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9月20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国庆专页)
专栏:

  震撼人心的形象
——“孔繁森同志纪念馆”巡礼
本报记者郭嘉
蓝天如洗,秋色如画。国庆前夕的山东聊城沉浸在一派喜庆的气氛中:由江泽民总书记题名的“孔繁森同志纪念馆”开馆了。它的落成,表达了人们对孔繁森的深切怀念和真挚情感,昭示人们将继续追寻孔繁森足迹开拓奋进。
孔繁森纪念馆坐落在聊城市风光旖旎的东昌湖畔,馆高15米,建筑面积1400平方米,外观呈双重檐、环廊式结构。馆前绿草如茵,松柏苍翠,馆内安放的孔繁森大型塑像神情庄严,正面红绒墙镌刻着江泽民总书记和李鹏总理的题词。展览共分“深切怀念”、“齐鲁之子”、“汗洒雪域”、“情系高原”、“廉洁清正”、“光耀神州”等6大部分。
记者被眼前一帧帧图片、一件件实物、一幕幕场景所打动。这里浓缩着孔繁森的人生轨迹,这里展示着孔繁森的人格力量,这里包容无私与坦诚,这里充满怀念和颂扬。难忘狮泉河畔的日日夜夜:当藏族老乡生活拮据时,他慷慨解囊;当藏族群众缺医少药时,他背起药箱;当藏族老人无依无靠时,他嘘寒送暖;当藏族儿童失去双亲时,他主动收养……照片中,那满头银丝九旬老母思子的殷殷渴盼,催人泪下;录像里,那藏族老阿妈手捧像片悲天恸地的凄凄伤感,揪人心肠。人们在图片前留连,人们在遗物前感喟,人们倾注了深深的敬意。
来自宁夏吴忠市粮食局干部马学文参观后激动地说:“孔繁森的事迹太感人了,太令我受教育了,他不愧为领导干部的楷模,共产党人的脊梁,如果我们的社会出现更多的孔繁森式的好干部好党员,我们的国家一定会大有希望。”
聊城地委书记陈延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深有体会地说:“孔繁森纪念馆的兴建,凝聚了无数人的心血和汗水,它反映了民心,反映出孔繁森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我们有义务有责任宣传好孔繁森,有义务有责任把纪念馆建成全国人民受教育的基地。”
据纪念馆的同志介绍,在兴建孔繁森纪念馆的过程中,孔繁森生前的老上级、老战友、老同事,纷纷将自己珍藏的孔繁森的遗物赠献出来;上海浦东新区高桥乡向纪念馆赠送了精心制作的孔繁森半身塑像;山东淄博市淄川区检察院干部送来了由刘庆孝教授设计、农民艺术家梁勇雕刻的孔繁森巨幅玻璃雕画《高原魂》;四川省彭州市九峰宾馆全体员工寄来了万余双手完成的“向孔繁森同志学习”的刺绣长卷……
连日来,外地及聊城地区干部群众两万余人自发到孔繁森纪念馆参观学习,不少人在留言簿中写道:“学习孔繁森,一心为人民”、“楷模召唤我,争先来学习”、“学习孔繁森精神,做合格共产党员”。
学英雄,见行动。眼下,一个以“争做孔繁森式的干部,争创孔繁森式的业绩”的活动,正在聊城地区各级干部中展开。他们把孔繁森当作一面镜子,一把尺子,比照衡量,见贤思齐。地委选派的3000多名干部走出机关,深入到贫困村庄,与当地群众一道共商致富之策。地直机关干部正在全地区最艰苦的100个贫困村蹲点扶贫。
孔繁森的名字,震撼着亿万人的心灵。
孔繁森纪念馆的落成,是人们对这位伟大战士的永久纪念。
(附图片)
(压题照片:高伯海摄)


第2版(国庆专页)
专栏:

