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8月28日人民日报 第1版

第1版(要闻)
专栏:

  一个国有大企业的出色答卷
——宝钢投产十周年调查
中共中央党校“宝钢发展研究”课题组
宝山钢铁(集团)公司(以下简称宝钢)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建设和发展起来的国有特大型企业。作为建国以来的最大投资项目,宝钢建设曾引起了国内外的普遍关注。
今年9月15日,宝钢投产已满10年。10年发展,印证了邓小平同志当初的预言:“历史将证明,建设宝钢是正确的。”宝钢的建成和投产达产,使我国钢铁工业与国际钢铁工业发展水平的差距一举缩短了20年。国家统计局和冶金部发布的统计资料表明:1994年,宝钢的国有资产已从原有的294亿元增加到570亿元,其中依靠经营成果自行投入164亿元。按国家统计口径计算,保值增值率为230%;钢产量756万吨,占全行业的8.26%,而且绝大多数品种是国内紧缺、长期依赖进口的高难度、高附加值产品;年销售收入251亿元,销售利润率在同行业排名第一;利税总额80亿元,利润总额57亿元,上缴税金45亿元,分别占全行业15%、20.7%和17.9%。宝钢的劳动生产率已达到世界一流水平,1994年人均年产钢470吨,高出全国同行业重点企业平均水平的10倍以上,在全国500家最佳经济效益企业中名列榜首。
宝钢人自强不息,艰苦奋斗,以高起点的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书写了一份如何办好国有大型企业的出色答案。
    技术创新:引进最新技术,重在自主开发
进行技术创新,引进国外的最新技术是条捷径。宝钢人认为,引进必须选择那些代表当今技术发展潮流的最新技术。引进二流技术乃至淘汰技术一定时间内可以扩大生产能力,但不可能缩小与国际水平的技术差距。宝钢一、二期工程引进的技术、装备和工艺,集西欧、日本、美国等国家70年代至80年代不同流派技术之大成,体现了世界钢铁工业发展的一流水平,引进之后,很快就使宝钢达到了当时国际上现代化大型钢铁联合企业的综合技术水平。
高起点的引进,为宝钢的技术进步提供了高起点的开端,但同时也预示了宝钢进一步推进技术进步的难度。宝钢人清醒地认识到,要从根本上防止重蹈国内外某些企业“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老路,就必须重视和提高自身的开发创新能力。宝钢围绕着贯彻邓小平同志亲临视察时关于“掌握新技术,要善于学习,更要善于创新”的指示,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大力加强开发创新的力度。从1987年开始,便抽调1/3的技术人员从事科研开发工作,并逐年提高科研开发费用。投产以来,宝钢共开发创新先进技术165项,取得重大科研成果237项,直接经济效益超过100亿元,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0%。其中成果显著的有:在炼铁方面,烧结机料层厚度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解决了三批日本专家未能解决的大型高炉腰结厚难题,高炉利用系数、燃料比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开发的高炉炉墙测厚技术居世界领先地位。在炼钢方面,开发和创造了转炉炉外精炼,提高转炉炉龄及负能炼钢技术,使300吨转炉的综合控制技术超过日本君津制铁所的样板炉,进入了世界炼钢技术的先进行列。由于宝钢高度重视技术创新工作,才能使70年代末和80年代中期引进的技术装备不断提高,在今天从整体上保持了90年代的世界一流水平。
