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8月2日人民日报 第11版

第11版(学术动态)
专栏:学者论坛

  提高国民素质 保证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中国综合开发研究院“可持续发展”课题组
内容提要:国民素质的提高是经济质量和社会质量提高的坚实基础,同时也是消除贫困、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保障。目前,为加快实现“科教兴国”,实现跨世纪的发展,要狠抓提高人口质量问题,重视妇女儿童的健康,提高全民族的体力和智力水平,增强对科学教育的重视并加大投入,保证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
   一、21世纪归根结底是国民综合素质的竞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以及伴随而来的经济高速增长,引起世界的瞩目。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在迈向21世纪的过程中,我们应时刻清醒地认识到:未来世界的竞争,归根结底是国民综合素质的竞争。要保持经济持续的发展,就必须全面提高国民的综合素质。
国民综合素质由人的体力素质、智力素质、文化素质、科技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等多方面的素质构成,其中体力和智力素质又是科技文化素质的前提条件,科技文化素质则是国民综合素质的基础素质。一句话,人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重要的要素;这个要素能不能发挥作用,是由人的最基础素质来决定的。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国民综合素质尤其是科技文化素质在经济发展、世界竞争中越来越居于重要地位,以至于经济学家们把为提高这些素质而进行的活动称为人力资本投资。
纵观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人力资本由数量向质量扩展的历史。在工业革命前期,生产和技术水平还处于比较低的阶段,劳动基本上是手工操作,工业劳动力一般从农业中转移或从殖民地国家中获得,这一时期主要追求劳动力的数量补充。工业革命以后,逐步以机器代替手工劳动,科学技术成果不断应用于生产,从而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对劳动者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果说工业革命标志着机器替代手业操作,使机器成为人手的延伸,那么20世纪中叶后微电子工业和电子计算机的出现和发展则标志着电子计算机代替人脑的部分劳动。总之,科学技术发展总的趋势是以教育水平比较高的劳动者代替教育水平比较低的劳动者。同时,科学技术和生产的发展,将把劳动力推向一个不论智力水平还是健康水平等综合素质方面都越来越高的阶段。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营养的改善、疾病的控制、智力水平的提高对人体的健康有重要影响。经济学家将民族的健康状况称之为经济发展的健康存量,认为它同样是决定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变量。据世界银行对8个发展中国家的研究表明,在这8个国家中,由于疾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平均相当于其年收入的2.1—6.5%,因此,减少疾病可以相应地提高GDP(国内生产总值)。在我国,由于体力和智力因素导致的健康问题危害到经济生活的数量和质量的例子到处可见。譬如,我们注意到这样一个重要的经济事实,在我国,缺碘人口占地区人口的比例与地区间人均GDP差异之间显著相关,一个地区缺碘人口比例越高,地区的人均GDP越低。目前,我国有4.2亿人生活在严重缺碘地区。在这些地区消除碘缺乏对消除我国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具有重要影响。我国黑龙江省桦川县苏家店乡的集贤村是一个典型的案例,以致时常为国际控制碘缺乏理事会(ICCIDD)所引用。1978年以前,缺碘导致该村80%的人口受到严重的智力损害。后因防治措施得力,碘缺乏危害得到有效控制并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消除,九年内人均年收入提高了近25倍。除碘缺乏危害以外,目前我国其他地方病、流行病对人民健康、经济发展的危害也十分严重。
由此可见,国民综合素质不仅影响到一个国家的整体形象,而且影响到一国的经济实力和竞争力。展望21世纪,世界的发展越来越依靠知识和技术进步,科学技术已成为推动现代生产力发展的最活跃因素和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力量,因此,要使我国国民经济持续、稳定、更快地发展,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高度重视提高国民综合素质问题,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知识和劳动者素质、依靠内涵扩大再生产的轨道上来。
   二、提高国民综合素质是实现我国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保障
在我国经济建设的过程中,根据我国的国情,将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走持续发展的道路,是国家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而提高国民综合素质则是实现我国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保障。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增长与可耕地缺乏最为突出的国家之一。近年来经济高速增长所带来的工业化、城市化造成可耕地的大量减少使这一问题更为严峻。目前,我国人口增长的绝对量为每年1500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粮食和其他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的增长已经难以适应人口增长的需要。人口增长与水资源的矛盾也极为突出,城市和农村缺水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在有些地区和城市,已经是瓶颈问题。可见,人口增长和自然资源缺乏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基本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在于,在控制人口数量的同时,提高人口质量,用人力资本代替自然资本。这样,不仅能实现对“增长极限”的突破,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替代并保护自然资源。
