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联播 文字版 1995-08-21

1995-08-21新闻联播 文字版

西藏三题

第12版(副刊)<br/>专栏:<br/><br/>  西藏三题<br/> 王宗仁<br/> 那曲镇<br/> 我初识那曲镇正是那年的深冬。它像一只脱掉羽毛的山鸡,抖抖索索地蜷缩在藏北高原的牦牛群里,连那张被冽风吹皱了的脸都不给我露出。沿街的两排帐房是行乞牧人的家,本来就不宽敞的街道被挤得越发地狭窄、昏暗。<br/> 乞儿的呻吟是一种比寒风更冷的声音。<br/> 那曲镇,尽管它当时是竭尽全力拥抱我,但它那冰凉的背影在我脑海里存放了几十年。<br/> 街口,冬天的黑云在天空翻滚,正孕育着带来春讯的雪。<br/> 遥远的已经遥远,那个阴霾的日子早就被揭过去了。那曲镇,今天我扑进它的怀抱,觉得满世界都那么豁亮、明快。新屋、新路、新树,还有仿佛镀了釉彩似的牧人的脸上,到处都流淌着阳光的小溪。太阳再不属于头人和贵族私有,它是普天下所有人的光源。<br/> 一群穿氆氇藏袍的姑娘,在新长出的一栋二层住宅楼下挥舞着亮亮的镰刀。田野,沉甸甸的青稞熟透了!<br/>     尼玛堆今昔<br/> 西藏的路边到处都有耀眼的尼玛堆——石块垒起的山堆,五彩的经幡在石堆上随风飘响。<br/> 这声音传得很远。 <br/> 尼玛堆站在历史的深处,千百年来,一次次醒来,一次次死去,它始终是藏家祈求山神护佑、降福的神座。然而,圣洁并不是它唯一的色彩,石堆里曾滋生出流血的故事。<br/> 那是我军进藏途中一个冷风瑟瑟的黄昏,躲在石堆后面的匪徒,射出了罪恶的子弹,一位年轻的士兵倒在了血泊中……<br/> 站在寺庙门口的老喇嘛目睹了发生的一切。当晚,他披着夜幕把战士的尸体悄悄地掩埋。<br/> 新坟旁筑起了一座尼玛堆,经幡中有一面手绢般大的、鲜艳的八一军旗……<br/> 这是一个长满格桑花的地方。<br/> 这是一个残缺与永恒并存的地方。<br/> 如今,老喇嘛早已下世,每年给尼玛堆挂军旗的是他的第三代弟子。<br/>     伞树<br/> 云在脚下,鹰在脚下,高高的雪山顶上士兵在站哨。<br/> 太阳的火轮烤着哨兵的脊背,月亮的纤手擦着他脸颊上的汗珠。为了保卫祖国芬芳的生活,他情愿在这远山僻壤献出生命中最宝贵的青春岁月。<br/> 山有情,水有意,一棵绿葱葱的伞树撑在哨位上。每日每夜,每年每月,它伴着战士站岗。严冬挡雪霜,深秋隔暴雨,盛夏遮炎阳,春来堵飞沙。伞树用它那密密层层的枝叶把哨兵隐蔽得严严实实,只在枝间叶缝里射出一道警惕的目光……<br/> 伞树不是随意长,本是藏民精心栽。<br/> 三年前,藏村的一伙年轻牧民把一棵雪松送到哨位上。雪松最知军民情,竟然长成了一把伞状的树……

