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9月15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防治荒漠化·我们共同的责任

  向沙漠要粮棉油
——林业部部长徐有芳谈防治荒漠化
本报记者周泓洋
荒漠化是可怕的,但也不是不能治理的,从某种意义上说,现在的荒漠化土地是一种巨大的资源。当前,必须从单纯防治荒漠化逐步走向综合治理、综合开发。任何一项事业,没有效益、不与广大群众的利益结合起来,是没有生命力的。
最近,林业部部长徐有芳提出了一个引人注目的课题:“在控制荒漠化发展的同时,全面开发沙漠地区资源,发展沙区经济,向沙区要耕地、要粮棉油,要肉蛋奶。”为深入了解这一治理荒漠化的新思路,记者采访了林业部部长徐有芳。
荒漠化是可怕的,但也不是不能治理的,从某种意义上说,现有的荒漠化土地也是一种巨大的资源。徐有芳说,种树种草本身就是一种资源开发,沙漠地区有许多具有很高经济价值的树种资源;其次沙区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合理开发这些资源,是我国的一项战略措施;第三,开发沙区是解决我国耕地严重不足的重要途径;此外,还可以在沙区开辟林场、牧场、果园和鱼塘。沙区开发大有可为,可以说是我国中西部开发战略的重大措施之一,是我国进入21世纪的希望。
换一个角度看沙漠,给防治荒漠化带来了广阔的前景。徐有芳说,当前必须从单纯防治荒漠化逐步转向综合治理、综合开发,在控制荒漠化发展的同时,全面开发沙区资源,发展沙区经济。徐有芳强调,防治荒漠化和发展沙区经济是相互促进的,控制荒漠化是发展沙区经济的基础,发展沙区经济又对控制荒漠化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任何一项事业没有效益,不与广大群众的利益结合起来是没有生命力的,也很难持久下去。
综合治理开发荒漠化土地的效益是多方面的,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人多耕地少的矛盾。据调查,在我国现有的荒漠化地区,可开发利用的沙地有10亿亩,如果每年治理开发1000万亩,其中在水土条件较好的地方开辟耕地100万亩,按平均亩产粮食250公斤计算,能增产粮食2.5亿公斤,可缓解每年新增人口对现有耕地的压力。人们也许要问,在沙区开辟耕地谈何容易?能变成现实吗?
徐有芳部长介绍说,沙漠变绿洲,沙漠变良田,沙漠变牧场,沙漠变果园,这不是空想,已经是活生生的现实。建国以来,我国荒漠化土地的治理已取得重大成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全国以治沙为主要目的的造林保存面积达1.5亿亩,保护农田1.65亿亩,草场1.34亿亩,并已在沙区新辟农田2000万亩。
徐有芳接着说,我到一些沙区作过调查,沙区的变化是人们难以想象的。陕西省榆林地区在解放前100多年,流沙吞没农田、牧场各100万亩,解放后45年,治沙造林1425万亩,新开辟农田130万亩,恢复、改良草场230万亩,发展养鱼水面18万亩,使沙区粮食总产量比50年代初增加了6倍,沙区人均占有粮食高出全区平均水平100公斤,牲畜存栏数比50年代初增加了3倍多。这个地区的横山县,1988年以来治沙造地3.1万亩,沙区人均水田由1988年的0.8亩增到2.1亩,人均占有粮食由200公斤增加到750公斤,人均收入由180元增加到560元。原有的8700户贫困户有7800户脱贫,脱贫率达89%。短短7年时间,有的村已达到小康收入水平。
据记者了解,除陕西榆林外,内蒙古的赤峰、新疆和田、辽宁章古台、吉林长岭、甘肃河西走廊经过长期的治理已出现大片绿洲。各地创造的许多适用技术,如铁路防沙技术、流动沙地飞机播种造林种草技术、引水控沙造田技术、窄林带小网格农田防护林营造技术以及围栏封育、围建草库伦等为沙漠综合治理开发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徐有芳指出,综合治理开发沙漠是我国防治荒漠化工作的一个转折,有一定的基础,但也存在很多困难。当前综合治理开发沙漠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要重新认识沙漠,真正把沙漠当成一项资源来开发利用,特别是沙区要看到沙地的潜力与希望,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加快开发。
二是把“治害”与“致富”结合起来,在治理的同时多在经济效益上下功夫。
三是统一规划,分类指导,按照“先治害,后兴利”的原则,根据当地的水土条件,制定沙漠综合治理开发的规划,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沙区的首要任务是,采取人工造林、飞播造林、封沙育林等多种形式,增加植被,遏制沙漠扩大的趋势,在完成防沙固沙的同时,条件具备的地方要逐步转向开发和利用沙区的潜在资源,因地制宜发展相关产业。
四是增加治沙投入,多渠道筹集资金。
五是在沙区进行的各类资源开发、建设项目要与防治荒漠化同步进行,正确处理资源开发与治沙的关系,做到规划、资金、检查验收“三同时”,开发一片资源,新建一个项目,治理一片沙漠,决不能走先开发破坏,后治理恢复的路子。
据介绍,从1991年全国治沙工程实施以来,全国已治理沙漠、沙漠化土地和风沙化土地2500万亩,超额30%完成了计划任务。在各沙区已有600多个开发项目铺开。记者感到,随着林业部沙漠治理工作新思路、新措施的出台,我国治理沙漠工作将进入一个新阶段。这将是沙区5000万人民奔小康的新希望,也是我国进入21世纪的希望。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杂谈

