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9月11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世妇会专页)
专栏:

  创造了一个奇迹
——访世妇会中国组委会NGO委员会主任黄启璪
本报记者傅旭
’95北京NGO“论坛”自始至终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会议究竟开得怎么样,取得了哪些成果?在“论坛”降下帷幕的时候,记者采访了全国妇联副主席、世妇会中国组委会副主席、中国组委会“论坛”委员会主任黄启璪。
谈起会议所取得的成果,黄启璪兴奋不已:“我认为这次妇女论坛是一次成功的论坛,正如中国组委会秘书长徐志坚说的,我们已经创造了一个奇迹——成功地举办了联合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论坛。”
“论坛”原准备的专题研讨有32个,但在两三年的筹备过程中,各国与会者提出的讨论题目不断增加,最后竟达3000多个。我们讨论了全世界妇女关注的各个领域的问题。
讨论热烈而有序,形式多种多样:研讨、演讲、展览、音像资料展示……当然,国情各异,着眼点亦有不同,争辩也就难免,但绝大多数与会者的态度认真,会议气氛友好。近几天,秋雨绵绵,但各国姐妹兴致未曾稍减。为了共同的目标——全球妇女事业的发展,其情怀之真挚,令人感动。
讨论集中在全球妇女共同关注的消除贫困、教育、就业、参政、保健、和平、人权、环境等领域。黄启璪高兴地说:“与会者在讨论中提出的好的建议和意见,对世妇会《行动纲领》的制订将会作出贡献。”
讨论加深了世界各国朋友对中国和中国妇女的了解。有的与会者听了中国姐妹的发言后,对中国妇女的地位大为赞赏。当来自中国山西的老劳模申纪兰向与会者介绍了她如何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的事迹后,会场上的外国来宾齐声喊起来:“申纪兰、申纪兰。”
“参加这次大会的来宾很多是第一次来中国,过去对中国缺乏足够的了解,为此,东道国安排了多次参观访问和各种交流活动,效果很好。”
黄启璪娓娓道来,会议期间,东道国安排与会者参观了民航培训中心、幼儿园、气象中心、中德合资检修中心,相互交流了对女职工的业务培训及劳动保护问题;参观了国棉二厂、北京大兴县留民营村、北京少年科普中心,就青少年的科普工作等进行了交流;还组织她们参观了中国美术馆、中国抗日战争纪念馆等单位,这些活动给外国朋友留下了深刻印象。不少外国朋友说,中国的儿童真幸福,看到的比我们想象的要好得多。
黄启璪笑着说,这次论坛,气氛热烈。每天夜间很晚了,好多帐篷和场地上还是灯火通明,传出歌声和笑声,“中国之夜”、“非洲之夜”、“拉美之夜”、“欧洲之夜”等,都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观众。
由于受国外某些舆论的误导,一些外国来宾刚到怀柔曾有抱怨之声。但几天之后,她们被中国政府以及大会工作人员所提供的服务感动了。一位来自约旦的与会者说,“外界的造谣简直让我不能忍受,我认为论坛非常成功。”
一位外国来宾原来听说,会上只要有三人同行就要被驱散,她到怀柔以后,用亲眼看到的事实说,“这是根本没有的事。我看那些微笑着的警察非常可爱。常常在我吃饭时,他们还忙得顾不上吃饭。”
一位美国记者刚到怀柔因不熟悉路,将摄影器材等放在车上就去问路,返回后一切原封不动。他说这在美国是不可能的。
还有的外国来宾要求将怀柔会场制作成录像带,她们说,会场太美了,我们要带回去,给没来的人看,将它永久保留下来……
“总之,这次会议给大家留下的是美好的印象。不少外国来宾表示,论坛结束后要抓紧时间好好看看这个美丽的国家。”


第2版(世妇会专页)
专栏:

