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9月10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世妇会专页)
专栏:

  难忘是精神——
’95妇女论坛采访感言
本报记者温红彦
第一天到怀柔采访’95非政府组织妇女论坛,感到新鲜又茫然。妇女论坛是什么?是聚会?是讲座?是辩论?还是研讨?可以说这些都是,又都不是。因为这些形式和内容似乎还不能涵盖它的全部。
几天来徜徉在由全球各地姐妹汇成的七彩世界里,那热烈而严肃的氛围、直陈己见而友善的场面,令人感到这妇女论坛别具魅力。它在弘扬一种参与意识、一种交流方式、一种探索精神。
3000多个专题论坛从早排到晚,姐妹们为发表自己的见解,当仁不让。亚太帐篷中一位刚发过言的新加坡妇女告诉记者,她为论述妇女的消费态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从几年前就开始搜集资料,以求使结论更接近真实。她说:“如果我得不到发言机会,那是天大的遗憾。”
为了参与,为了探索,一些妇女付出了很大代价。那些手持拐杖、坐着轮椅、或双目失明的残疾妇女,走到哪里都会引来敬佩的目光。一位非洲妇女推着只有5个月、还在吃奶的婴儿走在街上,她对记者说,参加在中国召开的NGO论坛,是她多年的愿望,因为中国妇女生活在平等和幸福之中。
无论社会地位高低,无论生活境遇好坏,也不管地处天涯海角,各国姐妹们汇聚怀柔,是为谋求平等、发展、和平而来,是怀着主动的参与意识和自强不息的探索精神而来。“没有什么救世主,我们就是自己的主宰”,一条横幅上这样写着。


第2版(世妇会专页)
专栏:会场内外

  论坛外:招商引资
本报记者富子梅
9月6日,在北京NGO论坛帐篷区里,几位中国妇女正在和澳大利亚妇女交谈,记者加入其中获悉,这是河北省妇联的代表与澳大利亚妇女举行第二次联谊活动。
她们初次相识在9月1日上午的“妇女与企业管理”讨论会上,当时河北省的5位妇女广泛接触了21位外国女企业家,双方都希望能在经济合作方面进一步交流,于是就有了9月2日晚上在河北饭店与澳大利亚、赞比亚、丹麦、美国的9位妇女的第一次联谊,气氛友好热烈,连澳大利亚的女作家也被深深感动了。她说尽管她不会做生意,但她有一个儿子是搞制药的,很愿意与华北制药厂合作,并邀华北制药厂的副总经理去澳大利亚考察。
悉尼大学的家政教授对河北省的教育很感兴趣,准备明年3月再来中国考察,与河北省联合办学。
联谊会上,澳大利亚客人非常喜欢吃河北的大桃,并准备把桃子带回国,还希望在彼此的首府互建水果店。由香港新界37名妇女为河北满城龙居村提供的24.6万元人民币扶贫协议也已正式签订,第一期项目资金9万元已兑现。


第2版(世妇会专页)
专栏:

中国金叶大厦承担接待世妇会部分与会妇女的任务,几天来,这里周到的服务受到各国来宾的好评。中秋佳节之际,这里举办赏月联欢晚会。图为在联欢会上,大厦总经理陈宝亮(左二)和外国朋友一起品尝月饼。
本报记者 杨文道摄


第2版(世妇会专页)
专栏:世妇会金叶杯摄影比赛

9月7日,来自阿塞拜疆的世妇会代表在联合国世妇会图片栏上寻找自己的照片。设置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的这个图片栏,是为世妇会代表形象地了解会议进程和为与会者提供照片服务而设立的。    
  新华社记者 陈凯星摄


第2版(世妇会专页)
专栏:

