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9月1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国际)
专栏:国际论坛

  海湾局势新变化
穆尼
伊拉克总统萨达姆的两个女婿侯赛因·卡迈勒上将和萨达姆·卡迈勒上校8月8日举家出走约旦,是海湾战争以来伊拉克内部发生的一次最富戏剧性的事件,引起了不同的分析和猜测。种种迹象表明,相对平静了一段时间的海湾局势正在酝酿发生一些新的变化。
据认为,这次出走事件主要是萨达姆家族内部矛盾造成的。两个女婿身居高位,其出走对伊拉克政局产生了震动,却并未直接导致萨达姆政权的解体。尽管西方某些新闻媒介对此作了绘声绘色的描写,但多属臆断之词。其真正影响或许要过一段时间才会显露出来。
国际社会更多注意的是约旦态度及立场的变化。约旦在海湾战争中同情伊拉克,为此付出了代价。这次,约旦国王侯赛因迅速表态,欢迎萨达姆的两个女婿到约旦“居留”并给予保护。虽然约旦首相沙克尔解释这只是出于“信仰、道德和维护阿拉伯人权”,但舆论界普遍认为,事情并非如此简单。8月12日,侯赛因·卡迈勒上将在约旦电台和电视台直播的记者招待会上宣布,他将同伊拉克国内外力量一起推翻萨达姆政权。侯赛因国王则对新闻界说:“伊拉克是发生变化的时候了。”这说明约旦对伊拉克的政策发生了转折。
显然,约旦的立场变化,有助于弥合阿拉伯国家因海湾战争产生的隔阂,尤其有利于约旦改善与海湾阿拉伯国家之间的关系。沙特等海湾国家曾是约旦的主要财政援助者,海湾战争后,约旦失去了这笔财政援助。这次突发事件不啻为双方重归于好的天赐良机。据报道,约沙两国高级官员近来频繁互访,并在筹备两国元首会见。从目前情况看,约旦的意愿有可能实现。这是海湾局势的一个明显变化。
美国对于伊拉克的这次变故显得异常兴奋。克林顿总统当天即表示愿为约旦提供军事保护,随后派遣专家赴安曼会见伊拉克高级官员。紧接着,美国助理国务卿佩尔特罗出访包括约旦在内的中东四国,以便“进一步勒紧套在伊拉克政权脖子上的绞索”。与此同时,美国作战部队调回科威特前线,提前举行美科军事演习。
遏制并最终推翻萨达姆政权,是美国中东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借机对萨达姆加压,在意料之中。然而,中东和海湾局势中的变数很多,美国不可能事事如愿。约旦和埃及都已表示,不需要外部势力干涉阿拉伯事务,又一次表明要与美国拉开一定距离的意向。从根本上说,美国力图控制海湾地区,同海湾国家的利益是相抵触的。所以,对于美国借萨达姆两个女婿出走能演成什么大戏,持怀疑态度的人不少。


第6版(国际)
专栏:

