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7月4日人民日报 第1版

第1版(要闻)
专栏:

  在即将出访芬兰、匈牙利和德国前夕
 江泽民接受德国匈牙利记者采访
就中德、中匈、中美关系及外商在华投资环境、国有企业改革等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新华社北京7月3日电国家主席江泽民在即将出访芬兰、匈牙利和德国前夕,今天在中南海接受了德国和匈牙利部分驻京记者的采访,就中德、中匈、中美关系以及外商在华投资环境、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等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江泽民主席将于7月5日至15日对芬兰、匈牙利和德国进行国事访问。这是中国国家元首首次出访这3个国家,意义重大。
江泽民对芬兰、匈牙利、德国与中国的良好关系感到高兴和满意。他说,他期待着通过这次访问增进与这3国和3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促进经济上的互利合作,推动中国与3国的关系进一步发展。
在谈到中美关系时,江泽民主席说,中美关系目前所面临的困难,完全是由于美方允许李登辉访美造成的。李登辉利用访美大搞企图制造“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活动。美方的行动严重动摇了中美关系的基础。美方应该立即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彻底消除这一事件造成的恶劣影响和后果,以实际行动而不仅仅是言辞,为中美关系重新回到三个联合公报的正确道路上来创造条件。中美两国保持和发展长期、稳定和健康的关系,不仅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有利于国际局势的健康发展。中国不希望看到中美关系发生倒退,但是这取决于美方为消除李登辉访美造成的恶劣影响所采取的实际行动。


第1版(要闻)
专栏:

  科教兴国的希望之星
本报评论员
6月14日至22日,8位优秀青年科技专家在京、津、沪作了10场报告,汇报他们在振兴祖国科技事业的奋斗中勇攀高峰的动人事迹。
多年来,他们淡泊名利,不求享受,把自己的青春年华倾注于崇高的科技事业,矢志探索,默默奉献,用心血和汗水,浇铸了一个个璀璨的科技成果。他们是当代中国青年的出类拔萃之辈,是实施科教兴国伟大战略的希望之星。
这8位优秀青年科技专家从事不同学科的科学研究,生活经历和成长环境也不尽相同。但他们奋斗的历程清晰地显示出人才成长的某些共同规律,为当代青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为建功立业提供了可资学习借鉴的生动教材。
炽热的爱国主义感情,是他们奋斗拚搏最持久、坚韧的精神力量。这8位优秀青年都成长于开放年代,大多有出国学习、考察和讲学的经历。以他们的实力和才华,也会有被外国科研机构和大公司重用的机会。然而他们对国外物质方面的优越条件并不动心,却对祖国科技事业比较落后的现状忧心如焚,食不甘味。他们的志向是,“外国人能搞出的东西,我们中国人照样可以搞得出,还可以比他们搞得更好”;他们的渴望是:抹去千千万万个母亲脸上由于祖国的落后、贫穷而引起的愁容。因此在国外学习,他们以惊人的刻苦和优异的成绩为中国人赢得尊严。回到祖国,在艰苦的科研和生活条件下,憋着一股劲儿,为祖国科技事业腾飞而奋斗。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他们个人付出了许多,但是却为国家赢得了尊严、荣誉和巨大的利益。正如他们所说,还有什么比这种奋斗更有价值!
以滴水穿石的恒心和毅力,苦学不倦,敢于创新,是他们获得成功的真正“秘诀”。8位优秀青年有的来自偏僻的山乡,有的曾是失过学的“知青”,有的甚至没有大学的文凭。然而,他们硬是以经年累月的努力,一步一个脚印地攀登上科学的制高点。在别人留连于花前月下时,他们埋头于图书馆、实验室之中;在别人享受天伦之乐时,他们为研究课题而四处奔波。正如他们中的一位同志所说:“人的一生确有很多机遇,但机遇不会等待毫无准备的人;而这个准备就意味着汗水、泪水、拚搏和毅力。”尤为难得的是,他们既有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又有敢于突破前人、突破陈规的探索精神,就像跨越横杆那样,永无止境地向更高的目标挑战。因此,他们可以在各自的研究领域,独辟蹊径,别开洞天,有所创建,有所发明。这是作为一个科技工作者最为可贵的品质。
与工农相结合、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是他们建功立业和成才的有效途径。8位优秀青年都不约而同地谈到,科技人员的知识和才华必须融汇于国家经济建设的壮丽事业中,才能有个人的事业和个人的价值。因此,他们中有的人宁可放弃大城市的优越生活,自愿到最能发挥自己专业特长的山沟里去;有的人宁可放弃著书立说的扬名机会,坚持在科技产业的第一线奋斗;有的人宁可放弃自己发财的机会,而执著于清贫的教书育人岗位。他们的经验证明,在实践的锻炼中增长本领,在报效祖国中奋斗成才,仍然是当代中国青年茁壮成长的正确方向。
现在,我们正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和全国科技大会精神。8位优秀青年科技专家的事迹为祖国大地涌动的科技春潮带来青春的活力。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当代中国青年的风采,更看到祖国科技事业必将有一个群星灿烂的明天。