为了提高市场竞争力,宝钢坚持把新产品的开发生产作为技术创新的主攻方向。10年来,已先后成功地试制了132个新钢种,其中27个填补了国内空白,72个已批量生产,石油管、船板、压力容器钢、造币钢已可替代进口。近年来,宝钢的高难度、高附加值的“双高”产品大幅度增加,1993年,占到产品总量的34%,1994年猛增到53%,超过了日本、韩国、美国等钢铁技术先进的国家,仅次于德国。“双高”产品的大量研制和生产,不仅有力地支持了我国一批重点行业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在钢铁工业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的急剧转折中,使宝钢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在许多钢铁企业限产压库,处境困难的情况下,宝钢产销两旺,产品供不应求,充分显示了技术创新所赢来的巨大优势。
    管理创新:借鉴外国经验,形成自己特色
宝钢在现代化技术装备的基础上,借鉴国外先进管理经验,10年来坚持不懈狠抓管理创新,摸索出一整套具有宝钢特点的管理方式。
分级管理、分散经营,是我国钢铁联合企业长期以来普遍采用的管理模式。宝钢人敢为天下先,率先在冶金行业抛弃了这种陈旧的管理方式,根据主生产线设备大型化、生产连续化、操作自动化的特点,开创了“集中一贯管理”的新模式。所谓集中,是指纵向生产管理功能的高度集中,即企业的主要管理权力和管理业务集中在公司的职能部门,实行统一指挥、统一经营。所谓一贯,是指横向前后工序从接到合同到完成合同、从原料进厂到成品出厂,统一由公司职能部门实行一以贯之的管理。在这种管理体制下,各生产厂没有独立的生产计划,没有自己的财务,没有自己的科室,也没有对外经营的权力,一门心思按照公司根据订单的要求而下达的计划来组织生产。相应的,职能部门充分发挥服务、参谋、调研、协调、监督和办事六大职能;辅助部门实行“管理到现场、服务到职工”的工作原则。上边的事,不准下边“代劳”;下边的困难,上边必须及时解决。这样就大大精简了中间环节,避免了分散经营、各自为政,保证了指令畅通、责任分明和主生产线的高速运转,极大地提高了公司的总体效益。
企业办社会,使企业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在宝钢,凡是社会能够承担的宝钢一律不搞;凡是能够外委的一律外委;凡是通过社会协作暂时不能解决的,如职工生活后勤、绿化环境、厂内废弃物综合利用等,由宝钢分离出去的辅助部门——开发总公司承担。宝钢还把自己投资兴建的医院、中小学校、商场和其他公用设施全部交给地方管理。近几年来,宝钢又采取了新举措,原有的为主体服务的辅助部门,凡是具备条件的,在“服务主体、服从主体”的前提下,一律放开,推向市场,另起炉灶,独立经营,成为宝钢集团的子公司。由于采取了上述措施,宝钢理顺了主体与辅助的体制,不仅摆脱了企业办社会的负担,使人员成建制地得到划转,大大精干了主体;而且使分离出去的辅助部门在市场经济中大显身手,广开生产门路,造就了一批自立于社会的经营者和创业者,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冗员过多是目前国有企业的又一通病。宝钢一、二期工程原设计总定员4万人,仅相当国内同等规模企业人数的1/3,但宝钢从降低劳动成本,赢得竞争优势出发,多年来持之以恒地精简定员,大刀阔斧进行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其主要措施是:按照“机构不重叠、业务不重复”的原则,精简撤并各级管理机构和相关人员;按照岗位劳动满负荷的要求,在严格测定工作量的基础上,对每天劳动负荷不满6.5小时标准的岗位,坚持撤岗并岗,以岗定员;开展多元化大工种培训,使职工达到一专多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并岗减人。与精简定员相配套,宝钢实行岗效薪级工资制,岗位人员的取舍,岗薪工资的高低,都要根据工作人员的才能和业绩逐年进行调整,由此形成了一套竞争机制,极大地调动了全体员工的积极性。
10年来,宝钢狠抓内部管理,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从1987年到今年8月,设计定员已经由4万人减至1.35万人,实物劳动生产率已从人均年产钢128吨猛增到600吨,创造了世界一流的劳动生产率。
    制度创新:转换经营机制,适应市场竞争
宝钢人认为,市场经济的根本规律就是通过竞争优胜劣汰,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而要赢得竞争优势,必须锐意改革,自觉地实现经营机制的转换和制度创新。
