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9月16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神州新事

  湘女竞岗
罗建周立耘
8月15日,对李晖等12名湖南长沙的女同胞来说,是极不寻常的一天。从这天起,她们正式走上副县级领导岗位,成为公开招聘的女干部。
上午9时,记者赶到举行聘任合同签字仪式的天心宾馆会议室,只见会场内座无虚席,12名青年妇女正在依次与市委组织部部长张贤遵签订合同。在场的市委组织部吕副部长告诉记者,这12名妇女同志是经过资格审查、笔试、面试、考察等环节,“过五关,斩六将”脱颖而出的。她们都是中共党员,大专以上文化,平均年龄为34.3岁,大多来自基层。
25岁的李晖,是她们中最年轻的。这位生长在桃花江畔的乡村姑娘,此次被聘为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据介绍,她是在长沙晚报上看到广告后,抱着试试的态度,悄悄地参加招聘的。当她得知来自全市的600多名竞争对手大部分在基层干过,有丰富的工作经验,且经常与市里各级领导打交道时,着实捏了一把汗。签完字,心中的一块石头落了地,她激动地说:“市里为选拔妇女干部可动了真格的。”谭慧慧却有着另一番经历。她来自老区宁乡县,在去年市委举办的首次公开招聘副县级青年领导干部的角逐中,她成绩优异,是闯进前100名的唯一女性,一时成为新闻人物,但她最终还是落聘了。倔强好胜的她又投入了此次竞争,最终如愿以偿。刚放下签字笔,她就被记者们“包围”了。小谭动情地说,作为30多岁的女人,有一个温馨的小家庭应该说可以满足了。但作为一个社会的人,女人应当与男人一样,肩负起社会责任。
公开招聘副县级妇女干部,是长沙市委、市政府培养妇女干部的重要举措。从1991年起,该市就率先推出了第一个女干部培养工作的“三年规划”,大胆起用了一大批优秀女干部。目前,第二个“三年规划”正在实施中。据悉,市直党政机关公开招聘副县级妇女领导干部在全国尚属首次。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记者见闻录

  大泽山有“三宝”
本报记者宋学春
到过山东省平度市大泽山的人都说,大泽山有“三宝”:石头、旅游和葡萄。
仲秋时节,记者驱车到了大泽山区。一进山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满山遍野的葡萄架,一串串紫红色的、白绿色的葡萄,散发着醉人的香味。在谭家夼村的葡萄地边,记者同一对年轻的谭姓夫妇边品尝葡萄边聊天。他们一家三口,今年种了“玫瑰香”、“泽山一号”、“巨峰”三个品种的葡萄,仅葡萄一项就能收入6000元左右。
据大泽山镇党委书记杨焕武介绍,目前全镇拥有国内外优良品种300多个,其中“莎当妮”葡萄属国际高档酿酒葡萄,现已发展了1000余亩。为改善葡萄生产条件,采用90年代最新农灌技术,镇子在西崖村、旋口村建起了两座葡萄自控微灌站,微灌面积1000多亩,既减轻了劳动强度,又提高了葡萄产量。现在大泽山葡萄已经发展到3万多亩,年产量达4000万公斤,恒温贮藏量2000吨。1994年在全国林业名、特、优、新产品博览会上,大泽山镇选送的“玫瑰香”、“龙眼”、“巨峰”、“泽香”、“红鸡心”等五种葡萄均获最高奖。1995年大泽山镇被农业部命名为中国葡萄之乡。
具有3.2万人的大泽山镇另一个经济支柱就是石头。据当地人讲,大泽山一带有大理石、花岗岩等多个品种,仅地上储量就达4.4亿立方米,北京的“故宫”、“亚运村”,南京的“雨花台”,济南的“解放阁”等都使用过这里的石头。记者见到一辆辆运石材的卡车,喘着粗气行驶在山路上,运的有石料、有加工雕刻的石人、石狮子、石灯、石桌、石凳、圆柱等。大泽山为了发挥这一优势,内资、外资一起抓,集体、个体一起上,积极走采加销一条龙路子。全镇已建采石场300余处,石材加工厂上百家,其中外资企业5家,利用外资500万美元,年加工板材能力40万平方米,产品不但销往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并远销德国、法国、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各国。
