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8月23日人民日报 第12版

第12版(副刊)
专栏:金台随感

  莫忘清贫
明扬
清贫,汉语词典释义为贫穷;当今的社会发展又延伸了它的意义,即朴素勤俭。本文所要倡议的就是后一种意义上的清贫。
提倡清贫,与“共同富裕”的要求并不相悖,因为这种清贫,是相对于现实贫富水准上的一种寡少,是面对贪占浪费,奢华摆阔风气而保持的一种清淡俭朴。
清贫,不是新生词和“舶来品”,而是我们民族和人民的精神结晶。早在春秋时期我国儒家就推崇“安于贫而乐于道”的思想,主张一个人只有不图名、不争利、不贪享受,才会有远大的抱负和坚忍不拔的毅力。三国时期诸葛亮主张“非澹泊(淡泊)无以明志”,他认为俭与淡泊是一种恬淡寡欲而又朴素的生活方式,只有心境安定才能思虑深远。这些观点表现了优秀的民族精神,既富于哲理,又很有教育意义。汉代马融也认为:为官者应“立身惟清,清则无欲,方可廉己治人”,这就更进一步揭示了当官做人与行道的辩证关系。近代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坚持“尽瘁国事,不治家产”,爱国将领吉鸿昌声称“做官即不许发财”,他们用行为去实践清贫,成为后人之口碑。
清贫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高尚品德。优秀的共产党人,可以说无一不是清贫的典范。一代伟人毛泽东,盖的是打了73块补丁的毛巾被,穿的是镶有59块补丁的睡衣。周恩来总理食则少肉,邓颖超为他挑灯补衣的故事,更是妇孺皆知,成为美谈。董必武要求“每花一分钱,都要想到解放区人民的艰苦生活,想到敌占区人民逃荒要饭的惨景”。这些伟人永远活在人们心中——除了他们所具有的文韬武略和缔造江山的丰功伟绩外,还有他们这种艰苦朴素、清贫生活的优良品德。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物质生活极为清贫,经常吃的是白饭就榨菜,开水泡馒头和方便面,内衣打补丁,连块香皂也舍不得买。孔繁森之所以为全国人民所深情怀念,其原因之一,也在于他廉洁奉公,清贫做人。
清贫能培养人的品德,锻炼人的意志,增强适应艰苦环境的生存能力。在糖水里养大的人,必定受不了挫折,经不住风雨,只有在大风大浪中摸爬滚打成长起来的人,才可能具备坚强的意志。当年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历尽清贫,寒冷、饥饿、吃树皮、喝马尿,正是这种贫苦,才磨练了意志,造就了一代铁军强人,英勇善战,夺得了革命的伟大胜利。
清贫,今天并没有过时。清贫,更需要我们常常思索和回忆。清贫度日,曾使新中国在“一穷二白”的废墟上站立起步,迅速发展。“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曾培养了一代人勤俭建国的高尚品质。如今,经济发展了,生活水平提高了,有人认为应该好好享受,无须讲求清贫,有的甚至认为“清贫可耻”,“风流浪子莫叫贫”,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我们目前的“富裕”,充其量只能算是与我国10多年前相比而言的一种“改善”,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富裕;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仍很贫穷,与共产主义社会的要求相比,差距仍然很大。况且我国目前尚有3000万人民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上亿的企业职工和大多数机关干部还根本谈不上富裕。即使在短期内富裕了,我国人口众多,自然资源相对不足的国情,也不允许我们坐享其成,奢侈浪费。因而需要我们过清贫生活的任务还相当艰巨和久远。
忘记清贫,就意味着背叛历史;否定清贫,就会丧失美德。原北京市委常委、副市长王宝森,可以说是一个极为“贪富”的典型。他把党和人民赋予自己的权力当作攫取私利的工具,置清贫于脑后,大肆侵吞、挥霍、挪用公款,奢侈浪费,摆阔淫乱,变成了人民的罪人。
莫忘清贫,提倡清贫,也并不是说要人们搁下眼前的“富裕生活”,去重吃“二遍苦”,再当苦行僧。而是说要尊重现实,有多大脚,穿多大鞋,生产上要艰苦奋斗,勤俭办事,生活上要低标准低要求,不能超越经济承受能力去追求豪华排场,白白耗费国家和个人的资产。尤其是共产党人,更应该发扬“清贫为民”的光荣传统,想人民之所想,做清贫的榜样,团结和带领广大人民去艰苦创业,勤俭兴国,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