山谷流泉石刻记

第12版(副刊)<br/>专栏:<br/><br/>  山谷流泉石刻记<br/> 钱启贤<br/> 安徽潜山县雄奇灵秀的天柱山南麓,有个风景秀丽的小山镇野人寨。这里的山光水色,宛若一幅色彩淡雅的水墨画:寨前,碧波清澈的潜水缓缓流过;背后,重峦叠翠,千岭突兀,苍松翠竹,笼罩群山。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的缘故,每值夏秋,夜晚七八点钟时,就有清凉柔爽的风由西徐徐吹来,令人感到十分舒适,这风直到翌日清晨6点方息。人们管这叫西风送凉,别有滋味。<br/> 一条约400米长的溪流,亲吻着山脚,一年四季溪水潺潺,泉水丁冬。溪畔植绿柳翠竹红枫。这条山溪便是有名的“山谷流泉”。夏日在这里小憩,浓荫下听泉声蝉鸣,心旷神怡,如入画境。溪边峡谷两侧悬崖耸立,洞穴幽深,历代文人墨客在这里留下比较完好的摩崖石刻约400处,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br/> 也许是这片秀山丽水太诱惑人了吧,这里曾诞生过长篇爱情叙事诗《孔雀东南飞》;滋养过三国时的绝代佳人大乔与小乔;更有得天独厚的古南岳天柱山。<br/> 唐朝以来,不少政治家、文学家、诗人都爱在这里留迹,赋诗遣兴。在山谷流泉的涧壁上,哪怕是一块小小盘石,都刻满历代名人诗文。在石牛古洞的上方石壁上,有一块笔迹清晰、苍劲有力的石刻,为唐朝宝历年间李德修所题,很是珍贵。<br/> 宋代大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当年在舒州(今潜山)任通判时,公务之余,常来山谷流泉读书作诗,他还在溪边用石头建了一座读书亭。他的书法也极精美,一块大青石上他留有诗云:“水无心而宛转,山有色而环围,欲徘徊而不尽,坐石上以忘归。”可见他对这一片青山绿水的眷恋。这幅石刻临水而立,奔流的溪水映照着字迹,字迹在澄碧溪水里跳动,好像每个字都鲜活了起来,给人带来无限遐想。大文学家黄庭坚诗文奇绝,并擅长书法,号称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他在此留下了题为“青牛篇”的石刻:“郁郁窈窈天宫宅,诸峰排霄帘不隔……石盆之中有甘露,青牛驾我出山谷。”黄庭坚酷爱山谷流泉,自号黄山谷,并命名泉边一水潭为“摩围”,自称摩围老人。传说他喜欢坐在泉边的石牛上,让大画家李公麟为他画像,这让人想象到当年黄山谷的潇洒浪漫和不拘小节。东坡居士在石头上也有题诗:“先生仙去几经年,流水青山不改迁。拂拭悬崖观古字,尘心病眼两醒然。”明代安庆地方官胡缵宗题写的“山谷”两个大字及清代皖江地方官张楷刻写的“香嵓”二字,均笔力千钧,显示出书法艺术的不凡功力。<br/> 我想,野人寨的山谷流泉固然以她绮丽的山光水色引来历代名流,但她十分便利的交通(陆路有贯通中国南北的大驿道,可行车马;水路有长江黄金水道,可从潜水流入长江口,逆潜水行船直达野人寨等),也为山谷流泉拓展成文化胜地提供了优越条件。<br/> 悠悠千古情。这些摩崖石刻迄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了,有的在溪底日夜被溪水冲洗,但字迹依然清晰,笔力可鉴,并没有因千年的风雨剥蚀和溪水冲刷而失去它的光辉。我国悠久而辉煌的民族文化之不朽也可以此为证。