  深深的怀念
新华社记者石扬严文斌李海堂
9月9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逝世19周年。在位于天安门广场的毛主席纪念堂前,等待瞻仰毛泽东遗容的人群中,加入了许多来自世界各地的不同肤色、不同服饰的妇女。这些参加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和’95非政府组织论坛的各国妇女们,一大早就自发地从北京的四面八方赶来。
据纪念堂一位管理人员介绍,今天来瞻仰的人显然比平时增加了许多,特别是外宾,要比平时高出好几倍。据他估计,今天来瞻仰的人数有两万多人。
三位来自北欧的世妇会与会者,恭恭敬敬地把一束鲜花献在了毛泽东汉白玉雕像前。一位名叫苏珊的女士说,毛泽东的名言“妇女能顶半边天”,使她十分敬佩。
孟加拉国参加世妇会和妇女论坛的100多人集体来到了纪念堂。侯赛因·齐亚说,“早就听说过毛泽东在中国所建立的功绩,也读过不少关于他的书,今天特意来这里看看。”
来自瑞士的安·克莉斯汀来北京之前就合计着带她11岁的女儿露易斯来毛主席纪念堂看看。今日早上七点半母女俩就从怀柔出发,乘出租车径直赶到毛主席纪念堂。“我小时候就听爸爸妈妈讲毛泽东的故事,长大了又读了一些关于毛的书,毛确实是个伟人”。露易斯说。
12位来自西班牙巴塞罗那的姐妹们一起来到了纪念堂。她们瞻仰后在纪念堂后门合影留念。其中一位叫奥琳里奇的女士对记者说,“毛泽东是历史上、世界上少有的伟人,我们十分敬仰他,来纪念堂就是为了进一步了解中国的过去和现在。”
瞻仰者中还有来自美国、英国、乌干达、泰国、印度、墨西哥等国的妇女。来自挪威的沃尔德·彼特说,她曾读过毛主席的文章。她说,参观纪念堂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今天还是中国的传统佳节中秋节,是举家团圆的日子。毛泽东的儿子毛岸青、女儿李讷及儿媳邵华、女婿王景清和孙子毛新宇等,早晨八点多就来到了纪念堂,他们敬献的花篮摆放在毛泽东的座像前。原毛泽东身边的工作人员今天也送来了花篮。
中午十一点半,是纪念堂闭馆的时间。记者看到,仍有不少晚到的外国妇女聚在纪念堂门前。


第2版(世妇会专页)
专栏:

  巴西印度姐妹游京城
本报记者傅旭
“中国,是我们向往已久的地方。来北京参加NGO论坛是第一次来中国,我们早就打算好,一定要多看一些地方。”一上车,巴西的朋友就兴高采烈地谈起来。“今天下午,‘论坛’就要闭幕,没有时间了,我们30多人商量,怎么也得看看毛主席纪念堂,看看中国历史博物馆,我们向中国朋友一说,他们爽快地答应了。这不,车子一早就等着我们了。”
8日上午,北京城里细雨蒙蒙。旅游车在宽阔的建国门内大街上行驶,巴西、印度的客人们不停地擦去车窗上的雾水,凝神注视窗外掠过的一个个景观,“这是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的办公楼和中国妇女活动中心……”“哇,真漂亮!”陪同的陈晓琳话音未落,车厢里欢腾起来。索列尼亚是一位市长,她对记者说:“中国妇女在历史上经历过艰苦的斗争,才赢得今天的胜利,妇联大厦就是中国妇女取得成就的标志,对世界妇女也是一个鼓舞,它展现着希望和未来。”
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随着陪同人员的介绍,车里一次又一次地响起掌声和赞叹声,几架摄像机和照相机不停地拍摄……
在历史博物馆台阶前,客人们在香港回归祖国倒计时钟前停下脚步,记者简要说明后,她们欢呼起来,纷纷摄影留念。看得出,她们打心底为中国人民高兴。进入馆内,中国猿人头骨、商鼎、钧瓷、清明上河图……令她们留连忘返;在精品厅,漆雕、玉鸭、织锦、京剧脸谱……她们赞不绝口,争相购置。客人们陶醉在中国五千年锦绣文化之中。
一上午的游览结束了,记者望着客人远去的身影,默默地为她们祝福……


