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7月5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专版)
专栏:专家笔谈

  摩擦不断 花样翻新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副所长冯昭奎
编者按:美日汽车贸易谈判是一个时期来世界经济中的热点问题。这次谈判历时20个月,直到今年6月28日,即美国宣布对日制裁的实施日期到来的最后一刻,双方才达成协议。如何看待这项协议?美日两个经济大国的贸易战有何背景?对美日关系有何影响?本报约请有关专家撰文,阐述各自的见解。
战后,随着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日美贸易关系也发生了显著变化:从战后初期到60年代中期,日对美贸易收支一直存在大幅逆差。而到了1965年,日对美贸易收支转为顺差,其后逐年扩大,并出现一般国家间贸易摩擦所罕见的激烈、复杂、持久、深刻的特征。
    贸易不平衡不断扩大
在70—80年代美对日贸易逆差不断扩大。例如,1987年美对日逆差额达570亿美元,为1980年104亿美元的近6倍,对日逆差占美国全部外贸逆差的比重在1987年一度高达56.5%。进入90年代后,美对日逆差额复又逐年上升,1993年升至600亿美元,1994年美对日逆差额又升至660亿美元,其中比较突出的对日汽车贸易逆差额达370亿美元,占全部对日逆差的60%以上。
美日贸易失衡还表现在贸易结构方面。以80年代为例,日本对美出口的前10种商品(按出口额)全是工业制品,其中汽车一直雄踞首位;而美对日出口的前10种商品中,在1980年除了飞机和办公设备以外,全是初级产品。美在一份报告中不无感慨地指出:“美国好像是日本的殖民地,为了换取高技术、高附加价值的产品而砍伐木材,栽培谷物。”
    摩擦领域不断扩展
日美贸易摩擦年深日久。早在1955年,日向美大量出口“1美元衬衫”,就曾招致美议会对日本棉织品进口的反对,对进口美国的日本棉织品额度加以限制。1970年,尼克松政权上台后,要求日本不仅对棉织品,而且对毛织品和化纤制品的对美出口也加以限制。双方经过11次艰难交涉,最后在尼克松政权的压力之下,日政府以向纺织业提供补偿的方式被迫接受了美方要求。
自60年代至今,两国间的贸易争端又进一步扩大。从电视机、钢铁,到数控机床、半导体、汽车等高技术领域,两国无不你来我往,你攻我守。以汽车为例,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日汽车制造业趁美国出现“小型轿车热”的机会,迅速扩大在美汽车市场的份额,当时美汽车产业陷入生产数量减少、企业收益恶化的困境,美议会中要求限制从日进口小型轿车的呼声日益高涨。1981年上台的里根政权,为了重振美汽车产业,强烈要求日政府对其向美国的轿车出口实施自主限制。同年5月,日政府接受美方要求,规定了向美出口轿车的数量上限(1981年至1983年度为168万台,1984年度185万台,1985年以后230万台)。由于实施自主限制,日汽车企业转而扩大在美当地的生产,以1982年本田公司在美设立生产据点为开端,至1989年日主要汽车大企业在美共设立了7家汽车工厂(其中两家为合资企业)。随着日资企业在美当地生产的汽车数量的增加(1990年达150万台),从日对美出口的汽车数量趋于减少。这样,围绕日对美轿车出口的摩擦焦点逐渐转向汽车零部件问题,对日出口的汽车在日国内的流通问题和日在美当地扩大生产引起的“投资摩擦”问题等。
    贸易摩擦方式花样翻新
自主限制,这是日美贸易摩擦发生以来美在对日贸易交涉中使用的主要手法。
MOSS协议:80年代中期美政府开始把贸易交涉的重心转向要求贸易对象国开放其本国市场,为美产业扩大出口开拓道路,这种转变典型地体现在1985年美日签订的“个别市场协议”(MOSS协议)中,其宗旨就是美日共同就具体产品和服务领域对两国市场的习惯作法进行详细协商,以解开美国有竞争力的商品和服务总是很难打进日本市场的问题症结。1985年被选作为协商对象的领域有:电子、通信、医药品和医疗机械等产品,在1986年又追加了运输机械(汽车零部件)和超级计算机。
结构协商:1989年7月美日首脑会谈宣布美日开始“结构协商”,把两国贸易问题的争论引向全面涉及两国经济社会结构的深层问题的新阶段。1989年至1990年举行的5次协商中,美提出要求日加以改进的“结构障碍”多达200多项,包括储蓄投资、土地利用、流通、排他性商业习惯、知识产权、企业系列化、价格机制等许多方面;日方也指出了美国的诸如财政赤字、储蓄率低等结构障碍问题并要求改进。
数值指标:1991年,在“美日半导体新协定”中,美国又把设定“数值指标”作为打开日本市场的新手段,即由两国政府通过协商来规定特定的外国产品或服务在日本国内市场上所占比例应达到的指标。其后,美在许多产品和服务领域以“数值目标”压日本开放其市场。
总的说来,日美贸易摩擦的发展可看作为战后日美关系变化的一面镜子。70年代初日美纺织品摩擦的爆发,意味着日美之间“蜜月”时代的结束和充满争吵的“夫妇生活”的开始。在贸易谈判桌上的美压日让是在两国政治力学上“美主日从”局面的体现,而在经济竞争场上的日攻美守则是在两国经济实力对比上“日进美退”趋势的反映。冷战结束后,由于对两国经济争吵起抑制作用的政治因素大大减弱,这成为两国贸易摩擦更加激化的重要原因。然而,避免由于贸易摩擦而损害两国全面关系,殃及共同的政治、安全利益的考虑仍然是抑制两国贸易战爆发的重要因素。