别看面积只有94平方公里大的大泽山区,风景名胜却不少,旅游将成为大泽山镇的第三大经济支柱。大泽山山险涧深、石怪松奇、瀑高林秀、壑幽泉清,山中有“飞仙涧”、“仙人桥”等36景和数不清的古代碑林、摩崖刻石。耸立于天柱山绝壁上的“魏碑”,属于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当地更有“秦始皇拜月”、“汉武帝求仙得灵芝”、“唐太宗射石出泉”等许多美丽传说,为大泽山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今年7月,大泽山被山东省政府确定为省级风景名胜区。大泽山人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先后投资3000多万元,开通了5413门程控电话,成为全国首家程控电话镇,拓宽硬化了镇内公路和连接各景点的环山路,修复新建了“天柱山魏碑”、“日照庵”、“平度市抗日战争纪念馆”、“五龙亭”、“将军石”、“唐太宗赐名碑”、“泽山湖公园”等多处景点。
“林果富民、工业兴镇、旅游牵动”,大泽山人正按照这一思路开掘“三宝”。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热点追踪

  “空嫂”,飞上蓝天
本报记者徐建中
跨入90年代,具有105年历史的上海纺织工业开始了产业结构调整,一批纺织设备转向新疆等产棉地区,55万女工中今年将有一批人下岗或转岗。与此同时,上海航空公司在不断发展,喷气式客机已增至8架,急需增加一批空中乘务人员。总经理孙仲理审时度势,大胆提出:从中年妇女中招“空嫂”。
上海市妇联主席章博华和副主席陆凤妹知道此事后,拍手称好,并积极在纺织业与航空业间牵线搭桥。一时间,上海刮起了一股“空嫂旋风”。
百里挑一
从年初开始,上海航空公司“招飞”办公室来访者不断,询问招“空嫂”的电话一个接着一个,几千名纺织女工争相报名。孙总经理说:此次招“空嫂”只是试点,标准年龄为28—35岁,需具有高中以上文化。
“除五官端正、身材匀称、身体健康、平衡机能好等要求外,还需言谈话语、举止神态和整体气质俱佳。”按这些条件选拔可以说是“百里挑一”。第一次面试时,五位“考官”一排坐在室内中央,报考者分10人一组,她们先在“考官”面前潇洒地走一圈,用普通话简捷地介绍自己,再当众朗读两段英语……考试是无情的,第一天就有70%的人落榜,许多女工流下了眼泪。几天中,又经过复试、身体检查、政治审查,最后录取了18名“空嫂”,平均年龄33岁。上海龙头股份公司国棉17厂的樊丽华是18人中第一个通过考试而入选的,当许多姐妹为她庆贺时,她激动地说:“我已当了十几年挡车工,我庆幸自己能被录取,也十分珍惜这次上岗的机会。”
强化培训
“三八”妇女节这一天,18名“空嫂”在纺织工业局局长姜光裕和党委书记朱匡宇等同志的欢送下,流着泪水离开了培育她们10多年的“娘家”,去上航报到。上海航空公司的空姐们列队欢迎她们,开学典礼后就是强化培训的开始。
4个多月过去了,7月28日,当记者再次来到上海航空公司采访,孙仲理总经理连连伸出大拇指夸奖说:18名“空嫂”个个都是好样的,4个多月的紧张学习无一请假,也无一掉队,半个月的军训达到了新兵3个月的水平,航空理论、技能、英语、航空商务、航行常识、航空卫生、旅行常识等课程的平均成绩达到85.3分。在培训期间,有的“空嫂”把孩子送到姥姥家,有的把全部家务交给了丈夫。
几个月里,在从市区到机场的公共汽车上,经常可以听到跟着录音带背读的声音。乘客们都知道,这是上海航空公司的“空嫂”们在苦学英语。
首次上岗
7月29日,新的岗位,新的事业,新的服装,新的伙伴,一切都是新鲜的。“空嫂”们从这天起开始了空中生活。下午3时许,从上海飞往深圳的第375次航班腾空而起,动作规范的乘务员们在双通道中来回穿梭,热情周到地为乘客服务,谁是空姐和“空嫂”已分不清了。行家们说,登上飞机服务都叫空姐。
施松蓉和周慧琦是第一批登机上岗的“空嫂”。在她们忙碌的间隙,我问周慧琦感觉如何?她笑眯眯地告诉我一件巧事:年初考她的“考官”周微微现在正好是机上乘务长,也是她空中实习的教员,真叫“地面招考有缘分,空中师徒喜相逢”(见左上图)。
“空嫂”效应
“空嫂旋风”带出了可喜的“空嫂效应”。自上海航空公司从纺织女工中招“空嫂”之后,使许多单位在用人的观念上有了更新和突破:上航可以招“空嫂”,我们为什么不可以招?