在经济高速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的问题上,从一些国家的经验看,走“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路径是不可取的。那么,要实现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双目标,就要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引入新的管理和机制,在开发新资源的同时,以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为基础,最大限度地减少单位产出中的资源消耗。这些都有赖于国民综合科教文化素质的提高和国家综合科技实力的发展。
要提高国民综合素质,实施持续发展战略,就要狠抓人口质量的提高,为经济质量和社会质量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从根本上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我国不仅是人口多的问题,而且还存在提高人口质量的问题。在我国,文盲人口比例较大,城市职工中低技术和低教育水平职工所占比例较大。我国公共卫生条件仍有待改善,严重危害人口质量的地方病、流行病仍有待消除。同时,我国还有几千万人处于贫困状态。贫穷和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是影响人口素质的大敌,并会进而影响到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
由此可见,在我国实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的战略中,提高国民的综合素质是解决人与自然、经济与环境等问题的核心。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就是要通过国民素质的提高,改变外延型增长战略所引起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巨大浪费的状况,实现以技术进步为基础的内涵型发展战略。
   三、提高国民综合素质,加速实现我国科教兴国的战略部署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明确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部署,这必将促进我国生产力的大发展,加快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科学教育不仅能兴农、兴工,而且能兴国,这已成为全民族的共识。科教兴国的基础前提是全民族的科学教育文化素质的大提高,这又有赖于体力、智力、健康等基本素质的提高。因此,科教兴国,要先兴科教;科教要兴,必须先投资于民,提高国民的综合素质。
不论是从美国、英国、德国等发达国家近百年经济发展的历史,还是从六七十年代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经济腾飞的事实,都可以看到国民综合素质的提高尤其是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在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经济发展中的根本作用。90年代初的一份关于美国的研究报告表明,仅技术进步这一项就占了自1945年以来美国产出增长的50%以上,其中提高人口素质对技术进步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影响。与之相比,劳动力的增加只占27%。日本明治维新后的迅速工业化是以其原有很高的识字率水平以及大力推进教育事业,尤其是对工程技术人员的培训为基础的。韩国的人力资本积累始于20世纪初,40年代后期和50年代推行了重大的教育计划,60年代初,以其坚实的人力资本基础加速推进了工业化进程。世界银行的专家研究表明,劳动力受教育的平均时间增加一年,GDP就增加9%,即受三年教育与不受三年教育相比能使GDP提高27%。
在我国,要实现科教兴国,提高国民综合素质,目前要抓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全社会都要重视科学、教育的投入,切实解决科教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另一方面,要花大力气提高人口质量,以适应现代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从婴儿和孕妇抓起,重视妇女儿童的健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营养状况,从体力和智力上强健国民的体魄;增强劳动者的在职培训,提高全民族的教育水平;减缩贫困,保护生态环境,为子孙后代创造可持续发展的条件。这些为保障社会长期发展的投资,从短期来看好像没有直接的经济效益,是要“花钱”,但从长期来看,其经济效益和创造的财富是直接而巨大的。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要注意通过发展政策调整矫正“市场缺陷”。纯粹用市场自由发展的办法并不能解决环境污染、贫困和分配不公、教育和医疗卫生等一系列重大社会问题,需要政府的积极干预和引导,以便克服“市场缺陷”,实现社会的持续发展。因此,国民综合素质提高的问题,需要在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政府的合理干预行为,需要企业家确立利润目标的同时确立社会责任目标,需要全社会的重视和参与。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科教兴国的战略目标,才能提高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质量,为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作出贡献。
(课题组成员:李罗力、唐杰、唐惠健、李津逵、郭万达、武良成)