第2版(世妇会专页)
专栏:会议综述

  发展中国家的声音
——世妇会第一阶段大会辩论概述
本报记者唐维红袁建达
在世妇会第一阶段5天大会辩论中,发展中国家的代表围绕着“以行动谋求平等、发展与和平”这个主题,向全世界发出了有力的声音。
塞内加尔妇女、儿童和家庭部长指出,今天人类的一切痛苦,包括文盲、失业、疾病、婴幼儿死亡等等,对妇女的打击甚于男人,贫穷更以妇女为甚。这次大会应该回答,国际社会能不能为妇女问题作出具体的重要贡献?
古巴妇女联合会主席认为,《内罗毕战略》至今仍是改善妇女地位、争取男女平等的指针。她指出,当今社会中还有几亿妇女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即使在发达国家,妇女也总是失业的最先受害者,饱受剥削和歧视。
突尼斯总理办公室负责妇女和家庭事务的部长级代表希望这次会议能消除以往的分歧,为保障妇女权益、改变对妇女的不公正待遇取得具体的成果。
和平是全人类共同的企盼,而妇女因其在家庭和社会中承担的特殊责任,对和平更为关切。在大会辩论中,对和平的呼吁不时轰响在人们的耳畔。
阿富汗代表向与会者宣读了下列令人震撼的数字:14年的战争造成阿富汗150万人死亡,300万人受伤,500万人沦为难民。他呼吁国际社会施加强大的压力,使阿富汗停止武装的权力斗争,以使阿富汗人民能够重建自己的国家。
安哥拉石油部长指出,妇女是热爱和平的,战争给妇女、儿童造成了许多苦难。没有和平,妇女的发展和平等是不可能实现的。
利比亚妇女大会主席强烈谴责了战争。她痛苦地说,战争给利比亚带来了许多灾难:家庭分离、供应品奇缺等。
巴勒斯坦观察员代表团团长请求这次会议资助巴勒斯坦的妇女和儿童与他们失散的家人团聚,帮助他们重建家园。
以行动谋求平等、发展与和平是联合国第四次妇女大会的主题。“行动”也是与会代表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词。
塞浦路斯共和国司法与公共秩序部长说,这次大会必须再次强调:如果不伴之以有效的贯彻实施措施,单是法律文件的变化将远远不够。他呼吁,必须对贯彻本次大会通过的文件作出承诺和付诸行动。
塞内加尔代表则告诉与会者,非洲已经开始行动,1994年12月第五次非洲妇女大会通过的纲领决定向贫困开战,到2000年,教育、培训、人人享有健康,保护女童是非洲最迫切的问题。
几内亚妇女发展和儿童部长强烈呼吁向贫困开战。尼日利亚、马来西亚、洪都拉斯等国家的代表都希望发达国家要用实际行动帮助贫困的国家和人民,全世界团结起来,帮助贫困地区的妇女摆脱贫困,走上和平发展的道路。


第2版(世妇会专页)
专栏:

  世妇会一般性辩论昨休会
联合国专门机构特别会议继续进行
本报北京9月9日讯记者龚金星、唐维红报道: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全体会议今天休会,没有进行一般性辩论。联合国一些专门机构组织的特别会议继续在京举行。
上午,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妇女发展基金会和各国议会联盟共同组织了题为“妇女和儿童权利的互补关系及《儿童权利公约》和《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的专题讨论。巴巴多斯、突尼斯、西班牙、挪威、南非等国代表发言。与会者呼吁世界各国不应把维护妇女和儿童权利只停留在签署条约上,而要以付诸实际行动来保护妇女和儿童的权利,实现男女平等。今天还进行了题为“性别主流化、障碍和机遇”、“实施妇女保健及其与工业发展的关系”专题讨论会。


第2版(世妇会专页)
专栏:

  特别会议上的新闻人物
本报记者唐维红袁建达
来自内蒙古哲里木盟科尔沁左翼后旗努古斯台乡街门营村的女牧民根小,7日成了世妇会特别会议上的新闻人物。
中午13时,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南侧的北京商品交易所L会议室。由联合国粮农组织召集的“妇女、人口和发展”专题讨论会还未开始,作为该会的特邀嘉宾、50岁的根小已被中外记者团团围住。来自喀麦隆等非洲国家的代表也围过来,向她了解中国农村妇女脱贫致富的情况。
1993年,只是个普通牧民的根小当上了联合国粮农组织在他们村实施的“妇女、人口和发展”项目妇女小组的组长。一辈子围着丈夫、孩子转的根小,也有了自己的事业。她和全村45名妇女在有关人员的帮助下,学文化,学技术,逐步改善了自己的生活。她们养的羊从当初的225只发展到今天的450只,仅此一项,平均每个家庭增加了1000多元的收入。根小说,她“现在心中像有了太阳般豁亮”。
与根小一同来京的内蒙古哲盟科左后旗妇联副主席阎桂范告诉记者,妇联组织在协助实施该项目的同时,还积极组织农牧区妇女参加全国妇联倡导的“双学双比”(即学文化、学技术、比贡献、比成绩)活动,使广大妇女转变了观念,通过自身的努力,走上了一条自立、自强之路。中国女牧民的介绍,引起了各国姐妹的极大兴趣。