第1版(要闻)
专栏:

  胡锦涛会见八位优秀青年科技专家指出
科教兴国关键是人才
新华社北京七月三日电(记者郑庆东)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胡锦涛今天下午在人民大会堂亲切会见了“优秀青年科技专家成长道路报告团”全体成员,并同他们合影留念。
会见时,胡锦涛首先肯定了这次活动,高度称赞了报告团八位青年科技专家在科技工作中所取得的成就。他说,大家虽然经历不同,所学专业不同,从事的工作也不尽相同,但在走向成功的闪光足迹中鲜明地展现出一些共同的特点,最主要的是都有远大的理想抱负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有着尊重实践、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有着艰苦奋斗、拚搏奉献的优良作风。这是一切有作为的科技工作者所应有的素质,也是一切有志青年健康成长、建功立业所必须具备的素质。
胡锦涛指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关键是人才。培养造就一支具有世界水平的科技专家队伍和其他各类专门人才队伍,需要党和政府的重视和努力,需要社会各有关方面的关心和支持,需要老一辈科技专家的扶持和帮助,也需要青年科技工作者自身的奋发努力。他希望报告团的八位专家再接再厉,在科研工作和培养青年科技人才方面取得更大的成就,更好地发挥榜样的作用。
优秀青年科技专家成长道路报告团是中组部、中宣部、人事部、中国科协、共青团中央、解放军总政治部共同组织的。参加报告团的八位成员是:中科院化学所研究员白春礼、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冯长根、解放军信息工程学院教授邬江兴、河南省地矿厅高级工程师石昆山、西北农业大学教授李华、国防科工委某试验基地副研究员从云、中科院计算所研究员陈肇雄、军事医学科学院研究员贺福初。
据介绍,报告团自六月十四日至二十二日,先后在京、津、沪作了十场报告,共有一点四万多名大专院校学生、青年科技工作者和中学生代表听取了报告。
报告团成员还就当代青年关心的一些问题,与部分大专院校师生进行了座谈。报告团所到之处,都受到当地领导和青年朋友的盛情接待和热情欢迎。
这次活动主办单位的负责同志张全景、郑必坚、宋德福、李克强、唐天标、王旭东、张玉台参加了会见。(附图片)
胡锦涛亲切会见“优秀青年科技专家成长道路报告团”全体成员。报告团的八位成员为:陈肇雄、李华、邬江兴、白春礼(前排右起),贺福初、石昆山、冯长根(前排左起),从云(后排左一)。
新华社记者李学仁摄


第1版(要闻)
专栏:

  乔石会见马里国民议会议长
新华社北京7月3日电(记者杨国钧)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乔石今天在人民大会堂会见马里国民议会议长阿里·努胡姆·迪亚洛,希望两国立法机构加强相互了解,进一步增进两国间的友好合作关系。
乔石说,中国对马里和非洲其他国家一直抱有友好态度,希望与非洲各国人民一道努力发展经济,建设自己的国家。
他说,中国历来主张国家不论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并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友好合作关系。
迪亚洛说,马里十分赞赏中国政府和人民对非洲人民的支持以及关于各国人民应根据各自的情况对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进行选择的主张,也十分感谢中国政府和人民对马里和其他非洲国家的各项援助。
乔石说,中马两国有着良好的合作基础,希望迪亚洛议长把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带给马里人民,把中马关系推向一个新阶段。
会见时,布赫副委员长在座。


第1版(要闻)
专栏:

  乔石会见新西兰副总理
新华社北京7月3日电(记者杨国钧)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乔石今天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新西兰副总理兼外交贸易部长唐·麦金农,宾主就加强双边合作和共同感兴趣的国际问题进行了深入、友好的交谈。
乔石对近年来中新关系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的顺利发展表示满意。他说,两国领导人的高层互访,经常就双边关系、地区问题和国际问题保持接触,对发展两国友好合作关系十分有益。
乔石说,新西兰在经济建设方面有自己的长处和优势,中国也愿意学习、借鉴新西兰在炼油、地热利用、木材加工、乳制品加工、环保方面的先进技术和成功经验。他说,中新两国经济互补性强,经贸领域合作还有很大的潜力,希望两国在平等互利、长期合作和共同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双边经贸合作的领域、开拓新的合作途径。
麦金农说,近年来新西兰一直十分重视发展与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国家的关系,他赞同乔石的观点,两国高层领导人保持接触,对增进相互了解,加强合作有重要作用。
在经贸关系方面,麦金农希望除了在羊毛和木材领域外,两国还可在更多领域发展经贸合作。90年代以来,中国一直是新西兰羊毛的最大买主。


第1版(要闻)
专栏:

  增城绿色企业显神威
本报讯记者刘霄报道:今天的“荔枝之乡”广东增城,不仅以风味绝佳的挂绿、桂味、糯米糍、水晶球、妃子笑等荔枝名品享誉于世,而且还以一大批规模可观、效益显著的“三高型”绿色企业吸引着人们。
连池百亩的塘鱼基地,连片3000亩的冬后种植基地,覆盖33个山头漫山遍野果实累累的糯米糍荔枝基地,更有“万字号”的特大型绿色企业,如华诚万头瘦肉型生猪基地、福和镇3万只山鸡基地、广东省规模最大的速生丰产林基地——上楼镇1.35万亩连片种植的南洋楹等。
几年来,增城“三高型”绿色企业和乡镇企业、“三资”企业同步高速发展,遍布全市的山区、丘陵、平原和河网,兴办的形式有合作、合资、合股、联营、私营、集体、个人、家庭等多种多样。兴办者中既有土生土长的农民,也有城市里的农业科研机构、大专院校、企事业单位和部队后勤部门,还有从二三产业“转业”过来的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以及省外、海外的客商。
增城市在工业化城市化的迅猛进程中,告别传统农业,兴办“三高”农业,农业不但没有萎缩,反而连年攀上新台阶。1994年增城农业总产值15.92亿元,增长23.8%,农村人均纯收入2716元,增长22.37%,在广州郊区市和广东省,增幅都名列前茅。


第1版(要闻)
专栏:

  狠抓管理降低成本 抠出效益三亿多元
重钢将一盘“死棋”下活
本报成都7月3日电新华社记者储学军、本报记者梁小琴报道:我国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重庆钢铁(集团)公司去年下半年以来面对原燃材料涨价1亿多元、钢材售价却大幅度下跌的严峻形势,向企业内部管理要效益,靠降低成本一举增效3亿多元,企业因此避免了亏损,把一盘“死棋”下活了。
重庆钢铁公司现有职工5万人,具有年产焦炭120万吨、生铁140万吨、钢150万吨、钢材134万吨的综合生产能力,跻身全国最大工业企业50强。近几年,国内钢材走俏,重钢效益一直较好。但1994年下半年以后,钢材市场下滑,重钢经营形势也出现恶化,预计到年底公司将亏损上亿元。
对此严峻局面,重钢领导班子迅速统一了认识:坐等市场好转,依赖国家救助,都是一步死棋。唯一的选择只能是依靠自己的力量,加大管理的力度、深度和广度,打一场降耗降成本的攻坚战。公司随即制定了一套以目标成本为中心的管理模式,根据模拟市场价格,采取“倒算帐”办法,推算出各工序的成本、利润,再层层量化分解到各分厂、车间、班组乃至个人。
重钢由于没有矿山依托,长期过着“吃百家矿”的日子,全年所需260万吨矿石原料,要么从国外进口,要么从全国220多个矿点购买,运距最近的也在1000公里以上,导致产品成本较高。特别是进口矿石部分,每吨价格高达560元。能不能降下来呢?公司总经理郭代仪沉到有关部门蹲点,组织大家从采购的第一站算起,对中间商、价格、运输路线、港口仓储、装卸费等因素进行细致分析和算帐,剔除不合理开支。最后,将每吨矿石价格降至400元。仅此一项,公司每年减少开支600多万元。
为将目标成本管理真正落到实处,重钢制定了严格的奖惩制度,把各级部门、每位职工的工资收入与目标成本的完成情况挂钩,定期检查和考核。公司领导以身作则,从自己做起。几位主要领导分别联系几家二级部门,分片负责,他们主动将自己的工资与所联系部门的工作业绩挂钩,共担责任。
管理的强化为重钢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仅仅半年时间,焦炭、生铁、钢、钢材等主要产品的成本大幅下降,到去年底统计,每吨成本分别较上半年减少14.3元、83元、166元、165元,再加上公司内外其他减亏因素,折算下来,共“抠”出效益3亿多元。