“一石激起千层浪”,短短半年来,上海各大宾馆、电子公司、商城和街道办事处等单位,已先后从纺织系统招走了5万多名职工,使纺织行业下岗的劳动力得到了分流,新的工作岗位等待这些中年人去创造出新的业绩。
(附图片)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都市一瞥

  南京街头解忧亭
本报记者龚永泉
南京市云南路西桥路口,有一座小活动房,房门上书“解忧亭”三个大字,两旁的对联为范仲淹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活动房的山墙上,详细写着免费服务项目,计有问路、借气筒、修理家电、财会法律咨询、医疗保健等十几项。
亭主叫戴华国,今年五十岁,是位病退工人。退休后,他常与一群退休老工人打牌下棋,日子长了,感到很是乏味。他同几位老人商量,将各人的职业特长奉献出来,为附近居民排除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难题,“用我们的夕阳余光,给社会再添一分光明”,得到一致赞同。老人们轮流来解忧亭值班,处理指路、借气筒、售邮票等事项,碰到修理家电等当场解决不了的事项,就登记下来,再派有专长的老人登门免费服务。记者翻看了预约登记簿,居民的要求真是多种多样,有的要求修理热水器、收音机,有的要求介绍保姆,有的要求安装晒衣铁架……“只要居民们有需要,信得过我们,我们都乐意去干,不求经济报酬,只求精神愉快。”戴华国说。
解忧亭也偶有不愉快之时。戴华国告诉记者:“有个别小青年问路开口竟是一个‘哎’字,每碰上这样的主儿,我就把路指得格外详细,然后就毫不客气地说上几句,我认为这也是在为社会做好事,净化社会风气嘛!”目前,参加解忧亭服务的老人已有二十多人,不再仅仅是退休老工人,还有退休的医生、法官、大学教师,他们都给戴华国留下了电话号码:“拨个电话,召唤即来。”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专题报道

  多将爱心献英模
本报记者贺广华
英模,这一圣洁美好的称谓,饱含了奉献,凝结着牺牲。但随着岁月流逝,他们有的被人淡忘了,有的得不到应有的理解,有的甚至受人冷落嘲讽…… 
对此,是漠然置之,还是牵挂关心?是让他们寂寞困顿一世,还是平安幸福一生?
今年6月,湖南省衡南县在开展向孔繁森同志学习活动中,联系本地英模人物的实际生活状况,提出了这一严肃的问题。
令人叹息的英模处境
衡南县现有省级以上各类英模人物80余名。这些曾经光荣的英模们,在随后的岁月里,渐渐被人淡忘了,他们有的生活艰难,遇到困厄时束手无策。
青年农民蒋小青,为制止犯罪分子制造的恶性爆炸案,以自身伤残换来千人平安,是1993年度中宣部、公安部表彰的119位见义勇为模范标兵之一。然而由于失去左臂和右眼,他无法工作,一家4口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劳动模范阳时堂是个“怪老头”,他先后7次将招工转干机会让给别人,自己甘愿留在家乡务农,近年来一身病痛却无钱医治。
人武干部李人权,在偏僻山区默默奉献30年,1990年被广州军区授予“人武之星”荣誉称号。因家境清贫,在爱妻阳厚凤患重病住院需花数万元的情况下,老李迫于无奈,今年6月10日含泪将房屋变卖。
…………
英模们的处境遭遇,令人叹息。有的人议论道:风光一时,懊悔一世,这怎么能行?