  斯诺与中国抗战
中国国际友人研究会理事武际良
近60年前,当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发动全面侵略战争,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的时候,有一大批世界各国的正义进步人士和反法西斯的国际主义战士纷纷到中国来支援和帮助中国人民抗战。他们同我国军民患难与共、团结战斗,许多人英勇地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人民的诚挚朋友,美国著名记者、作家埃德加·斯诺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斯诺是最早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野心的西方记者和历史的见证人。早在1929年春,他作为一位美国记者到东北旅游采访时,亲眼看到日本关东军驻扎在中国的土地上,横行霸道。他指出,“在满洲的每个日本人思想深处都有一种信念,那就是迟早都要把太阳旗插遍这里的每一个角落。”
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斯诺立即从上海赴东北采访。斯诺目睹大批中国军队在蒋介石“不得抵抗”的命令下撤退到山海关内,把白山黑水的大好河山拱手让给了日本侵略者。斯诺称他这次采访是“令人心碎的采访”。斯诺在他的第一部著作《远东前线》一书中揭露日本侵略者时写道:“早些时候,他们说,为了保卫日本必须占领朝鲜;昨天,他们说,为了保卫关东租界地必须占领东北;那么明天,他们的军事理论将是,为了保卫热河必须占领华北。这是何其美妙的帝国主义强盗逻辑!”
1932年,上海“一·二八”抗战中,斯诺第一个向全世界报道了中国十九路军抵抗日军进攻的消息。他采访了上海抗战的全过程,目睹了中国军民的巨大爱国热忱。后来,斯诺在同美国海军军官埃文思·卡尔逊上尉谈起“一·二八”抗战时说,“我觉得中国人在战火中苏醒了”,“他们的爱国精神一旦喷发出来,那是比维苏威火山更强烈、更炽热,是任何人无法遏止的!”
1935年冬,爆发了“一二·九”抗日救亡爱国学生运动。正在北平担任美国《纽约太阳报》特约记者兼任燕京大学新闻系客座讲师的斯诺与夫人海伦·福斯特·斯诺女士满腔热情地同情和支持抗日救亡爱国学生。他们向全世界作了许多报道,赢得世界学联和各国进步人士对中国抗日救亡爱国学生运动的同情和声援。

斯诺是最早向外部世界传播中国共产党抗日主张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外国记者。1936年,斯诺冲破国民党的重重封锁,到陕北苏区访问考察了近四个月。他写出轰动全球的《西行漫记》和大量报道文章,实地拍摄了照片、纪录影片,公正、客观地向世界人民介绍了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战略、方针和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使国际上了解到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抗日军民是中国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和世界反法西斯战线的重要力量。美国著名历史学家欧文·拉铁摩尔在评价斯诺及其《西行漫记》时曾写道:“在全世界面临战争灾难的前夕,报道了一支远离西方各国的独立的战斗力量。”“究竟在哪里才能找到可以团结的反法西斯反军国主义的力量呢?……斯诺起了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重要作用,因为他推动美国以至世界舆论接受中国共产党作为盟友参加反对国际侵略的斗争。”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许多外国新闻记者、作家、学者,甚至美国军官,由于斯诺的影响或介绍纷纷到延安和各敌后抗日根据地访问,了解和报道中国人民的抗战。诸如白求恩、柯棣华大夫等许多国际反法西斯战士,都是读了《西行漫记》后,不远万里,到中国支援抗战的。
1938年夏天,当日本侵略军深入中国国土,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国内外对中国的抗战前途弥漫着种种悲观论调时,斯诺和爱泼斯坦一起将毛泽东主席的《论持久战》迅速翻译成英文向世界上传播,引起了强烈反响。1939年秋,斯诺访问延安后,对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日统一战线,反对分裂投降和八路军英勇抗战取得的胜利,以及抗日根据地民主政治、经济文化建设所取得的成就向国际上作了报道;对国民党破坏抗日统一战线,企图向日本侵略者妥协投降的阴谋作了揭露。毛泽东主席赞誉斯诺:他是头一个为统一战线所必需的、建立友好关系工作的铺路人,并说:“美国是一大民族,人民大众是反对帝国主义,同情被压迫民族解放的,斯诺先生是站在人民大众方面的,他是共产党的好朋友,希望经过斯诺先生,使中美两大民族亲密携手,帮助中国人民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斯诺为促进美国与中国共产党直接合作抗日积极奔走。斯诺先后三次会见美国总统罗斯福,向他详细介绍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抗战的情况。珍珠港事件发生后,1942年2月24日,罗斯福第一次接见斯诺,听了斯诺的介绍后满意地说:“你所谈的情况和埃文思·卡尔逊谈的差不多。我觉得这样的人会赢得战争的。”罗斯福问斯诺:“除了对中国政府(指国民党政府)以外,我们能够做些什么来帮助中国人民呢?”斯诺建议直接向中共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提供援助和武器。1944年5月26日,罗斯福参加开罗会议后,第二次接见斯诺时说:“我在开罗曾告诉蒋介石夫妇,他们必须同共产党合作。我说我们不会陷入那里的内战。我们希望中国能团结抗日。”他还告诉斯诺,蒋介石已同意让美国派一个军事观察组到延安去,并让外国记者进入延安。这使斯诺感到鼓舞。1945年3月3日,斯诺从欧洲战场采访归来,罗斯福第三次接见他时说,准备在对日战争最后阶段直接给中国共产党以援助。
1944年8月,美军观察组到达延安后,使美国当局对中国共产党真诚地坚持团结抗战及其领导的抗战军民的巨大潜力,获得直接的了解,掀开了抗战中中美人民友好合作的一页。同年11月10日,毛泽东主席在写给罗斯福总统的信中说:“我深愿经过你的努力与成功,得使中美两大民族在击败日寇,重建世界的永久和平以及建立民主中国的事业上永远携手前进。”
遗憾的是,就在同斯诺第三次谈话后不久,1945年4月12日,罗斯福总统突然逝世。美国直接援助共产党的打算被搁置了起来。后来,斯诺回忆起这一憾事时写道:一个月后,罗斯福去世了。这就关闭了这一战时中美友好的大门。
整个抗日战争时期,斯诺一直把中国的事业当作自己的事业。他不仅在舆论宣传上为争取国际上支持中国人民抗战发挥了重要作用,还同新西兰友好人士路易·艾黎一起,在宋庆龄女士的支持下,开创了中国工业合作运动,在国民党统治区和抗日根据地开办了各种小工厂,从物质上支援中国抗战。
今天,在我们同各国朋友一起隆重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之际,欣逢斯诺先生诞辰90周年,我们深切怀念斯诺先生和其他许多曾经支持中国人民抗战的国际友人。他们的卓越功绩在中国人民抗战史上永放光辉。


