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8月21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

  认真实施新一轮“菜篮子工程”
农业部长刘江
农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米袋子”、“菜篮子”的供应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丰富“菜篮子”,确保城市副食品供应,为稳定物价、抑制通货膨胀、保证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奠定基础,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农业的重要任务。为此,必须认真总结几年来实施“菜篮子工程”建设的经验,并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1995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要求,“根据城镇发展和居民消费需求的变化,抓紧组织实施新一轮‘菜篮子工程’,丰富副食品市场供应”。
    “菜篮子工程”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1988年国务院批准组织实施以发展生产、搞活流通为主要内容,以改善大中城市副食品供应为主要目标的“菜篮子工程”以来,各种“菜篮子”产品都得到了快速发展,产销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菜篮子”产品保持了高速增长的态势。据统计,1994年全国肉类总产量达到4499.3万吨,比实施“菜篮子工程”前的1988年增长了81.4%,年平均增长速度达10.4%;奶类总产量达608.9万吨,年均增长6.4%;禽蛋总产量达1479万吨,年均增长13.4%;水产品总产量达2146.4万吨,年均增长12.5%;水果总产量达3499.1万吨,年均增长13.2%;蔬菜总面积达1.34亿亩,年均增长9.3%。经过6年的大发展,各种“菜篮子”产品的人均占有量大幅度增加,1994年全国人均占有肉、奶、蛋、菜、果、鱼分别达到了37.5公斤、5.1公斤、12.3公斤、195公斤、29.2公斤和17.9公斤。
改善了市场供应的均衡化程度,基本满足了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随着新品种、新技术在“菜篮子”产品生产中的推广运用,无论是蔬菜、水果还是畜禽、水产品都基本上完成了一次质的跃升。例如蔬菜供应中鲜细菜的比重大大提高,由于反季节、冬暖式大棚菜生产和规模化养鸡业的发展,旺淡季的差距已基本消失,即使在北方城市也基本上做到了全年均衡供应。
为农民增加收入,实现小康提供了一条现实途径。与粮棉等大宗农产品相比,“菜篮子”产品的价格和收益相对较高,一个一亩地面积的蔬菜大棚就可以使一个家庭达到小康收入水平,因此,不少地区都把发展“菜篮子”产品的规模化生产作为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主要内容和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
实施“菜篮子工程”,已成为各级政府解决副食品产销和市场供应问题的主要手段,并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
第一,实行市长负责制。“菜篮子”虽小,但它是关系到城乡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稳定的大事,而且涉及面广,因此,国务院领导一再强调各大中城市的市长必须亲自抓“菜篮子”,实行市长负责制。
第二,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引导和调节作用。随着流通体制改革的深入,“菜篮子”产品都先后放开了价格和经营,形成了多渠道经营、多主体竞争的格局,使“菜篮子”产品一直保持着产销两旺的势头,而且形成了一支以农民为主体的运销大军。