  世妇会部分代表在讨论中指出
要帮助贫困妇女脱贫
本报北京9月10日讯记者木雅、傅旭报道:出席世妇会的近千名代表6日晚一起探讨如何利用贷款方式,帮助世界上的贫困妇女脱贫。
目前,在世界上10亿贫困人口中大多数是妇女,如何使这些妇女摆脱贫困,是世界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代表们就此展开了热烈讨论。
有的代表认为,世界上1/4的家庭经济上是由妇女支撑的。由于劳动市场和工资上存在性别歧视,妇女维持的家庭往往是最贫穷的家庭。如何给贫困妇女创造必要的条件帮助她们脱贫,是一个需要国际社会立即着手解决的问题。目前主要困难是缺乏资金,因此银行应向这些妇女提供贷款,使她们有发展的条件。
有的代表还就贷款的方式提出了建议。她们说,妇女贫穷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她们无法获得经济支援,其中包括难以得到贷款。希望世界银行和有关国家大银行能够为中小银行提供资金,再由它们向贫困妇女提供低息贷款。许多贫困妇女对贷款缺乏了解和认识,建议银行主动到贫困妇女中去做工作,而不是等贫困妇女去找银行。
津巴布韦的代表提出,贫困地区的妇女生活质量很低,有些妇女的寿命还不到30岁,贷款应该用在贫困妇女的医疗保健方面。
在帮助贫困妇女脱贫方面,有些国家的妇女组织采取了一些措施并取得了一定成果,她们在会上介绍了自己的经验。突尼斯代表说,几年前,她们建立了一家银行,为计划生育项目提供资金,妇女和儿童的生活质量都明显提高。