燃烧的生命

第12版(副刊)<br/>专栏:<br/><br/>  燃烧的生命<br/> 赵伟国<br/> 作为这个五万多人的矿山冶炼企业的工作人员,每次夜间或白天路过冶炼炉身旁,总不能漠然而过。我常常会放慢步子,悄悄窥视,暗自喟叹:依然是那几张熟悉的面孔,依然是守着那一堆堆、一排排白的镍片、红的铜片和闪光的金属块。那些东西堆满了车间和厂区窄窄的人行道,他们——这些冶炼工就紧紧傍着自己的财富,穿着一身黑污破烂的工作服,戴着像猪八戒大耳朵似的帽子,休息时领一张破草席或一小块塑料布,就那么呼呼大睡了。天热时,蚊子们便得以大饱口福,睡者似乎并不介意,只偶尔伸出手来,头上抓抓,身上挠挠,顶多是翻个身,哼唧几声,转瞬又打起鼾来……秋色渐深时,蚊子是退去了,可台风一阵接着一阵,雨水也多起来,他们的日子更难过了。然而每当上班铃拉响时,他们便一个个起身,箭一般窜入蒸笼似的车间。这动作得有一定的基本功,每天八小时的冶炼操作,也练就了他们自己。一班下来,出门来的是几张油泥斑斑、蓬头垢面的脸模子。可令人惊奇的是,他们的脾气蛮好,默默无声,对从身旁走过的油头粉面的男士或女士们,都报以微笑,并示意让他们先行,怕弄脏了他们的衣服。<br/> 他们中的一些人曾与我一样,当过军人,在战场上立过功。我也曾是他们中的一员,当过冶炼工。那时,风餐露宿是我们的休闲,八小时的上岗,才是我们真正的内涵。每次戴上猪嘴帽,穿上又硬又重的防护衣,立于几百度高温的大熔炉旁作业时,都像在梦中一样,手脚不听使唤,手中捅炉的钢钎,仿佛有千斤重。接着,汗水湿透了衣服,眼前雾一样朦朦胧胧。我常常忘记了时间,忘记了周围的一切,只觉得头发晕,血液在倒流,觉得自己已与烧红的矿石融为一体,浑身在燃烧,被化尽。恍恍惚惚中,又觉得自己是在做梦,梦见自己变成一块滚烫滚烫的礁石,突然冒出来撞沉太阳的船,然后忘情地落入大海的怀中……一小时、二小时……八小时的时间,对于我们来说,像是过了八年,但看着成吨成吨的金属的液体从炉中流进水槽冷却时的那一缕缕青烟,听着那金属相互撞击时发出的叮当声,我的心便突然间变得清凉了,这时,眼前也一片光明。<br/> “人是一架耐磨的机器,是有精神的”。当过冶炼工,我才真正体会到这话的内涵。如果不是常年累月地磨练,恐怕连一小时之苦都受不了。如果有朝一日让我再度成为他们中的一员,恐怕让我生病躺倒的主要原因不是风霜雨露、蚊叮虫咬和那八小时的高温,而是那些掩鼻而过的路人的眼神,那个曾折磨过我们的意念:活着,还是死去?<br/> 那么支撑我们活着的是什么呢?是钱么?尽管我们餐风宿露、苦心煎熬一年所挣的那些钱,想必不超过请一个大腕歌星唱一支歌所需花费的十分之一,但对我们冶炼工来说却是一种令人喜上眉梢的幸福,且会给在乡间苦等我们一年的白发老娘带去一个温暖快乐的春节。这是我们的希望所在和人生的一种动力。而另一个更简单、更重要的原因就是:人活着,是要有点精神的,我们没有理由不是一个“人”。我们承认并习惯自己这一人生价值,我们没有理由不坚实地活下去,活得有意义。当然,我们的神经决不会迟钝到辨不出自己生活里那毕竟太浓太浓的苦味的地步,但我们也必定会如我们饱经沧桑磨难的父辈一样,让生命在燃烧中永生,因为我们是钢与铁的根!

人生

第12版(副刊)<br/>专栏:<br/><br/>  人生<br/> 毕东海<br/> 人人都是一支笔<br/> 撰写着自己的巨著<br/> 一天就是一页<br/> 到生命终止<br/> 书才算脱稿<br/> 长寿的人<br/> 书自然很厚<br/> 但有的读来也许乏味<br/> 短命的人<br/> 书无疑很薄<br/> 但有的读来则荡气回肠<br/> 有的书<br/> 一时轰动<br/> 几天后便被弃于墙角<br/> 有的书<br/> 曾遭冷遇<br/> 若干年后却灿然生辉<br/> 那些优秀的书<br/> 总是被长久流传下来<br/> 在代代人心上<br/> 一版再版<br/> 书的价值<br/> 不在于封皮多么华丽<br/> 不在于情节侃得多火<br/> 有时平凡中见奇崛<br/> 有时朴实中显光华<br/> 人们呵<br/> 无私地构思岁月吧<br/> 在生命的稿纸上<br/> 心血会凝成珠玑

图片

第12版(副刊)<br/>专栏:<br/><br/> 书法 萧映梅(女)

荷香(图片)

第12版(副刊)<br/>专栏:<br/><br/> 荷香(国画) 饶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