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9月20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国际)
专栏:述评

  波黑:大国关系的一面镜子
刘刚吕岩松
随着波黑塞族陆续将重武器撤离萨拉热窝周围地区,北约暂时停止了对塞族的大规模空中打击。半个多月来波黑的凶险局势出现一线转机。不过,日前俄罗斯对西方这一军事行动的强烈反应依然是人们议论的话题。舆论认为,俄罗斯和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关系因此而变得更加复杂,双方都在进行引人注目的政策调整。
上月末,北约以萨拉热窝平民遭炮击为由而空袭波黑塞族阵地。俄罗斯公开批评北约动武。科济列夫外长指责北约的轰炸超出了联合国的授权,接着,叶利钦总统指出,北约在波黑的行动威胁了俄罗斯和整个欧洲的安全,俄将重新考虑与北约的关系问题,俄外交部11日发表声明,抗议北约把波黑“变成在国际事务中确立自己新角色的试验场”,并宣布俄将扩大对塞族的援助。
与此同时,俄罗斯展开了一系列外交活动,对欧盟、联合国甚至北约施加影响,以求尽快结束北约的军事打击。
俄罗斯在巴尔干地区有着传统的影响力,特别是与塞尔维亚人关系密切。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以及波黑问题5国联络小组成员,俄是解决波黑冲突的一个重要外部大国。俄罗斯坚持通过政治手段解决危机的立场,认为站在冲突一方而打击另一方有失公允,只能加剧冲突,破坏和平进程。俄罗斯此次坚决反对北约空袭波黑塞族,既保持了其巴尔干政策的连续性,也有利于维护自己的传统地缘政治利益。
舆论认为,俄罗斯采取上述立场还有以下考虑:首先,在它看来,北约作为一个地区性的政治军事组织,在波黑的维和行动应置于联合国的领导、监督之下。但北约此次“滥用它同联合国的关系”(联合国一高级官员语),这使俄罗斯失去了发言权,有可能把它排斥在波黑和平进程之外。其次,北约这次军事行动的规模之大前所未有,且是在其传统防区之外。俄罗斯认为,在冷战后欧洲安全新格局尚未形成的今天,这在战略上对自己十分不利。第三,北约近年来积极东扩的理由之一,就是它正由昔日的“集体防御联盟”向“维和机构”转变。如果北约在波黑通过武力“缔造和平”得手,俄将更加难以阻止北约的东扩步伐。
值得注意的是,北约这次在波黑的军事行动正值俄罗斯领导人重新审视与西方关系之时。俄国家杜马和社会舆论呼吁退出“和平伙伴关系计划”,对西方采取强硬立场。所以,俄对北约的举动作出上述强烈反应,也有国内背景。人们还注意到,叶利钦总统日前批准了俄与独联体国家关系的战略方针,着手加强同“近邻”的政治、军事联系,以增强在同西方竞争中的地位。
不过,俄罗斯和西方均不希望波黑问题破坏双方的“伙伴关系”,甚至酿成战略性冲突。从西方角度看,俄罗斯仍是一个有影响力的大国,且将进行议会和总统选举,所以,此时“伤害”俄罗斯而刺激选民的情绪对西方不利。基于这些考虑,西方近日来对俄采取了一些安抚性作法:美国副国务卿塔尔博特14日出访俄罗斯,力图弥合分歧;北约15日向俄罗斯作出妥协,同意适当修改欧洲常规裁军条约。
从历史上看,欧洲外交的大齿轮往往是套在巴尔干政治的小齿轮上运转。今日的巴尔干已不同于本世纪初那样,但仍不失为观察欧洲大国关系的一面镜子。