第1版(要闻)
专栏:

  “放心农业”看焦作
——焦作农业发展透视
本报记者李而亮戴鹏
编者按:我们怀着欣喜之情,向广大读者推荐《“放心农业”看焦作》这篇通讯。
焦作农业之被称作“放心农业”,让人信服,连续6年受到国务院表彰。虽然已连续7个月干旱,今年夏粮仍获丰收,焦作的农民把传统的精耕细作与改革后的新做法结合起来,一方面是“土细如面、土平如镜、耕织如线”,另一个方面则是实施服务体系向市场经济转轨,从“双向承包”到“股份合作制”。实行工农互补,两条“腿”相互支撑。焦作农业,给人们展示了一幅步入良性循环、健康发展的画图。愿全国涌现出更多的焦作。
值得一提的是,这篇报道的作者之一李而亮同志,原是本报驻河南省记者。在孔繁森精神鼓舞下,他志愿报名赴西藏工作,现在已经抵藏。今天我们发表他这篇在河南的“压轴”之作,也含有预祝他在高原雪域一展身手之意。
     步入稳定高产轨道
连续7个月的干旱,使河南省今年的夏粮受到不小的损失。可在豫北的焦作市,农民却以喜悦的心情迎来了第7个丰收年。小麦平均亩产超过400公斤,总产达90万吨。正在踊跃向国家交售定购粮的温县农民告诉我们:“开春以来尽管没下过一场透雨,但麦田可没耽误过一回浇水。今年就是再旱点,俺们的夏粮也减不了产。”
河南省委书记李长春曾感慨地说:“要是全省都能像焦作一样,农业问题就令人放心了。”
焦作农业令人放心,是有充足依据的。在各地农业生产起起伏伏的10多年里,焦作的主要农作物步入了稳定高产的轨道,粮食生产连续多年获得大丰收。去年夏粮小麦单产406公斤,秋粮玉米单产463公斤,整个地区的面积单产达到这个纪录,在全国是少有的。
如今,焦作与河北石家庄、山东烟台并列全国3大农作物高产地区。在黄河以北4个吨粮县中,焦作占了3个。在全省118个县(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排序中,焦作7个县(市)均在前9名内。
农林牧副渔各业联动,推动了农业总产值的不断增长。1984年到1994年,焦作农业总产值由18.6亿元增长到58.7亿元,年递增7.4%,连续6年受到国务院表彰。
市农委主任张广庆谈起焦作农业生产,面有喜色。他介绍说:“全市旱涝保收田已超过耕地总面积的85%以上,平均不到50亩地一口机井。农业机械动力达180万千瓦,平均每亩耕地0.6千瓦,比全省平均水平高一半。天遇大旱,我们一个星期可以把全部耕地浇一遍。收割时,连收带打,10天时间粮食全部入仓。”
在田间管护棉花的孟县化工乡农民说起种地,透出几分轻松,他们说:“现在种地省心多了,供种、耕地、喷药、浇水、收割都不用自己操心,一亩地花个六七十块钱,省了一大半力气。有些经济条件好的村,连这个钱也不用个人拿,都由集体服务队包了。”
有这样坚实的生产条件,怪不得焦作的干部群众对夺取农业丰收,总是充满信心。
   咬定基础不放松
市委书记张国荣形容焦作农民种田像“绣花”,把农民耕作“土细如面、土平如镜、耕织如线”描述得头头是道、绘声绘色。据介绍,焦作农民精耕细作的传统可追溯到唐代;焦作所辖的几个县成为全国粮食高产县,则可以追溯到六七十年代。但他认为:真正使农业生产条件得以根本改善提高,是在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的十多年时间里。
“我们在任何时候都没敢放松过农业。”记者在采访中处处能听到的这句话,既有传统的渊源,也是现实的选择。全市农民人均9分耕地、还有几十万亩的黄河滩区这样一个现状,决定了焦作的农业必须在高产上做文章。
然而,农作物高产,需要相应的生产条件。生产条件的改善,需要高投入,这是起码的因果关系。
一个跳高运动员,当他创下纪录后,每往上提高1厘米,就要付出比原来多几倍的血汗。焦作的农作物高产开发,在原来高产的基础上又连续7年刷新纪录,付出的正是这样的心血。
1986年,靠煤炭“起家”的新兴工业城市焦作实行市带县制,不少同志提出,应集中各县的财力搞城市建设。焦作市委、市政府经过反复论证,认为如果抽调县级财力集中于城市,势必要削弱农业基础建设和地方经济的发展,是“釜底抽薪”的作法。他们采取了“放水养鱼”的战略发展县域经济,并在全市明确了“四个不动摇”,即:抓经济工作时,坚持农业的基础地位不动摇;发展乡镇企业时,坚持发展农业的思想不动摇;农业生产获得丰收时,继续抓好农业生产不动摇;农业形势波动时,坚持保护和鼓励农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不动摇。从而在全市形成了重视农业、支持农业的大气候。
