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8月7日人民日报 第12版

第12版(副刊)
专栏:巾帼风采

  蓝天之鹰
徐建中
傍晚时分,一架从北京返回的波音737客机满载着港澳同胞和中外旅客稳稳地降落在深圳黄田机场。一群香港小姐突然在机组成员中发现了一个“秘密”:“哇!刚才给我们开飞机的原来是一位女飞行员呀!”“你们看!那高高的个子,短短的头发,肩上标有三条横杠,左手提着皮箱,多精神啊!”
是的,这架波音737航班的飞行员的确是一位空中女将,大名叫汪颖。
汪颖出生在上海市的一个普通铁路员工家庭。曾一心想当艺术家的汪颖,1981年高中毕业后竟投笔从戎,加入到空军的飞行队伍之中。她们是国家培养的第五批女飞行员。
紧张的军事生活,严格的组织纪律,一切都是在“整齐划一”、“直线和方块”中度过,她一时感到难以承受,夜深人静时她蒙在被子里“阿呜”过。但她很快就意识到:人民解放军是一支战斗队伍。
第一次上蓝天,心情是无比激动的,但她万万没有想到,机舱外的美妙景色还未来得及看清,一个小时内竟呕吐了七、八次,6名女学员只顾争着去抢痰盂了。这种笑料又使汪颖“阿呜”起来,她使劲责备自己:“阿呜”有什么用?哭能止吐吗?唯一的办法是锻炼身体,加强平衡器官的训练。
在地面打悬梯、玩滚轮是最好的训练方法。当汪颖面对着女同学们360度打悬梯时自己差一点晕过去了,等轮到自己旋转时吓得哇哇乱叫。教员在一旁严肃地说:不要怕,掉不下来的。想上天,必须练。接着就用背包带把汪颖捆在旋梯上,转了几十圈下来,汪颖觉得眼前一片漆黑,哪是东南西北呀!同学们在哪里?教员在何方?晚上,她又哭了一次。但她深知:连悬梯都不敢转,怎么能飞上蓝天?出路只有一条,大胆地练!练!练!一个星期下来,汪颖终于闯过了难关,当再次飞到2000米高空时,她这才看清了棉花团似的白云,湛蓝色的天空。敦煌飞天的神话,天女下凡的梦幻,实实在在呈现在眼前。她情不自禁地高唱着:“我爱祖国的蓝天。”
三年的航空学校生活,使汪颖熟练地掌握了领航技术,1984年被分配到北京郊区的空军机场,在伊尔—14和安—24飞机上担任领航员。三年后,由于部队要精减整编,汪颖和她的新婚不久的丈夫双双转业回到了上海老家。从1988年起,汪颖加入上海铁路公安处的治安队伍。整天忙于侦破、治安、内勤等等。第一年新鲜,第二年还可以,到第三年就实在有点呆不住了,特别是一听到天上有飞机声响时,她的心一下子就飞到蓝天上去了。
她听说中国民航南方航空公司在深圳成立了分公司,正在全国招聘飞行员。于是,汪颖身着整齐的警官服,只身来到广州市南方航空公司的领导机关,很自信地说:“我想上天飞行,今天是来报考的。”
1992年7月25日是汪颖终生难忘的日子,她从中国民航飞行学院“改驾”班毕业了,她已正式成为中国民航南方航空集团深圳公司唯一的一名女飞行员。
深圳经济特区是我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它已经为发展外向型经济提供了许多成功的经验。而南航深圳公司则是直接运送中外宾客的空中桥梁,可以说是为特区服务的空中“窗口”。这支800人队伍的总经理唐炳炎深感肩上的担子任重而道远。唐炳炎行伍出身,曾在北京西郊机场飞行多年,和汪颖前后在一个部队。他语重心长地告诉汪颖:一步一步地来,循序渐进,千万不能心急,飞行是一门科学,蛮干不得。先从小飞机飞起吧!条件成熟了再上波音大飞机。
汪颖二话没说,自接受任务后,每天身着飞行服,精神抖擞地登上“萨伯”型螺旋桨小飞机,虽然一趟只能运送36名乘客,但这也是在为特区服务啊!想到这里,汪颖感到心里甜滋滋的。一年过去了,训练部门通知汪颖:从1993年7月开始改驾波音737型飞机。
汪颖飞波音737以后,一度在着陆时目测不准,有偏高偏低的误差,在机长的帮助下她勤学苦练。坐汽车的途中她总习惯地目测前面大标语牌的距离,看看小轿车与大巴士车离地面的准确高度。她家住在三层,每次上楼时也要回头看看高度。在阳台上乘凉时,一方面观赏户外的景色,同时也练习目测远近的每一个目标,这种苦学的韧劲和练劲使她很快就克服了飞行中的难点。
汪颖,蓝天的一只鹰!


