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9月11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杂谈

  实事与“时事”
彭发生
近年来,许多地方的领导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切实为群众办实事,深得广大群众的赞扬。
然而,也有少数地方的领导在办实事过程中,注重于表面形式,变成了办“时事”,出现“冷热病”,使不少实事不能有始有终,成为“半拉子”工程。
某乡为解决群众交通不便,前年便组织劳动力修建公路,路基未修好,去冬又另搞新的“实事”去了,使公路工程至今也未完善。又如某村为改善农田排灌状况,组织村民修筑一口水塘,上马时“轰轰烈烈”,工程只完了一半,又去干其他事了,至今不能受益。不少地方为解决农民用电困难,立好了电杆,迟迟没有架设电线;有的地方投资兴建了电影院和文化活动室,不去添置放映设备和图书,使建筑物空在那儿……诸如此类现象,由于只做了一半,使这些“实事”不能发生效益,群众很有意见。
为何出现这种现象?客观地说,办实事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曲折和困难。主观上分析,与我们一些地方的领导贪大求全,只重数量,不求质量,不问效果有很大关系。有的地方凭主观意志办事,不从实际出发,提出今年要办这十件事,明年又要办那十件事,甚至年年加码,似乎越多越好,结果只能虎头蛇尾。诚然,有条件能多办实事是好事,但是,各地的劳力、资金、物资总有个限度,采取“齐步走”是不符合现实的。应该是先后有序,分清主次,才能把实事办在实处。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改革发展动态

  伊克昭盟开发沙生野菜
本报讯内蒙古伊克昭盟沙生野菜资源开发展示出广阔的前景。
伊克昭盟毛乌素和库布其两大沙漠,无污染、无公害、具有较高药用与营养价值的沙生野菜资源。近年来,伊盟先后有几家民营企业把沙生野菜加工腌制成罐头食品,上市后备受消费者的欢迎。可是由于这几家民营企业规模小、缺乏先进的加工技术,因而生产出的沙生野菜罐头产品质量不高,效益低下。
前不久,以伊盟天然食品开发公司为龙头的东胜市、乌审旗、达拉特旗的6家民营企业喜结良缘,成立了伊盟天健沙生野菜民营企业开发集团。集团公司负责统一收购、统一商标、统一销售,提高了参与市场的竞争力和应变力。(王清玉)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改革发展动态

  汨罗试行“良种猪生产集团承包”
本报讯湖南省汨罗市针对今年初该市生猪生产滑坡现象,着手开展了“良种猪生产集团承包”的试点工作,以期带动汨罗的生猪生产发展。
汨罗市的“良种猪生产集团承包”,主要内容是把风险转向政府和农民共担,由供销社等单位发挥主渠道作用,负责销售;由畜牧水产局负责提供种猪、仔猪和其他技术服务;由乡镇负责搞好协调、组织等,农民只负责喂养。政府采取集团承包的形式解除了农民的后顾之忧。(湖农调)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

  棉花田头喜售瓜
厉旭东张海燕
夏日,骄阳似火。江苏省如东县兵房镇保田村的棉花田头一派热闹景象。
10多辆外地来的汽车停在田头,村民们正车拉肩扛,将刚刚从棉花地里摘下的西瓜送到汽车旁。村民吴跃飞将西瓜过好秤,当场拿到1264元现款,高兴地说:“我种了5亩地棉花夹种西瓜。目前,已卖了1万公斤瓜,收入5000多元,家里还有2500公斤呢!”
“棉田种瓜,棉花受影响吗?”见笔者有疑问,村支部书记徐辉爽朗地笑起来。“哪会受影响呢!全村2140亩棉花田全部夹种西瓜,村里统一茬口布局,统一选种、培管,统一对农民进行技术指导,去年全村皮棉单产不仅达到88公斤,棉田夹种的西瓜每亩还增收近千元。”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服务台

  果树也需专用肥
编辑同志:
笔者最近在苏北鲁南地区了解到,由于没有适应各类果树生长的专用肥料,一些果农给果树施肥时,只好买来几种不同含量的化肥在果园现配现用。这样既费工费力,又不能科学合理地搭配肥料的成份,降低了肥料的利用效果。因此,现在急需适应不同果树生长的专用肥投放市场。
江苏省赣榆县厉庄乡仲伟富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地方经济