  高科技与“土技术”
吴振坤
时下,农业技术部门为农民引进并传授了许多农业高新技术,对各地的生产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笔者以为,在推广农业高新技术时,也应从当地实情出发,注意“土洋”并举,“高低”结合,不能轻易丢弃当地经过多年总结出来的适用的“土技术”。例如防治棉铃虫,既要推广“全程药控,统防统治”、“生物防治”等措施,也要推行农业防治,大搞树枝把诱蛾等技术。有人对这样的“土技术”不屑一顾,说是20年前早就用过了。其实这一土法治虫效果还真不坏,有农技人员说,捕一只蛾,可以减少上千条虫的为害。据某县植保部门检测,凡是放诱蛾把的地方,治虫效果相当好。又如施肥,某县土肥部门的技术人员大声疾呼,土壤不但严重缺钾,而且缺硼缺锌。这是事实。但为什么前些年就不这么“严重”呢?农民普遍认为,这正是丢了“土技术”的结果。丢了传统的积肥造肥,不罱泥划渣、高温堆肥、铺生泥了,也就是丢了“一黑、二臭、三冒泡”的草泥塘,少种了绿肥,少垩了人畜粪等有机肥,造成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微量元素奇缺。而现在施用“洋”肥(微肥)的新技术又未被多数农民接受,致使土壤微肥脱档,制约着粮棉生产的发展。再如棉田的防汛、防旱、防台技术措施,既要搞大动作的旱能灌、涝能排、洪能挡的防护体系建设,又要搞“三墒配套”,还要推广农民在实践中创造的“条高垄”土技术(高标准的条行壅根),这对防涝、降渍、抗旱、抗倒伏都有好处。
不弃“土技术”好说难做,难就难在“土”字上。不管是扎诱蛾把还是积农家肥什么的,都要花力气,吃大苦,没有“药水打打,化肥撒撒”那么舒服。这就要求我们的党员干部先做出样子来。还要长期耐心地对农民进行艰苦奋斗,勤俭劳作的传统教育,善于把推行农业的高新技术与有价值的“土技术”结合起来,循循善诱,引导农民搞好科技兴农。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村里人·村中事

