话音。这是河北省报刊发行局局长王玉刚在全省报刊发行会上讲话的一个镜头。
熟悉王玉刚的人都清楚他这个特点,要求下边做到的,他带头身体力行。千方百计,正是他和他的同事们抓党报党刊发行的“诀窍”。几年来在各级党委的领导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他们坚持千方百计使人民日报在河北的发行量一直名列全国首位。1995年达21万余份,为河北省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突出重点,加强宣传,是王玉刚和同事们的一条有效经验。他利用一切机会,宣传订阅党报党刊,特别是订阅人民日报的重要性。
王玉刚抓发行,十分强调过细地做工作。他常说,河北人多地广,一个乡镇多订几份人民日报,那就是个可观的数字。所以,要把工作做到基层,落实到单位。唐山、保定、石家庄、张家口、邯郸等发行大户,都对各单位人民日报每年的订阅份数及升降情况列出表格进行比较,随时掌握收订份数的变化。张家口市一家工厂1994年订阅人民日报15份,1995年只订了5份。按照王玉刚强调的细致工作原则,发行员主动上门了解原因,很快解决了问题。(陈国琦)
(附图片)


第4版(专页)
专栏:

  踏遍青山情未了
——记河南修武县西村邮局投递员杨青松
杨青松,河南省修武县西村邮电支局的一名步班投递员,是连接起大山与外界的“信使”。
修武县南川北山,山川各半。在这个县所辖的13个乡(镇)中,有三个深山区乡地处晋豫交界,面积近300平方公里,10个行政村、40多个自然村散居在平均海拔1000多米的山坡上。这三个乡两条邮线的步班投递任务,就落在了杨青松一个人肩上。
在杨青松的日程中,天气没有好坏之分,无论是滂沱大雨还是鹅毛大雪,都不能影响他的工作。1982年冬天,一连下了几天大雪,平地积雪已将近一尺厚。这天早上,天刚放晴,杨青松便像往常一样又背起了20多公斤重的邮包。一路上,他记不清摔了多少跤,只记得光在横河村的陡坡上就摔倒了五次,左膝也摔破了,裤子一直湿到大腿。
1992年3月,为了把刊载有邓小平同志南巡谈话的人民日报及时送进山里,杨青松不顾自己患有重感冒,带病上山,比平时少用两天时间送完了3个乡、10多个行政村的所有报纸。等他从山上下来时,一个人悄悄到乡卫生院输了一晚上的液。在杨青松同志的宣传发动下,深山区3个乡的《人民日报》等报刊征订数逐年上升,如今40多个自然村已全部实现了村村有党报党刊。(李杰焦修萱)
(附图片)


第4版(专页)
专栏:

  山区邮路上的“骏马”
——记全国劳模、优秀乡邮员邹甲乙
在闽南山区的华安县新圩镇,有一位身体瘦黑的老汉,肩背邮包,身带订报收据,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长达59公里的深山野岭的邮路上,边分发邮件边收订报刊。
他就是今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优秀乡邮员邹甲乙。28年来,他给山区人民送去党的声音、亲人的亲情、致富的信息。群众也送给他“铁脚板”、“标准钟”、“活雷锋”的美称。
邹甲乙承担投递任务的7个行政村、51个投递点,是全县唯一全程步行、最难走的乡村邮路,沿途要经鹅山、玉山、横山,渡船过江后,先爬越挺拔陡峭的“千二步岭”、危崖惊心的“高亭岩”,再登五岳村,直至天宫村。
艰苦炼意志,路难磨脚板。邹甲乙从1966年参加工作第一天起,就暗下决心当好乡邮员。行动是决心的体现。邹甲乙早上六点半钟准时背上20多公斤重的大邮包上路,途中渴了喝口泉水,饿了用干粮充饥;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湿,两天走完59公里邮路,班班如此,风雨无阻。28个春秋,磨破了88双解放鞋、32双雨鞋,行程达26万公里,相当绕地球赤道行走6圈半,共投递报纸、杂志近50万份,信件、包裹单、汇款等19万多件。1995年报刊大收订期间,他经过努力,使村村都订上了人民日报。(李金德)
(附图片)


