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7月7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莱州民营科技群体蓬勃发展
共有民营机构93家获科技成果奖36项
本报北京7月6日讯山东省莱州市改变科技与经济脱节的旧体制,培养适应市场经济、适应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的新机制,造就了一支民营科技大军。
莱州早在50年代就是全国有名的“科技之乡”,创造了大批科技成果,培养了许多科技人才,全国有名的育种专家李登海和他选育的全国推广的玉米“掖单2号”就是这里的代表。但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基层科技队伍出现了“线断、网破、人散”的局面。莱州市委、市政府决定从物资、基建、税收、人事、成果奖励、职称评定等13个方面放宽政策,优化环境,激励民营科技机构的发展。其后,莱州民营科技机构普遍形成了“自主经营、自由组合,自筹资金、自负盈亏”的充满内部活力的新机制。莱州市玉米研究所是李登海等几个农民集资办起来的,他们集科研、生产、推广、经营于一体,先后育成16个玉米自交系和近20多个杂交种,其中“掖单12号”连续4年出口,成为我国唯一打入国际市场的玉米种。他们选育的玉米杂交种每年种植面积达8000万亩,占全国玉米种植面积的1/4以上。每年为国家增产粮食60—80亿公斤。农民科学家王均邦自己创办了莱州市作物种苗研究所,他们培育的“鲁白8号”每年外供量占全国1/3,成为我国大白菜主要当家品种。
坚持科研与生产、销售紧密结合的市场经营方式,是莱州民营科技新机制的又一突出特点。莱州市蔬菜研究所是一个村办科研机构,他们围绕农民急需的良种搞科研,先后培育出20多个蔬菜新品种,其中“掖幅1号”大葱新品种亩产达7830公斤,并已出口日本。该所推广蔬菜种子累计效益已达10亿余元。莱州市对虾研究所与公司结为一体,把生产过程变成科研过程,几十项新技术在生产中直接得到应用,为企业增加经济效益800多万元。
目前,莱州市民营科技机构已发展到93家,从业人员已达1500多人,获科技成果奖36项,其中国家级4项,占莱州市科技成果获奖总数的60%,基本形成了走科研、引进、生产、开发、推广、经营一体化的民营科技网络。
(马旭光汤学礼綦国瑞)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资助与自助
——关于建立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的思考
张其瑶
高校收费制度改革是教育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目前,中国已有200多所高校实行“公费”和“自费”并轨,到2000年所有高校都将实行并轨。这就意味着今后要想上大学,不仅要有好的学习成绩,还要有一定的经济实力。这一改革涉及到千家万户。贫困家庭的孩子能否上得起大学,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
实行并轨的院校,收费起点都在1000元以上,个别专业、个别地区达到3500元。加上书费、伙食费等学习、生活费用,每个学生每年的支出至少也需要3500元。根据国家统计局城市社会经济调查总队对全国3万户城镇居民家庭的调查,这些家庭人均收入为3502元,其中10%最低收入户人均收入为1735元。根据国家统计局1994年统计公报,去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220元。从以上数字可以看出,中低收入家庭、贫困地区家庭、农村家庭负担高校学生一年的费用,有程度不同的困难。而高校所在城市物价水平、消费水平又相对较高,由此造成一部分学生无力缴纳学杂费和支付必要的学习和生活费用。据国家教委调查,高校中困难学生占学生总数平均约10%到20%,其中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学生一般在5%到10%左右。另据推算目前全国高校困难学生总数在29万人至58万人之间,特困生至少也有14万人之多。随着收费并轨的推广,困难学生数量还在增长,范围也已从本科生扩大到部分研究生。
