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7月4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理论)
专栏:认真学习《邓小平文选》

  牢牢把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
杨春贵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在这个科学体系中,江泽民同志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只有牢牢把握这个精髓,才能深刻理解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各个方面及其内在联系,才能在实践中正确贯彻这一理论,也才能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这一理论。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毛泽东同志为我们党确立起来的。他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在总结中国革命多次胜利和失败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领导我们党克服了党内曾经盛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使人们的思想从这种精神枷锁的束缚下解放出来,在全党确立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开创了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中国自己的革命道路,最终取得了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胜利,并在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
但是,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里,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所面临的又一个崭新而又复杂的历史课题。为了解决这一重大历史课题,我们党和毛泽东同志进行了艰苦的探索,提出了许多宝贵的科学思想,取得了许多重大成就,同时也犯了许多错误,特别是犯了“文化大革命”这样全局性的长时间的“左”的错误,使我国社会主义事业遭受了严重的挫折。粉碎“四人帮”以后,全党全国人民强烈要求进行拨乱反正,纠正毛泽东同志晚年的错误。但是,当时党中央的主要负责人提出“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使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处于徘徊状态。在这个历史转折的重大关头,邓小平同志以彻底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和革命胆略,坚决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思想,发动和领导了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大讨论,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他在中央工作会议上所作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实际上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成为开创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时期的宣言书。这条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有力地推动和保证了拨乱反正的进行,使广大干部和群众从过去一个时期盛行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精神枷锁中解脱出来,纠正“文化大革命”的“左”倾错误,并努力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在这个基础上,全党以实践为标准,正确总结建国以来的历史经验,科学评价毛泽东同志的是非功过,把经过长期历史考验形成为科学体系的毛泽东思想同毛泽东同志晚年所犯的错误区别开来,从而保证了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沿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轨道胜利地开拓前进。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全面改革中深入贯彻
邓小平同志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主要做了两件事,一是拨乱反正,二是全面改革”。拨乱反正需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全面改革也需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十几年的历史证明,我们在理论上的每一重大突破,在政策上的每一重大调整,在改革中每一重大举措的出台,无一不是深入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结果。
邓小平同志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统一的科学思想,破除僵化的社会主义模式观念,创造性地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概念。他说:“各国必须根据自己的条件建设社会主义。固定的模式是没有的,也不可能有。”“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这是社会主义观念上的一次重大更新,它使人们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上获得又一次思想上的大解放。