第4版(专页)
专栏:

  一心扑在事业上
——记徐州邮电局报刊发行员李世祥
徐州发行人民日报多年居江苏省首位。这除了徐州党政、宣传、邮电部门给予高度重视外,还有许许多多的报刊发行员,他们常年奔波在机关、部队、学校、工厂、矿山、农村,为人民日报的发行付出了辛勤的劳动。李世祥便是其中最普通而又不平凡的一位。
1988年底,李世祥挑起了党报发行员的担子。
1989年报刊大收订到来时,他胸有成竹地进行各项组织协调工作,一举打了个翻身仗。人民日报1990年的期发总数接近1.4万份,比1989年上升了5.56%。
为了扩大党报发行,李世祥率先发起在徐州市58家影剧院放幻灯片,宣传党报;并利用星期天,组织全科党团员上街散发人民日报扩版的宣传品,进行业务咨询、现场收订等多项综合服务活动;与当地报刊、广播、电视联系,对人民日报进行全方位的宣传。他说,“搞好党报发行,思想观念要随着市场变,脑子要围绕市场转,既要抱西瓜,又要拣芝麻”。他还重点抓破期订阅工作,去年1至12月,人民日报破期征订累计增加300多份;今年1至6月,破期征订数又增加了约200份,超出去年同期的破订数。
李世祥一心一意扑在党报的发行事业上。1992年,报刊大收订刚开始,他母亲因脑溢血突发被送进医院抢救。此时,他正在参加会议,听取传达党报党刊征订发行工作的新精神、新规定以及工作任务。家人打来告急电话,他没有请假离开。会议结束,他才心急火燎地赶到医院。当他看到不省人事的母亲时,流下了愧疚的泪水。站在一旁的父亲安慰他说:“儿啊,别难过,爹娘知道你孝顺,也知道你工作忙,抽不出空来照顾你娘。”母亲住院治疗期间正是党报征订的紧要关头,他没有请过一天假。(孙健)
(附图片)


第4版(专页)
专栏:

  义不容辞的职责
——记贵州毕节地区报刊发行领导小组副组长张绍榕
1995年,贵州省毕节地区人民日报发行工作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全区所辖8县(市)就有5个县增幅在3.7%—16%之间。发行工作的成绩与张绍榕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张绍榕在邮电战线工作已有38个年头。身为老邮电工作者和共产党员,对党报(刊)一直有很深厚的感情。由于他长期在办公室工作,党报(刊)就成了他每天必须阅读的资料,人民日报则是每天必读的第一张报纸。
1990年5月,张绍榕主管全区的邮政工作后,更视党报(刊)的发行为邮政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他认为,邮政是报刊发行的主渠道,搞好党报党刊的发行是邮政部门义不容辞的职责。
1994年10月份,全区报刊收订已全面展开,大方县订阅进度十分缓慢,县直及多数乡(镇)均未订阅人民日报等主要党报(刊)。张绍榕及时与县委书记通报了情况,引起书记的重视,立即召开了县直部门负责人会议,明确人民日报等主要党报(刊)必须订阅到各部、办、委、局及各厂矿、企业单位,后又专门召开全县报刊发行电话会,要求乡(镇)必须认真把党报(刊)发行工作抓起来。结果,该县1995年度的人民日报发行量比上年上升8.7%。
富豪啤酒厂是毕节的一家大企业。往年,只是厂部订一份贵州日报。经过张绍榕再三上门宣传,说明企业的兴旺与发展离不开党的方针、政策,而党的方针政策主要是通过党报党刊进行传播的。该厂即把人民日报订阅到主要车间和科室。
(陈曲熔胡跃平)
(附图片)


第4版(专页)
专栏:

  情洒乡邮路
——记安徽蒙城县小涧邮电支局乡邮员王文生
10个寒暑,10载风雨,安徽蒙城县小涧邮电支局乡邮员王文生,将青春汗水抛洒在家乡的乡邮路上。
1985年8月,王文生见家乡的青年男女读书看报的欲望越来越强烈,就毅然丢弃了收入不薄的理发手艺,自筹资金,办起了“邮电代办所”,为家乡和外部世界的沟通架起“桥梁”。
初涉邮电,王文生一方面向老同志请教,另一方面刻苦钻研《乡邮递员手册》、人民邮电报等书籍报刊,很快掌握了业务知识。
到今年8月,王文生在小涧支局郭店片66公里的邮路上,已整整奔波了10年,总行程达23万多公里,投递各类报刊181万多份、邮件138.8万件,总流转额由1985年的0.6万元,增加到1995年的4.3万多元。漫长的10年里,王文生的投递率始终保持在100%,做到件件无差错。
为保证把报刊、邮件及时、准确地送到订户、收件人手中,王文生给自己立下规矩:随收随送,概不转手。有时,王文生遇到熟人可顺路带捎邮件,但他从不利用这种机会,而是一定得亲自把报刊、邮件送给本人。10年来,投递点由80多个增加到233个,投递里程由30公里延长到66公里,活还是他一个人干,规矩还是那个老规矩。农村订户最怕订了报刊收不到或收不全,但在王文生负责的邮路,从未发生过报刊短缺的现象。前些年,王文生负责的郭店邮路订阅的人民日报只有30多份,1995年,订数扩大到122份,占小涧支局的79%。
(王启明)
(附图片)


第4版(专页)
专栏:

  黄鹤楼下绿衣使者
——记全国百佳优秀投递员马勇
“铃……”一阵清脆的自行车铃声惊动了武汉金融专科学校的老门卫。“哟,是马勇又来订人民日报了。”
“每个科室都订一份人民日报,订28份你放心了吧。”
“谢谢你校长!”小马流泪了。
这就是被这一带人们亲切地称为“黄鹤楼下的绿衣使者”——湖北武汉市武昌区彭刘杨路支局的投递员马勇。
今年征订报刊的工作又开始了,小马将人民日报的征订工作放在首位。早在4年前,他得知小东门一带有位叫杨益清的老人从台湾归来,他就上门宣传,老人听后觉得这是国内最具权威最准确的报纸,一订就是4年,中途回台湾一年也未间断。
自打成为投递员,小马一干就是11年。11年来,小马以辛勤的汗水赢得了广大用户的喜爱,长江日报等单位曾举办过“最佳绿衣使者”活动,段上的用户全投了他的票。几十年如一日,他把这项平凡的投递工作当作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以此为荣为乐。他连续被省市评为劳模、服务明星、新长征突击手、“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等。
他以长江儿女的情怀,“走”出了绿衣使者的风采,正是在这漫长而深情的路上,他以一名共产党员无私奉献的崇高品格,托起了黄鹤楼的雄奇瑰丽,奏出了荆楚大地又一支令人难忘的凯歌……
(胡鸿)
(附图片)


第4版(专页)
专栏:

  “三勤”保“三早”
——记北京市魏公村邮局发行员杨秀兰
这几年,海淀区魏公村邮局收订报刊的流转额,在北京市81个支局中年年名列榜首,成为全市报刊收订工作的一面旗帜。发行组长杨秀兰为此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局长于力介绍说,“杨秀兰领导的发行组只有6个人,要经手920多种报纸和3600多种刊物。一个季度收订的报刊数就有7500多万份,工作量大,压力也大。时常加班加点,很辛苦的。”
杨秀兰谈起这项工作,由衷地体会到它的重要性。党报党刊是党中央的喉舌,是引导人们积极投入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理论工具,是占领精神文明阵地的有力武器。她说:“我在工作中,把做好党报党刊的宣传发行视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职责。”
报刊收订要做好、做细并不容易。杨秀兰在宣传发行人民日报等党报党刊的工作中,与同事们一起提出了以“三勤”保“三早”的策略,并得到了局领导的大力支持。即以“嘴勤”、“腿勤”、“手勤”实现“早下手”、“早动员”、“早收订”,使人民日报等党报党刊的发行在这个局一直保持稳中有升的水平。
嘴勤:做到逢人就宣传。不管是单位、公司,还是个人订户,来一个,讲一个,介绍一个,订一个。理工大学原订人民日报63份,经过她做工作,又增加了份数。腿勤:逢站就去跑。魏公村邮局有200个发行站、几十个“三代点”,每年在收订前逐户去了解情况,制定措施,分户到人,逐一落实。手勤:主动帮助填写订阅单,建立“便民登记簿”,积极为用户提供方便。
杨秀兰带领发行组的成员在这个基础上,又狠抓了“早下手”、“早动员”、“早收订”。在订阅淡季就开始摸情况;在“报刊宣传活动日”举行之前就召开发行动员会;在报刊目录未下来时就主动联系,及早做好收订准备。(颜世贵)
(附图片)