第11版(学术动态)
专栏:学术动态

  “历史观和方法论”研讨会观点简介
宋小庆
六月六日,由北京市史学会和国家教委社科发展研究中心联合召开了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学术研讨会。来自各高校、研究机关的专家学者五十余人参加了会议。现将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一、史学研究与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与会者一致认为,史学研究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马克思主义是迄今为止最科学、最完善的理论,只有运用它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去分析历史,才能够把握本质、明辨是非,使历史得到最清楚、最全面的解释。与会者指出,任何人研究历史都会有历史观和方法论,都会有理论的指导,只是存在着自觉与不自觉之别、正确和错误之分。要有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就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如何更好地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研究,是历史学能否进一步发展的关键。
与会者对当前淡化马克思主义的倾向及其对史学的影响表示了极大的关注。当前某些人肯定西方的殖民侵略、贬损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推崇改良、否定革命;认为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已经过时。对此,与会者认为,必须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和方法论予以回答和澄清。有的学者指出,现在有人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在编造历史。当前学界中所以出现怪论,是与对马克思主义重视不够密切相关的。
   二、关于中国近代的根本任务
与会者认为,许多观点之所以引起很大争议,是因为某些学者对中国近代的根本任务的认识存在着相当大的分歧,而这种分歧又是由不同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所决定的。
有些人认为,史学研究应超越感情的局限,要肯定殖民主义为东方走向现代化提供了唯一的机会。对此,有的学者指出,人都是有感情的,批评或肯定殖民主义,只是表现出不同的感情而已。现在有人试图夸大殖民主义传播文明的作用,贬低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就方法论而言,这些人在研究历史时往往把近代中国抽象化,脱离独立和民主这个近代中国的根本任务,而孤立地谈论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和近代化问题。实际上没有独立和民主作保障,仅靠办几家工厂不可能真正实现现代化。中国近代的任务首先要解决的是反帝反封建、争取民族独立和政治民主,而不仅仅是引进科学、发展工业。
   三、关于“激进主义”问题
有一种观点认为,戊戌维新、辛亥革命、五四新文化运动等均是近代激进主义的产物,它不仅中断了中国近代的正常发展,而且严重地影响到当代中国的发展。
对此,与会者指出,所谓激进主义,是某些人在研究西方哲学、政治思想史后,结合对中国现实的看法所得出的错误结论。不从复杂的历史现象出发,在没有对这些现象给予合理解释、甚至连史实都尚未弄清之前,就把所有问题,包括后来的失误均算到所谓激进主义头上,这显然违背了最基本的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研究方法,其结论必然是错误的。从历史观和方法论看,该思潮有两个特点:首先,把现实中的一些观念硬往历史上套。如现实需要稳定,他们即把稳定看成近代压倒一切和衡量一切的标准。而所有的起义、变法和革命则都被指责为不利于稳定而遭到否定。其次,研究历史的出发点不是既成的事实,而是某种假设。如有人认为按清末“新政”的路子发展下去,中国就可以完成现代化。然而,“新政”的破产是历史而非假设。
有的学者在回顾了近代革命的历史之后,针对当前某些人对革命的责难指出:近代史上始终存在着革命与改良之争。近代中国的特定条件决定了改良失败的历史命运。当改良无法解决矛盾时,就会爆发革命。即使是失败的革命,其积极作用也不容否定,取得胜利的新民主义革命的意义更是不容抹煞。现在,有人根据自己的政治情绪或爱好得出否定近代革命的结论,这是一种反科学的学风。
还有一些学者指出,有些人并没有深入地研究历史,他们只是根据对现实的感想来否定近代的革命。但历史学是科学而不是感想。


第11版(学术动态)
专栏:

  新亚欧大陆桥与日照桥头堡关系研究汇报会述要
大雁
7月20日,国家科委、国家计委、对外经贸部在北京联合召开“新亚欧大陆桥与日照桥头堡关系研究”汇报会。国家科委,国家计委,对外经贸部,中共山东省委、省政府等单位领导、有关专家学者等20多人,出席了会议,听取汇报,交流意见。
90年代以来,亚太经济的迅速崛起,由此推进了亚太与欧洲经济贸易的持续增长。新亚欧大陆桥必将成为联结亚欧的国际贸易运输大通道,形成国际经济大走廊。它也必将为我国沿桥地带的发展带来了历史性的机遇。近年来,日照市政府根据山东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抓住这一机遇,确立东方桥头堡的发展战略,以使日照成为联接亚欧洲的海陆交通的“枢纽”,成为陆桥经济带名副其实的东方桥头堡,从而加快发展自己。为此,日照市政府与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共同承担,组织一批专家学者,进行了大陆桥、桥头堡及相关理论的调查与研究,完成了“新亚欧大陆桥与日照桥头堡关系研究”课题的研究报告。
与会者听取了该课题组的汇报之后,进行了讨论。山东省委副书记、常务副省长宋法棠指出,日照市是山东省新兴港口城市,处在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的战略位置上,具有突出的开发优势和巨大的发展潜力。会议一致认为日照市政府与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共同完成的研究报告,基本论点正确,是我国目前关于新亚欧大陆桥研究的一篇力作;通过了将其报告的主要论点及有关项目纳入《中国21世纪议程优先项目计划》中去的决定。
在汇报会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名誉主任马洪作了总结发言,他指出:日照市实施沿桥地带及桥头堡开发开放战略,表明了山东省在发展大陆桥经济地带上力争后来居上的信心和决心。我国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实施沿桥地带及桥头堡开发开放战略,已是大势所趋,这是抢占21世纪经济发展制高点的战略问题。因为,新亚欧大陆桥的贯通,必将发展为以陆桥运输产业链为基础的、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汇融合的巨大经济带,从而重振丝绸之路雄风。这对于改变我国中原、西北等广大地区开放滞后的局面,促进我国南方与北方、东部与中、西部经济的协调发展,提高综合国力,无疑有着深远的意义。因此,我们要在搞好沿海、沿江、沿边地带开放的基础上,乘势而上,采取大的举措,切实把沿桥地带开发开放搞好,从而与华南经济带、长江经济带、环渤海经济带南北呼应,形成“四沿”开放、东西南北中全方位腾飞的新的发展格局,为实现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11版(学术动态)
专栏:报刊文摘

  确立新的文化价值观
韩庆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人的塑造》一文中指出: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场深刻的革命,其中最艰难和最重要的,是变革与旧体制相适合的旧的文化价值观,建立一种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本质要求相适应并作为其基础的新的文化价值观,这一文化价值观的核心,是能力本位。确立以能力本位为核心的文化价值观,其根据在于:一定意义上,市场经济是“能力经济”,市场经济体制本质上要求人从对权位的追逐转向对自身发展的追求;社会主义的原则,是倡导每个人能力的平等、自由和充分发展;人口多这一中国国情,要求我们必须把充分开发和发挥每个人的潜力、能力当作一项带有根本性的战略任务来抓;在现代发达国家,人的能力全面发展的价值观念正在提高,而对物质方面的兴趣趋于淡薄,这种情形反映了现代文化价值观发展的主要趋势,也说明人的能力价值高于其它价值;马克思站在社会发展的高度,把人的能力的充分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则;人类的生存方式必然要求人们关注自身能力的提高和发展。所谓能力本位,主要有以下五方面的基本内容:(一)能力本位的含义。能力本位,指的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文化价值观,应建立在注重人的能力充分正确发挥这一基石之上,人的一切追求、一切活动和一切关系都要围绕如何正确发挥人的能力旋转。这里的能力,特定指人作为人应具有的一般能力、从事特定的社会职业(社会角色)活动所必需的特殊专业技术能力和个人为集体、社会创造社会财富的能力。(二)能力本位的精神实质。能力本位旨在倡导每个人通过充分正确发挥其创造能力和独创个性,为社会多做贡献,实现人的社会价值,因而它本质上是与集体主义道德一致的,与个人利己主义相对立的,是一种最大的道德。(三)能力本位的社会价值导向。能力本位要求社会制度、社会体制、社会组织、社会运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人的一切活动都要以有利于人的能力发挥为价值导向,要求建立一个以能力发展为价值导向的能力社会。(四)能力本位的个人价值取向。能力本位,要求每个人把能力最大限度的发挥作为自己人生的价值取向,并力求做到人尽其潜、人尽其能、人尽其才、人尽其长和人尽其用。(五)能力本位的文化地位。能力本位,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本质要求相适应的新文化价值观的核心,一方面,它反映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本质要求,另一方面,其它有关的文化价值观(创造观、效率观、竞争观、理性观、主体性观、自主观、个性观等),不同程度上都是以人的能力为基础和核心的。能力本位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才能实现,目前有些条件还不完全具备,所以,它的实现还需要一个过程,也需要人和社会长期的共同努力。确立能力本位,对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化的建设,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促使社会组织及领导干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帮助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进行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摘自《中国社会科学》一九九五年第三期)