第2版(世妇会专页)
专栏:综述

  为了共同的目标
——中国妇女积极推进世界妇女事业
本报记者木雅马小宁
经过几千年沉默与呻吟,经过几百年呐喊与抗争,世界妇女运动如今已成江河之势,冲出一片新天地。占世界妇女总数1/5强的中国妇女,作为世界妇女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确立国际地位参与国际事务
在人类历史上,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存在着诸多差异,然而,就在这千差万别之间却有着一个惊人的相似之处,那就是:妇女的地位。中国沿袭了几千年的封建文化的核心“三纲五常”、“三从四德”,将妇女禁锢在社会最底层。而西方的教会同样藐视妇女,诅咒她们为“地狱之门和人类罪恶之本”。古罗马的法律也规定,妇女必须服从父兄之权及夫权。共同的境遇早已将世界妇女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
本世纪20年代,中国共产党在古老的中华大地上开展轰轰烈烈的革命,明确挥起“争取妇女彻底解放”的大旗。从此,中国妇女运动走出了狭隘的知识女性圈子,走上了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成为党的事业的组成部分。亿万妇女亲身参加了波澜壮阔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为新中国的建立作出了巨大贡献。
早在40年代后期,中国妇女运动就引起了世界妇女界的瞩目。中国妇女的杰出代表人物蔡畅、李德全等多次出席国际妇女会议,介绍了中国妇女运动的成就和经验。这不仅成为中国妇女走上国际讲坛的开端,而且使中国妇女运动与国际妇女运动紧密地联系起来。1949年12月,与共和国同龄的全国妇联成功地在北京举办了声势浩大的亚洲妇女会议,来自23个国家的妇女代表济济一堂,共商民族独立和妇女解放事宜。在以后的几十年间,尽管国际形势风云变幻,中国妇女从未停止对世界妇女事业的关注和支持。特别是1971年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以后,中国妇女在联合国充分阐述了自己对维护和平、参与发展、促进男女平等的主张,与世界各国代表交流经验。
改革开放为中国妇女施展才能提供了更广阔的领域。中国妇女整体素质的提高奠定了中国妇女的国际地位:
1974年以来,中国先后5次当选为联合国妇女地位委员会成员国;
1982年以来,中国专家连续4次被选为消除对妇女歧视委员会委员;
1985年至1988年,中国女专家当选为提高妇女地位国际研究训练所董事会董事。
中国还积极参加国际妇女年和“联合国妇女十年”的活动。中国妇女代表不仅出席了前三次世界妇女大会,而且为第二、三次世妇会的筹备和成功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在北京召开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将是中国妇女对世界妇女事业的又一新贡献。
加强交流增进了解
“天下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之大事,必作于细。”中国妇女与各国妇女之间的交流活动,虽然看似平凡,但却在某种程度上起到春风化雨的作用。
近年来,中国妇女组织以其群众性、广泛性和灵活性的特点,通过国际交流活动,增进了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信任。
1990年6月,中国妇联通过多方努力,举办了中美妇女问题研讨会。来自美国39个州的250多名妇女汇聚北京,与中国同行就妇女就业与进步、教育与培训等专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与会者反响积极。“当两国妇女进一步互相了解的时候,这两个国家也就更接近一点。双方妇女主动向对方伸出友谊的手,妇女的确是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强大力量。”参加研讨会的美方负责人的一席话道出了与会者的共同心声。
1992年,日本派出庞大的妇女代表团,来京参加中日友好交流研讨会,会议议题包括妇女的地位与作用、妇女教育、社会保障等。日本代表认为会议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很有收益。
中国妇女朋友遍天下。中国妇联同世界各大洲的130个国家和地区的近480个政府和民间妇女、儿童组织建立了联系。妇联已接待各国和地区来宾万余人,其中既有总统夫人、政府女部长、女议员,也有女企业家和女专家学者。妇联还派出332批妇女代表团(组)出访或参加国际会议。
一桩桩、一件件,不胜枚举。这些活动犹如涓涓小溪,不停地滋润和培育着和平与友谊的种子。
为平等、发展与和平的共同目标而奋斗
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虽然成为两大主流,但一些触目惊心的全球性问题还在困扰着人类:贫困、人口、教育、环境恶化、粮食、家庭……而妇女往往是诸多负效应的最大受害者。
物质生产的发展虽然不会带来妇女的自然解放,但生产力发展水平直接制约着妇女解放的程度。因此,参与和促进社会的发展是世界妇女共同的历史使命。
《内罗毕战略》向世界提出了给予妇女受教育的平等机会,消除妇女和儿童遭受的贫困,采取立法行动保证妇女参与发展等一系列目标。中国妇女为实现《内罗毕战略》的各项目标进行着不懈的努力,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联合国妇女基金会、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国大学、加拿大国际开发署及一些民间组织开展合作的项目近1000项,培训各类人才达30万人。合作区域遍及全国,其中大部分用于帮助老少边穷地区的妇女参与发展。
一项项荣誉飞向中国妇联:联合国妇女发展基金特别奖;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莫里斯·佩特奖”;国际合作项目理想伙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95年度国际扫盲奖——“世宗王奖”。荣誉既是对妇联重视国际合作与成果卓著的褒奖,更表明,中国妇女的进步就是对世界妇女事业的巨大贡献。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一员,始终支持发展中国家的妇女。在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亚太地区筹备会上,中国代表团团长陈慕华明确建议,《雅加达宣言和亚太区域行动计划》应充分考虑到亚洲贫困妇女问题,吁请各国政府采取更加有利的措施保护妇女合法权益。在道义上支持的同时,中国还向发展中国家的妇女提供多种形式的实际援助,并派出技术小组帮助她们脱贫致富。
以实际行动谋求平等、发展与和平的实现,已不仅是全世界妇女的共同呼声,而且需要男性在内的全社会的自觉参与和支持,因为人类拥有同一个地球。


第2版(世妇会专页)
专栏:

  妇女:红十字运动中的主力军
——记中国红十字会与各国女会员的交流活动
本报记者蒋涵箴
首都宾馆的宴会厅里乐声响起,各国红十字会女会员跳起了苗家舞蹈。国际红十字会副主席雷内·桂桑女士高兴地说:“我来到了美丽的北京,看到了中国的红十字运动,我们的共同使命是给最需要帮助的人提供帮助,希望在北京的工作能促进红十字运动的进一步发展。”
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在联合国第四次妇女大会期间,与参加大会的红十字国际组织以及各国女会员举行了一次生动活泼的交流活动。中国红十字会的朋友向大家介绍了中国1000多万女会员在红十字运动中发挥的积极作用。在中国最大的城市上海,当地的红十字会会长谢丽娟女士倡导建立少年儿童医护住院保险、老年护理医院,在当地有关部门的支持下,上海市绝大部分儿童加入了医疗保险,有8.7万人获得了补偿金。该市红十字会开设的28所专门为老年人提供治疗休养的医院,接收了1万多名老年病人。这项制度的建立,为人的生命周期中最脆弱的两端——儿童和老年提供了可靠的人道主义保护。
来自非洲国家的红十字会代表说:“在战争和武装冲突的情况下,妇女受损害的程度最严重,在难民中70%是妇女和儿童,她们的处境十分困难。红十字会作为日内瓦国际公约的组成部分,不仅要提供帮助,而且要推动消除这种武装冲突,保证日内瓦公约的执行。” 


