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7月31日人民日报 第12版

第12版(副刊)
专栏:

书法 李储坤


第12版(副刊)
专栏:

  京城边缘人
吕东风
城里机关坐办公室的人,风吹不着、雨淋不着,冬日有暖融融的阳光照着,却仍不时地听他们中有些人抱怨:太累、太紧张、太乏味。那么,都市边缘大山里的军人呢?通信地址写着“北京×××所×××××部队”,实际上,送信的人要蜿蜒过几道山梁才能到达呢。
我原本不知道有这样一个哨所。是偶然被总后周克玉政委“青银沟里藏卧龙,燕太山下练精兵”的题词引进这大山深处离群独处的总后直属分部仓库“青银沟哨所”的。祖国的万里长城上,哨所有无数,然而,走进京城脚下这座哨所,却别有一番风景。
    一、冷
立足哨所,满目苍凉,特别是在严冬季节。陡峭的石山在两边延伸着,腾出一条很宽的沟,就把哨所像火柴盒一样夹在了中间。尖溜溜的西北风穿沟而过,把上岗小战士的棉大衣都打透了。哨所就这样切断了风,守卫着山口,守卫着仓库。
夜里,山风穿窗而过,嗖嗖的吼出声来,人即便在棉被上压上个棉大衣又怎能不被针一样的风扎透。一个“小老兵”乐呵呵地告诉我,其实,他们的“级别”挺高的,人家都称他们为“团长”。风趣中透着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他那样的笑傲艰苦,真教育了我这老兵。然而,我还是忍不住用手摸摸他们自己烧的土暖气——一丝温热早已被严寒封锁;再摸摸床下那双出早操的黄胶鞋,冰凉浸透鞋底,把小战士本就不太饱满的体温还要抢走一些给它;更不要说那寒冰刺骨的水了。
说到水,真的挺有趣。没有水的地方,就没有生命。然而,在这样一个荒凉、险峻的地方,引水上山当然是很遥远的事情,穿井取水更是天方夜谭。据哨所人说,他们洗衣、吃饭、养猪、种菜,全都得益于山间那眼清泉,他们就是常年与这眼清泉相依为命的。
清泉的水流并不大,却漓拉着永不间断。我们开玩笑地对库领导说,应该把它制成矿泉水出售。王恩效主任告诉我们:有一次,他们真的拿了自己的“拉拉水”去和几种包装精美的矿泉水做比较,结果,“拉拉水”含矿物质最高,也最好喝。当然,他们绝不忍把它搞成商品出售,因为,它是哨所的生命之水呀。
比风冷、比水凉、比石头更生硬的,还有寂寞。与都市车灯闪闪、人影绰绰形成鲜明反差的是,这里万籁俱寂,荒凉凄清。哨所分成三处,最少的只有两三个人,外加一条大黄狗。即便再多话的人,也总有说尽的时候。剩下,就面对大山沉默。这里的文体活动器材倒是不少:跳棋、象棋、围棋、羽毛球、录音机、电视机。可是,由于山的阻隔,电视信号到这里已衰减得只剩下五个频道了。况且,就那么俩半人,玩什么都没有对手,实在很乏味。从这里走到有车站的地方,大约12公里,需要走近两个小时才能到达。然后,乘火车进城,返回时,如果误了钟点就只好在外留宿了,通常,这又是部队绝不允许的。因此,有的战士直到退伍也不能把通信地址上那个“北京”描绘出个大概,甚至从未进过北京城。你说多有意思?
    二、暖
走进战士宿舍,满眼是整洁明亮。房间装修分割得整齐有序:活动室、宿舍、洗漱间、厨房有序地排列组合;地面镶着时下城市居民最时兴的瓷砖;书柜、电视柜、衣柜依次排列着,一张长凳足够哨所人用的了。这一切无不体现着在哨所门前、仓库赵立新政委大笔书写的“扎根山沟,热爱军营”的精神实质。
我问小战士见过库领导吗?“见过,太多了”,小战士兴高采烈地告诉我:有时库领导一周往哨所跑好几趟,问寒问暖,使他们心里暖洋洋的。难怪,这个仓库连续三年被分部评为达标先进单位,这里,有一批爱事业、爱军营、爱士兵的好领导。说起仓库主任王恩效、老政委吴新凯,官兵们无不称赞他们是仓库建设的老黄牛、好领头。
翻开仓库工作日记,记载着这样一组数字:1994年,仓库先后派出7名干部,分别走访了山东、辽宁、河南等省56名义务兵的家庭,帮助解决实际问题20多个;主动给地方政府写信反映战士家中困难50多件,得到地方政府的理解、支持,并解决了一些问题;为38名战士落实了优抚费;收到战士家长写来的感谢信17封;培训军地两用人才43名;45名战士取得了高中毕业证书;更可喜的是,近四年来有4名哨所士兵从这大山深处走向了部队高等学府……
还不够吗?当我看到那饲养得滚圆的一头头大肥猪、那滋润在塑料大棚里青翠欲滴的片片菜畦,能不暖吗?这一股股暖流又怎能不冲破山风和寂寞,缓缓流进战士的心田。
1994年6月1日,周克玉政委沿山路走进了青银沟,留下许多暖人的话语。他勉励哨所人要珍惜前人几十年一锤一凿开创的业绩,不能忘记前辈艰苦创业精神。同时,要学好一技之长,好回去建设家乡……
将军的话像春风熨贴哨所,使哨所人挺起了更坚硬的身躯与大山为伍,守卫山口。他们说:我不站岗,谁站岗?!