  “万年饱”的故事
樊宝珠
在山西省吕梁地区中阳县有这样一个村庄,叫万年饱。据说这里自古以来地荒人穷,农民们盼望着这个吉祥的村名能给他们带来好运,带来“大囤圪堆小囤满”的丰收,带来十年饱、百年饱、千年饱、万年饱!
然而,生产条件非常恶劣的山区农民,要过个饱日子,甚至还想万年饱,谈何容易啊!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党的领导下,“万年饱”人一步步走向富裕。如今,全村每年粮食总产量达11.5万公斤左右,户均留粮达850多公斤。
肚子吃饱了,下一步咋办?村党支部组织大家共谋全村发展大计,大家一致认为“万年饱”地上的山就是宝。穷根富本都在山,只有治理好沉睡多年的3000亩“四荒”,特别是面积最多的荒坡、荒山,才能真正打下“万年饱”的基础。
为此,去年村里成立了股份经济合作社。合作社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自主经营。全村的“四荒”地,由合作社组织拍卖、治理和经营,并采用统一规划、分户治理、股份开发、收益分成的办法。为防止买而不治或治理缓慢,还采取了先治理后拍卖的方法。至去年2月底,全村85.5%的农户入了社。
“治‘四荒’,奔小康”,“出大力搞千亩果园,流大汗建绿色银行”。“万年饱”人被美好的前景鼓舞起来了。从去年4月初至10月底,除搞好春种、夏锄、秋收外,7个月间全村修水平梯田1200亩,其中1043亩秋后已栽植核桃、仁用杏和苹果等26100株。同时,新开标准盘山公路6.5公里;新筑河坝1500米,可垫地117亩。
现在,“万年饱”人又有了下一步的打算:今年新修700亩梯田,再修建1处引水工程,把1公里外的泉水引进村来。明年还要修建梯田1000亩。这几年的奋斗目标是达到人均100株树、1头猪、2亩高标准粮田,户均2亩牧草,人增收350公斤粮、800元钱。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地方经济

  桃曲发桃财
徐兴东张元奎张明宝
地处蒙山脚下的山东省蒙阴县桃曲乡,素有“花果之乡”的美誉。今年,在众多走红俏销的果品中,一向不值钱的桃子一下子变得金贵起来,平均价格比去年上扬一倍,比前年翻了三番多,户收入数千元至上万元不等。
桃曲人发桃财是近几年才有的事。
众所周知,桃子怕挤怕压,易熟也易烂,好吃难储藏。想发桃财,无疑是件难事。在林海花潮中,星星点点的桃花成了点缀品;在果实累累的收获季节,小毛桃也不过是孩子们打馋尝鲜的调剂品。
几年前,沂蒙公路上马时,桃曲人欣喜若狂。桃曲人昼思夜盼的就是路,有了路还愁做不活“花果”文章吗?在沂蒙人大做苹果、葡萄文章的时候,桃曲人却大胆选择了桃子做发家致富的突破口。当时连毛桃树都屈指可数的桃曲,人们大胆地把雨花露、早熟蜜、大雪桃等数十个闻所未闻的品种引进山来。房前屋后、山坡地堰便都成了桃子安家落户的理想场所。几年间,就有了6000亩桃园的规模。
今年春,桃子刚刚挂果时,乡党委、政府成立乡村果品销售管理服务机构,一方面为桃农提供各类桃子价格信息,拓宽销售渠道;一方面鼓励桃农将桃子卖远,将桃价卖好。一时间涌现了一大批长途运销、盈利上万元的大户。售桃旺季,乡里了解到往黑龙江发桃者很少,便及时向销售户提供这一信息,结果车车盈利。陡兴庄村一个专业户一次向哈尔滨发去3汽车桃,毛收入3万元。
外来客户人生地不熟,乡里专门设立果品销售签证处,确定公平合理的指导价格。客户进了这个门,一切手续皆可办好,并在食宿、联系货源等方面一条龙服务到底。对那些欺行霸市、以次充优、欺负外地客户者,一旦发现,立即查处。今年来桃曲做桃生意的既有济南、青岛的本省客户,也有黑龙江、福建、广东等远地省份的客商。
桃子销价越来越看好,销路越来越畅通,反过来又刺激了桃子的生产。前城村曾有一块荒山一直无人承包,4年前,村民公丕臣把它承包过来,全部栽上优质桃树,第三年挂果,今年就产了1500公斤,纯收入2000元。黄土沟村,村小山多,村民争相开垦荒山种桃,既消灭了荒山,又发了财。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来信