第2版(世妇会专页)
专栏:

  愿和平的月光普照
——访世界妇女联合会副主席夏耐尔女士
本报记者温红彦
空中彩云追月,北京城灯火辉煌,在欢乐的中秋之夜,记者在西苑饭店采访了世界妇女联合会副主席夏耐尔(Shenel)女士。
夏耐尔女士来自土耳其,她是土耳其妇女联合会的主席。她说,土耳其妇联是联合国接受的第一个非政府组织。
当记者问她在北京过中秋节有何感受时,她高兴地说:来北京参加世妇会之前,从书中了解了中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因此,她特意带来了土耳其甜点节吃的糖果。她说:“中秋节很像土耳其的甜点节,中土两国人民在情感上也有相似之处,都是谦逊的民族。”说着,她打开糖盒让记者品尝,并把她身旁的一对中国夫妇介绍给记者,“许维枢夫妇是我的朋友,今天和大家在西苑饭店过中秋节,比在土耳其还高兴”。
谈到对本次世妇会和NGO论坛的感受,夏耐尔女士说:“世妇会进展得热烈而有序,NGO开得非常成功。我的这种感受通过土耳其日报告诉了我国的姐妹,我回国后还要继续告诉更多的人。”说着,她展开一张土耳其日报。
这时,西苑饭店为世妇会代表安排的“嫦娥送月饼”节目开始了。夏耐尔女士接过月饼,激动地说:“月亮代表和平,愿和平的月光普照天下姐妹。”


第2版(世妇会专页)
专栏:

  美好生活需要教育
——NGO论坛“妇女与教育”讨论采访追记
本报记者丁辉施明慎
循着一阵阵节奏欢快的歌声,记者来到拉美和加勒比海区域帐篷。这里的几十位妇女边歌边舞,用鼓声、吉他声开始了她们在怀柔愉快的一天。一位来自秘鲁的妇女告诉我们,妇女们正在唱着一首名叫“大声呼唤真实”的歌曲,内容是呼唤自由美好的生活。接着她说,“美好的生活需要健康和教育”,她和姐妹们将围绕这一主题进行自由交流。
教育在妇女整体事业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与男子一样平等接受教育,使妇女有一个健康的身心,在某种意义上是女性权利的基本要求。来自非洲贝宁的二十多位与会者中,有一位中年妇女是半文盲,她说其余与会的姐妹们由于接受过良好的教育,社会参与能力较强,在NGO论坛上有很多问题要讨论,而她本人最关心教育,她希望所有生活在不利条件下的女孩子都能认字,了解世界。
来自发达国家的与会者们对教育问题的关注,基本上集中在教育与就业的矛盾上。一位加拿大妇女对记者说,半个世纪以来,发达国家女性受教育的程度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基本上已经与男性相同,但是相当一部分女性不能学有所长地为公共社会服务。当然,低收入家庭还有放弃女孩受教育机会的现象。
联合国妇女基金会提供的一份八十一个国家传媒界情况调查报告表明,在高校大众传媒专业就读的女性比例已达百分之五十甚至超过百分之五十,但是在传媒界就业的女性比例最高的地区仅达百分之四十六,在传媒界的高层或专栏编辑中一般只占百分之十左右。
从论坛开始到九月七日,日本各种非政府组织举行了与教育有关的讨论近十场。她们提出,要努力促进父亲的参与,让学生的父亲在社会上、在工作场所宣传女性教育的权利和好处。
九月二日,尼泊尔女学生阿斯卡在“困难中的女孩”专题讨论中的一段话,在记者的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我的家乡有百分之四十的女孩十四岁就结婚了,百分之十左右的女孩甚至在十岁就走进了洞房,她们没有完成她们应有的学业,她们还不懂得用知识保护自己的身体。”她呼吁“改变早婚的陋俗,让更多的女孩像她一样接受教育”。
“男女平等接受教育需要法律的保障”,很多与会者不约而同地说出这样一句话。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工程,是自由美好生活的源泉,与会妇女们希望在政府会议的文件上,把教育放到十分重要的地位。