不能坐视不管
“不能坐视英模的困难不管!”6月中旬,衡南县委常委、宣传部长陈朝良辗转得知李人权卖屋为妻治病的消息后,心情十分沉重。他在宣传部学习孔繁森事迹大会上动情地说:“英模人物是一部历史,是一笔财富,忘记他们意味着背叛。对他们理应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照顾,让他们始终感受到光荣与幸福。”
会后,陈朝良掏出100元,宣传部其他同志亦纷纷解囊相助。随即派人专程赶赴李人权家,送去了县宣传系统首批计3190元的个人捐款。当李人权接到这笔钱时,不禁老泪纵横。此情此景,令在场的所有人都非常感动。
这点钱对于老李来说,无异杯水车薪。因此,县委宣传部发出倡议,号召全县党员干部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以孔繁森为榜样,切切实实为身边的英模扶危解困献爱心。
一石激起千层浪,县委宣传部的倡议引起强烈反响,全县各机关、乡镇和企业都自发行动起来了。
8月底,记者探望李人权老两口时,翻开了老李的记事本,上面记载道:
7月10日,花桥镇机关干部送来1580元;11日,花桥学区送来1400元;13日,县委机关送来3600元;17日,县政府机关送来3000元;18日,县萤石矿厂送来2300元;19日,县人武部送来1500元……
有这么多的热心肠,有这么多的捐助,老李已可将所卖房屋赎回了。
全县拉开了为英模献爱心活动的序幕。
设立“扶危解困”基金
8月初,衡南县民政局、人事局应县委、县政府的要求,对全县英模现状作了一次全面的摸底,发现尚有十余人生活困难,需要扶助。为此,衡南县正式成立了“为英模扶危解困献爱心基金会”,旨在给英模以终生保障。县长谢军从县长基金中拿出5000元,作为“基金会”的第一笔款项。截至8月底,“基金会”已筹集资金近9万元。
“基金会”一成立,便着手建立了英模登记卡和定期走访慰问制度,当英模们遇有困难时由其所在单位提出申请即可获得一定数额的扶助金。
8月16日,蒋小青收到了“基金会”2000元的困难补助款,工作安排也有了进展。双喜临门,他开心地笑了。
阳时堂,也不必再为医药费犯愁了。8月28日,“基金会”给他送去1000元的医疗费。
此外,“基金会”已确定一批新的扶助对象,将陆续送去片片温馨。
对此,生活在英模周围的群众感叹道:“好人终有好报,这回真的应验了。”
而县委一班人想得更远。原县委书记陈新文对记者说:“开展‘为英模扶危解困献爱心’活动,不仅对英模们是一种安慰,更能产生一种榜样力量。我们要因势利导,教育和鼓舞更多的干部群众,在全县形成一种人人争学英模、个个争当英模的良好氛围,进一步推动两个文明建设。”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公仆谈心录

  找准切入点
——山东泰安市委书记张庆黎一席谈
钱志新姜华
张庆黎,1951年生,大专文化,当过国营工厂车间主任、厂党委副书记、县委副书记,曾在团中央任处长、副部长等职,1984年到山东省东营市工作,历任副市长、副书记、市长,1995年初任泰安市委书记。
群众意见最多和呼声最大的问题,往往就是社会的敏感点,解决好了就会成为群众的兴奋点。作为一个领导干部,就应经常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知道多数人在思考什么?有什么意见和要求?这样才能摸准群众的思想脉搏,捕捉住社会的敏感点,找准工作的着力点和切入点,才能真正把实事办到人民群众的心坎里。
这些年,泰安市各项事业都有了一定发展。但我们在基层调查时,群众的议论却很多,主要是有些项目摊派多、集资多,加重了群众负担。我们对此进行了认真分析,发现主要原因有四个:一是市里下达计划指标过高,超越了现实,来到下面又层层加码,形成恶性循环;二是少数干部急功近利,好大喜功,为了显示政绩,上了一些不该上的项目;三是部门争先创优达标的名堂太多,下边为了评优和达标,就搞摊派;四是有些部门借着开展工作乱“搭车”、乱收费。这些问题都直接影响了群众的积极性,制约了经济发展。
症结摸准了,市委、市政府专门召开了由县市区委书记参加的减轻农民负担工作会议,我讲了几个观点:我们不论干什么事情,都要看群众高兴不高兴、愿意不愿意、答应不答应,决不能违背群众的意愿,靠集资和摊派去显示自己的政绩,去牟取那些徒有虚名的荣誉,我们决不能损害群众的利益!定计划、下指标,太高了太低了都不是实事求是,应该把计划指标定得使大家跳一跳就能够得着。根据这个精神,市委、市政府对向企业的各种摊派和集资也进行了清理。今年,市里和各县市区的实事工程,都体现了量力而行、急事急办的原则,确定要办的实事,都充分征求了各方面的意见,都是群众急切盼望解决,而又长期得不到解决的事情。