  黔阳乌骨鸡
杜美宏
湖南黔阳县民间自繁自养乌骨鸡已有千年历史。1984年省、地有关部门将它定名为黔阳雪峰乌骨鸡。历来货少、价高,是国内外市场上的抢手货。
乌骨鸡,又名乌鸡、药鸡,具有乌皮、乌肉、乌骨、白羽等特点,肉质细嫩,营养丰富。据北京营养源研究所化验,乌骨鸡具有甚多的药用和食用价值,粗蛋白含量达23%以上,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并含有十多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素有药鸡之称,广泛用于治疗虚弱、头晕、妇科等疾病,为病后体虚及老年、儿童、产妇的滋补营养佳品。乌骨鸡鲜货市场一直看好,供不应求。黔阳县委、县政府决定大力开发乌骨鸡,制定了“面向市场,发挥优势,抓住‘特’字,养鸡致富”的经济发展战略。
在省、地畜牧部门的支持下,县委、县政府先后拨给专款400多万元,于1983年修建了可养鸡1万只的乌骨鸡种鸡繁殖场。每年为县内外养鸡场、户提供大量的种蛋、小鸡苗。同时,在土溪、深渡等乡镇建立了专门的乌骨鸡自然原种保护区,保证了种鸡体大、体壮,纯度高,配种能力强。
在县种鸡场的帮助支持和带动下,一批村组和能人也纷纷仿效办起了乌骨鸡专业养殖场。全县共建立专业场、户达200个,饲养种鸡1.8万只,年产商品鸡几十万只。大崇乡和平村在县种鸡场的扶持下,于1994年创办了一个乌骨鸡养殖场,饲养种鸡2000只,年产商品鸡5万只。县种鸡场与该村签订合同,种蛋全部交售给县种鸡场,县场为该村提供小鸡苗,双方按市场价格结算。大崇乡兰家村村民田长勋,于1992年在县种鸡场购进10枚乌骨鸡种蛋,实行自繁自养,至1994年已饲养种鸡420只、销售种蛋2.7万多枚、小鸡苗3.1万多只、商品鸡1600只,3年累计总产值15.7万元,实现纯收入4万多元。
以县种鸡场为龙头,以场带专业户,以专业户带片,在全县产生了联动效应。1994年全县饲养乌骨鸡的农户达8.98万户,占全县农户总数的90%,出笼商品鸡180万只,生产销售鸡苗200万只。
乌骨鸡已成为黔阳的支柱产业。目前,黔阳县正在酝酿组建一个“乌骨鸡开发总公司”,建立直属种鸡场、孵化厂、技术服务公司、饲料厂、产品加工厂和供销公司,实现内连养鸡户,外连大市场,产供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把乌骨鸡这一黔阳名优特产推向国内外。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省报传真·山西日报供稿