第12版(副刊)
专栏:

  难忘的《新编“九一八”小调》
张世英
最近,在报上看到活报剧《放下你的鞭子》在抗战年代演出激动人心的情况。我想起了广为流传的插曲《新编“九一八”小调》(崔嵬、钢鸣词,吕骥曲),于是访问了曲作者、音乐家吕骥同志。
这位年逾八旬的音乐界老领导,精神矍铄,思想敏捷。对于六十年前的战斗生活的追思与怀念之情溢于言表。他说,一九三五年秋,与他同在上海左翼剧联领导下,以戏剧、音乐开展救亡活动的崔嵬,拿来他写好的“高粱叶子青又青,九月十八来了日本兵,先占火药库,后占北大营。杀人放火真是凶,杀人放火真是凶。中国的军队有好几十万,恭恭敬敬让出了沈阳城”的歌词,让吕骥谱曲。这控诉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国民党政府不抵抗主义,激发民众抗日救亡热情的内容,激起他的民族恨,爱国情,很快就谱好了曲。谈到这里,老音乐家哼唱起来。
听后,我贸然地说:这首歌和您创作的《自由神》、《保卫马德里》、《抗日军政大学校歌》等雄壮激昂、振奋人心的音乐风格迥然不同。他点头释说:正是为了吻合剧中人物——从东北流亡到关内农村姑娘唱小曲的身份,所以没有用那强烈的旋律,而是采用了清新、质朴的民间音调。通过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手法,以舒缓的音乐来表现这一严肃的主题。乍一听似乎很平和,实际上却蕴含着人民的痛苦和愤恨。他认为歌曲光好听,难唱、难学还不行,应让人听两三遍就能记住,会唱才行。用音乐唤醒、教育、组织大众,这是他一贯的主张和创作的原则。
崔嵬对吕骥的作曲挺满意。一九三六年,他与张瑞芳在北平演出《放下你的鞭子》,引起了极大的轰动。正因为插曲曲调顺口,易学易唱,也可作为独立歌曲演唱,结果不胫而走。演了一段时间,崔嵬感到只这一段歌词已说明不了形势发展的趋势,又请词作家钢鸣补写了两段组织东北义勇军,各地纷纷抗日的内容的歌词。“七七”事变后,这个戏演出更加普遍,不但演遍了全国,还流传到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歌曲也随之广为传唱。


第12版(副刊)
专栏:茶楼

  苦瓜
张雨生
保定苦瓜多。不知是这儿的水土特能长,还是这里的人们特爱吃。到了九十月间,夏菜渐渐少了,秋菜上来的不多,苦瓜得了空儿,大量供应淡市。外地的苦瓜,小个头,绿里泛青,密密的皮瘤,像肥水不足,没长饱满。保定的苦瓜,大个头,绿里发白,皮瘤少,长得胀鼓鼓的,仿佛闪动着莹光。这个季节,早市菜蔬,最漂亮的是苦瓜,顾客挑选最多的也是苦瓜。
第一次吃苦瓜,同事们问我敢不敢。我说:“凡能吃的,没有什么不敢。”一口咬下去,苦进了牙根,舌头发麻了。我急忙张开嘴,不敢合上,真想吐出来。但有豪言壮语在先,不能狗熊。眼一闭,嘴一合,滑过舌头溜过牙,一口吞了下去。我自嘲说:“保定的苦瓜,倒像黄连。”不过我想,吃黄连,是治病;吃苦瓜,又何苦呢?
人类的适应性,大概在一切动物之上。一旦适应了,还会上瘾头。吃苦瓜,最初对于我,也是这样的。在机关食堂里,苦瓜是保留菜目,几乎天天有,顿顿有。同事之中,多是保定人,个个吃得津津有味。我既入乡,理当随俗。几餐下来,就不觉得那么苦。放在嘴里,多尝一会儿,苦味变得凉丝丝的,还真有点味道。怪得很,一个夏秋,苦瓜居然成了我爱吃的菜。不仅适应了,而且上瘾了,风俗的同化实在厉害。
老家那方水土也种苦瓜,但不做菜吃。保定人爱吃苦瓜的苦味儿,家乡人正好相反,爱吃苦瓜的甜味儿。
苦瓜有甜味儿吗?有。小时候,我家房后有个菜园子,围着一圈篱笆。每年春天,奶奶总要种几兜苦瓜,爬在篱笆上。结了苦瓜,不吃青嫩的,让它慢慢地长。长够了,苦瓜发红。这时,奶奶摘下苦瓜,连籽带瓤,磕到盘子里,端给孩子们尝。瓤儿甜丝丝的,一点儿苦味也没有。放在嘴里,慢慢地品,像今天的孩子含着泡泡糖。
奶奶说,这叫“先苦后甜”。她种苦瓜,讨的就是这个吉利。奶奶又说,这叫“娘苦子甜”。她分给孩子们尝,是让他们记住这个理儿。只字不识的乡村老人,所做所言,却充满着人生哲理,给乡下孩子以启蒙教育,这不能说不形象,不深刻。甜不忘苦,子不忘娘,这是中华民族纯朴的美德。无论在乡间,在都市,还是在异域他乡,对于炎黄子孙,这纯朴的美德还是需要的吧。
保定人吃苦瓜,吃苦劲儿,说有这营养,那作用,讲的是有益人的健康。家乡人吃苦瓜,吃甜劲儿,讨个吉利,比附了道理,讲的是有益人的精神。倘若双方互补,品品苦劲儿,尝尝甜劲儿,说不定还能吃出一种苦瓜哲理呢。


