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9月11日人民日报 第11版

第11版(科技园地)
专栏:

  以正压邪的防伪印章
崔方
正当人们为各种难辨真伪的假公章闹得晕头转向的时候,一种新的印章防伪技术让他们心头一喜。
在验钞器荧光照射下,防伪印鉴会显示出红色或黄色的亮光,就像人们借助验钞器能看见新版50元、100元人民币上的数字符号一样。若是公章,印鉴上还会有一个特定的数字代码清晰地凸现出来,该密码是技术监督部门针对每个法人统一编发的。
这是南开大学戈德防伪技术公司把高技术引入刻字业的一项杰作。
今年7月1日,吉林省各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个体工商户的公章、法人名章、财务专用章、经济合同章开始陆续更换为防伪原子印章。近来,天津、广东、山东、江苏、黑龙江、内蒙古等地也都已开始进行或即将进行更换印章的“革命”。
随着近年来经济交往的日益活跃,利用假冒印章进行诈骗等犯罪活动非常猖獗。有关专家认为,印章被假冒现象严重,主要与当前印章制作技术落后、相对简单有关,往往只需一块塑料、一把刻刀,便可将各种各样的印章伪造出来。
南开防伪原子印章正是以其难以伪造性和科学管理性弥补了传统手工刻制印章的缺陷。据防伪印章发明者李智明高级工程师介绍:防伪印章采用微孔橡胶和荧光防伪技术,通过电脑制版、热压工艺制作而成,它不同于传统的蘸油方式,一次注入原子印油可使用数千次;同时,防伪印章通过印章自动加密器把隐形数字密码(单位代码)输入印章制版中,这就可以使印章进入统一的印章管理档案库,根据数码即可很方便地查寻到公章原模、单位地址、法人代表、联系电话等。李明智认为,防伪印章技术的运用是严格通过各省市公安、工商部门付诸实施的,只要公章的刻制及印油的使用由公安部门控制,就可以有效地解决好假冒公章这一社会问题。


第11版(科技园地)
专栏:

  把握科技革命趋势推进科教兴国伟业
刁严石
战后,科技进步出现了新的趋势:一是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二是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的周期以及科技成果转化的周期越来越短。三是各个领域里的科技交叉渗透日益加强。四是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的高新技术全面发展。五是科技的国际合作与交流不断扩大。
科技本身的上述新变化,在冷战结束之后更加明显,它对整个经济社会的结构和世界的政治格局都产生重大影响。
面对科技发展的新形势,以科技为支撑、以经济为主体的综合国力竞争更加激烈。许多国家都在调整自己的发展战略和科技政策。
——把科技放到战略位置,进一步加强对科学技术的宏观管理与协调。美国、英国、德国、俄罗斯都成立了由总统或首相任主任(主席)的科技决策机构,把科技提上了总统的议事日程。强调政府积极指导并参与技术开发,许多发达国家都大幅度增加了科技投入。
——以增强经济竞争力为主要目标,对科技政策作出了重大调整。冷战结束后,西方各国的科技政策转向务实,全面增强科技实力。值得注意的是,西方大国正将减少国防预算得到的军转经费,重点用于计算机、飞机制造、航空、运输、宇宙空间等军民两用技术项目。这表明他们的国防潜力在增强,即军事威胁力在增大。
——大力改革和调整科技体制,进一步促进科技与经济的有效结合。美国建立了一批工业界/大学联合研究中心。政府通过改革税收政策和贸易政策,扶持研究与开发,并为企业新设备投资减免税收。法国减少政府对科研的直接干预,促进公共研究机构、大学和企业相互之间的合作。韩国政府要求每个大型公司、企业至少建立一个研究中心,并鼓励中小企业在相应的领域内组建科研开发联合体。
——采取国际合作的方式加强人口、环境、资源等问题的研究和海洋、空间等战略领域的开发。越来越多国家都在进行人口、环境、资源研究方面的合作,某些发达国家从本身利益出发,常常在这些问题上找出种种借口限制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海洋尤其是太平洋的开发成为许多国家谋求发展的重点。
——扩大高技术产品贸易,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发达国家把高技术产品出口作为经济竞争的制胜武器。同时也把技术控制作为经济、技术竞争的重要手段,严格掌握关键技术及高新技术的源头。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基础性研究居发展中国家前列,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领域约占5%。高能物理、生物科学、计算科学和原子能技术、空间技术等领域已在世界占有一席之地。但是从总体上看,我们的科技水平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科技进步在一些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额中,已占到60%至80%,而我国目前只有30%。在应用研究和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方面,差距就更大。
但冷战的结束和新技术革命也给我们带来了发展的机遇。我们可以利用西方大国在中国寻找市场的机会争取更多的投资。同时加强与国际间的科技合作与交流,加快发展自己。
(一)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增强全党全民的科技意识,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融会贯穿到重大决策和各行各业的工作部署、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去。经济的增长必须依靠科技,科技发展不能脱离经济。教育是科技的基础,给科技和经济的发展输送人才、造就人力资本。因此,“科教兴国”是国家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
(二)以科技进步为基本国策,在经济建设中坚定不移地走内涵为主的发展道路。在发展经济的政策措施上,应突出科技进步基本国策的地位。制订逐步增加科技投入的量化指标和保障措施,使我国全社会的科技研究开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到2000年有较大的提高。要强化科技政策的执行和监督力度,加快企业的技术改造,提高技术改造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基建项目特别是工业项目,一定要科学决策并采用先进的技术和工艺。
(三)在深化经济和科技体制改革中加强宏观指导。一是突出企业在科技进步中的主体地位。通过财税、金融、劳动用工等政策的相应调整,使企业真正具有科技进步的压力、动力、活力。形成在国家的指导下,科技支撑经济、企业涵养科技的格局。二是实现产学研一体化,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三是对基础性研究、社会公益性研究、高技术研究要有战略眼光,让属于“稳住一头”的科研机构和人员,有稳定的经费支持。充分发挥中科院和有关高校的作用,不断攻占世界科学前沿。
(四)抓住科技进步的重点,集中力量打歼灭战。必须坚持“有限目标,重点突出”,“有所赶,有所不赶”的原则,以信息技术为先导,以农业技术、能源和原材料技术、通讯和消费类电子技术、先进制造技术、航天和军民两用技术以及国民经济产业的共性技术(如节能、环保技术)为重点,有步骤地推进。基础性研究和社会公益性研究,应优先发展生命科学、信息科学、能源科学、资源和环境科学、海洋科学。在各项科技计划和重大攻关项目的安排、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发展新兴产业、科技投入等问题上,要统筹安排,加强协调,突出重点,防止力量分散和低水平重复研究、重复建设、重复引进。
(五)实施跨世纪的人才工程。人才的培养要从教育抓起,实行正确的就业导向。按照科技发展的规律和科技经济一体化的要求,分层次、有重点地培养和造就大批科学家、工程技术专家和善于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科技企业家。严格执行保护知识产权的政策法规,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鼓励人才在竞争中流动,引导科技人才流向农村、流向企业、流向国家重点建设单位。充分利用海外华人的智力资源为现代化建设服务。