  农民盼望建秧苗市场
编辑同志:
晚稻育秧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连降暴雨,洪涝成灾,晚稻秧苗损失严重。但是具体到农户,灾情有大有小,秧苗有余有缺,有的农户缺少秧苗无法弄到,而有的农户又将多余的秧苗浪费掉了。
今后如果能在各村比较适中的地方或集市建起秧苗调剂市场,供农民交易,既能帮助余秧农户增加收入,又可缓解缺秧户的困难。
  湖北浠水县农行邵文孔云山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来信

  豫西成群野猪袭击庄稼
编辑同志:
7月中旬以来,豫西灵宝市的朱阳山区、卢氏县的杜关农村和陕县宫前乡农村,每到夜半更深,就有成群的野猪跑下山来袭击庄稼。这些野猪一进入秋粮地,连吃带拱,所到之处,庄稼被糟蹋得乱七八糟。
当地过去每到秋季,也有野猪出没,但从来没有像今年这样多,来得这样早。村民们几乎夜夜和野猪展开“拉锯战”,仍然防不胜防。希望有关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帮助村民斗猪护秋。
 河南省三门峡日报社孟国栋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来信

  农村堰塘淤浅不容忽视
编辑同志:
我们这里的小型堰塘是农田灌溉、农村人畜饮用水不可缺少的蓄水、供水设施。然而,当前农村小型堰塘普遍泥淤变浅,容量变小。雨季难以蓄足水,久旱面前,不仅不能保证农田的灌溉用水,还很容易造成人畜饮用水的困难。
农村小型堰塘淤浅的原因,一是生态植被遭到破坏;二是近几年来,各地兴修水利,只侧重于大工程,忽略了小型堰塘的维修;三是农民不愿用六七十年代的肩挑方式清淤,但又苦于没有能适应农村小型堰塘清淤的机械设备。
湖北省枣阳市七方镇王有强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专家访谈