第12版(副刊)
专栏:

  日光城颂
桑原
你和蓝天贴得最紧,你和太阳挨得最近,
拉萨,你站得高望得远心胸开阔!
对于你,阳光好像从不吝啬,
细雨和青稞酒一样甜润,
心与花一样欢悦。
大、小昭寺因此更加端庄亮丽,
布达拉宫因此更加辉煌巍峨!
在八廓街仍有人讲述文成公主的传说,
最动情的,是对孔繁森的赞誉不绝!
他的音容笑貌仿佛仍留在你的街头,
像雅鲁藏布江的流水永远那么鲜活。
孔繁森用生命凝结的藏汉情谊,
又有多少援藏志士前来续写!
有“神山”之誉的冈仁波齐峰终年皑皑白雪,
有“圣湖”之称的玛旁雍错映着皎月,
从山上从湖中流向你的水啊,
像圣洁的哈达,像你头上雪白的云朵。
只因你有得天独厚的阳光的滋润,
松赞干布的后代永远心向祖国……
多少人向往投向你的怀抱接受洗礼,
为自己的人生写下神奇崭新的一页。
只因你这儿的阳光最慷慨无私啊,
只因你这儿的人民最热情好客。
到高原的乐园罗布林卡去吧,
拍下最绚丽的景色,
留下最美好的嘱托!


第12版(副刊)
专栏:

