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8月28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调查报告

  位于冀晋两省交界处的河北省蔚县,境内南部有1200平方公里面积,是远近闻名的高寒贫困山区。直至1993年,南山区的2.8万多农民人均收入仅160元。也就是在这块贫穷的地方,人们在积极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扶贫工作的新路子。
蔚县:万人移民
王克强阮为公王善叶
加快脱贫 须闯新路
蔚县南山区之所以长期处于贫困状况,农业生产条件差而不稳是主要原因。这里缺水、少电、交通不便,虽经建国后40多年的建设和扶持,148个村中仍有60个村人畜饮水困难,68个村没有通电,33个村不通马车。且耕地多在坡上,片小块多,不便耕种,旱、洪、雹、冻、虫灾频繁。
蔚县南山区又是一个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老区。这里的群众曾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革命政权的建立作出过重大贡献和牺牲。解放后,党和政府对南山区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给予了极大重视。特别是毛泽东同志生前曾多次关注蔚县,包括南山区人民的生活。蔚县历届县委、县政府,也为改变南山区的贫困面貌做了大量工作。但过去的工作虽然解除了南山区群众一时的衣食之困,却没有改变当地的生产和生存条件,未能从根本上改变其贫困状况。
如何才能加快南山区脱贫步伐呢?蔚县县委、县政府重新审视和总结南山区扶贫工作的经验,深深认识到,要在沟壑纵横的南山区解决“三无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不仅投资浩大,县财政难以承受,而且即使搞成了,从其投入产出效益上看也不划算。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过去那种救济式、封闭式的扶贫方法不行了,要探索新形势下扶贫的新思路,闯出扶贫新路子。
经过反复论证,县委、县政府形成了南山区“三三扶贫战略”,即:将南山区不具备生存和发展条件的地方1/3左右的人口,通过移民方式,搬迁到有发展条件的河川等地方,实现脱贫;动员1/3左右的人口下山进镇入城,发展非农产业,从事劳务输出,实现异地脱贫;留下1/3左右的人口,开发当地资源,实现就地脱贫。
在南山区实施“三三扶贫战略”,突破口是移民,这是在战略上举足轻重的一着棋。为此,县委、县政府于去年初专门制定了《蔚县南山区1994年—1996年移民脱贫规划》,决定从1994年起,用3年左右的时间,实施“万人移民脱贫工程”。由此,揭开了南山区扶贫历史上新的一页。
    搞好移民 不求一律
移民工作开始时,当地群众有这样或那样的疑虑和担心。针对这种情况,蔚县主要做了下面几项工作:
坚持自愿自理的原则。对属于移民范围的群众,想搬迁则搬,不想搬则不搬;想搬迁到哪里就去哪里,有关部门不规定具体地方,凡要求搬迁的移民都要以书面形式向乡政府呈报申请书,履行审批程序,凡正式搬迁的移民,其生产、生活等事项都是在县、乡扶持下由移民自己办理,县、乡政府不包办。当然,不强迫并不是被动等待,而是积极做好宣传发动工作,有效地保证了移民工作不吃夹生饭、不留后遗症。
坚持利益驱动和行政推动两轮齐动的方针。县委、县政府既号召接纳区群众为南山区群众实现移民脱贫做贡献,又不采用单纯分指标,压任务,让迁入区群众为移民做无偿牺牲的办法;而是注意调处好迁出方和接纳方之间的利益关系,使之互利互惠,共同发展。这样一来,大大提高了接纳村吸收移民的积极性。这当中,有的村以发展地方优势产业为契机吸收移民。如宋家庄等村因种植烟叶缺少劳动力,村干部5次上山招引移民。有的村以发展非农产业为契机吸收移民。如代王城五村因村办、户办企业多,本村人逐渐转移到技术性较强的产业中去了,村办砖厂缺乏劳动力,村里早在一年前就到南山区张贴广告招揽移民,并提供优惠条件,赊销砖供移民建房,砖款由移民到砖厂劳动后以工抵帐。这也可使移民在种地之外有第二职业,促其早日脱贫。有的村以兴修水利等工程为契机招引移民;有的村则以改善生活设施等为契机招引移民。如辛孟庄村近几年经济发展很快,村民大多已建高标准住房,闲置的旧房欲拆可惜,欲卖无主。吸收移民后,几乎把所有的旧房或卖或租给移民。
依靠和发挥搬迁者、接纳者和组织者三方面的积极性。搬迁户有了积极性,就会主动联系搬迁点,对眼前面临的困难也能本着自力更生的精神去克服。接纳村有了积极性,就会想尽一切办法为移民安排生产和生活。作为组织者的双方乡(镇)有了积极性,就会热情地为移民牵线搭桥。如迁出乡有林木资源的,低价提供木材帮助移民盖房,乡里除收取育林基金外别的费用一概免除;接纳乡则以低于或不超过当地水平的价格为移民解决宅基地,其他费用全免。
    精心安排 移民成功
为保证万人移民脱贫工程顺利进行,县委、县政府精心组织,工作有条不紊。在络绎不绝的移民行列中,有整村搬迁、整村安置的,也有分散搬迁、集中安置的,还有分散搬迁、分散安置或整村搬迁、分散安置的。而无论哪种搬迁、安置办法,移民在政治、组织、经济、社会福利等方面均由接纳村统一管理。
移民迁入接纳村后,每户给解决一处可建三间房的宅基地,每人划给两亩地的基本农田,水、电、路基本配套,不少移民随即进入村办、户办企业做工,适龄儿童可就近入学,移民们普遍反映满意。
为了搞好移民工作,县委、县政府1994年从本来就拮据的县财政中拿出30万元,用于解决接纳移民相对集中村的水源等问题。今年为移民投入的资金将更多。
精心组织,妥善安排,不仅使南山区万人移民脱贫工程得以顺利实施,而且收到很好的效果。
从已移民的1552户、4780人来看,凡是从事当年生产的,达到当年搬迁当年脱贫的占80%左右,基本完成生产、生活安置的占20%左右,所有移民中没有一户反映生活困难,弃川返山的。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改革发展动态