第11版(学术动态)
专栏:调查与思考

  不能削弱普及高新技术知识的宣传
倪汉虞
信息高速公路是现代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必然结果,因此,信息高速公路作为高科技知识的宣传,作为科技知识普及的一种手段,不应该“降温”。长期以来,由于历史和观念等方面的原因,我国在科技宣传方面是薄弱的、滞后的。改革开放后,我国对科技宣传有所加强,但由于宣传的广度和深度不够,在不少地区和部门,仍有相当大的“空白”。最典型的例子,是“电脑算命”,一些地方出现以现代化装置的电子计算机,预测人生婚姻等的现象。对科技知识宣传、普及的情况,笔者因工作关系还作过调查。1994年7—8月,上海科普出版社和上海《中学生知识报》联合举办初中生的“‘科普小博士’知识竞赛”。笔者用问卷的形式,对参赛的一部分学生作了有关科技知识的需求、科技宣传程度等方面调查,被调查的学生共56位。在需学习的科技知识栏内,计算机、通讯技术占首位。在评价社会对科技宣传强、一般、弱栏内,认为目前社会对科技知识宣传一般的,有34位学生,占全部调查对象的60.7%;认为科技知识宣传弱的,有11位学生,占全部调查对象的19.6%。
科技宣传弱,从科技知识普及角度来说,表现为科技宣传的广度和深度不够。以信息高速公路为例,尽管目前有不少报刊很注意这方面的宣传,但由于人们因职业、受教育程度、地域等方面的原因,除有关行业和有关专业人员对此有所了解或了解比较多外,广大的公众(中小学生、工人、农民等)对此熟知不多。
信息高速公路从技术上讲,是光缆、激光和以多媒体为标志的计算机技术与多种通信手段相结合。因此,结合宣传信息高速公路,进一步介绍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等的有关知识和国外研究动态,最新科技成果,是一次高新科技知识的普及。我国人口多,高新科技知识的宣传和普及,是一项艰巨的、长期的任务。因此,实事求是地介绍和宣传国内外高新技术的发展与前景,有利于科技知识的普及,也有利于提高民族的科技意识和文化素质。