第三,建立稳固的生产基地。丰富“菜篮子”必须首先建好“菜园子”。实施“菜篮子工程”以来,无论是各大中城市郊区的副食品基地,还是广大农区的畜牧、水产及蔬菜、水果商品生产基地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第四,积极推广和广泛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近几年来由于推广应用了品种改良、暖棚栽培、饲料优化、科学养殖、防疫防病、冷藏保鲜等先进实用技术,促进了“菜篮子”产品的持续高速发展。例如,从黄河流域到东北地区迅速崛起的数千万亩塑料大棚蔬菜已经基本取代了南菜北运,成为北方城市冬春季节鲜细菜的主要供应来源。
第五,大力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到1993年底,全国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已发展到2080个,城乡集贸市场已达8.3万个,其中农副产品专业市场8220个,初步形成了全国大市场、大流通的新格局。
    建设新一轮“菜篮子工程”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第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基本上满足了城乡居民生活从温饱向小康迈进的初始阶段的需要。但是,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去年出现了部分产品供给偏紧和价格大幅度上涨,群众反映比较强烈。
当然,导致去年副食品价格上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外部看,主要是物价总水平上升的拉动、粮油价格上涨的带动和化肥饲料等成本因素的推动。从内部看,近年来,“菜篮子”产品的供求和产销格局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
——消费需求跃升,生产发展和结构调整难以及时跟上。1992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比上年增加18.3%,1993年增加28%,1994年增加36%,达到了3179元,比1991年增长了1.06倍,扣除物价因素,实际收入增长了30.7%,平均每年增长9.3%。这么高的增长速度尤其是居民名义收入3年翻一番的速度是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由于城镇居民的食品消费数量在前一阶段已经有了很大的增加,从吃饱向吃好转变,这就要求“菜篮子”生产在保持总量增长的同时,积极调整产品结构,增加优质产品的生产供应。
——产销格局发生变化,产销衔接难度加大。近年来,“菜篮子”产品产销格局出现了很大的变化。一是随着各大中城市建设的发展,城市近郊的老菜田和其他副食品生产基地不断被征占,而新菜田新基地未能及时补充到位。二是随着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迅速发展和中小城市的迅速成长,不仅当地农民分散化的养猪种菜日渐减少,而且加入城市商品消费的人口迅速增加,形成了一大批新的消费群体。过去那种周边地区产品完全向就近大中城市集中的单一流向的格局已经改变,这就增加了产销平衡的难度。
——流通环节问题突出,流通效率亟待提高。流通问题是当前“菜篮子”产销工作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去年副食品价格的上涨,既有流通环节过多、收费罚款现象严重、市场秩序混乱等问题,也有经营规模过小、流通费用过高的问题。尤其是零售环节,每个菜贩日销售量不过一二百斤,而各项收费、家庭生活开支和预期经营利润都要打入其中,价格自然要成倍提高。由此可见,必须进行流通方式的创新,扩大经营规模,提高流通效率。
——市场波动频繁,市场主体的组织化程度低。近年来市场波动的周期呈现不断缩短的趋势。过去生猪供求波动周期一般为2—3年,现在却变成了一年一周期。去年年初猪肉还销售不畅、价格偏低,年中开始供给偏紧、价格暴涨,今年年初又出现了供大于求、价格下降的情况。为有效地缓解市场波动,一方面要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另一方面要不断提高各类市场主体的组织化程度,减少盲目行为,促进市场的平衡与稳定。
从上述四个方面可以看出,当前“菜篮子工程”建设的任务仍相当艰巨,不容懈怠。
    突出重点,抓紧实施新一轮“菜篮子工程”