转换企业经营机制首先就要破除旧体制下形成的计划高于一切的观念,树立市场经济条件下信誉高于一切的原则,用卓越的信誉来赢得用户、赢得市场。为此,宝钢围绕着国内外市场上对企业最为关心的质量、按合同交货、售前售后服务三大经营问题,全面开展了建立企业良好信誉的工作。为了提高产品质量,宝钢坚持每年至少把10%的产品出口到用户最挑剔的国家,听取用户意见。用户如有异议,就在宝钢的电视和报刊上大胆曝光,激励员工不断改进产品质量。经过不懈努力,宝钢的产品质量现已享誉国内外,获得了国际权威机构的认可。为了保证按合同交货,宝钢坚持按合同组织生产,视合同为法律,计划可以调整,合同必须完成,宁可损失利润,不可丧失信誉,始终做到100%履行合同。为了搞好售前、售后服务,宝钢坚持每年拿出200多炉钢即6万多吨,按照用户的要求,为用户无偿试制新产品,并做到及时处理异议,向用户派驻技术人员,进行售后跟踪服务。经过几年的努力,目前宝钢在国内外已经建立了一个初具规模的贸易网,现在宝钢产品已畅销到全球六大洲23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世界钢材市场上的一支令人瞩目的劲旅。
实现“企业管理以财务管理为中心,财务管理以资金流的运作为中心”,是宝钢转换经营机制、推进制度创新的又一重大举措。宝钢人认为,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是生产型的,企业管理以生产管理为中心,生产管理又以物流控制为中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经营型的,企业管理必须以财务管理为中心,财务管理又需要以资金运作为中心。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宝钢毅然决定把财务管理职能的转换推到了经营机制转换的前列。宝钢建厂初期,财务管理基本上是核算型的,主要任务就是记帐、算帐、报帐。鉴于财务管理缺少其应有的综合功能,不利于企业开展经营活动,1992年,宝钢决定把财务管理职能扩展为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全面的参与、预测和控制。1993年,宝钢试行全面预算管理。1994年,宝钢在正式实行全面预算管理的基础上,实现了财务在资金上对生产、经营管理的事先、事中、事后的全过程控制。宝钢在财务管理和财务机制方面的改革,使公司一切活动纳入到生产经营总目标的管理范围,达到了控制支出,增加收入,强化资金运筹,合理配置企业资源的目的。
提出“经营贡献”这一综合衡量企业经营业绩的指标,是宝钢在转换经营机制和制度创新方面又一突出的建树。多年来,许多国有企业在上缴利税最大化和职工收入最大化双重因素的驱使下,往往挤占企业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资金,降低折旧和科研开发费用,造成企业自我发展机制难以生成。宝钢在先后进行了承包制、利税分流和清产核资、界定产权的改革过程中,更为深刻地认识到,要实现经营机制的转换,还必须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企业经营业绩的综合指标。为此,宝钢提出,以“经营贡献”这一综合指标衡量企业的经营业绩,引导和规范企业行为。经营贡献主要包括三部分:一是税收部分,这是企业对国家财政的贡献;二是社会公益费,这是企业对社会的贡献;三是企业资金净流量,包括折旧提留、税后留利、补充流动资金和技术开发费等,这是用于企业发展的资金。资金净流量越大,表明企业的效益越好、竞争能力越强、发展后劲越足。宝钢在实践中全面追求经营贡献的提高,既对国家和社会作出重大贡献,也不断增强企业的实力。宝钢1993年经营贡献额为84亿元,1994年猛增到130亿元。这表明宝钢在转换经营机制、推进制度创新、赢得竞争优势方面又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宝钢投产10年,成绩斐然。展望未来,宝钢人决心遵照江泽民总书记的指示,“继往开来,奋勇前进”,争取再用15年时间,跨入世界500家大公司的行列,为发挥社会主义国有大型企业的优势,再创辉煌。
(执笔人:庞元正)


