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7月7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读者之友)
专栏:读者点题

  当家理财有学问
本报记者闻佳平
如果有人问:“你会花钱吗?”可能不少人会觉得可笑。但面对肉铺菜摊前犹豫不定的主妇和因股票的涨跌而喜怒无常的人们,你会意识到,问题并不那么简单。如果说“能挣会花”在过去体现的只是一个人的能力的话,在今天则是一门理财的艺术。
    摸清家底
也许是职业的习惯,记者在了解一个人的经济状况时,总会问一句:“您每个月的收入是多少?”要在几年前,几乎所有的人都会毫不犹豫地答出来,而现在面对同样的问题,不少人却颇费踌躇,禁不住需要掰起手指掐算起来……其实并不只是记者在采访中会遇到这样的难题。国家统计局城市社会经济调查总队住户调查处处长陈晓杰说:“过去我国城镇居民特别是职工的收入比较单纯,主要依赖工资收入,顶多再加上奖金,统计起来简单而精确。近年来,城镇居民家庭的收入来源越来越多,收入结构越来越复杂,统计指标也不断增加。在很多家庭中,工资已经不占主要的地位,各种非工资性收入开始起主导作用,而这部分收入隐蔽性很强,因此调查统计的难度也越来越大。比如除了固定工资、奖金之外,还有记时工资、记件工资、加班工资、津贴补贴、利息股息、遗产馈赠……而这些还不能囊括一个家庭所有的收入来源。”
收入只是构成家庭财产的一部分,或者说是家庭财产的增加值,现在许多人连这部分都说不清楚,那么自己的总“家底”有多厚,恐怕更是一笔糊涂帐。记者在京城走访了几户人家,其中既有机关干部、公司职员,也有大学教师,还有私营公司老板,或者是“一家几制的联合体”。他们有的只能说清有形资产,有的能说清无形资产;有的能说清固定资产,有的能说清流动资产……几乎没有人能说明自己的全部家产到底有多少。
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但面对家庭财产这个斯芬克斯之谜,不论当局者还是旁观者,真正清楚的人并不很多。天津社会科学院院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王辉先生在经过大量的调查研究之后,提出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摸清“家底”,也许对您有所启迪:
1.人力资源,即家庭的人口数量和劳动力数量,这是家庭最重要的家底;
2.财力资源,即各种金融资产,如银行储蓄、有价证券、手持现金等,这是创造财富的资本;
3.物力资源,如房产、交通工具、机器设备等,这是创造财富的工具;
4.教育资源,家庭成员受教育的程度是创造财富的最重要的软件载体;
5.社会资源,广泛而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创造财富的无形资产。
   合理消费
人们挣钱不说完全是为了消费,至少可以说主要是为了消费。消费是维持家庭生产和再生产的基本途径,也是刺激商品生产的动力之一。收入与消费是一对永恒的矛盾。在家庭收入一定或有限的情况下,当家理财的全部技巧可能都表现在如何消费上。
消费行为人人都有,但消费的艺术却各不相同。1994年我国城镇居民的平均消费结构如下:食品消费1422.49元,服装消费390.38元,耐用品(家用电器等)消费251.42元,医疗保健消费82.89元,交通通讯消费132.68元,娱乐教育消费250.75元,居住消费193.16元,其他消费101.52元。
从统计学的角度来说,这个消费结构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参照系。一般而言,您的消费支出越接近这几个平均数就越合理,越远离这几个平均数就越不合理。
显然,这种“平均消费”结构掩盖了个体的差异。其实,消费是一种最富有个性的行为。不同收入水平的人会有不同的消费习惯,收入水平相近的人也会因为消费艺术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特色。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消费行为总是千差万别的:既有理性消费,也有从众消费;既有情感型消费,也有冲动型消费;既有超前消费,也有滞后消费……更何况还存在着性别、年龄、文化修养、审美情趣的差异!
什么样的消费是合理的?不同的个人、不同的家庭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原则上,用最小的消费支出达到最大的需求满足,这样的消费就是合理的。正因为如此,日益丰富多彩的商品市场为不同的个人、不同的家庭发挥消费的艺术创造了广阔的空间,每个家庭都可以找到适合家庭实际情况的合理的消费模式。
   谨慎投资
改革开放使城乡人民不断得到实惠,人们手中的钱越来越多;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又为人们投资创造了无穷的机会。人们手中有了钱,既不会吃光用尽,也很少还会藏在家中坐等贬值。储蓄或投资以求得金钱的保值增值,已成为绝大多数家庭的共识。据有关部门统计,截至1995年3月底,全国城乡居民银行储蓄余额达2.3万亿元,社会现金流通量(含城乡居民手持现金)达7271亿元。如何合理地管理和使用如此庞大的资金资源,对国家、对家庭甚至对个人来说都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
据北京市统计局城市社会经济调查队1994年底对500户不同类型居民家庭投资意向的调查,选择定期储蓄的占71.1%;选择购买住房的占48%;选择投资实业的占45.7%;选择购买股票的占24.3%;选择活期储蓄的占24.3%;选择购买邮票、古玩、字画等艺术品的占16.3%;选择其它投资方式的占26.2%。
这组调查数据至少反映了这样两个事实:尽管储蓄在人们的投资选择中列于第一位,但居民家庭的投资方式已变得日益多元化;居民家庭对投资普遍采取了较为谨慎的态度,即追求安全可靠与利益最大化的统一。
任何一种投资都会带有一定的风险。敢于投资是金融意识增强的一种表现,而善于投资则是家庭理财最重要的课题。在目前投资渠道越来越多,而人们金融知识普遍缺乏的情况下,有的金融专家建议选择一种“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组合投资方式——“金字塔”投资方式,即40%储蓄、30%投资实业、20%购买债券(国债、企业债券等)、10%购买股票(外汇、期货等),也许符合我国家庭的最大利益。
中国有句大白话:“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虽然这本经包罗万象而又各有千秋,但恐怕家家都少不了要念念金钱经。常言道:“吃不穷,穿不穷,算计不到就受穷。”的确,家庭理财少不了计划,不论是消费还是投资,都是这样。