  心手相握的温馨
——写给中国青年志愿者
本报记者唐维红
在刚刚降下帷幕的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上,为各国代表提供全方位优质服务的数万名身穿黄、白两色T恤的北京青年志愿者,成了会场上一道亮丽而温馨的风景。
为大型活动提供志愿服务、支援抢险救灾、开展支教扫盲……这些都是中国青年志愿者活动自1993年12月开展以来不断推出的重头戏。与此同时,志愿者活动在机制建设上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继1994年12月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在京成立后,各省都相继成立了省级青年志愿者协会和行业、专业青年志愿者协会,组建了形式多样的青年志愿服务队,建立了基层开展志愿服务的有效机构——志愿服务站。 位于北京市海淀区知春路白塔埯42号的中国青年志愿者海淀服务站,是由团中央、团市委、团区委和北京达因集团于今年5月共同发起成立的。它根据海淀区大专院校、科研院所集中的特点,将全区1.4万余名老科学家、老教育家、老干部作为近期主要服务对象。在近半年的运转中,服务站已形成一套较完善的志愿者招募和服务管理办法,为志愿者和服务对象建起了一架联系的桥梁,使志愿服务更趋经常化、社会化。
到目前为止,服务站已招募了5000余名志愿服务人员。他们中既有大中专学生,也有工人、教师、军人,甚至还有进京打工的外地青年。他们利用业余时间为“三老”提供了医疗保健、家务劳动、整理资料等多项服务,深受老人们的欢迎。区里许多残疾人和有特殊困难的人士,纷纷找上门来寻求帮助。
站长马士启告诉记者,在服务站的建立和日常工作中,各级政府给予了很大的关注和支持。服务站目前租用的房子要拆迁,海淀区政府已无偿拨给他们100平方米的空地作为服务站的新址。一些热心公益事业的企业也伸出了援助之手。达因集团为服务站捐赠了两年的活动经费,并无偿提供两台电脑和一套管理软件;联想集团积极参与服务站的助残活动……
祝志愿者心手相握的标志能够成为我们生活中一道永远的风景。


第2版(国庆专页)
专栏:

  英姿飒爽的警花
——记首都第一批女巡警
本报记者苏宁
金秋八月,在首都街头流动的橄榄绿中,又增添了一抹艳丽动人的色彩——首都第一批女巡警正式亮相北京街头。
你看,一张张白净秀气的脸庞,一个个苗条匀称的身材,头戴绿色贝雷帽,腰间紧紧扎着一条武装带……好一副飒爽英姿的警花模样!这就是66名女巡警的速写。
去年夏天,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社会治安工作的需要,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全面的服务,北京市公安局和人民警察学院联合在首都大中专院校的应届毕业生中,公开招收女巡警。经过学校推荐、考核面试等一道道严格的审查程序,来自35所大中专院校、36个专业的66名女学员跨进了警察学院的大门。她们平均年龄21.5岁,平均身高1.69米,其中13名中共党员,52名共青团员。她们中不少人放弃了继续深造或其他令人羡慕的工作单位,满怀着对神圣的公安事业的向往,开始了她们多姿多彩的女巡警生涯。
从去年7月到今年8月,一年多军事化、封闭式的训练,让这些蜜罐里长大的女孩子吃尽了苦头:她们除了要学习政治理论、公安业务、法律知识、强化外语外,还要练站、练跑、练摔、练打。她们被狂风吹、太阳晒、暴雨淋,还“牺牲”了女孩子视若珍宝的乌黑亮丽的一头秀发和心爱的长指甲。她们哭过、喊过,有人甚至晕倒过。但是,她们咬牙挺过来了,终于完成了从一个娇柔羸弱的普通女孩,到一名合格女巡警的艰苦转变。
“在国人面前我代表首都,在外国人面前我代表中国。”巡警队的姑娘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着“礼仪队、服务队、执法队”的建队宗旨。一天下来,她们要走20到30公里的路,相当于十里长安街走了五六个来回。腿走肿了,脚上磨出了血泡,可她们无怨无悔。
农历八月十五的夜晚,万家团圆,举杯赏月。可巡警队的姑娘们仍在执行着保卫首都和人民群众平安的任务。“一家不圆万家圆。在天安门广场上看月亮,别有一番滋味。”姑娘们这样宽慰自己和家人。国庆节即将来临,问起姑娘们节日期间有什么打算,她们七嘴八舌地回答:自从当了警察,就没有了节假日的概念。越是别人休息的时候,越是我们忙活的时候。只要你们大家过好了,我们也就过好了。群众高兴了,我们也就高兴了。
(附图片)
(压题照片:陈晓钟摄)


第2版(国庆专页)
专栏: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6周年

  分外耀眼的“夕阳”
张国柱宋祖恒
9月16日下午,河南省武陟县大封乡党委书记张丰收等乡干部走进小孔村一个农家小院,看望二等甲级残疾军人李福荣。这是国庆期间乡党委、政府慰问老同志的第一站。
该乡有90多位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参加革命的复员、残废军人,还有80多位离退休老干部。乡里无微不至地关心这些新中国的有功之臣:节日登门慰问,定期检查身体,让老同志们有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
“党和政府不忘我们,我们也不能忘记党和政府。”这是大封乡老同志们的共同心声。社会治安、移风易俗、青少年教育、经济建设……处处都有老同志们的身影,处处都洒下了老同志们的汗水。
家住大封村的老干部文福同、王振华等同志,把全村的移风易俗工作放在自己的心上,他们靠多年当领导干部的威信和经验,劝导一家一户简办红白事。几位老同志主持村红白事理事会四年多来,得到了村民们的广泛理解和支持,如今,这个村婚丧嫁娶从简办理的农户已占到70%以上。文福同因此被群众称为“节俭主事”。
西唐郭村的离休老教师马廷章,写得一手好字,乡村写标语、会标,谁家办喜事贴个对联,他是一请即到,报酬分文不要。他还是村民的“义务投递员”,送信送报,从不间断。每逢村里农贸大会,他又成了“义务市场管理员”,跑前跑后维持市场秩序,数年如一日。
大封乡的老同志,个个不服老。有校外辅导员,积极关心教育下一代;有“义务信息员”,通过黑板报向乡亲们传递科技信息;有“义务法制教员”,积极帮教失足青年,为社会稳定作贡献……