第4版(专页)
专栏:

  投递路上写春秋
——记青岛市优秀乡邮投递员苟宝书
苟宝书,山东省胶州市委办投递员,几年来,他以“苦了我一人,送好千万家”的敬业精神,把自己的青春和真情融入投递工作之中,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出非凡业绩。他投递的报刊流转额翻了近两番,党报党刊增加订数500多份,其中,人民日报从原来的29份增加到150份。他连续三年被胶州市评为优秀投递员,今年又被青岛市评为优秀乡邮投递员。
“做投递工作,别人用的是手,小苟用的是心”。苟宝书的同事和用户是这样给他下的评语。
一次,他为一集团公司送报刊,发现报刊一到,有许多人围上来争抢,这引起他的注意。经了解,这家公司为各分厂订了20多份报刊,怕搞乱,一直是投到公司,谁知还是弄不好。清楚情况后,小苟主动找到公司总经理,提出直接把报刊投到分厂,尽管小苟自己增加了半小时的投递时间,但得到全公司的赞许。第二年,这家公司的报刊订阅量就增加到100多份。苟宝书被用户誉为“自行车上的邮局”。
“投递路上无小事”。这是苟宝书在苦和累中给投递工作掂出的分量。因此,工作中无论条件多么艰苦,他总是千方百计按时间把报刊送到用户手中。4年多来,无论是严寒酷暑,还是风里雨里,苟宝书对工作始终是一丝不苟,一张报纸,一封平信也没给用户耽误过。他除了流转额的增长和报刊发行量的增加外,个人每年收到国内外用户的表扬信、请功信近百封。苟宝书成了一位名副其实的“投递服务状元”。
(林丛森宋学春)
(附图片)


第4版(专页)
专栏:

  服务到位订数增
——辽宁朝阳县邮电局副局长任国庆发行人民日报的事迹
朝阳县地处辽西偏远山区,财政开支靠国家补贴,人均收入不足千元,是全国出名的贫困县之一,订阅人民日报确有很大困难,可县邮电局想出办法,挖掘潜力,取得了意想不到的好成绩。全县的订数不但没有减少,还连续几年以15%到20%的幅度增长。总结他们的发行经验,大家异口同声:“县邮电局副局长任国庆起到了重要作用。”
任国庆是从投递员走上领导岗位的。任国庆知道,只要大家认识到报刊对自己的指导作用,就会主动订阅,而人民日报正好能指导各行各业。因此,他组织邮递员引导人们读人民日报、用人民日报。改革开放后,这个县的十二台乡有个大户叫王恩江,他搞运输,开商店,不几年就富得冒了尖。钱给他带来方便,也给他带来忧虑。他看着巨额存款折发问:以后的政策会不会变?这些钱会不会被没收?越想越觉得坐的是没底的轿。这时,任国庆让他看人民日报。他看社论,又看报道,越看越觉得自己干得对,符合党中央的政策。从此他订了人民日报,并且认真阅读,然后挂在外边,让村民都看。任国庆把这一典型事例到处宣传,结果一些个体户开始订人民日报。
一些边远山区订人民日报很少,任国庆调查研究后知道,并不是因为他们拿不起一份报钱,而是这里没有邮政所,送报是邻近所代办,常常是十天半月送一次,新闻变成旧闻,人们不愿看,所以订数很少,有不少地方还是空白点。因此,他和局领导研究,在那些最偏僻的地方,设立14个邮政代办点,负责这些死角的订报、送报,保证天天把人民日报送到订户手里。去年消灭了空白点,人民日报订数增加了300多份。(段心强)
(附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