第9版(读者之友)
专栏:

  更新观念话理财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讲究勤俭持家,未雨绸缪,用钱时精打细算,非常注重将平时节余下来的钱积攒起来,用于应付生活中的突发事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经济生活中的不确定因素越来越多,消费领域越来越宽广,光靠辛苦攒钱已经不适应日新月异的市场经济的变化。虽然大家都有体验,今天的100元钱与10年前的100元钱不能同日而语,但我通过对孝感市500户家庭的问卷调查和长期综合观察发现,人们对付通货膨胀的手段还不多,具备“以钱生钱”意识的人也在少数,80%的家庭日常生活仍需要依靠辛苦攒钱来维持,85%的家庭把储蓄当作主要的投资选择,即使偶有投资者,也大多集中在风险小、周期短、能保全本金的领域。这固然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高有关,但是这也说明家庭理财观念还不够开放。希望人民日报有针对性地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中国人民银行湖北孝感市分行杨德智


第9版(读者之友)
专栏:普通人的故事

  杨阿姨的特殊工作
杨阿姨虽然今年60岁了,却一直不闲着。因为她有一种特殊的工作:义务为死人洁身。
杨阿姨干上这个工作纯属偶然。1964年冬,她所在工厂有一位女工因公殉职,她和一位大姐给这位女职工洁身。待洁身后给死者穿衣服时,那位大姐无论如何也穿不上,而杨阿姨却毫不费力就给她穿上了。杨阿姨给死人洁身就是从这一年开始的。
开始她只给女尸洁身,后来杨阿姨跨越性别界限,也为男尸洁身。一年春天,厂里的一位工程师去世了。当时只有一个16岁的女儿在身边。工程师的女儿来到杨阿姨家长跪不起,央求她去帮忙料理后事。杨阿姨真为难死了,人言可畏呀。可她又想,难道让一个姑娘家给她爹洁身穿衣么?沉默了半晌,杨阿姨有了她的“理论”:男性死者中,年纪比她大的当长辈看待,同龄的好比兄弟,年少的是晚辈。自己是过来人,这又是行善做好事,有什么可怕的呢?就这样,杨阿姨闯了“禁区”。
给死人洁身不容易,伸手就和脏、臭打交道,遇到瘫痪在床、长有褥疮的死者,那种令人恶心的场面更不待言。所以,做职业“洁尸人”的很少。但杨阿姨不同,她从小死了父母,讨过饭,做过童养媳,又给人家做过保姆,替人照顾病人,端屎端尿是经常的事。也许是坎坷的经历帮助了她,对死者所留下的各种场面她都习以为常,处理起来也驾轻就熟,很少需要死者家属帮忙。因此,本地及周边县市的人家有了丧事,大都乐意找她帮忙。
杨阿姨如此行善做好事,感谢她的人自然很多,有的甚至拿着成百上千元钱给她。当我问杨阿姨这事如何处理时,她回答得相当干脆:“一律拒收。”