第6版(国际)
专栏:印度通讯

  农大植根于农民
——印度农村见闻(下)
本报记者李景卫
在旁遮普邦,无论到哪个村落和哪户农家,农民们都以浓厚的兴趣谈起旁遮普农业大学。农大坐落在卢迪亚纳市,深深植根于农民,在培养专业人才和传播农业科技方面,为旁遮普邦乃至全印的农业发展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
农大附近有家小有名气的农场,名为卢帕种子农场。主人默亨德·辛格·格莱沃先生1965年结束海军服役回乡后,面对家中的12英亩农田,一时不知所措。他灵机一动,想起了农大。于是抱着试探的态度走进了农大,希望能从专家、教授那里求得指教。令他激动不已的是,专家、教授们不仅热情地接待了他,而且还诚恳地建议他发展前景广阔的种子农场,并在技术上给予指导。在农大指导下,他明确了发展方向,在农场开始了种子试验。在发展过程中,他把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记录下来,然后到农大向专家、教授们请教并得到耐心的解答。在农大的指导下,格莱沃先生终于取得了成功。每年,大批农民争相到农场购买卢帕种子,良种年年供不应求。
格莱沃先生的成功,使他在这一领域享有很高的声望。许多政府或非政府农业机构聘请他担任技术顾问。自80年代起,还被聘为农大出版委员会和高级农民顾问委员会成员。10多年来,他为农民作了多次科学技术讲座,并在农大校刊和国内报刊以及美国、加拿大、印度尼西亚和新加坡的报刊上发表了70多篇文章,介绍经营种子农场的经验。1986年,他获得3项农民专家提名奖。1991年,他在关于农作物良种的国际大会上获创新农民奖。
在农大北面70多公里的斋汉加尔村,记者采访了从事农业和养殖业的农民哈奈克·辛格先生。辛格先生1981年到农大学习养蜂技术。经过几个月的培训后,辛格先生开始了养蜂业。为了提高蜜的产量,他在自己的农场里适量增加与养蜂有关的油菜籽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结果,一举两得,既多产了蜜,又提高了农业收入。辛格先生看到村里和附近村庄许多人由于没有技能,家庭收入微薄,于是主动向他们传授养蜂技术,许多农户由于学会养蜂和种植经济作物,收入成倍增加。辛格先生的经验受到农大的重视。为推广他的经验,农大为此拍摄了一部题为《蜜流滚滚》的科教片,并专门设置了培训课程,请辛格先生讲课。迄今,已有3300名农民接受了养蜂技术培训。
创立于1962年的旁遮普农业大学既是高等学府,又是农民的“智囊”。学校把教育办到社会上和农民的心坎里。它通过各种渠道联系实际,在全邦5个地区的14个县开设研究中心,负责把最新科研成果及时传授给农民,同时,把农民最迫切的要求和对科研成果的应用情况及时反馈给农大总部。此外,农大每年还举行科研成果发布会;发售最新良种;举行科技讲座和经验交流会;请农民参观试验田;解答和探讨农民提出的问题等。
由于重视农业科技的发展和应用,旁遮普邦的农业发展一直名列全印度之首,它取得的每一份成绩都闪烁着农大的科技之光。    
(本报新德里电)