第2版(世妇会专页)
专栏:

  不比不知道比后更自豪
——中国妇女NGO会后谈感受
本报记者王慧敏
NGO论坛结束了,参加论坛的中国妇女对这次大会有何感受?记者于9月9日上午采访了即将离京的各地妇女。
山西省政府副秘书长智玉莲说:“这是一次终生难忘的盛会。通过这次会议,我深深感受到,作为一名中国妇女实在太幸运了。会议期间,我曾和五大洲的上百名妇女进行了交谈,了解到中国妇女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家庭生活中的权益状况比其他国家好得多,我国政府对妇女的关心,是许多国家无法比拟的。当一名印度妇女得知中国有保护妇女权益的专门组织,政府想方设法为妇女活动提供便利,仅山西省一个省今年就投资4000多万元人民币用于妇女活动场所建设时,这位妇女羡慕不已。”
黑龙江省统战部副部长杨彦平告诉记者:“这次很凑巧,我和我女儿都出席了世妇会。我参加了非政府论坛,我女儿参加了政府论坛。这让我想起了我的母亲。我母亲勤劳能干,可在旧社会她一辈子只能绕着锅台转。通过这次会议我感受到,妇女的地位是和国家民族的利益联在一起的,只有国家强盛,民族富强,妇女地位才能得到提高。”
河南省三门峡市委书记王如珍向记者讲了一个小故事:“会议的第二天,一名英国妇女悄悄问我,你们穿的衣服,是不是为了这次会议,政府特意为你们订做的?我告诉她,全是我们自己的衣服。会议闭幕那天,我又遇到了她,她对我说,你的话是真的。原来,她为了证实我的话,特意到北京的大街小巷进行了查访,她发现中国妇女穿得都很漂亮。在怀柔这几天,我感受到,咱们中国妇女在衣着、风貌、言谈举止各方面都不比其他国家的妇女差。真是不比不知道,比后更自豪!”


第2版(世妇会专页)
专栏:

  寻找自己的位置
——NGO论坛采访随想
本报记者富子梅
NGO论坛最后一天,怀柔的人流已不像以往那么熙熙攘攘,也少了许多令行人驻足的论题。人们身上增加了行李箱、手提袋、双肩背包,行色匆匆,唯一不变的是脸上的微笑,依旧那么友善。
回想怀柔10日,3000多个专题论坛,几乎涵盖了妇女所面临的所有问题。3万多名与会者认真投入地交流各自所关心的问题,做着自己所热衷而有意义的事,结交世界各国的朋友。
当我认真去听、去领悟妇女们所谈论的话题,去和她们交谈,才慢慢感悟到,对于一个女人,最重要的是能够接受教育,了解自然,了解规律,了解自己,了解每个人能做和擅长做的事,找到自己的位置,专心地去做一件事,把作为女人天性中所具有的纯朴、真挚、善良付诸行动,赋予它公众价值和社会价值,这样女人才是美丽的。当妇女在社会分工中承担起一份社会责任,男女才能走向平等。
这让我想到在NGO论坛上结交的新朋友:美国的出版商佛罗伦斯,免费赠书给没钱买书的妇女;以色列的米瑞,无偿为妇女解放与进步组织做服务工作;中国的谢丽华,在资金紧张、人员短缺的情况下为农村妇女办起第一本她们自己的杂志《农家女百事通》,等等。还有许许多多这样的妇女,她们每个人都能讲一段故事,一份她们醉心其中的事业。为了宣传她们的主张,其中许多人,研究工作持续数年,广泛收集材料,远涉重洋,求得广泛的交流与完善,有些人甚至靠着出售从国内带来的商品维持吃、住、行。怀柔,因有了这些妇女的到来和相聚而显得格外美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