第2版(世妇会专页)
专栏:专访

  争取事实上的平等
——法国政府代表团团长访谈录
本报记者郑园园
科莱特·加达西奥尼是参加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的法国政府代表团团长。52岁的加达西奥尼,当过十几年助产士,迎接过5000多个新生命。今年5月,她被任命为社会事务部长,主管社会团结、妇女权利等方面的工作,是目前法国政府中四个女部长之一。日前,这位部长在法国驻华使馆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记者:本次妇女大会的主题是“平等、发展、和平”,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包括法国,妇女已经在法律上获得了同男子完全同等的权利。那么,在你看来,“男女平等”今天还有什么更现实的内涵?
团长:你说得对,到1985年,我国的妇女在法律上拥有了同男子完全相同的权利。但是,从法律上的平等到现实的平等,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的目标是推动这些法律的贯彻执行,使法律上的平等变成事实上的平等。
记者:这就是说,在法国,男女不平等的现象还是普遍存在着的?你能否谈得具体一些?
团长:应当承认,保守主义在我国还有相当大的市场,性别歧视仍然存在。我国妇女从业人数占适龄妇女人数的77%,这是一个不小的数字,但是,妇女往往局限在一些低技术的工作岗位上,而当失业浪潮席卷而来时,雇主往往先解雇女职工。
在所有的不平等现象中,最不能容忍的是“同工同酬”的法律未能得到执行。女职工的工资普遍在男职工之下,一般低于男性职工20%—30%。此外,“同等能力、同等机会”的原则也还没有得到贯彻,妇女受提拔重用的机会比男子少得多,这涉及到更深层的观念转变。我们将以“均等”为口号,争取妇女在这方面的权利。
记者:为使男女平等观念更加深入人心,你们准备提出哪些具体的目标呢?
团长:我们有三个目标:第一,男性与女性的关系应建立在彼此尊重的基础之上;第二,男女的角色分担,应达到更好的均衡,包括时间的均衡;最后,应当依据妇女在社会、经济、政治等部门所占的分量,使她们更广泛地参与决策。
记者:人类即将进入21世纪,社会的进步已为妇女提供了更大的发展可能,越来越多的妇女拒绝在职业和家庭之间作非此即彼的选择,妇女对挖掘自身的潜力,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担当社会及家庭的双重角色,有了更强的信心。你认为,男性应该如何看待这股潮流?
团长:讨论妇女问题,其实是讨论世界的未来,妇女问题是男女的共同问题。当妇女仍然是不公正、不平等的行为的牺牲品的时候,我们也就难以设想这个社会是公正的、平等的。因此,妇女问题是一个全社会都应该关心的问题。
记者:你对第四次妇女大会有何期待?
团长:我认为,在北京召开的这次大会应该得出一些明确的结论,以表明各国政府有决心在全世界范围内,提高妇女在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中的地位。这次大会讨论的仍然是关于性别歧视、对妇女施暴、妇女贫困、妇女参政等问题。这说明,争取妇女的平等权、发展权仍然是一个长期的、世界性的任务。


第2版(世妇会专页)
专栏:

  展现中国女子的风采
——记“爱乐女”交响乐团
本报记者赖仁琼
在’95妇女论坛开幕式上,在世妇会中国政府欢迎仪式上,一曲《欢乐颂》令“爱乐女”交响乐团受到众人注目。她们精湛的技艺不仅博得与会者的赞叹,也引起不少人的好奇: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女子交响乐团是何时成立的?
担任女子交响乐团指挥的,是我国第一位女指挥家郑小瑛。早在一年前,她就考虑中国的女音乐家应为第四次世妇会做点什么。郑小瑛从组建“爱乐女”室内乐团的经历,萌生了成立女子交响乐团的念头。于是,郑小瑛与司徒志文等几个志同道合者开始了筹备工作。
近些年,我国几乎没有女子报考音乐学院学习管乐,要寻找演奏圆号、小号等管乐的女子相当困难,郑小瑛便把目光投向北京的一些中学生管乐队。圆号手牟芳菲、小号手孙超、长号手袁媛等20多名女学生就这样被选进了交响乐团的铜管培训班。
这个乐团很独特,不仅年龄参差不齐,而且全为志愿者。她们中最小的只有13岁,最大的已年逾花甲。除了从北京的艺术团体、学校挑选人员,乐团还从武汉、成都以及台湾邀请了双簧管、圆号、小号演奏员。
“乐团第一次奏响时,我激动得掉泪了。”郑小瑛说,“7月23日下午2点55分,是全体爱乐女难忘的时刻。”
“这两天的音乐会更有特点。”郑小瑛说。“爱乐女”9月9日在北京音乐厅为来自五大洲的姐妹们演奏了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女作曲家的优秀交响乐作品,其中有肖淑娴的交响组曲《怀念祖国》,刘庄的交响音画《梅花三弄》,辛沪光的交响诗《嘎达梅林》,以及晓藕为世妇会创作的《女性风采进行曲》,她们的演奏赢得了如潮的掌声。


第2版(世妇会专页)
专栏:

  重要的在于行动
——“妇女和儿童权利”专题讨论会侧记
本报记者唐维红龚金星
9月9日上午,在北京商品交易所L会议室,一场围绕“妇女和儿童权利”的专题讨论会正在热烈进行。
组织这次专题讨论会的,是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妇女发展基金会和各国议会联盟。来自非洲国会的一位代表主持了讨论会。
主持人说:我们今天在此讨论就是要解决发展与和平存在的障碍,讨论如何实施联合国已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和《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
接着,联合国有关机构的代表说,目前已有140多个国家正式承认了这两个“公约”,但是许多签字承认“公约”的国家还没有认真履行公约的有关条款,在非洲、东南亚以及一些贫穷落后的国家,妇女、儿童的状况仍然很糟,童工、早婚,甚至走私儿童,使得妇女和儿童的权利受到了极大的侵犯。要认识这些问题的严重性,尽快加强国内立法,并认真实施。
一位与会者提出,保障妇女平等,重要的在于行动。现在还有很多妇女没能享受到平等,特别是参政的权利。在农村,妇女们遇到的困难更大,她们还有不少是文盲。请问我们有什么办法帮助她们?
主席台上的一位发言人回答道:首要的行动就是要从女童教育这个问题入手。因此,我们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起开展了对妇女的扫盲,使她们有起码的读写能力,同时,我们还督促有关国家重视对女童的教育,解决女童辍学的问题。
一位喀麦隆妇女站起来说:在我们那里,妇女要和政府对话很难。如果有的国家在改变妇女地位的问题上,一点措施和行动都没有,联合国怎么办呢?
主持人回答道:加强和各个政府间的合作,主要是通过外交形式。我们不可能强迫各国政府该这样做,该那样做。但我们会尽自己的努力来付诸行动。


第2版(世妇会专页)
专栏:世妇会金叶杯摄影比赛

9月10日,参加第四次世妇会的部分代表利用大会休会日,前往天安门广场参观游览。
新华社记者 张旭摄


第2版(世妇会专页)
专栏:世妇会金叶杯摄影比赛

圆梦
9月10日上午,在五位中国青年志愿者的帮助下,罗马尼亚残疾人代表凯蒂终于圆了她多年的游故宫梦。五位青年抬着她上下台阶,转遍了故宫的大殿小院,凯蒂感动得流下了眼泪。她说回国后一定要向朋友们介绍伟大的中国和友好的中国人民。
本报记者 李舸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