杨阿姨虽然把钱看得很轻,却为钱受过冤枉。去年端午节前,一位老大姐刚刚去世,她就赶去给死者洁身、穿衣。正在这时,死者的4个儿女闯了进来向杨阿姨要钱。原来,死者生前有点积蓄,但没有交给儿女们,他们找了一番没找到,便怀疑是杨阿姨拿了,那个小儿子居然要搜她的身。杨阿姨气得掴了他一耳光。后来钱找到了,对方上门来赔不是。
像这样的冤屈,杨阿姨平生还是第一次遇到,我提醒杨阿姨多注意,她却十分坦然地说:“我相信掉进钱眼里的人是不多的,做好事是受人欢迎的。”
这就是做好事不图报的杨阿姨。
湖北松滋报熊亚明


第9版(读者之友)
专栏:实话实说

  我非东郭先生
谷显刚
去年农历腊月初三,我轻信了两个骗子的谎言,把刚从邮局取出来的260元稿费,借给了他们作回家的路费。因为他们向我哭诉身上带的钱是如何如何被人偷走了,唤起了我的同情心。当时他们还给我留下了工作单位的地址,并说到家后马上把钱寄给我。然而半年多过去了,仍不见他们寄钱来。
不久前,我借一次出差的机会,顺便到他们告诉我的那个单位去打听,可那个单位的人除了告诉我“本单位根本就没这么两个人”之外,还冲着我这么说了一句:“你纯粹是做了一回东郭先生……”
事后我反复思忖:我与东郭先生相比,有相似之处,结局皆一样——受骗了;但也有不同之处,东郭先生对兽性难改的狼大发善心而留下笑柄,而我把钱交给那两个人时,哪里能判断得出他们竟会是骗子呢?
至今我依然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一些有困难的人,并当作是人生的一大快乐。只是对事情先要进行一番分析,加强对骗财之人的防范。那件事早已过去,我又何必沉溺于受骗情结老想不开,以致于感到寒心和迷茫呢?社会上确实有一些骗子及其他居心不良的人,但同时还存在许多需要帮助的善良人,我又有什么理由因曾经上当受骗而拒绝伸出自己可以温暖他人的手呢!


第9版(读者之友)
专栏:事中有法

  告状怎能张冠李戴
徐爱民
近日,个体户史宏英拿着一纸诉状到河南省淇县人民法院起诉,淇县人民法院审查后裁定不予受理。史宏英诉称,她经营猪饲料,与一家养猪场有多年业务关系。一天,这家养猪场捎信让她送些饲料,于是她找到张某、李某两位运货人把饲料送往养猪场。不料养猪场的保管员不在,她就写下一张证明条,让张、李二人签上名,证明饲料已送到,然后将饲料卸下。后来,她多次登门讨要养猪场欠下的四万余元货款,但养猪场场长以未见到饲料为由拒付。无奈,她只好把张、李二人作为被告起诉,要求偿还欠款。
法院审查后认为,史宏英与养猪场之间存在拖欠货款纠纷,在这一债的民事法律关系中,史宏英是权利主体,养猪场是义务主体,所以只有史宏英与养猪场是当事人,而张、李二人作为证人不属于本案的当事人。所以对史宏英的诉讼不予受理。


