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8月29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专页)
专栏:

  铁道千里摆战场
——访原铁道游击队大队长刘金山
刘东耕孔杰峰
当我们冒雨走入苏州城中桃花坞一所独门小院时,一个笑容可掬的老人出现在我们眼前。他,就是那位在著名小说、电影《铁道游击队》中曾令日军魂飞胆丧的大队长刘洪的原型——刘金山。
我们的话题自然从刘知侠的长篇小说《铁道游击队》谈起。刘老告诉我们,1943年8月,八路军115师随军记者刘知侠到他担任大队长的铁道游击队深入生活,便有了写《铁道游击队》的创作构想。当问起他是否就是刘洪时,刘老谦虚地说:“洪振海是铁道队的第一任大队长,我是洪大队长牺牲后就任的第二任大队长。要说刘洪是谁?我想首先应该是洪振海,说我是刘洪我不敢当。”
谈起那段爬火车、炸桥梁、扒铁轨、除汉奸的峥嵘岁月,刘老心潮起伏、激情难抑……
1938年,日寇的铁蹄踏到了山东枣庄。为了在千里津浦线上打击日寇,夺取给养,1939年冬鲁南军区在日军军事经济腹心地带枣庄,秘密建立了一支以铁道、煤窑工人为骨干的铁道游击队。第一任大队长洪振海见刘金山精明能干,便安排他在大队部当通讯员。1942年2月,鲁南军区正式任命刘金山为铁道大队大队长。从此,刘金山率领战友们在千里铁道线上跃马横戈,像一把钢刀插进了敌人的胸膛,打得日军魂飞胆丧。
1942年冬,日寇对我山区根据地进行大规模的军事“扫荡”和经济封锁,部队急需一批御寒的棉衣。军区领导把这个任务交给了刘金山和他的铁道游击队。有消息传来:有两个车皮的棉衣从青岛南下,将于当晚12时通过临城(现薛城)站。刘金山闻听,“嚯”地站起来冲出了房门。当晚,铁道大队动员几百民工和几十条划船,集结在沙沟与湖塘之间。子夜时分,目标终于自远而近出现了。说时迟,那时快,刘金山带领8名游击队员飞身上车,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向押车的4名日军扑去。很快,4名日军被悄无声息地干掉了。刘金山随即拔掉了车厢联接处的插销,两节布车和后边的守车,缓缓地停在洼地上。前面的列车浑然不觉地飞驰而去,消失在茫茫夜幕中……
铁道大队对日伪神出鬼没的打击,引起了敌人的巨大恐慌。日军济南特高课课长高岗大佐窜到枣庄、临城,组织了一个特务队,用“以便衣对便衣、以夜对夜、以分散对分散”的战术,与铁道游击队进行残酷的较量。在多次遭遇战中,铁道游击队与周围村庄的百姓蒙受了很大损失。“非干掉高岗不可!”游击队员们同仇敌忾。为了摸清敌情,刘金山和政委杜季委五下临城,出奇不意地捕杀了作恶多端的伪乡长常尚德,砍掉了敌人的耳目并截获了大量的情报。不久,刘金山在摸清高岗活动规律的基础上,亲率三个小组以化装奇袭的战术,在“中国通”高岗大佐戒备森严的办公室中从天而降,仇恨的子弹准确无误地击穿了高岗的脑袋。从此,铁道大队又活跃在津浦线的千里铁道线上。讲到此,刘老的脸上再次漾起了自豪的笑容。
刘老告诉我们,抗战胜利后,他征尘未洗,率领铁道大队又与国民党展开了铁道线的争夺。后来,他奉命率部编入鲁中南纵队,跃马淮海,横渡长江,剿匪江浙,直到全国解放。(附图片)


第3版(专页)
专栏:

  当年东海一只虎
——访《地雷战》中赵虎原型之一于化虎
林继山李增瑞
昏花的眼睛里透出温和,苍老的脸庞上写着慈祥。真看不出,这位慈眉善目的老人,就是电影《地雷战》中那个令日军闻风丧胆的赵虎原型之一于化虎。
在山东海阳县赵疃乡文山后村于化虎的家中,这位闻名遐迩的老民兵英雄向我们讲述了他当年叱咤雷场炸鬼子的光荣经历。
于化虎原名叫于进生,因为当时日军悬赏万元大洋要买他的头,胶东抗日司令员许世友在一次英模大会上对他说:“渤海出了一条龙(林化龙),东海要出一只虎,你干脆叫于化虎得了!”就这样,于化虎的名字伴随着他的地雷在胶东乃至全国越叫越响。
提起当年埋地雷炸鬼子的事,老人顿时来了精神:“日本鬼子可恶啊!从1940年正月初进俺这地场,乡亲们就遭了大殃。鬼子三天两头到村里杀人放火,粮食、猪羊被抢得精光,大姑娘小媳妇被追得没处躲,头发剪了、脸上抹上锅底灰,为的是不遭小日本的祸害。”
“村里有血性的小伙子就组织起来打鬼子,开初用的是土枪大刀,后来县武委会主任栾进从平度大泽山区带回两个‘铁西瓜’,说那里的民兵摆地雷阵炸鬼子很管用。俺们试着埋在村头,当天就炸死7个来村抢粮的鬼子。再后来铁雷不够用,就琢磨着造石雷。那天俺刚造好两颗石绊雷,就听说鬼子要来。我把地雷埋好,一直蹲在那里守着,生怕伤自己人。第二天上午,鬼子来了,六个人一匹马,当场就炸死两个,外带一匹大洋马。吃了铁西瓜,不给西瓜钱,留下马肉也成!后来那匹马就分给大伙吃了。打那以后,埋地雷成了俺海阳民兵对付小鬼子的拿手戏。
“你们都看过电影《地雷战》,那上面地雷追着鬼子响的镜头一点不邪乎。那时候为对付鬼子探雷,俺也花了不少脑子,造了各种各样的雷,像真假姊妹雷、定时雷、飞行雷、空中绊雷,花样多着哩!鬼子躲都来不及。走路时,脚下响了;拉风箱,手边响了;掀锅盖,锅也响了……炸得小鬼子像没头苍蝇似的。鬼子组织了探雷队,发现地雷就用绑着铁钩的长杆拉。倒也拉响几个,可管不了大用。
“那天有个鬼子探雷时拉出一个屎尿罐子,上前猛踢一脚,后脚却踏响了俺埋上的夹子连环雷,一下子就报销17个鬼子。还有一次,鬼子探雷队把俺埋上的4个定时雷带回炮楼,正得意呢,4个地雷同时爆炸,7个鬼子上了西天。”
由于于化虎总是先鬼子半步埋好地雷让他们踩上,所以人们称他“飞行爆炸大王”。日军悬赏10000元大洋要他的脑袋,可要来的全是脑袋般大小的地雷——他用地雷把171个鬼子送上了西天。
于化虎虽然82岁了,但身子骨还硬朗,有时下坡种地,也操持家务。他当村党支部书记,一干就是30多年。现在他不干了,但每月一次党员会他必参加,为谋划村子发展献计献策。有时还给学生、民兵作报告,到部队作埋雷表演,张罗着树“地雷战遗址”石碑、修“英雄桥”。(附图片)


第3版(专页)
专栏:

  白洋淀中击日寇
——访老雁翎队员、民兵抗日英雄赵波
彭小国张景远
位于冀中平原的白洋淀,水深面阔,芦苇茂密,物产丰富,是保定至天津间水运必经之地。名扬天下的雁翎队当年就活动在这366平方公里的淀泊里。荷花盛开的季节,笔者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到淀中的赵庄村,采访了老雁翎队员、闻名全国的民兵抗日英雄赵波。
8岁就开始给地主拔草看苇,13岁便打短工的赵波,先后在雁翎队担任侦察员、分队长和白洋县大队长。老人今年虽已74岁,却耳不聋背不驼,一双智慧的眼神,折射出老人当年的机灵与英勇。简短的寒暄之后,他的思绪回到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抗日岁月……
血债要用血来还!日寇灭绝人性的暴行,激起了白洋淀人民奋起抗日的激情。他回忆说,1938年秋,中共新安县委和县政府以水上猎户为骨干,以40支大抬杆(水上打猎用的火枪)为武器,成立了一支水上抗日游击队。为防止枪上的药孔被水打湿,队员们常在信口(点火处)插上一根雁翎,所以,县委书记侯卓夫命名它为“雁翎队”。
在冀中九分区的领导下,雁翎队充分利用淀泊的地形地物,采取机动灵活的战术,开展水上游击战。他们有时在芦苇深处巧设埋伏,打击敌人水上巡逻艇,有时趁着淀洼浓雾袭击敌人运输船队,有时又化装深入敌后除敌特、端岗楼,不断痛击日寇,建立了水上游击奇功。1940年,赵波加入了这支光荣的队伍。
1941年初,日军调集130多只汽船配合步兵和骑兵,准备对白洋淀进行水陆联合大“扫荡”。一天,担任侦察员的赵波和队友田振江在侦察中发现:20多名日军和30多名伪军乘两只巡逻艇到赵北口去了,估计下午返回。于是,立即报告了领导。雁翎队和区小队决定密切配合,打击敌人。果然,敌人下午3点多钟返回来了。当汽艇进入我射程之内时,队长郑少臣瞄准船上掌舵的日军,“砰”的一声,那个日军一头栽倒在舵轮旁。紧接着,20多支大抬杆、排子枪同时射击,击毙20多名敌人,日军小队长中下太郎也被当场打死。当敌救援船赶来时,队员们每人顶着一个荷叶,踩水游进苇塘深处安全撤离了。
更让老人兴奋的是全歼敌河防大队的事。1943年秋,日军对我北岳区进行秋季大“扫荡”,加强了白洋淀的水上运输。为了切断敌水上运输线,冀中九分区指示雁翎队广泛出击,狠狠打击敌人水上包运船队。根据侦察的情况,雁翎队决定在王家寨东边横埝苇塘伏击敌人。9月14日黎明,队员们头顶荷叶,身披水草,隐蔽在没膝的水里密切注视着敌人。当太阳一杆子高的时候,敌船出现在雁翎队眼前。船队越来越近,队长郑少臣“啪”的一枪,桅杆上的那个“猴子”一个倒栽葱掉了下来。紧接着,雁翎队30多副大抬杆一齐开火,敌人顿时倒下了一大片。赵波和战友跳上敌船,英勇地和日伪军厮杀,敌人死的死,伤的伤。剩下的敌人,有的举手投降,有的抖作一团,几名跳水而逃的敌人,也被队友劈波斩浪一个个抓了上来。
这次伏击战仅用半个多小时就胜利结束了。敌河防大队130多名日伪军全部被歼,凶残的日军小队长部十加三郎也被生擒,还缴获步枪100多支,以及轻重机枪和大批军用物资,狠狠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有力地支援了北岳区的反“扫荡”斗争。就是在这次战斗结束后,赵波被冀中九分区评为“抗日战斗英雄”。
赵老指着挂在墙壁上的30多面锦旗和毛主席60年代初授予他的一支老枪,说:“党和人民给予我的荣誉,使我常常想起抗日的烽火岁月。”他还幸福地回忆了江主席接见他时的情景:1991年9月18日,江总书记来白洋淀视察时,专门接见了他,并让他陪着,随船在芦苇中穿行,讲述当年的战斗往事……
谈起开展纪念抗战胜利50周年活动的意义时,老人意味深长地说:“今天,日本国内还有人想否认他们侵略中国的罪行,这是办不到的!我们的新一代应该永远记住这段历史,决不能再让这样的悲剧在中国重演。”(附图片)


第3版(专页)
专栏:

  壮士勇撼狼牙山
——访狼牙山五壮士唯一健在者葛振林
过伟剑
初夏的一天,笔者怀着敬仰之情,来到湘江之滨的衡阳警备区干休所,采访了离休定居在此的狼牙山五壮士中唯一健在的老英雄葛振林。
七十八岁的葛老谈起往事仍然一清二楚……
一九四一年秋天,华北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调集七万余兵力,对晋察冀军区北岳、平西根据地实行“大扫荡”。狼牙山是晋察冀边区东线的大门,因其峰峦状似狼牙而得名,有五坨三十六峰,远远望去,群峰突兀连绵、壁若刀劈斧凿,宛如一群雄狮猛兽,俯卧在易县西南部。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我军主力部队调到边区领导机关周围担任警卫任务。狼牙山地区只留下七连六班坚持战斗,负责断后牵制敌人,掩护隐蔽在山中的三四万部队和群众突围。九月二十五日拂晓,敌人开始行动了。日军两架飞机奔袭而来,盘旋几圈后,对村庄山地狂轰滥炸。山坡下,鬼子摇晃着太阳旗,爬上山来。六班副班长葛振林和班长马宝玉、战士胡德林、胡福才、宋学义沉着应战。班长马宝玉喊了一声“打!”随着一声枪响,撂倒前面一个敌人。接着,各种火器一齐开火,手榴弹接二连三地在敌群中爆炸,敌人死的死,伤的伤,活着的连滚带爬垮了下去。整整一天的激战后,五壮士毅然把敌人引向狼牙山棋盘砣的绝路。
太阳西斜,五壮士边打边撤,登上了棋盘砣最险要的“阎王鼻子”和“小鬼脸”。激烈的战斗,棋盘砣满目疮痍,灰秃秃的山包上弹痕累累。尽管如此,敌人仍不甘心失败,在火力掩护下,再次组织进攻。敌人上来了,可全班战士的子弹都打光了。大家不知哪来那么大的力气,搬起石头,举过头顶,狠狠地向最前面的日军砸去。
敌人慢慢逼进了,而山头能摔的石头都扔完了。“八路的投降!”秋风送来了日军得意的叫嚣,三面是悬崖,一面堵满了日军,五壮士没有丝毫畏惧,共同吐出一声音:“宁死不投降!”葛振林和班长马宝玉交谈几句,马宝玉便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小本子,放在膝盖上匆匆写着,然后对大家说:“我和葛振林是共产党员,这次战斗证明你们三个人都具备一个共产党员的条件,以后同志们能找到我的尸体,就会在我的衣袋里发现我和葛振林介绍你们入党的信。现在,就让我们用实际行动,表达我们对党的无限忠诚吧!”说完,马班长把小本装进口袋,砸坏手中的枪枝,大步向悬崖走去。其他四人也昂首挺胸,紧跟在他的后面,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中华民族解放万岁!”一个个纵身跳下悬崖。
黑压压的日军爬上崖头,发现与他们激战了一天的八路军,仅仅只有五人,震惊之余,完全被中华壮士捐躯殉国的牺牲精神折服了,他们整整齐齐地列队,面对五壮士跳崖处,恭恭敬敬地鞠了三躬。
追忆往事,葛老神采飞扬,他拿出当年晋察冀军区聂荣臻司令员给狼牙山五壮士纪念碑题的词:“视死如归本革命军人应有精神,宁死不屈乃赵燕英雄光荣传统”。老英雄庄重地朗读一遍后说:“军人要有种效命精神,为国家,为民族,见危受命,勇往直前,在所不惜!”
葛老还向我们介绍,他曾参加过荣成、阜平、东庄、大龙华、黄土岭、南坡头、狼牙山战斗和百团大战,后来组织上送他到“抗大”学习深造。一九四九年,他随部队南下湘西剿匪,后到衡阳军分区工作。一九八二年离休,现享受正师职待遇。(附图片)


第3版(专页)
专栏:

  坦荡平原出奇兵
——访《平原游击队》中李向阳的生活原型之一郭兴
尽管他不承认自己是电影《平原游击队》中那位机智勇敢打鬼子的游击队长,但熟悉他的人,都知道“李向阳”就是他:做事像他,性格像他,甚至连讲话的语气也像他。这位名叫郭兴的正军职部队离休干部,在抗日战争时期驰骋豫北平原,神出鬼没打日寇的英雄壮举已随新闻媒介的传播广为人知。
谈起当年的抗日烽火,郭兴老人打开了话匣子:1937年,日本侵略军占领了豫北平原,当时年仅13岁的郭兴,亲眼目睹了侵略者的滔天罪行,立志要当兵杀敌。1940年的一天夜里,一支八路军队伍路过郭兴的家乡辉县金章村时,他瞒过父母,挤进夜幕中急行军的抗日队伍。因为年龄小,郭兴被分配到县里,当上一名通信员,开始了革命生涯。
1942年,太行五分区皮定均司令员到辉北检查工作,看到已当公安队长的郭兴聪颖机敏,便决定让他回家乡组织武工队。8个多月过去了,郭兴武工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到这年9月,队伍由起初的3人发展到40余人,消灭伪军已有100多个,并缴获步枪110多支、机枪2挺。
郭兴武工队灵活机动的游击战术,给伪军一次又一次的打击,引起日军的高度警觉。为防止武工队的突然袭击,日本兵一行动就是百十人,还有伪军的陪同,10人以下的分队一般不敢行动。打击日军一时难以得手。郭兴最后按捺不住了:“冲进城,杀他几个!”然而,进城谈何容易?郭兴和队员们反复研究讨论,认为进城最佳途径是化装成日军。但必须尽快学会一点日军用语。 
当时,太行五分区内有几个日语翻译,他们便成了郭兴的“先生”。郭兴起早贪黑地学习,虚心向翻译请教,不到两个月就掌握了简单的日常军事用语,这使郭兴如虎添翼。
万事俱备,只等时机。1942年12月的一天,郭兴化装成日军小队长,骑着高头大马,和两个队员威风凛凛地出发了。他们顺利地通过了西关城门,大模大样地进了城。城里的日本兵在忙着敬礼之际,却冷不防遭到了郭兴和队员的袭击。从西关到东关不到两公里,武工队仅用20分钟就把整个县城搞得人仰马翻。等日军反应过来时,武工队员早已无影无踪了。从此,日军一听武工队就胆颤心惊,郭兴的名字也在豫北平原流传开来。
在辉北2000多个日日夜夜里,郭兴带领武工队把坦荡平原变成了杀敌的好战场。后来,郭兴出席了太行群英会,他的武工队被太行军区命名为“郭兴模范武工队”,他个人荣获“一级杀敌英雄”的光荣称号,受到晋冀鲁豫军区刘伯承司令员、邓小平政委等首长的通令嘉奖。
抗战胜利后,郭兴又参加了平津、太原等战役,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又立下了功劳,以后还参加过抗美援朝。1985年在百万大裁军中,步入花甲之年的郭老从北疆军区司令员的位置上退了下来。然而郭老不仅没有轻闲下来,反而更加繁忙了。离休9年来,郭老到各地共作传统报告800余场,听众达30余万人(次)。他说,我要用自己亲身经历,告诉生活在幸福中的人们,不要忘记过去,不要忘记受屈辱的历史。(附图片)