对于高校部分学生生活困难的问题,各级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在国家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中央几次拨出专款给以资助,并提高了本科生专业奖学金和研究生奖学金标准。许多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也拨出了专款。一些企业也在部分高校中设立了奖学金。高校则采取大幅度提高奖、贷学金金额,扩大奖、贷比例,组织勤工助学,发放困难补助,减免学杂费等资助措施。有的学校奖学金授奖面达到80%,但平均数额不过几百元,千元以上的高额奖学金比例很小,且特困生受生活困难所累获奖的机会少于其他人。北大只有6.5%左右的特困生获得奖学金,沈阳建筑工程学院80%的特困生拿不到奖学金。奖学金对解决学生生活困难所起的作用还很有限。贷学金是一种有效的资助手段,但其作用远没有发挥出来。原因是现在的贷学金由学校负责发放和回收,学校担心学生毕业后贷款难收回,要求学生毕业就还钱,并采取缓发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的强制措施。许多困难学生则担心将来还不起而不敢贷。
许多资助困难学生工作卓有成效的院校都认为,根据我国国情,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应以贷学金和勤工助学为主,奖学金、减免学杂费等为辅。
首先应改革现行的奖、贷学金制度,通过它们调控学生专业分布和毕业流向。还奖学金以“奖”的本来面目,发挥其激励和导向作用。同时通过专业奖学金、定向奖学金来保证基础学科、艰苦行业和不发达地区的人才需求。贷学金应通过专门机构或银行发放,由国家提供担保,无息或低息,学生在毕业后若干年内分次还清,国家可通过法规来确保还贷。
大学生勤工俭学应立足校内,然后利用智能优势逐步向社会拓展,不仅可以解决生活困难,更可以培养自立自强意识。学生在校内勤工俭学,还有助于提高学校工作效率和办学效益。
目前,勤工俭学已得到政府和许多部门的重视,许多高校已建立了勤工俭学基金,勤工俭学基地,今后勤工俭学应成为资助困难学生的重要途径之一。
做好资助困难学生工作,关系到国家安定、社会稳定,规范、科学的资助体系则是做好这项工作的重要保证。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学界人物

  给良种找个舒适的家
——记农业气象学家魏淑秋
本报记者杨健
1993年8月,魏淑秋和同事们合著的《中国与世界生物气候相似研究》要出版了。捧着近20年来的心血结晶,魏淑秋去找著名植物分类学家吴征镒,请他对此作一个评价。以治学严谨、稳健持重著称的吴先生看过之后,没有丝毫犹豫,提起笔来写了10个字——有益的尝试,无穷的收获。这位目光深邃的知名学者比旁人更清楚地知道,魏淑秋的工作对于现代中国农业的发展意味着什么。
    (一)
几千年来,优良品种在全球范围内的移栽引种,改变了生物物种的自然分布形态,大大改善了人类的生活质量。然而作物引种的道路并不平坦,规律总是捉弄那些无视它的人们。四川内江的良种猪运往阿坝藏族自治州,结果种猪不孕,仔猪全数死亡;国家耗巨资引种到西藏的39头荷兰牛,运到拉萨就死了37头;60年代末,日本青森5号优质稻种引入我国长江流域后,颗粒无收,“青森5号事件”震惊全国。为让国外良种在中国择地而生,飞机在全国各地大范围撒种,畜种在大江南北开始了万里长征……没有理论指导的人们陷入了痛苦的迷惘之中,谁为他们指出一条走出困境的便捷之路呢?