  金湖建成高效开发区
本报讯从1989年开始实施的江苏省金湖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几年来取得了显著成效。项目总投资3756万元,已完成中低产田改造30万亩,开垦荒地1.48万亩,营造成片林2万亩,开发滩涂2.77万亩。项目区内年新增生产能力:粮食1.97万吨,棉花1000吨,水产品2500吨,肉类产品500吨;新增产值4991万元,取得了经济、社会、生态的综合效益。
素有“洪水走廊”之称的江苏省金湖县,在农业开发中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入手,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实行田林渠路桥综合治理,促进了粮棉稳产高产。全县共投入1584万元,新建和改造站、桥、涵、闸及田间配套建筑物,营造农田林网11.7万亩,建成了8个万亩连片治理示范区,新增旱涝保收田20万亩。目前,金湖县已建起一大批胡桑、棉花、成片林、水产养殖、家禽、毛兔等重点生产基地,全县多种经营产值已占农业总产值的66.3%。一个县有基地、乡有特色、村有专业、组有专长、户有新品的区域型、大规模、高效益的农村商品经济新格局已具雏形。
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和优良品种的引进,使金湖农业开发走向优质高效。
(戴文杰姜瑞荣杨文昌)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

  竹溪农户设农科基金
本报讯“立秋”时节,被誉为“科技货郎”的湖北省科技示范户、竹溪县蒋家堰镇中原村农民肖高升,又将销售的杂交白菜种子款和卖葡萄的收入充实自己的“小金库”——“家庭农科基金”专户,作为扩大科研再生产专项资金专款专用。据调查,全县建立千元以上“家庭农科基金”的农户至少有1200户,估计“农科基金”现存额300万元左右。
据了解,这些农户建立“家庭农科基金”的目的,是推动家庭科研生产和农村科技进步,基金的主要用途是家庭科研经费、引进良种、有偿转让技术、承担科研成果推广风险赔偿和用于科技贡献奖励。从事二季葡萄种植和杂交白菜制种科研的农民肖高升,将“家庭农科基金”从日常消费基金和一般性生产资金的“钱匣子”里单列出来,随着科研生产项目的增多和科技成果推广转化收入的增加,逐年扩大“科技专项基金”的数额。肖高升利用自家“农科基金”作经费,三赴山东鱼台县科研单位,学得了“山东大白菜”杂交制种技术,又带着乡土到新疆吐鲁番请人鉴别酸碱度,选定并引种良种葡萄。他经营的1亩立体栽培科技园,获得亩产值1.3万元以上的高效益,他的白菜、葡萄种苗已在竹溪和邻省平利县1万多农户中开花结果。
(邹蔚烈)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杂谈