为了捕捉敏感点,听老百姓讲心里话,我们既明察也暗访,既听喜也听忧,既看好也看差,既扬长也揭短,这样摸上来的情况很实,对宏观决策有很重要的作用。今年春天,我在康复路市场上与一个小饭店的老板聊天,他不知道我是市委书记,无拘无束地跟我说了许多心里话。他说过去来爬山的普通老百姓很多,附近省份的农村老太太成群结队地来爬山,现在不行了,门票一张几十元,老百姓来不起,因此,现在小饭店的生意很难做。事后,我们认真做了调查分析,经过论证,把泰山进山票价下调了40%多。这样一来,泰山游客人数明显增加。不但给旅游业带来可观的收入,也促进了第三产业其他部门的繁荣和发展,给整个经济发展带来活力。
我当干部20年,体会最深的一点就是不论在什么岗位上,都不能脱离群众。群众中蕴藏着丰富的智慧,值得每一个领导干部认真探讨和研究。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离天近了,离地远了,就容易摔跟头。
(附图片)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人生舞台

  为了悲壮的历史不被忘却
本报记者吴坤胜
“好样的!你这一课讲得好。”
今年5月3日下午,日本首相村山富市到京郊卢沟桥畔的中国抗日战争纪念馆参观,担任讲解的是纪念馆馆长张承钧。当晚,电视刚播完这一新闻,一位抗日老战士就给张承钧打来这个电话。
张承钧执过教鞭,当过中学校长,“教书匠”生涯持续了近30个年头。1989年底,时任北京市丰台区委教育部长的他,走马上任中国抗战馆馆长。当时,摆在张承钧面前的是很不景气的摊子:观众减少,经济拮据,人心思散。有人主张大办副业以“生财自救”。但张承钧认定,作为我国唯一的一座全面反映抗日战争历史的国家博物馆,必须经营好自己的“主业”——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张承钧从教育心理学中找到摆脱困境的“捷径”:纪念馆要吸引观众,发挥好社会教育的功能,关键要有内容新颖生动的展览。1990年底,张承钧到重庆参加一个学术会议。会上他了解到抗战时期我党在国统区建立的数十个“八路军办事处”,战争年代发生过许多生动感人而又鲜为人知的故事。“如果联合各纪念馆办一个反映这一历史的专题展览,一定能吸引观众。”冬天的重庆雨多寒冷,张承钧不顾身患重感冒,白天参加会议,晚上找各兄弟馆的代表商谈联合办展览事宜。在张承钧的牵头组织下,创意新颖的《八路军办事处、新四军军部革命活动展览》,建党70周年前夕在抗战馆开幕。观众反应之热烈是张承钧始料不及的,展览时间一再延长,又到各地巡展,接待观众数十万人次。
第一次搞专题展览就打响了,张承钧深有感触:革命题材的纪念馆不是没有观众,关键是没有令人荡气回肠的展览。张承钧由此提出了“在抓好固定陈列的同时,每年举办两三个抗战时期有影响而至今人们又不大了解的历史事件的专题展览”的设想。为实现这一目标,张承钧上东北,下岭南,渡日本,跨南洋,认真选题,精心制作,先后推出了《侵华日军731部队罪证展》、《战时延安》、《烽火摇篮》、《花冈悲歌》、《华侨与抗日战争》等15个填补国内空白的专题展览。这些展览在全国近20个省市巡展,观众数以百万计。
善于创新,敢冒风险,是张承钧的工作特点。张承钧冒倾家荡产之险,筹资1000多万元参与拍摄《七七事变》、《黑太阳——南京大屠杀》两部电影,是博物馆界涉足电影的先例。张承钧说,不但要参与拍电影,还要收集所有抗战题材的电影,使抗战馆成为抗战电影“博物馆”,观众想看哪部电影就可以看到哪部。将展览送往海外巡展,是张承钧搞活纪念馆的又一高招。1993年,他把《侵华日军731部队罪证展》推向日本,在日本40多个城市巡展,引起轰动,展览成了驳斥日本极右势力美化侵华战争的有力依据,也开了将敏感题材送往国外展出的先河。
张承钧称在纪念馆工作的5年,是他人生的黄金季节。而这5年也正是纪念馆走向红火的年月,全国十个优秀社会教育基地、北京市精神文明建设标兵单位,抗战馆都榜上有名。
张承钧并不满足这些,他依旧在踔厉前行。“为了悲壮的历史不被忘却!”这是张承钧内心的愿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