在实践需要的千呼万唤声中,这个人终于出现了,她便是北京农业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魏淑秋。从70年代起,她会同首都师范大学刘桂莲等人,开始了“中国与世界农业气候相似研究”,生物引种的复杂规律在她们的探索中渐渐露出了大致的轮廓。
  (二)
在对传统理论扬弃的基础上,魏淑秋提出了生物气候相似及其分布气候相似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分析了世界范围内近千个地区的气象数据,建立了有关数据库和计算机引种咨询信息系统,在实践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1964年,我国从阿尔巴尼亚引进1万棵油橄榄,因为气候的差异,这些油橄榄大多长势差、产量低,全然没有了在地中海沿岸时的神采。有人断言,油橄榄适生的地中海地区属夏季干旱气候,夏季多雨的中国根本不适宜它的生存。油橄榄被大规模砍伐,引种失败似成定局。
运用作物气候三维滑移相似分析方法,魏淑秋指出,我国滇、川、鄂等地11—5月的气候综合条件与地中海5—10月的气候条件基本相似,油橄榄可以适应这里的气候。之后的实践验证了这一理论分析的正确性。在中国四处流浪的油橄榄终于找到了4.9万平方公里的安身乐土。
如果说引种是将作物尽可能引往能保持其优良性状的地区,动植物检疫则是坚决将外来的病虫害隐患阻挡在其适生地区之外。魏淑秋通过比较中国各地与国外疫区气候的相似度,为海关检疫标准提供了有力依据。1994年,我方谈判代表就是运用她的这些分析结果,在科学上雄辩地证明了太平洋西海岸小麦矮腥穗病疫区的小麦不能进入中国大陆地区,有效地保护了我国冬小麦的安全。
  (三)
魏淑秋成功了,可她的成功是在艰难的环境中取得的。研究气候相似,要处理的数据量大得惊人。前些年她处理数据都是借用别人的计算机,随着数据量越来越大,“借鸡下蛋”已不再可行。因为没有绘图机,几千张图纸都是魏淑秋和她的研究生们用手工一笔一笔描出来的,这种重复性的劳动不知消耗了他们多少宝贵的时间和精力。
一届又一届,魏教授总希望她所带的研究生能留下来,和她一起继续把课题做下去,可一次又一次,她都是怀着惋惜而又无奈的心情送走了心爱的学生,只留下自己坚守在条件简陋的科研前沿阵地上,继续着那份难以计算直接经济效益的基础研究工作。作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农业气象专业学生,魏淑秋觉得自己的一切都是国家给的。对于困难——曾磨练了他们那一代人半生的东西,她似乎不再在意了,她只是觉得,自己的工作对国家是有益的,所以只要在科研条件上有所改善,使得自己和课题组的同志能够更好地去攀登、去探索,她就感到心满意足了。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形成专业特色保持医术优势
青大医学院附院培养学术梯队
本报讯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把培养一支具有社会主义医德和现代化医学科技队伍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来抓,形成了学科骨干技术梯队,有效地推动了医疗科研的发展。
青大医学院附属医院每年拿出50万元作为智力投资、人才培养,把人才培养列入院科两级岗位责任、任期目标考核内容。他们还坚持出国进修培训与国内培训相结合。1992年与以色列西伯莱哈达萨医学院签订了为期5年的技术合作协议,成为国内医学界第一家同国外医院签合作协议的医院,他们还派人去韩国、美国、日本、德国等国家学习,6年来有60多人进行了长短期培训,其中42人完成学业全部按期回国,成为医院各重点科室业务骨干。
该医院除了注重培养人才,还不拘一格用人才。原超声诊断室的操作员王正滨先后在国内外发表论文26篇,医院将他破格晋升为副主任医师,提拔到医院特检室主任岗位上;低温冷冻研究室主任刘金刚,1993年晋升教授时年仅39岁,他建立了全国最大储存人体器官、最全的人类组织器官库。
如今,青大医学院附属医院近千名卫生技术人员中,有高级职称的239人,中级以上职称占全院职工总数的37%。5年来,全院科研成果中有8项填补国家空白,他们的“快速检测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制剂盒”等成果被全国推广。
(范建山宋学春)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医学专家提醒儿童
慎用多不饱和脂肪酸产品
本报讯记者朱竞若报道:以多不饱和脂肪酸(DHA)为主要成分的“脑黄金”保健品目前在市场上十分热门,日前,中国保健科技学会在京就鱼油中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召开了学术研讨会。
与会医学专家指出,DHA是人体代谢必需的脂肪酸,有增强神经的信息传递、增强思维和记忆、延缓衰老等作用,但天然油脂中与其共存的还有二十碳五烯酸(EPA),由于沸点和凝固点都很接近,两者很难分离。目前所用的DHA,实际上都是与EPA的混合品。EPA对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和血脂紊乱有功效,但儿童过量服用将导致性早熟。