第7版(国际专版)
专栏:专家笔谈美日汽车争端

  讨价还价 妥协求生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研究员刘江永
汽车争端年深日久
汽车产业曾是美国的传统王牌产业,但在市场竞争中却为日本所超赶。这个过程经历了以下阶段:60年代日本汽车厂商很难打入美国市场;7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后日本推出节能型汽车,并完善了在美国的售后服务系统,一举叩开美国汽车市场大门,并向纵深发展;从80年代起,日本对美大量出口汽车便成为日美贸易不平衡主要原因之一。1981年,美国迫使日本进行对美国出口汽车的“自主限制”。然而,日本一方面通过增加高级豪华轿车出口,同时加强对美投资办厂,钻到美国肚子里开拓市场。结果日本汽车在美国市场上的占有率(市场渗透率)从1970年的4%上升至1990年的36%,年销量约达300万辆。美国在要求日本对出口车年销量严加限制的同时,将重点转向打开日本市场,要求日本扩大从美国的汽车及零部件进口。于是,美国贸易谈判代表米基·坎特便一次次发起对日谈判攻势。
    数值指标互不相让
1992年布什执政期间,日本厂家曾订立了扩大国外汽车零部件进口的“自主购入”计划。截至去年底日本已按计划从美国购买了190亿美元的汽车零部件,该计划今年3月到期后更新。美方要求日方延长计划,并在3年内从美国增加90亿美元的汽车零部件进口。日方则认为,“数值指标有可能导致管理贸易”,不能接受。其次,美方要求日本扩大外国汽车的销售网,在限期内增加进口车销售点,希望日本政府提出具体“数值指标”,并以书面形式保证销售竞争自由。日方坚持政府难以对民间企业行为做保证,而且不能接受任何形式的“数值指标”。
今年5月6日,日美在加拿大举行的汽车贸易谈判破裂。5月16日,美国宣布了一项有史以来最大的对日贸易制裁清单:对日本丰田、日产、本田、马自达及三菱公司的13种出口美国的豪华轿车征收100%关税,此举将使日本付出59亿美元的代价。美国警告日本,若在6月28日之前日方不作让步,上述对日制裁将自然生效。这等于给日本下了最后通牒。日方也不示弱,当月17日便向世界贸易组织起诉美国。日本通产大臣桥本宣称,“日本将保留反报复的权利”。一场日美贸易战一触即发。
6月12日,日美两国开始履行世界贸易组织的程序,即首先举行双边谈判;6月22日,日美在日内瓦进行了副部长级协商。但这些努力均无结果,在离制裁仅有两天的6月26日,日美展开了坎特与桥本之间的谈判决战。
    日美协议再埋火种
直到最后一刻到来之前,日美双方都在咬紧牙关互施谈判“心理战”。因为这是一场涉及两国切身经济利益、国家脸面、政府地位的搏斗。美国要通过“制裁牌”给日本套上一个写有“数值指标”协议的“绞索”,而日本面对美国强套在脖子上的这根“绞索”就是要设法搞个“活扣儿”。6月28日,日美汽车贸易谈判在美国即将实施对日制裁的最后关头,终于达成协议。
协议达成后,桥本通产大臣称这是日美双方的胜利和世界贸易组织的胜利。该协议能使美方自我安慰的是,协议毕竟写进了一些“数值指标”。
至此,克林顿总算找到了个台阶下,以免因实施对日制裁而使美国在世界贸易组织规则面前遭到多数国家的反对,并在贸易战中损害日美安全关系。而日本政府则在未对美国在“数值指标”问题上做任何承诺的情况下,打掉了美国的制裁。这一谈判结果使日美两国暂时避免了迎头相撞,使世贸组织躲过了一场棘手的官司,也使克林顿和村山在各自国内的地位免遭冲击。
日美协议的达成虽使贸易争端暂得缓解,但是不仅远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反而埋下了新的火种。该协议在关键的“数值指标”问题上并列写入美日双方各自的主张,而未取得真正的共识。美国单方面写进本国估计的“数值指标”是:1998年之前,日本在北美生产的汽车增至265万辆,在北美采购的零部件增至67.5亿美元,2000年日本销售外国车的网点增至1000个。日本则在协议中写明,美方的预测指标已超出日本政府所负责任的范围,日本政府未参与此事。一句话,日本政府根本不接受美国在协议中单方面列入的指标,有关协议内容对日本政府并无约束力。
此外,协议刚达成,美国政府发言人便宣称,若今后日本在“数值指标”方面仍无改善,美国还将进行调查,并可能对日本的市场障碍进行制裁;继而,美国又宣布将对日本胶卷市场进行调查。也许用不了多久,日美之间又将有一场龙争虎斗。