第1版(要闻)
专栏:

  坚持“三改一加强”
——三谈认真学习江泽民同志关于企业改革的重要讲话
本报评论员
今天本报发表的关于宝钢的调查,很值得一读。它不仅对增强搞好国有企业的信心有鼓舞作用,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如何把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结合起来,把国有企业搞好和国有资产搞活结合起来的经验。
江泽民同志在关于企业改革的重要讲话中说,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要同企业改组、技术改造和加强企业管理结合起来,这是一个好的思路,应该注意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取得成效,坚持下去。
宝钢在这方面创造了自己的经验,坚持“三改一加强”,实行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并举,投产十年,交出了一份搞好国有企业的出色答卷。
改革,就是转换企业的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这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搞好国有企业的根本出路。改组,就是调整不合理的企业组织结构,促进存量资产的优化,重组企业产权,实现规模效益,从总体上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它必然也会起到调整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作用。改造,就是加快企业技术更新改造的步伐,提高企业的素质。加强管理,包括加强质量管理、资金管理、成本管理、营销管理等等,向管理要质量、要市场、要效益。人们把这四方面的工作结合起来,即称之为“三改一加强”。
“三改一加强”是根据我国经济状况和企业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来的,它是很有针对性的。
要把国有企业从吃国家“大锅饭”的“政府附属物”,改造成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企业才会从根本上获得活力。这就要靠改革。
产品结构、企业结构、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是影响企业效益的根本原因之一。解决这个问题,就要靠改组。改组实质就是通过资产流动和重组,进行优化组合,调整上述的三个结构。改组的目的,就是支持和鼓励优势企业,通过兼并形成规模效益,实现“大的强,小的活,好的转制,差的新生”的结构优化的战略。当前要集中力量扶植一批优秀企业,形成跨地区、跨部门的企业集团,抓好56户企业集团和关系国计民生的1000家大中型骨干企业,以此带动全局。
长期存在的重外延、轻内涵,重速度、轻效益的思想,导致了重复建设、盲目引进、投资饥渴、迷信产值等难以纠正的倾向。老企业由于技术设备陈旧,产品没有竞争力,负担又很重,陷于困难境地。一些新企业,由于没有技术的创新,也等于在复制老产品,投产之日,就是滞销和亏损之时。我们明确地提出改造,就是强调企业只有抓好技术改造,才能提高自己的素质,才能形成比较强的市场竞争能力,才能生存和发展。
企业管理的滑坡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这种滑坡,既反映在原来的行之有效的基础管理不坚持了,也反映在对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管理的新内涵不理解。我们提出加强管理,正像江泽民同志在讲话中指出的,它为深化改革创造条件,保证改革成果的巩固和发展;而企业管理又有着丰富的改革内容,是企业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三改一加强”更是推进我国企业改革和发展的经验总结。
实践证明,企业改革包括着若干方面,不可能靠单项突进就取得成功。例如,要企业自负盈亏,就要裁减冗员,裁减冗员就需要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又要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实践还证明,改革本身也不可能离开发展提供的条件,随意地向前推进。改革和发展两方面紧密地交织在一起。例如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就要清晰产权,清晰产权的前提是要把企业自己拥有的资产搞清楚,而在清产核资中发现国有企业的负债率普遍偏高,这又是发展中的问题了。目前,我国国有企业存在着比较多的困难和问题,究其原因,大多数是经济运行中各个层次矛盾的综合反映,单纯地靠哪一种或哪一项措施来解决,都是难以奏效的。当我国的改革深入到整体推进阶段的时候,推进企业改革也必须采取整体性的措施和办法,而“三改一加强”正是按照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的原则提出来的“综合治理”的好办法。
当然,“三改一加强”是一个总的原则,至于每一个企业如何做,还要体现分类指导的精神,具体地解决自己存在的问题,解决问题时选择的突破口也应该有所不同。
“三改一加强”是推进企业改革的好思路,也是适应经济结构调整,提高经济整体素质,以提高国民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好办法、好思路。认真实行这个办法,它所产生的效果,既有微观的,也有宏观的。
落实“三改一加强”是一个艰巨复杂的过程。但只要我们态度认真,操作一贯,积极努力,持之以恒,就一定会取得预期的成果。像宝钢这样的经过长期奋斗而终于进入良性循环的企业,我国还有一批。它们领了头,后面的要跟上,要赶上,甚至可以超过。当经过艰难跋涉和攀登,登上一个新的制高点的时候,我们就会同样感受“一览众山小”的无限风光。