专家们提请生产企业注意配方,并根据不同年龄段协调DHA和EPA的成分配比,儿童DHA智力营养品必须制成儿童专用。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医疗队将赴抗战老区宣传慰问
本报北京7月3日讯记者张羽从日前召开的赴抗战老区医疗宣传慰问活动组委会委员会议上了解到:今年8月中旬,由北京部属、市属、区属医院和当地医务人员组成的医疗队将奔赴沂蒙山区、太行山区等抗日老区进行巡回医疗,并向当地群众进行防病治病知识和国家人口政策的宣传。在考察当地医疗卫生及地方病防治情况的同时,他们将向老区人民捐赠小型医疗器械及设备、图书、文化用品等。文艺界人士也将参与活动,为老区人民义演。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国际信息学“奥赛”
中国选手创佳绩
据新华社北京7月5日电(记者李斌)记者从中国科协了解到:中国选手在7月2日结束的第七届国际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上获得良好成绩,5名参赛选手共获3块金牌、1块银牌和1块铜牌。
获得金牌的3位选手分别是辽宁省东北育才学校的赵鹏、复旦大学附中的杨域和福州一中的林凌。杨域和林凌是中国队第一次选派参赛的两名女生。另外,北京的张辰和辽宁的高光平分别获得银牌和铜牌。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八达岭长城被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本报北京7月6日讯记者王娜梅报道: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命名八达岭长城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揭幕仪式今日在八达岭长城脚下举行。
八达岭长城迄今已接待中外游人8000万,300余位外国元首及世界风云人物曾到八达岭观光游览,1992年八达岭长城代表万里长城接受了联合国颁发的世界人类文化遗产证书。据悉,八达岭每年接待的500万游人中,青少年学生占1/5左右。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柯达百年经典照相机展举行
本报讯首次在中国举行的“柯达百年经典照相机展”于7月5日在京开展。100台1889年至1995年最具代表性的珍贵柯达经典照相机被展出。它们包括世界上第一台使用胶卷的照相机、第一台可在日光下换胶卷的照相机等。
同时举办的“中国摄影名家作品展”,还展出了我国53名摄影家的100幅佳作。
(邹中华)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柜内除湿器可解潮湿难题
本报讯北京比特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最新研制开发出了比特柜内除湿器,一举解决了潮湿带来的烦恼。这种除湿器采用先进的半导体制冷工艺,下部设有透明的储水盒,空气中的水分凝结,滴入储水盒,可使人们直观地看到除湿效果,适用于衣柜、文件柜及小跨度空间的防霉除湿,使柜内的物品不受潮长霉。
(谢宁)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我国最大的消防电子基地建立
本报讯北京中安电子集团日前与瑞士“西伯乐斯”公司合资建立了我国最大的消防电子基地——北京中安消防电子有限公司,开发生产目前世界最先进的S11系列消防电子产品,这对改善我国目前落后的消防电子产品状况,提高社会的整体消防能力有重要作用。
(尊鼎)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栗子蘑人工驯化栽培成功
本报讯由中国农科院和河北迁西县科委共同承担的“栗子蘑人工驯化栽培研究”取得成功,近3年来已在“板栗之乡”迁西县境内推广栽培100多亩,累计投料150万公斤,产鲜蘑152万公斤,生物转化率稳定在100%以上。
(士鑫)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普通话大赛将举行
本报讯记者向兵报道:“全国省级党政机关干部普通话大赛”将于9月6日至8日在淄博市举行。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将通过省级党政机关干部普通话比赛,选拔出参加全国大赛的选手。本次大赛设“微型话剧”和“朗诵(演讲)”两个项目,分别评出一、二、三等奖。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计划用3至5年的时间,对全疆所有的公务员进行电脑培训。这是自治区科委的30名干部正在新疆电子计算机中心接受电子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方法的培训。新华社记者 周文斌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