第7版(国际专版)
专栏:专家笔谈美日汽车争端

  协议虽签 争斗未了
国际贸易研究所所长施用海
好像一场惊险的角斗,但结果并不出人意料
近一两个月来,人们一直在密切注视着日美汽车贸易谈判的进展。当5月16日美国恼羞成怒,宣布将对日本实行制裁后,人们担心这场惊险的角斗会愈演愈烈。然而,经过一个多月的激烈较量,终于在6月28日,即美国宣布的对日本制裁生效前12个小时达成了协议,又一次避免了两个经济巨人之间的一场贸易战。
双方之所以妥协是因为:第一,当前日美关系中,协调和合作还是主要方面,还不至于因为汽车贸易问题而影响整个日美关系;第二,双方都作了让步,以求得问题的解决。
    开了一个坏的先例,对世界贸易组织投下阴影
在这次日美汽车贸易争执过程中,美国声称,如不能遂愿,将动用其通商法第301条款对日本进行制裁,并规定了最后的谈判期限。美国动辄挥舞制裁大棒来解决贸易摩擦的做法,是十分不可取的。
两个国家在经济贸易方面发生问题或摩擦时,采取制裁、限制、报复等手段,不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当今世界,经济贸易关系已越来越成为左右国家关系的主导因素,经济竞争会加剧,经济摩擦也会越来越多。因此,当发生经济摩擦时,双方应该共同努力,通过积极的磋商,寻求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办法,以求得问题的解决。
这次日美汽车贸易谈判中,美国采取单方面制裁手段相威胁,恰在世界贸易组织已经成立半年之时,虽然最后双方达成协议,避免了一场对双方、对世界都将不利的贸易战,但美国的这种做法,不能不认为已经对世界贸易组织投下了一个阴影。驻世界贸易组织的一些大使说,在美国法律允许其在贸易争端中采取单方面制裁行动的情况下,世界贸易组织的处境仍然危险。
    双方对协议的不同解释,埋下了再次争端的伏笔
在日美达成汽车贸易协议后,克林顿发表讲话,说这是美国的“伟大胜利”。按克林顿的说法,日美就一直争吵不休的“数值目标”已经达成了一致意见。但是,一般舆论却认为,日美汽车贸易协议似乎使日美双方都可说取得了胜利,但谁也没有得到什么。最近,日本报纸已经放风说,“日美有可能在妥协的‘数值’上再次对立”,因为在文件中表明的数值的意义不明确。
    贸易摩擦此伏彼起,将在更加广泛领域开展
日美之间汽车贸易摩擦既未真正解决,而其它方面的摩擦又在不断出现。仅7月份两国之间便有两项重要的贸易交涉。一是最近美国已宣布,7月中旬为美日两国航空货物运输谈判结束期限,否则美国将采取制裁措施。二是美国柯达胶卷公司也向美国贸易部状告日本富士胶卷公司垄断市场,预计美国贸易部将于7月上旬受理。日美两国的贸易摩擦将再度激化。
日美两国间的贸易纠纷和摩擦正在从劳动密集型产品扩展到技术密集型产品,从传统工业品延伸到尖端工业制品,从民用工业品渗透到涉及国家安全保障的军工领域产品。可以预计,今后将在更广阔的领域中,持续而激烈地展开。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当前日美两国的贸易矛盾正在从目前的争夺对方市场扩大到争夺东亚地区市场。东亚地区经济快速增长,市场规模巨大,日美两国近年来在这一地区的贸易额都有较大增长。两国都有在这一地区扩大自己市场的强烈愿望。所以东亚地区市场将成为日美两国争夺的主要目标。从这次日美航空货物运输的谈判,以及美国扬言要对日本实施制裁、日本反制裁中,人们已见到它们争夺东亚市场的端倪。(附图片)
美日在对方销售轿车数量统计表 孙伟绘
资料来源:日本汽车工业会