第6版(国际)
专栏:

  协调立场弥合前嫌
南与波黑塞族联合组团谈判
本报贝尔格莱德8月31日电记者胡锡进报道:南通社30日晚公布,南斯拉夫领导人与波黑塞族领导人29日举行联席会议,决定组成联合谈判代表团。
南联盟及两共和国和波黑塞族全部主要领导人参加了会议,并在双方达成的一致协议上签字。
根据协议,1.双方联合谈判代表团将由南联盟塞尔维亚共和国总统米洛舍维奇率领,共6人,双方各出3人,波黑塞族方面将由总统卡拉季奇、议长克拉伊什尼克、军队总司令姆拉迪奇参加。2.谈判立场由代表团6人决定,在票数相等时,米洛舍维奇拥有决定权。3.为实现和平,波黑塞族领导集团愿意完全协调自己同南斯拉夫的谈判立场。4.代表团有权以波黑塞族名义签订和平协议,并保证协议的实施。
由于波黑塞族拒绝5国联络小组提出的和平计划,南斯拉夫于去年8月中断了与波黑塞族的政治经济联系。
此间观察家认为,上述协议的达成,标志着波黑塞族的谈判立场发生重大转变。


第6版(国际)
专栏:

  北约暂停空袭波黑塞族
米永说北约将继续空袭
本报贝尔格莱德8月31日电在昨天一整天反复轰炸塞族目标后,北约对波黑塞族的全面空袭今天暂停。
萨拉热窝地区今天上午相对平静,帕莱的塞族人昨天一整天都躲在地下室里,萨拉热窝市内的穆斯林人则庆贺北约大规模空袭。
北约方面今天称,昨天一天北约空军共飞行了300架次,对塞族各地区的23个目标实施了全面打击,并摧毁了大部分目标。北约称,这次全面空袭“非常成功”。
新华社巴黎8月31日电(记者张有浩)法国国防部长米永31日说,北约和联合国快速反应部队的军事袭击将继续进行,直至全部清除波黑塞族在萨拉热窝附近的炮兵阵地、雷达、导弹基地和其他装备及基础设施。
米永在接受法国一家电视台记者采访时说,他认为,现在没有任何理由停止空中打击行动,通过武力和决心,可以“重新打开通往和平的道路。”与此同时,他强调,波黑危机“只能通过外交和政治途径解决。”
米永还透露,30日下午被波黑塞族击落的法国幻影战斗机的两名飞行员目前还活着。他们跳伞逃出了机舱,目前尚在波黑的领土上,法国将尽可能“在未来几天内”营救他们。


第6版(国际)
专栏:

  南要求平等对待波黑各方
俄反对空袭希表示关注
新华社贝尔格莱德8月30日电南斯拉夫塞尔维亚共和国总统米洛舍维奇今天在贝尔格莱德同美国助理国务卿霍尔布鲁克率领的美国和平使团进行会谈时强调,只有国际社会平等对待波黑交战各方,波黑才能实现和平。
米洛舍维奇是在北约飞机正在轰炸波黑塞族时同美国和平使团就波黑和平进行会谈的。会谈中,双方详尽阐述了对政治解决前南危机的立场。米洛舍维奇在会谈中表示,只有国际社会平等对待波黑交战各方、确保他们的合法权益,并保证在解决危机过程中不使用武力,波黑地区和平才能实现。为最大程度地推进和平进程,今后必须放弃一切军事手段,尤其是应停止北约的行动。双方在会谈中指出,美国的和平倡议为取得和平开辟了现实前景,并为达成政治解决办法和平等保护冲突各方的利益奠定了基础。
本报莫斯科8月31日电记者许恒声报道:据此间消息,俄罗斯总统叶利钦30日发表谈话,反对在波黑冲突中使用任何武力。他谴责塞族炮击萨拉热窝和平地区,同时对北约空袭塞族阵地提出批评。
另据俄外交部发言人卡拉辛30日下午说,波黑问题国际联络小组成员国代表日前在巴黎开会时没有正式提出“关于北约对波黑塞族使用武力”的问题,俄罗斯事先不知道北约要对波黑塞族进行打击。
新华社雅典8月30日电(记者陈德昌)希腊外交部长帕普利亚斯和国防部长阿尔塞尼斯今天分别发表声明,对北约今晨起大规模轰炸波黑塞族军事目标表示关切,希望北约的军事行动不要影响有关各方正在进行的和平努力。
帕普利亚斯说,波黑最新的事态发展有可能破坏国际社会为和平解决争端所做的努力。他指出,和平进程目前正处于关键时刻。


第6版(国际)
专栏:

  各国议会联盟特别会议开幕
我代表呼吁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
据新华社联合国8月30日电(记者王子珍)各国议会联盟特别理事会会议30日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开幕。
出席本次会议的有来自70多个国家的议会代表。这次为期3天的会议主要讨论民主、和平和持续发展纲领以及国际合作机构的加强与民主化。议会联盟是各成员国的代表进行对话的第一个常设机构。
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在开幕式上说,100多年来,各国议会做了大量的开拓性工作,不懈地致力于促进和平及和平解决争端。
加利说,事实上,民族和解与巩固民主已成为安理会所制定的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议会联盟这次会议将为国际和平与安全发挥重要作用。
关于促进民主问题,加利说,民主制度是一个人们渴望实现的目标,而不是一种固定的模式,不能抄袭某些国家的模式。
各国议会联盟理事会主席、埃及人民议会议长索鲁尔在开幕式上说,经济差距扩大、环境恶化、人口爆炸和发展中国家外债负担过重都是事实,目前的全球化过程有可能进一步扩大发达国家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
本报联合国8月30日电记者许世铨、何洪泽报道:中国代表团团长朱启桢今天在联合国总部举行的各国议会联盟会议上发言,就民主、和平与可持续发展问题阐述了中国的看法。他指出,人类的繁荣与发展,需要一个长期稳定的国际和平环境。各国应该根据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
在谈到民主问题时,朱启桢强调,捍卫民主和人权是世界各国义不容辞的责任。民主政治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都有权选择适合自己的社会制度、发展模式和价值观念。我们尊重国际社会关于人权的普遍性原则,但是人权的普遍性原则必须与各国的具体情况相结合。
朱启桢表示,中国重视联合国的维和作用,同时认为,联合国维和行动应尊重国家主权和不干涉内政,坚持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和冲突,反对动辄使用武力或采取强制性军事手段。朱启桢提出了从全球的角度看发展问题的观点。他说,如果忽视国内和国际社会综合环境的改善和整体效应,发展不但往往是畸形的,而且是难以持续的。