第6版(国际)
专栏:专家时评

  非洲沉浮50年
杜振丰
第二次世界大战震撼了全世界,非洲大陆也不例外。非洲人民为打败德、意、日法西斯作出了牺牲和贡献,同时,战争也促进了非洲人民的觉醒。
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后,德国、意大利进军开辟北非和东非战场,英国和法国为保护自己在非洲的殖民利益,在非洲大征兵。英国先后在其东非和西非殖民地共征兵45万,其中大部分被编入战斗部队。1943年以后,50万非洲士兵开赴欧洲战场,参加盟军向法西斯大反攻,其中30万非洲士兵参加了解放法国的战斗。欧洲战场胜利后,还有一部分非洲士兵被派往缅甸与日军作战。
非洲士兵在战斗中逐渐认识到,欧洲人不愿受德、意法西斯占领和统治,为自由而战,非洲人也不应该再忍受殖民主义的统治、压迫和剥削。在法国战场上,非洲士兵经常议论的一个问题是:德国人统治法国人不对,难道其他欧洲人就有权控制和统治非洲吗?
二战成了非洲人民反殖民主义和种族主义统治的开端。二战结束后,非洲各国人民反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蓬勃发展。二战前,非洲只有3个名义上独立的国家——埃及、利比里亚和埃塞俄比亚。但在战后的50年间,非洲的政治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自1951年12月利比亚宣布独立至1994年4月南非白人种族主义统治垮台,除地处大洋中的个别小岛屿外,非洲国家全部摆脱了殖民主义和种族主义统治。现在的非洲地图上,共有53个独立国家。
民族独立为发展注入生机
非洲国家的独立使非洲人民由奴隶变成公民,为非洲大陆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诸方面的发展带来契机,注入活力。
独立后的非洲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积极作用。它们利用各种场合和各种形式,如亚非会议、不结盟组织、联合国、新兴力量运动会等,推动世界进步事业的发展,给新老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以沉重打击。
在经济方面,非洲国家独立后虽无法完全摆脱原宗主国的控制,但它们有权制定自己的发展计划,支配本国的各种资源,掌握和经营本国的各种企业。独立后的非洲国家,从整体上讲,其经济发展速度虽不及世界其他地区,但在战后50年中也达到并保持在5%的水平。
非洲前进的艰难历程
非洲国家在60年代至70年代前半期经历了一段较蓬勃的发展,后来步伐变缓,与世界其它地区经济拉开距离。
近20年来,非洲地区各种可统计比较的主要经济数字均有所下降。在80年代,从总体上讲,非洲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负增长。1992年非洲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10年前下降了15%,一些最贫穷的国家下降幅度达30%。据非统组织统计,非洲国家1994年的外债总额达3130亿美元,比1987年增加了一倍,相当于非洲各国全年国内生产总值之和的71.6%,或外贸出口总收入的231.3%。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政治方面,非洲国家独立后,不得不解决殖民主义者遗留下来的棘手问题。由于各殖民主义国家对非洲实行的是分治的政策,破坏了原有国家或部族的疆界,在一些国家内部埋下了部族仇恨的种子,因而导致一些非洲国家之间在独立后相互对立、冲突连绵;而在同一国度里,部族相互仇杀、政变迭起。连年的战争动乱严重影响了地区和各国国内的稳定,阻碍和破坏了经济发展。
在经济方面,大多数国家采取了保护国内经济的政策,对大企业实行国家控制。但由于统得过死,未能发展多种经营,产业结构单一,外贸出口单调且缺乏灵活性,经济状况脆弱。80年代,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急剧下跌,使非洲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此外,非洲的人口增长速度过快也制约了其经济发展。
随着两极对立世界格局的解体,世界经济区域化和集团化的发展趋势日益强化,在西方发达国家的眼中,非洲无论在政治上或是在经济上的筹码作用正在减弱,非洲成了世界上“受冷落”的一角。
西方发达国家现在不再以经援为诱饵争夺非洲国家,而是以停止、减少经援为压力,迫使非洲国家采纳西方国家的“多党制民主”。近年来,西方发达国家没有向非洲增加过实质性的经济投入。
应付挑战任重道远
在新的国际形势下,建设地区和平,发展地区经济,已成为非洲各国政府和人民面临的两大挑战。联合自强、依靠自己的力量共同发展,已逐渐成为他们的共识。
非洲各国用非洲方式解决地区冲突做出了一些尝试和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他们与联合国等国际机构合作,使安哥拉和莫桑比克国内交战多年的双方达成和解协议;东非政府间抗旱与发展组织成员和中非等国领导人今年初举行会议,寻求解决苏丹和索马里国内冲突以及卢旺达、布隆迪难民问题;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成员国领导人多次倡导召集会议,商讨寻求解决利比里亚内战问题并达成了一些协议;南部非洲国家联手帮助莱索托摆脱内部危机。非统组织两年前成立的预防、处理和解决冲突机制正在逐步发挥作用。
近年来,大部分非洲国家采取了经济改革措施,取得初步成效,国内生产总值年增长率从80年代的负增长上升到1994年的2.4%,预计1995年可达3%。
非洲国家已渡过了最困难的时期,不少国家的政治形势已走向稳定;部分国家经济稳步回升;求和平、求发展已成为当前非洲形势发展的主流。但是最终解决非洲政治和经济困境,仍须做出巨大努力。
在政治方面,非洲国家之间的冲突虽然已明显减少,然而在一些国家的内部冲突尚未得到根本解决,有的甚至愈演愈烈。索马里、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卢旺达、布隆迪、苏丹等国的内部冲突在某种程度上威胁着整个地区的安全与稳定。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多党制民主”对非洲冲击的后遗症仍在。在非洲,党派之争往往即为部族之争,处理不慎,就会引发新的动乱。两年来,卢旺达和布隆迪的国内局势就是明证。
非洲的经济虽有好转,但因人口增长过快,人均实际收入下降。国际金融组织在非洲推行“经济结构调整”方案,其结果导致中下层人民生活水平下降,增加了社会的不安定因素。
非洲国家在发展经济区域化和集团化方面已迈出了步伐,组成了东南非共同市场、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等区域组织,非统组织也决定组建全大陆性的非洲经济共同体。但是,由于过去殖民地时期造成的非洲经济依赖外国的局面没有得到解决,而且西方大国不愿看到非洲强盛而失去自己的初级产品原材料供应地和多年的传统市场,极力保持非洲的依附地位,在这种情况下,非洲国家实现经济发展区域化、集团化绝非易事。
在今年6月举行的非统组织首脑会议上,非洲国家领导人已表现出勇敢面对历史挑战、努力跟上世界发展潮流的决心。尽管非洲每前进一步都要受到多方面的制约,非洲人民总会迎头赶上,争取在下一个世纪缩小与世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创造出一个和平稳定的新大陆。