第2版(国庆专页)
专栏: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6周年

  流入心田的甘泉
新华社记者胥金章本报记者翟启运
初秋的新疆,正是流金淌蜜、瓜果飘香、骏马奔驰、牛羊肥壮的丰收季节。地处边远山区的沙尔乔克辽阔的牧场上,墨绿茂盛的草原上,白色帐篷似朵朵莲花点缀其间,像一幅美丽诱人的图画,镶嵌在祖国西北边疆。
这天,是沙尔乔克3100多户农牧民最欢快的日子,解放军引来的清澈的泉水,顺着地下管道欢歌着流进了每家每户。牧场上千名各族群众,穿着节日的盛装,吹号擂鼓,载歌载舞。他们抬着哈密瓜、牵着牛羊来到解放军某部驻地,以兄弟民族的礼节,感谢为他们带来甘泉的解放军官兵。
年逾八旬的哈萨克老人克由木,从没有像今天这样高兴过,他拉着战士的手说:“这里祖祖辈辈吃的都是苦水、脏水,我们做梦都想喝口甘泉水,是解放军帮我们圆了梦啊!”维吾尔族妇女热依汗大半辈子饮苦水吃尽了苦头。她每次患病医生都说是饮水不卫生的缘故。她高兴地说:“吃卫生水的事,求天求地都无济于事,还是亲人解放军帮我们解决了。”
沙尔乔克牧场地处山区,各族农牧民及其牧畜长期饮用涝坝水和雪化水、雨水,既不方便,又不卫生,导致了一些地方疾病的流行,危害各族人民的身体健康,影响了生产发展。为了造福边疆各族人民,驻军某部领导带领技术人员深入牧场群众中间,了解情况,勘探地形。他们自己设计施工方案,筹备资金。参加施工的300多名干部战士风餐露宿,每天苦干12个小时以上。施工地段是一片戈壁石和红浆土覆盖着的土地,他们使用最原始的钢钎、十字镐、铁锹和铁锤,创造人均每天挖掘管道3米多的纪录。有许多战士们的手上打满了血泡,有的小病“不下火线”,坚持参加施工。经过官兵们4个月的艰苦奋战,铺设引水管道3800多米,盖起了两座高10米,周长12米的水塔,把清泉引到了各个放牧点,使牧区的各族农牧民饮用上清澈甘甜的自来水,结束了世世代代饮用苦水、脏水的历史。


第2版(国庆专页)
专栏:

  不能忘记的历史
——《中华民族的胜利》展览追记
天晞才良黎宁
坐落在京西的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正在举办《中华民族的胜利》展览。络绎不绝参观的人们给节日前的京城增添几分热闹。这里成了名副其实的爱国主义教育殿堂。
在《中华民族的胜利》展览馆序厅的长城浮雕前,记者碰到了军事博物馆馆长袁伟和政委马树学,他们兴致勃勃地说:总政治部在这里举办的这一具有鲜明爱国主义主题的展览,吸引了国内外众多的观众,展览从7月6日开幕到现在的两个多月中,参观者达60多万人,呈现出近几年来军博展览少有的盛况。他介绍说,来这里参观的有工人、农民、学生、干部和解放军指战员。狼牙山五壮士之一的葛振林、铁道游击队大队长刘金山、平原游击队大队长郭兴等抗日英雄都参观了展览。当年的雁翎队队长赵波,抚摸着雁翎队的指挥船,向观众讲述出没芦荡打击日军的情景,“爆破大王”于化虎摆弄着他们当年使用过的各样地雷实物,重抒当年战斗豪情。他们忆当年、谈体会,感到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成果,只要团结一致,什么“小鬼子”、“大鬼子”都不可怕。
在《灯塔延安·民族之光》展览部分,只见200多名师生在静静听着讲解员的介绍。这是北京市宣武区少年宫组织的,有6个学校的师生参加。学生们瞪大眼睛望着毛主席在延安窑洞里写《论持久战》的照片,相互议论着,久久不愿离去。参观完毕,师生们举行了主题队会,庄严宣誓:“丹心向党,爱我中华,团结一致,实现四化。”
中央电视塔工会连续三天组织员工参观了展览,回去后进行了专题座谈,并专程送来了心得体会。电视塔办公室的秦中玉在心得中写道:“每一个中国人,都不能忘记这段历史,不能忘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一尊重4吨的铁锚陈放在展厅出口处,它与最后部分“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勿忘国耻,振兴中华”引发着人们的深思。成千上万观众阅读着、摘记着解说牌上的文字:“甲午战争中,中国巨型战列舰‘镇远’号被日军俘获。日本为炫耀战绩,把‘镇远’舰铁锚陈列在东京上野公园。日本投降后,归还中国。铁锚不仅记载着中华民族的耻辱,也是近代史上,中国人民反对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兴的历史见证。”铁锚的诉说,使观众领悟到,落后就要挨打,软弱就受欺凌。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科技,厚植国力,才能顶住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的压力。武警北京第二总队第十八支队的战士说:“中国人民不可侮,历史悲剧决不允许重演。我们一定要牢记昨天,珍惜今天,紧握手中枪,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保卫神圣祖国。”