第6版(国际)
专栏:

  科伊结束第二轮战俘问题会谈
新华社科威特8月30日电(记者马晓霖)科威特和伊拉克今天在国际红十字会的主持下就战俘问题又进行了长达11个小时的紧张会谈,会谈没有取得进展,但双方同意下个月在伊拉克继续进行会谈。
国际红十字会人士在会谈后透露说,今天的会谈是“技术性的”。参加会谈的科威特代表团说,下一轮战俘问题会谈将于9月26日至27日在两国边境地区伊拉克一侧举行。
伊拉克6名代表29日在国际红十字会和联合国科伊边境观察团官员的陪同下首次进入科威特境内,同科威特代表团及美、英、法和沙特阿拉伯等国官员在联合国观察团总部驻地胡尔营地进行了首次会谈。
在首轮会谈中,伊拉克几次否认它曾承认过关押着116名科威特人,而科威特则声称它拥有伊拉克承认这一事实的书面文件,并要求伊拉克对这些科威特人的下落做进一步的解释。最后双方同意于30日继续进行会谈。
海湾战争结束后,在国际红十字会的参与和主持下,以伊拉克为一方,科威特及美、英、法和沙特为另一方共同组成了解决海湾战争战俘和失踪人员问题的国际三方委员会。三方委员会下属的技术委员会已经在日内瓦举行了13次工作会议。这两轮边境会谈是该技术委员会首次在科伊地区讨论战俘问题。


第6版(国际)
专栏:

  越南举办大型展览
庆祝建国五十周年
新华社河内八月三十一日电(记者凌德权、黄海敏)展示越南建国五十周年来主要成就的大型展览今天下午在河内隆重开幕。越南党和国家领导人杜梅、黎德英、武文杰等出席了开幕式。
武文杰总理为展览剪彩并发表讲话。他说,五十年前“八月革命”的胜利和越南民主共和国(后改名为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的诞生,使越南进入了民族独立和社会主义的新纪元。
他要求越南人民在回顾所取得的成就的同时总结民族解放斗争中积累的经验,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摆脱贫穷落后的状况。
这次展览主要展示了五十年来越南抗法斗争、抗美斗争以及国家统一后社会主义建设三个阶段、特别是实行革新开放路线以来在各个领域取得的成就。


第6版(国际)
专栏:

  哈全民公决通过新宪法
本报阿拉木图8月31日电记者尹树广报道:于昨天举行的哈萨克斯坦新宪法的全民公决今天初步揭晓,共有近800万人参加投票,占选民总数的91%,其中对新宪法投赞成票的为89.1%。这是哈总统纳扎尔巴耶夫今天下午在记者招待会上宣布的。
哈总统表示,新宪法的通过加强了国家权力,他将继续集中精力解决经济问题,维护民族团结。
新宪法规定,哈萨克斯坦是总统制国家。总统由全民直接投票选举产生,任期5年,连续任期不得超过两届。根据新宪法,总统在一定条件下有权解散议会。新宪法规定,议会由常设上下两院组成。


第6版(国际)
专栏:

  德荷联合军团正式成立
新华社波恩8月30日电第一个德国荷兰联合军团30日在德国明斯特市正式成立。荷兰首相科克指出,这表明两国陆军开始进行“最紧密的合作”。
德国总理科尔在成立仪式上指出,德荷联合军团的成立显示了两国应付安全政策方面各种挑战的决心,增强了北约欧洲支柱的力量。
成立德荷联合军团的决定是两国国防部长于1993年作出的,军团共有4万人。到目前为止,德国已同法国、美国等盟国建立了联合军团。


第6版(国际)
专栏:
美特使霍尔布鲁克(左)31日到萨格勒布与克罗地亚总统图季曼(右)会晤。
(本报电视照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