在第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的基础上,建设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就是要根据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大多数城乡居民在今后几年内将陆续实现小康生活所提出的新要求,进一步扩大“菜篮子”产品的生产能力,继续改革产销体制,加快市场体系建设步伐,促进贸工农、产加销一体化经营。
(一)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城郊副食品生产加工基地。
各大中城市被占的菜田面积必须尽快恢复,老菜田减少过多的城市应抓紧进行基地的外移和重建工作,切实保证菜田建设资金的落实到位。今后各大中城市郊区的蔬菜生产要以高低档菜为主,保两头让中间。保证低档大路菜的生产,主要是照顾低收入阶层的需要,并对菜价起稳定作用。低档大路菜一般是产量大、价格低、长途运输不合算的露地品种,必须由郊区就近生产。高档菜生产需要较好的设施和技术,是郊区生产的优势,大中城市要不断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品的质量档次。大中城市可以指定或新建一批猪、禽饲养场作为调节生产基地,其产品由市政府指定部门收购,平时适当储养,必要时大量上市,以调剂市场。
(二)建设一批全国性、区域性“菜篮子”生产基地。
在进一步搞好城郊基地建设的同时,要尽快规划建设一批大型的农区“菜篮子”生产基地。全国性、区域性的蔬菜生产基地主要建设粤、桂、川的南菜北运基地、黄淮海流域的冬春菜基地和三北地区的度淡补充基地。尤其要重点扶持黄淮海流域蔬菜基地的发展。生猪生产主要建设川、湘、赣等传统农区基地、沿海规模养殖基地和东北粮食转化饲养基地。水产生产主要建设沿海养殖基地、淡水养殖基地和远洋渔业。
(三)大力促进技术进步,搞好技术服务体系建设。
在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中,必须紧紧依靠技术进步,全面提高产品质量。为此,一要加强良种的培育、引进和开发工作;二要改善种养环境,积极发展无公害、绿色食品生产;三要生产、加工配套发展,不断提高副食品供应中加工产品的份额;四是搞好技术服务体系建设,稳定农牧渔业科技推广机构和队伍。
(四)大力发展农民购销合作组织和贸工农、产加销一体化经营,逐步实现农业产业化。
国内外的经验表明,发展农民合作购销组织和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效地组织鲜活农产品产销的主要形式,也是把千家万户的分散生产与大市场有机地联系起来的主要途径。各地要认真总结这方面的成功经验,引导和扶持各种类型的一体化经营组织和农民合作购销组织的发展。
(五)切实加强以批发市场为中心的农副产品市场体系建设,积极推动流通方式的创新。
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必须做到生产与流通并重,进一步加大流通改革与发展的力度。在大中城市和主产区,都要依据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加快以批发市场为中心的农副产品市场体系建设的步伐。同时积极探索批零环节的流通方式创新。连锁经营、配送中心、直销市场、早市晚市等方式都应鼓励探索。
此外,必须继续坚持现行的有关建设“菜篮子工程”的各项政策措施,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体系,从而尽快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稳定的、高效率的“菜篮子”生产供应体系。
(附图片)
题图照片为“鲁南菜园子”山东省苍山县兰陵镇艾曲村的蔬菜大棚。
新华社记者 冯杰摄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杂谈

  消除“水”灾之患
罗先旺
前段雨季和汛期,不少地方遇到水灾。许多地方积极恢复生产,重建家园。可也有少数地方凭借水灾作文章,手心朝上,一靠二要。某地在向上级的灾情报告中称,有多少农田受渍,多少鱼池被淹,多少房屋倒塌,多少工厂停产,直接经济损失若干,数字颇详,言之凿凿。群众对此很气愤:灾情确实有,哪有那么大?简直是报“水”灾嘛!
往水灾里面掺水,这就是名副其实的报“水”灾了。为什么少数地方的领导不惜夸大数字,虚报灾情呢?主要是功利思想在作怪。报“水”灾一是立竿见影,可以得到更多的救灾款、救灾物资等。而且,可以据此要求扣减本地应上缴的税收任务或粮棉指标等。二是从长计议,可以为工作或政绩垫个底:年终考核结帐,干得好,是“大灾之年夺丰收”,干差了,说是“受水灾影响”,谁还能追究到老天的头上去?!