运城地区110万农户,35万户搞苹果,5万户搞蔬菜,10万户搞第三产业。其余的60万户致富门路在哪里?
  “不能丢了八亩草”
山西日报记者卢志峰运城日报记者吕企才
史有记载,春秋时期,古河东临猗县有个叫猗顿的人,向陶朱公请教致富之道,陶朱公告诉他:“子欲速富,当畜五牸。”于是猗顿便在河东盐池以北的水草丰盛之地大力从事牲畜的饲养与繁殖,不久成为巨富。
读史明志。山西运城地委、行署的领导同志分析了运城的区情:这里盛产麦棉、秸秆资源丰富,发展养殖业得天独厚。于是,一场大规模、全方位,由政府牵头,以家庭养殖为主的养殖战役在河东打响了。
不能丢了8亩草
垣曲县委、县政府在制订脱贫致富达小康的战略时,重新审视了本县的实情:地处山区,耕地仅有32万亩,人均2亩,而连片牧坡加上零散牧坡,可利用草场多达120万亩,人均8亩。再加上每年多达1.5亿公斤的麦秸、玉米秸、豆秸和满山遍野的树叶,具有平川县无法相比的发展草食动物的条件。然而,这里多年却单一抓粮抓棉,许多干部群众的思想还停留在“养牛为耕田”的传统观念上,只抓2亩耕地,忽视了8亩牧坡,结果2亩没抓出多大效益,8亩也给丢了。
如今如何在“草”上做文章?这个县的思路是发挥牧草优势,引导千家万户农民坚定不移地走“草——肉——钱”的规模化、商品化、效益型畜牧养殖、加工增值之路,以推动本世纪末全县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和人民生活提前两年基本达小康。
基于这一思路,垣曲县正在着手兴建全省规模最大的、年屠宰3万头肉牛的肉联加工厂,作为龙头企业,以杀促养。还投资1亿元,建20个良种繁育场,作为基地,带动农民发展规模养牛养羊,巩固垣曲“全国商品牛基地县”地位,实施黄牛“十、百、千、万系统工程”,即建设10个年出栏千头以上的肉牛育肥场,发展100个养牛20头以上的专业大户,1000个养牛10头以上的重点户,10000个养牛3头以上的示范户。如今,这个县已有黄牛5.1万头,户均1.4头,位居全区之首;羊也恢复到6.5万只。
苹果园里垒猪圈
芮城人为啥要把猪圈垒在果园里?他们对养猪赚不赚钱有个理论,他们认为,养猪不能光算猪肉的价值,还要看养猪带来“猪多、肥多,肥多、果优”的好处。大禹渡青年农民张会盈,在果园养了50头猪,猪粪肥果树,减少了投资,果子个头大、色泽亮、口感好。他还利用猪肥办沼气,除做饭、照明外,又用沼气池液叶面喷肥,去年苹果收入6万多元,生猪收入2万多元。西关村的赵海辰,在果园建起14个高标准水茅圈舍养猪场,养猪80头,半年出栏20多头,获利5000多元,猪粪除自家的6亩果园使用外,还为近百亩菜果提供了肥料,形成以牧养果,以果促农的良性循环。猪赚钱,果受益,一举两得。
如今黄牛戴红花
近几年,养牛状元和“状元牛”披红戴花,徜徉在锣鼓喧天的县城大街上,已成为万荣县每年一度的奇特景观。
万荣大黄牛是全国五大地方良种牛之一,曾三次赴省进京参加农业博览会,风光了省城和首都。60年代初存栏大黄牛4万头,上过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实行责任制后,牛更成了农民的宝贝,1980年几乎家家养牛,黄牛存栏上升到8.5万头。可是,进入90年代后,随着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加上大量饲草被用来造纸,万荣的大黄牛养殖进入徘徊阶段。
怎样才能使万荣大黄牛重振雄风?县里引导农民因地制宜,槽头饲养和放牧喂养两条腿走路,规划了两大区域,出台了开发大黄牛的十条决定,对规模养牛的乡、村、户在资金、饲草饲料、防疫、销售等方面给予优惠和扶持。政策调动千千万。如今,全县黄牛饲养量上升到8.6万多头,出现了3头以上的养殖户8300多个,存栏30头以上的企业化养殖户15个。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

江西省广昌县素有“白莲之乡”美称,今年七万亩白莲喜获丰收,预计总产量三百多万公斤。这是赤水镇莲农在采摘新莲。
新华社记者宋振平摄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经济观察