第9版(读者之友)
专栏:读者评报

  读者的精神食粮
读罢6月2日《读者之友》版刊登的作家赵丽宏写给“灰雀”的信《要在逆境中奋起》后,我陷入深思之中。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对生活的感受写的这封信,朴实无华,亲切委婉,似闲谈,像聊天,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自叹命运不公者的真诚爱心。
感谢《读者之友》提供的这份精神食粮,我从中真切感受到了编辑同志强烈的责任心:对一名普通读者提出的问题,你们请作家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帮助读者摆脱痛苦、悲伤的情绪,在名人与普通人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真情的连心桥。
作为一名战士读者,我衷心祝愿《读者之友》成为更多读者的知音。
 山东泰安驻军某部阚绪猛


第9版(读者之友)
专栏:读者评报

  感情真挚好文章
6月2日《读者之友》版“朋友信箱”刊登的作家赵丽宏《要在逆境中奋起》一文,以在逆境中磨练自己的经历,回答读者提出的问题,感情真挚,有很强的说服力。
我把此文读给学生听,让他们从中受到鼓舞,汲取力量。在我教的学生中,不乏有志向、有抱负的好学生,但由于家境困难、父母离异、家长粗暴等多方面原因,在学习上遇到了一定难处,影响了情绪。我做了许多工作,收到了一些成效。赵丽宏的文章更增强了我做学生工作的信心,我有责任让遇到各种困难的学生鼓起勇气,好好学习,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天津市第五十九中学亓秀芳


第9版(读者之友)
专栏:世相百态

给孩子以细致的关怀
孩子们是幸福的,他们沐浴在爱与关怀中,拥有许多东西:看到孩子掏钱买食品,(左上图:海南儋州市林红生摄)我们知道零花钱是家长们为了孩子有足够的营养而准备的;看到四川甘洛县则拉乡小学生王竞因奋不顾身救触电的伙伴而失去一条胳膊时,(右上图:四川凉山日报古道轮摄)我们深知是老师和家长把舍己救人的崇高品德注入了孩子幼小的心灵;看到这两个小学生放学后专心致志地做作业(左下图:湖北武汉市李长林摄),我们仿佛听到了老师叮嘱学生们好好学习的教诲声。
孩子们又是容易受到伤害的,他们还未成年,无法准确分辨哪些事物、行为对自己的身心健康有害,缺乏自我保护的知识和能力。他们也许想不到买小贩的食物、喝生水(右下图:北京南口驻军某部陈其保摄)可能招致疾病;不知道公路岗台周围的废气、噪声对身体有害,而随时可能发生的车祸会危及他们的生命;也不懂用手拉触电的人不仅救不了人,还会殃及自身。
为了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我们仅仅教育他们应该做什么,给他们足够的零花钱是不够的,还应该告诫他们哪些东西对他们有害,如何有效地保护自己。同时从小事入手,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如解决课间喝开水问题,禁止小贩在学校门前兜售不卫生食品等等。
——编者附语(附图片)


第9版(读者之友)
专栏:生活话题

怎样“算计到家”
主持人闻佳平
记者在写完《当家理财有学问》一文后,仍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显然,千姿百态、异彩纷呈的家庭生活单纯依靠几个统计数据是不能囊括、也是无法描述的。特别是在收入来源增多,消费方式多样化,投资渠道不断增加的今天,情况更是如此。且不说工人家庭和农民家庭、大家庭和小家庭、富裕的家庭和不太富裕的家庭、工薪阶层和食利阶层……的日子会有不同的过法,就是最平常的“开门七件事”,不同的家庭也会过出不同的滋味。
持家理财作为家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相信大家都会有切身的感受。期望大家加入这一话题的讨论,记者作为本期“生活话题”的主持人,愿和大家做进一步的探讨。
我们将从来稿中选择一部分不同家庭的精彩的“当家手记”,在本栏目中陆续刊出,供大家参考。来稿时请填写下表(自制、复印均可),随稿件一起寄来,以便我们在讨论结束时对参与讨论者的情况作一简单的统计分析。
(附图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