从实际出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个首要的问题是必须对中国的国情有一个科学的认识。在总结历史经验和科学分析现状的基础上,我们党和小平同志作出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邓小平同志指出,过去“左”的教训之一就在于“制定的政策超越了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确立,为我们考虑一切问题、制定各项方针政策提供了最根本的依据;为反对超阶段的“左”的思想和政策提供了锐利的武器。这就使人们进一步获得思想上的解放:一切超阶段的东西,都必须加以废除。
邓小平同志还强调,实践在发展,理论也必须随之发展,“世界形势日新月异,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很快。现在的一年抵得上过去古老社会几十年、上百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他主张要多讲新话,并且自己讲了许多的新话,例如改革也是革命,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等等,都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总结新的经验所创造的新的理论。邓小平同志重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检验路线、方针、政策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在改革开放中,他不主张搞抽象争论,而主张敢试敢闯,由实践作结论,让事实来说话,因为“一争论就复杂了,把时间都争掉了,什么也干不成。”有人一时思想不通怎么办?他说:“允许看”,“不搞强迫,不搞运动,愿意干就干,干多少是多少,这样慢慢就跟上来了。”在试验和探索中犯了错误怎么办?他说,第一不要怕,“既然是新事物,难免犯错误”,“如果前怕狼后怕虎,就走不了路”。第二随时总结经验,“走一步,看一步”,“每年领导层都要总结经验,对的就坚持,不对的赶快改,新问题出来抓紧解决。”总之,在实践中探索,在实践中检验是非,在实践中统一思想,在实践中总结经验,这就是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只有坚持这种科学态度,才能真正地解放思想。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党永葆蓬勃生机的法宝
江泽民同志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保证我们党永葆蓬勃生机的法宝。”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一项极其艰苦复杂的创新事业,在已有的书本上找不到现成的答案,我们只能在实践中探索,在干中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只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才能正确认识世界发展的大势,才能把握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规律,才能借鉴别国现代化建设的经验服务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才能把中央的决策同本地区本部门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创造性地进行工作,才能完成我们所肩负的历史使命。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必须对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作辩证统一的理解。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坚持实事求是之所以要解放思想,是因为长期以来教条主义和“左”的错误造成许多人思想僵化或半僵化,林彪、“四人帮”的思想禁锢,“两个凡是”的框框,苏联模式的束缚,“左”的政策的影响,以及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某些原则、本本的教条式理解,使人们无法实事求是地总结历史经验和研究社会主义建设面临的各种理论和政策问题。解放思想的目的是为了实事求是,只有坚持实事求是,才能真正地解放思想。邓小平同志对“解放思想”有明确的界定,他说:“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这样,我们就不能无条件地把一切敢想都说成是解放思想,因为敢想有正确和不正确之分,正确的敢想是解放思想,错误的敢想叫主观臆想。同样,也不能无条件地把一切反传统的言论都说成是解放思想,因为传统中有好的传统、坏的传统或过时的传统,破除坏的传统,打破过时的传统,是解放思想;而否定好的传统、优秀的传统,那就是历史虚无主义,与解放思想风马牛不相及。由此,我们也就不能把解放思想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偏差都算在解放思想的帐上。各种偏差恰恰是对解放思想的误解或曲解,是对解放思想的干扰。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必须全面提高主体素质。第一,要有一个正确的政治立场。只有站在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立场上,具有完全彻底的为人民服务、一切对人民负责的精神,才能真正做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私心杂念太重,保官求官心态太重,必定不能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必定热衷于搞形式主义、花架子,必定只是一味讨好上级而不肯对人民负责,必定搞“上有好者,下必甚焉”那一套,甚至说假话,搞浮夸,欺上瞒下。第二,要有较高的哲学素养。