往其它的什么灾害里掺“水”,同样也是报“水”灾。
“水”灾不仅可以报,而且往往还很容易报出去,这是问题的另一面。有的主管部门或上级领导喜欢看材料,听汇报,不深入基层,不重视调查研究,任凭部属说一是一,说二是二。这种官僚主义作风助长了报“水”灾的不正之风。
报“水”灾的危害显而易见。一是有的人从报“水”灾中尝到了甜头,哪还有什么进取之心?二是损害了大多数人的积极性。既然会干不如会“哭”,那谁还会下大力苦干?三是影响了正确决策。灾害不是小事,关系国计民生,如何安排人力、物力、财力,必须科学决策,决策的依据当然离不开那些数字。如果数字不实,报“水”灾的多了,势必导致决策失误。因此,必须上下努力,坚决消除“水”灾之患。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来信

  河南农药供应形势严峻
编辑同志:
据有关部门预测,今年河南省农作物病虫害特别是棉铃虫为重发生年,预计全省年需防治农药3万吨左右。但由于商业库存下降,货源十分紧缺,加之市场管理失控,经营渠道混乱等因素影响,供应形势十分严峻。
一、无论是数量上还是品种上都有比较大的缺口。截至1994年底,全省供销社系统库存农药1.47万吨,比1993年同期下降26.1%。而今年全省计划安排生产量也仅有1.15万吨,加上年初库存,货源总量为2.63万吨,如扣除合理库存,全省资源总量缺口达1万吨以上,特别是一些主要品种1605、甲铵磷、敌敌畏、敌百虫等,有的存货很少,有的已经断档。
二、采购困难。主要原因是货紧价高。今年以来,农药出厂价格猛涨,如40%氧化乐果乳油,出厂价每吨高达2.1万元,比去年同期上涨45%。虽然出厂价连续上涨,采购仍异常困难,有的经营单位提前预付货款2—3个月,厂方仍不给发货。
三、省政府关于农药储备的有关政策不落实。根据河南省政府规定,全省农药储备由省、市、地、县供销社农资公司负责,所需资金由农业银行解决,贷款利息由同级财政补贴。但近年来,一些市地县没有落实,造成谁储备农药谁赔钱的状况,严重影响了农药储备单位的积极性。
              河南省农调队 莫明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市场

  “中国板党”架金桥
覃虹
1981年7月,中国进出口总公司将板桥党参定名为“中国板党”。板桥人抓住机遇,致力于中国板党的生产与开发,全区党参常年面积已达到人均1亩。中国板党成为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板桥经济开发区的支柱产业。
板桥地处鄂西边陲,这里平均海拔1600多米,云雾浓,雨水多,霜雪期长,夏天短促,春秋相连。大自然的造化为板桥党参的生长提供了优越的条件。板桥党参品质独特,早在100多年前即直下广东,走出国门。但多年来,板党的开发没有形成规模,宝贵资源并没能给板桥人带来巨大的财富。
改革开放改变了板桥人“多种玉米,填饱肚皮”的传统思维方式。90年代初,板桥被恩施州政府确定为经济开发区,开发区把板党作为板桥经济振兴的突破口,鼓励国家、集体、个人携手开发,实行经营方式、资源开发、流通渠道的全面放开,形成了农民家家种党参,集镇居民户户经营党参的格局。1992年以来,板党年种植面积保持近20万亩,成品全部出口东南亚及港澳台地区,年出口量稳定在30万公斤以上。
年前,板桥镇被州政府列入重点“边贸口子镇”建设项目,这为中国板党的深度开发提供了机遇。目前,这里建成了占地40亩,投资580万元的中国板党交易市场,改造扩建了集镇给水工程,开通了直拨国际国内的程控电话,新修了7条村级公路。
入夏,这里成了“党参世界”,农民挖党参,镇上的居民加工党参,街头巷尾谈党参,宣传栏和墙报介绍的也是党参的生产、加工技术和板党行情。广东、广西、福建、浙江等地经营党参的客商纷至沓来,大小旅店均告客满。
中国板党,为板桥人走向小康架起了一座“金桥”。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村里人·村中事

  “点科台”
郭启朝
河南南阳市安皋镇自从今年镇广播站开办“点科台”节目以来,镇里农民们科学种田可便利得多了。
“传播科技知识,传递科技信息,推广科学技术,解答科技难题——欢迎收听热线点科台!”每到晚上,镇里广播这么一响,农民们便不约而同地朝自家的小喇叭围拢过来。
“苹果树得了腐烂病咋防治?”果园村一姓吴的果农刚一搭腔,里面就传出镇里聘来的苹果专家蒋新伦浓重的山东口音:“先用刀刮掉苹果树上的病斑,然后涂抹‘腐必清’。”余庄村棉农姜保成用高压汞灯诱到的棉铃虫蛾老逃脱,后来他在“点科台”的指点下,往灯下水池放把洗衣粉,那蛾子便被水里的泡泡粘住,扑腾、打转就是逃不掉,乐得姜老汉直喊“妙!”