80年代后期,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和农业比较效益的降低,使一些地方出现重工轻农、“口头农业”的现象。焦作针对这种状况,在全市推行了博爱县创造的“农业高产开发双向承包责任制”,即:农户向政府承包农作物面积、产量、定购任务;政府向农户承包农业生产物资供应和资金、技术、销售等各个环节的服务。双方签订合同、严格奖罚。通过强有力的政府行为和法律行为,把各级干部的责任目标与为农服务紧紧捆在一起,建立健全了直接面向农户的庞大服务体系。
进入90年代,焦作实施服务体系向市场经济转轨,政府设立的服务机构,向公司实体转化。村一级的服务组织,围绕小康村建设,把巩固提高农业的指标列为小康村的硬指标。“双向承包”的发源地博爱县,是水利股份合作制搞得最早的县。实践证明,股份合作制后,水利设施比原来有了进一步增强,去年光农户联户新购水泵就有1200多台。目前全县有效灌溉面积已达97%。
领导加强投入,使农业资金的投入有了保证。据统计,自1986年到去年,焦作各级财政累计对农业投入3.3亿元,年均增长13%;信贷投入累计91.8亿元,每年净增1.58亿元;土地有偿承包费总额的40%用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每年2000万元;农村合作基金会向农业生产性投资3627万元……
焦作市正是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上付出了巨大努力,焦作农民才能在人均9分地上“绣”出灿烂的“花朵”。    两条“腿”的相互支撑
到农业地区采访,听到最多的是“农业大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焦作的特点则是:农业发达而工业不弱、财政不穷。
只有32万人口的温县,是黄河以北第二个吨粮县,过去是“高产穷县”的典型。但今天已令人刮目相看。去年他们乡镇企业产值突破40亿元大关,财政收入达528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300元。在乡镇企业产值中,有70%来自农副产品加工。
温县的小麦玉米不够自己“吃”,如今是不可否认的事实。现在全县有农副产品加工企业500余家,形成了食品、淀粉、酿酒、饲料9大系列50多个品种的加工体系,小麦、玉米就地转化加工,使粮食获得1倍以上的增值,并消化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粮食生产产生的大量秸秆,现在也为县造纸工业供不应求。仅此一项,产出的效益近3000万元。
然而,与焦作全市其它6市县相比,温县的工业发展只能算是“小弟弟”。去年,全市乡镇企业共完成销售收入386亿元,其中围绕“农字号”加工的,达138亿元,企业3万多家,创利税10多亿元。
依托丰富的农业资源成长起来的焦作乡镇企业,其命运与农业的兴衰紧密相连。近年随着农作物消化力的增强,许多加工企业深感惟有拥有自己的高产基地,才是最可靠的原料后盾。他们纷纷与村里定下协议,将企业利润的5%—10%返还农业,用于反哺农业生产。据统计,光去年一年返还农业的投入就达2000多万元。不少企业领导说:“要是农业垮下来,最先倒霉的是我们。”
市委政研室主任原乃德还介绍了乡镇企业发展中一个很有意义的百分比,即70%以上是集体企业。他认为,集体经济占优势,为乡镇企业以工补农沟通了直接的渠道。通过村级集体经济直接投放到水利、农机、农技、村镇建设、教育事业上的资金,其数量无法统计,有力推动了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和集约化农业的推广。
强化生产条件——高产作物——加工增值——增加农业投入,焦作农业和工业两条腿的相互依存,相互支撑,使焦作的农村经济步入了良性循环的轨道,农作物高产与经济富裕之间划上了等号。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211元,列全省17个市地之首。已有908个村达到了小康村的标准,占全市行政村总数的1/3强。市长徐明阳深有感触地说:“如今焦作农业最明显的变化,是由过去的不放松,到现在的放不松。”


第1版(要闻)
专栏:新闻摄影比赛

拥有十万亩桑园的江苏省洪泽县,今年春蚕发种四点二万张。为确保质量,该县依靠科技,大力推广方格蔟,仅万集乡严南村就发展了八点二万片。唐兆波王进成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