思想路线问题是一个哲学问题,没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底,不可能全面地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不可能有很强的辩证思维能力,不可能有驾驭全局的能力,不可能有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第三,要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养。没有科学的思想方法,固然不能正确地观察和处理问题,但是,光有科学的思想方法而缺少具体科学知识也是不行的。特别是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第一生产力的今天,不具备一定的经济知识和科学素养,指导现代化建设就没有多少发言权。第四,要有较多的实践经验。经验愈多,认识的参照系愈多,认识和处理问题就会愈加全面和深刻。因此,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积累经验,也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一个重要条件。以上是从个人主观条件方面来说的。从客观条件方面来说,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要有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最主要的是要有一系列制度保证。例如:要坚持民主集中制。“民主是解放思想的重要条件。”在党内和人民内部,要广开言路,坚持“三不主义”:不抓辫子,不扣帽子,不打棍子,使人们能够畅所欲言。又例如:要健全干部领导职务的选举、任免、考核、弹劾等项制度,使领导干部随时置于群众的监督之下,从制度上保证他们把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统一起来,如此等等。


第9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

  坚持有准备的思想
朱明德
邓小平同志的论著充满了唯物辩证法。他鼓励我们勇于冲破“左”的束缚,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大胆地闯,大胆地试,不要畏首畏尾。同时,他又特别强调有准备的思想,告诫我们尊重客观经济规律,注意克服急性病,有把握地做好工作,一步一步地实现奋斗目标。小平同志关于要有准备的观点,不单是个工作方法问题,而且是我们在各项工作中应时时注意坚持的重要的思想方法问题。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为了把某件事办好,总要做准备。如做家常饭菜,须作简单的准备;若做川、鲁、粤、淮扬菜,就得按不同菜系的要求,作比较繁杂细致的准备。外出旅行,要作旅行的准备。“土木工程,不可擅动”,是讲在没有充分准备的情况下,不能建桥修路盖房,等等。
看来,人们的工作目标一经确定,必须作好相关的准备,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这是个常识性问题。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忘记、忽视或轻视这个常识的现象并不少见。那种想干事又不肯花艰苦细致的功夫作思想准备和人、财、物准备工作的人,急性病、贪便宜、不顾客观规律、以为想干什么都可以毕其功于一役的人并不少见。
实践证明,是否坚持有准备原则,会有不同的结果。坚持有准备原则,即是古语所言“兵马未到,粮草先行”,“胜兵先胜而后求战”,工作一定是主动的、有把握的和成功的。相反不坚持有准备原则,即是古语所言“兵马已到,粮草未备”,必然是“败兵先战而后求胜”,非失败不可。
坚持有准备的思想,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有重要意义。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渐进的、从量的积累到质的突变(飞跃)的过程。准备作为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客观环节(或叫因素),存在于事物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各个阶段之中。也可以说准备是事物发展的基础和台阶。战争中总会有战前准备、进攻准备、退却准备、胜仗准备、败仗准备、结束战争准备等等,哪个环节上准备不足就会导致失败。所以,优秀的指挥员都是有准备才战,而且是一边战、一边准备着下一步。小平同志强调“前十年为后十年发展做好准备”,强调“这十年为下世纪前五十年打下基础”,正是把现在的努力看成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量的积累过程。
自觉的能动性是人类的特点。准备正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的体现。优势而无准备,不是真正的优势,也没有主动。懂得这一点,劣势而有准备之军,常可以对敌举行不意的攻势,把优势者打败。古今中外总有人“化险为夷”,因为他们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准备了化险为夷的条件。譬如说改革,它没有万无一失的方案,问题是要搞得比较稳妥一些,选择的方式和时机要恰当。不犯错误不可能,要争取犯得小一点,遇到问题就及时调整。即使是有风险的事情,也可以做好,可以完成,关键是要有避险趋利的各项准备。要把工作的基点放在出现较大的风险上,准备好对策。这样,一旦出现了大的风险,天也不会塌下来。实践证明,人们有思想准备,才能做到“卒然临之而不惊”。