专家指出,要想农业由弱变强,必须走横向联合和纵向联合之路。横向联合:先联合起来销售产品,再逐步扩大生产规模;纵向联合:使农业生产与农产品运销环节联合起来,合理分配从生产到销售全过程的收益。
  农业:如何由弱变强?
——访北京农业大学教授郑大豪
本报记者夏珺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须臾不可或缺。但近年来,农业在我国经济中的弱质性表现愈发明显。原因究竟何在?农业能否由弱变强?记者就此走访了北京农业大学教授郑大豪。
农业弱质性的成因
在一般人看来,农业弱质性的成因首先来自不利的自然条件、灾害的发生。郑教授认为,形成农业弱质性最重要的经常性因素并非自然条件,而是农业处于农产品消费、销售、加工、运输、生产这个链条的末端。农业生产以上的运销等环节都可以根据消费市场的需求或上一环节的需求,迅速调整自身的生产与经营,只有农业处于产销链末端这个最被动的位置上。农业根据上一环节的需求、价格做调整,也须等到下一个生产周期,而就我国大多数农产品来说,这个周期是一年。那么,一年内不符合上一环节需求的产品就会给农业带来损失。
形成农业弱质性的第二位且具普遍意义的原因,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处于产销链末端的农产品需求价格弹性很小。农产品收获了,或畜产品饲养到了出售的最佳期,由于产品的生物特性所决定,必须及时售出,以减少超期贮存或饲养造成的损失和负担。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经营活动以赢利为目的,而农产品由上述特性决定,几乎无法在交易中对上一环节进行平等的讨价还价,因此很难维护自身的利益。
郑教授还谈到,我国目前有许多因素还在加剧农业的弱质性。首先,仍是以农业积累支持工业的发展,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仍在扩大,农产品对农用生产资料的价格比仍不利于农业。其次,国家对农业的投入减弱。据国家统计局公报,农业投资所占比重1990年为2.8%,到1994年已降到1.9%。第三,农村产权不明晰,给侵犯农业与农民利益的行为造成可乘之机,农民负担沉重。第四是农业经营规模特别小,劳动生产率、商品率低,收入少,几乎不可能靠自身积累进行重大技术改造,分散的农户不易获取有效的经济信息,生产常处于盲目状态。这些因素都在加剧农业的弱质性。
农业弱质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农业弱质,不仅损害自身,而且影响几乎所有的经济部门,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农业弱质影响国民经济其它部门的最重要的渠道是农产品的供给量及其价格。郑教授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产品供给量与其价格之间存在着这样一种函数关系:本期农产品价格高,下一周期农产品供应量就大;本期价格低,下期供给量就减少。尤其是粮食,其供给量和价格的函数关系十分敏感。从粮价开放以来的粮食市场上可以观察到这样的情形:粮食若比正常供给量减少1%,价格就可能上涨10%。资料表明,去年粮价实际涨幅相当于粮食产量减幅的10多倍。粮价上涨必然会引起连锁反应,从价格方面对国民经济造成冲击。
农业弱质导致农民与其他从事农业的人收入低,这又会从两方面对国民经济产生消极影响。一是引起农业生产所必需的资源如土地、资金、劳动力等的外流,而资源外流又会导致农业弱质性的恶化。二是由仍占我国人口大多数的农业人口形成的市场缩小,从而影响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郑教授忧虑地说,这两种途径引发的不利经济形势相互作用,将使国民经济陷入恶性循环,这将是我国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一大隐患。
  对策及建议
该如何减轻、克服农业的弱质性呢?郑教授提出了两个“联合”的建议。
一是横向联合。帮助农户与其它小农业生产单位联合起来,先联合起来销售产品,再逐步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在任何情况下,农业处在农产品产销链末端的地位都不可能改变,而只能采取措施减轻其对农业的伤害。可实施的办法是帮助分散生产经营的农户与其它小的农业生产单位自愿联合起来销售自己的农产品,最大限度地取得对农产品收购商的讨价还价能力。以共同声音说话的较大卖主,在进行交易时,显然比单个农户有力得多。目前,各地在探索的“农户+农户”、“专业合作社”等扩大经营规模的尝试,对于减轻农业处在产销关系中被动地位造成的弱质性是十分有效的,有关部门应给予积极的支持与帮助。同时,对农产品的买主,包括国家指定的收购机构和完全以赢利为目的的农产品经营单位,也须进一步加强管理。
二是纵向联合。使农业生产与农产品运销环节联合起来,合理分配农产品从生产到最终销售过程中的收益。农业生产及其产品各运销层次的共同利益,要求在农产品生产经营链上的各层次应取得大体相同的利润率。而目前的情形是,农产品运销层次可以取得大大高于农民与农业生产单位的利润率,但他们付出的劳动与艰辛却大大少于农民,这在经济上削弱农业,在道义上也是不公平的。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组建农民自己经营决策的,与农业生产联合经营的经济实体。这种模式在国营农场中较多。近年来,不少乡村也有了这种模式,如“农工商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公司+农户”等等。事实证明,这是减轻农业弱质性的很有效的手段。
此外,明晰产权,明确责、权、利,调动农民稳定的生产积极性,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稳定地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等,也是减轻、克服农业弱质性的必要条件。郑教授说,重视解决农业的弱质性问题,使之由弱渐强,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缓。(附图片)
压题照片为云南元阳县哈尼族梯田。
本报记者 任维东摄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

湖北省谷城县南河镇磷肥厂生产的磷肥,质好价优,远近农民都愿到这里购买。在秋播生产到来之际,该厂正在加紧生产磷肥,确保满足农民秋播生产的需求。图为工人正在分装磷肥。
湖北谷城报社帅瑜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