第7版(国际专版)
专栏:专家笔谈美日汽车争端

  利害攸关 各有盘算
新华社世界形势研究室研究员杨元华
经过近两年的反复较量,美国和日本终于在六月二十八日就解决两国汽车贸易争端的问题达成协议,避免了一场可能爆发的贸易战,防止了对刚成立半年的世界贸易组织体制的冲击。
美日两国在贸易上的纠纷和摩擦由来已久。而汽车贸易争端是当前双方经贸关系紧张的主要方面。去年,美国对日贸易逆差六百五十六亿美元中,仅汽车贸易逆差就达三百七十亿美元。日本在限制外国产品进入本国市场方面设置种种障碍,是美国在经济领域推行全球战略一大难点,因而打开日本市场,自然是美国经贸战略的一个重点。
冷战结束后,世界各国都把更多的注意力转向发展经济,经济逐渐成为国际事务中的核心问题,相互关系随着经济实力对比消失而在发生深刻的变化,美日两国争夺经济主导权的斗争变得更加激烈。从一九九三年十月开始,美日就汽车贸易问题举行谈判。美国要求日本在开放汽车市场方面订出“数值指标”,作出购买美国汽车及零配件的数量和金额的承诺,而日本一直反对“数值指标”。由于双方各执己见,谈判犹如聋子对话。今年五月谈判宣告破裂后,美国采取高压手段,引用国内贸易法的“超级三○一条款”,宣布如果在六月二十八日前双方达不成协议,美国将对日本实行制裁,对日本十三个型号的豪华轿车征收高达百分之百的惩罚性关税,总额达五十九亿美元。双方骤然紧张的关系和剑拔弩张的态势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之一。
美日贸易战一触即发,但是美日也担心这种势头会直接影响双方的战略同盟关系。因此,还是力求达成妥协,并有妥协后再斗争的趋势。这一过程中,谈判级别不断提高,到六月二十六日,谈判升至部长级,由美国贸易代表坎特和日本通产大臣桥本参与谈判,经过激烈的讨价还价,双方在六月二十八日这一限期的下午达成了协议。
美日汽车贸易争端实质上是美日激烈争夺市场的一次实力较量,也是美日两国经贸利益矛盾上升、分歧扩大的表现。目前美日之间斗争和妥协交替使用的更重要因素是出于政治方面的考虑:一、今明两年两国都将举行大选,不能因汽车争端闹得不可开交而损害本国政府在国内外的地位和声誉。二、当前“经济国际化和全球大市场”的出现和发展,使美日经济关系呈现既合作又竞争的局面,长期经济摩擦和冲突,不仅对“确保美国经济安全”和振兴日本经济不利,而且还会影响到盟国间的战略关系。日本当前经济停滞,政局不稳,需要在处理大国关系方面稳定关系。而美国目前正面临来自各地区的挑战,增强美日合作,有利于在欧洲和其它地区争夺主导权。


第7版(国际专版)
专栏:

都称是赢家
原载日本《朝日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