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7月4日人民日报 第12版

第12版(副刊)
专栏:

雨后的小桥(油画) 张卫齐


第12版(副刊)
专栏:

荷花(国画) 吴其术


第12版(副刊)
专栏:

  繁森的遗产
厉彦林
你走得太匆忙太突然
我们眼含热泪
为您清点遗产
除了几箱书籍和文件
就是一件袖珍收音机和
几件换洗的旧衬衣
存折不足500元
现金总共八元六角钱
这就是一位地委书记的家当
这就是一位地委书记的遗产
有人问,堂堂一位地委书记
援藏期间的工资也上千元
为何这般寒酸?
其实,你
抽的是廉价的劣质烟
吃的多是榨菜就米饭
衬衣,缝了缝连了连
你对自己是这般“小气”
对他人却是那么慷慨无比
当年,月工资才60元
就拿出所有积蓄,东拼西借
为家遭不幸的通讯员
一次捐款上千元
为了给藏族老人买衣抓药
写信要来了妻子拖着病重的身体
挣来养家糊口的钱
为了治好孤儿的病
你隐姓埋名
悄悄做通护士的工作
把自己的鲜血卖了一次又一次
民心是一双雪亮的眼
岁月是一把公正的尺
有的人为了名,拍卖良知
有的人为了权,撕破脸皮
有的人为了钱,甘做奴隶
而你那淡泊名利的品格
是阿里山高耸的岩石
任风剥雨蚀,秉性难移
你那颗赤诚的心
如万泉河一样清澈透底
任岁月流失,纯洁如洗
堂堂正正地做人
踏踏实实地做事
清清白白地做官
这就是你全部的家当
这就是你宝贵的遗产
这才是共产党人的精粹和根基


第12版(副刊)
专栏:

  木兰花慢
——咏科教兴国
宋健
扉乍开凝眸。
懊柯烂,怅梦悠。
忆千载闭幽,
百年屈辱,
悲啸难收。
公车书,辛亥吼,
革命再少巨叟神州。
民主共和伟业,
改革开放圣谋。
桃源人满燕不留,
贫困撩心愁。
察异域金瓯,
科学致富,
四海风流。
高科技,笃教育,
科教兴国,芳菲琼楼。
有信苍穹无恙,
云何不得丰酬?


第12版(副刊)
专栏:

  为江碧波濮阳壁画题辞
刘白羽
当你踏上中国中原这一片神奇的国土,
你就沉入公元前那古老的梦幻之中了。
濮阳是春秋战国时代卫国都城,你在这儿走着走着,会听到像发自天穹、出自厚土的中华民族数千年前的琴瑟吟咏之韵,铁马金戈之声;但你会为不能看到数千年这儿的真实景象而遗憾。现在,画家江碧波以她对历史的忠贞,以她独创的艺术魅力,绘成26幅壁画,使历史复活在你的眼前,你会感到双目为之炯然发亮,心神为之肃然颤悸。
江碧波把华夏的灵魂发掘出来,巍然再现于天地之间。她以名作《山鬼》绘出屈原行吟泽畔哀怨的凝铸而享誉中外。现在,她又走向公元前数百年的战国春秋,她以开阔的胸襟一展卫国的全貌,从而使人们理解古老民族的文化、热爱优良的古老传统,使你为历史上出名的“大义灭亲”、“螳臂当车”以及古代军事史上著名的“城濮之战”、孔子在卫国激扬仁德,育人任教,特别是在那样古老时代就显示了中国智慧的结晶,在卫国濮阳举行春秋列国的诸侯的会盟,兴起通过和平谈判解决争端,联合各国共御强敌的盟约。明智的创造,传统的美德,在今天新时代里,还成为处理国际关系的高尚道德精华。
当你一一领略这些壁画时,你不能不油然而生对中华民族的深情厚意、对传统美德的折节拜服。这一系列壁画,无疑是江碧波对我国历史的杰出的贡献,对我国艺术的杰出的贡献。