  撑起保险“保护伞”
梅瑞江
在报上经常看到,一些地方扶贫,一改过去“缺衣送衣”,“缺粮送粮”的老办法,开始送科技上门,引导农民科学种田。这种靠科技扶贫的方式,无疑是扶贫扶到了根本上,很值得提倡和推广。
然而,美中不足的是,许多农民虽然掌握了部分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仍摆脱不了“靠天吃饭”的状况,一旦遇到大灾,惨重的损失短时间内很难恢复。今年入夏以来,江西、湖北等省连遭暴雨洪涝灾害,损失严重,仅湖北黄冈地区在5月中旬至6月底,就有159个乡镇、3137个村受重灾,倒塌房屋5万多间,200万亩农田受淹,直接经济损失数亿元,而参加保险的财产仅468万元。尽管国家调动各方力量支援灾区,还是远远弥补不了灾害造成的直接损失,许多刚甩掉“贫困帽子”的农民,又重新戴上了“贫困帽”。可见,我们在采取各种方式扶贫的同时,如果不帮助农民学会“转嫁”灾害风险损失的本领,农民脱贫的路还会很漫长。
由此想到,在我们大搞科技扶贫的同时,是否也可搞些“保险扶贫”呢?在为贫困地区请农技专家、市场专家,为农民传授生产经营技术的时候,也请保险专家帮他们提高风险意识,搞一些灾害风险分析预测,并介绍或设计与之相配套的保险险种,供农民选择,以分散灾害风险;在为贫困地区捐钱捐物的同时,也为农民买一些与致富门路有关的保险,来为农民脱贫致富解除后顾之忧。
欣闻北京房山农民踊跃保险,在今年6月遭灾后,受损的200万元瓜果、小麦等农作物,全部得到了保险赔偿。愿更多农民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撑起保险“保护伞”。
(梅瑞江)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地方经济

  农业搭起大舞台
——成都市经济开发区略记
新华社记者黄卧云本报记者刘鲜日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5年前,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还是一个以种养殖业为主的农业区,几乎没有什么工业家底。今天,一个以“三线”调迁企业为支柱项目的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已在这片土地上安营扎寨。4平方公里内,11万伏变电站、15万门程控电信大楼、日供水10万吨引水工程、日供40万立方米天然气输气工程等基础设施已基本就绪,这些项目总投资达6.8亿元。此举,为成都工业东移战略拉开了序幕。
位于成都市东部的龙泉驿区,一直是成都市的农副产品供应基地。改革开放以后,当它周围的区、县竞相发展乡镇企业的时候,龙泉驿走的是另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即选准农业开发作为实现全区经济腾飞的起点。
1987年,龙泉驿开始了大规模农业开发,利用背靠大市场的优势,一手抓粮,一手抓多种经营。这个区的负责人至今描述起1987年到1992年搞农业开发“万人会战”的场面,仍是绘声绘色。用他们的话说,全区连续5年打了15个战役,一年三次:春节之后一个战役,围绕春耕生产抓好“一年之计”;水稻栽插后到收割前第二个战役,大力发展多种经营;第三个战役在大春收割后到小春插种前展开,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几年时间,龙泉驿区便建成了粮、果、林、菜、猪、鱼、禽、蛋、奶等9大商品生产基地。
农业开发不仅使30万农民享受到了富裕生活,也大大提高了龙泉驿的知名度。以水蜜桃为主的17万亩水果基地年产水果7000万公斤,使龙泉驿成为闻名远近的“中国水蜜桃之乡”。每到阳春三月,700多万株桃树花绽枝头,一年一度的桃花会接待中外游人商贾都在100万人次以上,为招商引资创造了条件。丰富的物产、大流量的商品,吸引了成千上万的商客云集龙泉,市场迅速发育,商贸大大繁荣。这里还是国家级“三高”农业示范区、林业部名特优经济林基地、农业部优质瘦肉型猪基地。
1990年7月,一次重大的发展机遇降临龙泉驿:四川省和成都市人民政府决定将成都工业重心东移,“近山不进山、傍城不进城”的龙泉驿开始了经济发展的新里程。
龙泉驿始得名于农业,终得益于农业,农业开发带来了工业开发。回顾龙泉驿近年经济发展的历史,区委、区政府的领导同志这样总结:没有农业开发就没有龙泉驿的旅游开发、市场开发,也就没有它的工业开发。农业搭起了龙泉驿大工业的舞台,丰富的农产品供应,由花、果、林、湖、山交织而成的自然景观构成的良好生态环境,成为投资者考察投资环境、并乐于在此安居乐业的十分重要的因素。
龙泉驿的引凤之巢不仅有基础设施齐备的经济技术开发区,更有由农业开发带来的自然环境优势。目前,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已引进项目267个,动工建设项目172个,建成投产项目132个,利用外资2亿多美元,工业也基本形成以电子、机械、航天、冶金、化工、食品为主的产业结构。
龙泉驿,闯出了农业开发促工业发展,工业开发带动农业腾飞的新型经济开发之路。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服务台