第11版(科技园地)
专栏:科技杂谈

  浅析科技报道之“难”
斯壮
翻开第五届“中国新闻奖”的获奖篇目,科技新闻寥若晨星。究其原因,记者说科技新闻难写;编者说科技新闻难编。这么说来,读者说科技新闻难看也就并不奇怪了。
科技报道之难,首先在知识背景。写社会新闻,对周围事物的观察与分析,大家的知识背景尽管也有差异,但基本的共同点还是不少的。许多东西不言自明,作者自可以游刃有余,妙笔生花。科技报道就不同了,因为科学知识的普及程度较低,作者自己要闹清个中缘由就得花一番力气,再要“反刍”出来“喂”给读者,难度可想而知。
这种诠释的艰难带来的直接后果便是语言表达的困难。物理学有定律、数学有公式,科学术语内涵之丰富远非日常语言所及,要在很短的篇幅内把基本道理“翻译”清楚,委实让人作难。有时候一个关键词就有十几个字长,标题里又如何放得下?
比知识和语言更难的,在于对科学精神的理解。写到重大科研成果的完成,作者往往只能以“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终于……”概而论之,其对科学探索理解之浮泛,可见一斑。
让科技报道走出困境,并没有万验的灵丹妙药。70年代末以来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科技报道多以反映科技人物的命运坎坷为主线,作者们以饱满的热情深入科技工作者的精神世界,结合社会背景,写出了许多优秀的作品。虽然这种形式后来走到了顶峰,并开始逐渐让位于以科技事件为主体的报道形式,但其对被报道者的澎湃热情仍是我们最可借鉴的法宝。如果采访者对科学发展逐渐麻木、反应迟钝了的话,他所叙述出来的东西就必然会是根据新闻稿拼凑出来的,冷冰冰毫无生气,难以为读者所接受。
与热情相辅相成的是情趣。一个有情趣的作者必然会从各种深奥难懂的采访对象身上发现许多妙而可言的特点,从而产生不吐不快的强烈愿望。这样,他所反映的内容也就会是生动有趣的,他的好奇和幽默将深深地感染和打动读者。
情趣会促使作者注意观察问题的角度,而角度对科技报道至关重要。在读者的心目中,一桩科技新闻的价值和专家所认同的价值是有差距的。一幅核素的衰变图对科学家来讲可能意味着核物理科学的重大进展,而在普通人看来,它丝毫无法影响自己日常的生活。报道者的责任则在于选取一个合适的角度,在读者的精神需求和科学家的追求之间寻找到一个叠合的交集。
当然,所有的努力归结于作者知识的积累。造诣越深的科学家往往越能言简意赅地描述他所研究的对象,抓住问题的核心。记者在科学上的造诣虽无法与之相比,但如果能注意平时的学习,他们应该能比常人更快地把握对问题的理解,因为他们更有机会接触专家,而了解问题本质的钥匙,正挂在那些人的头脑里。


第11版(科技园地)
专栏:

  磁浮列车御风而行
林水亮
在国防科技大学自动控制系的实验室里,我们终于坐上了那台以往只在科幻小说里读到过的磁悬浮列车。
这辆今年5月研制成功的我国首列磁悬浮列车,长3.36米,宽3米,轨距2米,静止时起浮重量为6吨,起浮时列车与轨道间的间隙为20毫米,运行时间隙为10毫米,一次可乘坐十多人。
操作员启动起浮开关,固定在车体上的悬浮电磁铁通电后便产生出悬浮磁场,并与固定在路轨上的用铁磁材料制成的电磁导轨之间相互作用,由下向上抬升起车体,列车像云朵一样浮在了导轨之上。
“云朵”向前漂移的动力来自车体与导轨共同组成的直线感应电机。直线电机就像一台被展开延长的旋转电机,推动列车前进,原理相当简单。
然而就像相对论的出现并不意味着原子弹的诞生一样,原理与实际应用间有着漫长的距离。这台列车的主要研制者之一的常文森教授告诉我们,世界上第一台有载人能力的磁浮列车诞生在1971年的德国,在经过了近20年的研究后,磁浮列车才逐步具备了商业运行的能力。目前德国正在规划汉堡至柏林的磁浮线路工程,计划明年动工,2001年交付使用。线路全长287公里,设计时速500公里,每列车共332个座位,全天可运行95列车。铺设这条线路的造价预算约为每公里3000万马克。
按照这样的成本,要在我国敷设长距离高速磁浮列车线是比较困难的。最近有的国家曾提出帮助我们建设西直门经八达岭至延庆县的旅游线路,终因70公里路程要价100余亿元而搁浅。但常教授指出,在每小时200—300公里的速度范围内,磁浮列车可比普通列车节省功率30—50%,所以磁浮车的发展前景还是广阔的,只要依靠自己的力量组成系统的技术,实际造价并不会比普通列车高出太多。我们研制载人磁浮车的目的也就是告诉世人,中国具备建造实用磁浮车的能力,待到条件成熟时,中国人也会有属于自己的商业化磁浮列车。


第11版(科技园地)
专栏:

  奇特的闪电
梅意
最近,科学家们发现了一种在云层上方出现的向上炸裂的奇特而又有趣的闪电。这一发现改变了人们对闪电的一些认识。
从在雷暴的上方拍摄到的几百张照片来看,这些闪电有的呈粉色,有的呈血红色,还有的呈深蓝色;血红色的闪电可以上窜到距地球表面60英里的高空中,在大气层与外层空间相接的地方呈现出一绺绺的卷须形状;血红色闪电在消失之前,下部会先变成蓝色或粉色。
科学家现在正在全球范围内研究这种闪电的现象及其意义。他们说,这些高空闪电可能会以我们不知道的方式影响臭氧层,而且还可能对在这样高度上游弋的间谍飞机或准备着陆的航天飞机造成威胁。最重要的是,这种闪电可能揭示地球各地电路的运行方式的本质,以及高空大气层中某个区域的本质,而人们以前曾普遍认为这些无关紧要。
人们第一次拍摄到这些神出鬼没的闪电纯属偶然。1989年夏天的一个夜晚,明尼苏达大学退休物理学家约翰·温克勒帮助一位同事试验一种新型低光摄像机。一团雷暴云在地平线上电闪雷鸣。突然,在摄像机黑白显示屏上映出一幅生动的图像——并蒂羽状闪电向雷暴云团的上方爆裂。
去年夏天,阿拉斯加大学地球物理研究所的科学家们利用两架装备了彩色摄像机的喷气式飞机在一个没有月色的黑夜里起飞,跟踪美国中西部上空的一些雷暴云。结果他们在20个雷暴云团的上方都观察到了奇怪的闪电,并且及时拍下了500多幅闪电图像。
与普通闪电相比,这些高空闪电捉摸不定,有如幽灵一般。普通闪电一般持续1秒钟或更长时间,但是高空中的红色闪电持续的时间只有几千分之一秒。宽约数英里的粉红色或血红色的闪电向上延伸的高度可至60英里,刺穿平流层和中间层,直抵电离层。一些闪电在平流层中还向下悬挂着红、蓝或粉色的卷须,而其他一些闪电则有绒毛状的长须穿进电离层中。
这些闪电的头部最亮,向下逐渐变暗,而在距离地球表面25至15英里的高度间就消失了。最长的一些闪电消失在雷暴云团的上方,距离地球表面仅10英里左右。
物理学家争先恐后地解释这种高空放电的现象,但至今仍然存在不同看法。


第11版(科技园地)
专栏:

  声音压缩技术突破带来新变化
我国出现电子有声教材
9月1日,在一些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初级英语教材的学校里,新开学的初中生们欣喜地发现,他们的英语课本配上了“清华STS”电脑有声教学系统。依靠这套系统,学生们可以就英语课本中每个单元的课文、单词、对话进行学习和训练,还能做一些配合单元练习的拼字、猜谜、学唱英文歌曲等教学游戏。他们高兴地说:这样学英语真是太有意思了!
由清华紫金公司和人民教育出版社合作开发的这套软件,是我国第一套以中学课本为蓝本的电子有声教材。它的问世,标志着我国电脑教学软件开始与规范化教材并轨。
文字、图像、声音的完美的结合,是教学软件走向成熟的必备条件。但是,要用数字代码的方式存贮图像和声音,往往需要相当大的存贮空间。一张内存1.2兆字节的软盘若对声音压缩不当,大约只能存贮200个单词,这样一套初中英语软件需用软盘200张之多,成本之高令人难以承受。所以目前市场上的许多教学软件均以语音合成的方式模拟人声,音质音色均难如人意。
STS系统的开发者们独辟蹊径,把通讯移动电话声音压缩技术创造性地引入软件开发,终于成功地在1.2兆的软盘中压缩进了1400个单词,使这一系统无失真地录制下了外国专家以纯正口音朗读的内容。同时,声音压缩技术的突破,也使得内存1兆的“286”以上微机均可运用该软件,早期购机的学校和家庭再也不必为手头的低配置机器难用教学软件而发愁了。(成述)


第11版(科技园地)
专栏:

最近,日本本田汽车公司研制成功以天然气为动力的汽车,并于不久前投放美国加州市场,同时还兴建了一些天然气“加油站”。汽车使用的压缩天然气“油箱”置于后背箱内,每行驶300—400公里充气一次。
 宋晓刚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