  童心的钥匙
翊韬
在河北师大幼儿园学前四班,五十个孩子正异口同声朗诵“……再见了老师/再见了阿姨/我从心里感谢您/我一定回来看您/向您报告我的学习成绩。”那童稚的声音传得很远,一双双专注的黑眼睛饱含热泪,双鬓染霜的康老师用慈祥的目光深情地注视着昨天与之朝夕相处,来日就要踏入小学校门的孩子们,依依难舍。尽管这样的别离已不止一次,然而每一次聆听孩子们的心声都会令她产生新的感受,她的眼睛禁不住再一次潮湿了。
往事历历在目……
幼儿园开园的第一天,其热闹程度不亚于节日的百货商场。孩子哭闹,家长穿梭,各种车辆将幼儿园门前堵得水泄不通。在这方小小的天空下,演绎着动人动情的小故事。潘亚伦小朋友哭闹着被家长送到康老师班里时,幼儿园已开园月余。但是眨眼工夫,小亚伦失踪。康老师追出教室,追到院儿里,小亚伦被追了回来。康老师目不转睛地盯着小亚伦吃完饭,嘱咐道:潘亚伦可以找一个自己喜欢的小朋友坐同桌。小亚伦停止了哭闹,但是仍用陌生的目光看着老师和小朋友们。康老师一改过去看图讲课的方法,宣布讲故事:“孙悟空大闹天宫”。曲折生动的情节令小亚伦紧张的神经松弛下来,他甚至忘了早上入园时莫名的恐惧,并主动要求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康老师借机组织了一个“欢迎潘亚伦”的小小仪式,小亚伦泪痕始干的脸庞绽开了笑靥。
故事讲完了,孩子们仍如醉如痴地沉浸在想象的氛围中。康老师说,明天我还要讲第二集《芭蕉扇》。求知欲强烈的孩子们,在急于了解下一个故事的期盼中,淡化了对父母的依恋,并逐渐爱上幼儿园这个新家庭。
第二天小亚伦来得很早,一见康老师就不无自豪地说:“我今天来时没哭!”康老师会意地笑了。昨天临走时,康老师问小亚伦:明天还来吗?
小亚伦回答得很干脆:来。
哭不哭?
不哭!
小亚伦信守诺言,康老师立即在班里表扬了他……
幼儿园丰富多彩的集体生活,培养了孩子们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互助协作精神,也冲淡了他们“以我为中心”的“小皇帝”意识,使他们拥有了健康快乐的童年。
班里的刘强个子小,但脾气倔强。小伙伴们无意的碰撞和嬉戏,都会使他火冒三丈。一发脾气,小刘强就会打人毁坏东西。这一天他又将肖林的作业本封皮撕个粉碎,肖林委屈地大哭。康老师叫住小刘强,指出他做得不对,小刘强梗起小脖子表示不服气。康老师神态平静但口气严肃地说:你再想一想。然后找来浆糊、剪刀、白纸,埋头去粘补撕碎的本子。小朋友将目光聚集在康老师的手上。本子粘好了,康老师拿出一个新本子与之比较着,问:“哪个本子好?”小刘强沉默不语。康老师又说:“如果把你的新本子换给肖林,你愿意吗?”
小刘强羞愧地低下了头。康老师接着诱导说:“你看这件事该怎么办呢?”
小刘强望了望老师,康老师目光温和充满信任。小刘强涨红了脸,走到肖林面前诚恳地说:“对不起,以后我不这样做了。”肖林破涕为笑。康老师这时又说,和小伙伴儿们友好相处,改掉发脾气毁东西的坏毛病,就是一个好孩子。小刘强心悦诚服。
潜移默化循循善诱,幼小的心灵在发育的初期得到甘露滋润,便会健康茁壮地成长,并将受益一生。康老师挥动着智慧的剪刀,游刃有余地修剪着一批批幼苗。
三十七载光阴荏苒,康老师今年已五十有三,为了孩子,她真想使自己再年轻几岁……
无悔的选择,缘于她对幼教事业的一腔热爱;人类的成熟又正是从幼儿的启蒙教育开始。


第12版(副刊)
专栏:

  边关风景
汪孔周
千里沙漠矗起倔强生命
哨塔支撑红灼灼的黎明
士兵用身影植入一片新绿
用炮声和信念夯实的军营
战友们枕着警觉的梦境
操戈在洒满月光的征程
思绪里栽满簇簇弹花啊
士兵用刺刀抖落满天星星
沙丘与褐色驼峰叠成侧影
篝火与幢幢帐篷构成风景
月光流淌清丽的音韵啊
呼唤着战友们动听的乳名
帽徽上的月色刚刚褪去
军营的号角已经远行
炮火染红了边关夜啊
是民族的一曲壮歌峥嵘
被硝烟镀金的岁月啊
像被沙砾揉红的眼睛
身上镶满的不是空幻的
 希冀
而是比铠甲还凛凛的威风
插在军营鬓边的朵朵弹片
是战友们凯旋的见证
他们没有倒在战争趾下
用坚强身躯筑起一道长城


第12版(副刊)
专栏:

  中国少数民族面具文化展在京举行
中国少数民族面具文化展日前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开幕。展览分缤纷的面具世界、少数民族面具类型等几部分。自1992年起,民族文化宫展览馆即开始派专业人员赴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调查、征集少数民族面具,并进行了深入研究。这次展出的有萨满面具,藏、蒙的“羌姆”面具,流行于桂、滇、黔的师公、傩戏、地戏面具等300余件。
(景平)


第12版(副刊)
专栏:

  容奇水乡风情美术摄影作品展在京举行
由广东省文化厅、文化部文化月刊社、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广东省摄影家协会联合举办的容奇水乡风情美术摄影作品展日前在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举行。展览共展出美术摄影作品140幅,生动真实地反映了珠江三角洲人民火热多彩的现实生活。


第12版(副刊)
专栏:

书法 张乃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