第1版(要闻)
专栏:

  按现代企业制度原则组建的首家国有独资公司
神华集团公司成立
负责开发经营神府东胜煤田及其配套项目
本报北京8月27日讯国务院最近批复同意成立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这是自《公司法》颁布以来第一家由国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原则投资组建的国有独资公司,负责开发经营我国最大的神府东胜煤田及其配套的铁路、电站、港口、船队等项目,这标志着我国基础产业体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
神华集团公司负责开发经营的神府东胜煤田,位于我国陕西北部榆林地区和内蒙古伊克昭盟境内,探明含煤面积3.12万平方公里,煤炭储量2236亿吨,占我国已探明总储量的1/4。这里的优质动力煤在国内外煤炭市场上颇具竞争力,是不可多得的煤炭外调和出口基地。根据国家已经批准的规划,整个工程在2010年前后基本完成,届时将建成年产煤炭6000万吨规模的煤矿,近900公里的神(木)黄(骅)铁路,年吞吐能力为3500万吨的黄骅港,以及相应的远洋航运船队和94.2万千瓦装机的坑口电站,总投资在600亿元以上。远期矿区的建设规模将达到年产优质煤炭一亿吨以上,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超亿吨的现代化矿区之一。
神府东胜煤田开发伊始,就打破了行业和地域界限,实行矿、电、路、港、航一体化开发建设,产、运、销一条龙经营,开建国以来我国煤、电、运统一建设经营的先河,并取得了可喜成就。承担煤田初期开发任务的华能精煤公司,经过10年努力,已经完成投资近100亿元,实现了煤田一期开发目标。国务院决定在原精煤公司的基础上,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原则,组建新的神华集团公司,并赋予更多的权利,列为国家第57家大型试点企业集团,充分表明国家对这一大型能源交通建设项目寄予厚望。(附图片)


第1版(要闻)
专栏:

  高严当选云南省委书记
本报昆明8月27日电记者任维东报道:在今天举行的中共云南省委六届一次全会上,高严同志当选为中共云南省委书记,和志强(纳西族)、令孤安、李嘉廷(彝族)同志当选为省委副书记。
孙淦同志当选为中共云南省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


第1版(要闻)
专栏:

  江泽民胡锦涛观看朝鲜艺术家演出
相信中朝两国和人民的友谊将万古长青
新华社北京8月27日电(记者杨国钧、谭国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胡锦涛今晚在北京展览馆剧场观看了朝鲜平壤王在山轻音乐团的演出,并在演出前会见了该团的负责人和部分演员。
会见时,江泽民说,中、朝两党、两国和两国人民有着传统的友谊,这种友谊是毛泽东和金日成等老一代领导人培育和发展起来的,是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是经过时间的考验的。他说,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将一如既往地为巩固和发展中朝传统友谊和友好关系作出不懈努力。
江泽民表示相信,朝鲜人民在金正日同志的领导下,一定能继承金日成主席开创的事业,在建设祖国和实现自主、和平、统一大业方面不断取得进展。他说,中朝两国和人民的友谊将万古长青。
19时15分,当江泽民、胡锦涛以及文化部、外交部、中联部等有关部门领导人步入演出大厅时,全场观众起立,热烈鼓掌。
演出以序曲《我的国家最好》开始。在75分钟的演出中,朝鲜艺术家们以轻松、明快的乐曲、动人的歌喉和优美的舞姿,展现了全新的现代朝鲜音乐、舞蹈的青春形象。当朝鲜歌唱家们用汉语和朝鲜语演唱中国歌曲《社会主义好》、《回娘家》、《党啊,亲爱的妈妈》时,全场一次又一次地响起热烈掌声。
演出结束后,江泽民、胡锦涛等领导人走上舞台,与演员们一一握手,祝贺演出成功。(附图片)
8月27日,江泽民、胡锦涛在北京展览馆剧场观看朝鲜平壤王在山轻音乐
团访华演出。这是演出后江泽民、胡锦涛与演员合影留念。
新华社记者姚大伟摄