第11版(学术动态)
专栏:调查与思考

  不可忽视科技教育
——青年一代科技意识的调查
张星瑞
以科技和经济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成为决定一个国家国际地位的主导因素。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关键的是发展科学技术,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推动经济发展,而科学技术事业的兴旺和发展,从长远上看依靠的是青年一代。但是,从笔者所做的调查来看,青年一代科技意识现状,很值得人们关注。
目前,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乡镇企业,它们都面临产业结构、技术结构的调整和对传统技术的改造,其发展都依赖于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千百万工人的智慧和劳动,依赖于他们较高的科技素质。然而,有关部门的统计表明:当前青年工人已占工人总数的80%左右,有的企业高达90%。他们技术水平较差、文化素质较低。加之近年来教育结构失调,中技校毕业生只能满足工厂所需要技工的47%,致使建筑、市政等体力劳动所占比例较大的部门的工人,几乎全部都是进城的农民,他们的大多数人没有受过有关的职业技术教育和训练。这正是我国劳动生产率不高的重要因素。有人进行过比较研究:把沈阳水泵厂与日本的一个同类工厂相比,日本厂的劳动生产率是沈阳水泵厂的10倍,产量高出50倍。重要的原因之一是日本厂技术人员占全厂职工的1/3,而该厂只占7%。日本厂的高级技工占38%、中级技工占49%、初级技工占13%;而该厂高级技工占5.4%、中级技工占36%、初级技工占58%。就是说,在沈阳厂技术工人中,一多半是初级技工,因而无法和日本厂竞争。沈阳是我国老工业基地,职工文化技术素质相对较高,尚且如此,其他地区就更差了。
下面的资料更足以说明我国青年工人技术水准的现状。近年来,河北省部分市举办了青工技术竞赛。从百万青工中逐级选拔,选出技术尖子,按照五级应知的标准命题考核。石家庄市理论及格率仅为40%,操作及格率也只有65%。唐山市的车、电、钳三个工种的竞赛中,操作考试及格率分别仅为48%、27%、26%,理论考试及格率分别只有4%、3%和0。北京是文化水准较高的城市之一,在160多万工人中,只有3%是高级技工,17%是中级技工,初级技工占了80%,而工人技术水平的合理结构,则应该是高级技工占8—15%,中级技工占50%,初级技工只占少数。青年工人技术水平这种低下的状况,短时期难以改变,严重地影响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从而严重影响了我国劳动生产率的增长。
从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农业部门来看,改革开放以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以及一些大城市的郊区等经济发达地区,农业生产的机械化程度和农业现代化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初步改变了落后面貌。但是,从我国农业生产的总体情况来看,仍然是以手工劳动方式为主体的传统种植业。因此,实现农业现代化是我国发展的战略任务。要发展农业生产,必须依靠科技进步。科技兴农、科技致富,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农民特别为农村的知识青年接受。广大农村青年开始把科技作为发家致富的手段。我国广大农村数以万计的农民自发组织起来的“农民科技协会”、“农业科技小组”,正在农业生产上发挥作用等等。这些事实都说明广大农民的科技意识正在增强。但是,必须看到,我国文盲人口绝大部分在农村,农村青年的科技素质并不高,多数人还固守靠天吃饭的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农业人口中,万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仅占1.2%,农业科技人员受过高等教育较少。要根本改变我国农业生产的面貌,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设备来武装农业生产,形成农业生产要素合理组合的农业科学管理和生产布局,必须在充分调动农业科技人员力量的同时,迅速提高广大农村青年的科学文化知识水平和科技素质。
再从青年学生的技术意识来看,他们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不仅要具备掌握当代科技最新成果的专业素质,而且要具有强烈的探索科学技术的竞争意识。特别是人文、社会、经济等各专业的青年学生,要了解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现状和新趋势,具有较强的依靠科技、发展科技的思想观念,从而在他们走上实际工作岗位后,能够在本职工作中重视科学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但是,从现在青年学生的思想动向来看,一部分青年学生在价值取向上出现误区。一些理工科专业的学生,宁可改行去搞别的,也不愿从事艰苦的科技工作。一位学习高科技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在中外合资的服装公司经营新潮服装,他的服务员,全部是大学本科毕业生。他们所学专业确是荒废了。笔者在北京某学院管理系的一个班级中作了问卷调查:在被问的41人中,毕业后愿到科技部门工作的只有1人,愿到公司、企业工作的18人,愿意从事党政机关工作12人。对当代重大科技成果关心的8人,不感兴趣、不关心的16人,无所谓或不知道的6人。当然,文科大学生的观念和选择与他们专业有关。但是,这也反映了青年学生缺乏科技意识的状况。
造成以上现象的原因很多,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科技教育一直为人们所忽视。国家和地方对社会公众进行科技普及教育的科技机构,寥寥无几。以中国字头的国立科技馆,不过三四个,这与我们的社会主义大国很不相称。大多数学校的科技教育十分薄弱。由于长期缺乏科技教育,使青年学生缺乏科技意识,不能理解掌握当代科技发展的现状、特点和有关的科技知识,与搞好自己的专业学习的重要关系。显然,加强对青年科技教育、提高青年的科技素质和科技意识,是各部门、各条战线迫切的战略任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