由于产权、决策、管理等环节存在诸多问题,我国部分地区乡村集体企业资产正在大量流失。这一现象引起了有关人士的关注——
  乡村集体企业:资产流失和对策
金远举
乡村集体企业是乡镇企业的主体,它的资产流失,远比人们想象的范围要广、数量要大、解决起来困难要多。
乡村集体企业资产流失渠道
当前乡村集体企业资产流失的渠道主要有以下几种:
错误决策流失。有一个村办塑料厂,办厂5年,企业积累了50多万元。前年新支书上任后,在未经科学论证的情况下,投资80万元,新上了一个小化工厂。由于技术力量跟不上,产品质量不合要求,上马不久就关门倒闭了,不仅原先积累的50万元付诸东流,还欠下银行20万元贷款和群众10万元集资款。
经营管理不善流失。有个村,办起一座20门轮窑厂,什么规章制度也没有,“哥哥采购弟管帐,七姑八姨把权掌”,裙带风盛行。只要给发货人员塞上几包香烟,不开票就可以拉走几车砖瓦。办厂4年,亏损27.3万元。“重办轻管”的现象在部分乡村集体企业较为突出。有的企业法人代表变动频繁,使企业生产经营缺乏连续性,因而经济效益不佳,导致企业资产流失。
产权制度改革不规范流失。以理顺产权关系为核心,以股份合作制为主要形式的产权制度改革,其目的是实现产权明晰,政企分开,责任明确,管理科学,提高效益。但是,由于乡村集体企业资产管理责权利关系模糊,加之运行不够规范,导致在产权制度改革过程中,资产流失情况时有发生。
有些企业没有按股份制规范化程序进行严格的资产评估,不少企业对土地价值以及产品商标等无形资产不作评估,或有意低估企业资产价格;对职工入股采取既计息又分红的方式,让集体资产承担了全部风险;分红比例过大,有的企业税后利润用于分红的高达60%,而公积金仅占10%,个别企业甚至出现余钱不留,全部分光的情况;少数握有权力的乡村干部和有关职能部门的干部,凭“权”入干股,无本分红。有些企业租赁、承包时,不是公开招标,而是以权租赁,以权承包,优亲厚友,排挤贤能,尽量压低租赁金和承包基数,租赁者和承包方向乡村上交的利润远不够机械设备折旧费和银行贷款利息。有些重奖轻罚,责利不均。表现在:对承包者奖励时,按企业盈利额的比例提取资金,而对承包者处罚时则不依亏损额而定,只是象征性地扣点奖金或工资,甚至不了了之。有些在引进利用外资时对外方投资者资信情况不明,引资不慎,吃亏上当。
少数乡村无视国家规定,随意向企业征收提留。调查中发现,为数不少的乡村对企业利润提成一般都在40%左右,少数高达60%,甚至80%。某乡一窑厂6年上交乡政府29万元,占企业总利润的66%以上。
改变企业性质流失。一乡办针织厂,经营管理有方,产值、利税都超过县针织厂。该县主管局违背乡干部和群众的意愿,凭借手中的权力,一厢情愿地将这家乡办针织厂升格为县属集体企业。这种以“加强行业管理”、“产品归口”为名,或以“农转非”、“投资联营”为诱饵,随意上收、划转、平调乡镇企业,任意改变乡镇企业的所有制性质和隶属关系,把原本是一个乡或一个村农民多年积累办起来的企业一下子侵吞掉的事并非绝无仅有。
“三乱”流失。一个时期以来,“乱摊派、乱收费、乱罚款”几乎成了久治不愈的社会顽症,乡村集体企业犹如“唐僧肉”,人人都想吃一口。目前,“吃老乡”(即到乡镇企业吃、拿、卡、要)的现象非常普遍:上面的会议到乡镇企业开;机关办公司的滞销商品高价到乡镇企业推销;名目繁多的高价培训班行政指令乡镇企业派人员参加等等,五花八门,不胜枚举。
防止资产流失的对策
转换政府职能,落实企业自主权。乡村两级政府应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转换职能,变对企业的直接管理为间接管理。一是给企业确定真正的法人地位,把企业应有的自主权交还给企业,让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真正成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二是加强对企业的宏观调控和政策监督,尤其是财务监督,帮助企业依法经营,引导企业自我积累,自我发展,妥善处理好经营者、劳动者和投资者之间的利益关系。
建立“决策失误责任制”,加强科学决策。对由于主观主义或官僚主义而导致决策失误,给企业造成严重损失,决策者要承担应负的责任。乡村要建立项目库,并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组成项目评审委员会,负责对新上项目和技改项目的论证、审批,加强对项目的管理,以提高投资成功率和投资效益。
建章立制,把企业管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企业改制和各种形式的承包制是激活企业细胞,还权于企业的行之有效的好形式。但决不能“以包代管”、“以改代管”或实行“放羊式”松散管理。乡村集体企业要在已经积累的传统管理经验的基础上,认真吸收和借鉴其他企业先进经营方式和管理方式,建立和完善一整套严格可循的规章制度,向科学的管理要效益。
积极慎重,规范完善,使乡镇企业改制健康发展。要切实解决乡村集体企业在产权制度改革过程中引起的资产流失。首先应明确企业的产权关系,明确集体产权代表,防止因所有权的缺位、虚置而造成集体资产的流失;二是组织有关部门开展对企业资产清产核资,摸清家底,防止集体资产低估、少估;三是加强制度建设,按照企业运行机制的客观要求,规范、健全内部各项监督、管理制度,逐步确立一系列诸如破产、抵押、债务清偿、拍卖等制度,促进资产存量一定程度的流转;四是发包方在对承包人的承包能力进行严格审查的前提下,公开招标,设立风险机制,让承包人缴纳一定的抵押金,或提供一定的财产作抵押,并按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签订承包合同;五是坚持同股同利,不准把职工持股搞成福利股或奖励股,变相扩大消费资金;六是在招商引资时不能急于求成,要调查合资外方的资信情况,认真考查外商提供的设备及其价格,及时向商检机构报检和申请价值鉴定。发现问题及时向外方出证索赔等等。
最后,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集体所有制企业条例》。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来信