农民们种地难免会遇到科技难题,人们心想,要是像点歌一样,也能从广播上“点”出自己需要的种田技术,那该多好。他们的想法很快得到镇广播站的重视。广播站聘请本镇的科技人员和遍布全镇的“田秀才”、土专家,做“点科台”的特邀主持人,轮流走入广播站直播室,为写信、打电话前来“点科”的农民解难释疑传技术。
镇党委书记秦鹏鸣告诉笔者,“点科台”给农民科学种田帮了大忙。如今,安皋镇已发展“两高一优”农田2万多亩,种植优质高效矮化苹果4000多亩,建成规模养殖场1000多个。农民们说得好:“喇叭一响,心里亮堂”,“守住点科台,种田能发财”。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新事

  桐河乡粮农喜拿“粮食存折”
本报讯刚刚完成售粮定购任务,河南省唐河县桐河乡800多农户又拿到了方便的“粮食存折”。
近年来桐河乡粮食逐年增产。全乡农户每年手中存粮高达200多万公斤,但鼠咬虫蚀和自然损耗高达8%。为了帮助农民科学储粮,桐河粮管所推出了“粮食存折”。由粮管所和县面粉厂、食贸公司一起开展代储、代加工、品种兑换业务。农户储存粮食时,由粮管所按农户总储量发放粮本,每百公斤每年收取保管费三元,不愿付款者,可扣小麦两公斤作为保管费。凭粮本随用随取,可换面粉、面条、馒头等,也可兑换其它粮食,各作各价。粮食部门则科学储存或转化增值,以盈补亏。
这项业务自6月10日开办以来,已储存小麦几十万公斤,据估算,仅此一项年节约粮食4.5万公斤。
(金少庚丁明顺)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新事

  青州涌现数百家“粮食储蓄所”
本报讯到6月底,山东省青州市已涌现250多家“粮食储蓄所”,为农民储存粮食450多万公斤。
青州市是著名的产粮大市,今年粮食总产达4.8亿多公斤,农民手中存粮达7000多万公斤。但由于农民缺乏科学的储粮知识和储存所需的保管条件,每年浪费达10万多公斤。今年夏收一结束,市粮食部门便在全市21处乡镇开办了50多家“粮食储蓄所”,与此同时,150多家个体面粉加工厂也开办了同样的粮食储蓄所。
农民凭“粮食储蓄所”发放的储粮本随吃随取,缴纳一定数额的代储金;储存的粮食不同品种之间可以调剂串换;可以按市场价卖给“粮食储蓄所”。既为农民节约了储蓄费用,减小了储粮损失,也方便了各类粮食部门保持稳定的粮源,增强了市场竞争力。
(褚兴春)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夏津县推行“低耗农业”
本报讯山东省夏津县针对农业生产中存在的无效投入过多造成成本提高、效益降低的问题,积极引导农民改进农业生产技术,减少无效投入,降低生产消耗,推行“低耗农业”。
一是改进灌溉技术,通过推广地膜覆盖和使用塑料软管输水灌溉,每年减少无效水耗8000多万立方米。二是改进施肥技术,在引导农民多施土杂肥、畜禽粪的基础上,大力推广配方施肥,既培肥了地力,又能充分保证庄稼生长需要,每年为农民减少施肥开支80多万元。三是改进播种技术,在全县推广棉花点播、大豆和玉米精播技术,使每亩春棉用种量由原来的7公斤降到2.5公斤,大豆、玉米每亩播种量减少2公斤。四是改进病虫害防治技术,提高灭虫效率,大大降低了农药消耗。
(匙中林)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鄢陵县村头地边办花圃
本报讯以盛产腊梅闻名全国的河南省鄢陵县农民,在种好责任田的同时,在村头地边兴办花圃。目前,全县可供开发的4.5万亩房前屋后空闲地已被开发利用3.6万亩,栽种各类花、果苗木近千万株,占总面积的80%。
鄢陵县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扶持农民利用空闲地大力发展村头花圃。这些小花圃投资少,见效快,效益好。一般情况下投资一二百元,甚至几十元就可以了,几年就可大见效。有些当年投资投劳,当年即可见效。农民说,建一个村头小花圃就等于开了一个“小银行”。据行家们估计,鄢陵县的这1500个村头庄园,一年的产值在千万元左右。
(郑法魁)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

图上这位正在摇稻草绳的农家大嫂叫刘太荣,是江苏省宿迁市支口乡康堡村人。她根据自家稻草丰富的实际情况,买了一台机器摇草绳。几年下来,年年都有4000—5000元的收入。今年稻草绳市场行情看好,上半年,她就收入了8300元。 叶永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