第6版(国际)
专栏:

  我代表阐述核问题原则立场
●赞同改进防止核扩散保障工作
●支持和平利用核能和国际合作
●高度重视核安全和核废料管理
据新华社维也纳9月18日电(记者郭勇)出席国际原子能机构第39届年会的中国代表团团长、中国国家原子能机构主任蒋心雄18日在大会上发言,阐述了中国政府在防止核扩散、和平利用核能和保障核安全等重大问题上的原则立场。
蒋心雄指出,国际原子能机构作为联合国的重要专门机构,应该继续坚定地遵循机构《规约》确立的宗旨,在防止核扩散、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加强和平利用核能的国际合作、促进世界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核能工业和核技术应用的发展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谈到防止核扩散问题时,蒋心雄说,防止核扩散关系到世界的和平与安全,中国重视机构的保障监督工作,赞同机构采取适当措施改进机构保障体系的有效性和效率。但是,中国主张,改进的保障体系应体现公正、客观、合理、透明和切实可行的原则,新的保障措施应严格在机构《规约》和有关国际条约的范围内,在尊重国家主权、确保有关国家的正当权利的前提下得以实施。他强调指出,加强保障监督不应损害各国核科技和核能工业的发展,不能影响和平利用核能的国际合作,加强保障监督应防止歧视性,防止滥用保障情报和核查权力。他表示,中国关注新的保障措施所涉及的财政问题,希望新措施的引入不会增加成员国的负担,也不会影响机构其它活动的资金分配。
关于和平利用核能问题,蒋心雄表示,促进核能的和平利用及其国际合作,是机构《规约》确立的主要目标之一,对促进成员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国支持机构在做好原有技术合作工作的同时,逐步将技术合作的重点转向有助于持续发展并能保护环境的技术转让方面。中国希望机构在这些方面的援助活动能有助于最不发达国家摆脱贫困,同时呼吁国际社会,特别是发达国家能为最不发达国家多做些实事。中国主张,机构应面对新的形势,切实加强对技术合作战略方针和政策的研究,广泛吸取成员国的意见和建议,对技术合作活动给以战略性的指导。
蒋心雄在谈到保障核安全问题时强调说,中国政府一贯高度重视核安全和放射性废物的安全管理。中国认为,高水平的核安全和对放射性废物的妥善处置是核能工业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公众能够接受核电的关键所在。中国政府高度评价机构近年来为加强核安全和放射性废物管理的国际合作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并将继续积极支持机构的各项安全服务活动。中国认为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问题关系到全球环境保护,涉及子孙万代。中国将支持并积极参与《放射性废物管理安全公约》的起草工作。
会上,蒋心雄还介绍了中国核能工业的现状及发展情况。他说,中国政府重视核能工业的发展。
他指出,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能源需求不断增加,作为重要能源之一的核能在中国将有较大的发展。