  “短期承包”弊端多
编辑同志:
目前,有一些乡镇企业为摆脱效益低或严重亏损的困境,采取了一种所谓“短期承包”的做法,应当引起农金部门和有关方面的重视和警惕。
这种“短期承包”的做法是:撇开原企业所欠银行的各种债务,由原企业的少数人(大多数是领导)承包亏损企业。承包时间少则三五个月,多则七八个月,大都是在企业生产与销售的旺季。在承包期内,除向有关管理部门上缴部分管理费外,其余所得利润全归承包人。
这种承包经营做法,表面上看来使企业重新启动,其实,在这种现象背后,掩盖着国有和集体资产严重流失的一个巨大漏洞。一是银行债务被变相悬空。二是企业资产严重流失。企业被重新承包后,承包人为实现“企业短期效益”,在承包期内,一不投资添置机器设备,二不提取固定资产折旧费,三不向原企业上缴所创利润。承包期限一到,承包人一拍屁股就走,企业一点效益没得到,只落得厂房更加破损,设备更加陈旧,机器更加老化。不难看出,如此“短期承包”,只不过使少数承包人取得了“短期效益”,而银行债务越拖越沉,企业亏损越来越重。
诸如“短期承包”的做法,对于银行和企业的资产安全来说,无疑是非常危险的,必须予以制止。
安徽省农业银行淮北支行高岳办事处谢敬华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编后小议

  管好才能发展
尘凡
据说,一位领导同志在参观某家乡镇企业时,不断返身回顾,询问随行人员:这到底是不是乡镇企业?因为他眼中看到的乡镇企业,是全国一流的企业,它的市场形象和竞争能力,一点不逊色于城市里的大型国有企业。
中国的乡镇企业发展到今天,确实不是过去意义上的乡镇企业了,它在国民经济中所占份额已达到1/3,像苏南已经过半。乡镇企业受损,其影响面将远远超过其本身,必将使国民经济整体遭到削弱。
在乡镇企业里,撇开民营和合资等企业不算,乡村集体企业这一块,更是凝聚着农民兄弟几十年奋斗的血汗,来之非常不易,而且今后农村和农业经济继续发展,也离不开这些集体企业的支持和支撑。所以,任凭乡村集体企业财产大量流失,是一件必须严肃对待的大事情。
如何管好乡村集体资产,使它继续成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确实是我们应该认真研究和对待的问题。大批乡镇企业当初的创业和发展,借助了体制和经营的灵活,发展到今天,早已从幼苗长成了一片郁郁葱葱的树林。它的生产经营和资产管理方式,必须向现代化和规范化过渡,不能再用作坊式方法管理了。对于多年积累的集体资产,也必须有一套科学的保值增值措施。希望大家今后多给我们提供这方面的好经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