第1版(要闻)
专栏:新闻简报

  仪化25万吨PTA项目建成
国家“八五”重点建设项目——仪征化纤股份有限公司三期工程的25万吨精对苯二甲酸(PTA)项目,8月26日投料试车一次成功,正式投入生产。该项目总投资17.8亿元。它的建成投产将改变仪化主要生产原料供应长期紧张的局面。


第1版(要闻)
专栏:新闻简报

  延安市农村实现村村通电
8月18日,距延安市70公里的偏僻山沟下坪乡三志沟村合闸通电,至此,延安市最后一个村通了电。延安市从去年5月开始实施村村通电工程。其中,仅丁庄乡工程,就解决了8个乡镇51个行政村6771口人的用电问题。
(王长辛王黎)


第1版(要闻)
专栏:新闻简报

  荆沙市百种产品走出国门
湖北省荆沙市实施名牌精品战略,培植出一批外向型出口创汇企业。目前,全市已有1183个国优、部优、省优产品,占主要工业产品的23.6%,其中120种产品出口到126个国家和地区。1994年外贸出口供货总值达22.27亿元,自营出口创汇6828万美元。今年元月至7月,出口创汇4500万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84%以上,居湖北省各地市州之首。
(任忠甫)


第1版(要闻)
专栏:新闻简报

  首都机场盲降能力有提高
中国民航飞行校验中心近日对首都机场仪表着陆系统进行了飞行校验。校验结果表明:将于世妇会前开放的该系统已达到Ⅱ类盲降标准,首都机场在低云低能见度条件下的起降保障能力将得到显著改善。首都机场将成为我国首家具备Ⅱ类盲降系统的机场。
(何以林高建国)


第1版(要闻)
专栏:现场短新闻征文

  给农家孩子送戏
本报记者陈杰
虽然设施简陋,天气炎热,但是年轻的演员们装台、布景、化妆一丝不苟。八月十三日,由天津市委宣传部长罗远鹏带队,天津儿童艺术剧团为农村儿童送戏上门,在武清县人民礼堂拉开首场演出的帷幕。他们送来现代童话喜剧《淘气包的奇遇》。扮演“白天鹅”的张静正发高烧住院,得知演出的消息后,不顾病痛,与大家一道赶赴武清,她说:“为了孩子,我不能误戏。”
随着剧情的发展,一千余名孩子不时发出阵阵开心的笑声,他们大多是第一次看到真人演的儿童剧。天津市文化局长叶厚荣告诉记者,成立十年、演员年龄不到三十岁的天津儿艺,常年坚持为孩子们送戏到学校、幼儿园,为孩子们上演了《红蜻蜓》、《大肚弥勒佛》、《少年魂》、《周恩来在南开》和一组课本剧,深受孩子们的喜爱。这次响应中宣部等单位“为农村儿童送戏工程”的倡议,他们将为天津郊县,特别是偏远山区的农家子弟演出百场儿童剧。《天津日报》、《今晚报》等为送戏捐款资助,使剧团得以成行。幕落了,在《淘气包的奇遇》中主演“淘气包”的张淑婕走到后台,心情还十分激动。她说:“从台上看到孩子们一双双热切的眼睛,我只有一个念头:给他们的一定得是精美的艺术。”
剧散了,孩子们舍不得离去,还在那里谈剧情,议感想。“对孩子们来说,看真人演戏可是件大事,它会像一把钥匙打开孩子们的心灵,一辈子也忘不掉。”杨村四小的德育主任刘士华这样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