第12版(副刊)
专栏:巾帼风采散文征文

  舞蹈家的“学者”梦
刘茜
不少青春少女迷恋过舞蹈家的风采,许多成熟女性钦羡过学者的风度,但令她们难以想象的是,竟有人能将这两者融于一身。资华筠,这位曾饮誉中国舞坛的国家一级演员,如今以每年数十万字的研究成果,在圆着一个舞蹈家的“学者”梦。作为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所长、获博士生导师资格的研究员,资华筠最近接受了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组委会的委托,出任大会非政府组织NGD妇女与艺术论坛的主持人。
其实,在舞蹈家与研究员这两个相去甚远的天地间,确有着一条相通的轨迹,那是资华筠用锲而不舍的追求描绘出来的。
有人说舞蹈演员“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然而,当资华筠练就的功夫可以轻松地把腿抬到180度,把腰向后弯到手能抓住脚腕,腾空大跳可作各种瞬间造型,快速旋转后可稳稳地用足尖支撑身体重心时,她的学识也日渐丰厚。音乐、戏曲、文学、历史、民俗、地理……在广博的知识中,资华筠孜孜以求,不断调整、完善着自己的追求,每次接受新的演出内容,她除了翻阅大量背景资料外,还常为要塑造的形象引经据典,著文写诗。“要把自己从生活中蕴积的情感意绪浓缩、升华、幻化成特色鲜明的舞蹈——它是自由形体的灵智之结晶”。这便是资华筠为自己的理想作出的诠释。
一身“学生气”的资华筠,似乎比别人有更多的优势。从50年代起,她就先后在世界青年联欢节上以《西藏舞》、《飞天》两个舞蹈获金质奖和铜质奖。由她开创的《飞天》、《红绸舞》、《孔雀舞》、《荷花舞》和《长虹颂》等一系列端庄典雅、多彩变幻的舞蹈形象,曾深深地留在一代观众的心中。为此,周恩来总理鼓励过她,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的观众欢迎过她,华夏艺术的史册上记载过她……
然而,当资华筠还未读懂舞蹈家的真正内涵时,十年动乱夺去了她的艺术生命。在面壁写“交待材料”的窘境中,不甘寂寞的资华筠突发奇想:把舞蹈艺术的艰辛与美好用不受时空限制的笔墨描绘出来,给人们以思考,是一件多么有益的事啊!一时间舞蹈家竟忘却了隔离审查的恶运,真的做起了“学者”梦。
几易其稿、历时数年之后,资华筠的处女作剧本《敦煌的梦幻》终于付梓出版。然而,回首个中的辛酸、苦涩和愉悦,舞蹈家深切体味到了舞文弄墨的艰辛。
拨乱反正之后,资华筠的演出、社会活动和出访日趋频繁。年逾不惑的舞蹈家又插入了著名外交家陈翰生教授的英语研究生班。“资华筠在我这里学习几年,现在出国访问、演出可以用英语直接对话、交流,工作起来十分便利。”80有余的陈翰老在他的回忆录中得意地写道。
从1984年起,人们从报刊上时常可以见到资华筠那充溢着艺术灵气和严谨思维的散文、诗歌、报告文学、评论和译文。她的散文、论文、报告文学曾多次在比赛中获奖。她用中英文发表的许多论文分别在美国、台湾发表;她在加拿大、菲律宾、印度及港澳等国家和地区举办的报告会都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几年前,学者济济的中国艺术研究院第一位带着艺术家头衔的舞蹈研究所所长上任了。资华筠不仅进入了“学者”圈,还将从此领衔于舞蹈理论的研究。面对事业的又一次挑战,资华筠挺乐观:“艺术研究不同于其他领域,需要理论家的逻辑思维,也离不开艺术家的形象思维,这将是我应发挥的优势。”有人劝她立足于轻车熟路的表导演理论研究,她却毅然选择了有发展趋势的高层学科建设——舞蹈生态学研究。她就是这样,永远好强,永远和自己过不去。
特别偏爱学习的资华筠又一头扎进了文化学、社会学、人类学、舞蹈史以及大量中外艺术美学等专著中,拚命积累,不懈掘取。在她的笔下,《追寻人类艺术之母的踪迹》被列入国家重点丛书;《中国当代舞蹈精粹之保存》参加1994年北京国际舞蹈讨论会……至今,她已出版5本专著,主编数本专论,并发表了百余万字理论文章。
丰硕的成果令人钦佩,这位舞蹈家的确称得上是学者。然而,在事业上对人对己都很严格的资华筠却实实在在地说:“我可算不上什么学者,我知道研究的水有多深,还有很多事在等着我去做……”舞蹈家的“学者”梦,永远留在资华筠的心中。
      (作者单位:中国文化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