树立有准备的思想,还可以自觉地克服急于求成的毛病。搞经济建设,急于求成、急躁冒进,是我们的老毛病。建国40多年来,我们犯过多次这样的错误。现在,在改革开放取得很大成绩的同时,一些人的老毛病又常常冒了出来,给我们的经济生活带来许多问题。由于我国经济长期落后,干部群众希望早富、快富、大富,有时容易不顾客观经济规律,单凭热情和主观愿望蛮干,急于求成。要克服这种毛病,一要记住小平同志的告诫,我们国家大、人口多、底子薄,只有长期奋斗,才能赶上发达国家的水平。要树立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做到知国情、勇开拓、耐心干。二要学经济懂经济,逐步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老老实实地按经济规律办事。三要把有准备原则当作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始终坚持。无论干什么,特别是干大事、难事,要自觉地想到有准备地干,工作要从扎扎实实的准备工作入手。世间人是最宝贵的,生产力中人是最活跃的因素,因此,在所有准备工作中,人才准备是最重要的准备。小平同志在“前十年为后十年发展做好准备”谈话中,用了近一半篇幅讲人才准备问题。他说:“把科学技术工作和人才培养使用工作做好,我看最难的是这一条。”“我们要开一条路出来,让有才能的人很快成长,不要老是把人才卡住。人才不断涌出,我们的事业才有希望。这条路还没有开出来,各行各业,包括企业,都要解决这个问题。20年规划能否实现,关键就在这里。”不难理解,我们的目标是使我国人民生活在达到小康水平的基础上,继而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然而,我们的基础又是这么薄弱,可谓任重道远。如果没有各门各类如云如雨的人才准备,一切将无从谈起。


第9版(理论)
专栏: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四中全会《决定》

  切实发挥国有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
李任仕
江泽民总书记反复强调,通过深化改革,搞好国有企业,这是关系国家全局的大事,是当前经济工作的重点之一,必须认真抓好。这就为国有企业党组织的工作指明了方向。
建国45年来,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为国家建设和发展作出了无可比拟的重大贡献。由于多种原因,现在国有企业确实面临着较大的困难和较多的问题,这是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我们没有理由为此而怀疑国有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没有理由将它当作“包袱”甩掉。应当清醒地看到,能不能搞好国有企业,直接关系到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成败,关系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大局,关系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企业党组织应把搞活搞好国有企业,作为自己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出发点和着力点。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这是加强企业党建工作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为了把这项工作落到实处,当前,企业党组织就要积极探寻搞活搞好国有企业与开展企业党建工作的最佳结合点。
近年来,四川成都市通过创建“四好企业”,取得了明显效果。前一时期,我们调查了一些国有企业,形成了一个明确的印象:只要有一个好班子,一些濒临绝境的企业也能起死回生;相反,班子不行,即使原来情况较好的企业,也可能陷入困境。所以,搞好国有企业,一定要在班子建设上下大功夫,要在促进企业领导成员全面提高素质上下功夫。新形势下的企业领导干部,无论是管理干部还是党务干部,都要努力掌握并善于具体运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都要有党性,有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有领导现代企业的能力和水平;都要识大体,顾大局,讲团结,把企业的振兴放在考虑问题、处理矛盾的首位。企业党组织的领导同志,就要在这些方面努力作表率。与此同时,还应根据中央的精神,按照德才兼备原则考察和选拔企业中层干部以及培养后备干部,积极参与培养、造就社会主义企业家队伍的工作。
参与企业重大问题的决策,是《党章》赋予企业党组织的重要职责,是企业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一个基本途径和保证,也是实现企业重大问题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的一条重要措施。企业党组织要在搞活搞好国有企业中更好地发挥作用,十分需要把这方面的工作做得更好。为使企业党组织卓有成效地参与重大问题的决策工作,首先就要进一步提高企业党政领导干部对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的认识,从而增强在这些问题上的自觉性和责任感。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当然要坚持厂长经理负责制,但决不能因此就把坚持厂长经理负责制同坚持重大问题决策民主化,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与贯彻民主集中制对立起来,从而把企业党组织参与重大问题决策看作包袱,或者使企业党组织在参与重大问题决策时顾虑重重,无所适从。其实,坚持厂长经理负责制与企业党组织参与企业重大问题决策,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都是统一不悖的。无数经验和教训证明,企业重大问题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对于搞活搞好国有企业,确实是有大利而无大害。从一定意义上说,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科学的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必将推进企业重大决策民主化和科学化的进程。作为企业的领导干部,应当看到这一发展趋势,提高这方面的自觉性。