第6版(国际)
专栏:

  巴同意以军逐步撤出希伯伦第二阶段自治协议接近达成
本报开罗9月19日电记者刘水明报道:巴解主席阿拉法特和以色列外长佩雷斯今天继续在塔巴会谈。巴方接受以军逐步撤出希伯伦的新方案,双方在希伯伦问题上的分歧得到缩小,并接近达成协议。
阿拉法特和佩雷斯的会谈今天进入第四天。阿拉法特的发言人卡奈法尼说,会谈仍将集中讨论希伯伦市的前途问题。
据巴勒斯坦消息灵通人士透露,昨晚开始至今天凌晨结束的巴以会谈虽然没有达成具体协议,但阿拉法特已基本接受佩雷斯昨天同拉宾磋商后带来的关于解决希伯伦问题的新方案,并同佩雷斯就以军分阶段撤出希伯伦的时间达成一致。其内容是:除了犹太人定居点、易卜拉欣清真寺的一部分以及通往定居点的道路外,以方同意收缩对希伯伦市区和道路的安全控制;允许巴警察控制希伯伦市区75%的面积;巴警察可配备轻型自动武器;在以军存在期间,希伯伦市部署国际监督部队。以军将在巴自治第二阶段协议签署前夕开始撤出希伯伦,并在连续3个月内完成;关于以军完全结束在希伯伦的存在的问题,应纳入明年5月开始的最终地位谈判框架内。


第6版(国际)
专栏:

  安理会要求波黑各方停火
意谋求发挥作用克停止军事行动
新华社联合国九月十八日电(记者李健雄)联合国安理会十八日发表主席声明,要求波黑各方立即停止在波黑西部的军事行动并充分尊重当地人的权利。
据报道,波黑穆克两族部队连日来乘北约空袭萨拉热窝周围的塞族阵地之机,在波黑西部不断发动进攻,占领了大片塞族武装控制的土地,造成大约十万名塞族难民逃离家园。
声明重申,波黑冲突不可能用军事手段解决,并敦促当事各方都不应利用当前的形势发动新的进攻。
声明再次表示完全支持波黑、克罗地亚和南联盟三国外长在日内瓦签署的协议,称其“为实现整个区域的持久和平目标提供了谈判基础”。
据新华社罗马九月十八日电(记者袁锦林)意大利外长阿涅利十八日说,意大利谋求在解决波黑冲突问题上发挥更大更直接的作用,它也一定能这样做。阿涅利是在对波黑进行一天访问回到罗马后发表上述讲话的。
她说,她此次萨拉热窝之行的主要目的是对美国前南特使霍尔布鲁克有关解决波黑冲突的和平方案表示支持,以及同有关国家和方面讨论如何进一步巩固已达成的和平协议等问题。阿涅利强调指出,在如何解决波黑冲突问题上,意大利政府将始终坚持自己的立场,即力求通过外交和政治途径,而不是通过诉诸武力的方式解决冲突。
据新华社萨格勒布九月十九日电克罗地亚共和国外长格拉尼奇十九日宣布,克罗地亚军队已停止了在波黑的军事行动。 格拉尼奇在记者招待会上说,穆克联军在波黑的胜利“创造了一种新的现实”,“现在是结束战争和最终取得和平的最佳时机”。
另据来自萨拉热窝的消息,波黑政府军第七军军长阿拉季奇今天说,波黑穆族军队也已“暂时停止了向巴尼亚卢卡的进攻”。


第6版(国际)
专栏:

  美中关系委员会表彰5位杰出妇女
本报纽约9月18日电记者何洪泽报道: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18日晚在纽约举行年会宴会,会上表彰了为促进美中关系作出突出贡献的5位妇女。
受表彰的5位妇女是:美国前总统布什的夫人巴巴拉·布什,美籍华人作家谭恩美,洛杉矶—广州姊妹城市协会主席卡罗琳·阿布曼森,美国贸易副代表巴尔舍夫斯基和前旧金山市市长范斯坦。
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秦华孙、中国驻纽约总领事梅平和中国驻美国大使馆临时代办周文重出席了宴会。
来自全美各行业的知名人士500多人到会。


第6版(国际)
专栏:

  格侦破议会大院爆炸案
新华社莫斯科9月18日电(记者黄慧珠)8月29日企图谋害格鲁吉亚国家元首谢瓦尔德纳泽一案已经侦破。这起恐怖活动的组织者包括前国家安全局副局长哈奇什维利。
上述消息是格内务部长克维拉亚中将18日在格国家电视台宣布的。他说,格保安机关同时还侦破了去年以来发生的其它3桩谋害政治家的案件,恐怖集团的成员有哈奇什维利,反对派军事组织“拯救者军团”主席格拉什维利等人。
格议会大院8月29日发生一起企图谋杀谢瓦尔德纳泽的爆炸事件,谢在事件中负轻伤。事发后,格公安部门立即采取措施,稳定局势。9月初,哈奇什维利、格拉什维利等涉嫌者被捕。
克维拉亚今天说,被拘捕的恐怖分子对犯罪事实供认不讳。格总检察长巴比拉什维利同时宣布,哈奇什维利等恐怖分子的幕后策划者名单将于近期公布。
谢瓦尔德纳泽18日在发表电视讲话时指出,“8·29爆炸事件”是一起精心策划的恐怖活动,与一些官方机构有联系,是“某些势力实施一系列冒险计划的开始”。
格将于今年11月5日举行总统和议会选举。“8·29”事件加剧了政治形势的紧张。


第6版(国际)
专栏:短讯

  伊朗一客机被劫往以色列
一架伊朗客机十九日上午被劫持到以色列。在飞机靠近埃拉特港附近的纳盖夫沙漠中的一个军用机场降落后,两名劫机者已向以色列警方投降。据报道,这架波音七○七客机上有一百七十七名乘客和六名机组人员,机上有人员受伤。迄今为止,劫机者的身份和劫机动机尚不清楚。
(本报专电)


第6版(国际)
专栏:短讯

  老挝党五届十一中全会闭幕
十六日结束的老挝人民革命党五届十一中全会确定了一九九五至一九九六年的任务,通过了财政预算及落实措施,并讨论了提高党的领导作用等问题。


第6版(国际)
专栏:短讯

  联合国驻塔观察团团长遇害
联合国驻塔吉克斯坦军事观察团团长斯帕涅尔十八日在塔吉克斯坦的库尔干—秋别市郊遇害身亡。据报道,奥地利中校斯帕涅尔乘坐的汽车在库市郊区遭到袭击。


第6版(国际)
专栏:短讯

  俄保两国总理举行会谈
俄罗斯联邦总理切尔诺梅尔金十八日在同来访的保加利亚总理维德诺夫举行会谈时强调,俄罗斯将在新形势下发展同保加利亚的传统关系。两位总理在会谈中主要讨论了修建从希腊亚历山德鲁波利斯到保加利亚布尔加斯的石油、天然气运输管道的问题。
(据新华社电)


第6版(国际)
专栏:国外特写

  联合国响起和平钟声
本报记者许世铨何洪泽
今天上午10时,联合国总部传出了庄严、悠扬的钟声,宣告具有历史意义的第50届联合国大会即将开幕。
和平铜钟悬挂在联合国总部庭院中。加利秘书长在各国驻联合国代表和联合国高级官员的陪同下,三次敲响了铜钟,象征着这个世界最重要的国际组织再次向人类发出了“和平的呼唤”。
加利秘书长在简短的致词中说,和平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保证。和平钟声像心脏的跳动一样,传达了生命和能量的信息。他呼吁本届联大像这钟声一样,“有力、明确地为和平而工作”。
今天纽约天晴气朗,185面联合国会员国的国旗在初秋的微风中飘扬。跨过半个世纪风雨历程的联合国,今天下午将迈出历史性的新一步。汇聚在总部大楼中的各国代表不但将就新的国际形势下人类面临的和平与发展的各项重大问题进行讨论,还将迎接于10月下旬举行的有150多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参加的特别首脑会议,为联合国下一个50年制定指导原则和行动纲领。人们期望本届联大将像和平钟声那样,给国际社会带来美好的前景与希望。
           (本报联合国9月19日电)


第6版(国际)
专栏:

在近日的军事进攻中,穆克联军借北约大规模空袭塞族之机,在波黑中西部攻占了大面积的塞族控制区,兵锋直指塞族在该地区的重要据点巴尼亚卢卡。
(本报电视照片)


第6版(国际)
专栏:

9月18日是智利独立185周年纪念日,首都圣地亚哥举行了盛大的庆祝活动。这是身着民族服装的儿童在总统府门前广场上观看阅兵式。新华社记者韩晓华摄(传真照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