第3版(专页)
专栏:

  芦苇荡里女英豪
——记抗日烽火中的“南丁格尔”李兰丁
春雨洪矛
1995年7月29日,我们慕名来到了李兰丁家,采访了这位在抗日烽火中被誉为“南丁格尔”的新四军老战士。
这位曾10次受到过毛主席亲切接见,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参加过开国大典,为人民英雄纪念碑奠过基,当选为第一届全国英模、第一届全国政协候补委员,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英雄,如今已72岁高龄。她个头不高,精神矍铄。她对我们谈起了自己从一个爱国学生走上革命和抗日前线的不平凡历程……
李兰丁出生在浙江海宁一个破落的地主家庭。她读小学时受到地下党的影响,开始追求进步。1941年,李兰丁从上海高级同德助产学校毕业。在地下党的帮助下,同年李兰丁来到八江口参加了抗日游击队(后编为新四军十八旅),当时她只有17岁。
到部队后,她既是卫生员,又是教员。平时护理,战时急救,还给战士们讲授战场救护知识,她弱小的身影时时闪现在最需要的地方。不到半年时间,李兰丁就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成为卫生队的骨干力量。
1943年冬季,苏中地区的日军在汉奸的带领下,大肆搜捕新四军伤员,进行残酷的“扫荡”。李兰丁所在的仙女庙休养所得到消息后,立即分成几个小分队,带着伤员转移。李兰丁要求把最重的伤员留在了自己身边,在当地群众的帮助下,她很快把伤员疏散到了芦苇丛、麦地、稻草堆、坟地等隐蔽的地方,“扫荡”的日军一个伤员也没抓到。
一次,李兰丁和同志们带着伤员和药品走到江苏淮宝地区郑家庄时,遭到了敌人的突然袭击,情况非常危急。当他们把伤员分散隐蔽好后,还有一批药箱无法处理。李兰丁心想,药品就是手中的武器,说什么也不能落入敌人之手。李兰丁决定带药品从水路走,上级给她派了一个通信员和船老大一起押运药箱。船一开动,不巧被敌人发现了。敌人从后面追过来,要封锁渡口。敌人的枪弹呼啸着从头顶飞过,子弹不时在水面溅起一串浪花……通信员吓破了胆,想投降,逼着船老大靠岸。李兰丁猛然夺过他的手榴弹,掏出导火索喊道:“靠岸就同归于尽。”他们终于突破了敌人的重围,完成了任务。
1945年初,我18旅医疗所在一次战斗中被敌人包围,被迫转移到绿荡湖上。这时,李兰丁已是医疗所的医务长了。一场更艰苦的斗争又摆到了眼前:绿荡湖上一片荒凉,100多个伤员既要进行治疗,又要随时转移隐蔽。在极端艰难的情况下,李兰丁带领的医疗所在绿荡湖上坚持战斗。靠着人民群众的支持,医疗所没有被敌人吃掉,为前线保存了有生力量。短短几年时间,李兰丁的名字在18旅流传开了,并且很快传遍了华东部队。她因此荣获了华东一级英模勋章。
从1941年参加新四军抗击日寇侵略者,到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十几年的战争岁月,李兰丁一直没有离开过前线,她被指战员尊称为“南丁格尔”。(附图片)


第3版(专页)
专栏:

  黄海前哨某部举行纪念抗战胜利50周年歌咏比赛。曹卫平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