企业党组织要努力跟上改革发展的步伐,提高参与重大问题决策的能力和水平,需要进一步解决好以下一些问题:一是认真负责地参与决策,包括决策前深入进行调查研究,决策后认真贯彻并注意跟踪,决不能把参与决策当作走形式而草草应付,因为这样就无异于主动放弃了参与决策的责任。二是自觉增强参与决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既要积极参与行政领导提出的重大问题的决策,也要主动关注和研究有关企业改革和发展中的其它重大问题,包括群众的重要反映,及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提供讨论和决策,而不能只是处于被动状态。三要认真体现党组织参与决策的精神。这就要求党组织对重大问题要认真研究,形成组织意见;党委负责同志参与决策,也要坚决贯彻党组织的意图。四是党员行政领导干部要努力树立党的观念,在重大问题决策上,应主动听取并且认真考虑和尊重党组织的意见;如遇重大分歧,更应持慎重的态度。
现在,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已经进入关键时期,各种矛盾和问题反映得比较集中,新形势、新任务要求我们积极探索企业党建的新思路新办法。例如,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中,对企业党建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问题,要求企业党组织必须认真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特别是要注意研究解决深层次上提出来的问题,找出能够较好衔接历史和现实,体现既保持传统优势,又注意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与国际惯例接轨的一些好形式和好办法。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和改进企业党建工作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也是一项最艰巨最困难的任务。企业党组织在搞好国有企业中的作用发挥得如何,主要取决于对有关新问题研究、探索和解决的力度如何,深度如何,实际效果如何?比如,企业党组织,特别是参股而不控股的国有企业党组织以什么形式进入决策、管理机构?现在企业集团、跨地区甚至跨国的公司正呈发展之势,在同一集团,甚至同一企业,同时并存多种经济成分和不同性质的企业中,党组织究竟如何组建,集团和公司如何加强统一管理?各种类型企业党组织的地位作用怎样界定等,都是一些高难度的课题。如果我们不从现在起就抓紧调查研究,及时拿出意见,势必使企业党建工作更加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在实际上削弱党的工作和建设。
解决这些问题,当然需要实践,需要过程,但作为企业党组织,特别是领导干部,不能仅仅满足于看到问题、提出问题,无动于衷、等待观望不行;只是着急、议论也不行。积极的态度,还是从实际出发,努力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并且注意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在搞活搞好国有企业中,我们应当在这方面花大力气,下大功夫。加强对新情况、新问题的建设性探索和试验,应当坚持几条原则。一是必须围绕企业改革、生产和经营进行,把解决企业改革和生产经营中的难点作为探索的重点;二是必须在全面坚持中央确定的原则内考虑问题,制定方案;三是必须有利于促进企业的改革、生产和经营,有利于加强企业党的建设和工作。离开这几条,我们的探索就可能出现偏向。
为了使这项工作健康有序地进行,企业党组织一定要切实把党要管党的工作落到实处。要加强车间党支部的建设,这是企业党组织的细胞,直接关系和影响着一个企业党组织的肌体。在抓好支部班子建设的同时,要建立健全必要的制度和规范,使党支部工作逐步规范化、制度化、经常化。要认真加强党员培训。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结合企业的中心工作,使广大党员尽可能地掌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精神,引导党员结合各自工作,多学经济知识和实用技能,并注意提高广大党员的思想素质,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现在,成都市许多企业党组织发动党员积极参加以做“改革的先锋,发展的主力,稳定的中坚”为主题的创先争优活动,是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好形式,受到了广大党员的欢迎。


第9版(理论)
专栏: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四中全会《决定》

  围绕经济抓党建
抓好党建促经济
赵文鹤
为贯彻十四届四中全会精神,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基层组织建设与经济建设有机结合的新途径,河北保定市委自去年2月以来,在全市广大农村广泛开展了抓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促经济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为内容的“一抓双促奔小康”活动,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经济,取得了显著成效。
   自觉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实践证明,哪里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得好,那里翻番致富奔小康的步伐就快。反之,那里就人心涣散、风气不正、矛盾迭起,小康建设就举步艰难。因此,必须自觉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使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与经济建设合拍同步。为此,市委着重抓了四方面的工作。