  农民需要廉价打禾机
编辑同志:
江西宜春今年“双抢”期间,销声匿迹多年的禾桶又出现于田野,而半机械化的脱谷农具打禾机越来越少。据我们调查,宜春市竹亭乡今年95%以上农户是用禾桶脱谷。农民反映,最近几年市场上打禾机货少价高,购买不合算,农民于是舍而求其次,制作禾桶脱谷。运用禾桶脱谷,劳动强度大,工作效率低,粮食浪费多。因此,农民盼望农机部门多生产些打禾机,同时希望物价部门加强监督,让农民买到廉价的打禾机。
江西省宜春市委宣传部 黄青生 刘晚生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服务台

  农民盼高效无毒农药
编辑同志:
笔者耳闻目睹几起因吃喷药蔬菜引起的中毒事件。据了解,目前,农民用于防治蔬菜病虫害的药物大都是药效残留时间长的剧毒农药。个别菜农为图近利,把刚施药不久、残留着药物的蔬菜采收上市,致使一些消费者食后发生急性或积累性中毒。许多农民因买不到专治蔬菜病虫害的“安全菜药”而苦恼。他们呼吁有关科研单位和生产厂家能尽快研制生产出高效低毒以至无毒的专用“菜药”,以保障广大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并减少环境污染。
福建省武平县永平乡党委办 刘梅富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新事

  种田看“图纸”
侯恩立
今年,在山东省定陶县田集乡出现了一件新鲜事:农民种田看“图纸”。
所谓“图纸”,是田集乡农技站今年所编制的“玉米栽培管理一览表”、“棉花各生长期管理一览表”等。“图纸”上从农作物的播种到收获,各个生长期田间管理技术要点等,都编制得清清楚楚。乡农技站把“图纸”编制好后,再印制出来,分发到全乡每个农户手中。农民们依据“图纸”上的技术要求,进行播种、追肥、防病治虫,实行科学种植。棉农们依据“图纸”上的技术要求及时防治棉铃虫,有效地防治住了一至三代棉铃虫的发生。全乡1.43万亩棉田目前长势喜人。前不久,这个乡连下暴雨,部分农作物受淹。农民们依据“图纸”上的要求,及时排水、划锄、追肥,使受淹农田又重现了生机。
看“图纸”种田,提高了田集乡广大农民的科学种田水平,也激发了广大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的热情。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民与法

  菏泽查处假农肥兽药案
制售假农肥兽药、坑农害农的犯罪分子管文修近日被山东省菏泽市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二年。
管文修,系山东省曹县普连集镇农民。该犯偷梁换柱,用其它东西冒充“肥宝一号”农肥。他冒充军人,伪造证件,到菏泽市佃户屯售“肥宝一号”。村民时圣兰等因给棉花喷施假“肥宝一号”造成了2.7公顷棉花绝产,4公顷棉花大面积减产。菏泽市技术监督局接到举报后,围追堵截,终将正在继续出售假农肥兽药的主案犯管文修抓获。
(费福生)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村里人·村中事

  建片果园当嫁妆
张荣玺赵彪
瞧,那杏花浓、李花艳、梨花茂的醉人景色!噢,那是这个果园春天的照片。如今这果园,那阳春三月的花已在不知不觉中被累累硕果所代替。这就是辽宁省葫芦岛市南票区白土沟屯农家女张丽伟出嫁时唯一的高档嫁妆。张丽伟今年26岁,自幼失去母亲,父亲又到后娘家落户,扔下孤苦伶仃的她,跟着姥姥过活。要强向上的张丽伟,从懂事时起,就自尊、自立。初中毕业还乡后,和男孩子一样扛着锹镐、起早贪晚、不辞辛苦地开山劈岭,栽果树,剪枝、施肥,什么活计她都拿得起来。在她的精心侍弄下,这个百株果园枝繁叶茂,硕果累累,每年都有一笔可观的收入。张丽伟是姥姥身边唯一的亲人,她靠果树的收入,供养二老安度幸福的晚年,并妥善办理了二老的后事。前年,她与本村青年孙海余结下百年之好。她出嫁时唯一的嫁妆就是这片果园。
张丽伟说:“搞对象多带嫁妆,只是眼前快乐,咱这是个银行,里头的钱财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预计,今秋这片果园又将收入8000元。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

湖北罗田县大河岸镇二十多名打工妹在外学得手艺后,回乡创办了“赵霞挂毯厂”。如今该厂出口真丝挂毯,年产值一百多万元,纯利十多万元。图为姑娘们正在精心编织真丝挂毯。方礼刚摄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

河南省西峡县五里桥乡杨岗村羊皮沟组,近年来引进良种羊,建立健全科技服务网络,发展规模养羊。目前,全组已达到人均四只羊。图中这位叫孙国臣老人一人养羊八十多只,全部出栏后收入可上万元。
王永泉李鑫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