第12版(副刊)
专栏:金台随感

  “学会拿笔杆子”
王守荣
今年年初,孔繁森的儿子孔杰到西藏清理父亲的遗物,带回的七个纸箱子中有两个装的全是孔繁森的笔记本。这些笔记本是孔繁森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好事、实事的记录,体现了他求实务实的工作作风,是我们向孔繁森学习的好教材。
孔繁森喜欢动笔杆记笔记。他记得很勤,很多,也很苦。 1993年2月26日,他到受灾最严重的革吉县亚热区曲仓乡查灾,“把全乡每户牧民的损失情况一一记在笔记本上”。这天凌晨2时,他强支病体,用手电照着“打开笔记本”,含泪写下给随行小梁的信,嘱咐“我在哪里发生不幸,就把我埋在哪里”。去世前4天,他在笔记本上写下关于发展阿里经济的12条建议。两纸箱笔记本上,有他的学习体会,人生感慨,更多的是民情民意,是他调查研究后要为百姓解决的问题和如何解决的办法。前些日子,《人民日报》曾刊发了他的部分日记摘抄,由此可见一斑。我每次展读,都感到动人情怀,引人思索。
他曾在笔记本上写道:“如果专家是专门人才,那么当一名领导干部,就应当是一名‘通才’”,是“知识广博、眼界开阔、思想敏捷、魄力宏大的人”。孔繁森能成为德才兼备的领导干部,与他勤动笔是分不开的。
早在1950年,邓小平《在西南区新闻会议上的报告》中就指出:“拿笔杆子是实行领导的主要方法。领导同志要学会拿笔杆”。“不懂得用笔杆子,这个领导本身就是很有缺陷的。”(《邓小平文选》第一卷145页)眼下,这类“有缺陷”的领导还有不少。“学会拿笔杆”是领导干部向孔繁森学习的重要一条。


第12版(副刊)
专栏:艺文短波

  艺文短波
北京师大附中设立王明远艺术教育基金
日前,北京师大附中设立王明远艺术教育基金。东方书画院院长王明远教授,向师大附中捐赠了首期五万元基金和十幅书画精品,以及一百册书法作品集。近年来,师大附中为激励学生奋发向上,全面发展,在社会各界支持下,设立了多样化的教学专项奖学金,用于资助和奖励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或学有专长的学生。
(京)
△烟台市有位年逾花甲的尹家永先生,以顽强的毅力、严谨的治学态度编纂《费新我左笔书法大字典》。
一九七四年“五一”节,他在天津市艺术博物馆参观书画展,被一幅行书大屏条的艺术魅力所感动,自此随时留意,悉心搜集,先供同好学习、欣赏、研究,后萌发了集字成典的想法。
这位从未与费新我见过面,又家无一幅“新我左笔”真迹的尹先生,对左书风格的迥异和费新我治艺的毅力心向往之,为集字成典尽心竭力。(费之雄)
△一九七六年在四川铜梁地区出土的大批旧石器及哺乳动物剑齿象化石,引起了国内人类学和史学界的极大兴趣。近二十年来,先后在铜梁出土了石器时代、商、战国、汉、唐、宋、元、明、清的青铜器、陶瓷器、金、银、玉、钱币、陶石俑等各类文物近万件。
为了再现长江上游灿烂的旧石器文化,发挥文物的爱国主义教育作用,重庆市铜梁县决定成立铜梁博物馆。 (梁平温相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