在设计任务目标时,要两者同步谋划。在“一抓双促奔小康”活动中,我们确定的任务目标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村党支部建设为重点,把农村党支部建设成为带领群众翻番致富奔小康的坚强战斗集体,同时探索农村党组织建设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的新路子,更好地适应改革开放和发展经济的需要,推动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通过两个方面的融会贯通,统筹谋划,不仅把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与经济建设的任务目标放在了同一起跑线上,为运作中的合拍同步打下了基础,而且实现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与农民利益的直接接轨,让农民认识到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是他们奔向小康的坚强保证。
在研究方法步骤时,要两者同步运筹。市委确定了如下工作重点:一方面是配一个好支书、建一个好班子、定一个好的工作思路、带一支好的党员队伍、制定一套好的规章制度;另一方面是找一条好的致富路子,办一个好的集体企业,建一个好的配套服务体系,有一个好的村风民风,使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指标与经济建设指标紧密结合起来,克服了单纯就党建抓党建、就经济抓经济的“两张皮”现象。
在具体组织实施时,要两者同步进行。相对于其他环节,具体组织实施的环节最为重要,只有把握好这一环节,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与经济建设才能发生实质性的结合,才能将无形的谋划变成有形的实践。为此,市委始终注意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与经济建设在实际操作中的有机结合,一是选拔懂市场经济、善经营管理、能带头致富,并能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党员进村委会或党支部当班长;二是培训农村党支部书记,提高他们的思想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三是实施后进党支部促转化的系统工程。
在检查验收时,要两者同步考核。为防止组织建设与经济建设在实际结合上的“失真”,市里不仅制定了村户小康建设规划和验收标准,而且制定了农村党支部百分考核标准,用党建与经济建设两把尺子来衡量农村的全面发展。
   不断健全两者有机结合的运行机制
一年多来,全市“一抓双促奔小康”活动取得较好效果,关键在于有一套良好的运行机制。
定标准,建立责任机制。由于以往一些地方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缺乏统一标准,无章可循,从而使得这项工作的考核十分不易,而往往流于形式和口号。为此,我们制定了“四级六项”标准。四级就是把农村党支部分为优秀、先进、合格、后进四个等级。六项就是从班子、党员队伍、制度、精神文明、经济、计划生育等六个方面衡量评定党支部等级。标准共22条,初步实现了软指标硬化,笼统指标量化、抽象指标具体化,提高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可操作性。
定规划,建立运行机制。在抓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中,按照小康村建设规划,开展“一抓双促”活动,并制定每一年梯次推进的工作计划,每一个阶段都有具体的任务和要求,达到环环紧扣,有机衔接,保证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与经济建设不脱节、不断档、不“夹生”。
定奖惩,建立约束机制。为有效克服重规划部署,轻督导落实等问题,市委根据制定的有关制度,严格奖惩,赏罚分明。对真抓实干、政绩突出的干部提拔重用,对工作不力、教育帮助无效的干部予以免职,对不肯到落后村任职的青年干部取消其后备干部资格。在每年年底,通过抽查联评,将25个市县区开展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情况排定名次,依此兑现奖惩。对前三名予以政绩表彰和物质奖励,对后三名予以黄牌警告,使各级党委任务在手,责任明确,压力变动力,不断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深度和力度。
   把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作为经济建设的切入点和着力点
农民奔小康,需要党的基层组织逐村、逐户组织实施,社会治安需要党的基层组织维护,大量矛盾需要党的基层组织去化解,社会文明风尚需要党的基层组织去垂范。“一抓双促奔小康”活动就是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作为农村小康建设的切入点和着力点。
造就一支坚强有力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骨干力量。在新的历史时期,党的基层组织理应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具体组织者和实施者,但目前一些支部班子仍未打破传统的结构模式,表现为懂传统农业经济的多,懂市场经济的少;年老的多,年轻的少;文化偏低的多,文化水平高的少,造成对经济问题的决策难以讲求科学与高效。针对这种状况,市委按照四化标准,通过竞争上岗,群众推选,干部下派等形式,将一大批懂经济、会管理的人才选拔到基层领导岗位,现已调整两委班子3000多个,600多个后进党支部有了明显转化。
营造一种科学高效的经济建设决策机制。能否自觉地按经济规律办事,集中体现在对经济工作的决策上。农村小康建设包罗万象,单凭个人或少数人的智慧远远不够,必须依靠基层党组织和全体党员、群众群策群力,在充分发扬民主的基础上实行正确的集中,以保证经济建设决策的正确性和实施的有效性。为此,市里始终没有放松基层党组织的民主集中制建设,先后在2000多个村建立健全了党员议事会制度、村民代表议事会制度。2000多个村党支部实行了两公开一监督制度,尤其是村财务收支状况和计划生育等热点问题,每月上墙公布,重大活动向村民公开,密切了干群关系,出现了良好的村风村貌。
大力提高农村基层领导干部的素质。近年来我们对全市98%的村党支部书记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思想教育和培训,组织农村在职和后备干部参加了各类大中专学校学习和培训,大大提高了基层党组织成员的思想素质和文化水平,为全市的小康建设增强了后劲。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