第2版(国庆专页)
专栏:

  沁人肺腑的新风
齐士杰
在举国上下纪念抗战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五十周年之际,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四十六岁的生日,大庆石化总厂职工以两个文明建设的丰硕成果,向“十一”献礼。
突击队员的风采
在化工二厂的检修现场,到处可以看到青年突击队的旗帜迎风飘扬。青年工人一个个生龙活虎,攻坚啃硬,知难而进,为突击完成检修化工装置任务向国庆献礼而忘我地劳动。硫铵车间李国荣患了感冒,发烧、咳嗽。新婚妻子来电话催他打针、吃药,可他放下电话转身就跳入一米多深的地坑里掏聚合物,风趣地说:“多干活,多出汗,保证能治好感冒。”丙烯腈车间青年突击队员焦光东两岁的儿子住进了医院,为保证检修进度,每天他都坚持干到最后,再去医院照看儿子。有一天干到晚上八点多,同事们拽他去吃晚饭,他才不得不说出儿子住院这段隐情。
情暖失学儿童
黑龙江省肇州县永胜乡建全小学二年级的王雪敏做梦也没想到,在失学三个月后还能重新回到学校读书。当校长宣布炼油厂“希望工程”助学卡念到她的名字时,她像从梦中惊醒一样跑上主席台。负责帮助王雪敏的炼油厂工会主席王晓波把四百元钱和一些学习用品交到她手里,这个农村孩子再也抑制不住泪水。为资助这些失学的孩子,炼油厂在全厂职工中发起了为“希望工程”捐款活动。几天时间,就捐款四万多元,使永胜乡一百一十九名失学儿童重返校园。
水气厂给了他们第二次生命
水气厂职工潘顺华患胆结石十七年,他爱人又患了尿毒症。因家中没有积蓄,无法坚持治疗,他爱人曾产生轻生的念头。这时,水气厂领导带着职工们的深情厚意——一万多元捐款来看望他们。厂工会领导把潘顺华送到上海医院治疗,又将他爱人送到长春一家医院。现在,潘顺华夫妻的病情都有所好转。他们在给大庆石化报的感谢信中写道:“是水气厂给了我们第二次生命!”


第2版(国庆专页)
专栏:

  编者致辞
物质丰,精神富。我国各族人民以两个文明建设的累累硕果,向人民共和国的四十六岁生日献上一份厚礼。
“八五”期间,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按照党的基本路线的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对两个文明建设一起抓愈益重视,精神文明建设“一手比较软”的状况明显改变。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不断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物质基础,注入生机和活力;精神文明建设又不断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良好的舆论环境,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总之,我国两个文明建设比翼齐飞,呈现出令人欣喜的局面。
国庆佳节即将来临,今春以来出现的学习孔繁森的热潮仍在亿万人心中激荡;纪念抗战胜利五十周年引发的爱国情感浪潮仍在波澜起伏;评选表彰文明公民,创建文明单位、文明小区、文明城市的活动,在全国各地深入开展……本报记者从祖国的四面八方不断发回有关通讯报道,我们从中择出几篇,组成此版,奉献给广大读者。


第2版(国庆专页)
专栏:

哈尔滨人的双休日
哈尔滨人的周末快乐而充实。今年65岁的老大妈蔡清云利用自家的二室一厅,办起大院活动站,充实了学生们双休日的活动内容,解决了父母的后顾之忧。这是蔡清云领孩子们搞小制作。新华社记者高广志摄


第2版(国庆专页)
专栏:

女货郎心系子弟兵
被誉为“拥军模范城”的河北省张家口市广泛开展拥军优属活动。图为国庆前夕市百货大楼最佳营业员云霞送货到军营。新华社记者范德元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