第12版(副刊)
专栏:巾帼风采散文征文

  “邮电真好!祖国真好!”
张心中
她,是烈士的后代,华侨的女儿。
她生在五指山的怀抱,万泉河的乳汁哺育她长大,椰风海韵赋予她坚忍、顽强、吃苦耐劳的品格。
她像五指山的一棵小草,万泉河里的一朵浪花,默默无闻,普通平凡。她用自己普通平凡的劳动,为祖国邮电百花园点缀了不尽的春色!
她叫陈英媛,是海南省琼海市邮电局BP机班班长。
陈英媛常常深感自己的人生中有一种缺憾,那就是无缘像别人家的孩子一样自小趴在祖父和外公的膝头撒娇,因为他们在很早的年代里便为民族的解放事业先后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他们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党员、永载史册的共和国英烈——陈永芹和何达熊。
陈英媛从小就从祖母和外婆那里知道了先辈的英雄事迹,并立下志愿:继承先烈遗志,为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幸福奋斗终生!
靠政府提供助学金免费读完小学、中学的陈英媛,自小便知道如何去报答,那便是刻苦学习,自立自强。她不仅学习成绩优异,而且以突出的表现成为全校唯一的一名中学生党员。
1970年,陈英媛高中毕业了,不久便走进了“绿色娘子军”队伍——她被招工进了琼海市邮电局工作。
以她的自身条件和有关政策,陈英媛完全可以分配到一份相对轻松、闲适的工作,然而她却主动选择了俗称邮电行业三大“苦差”之一的话务员岗位,而且一干就是25年!
这个岗位太“捆人”,工作内容太单一、乏味。有时候你的内心装满了个人的烦恼和悲伤,但你传递给用户的必须是邮电人的热情、耐心与和风细雨。
翻一翻陈英媛25年来的部分当班记录:她总是提前十几分钟上班,最后一个离岗;她的家庭负担异常繁重——和丈夫两地分居18年,她要侍奉多病的公公、婆婆,哺育一双儿女,但她却没因家庭私事误班误岗;她性格内向,沉默寡言,但一坐到工作台前,那轻柔、亲切的答问如涓涓春溪流淌,滋润着用户的心田……
陈英媛的父亲陈有栋是旅居印尼的华侨。
陈有栋多次劝说女儿到他身边去,但陈英媛一次次婉拒了。她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以平凡的劳动服务于自己的祖国。而作为华侨的女儿,她更深切地理解了自己工作的意义:小小窗口连着世界,条条银线系着地球经纬。有一件小事曾给她留下难忘的印象和深切的感受——
一次,陈英媛转接了一个国际长途,接通后这边却无人应话。细心询问之下得知,电话那一端是一位旅居海外多年的老华侨,他颇费周折打听到胞姐的大致地址,于是立即打电话和胞姐联系。听着身处异国的侨胞那急切切的话语,陈英媛立即联想到自己的父亲……于是,她一边耐心地宽慰着对方,一边搜寻着有一线希望的电话号码,然后逐一转接、查寻、呼叫,然后再转接,再呼叫……最终在琼海市东太农场20多个连队、6位重名者中找到了华侨的胞姐,他们终于通上了话,直感动得老华侨在电话那头连声赞叹:“邮电真好!祖国真好!”陈英媛也倍感激动和自豪——话务员的工作和祖国荣誉紧密相联啊!
(作者单位:海南省邮电管理局宣传处)


第12版(副刊)
专栏:

  想起了《延安颂》
刘军
那一年,日寇发动太平洋战争,瞬息之间,香港陷入敌手。其时,我为生活所迫,到九龙武汉餐室当童工。次年8月,为了不做亡国奴,我离开香港,投奔大后方韶关,当了一年杂差之后,改入省立江村师范学校。学校坐落在韶关市郊武江之滨一个小村里,翠竹成行,田畴平展,环境优美。入学不久,下课之余,在校园里,蓦然传来一阵悠扬悦耳的歌声:
夕阳,辉耀着山头的塔影,
月色,映照着河边的流萤,
春风,吹遍了坦平的原野,
群山,结成了坚固的围屏!
那舒展优美的旋律,深深地吸引了我。这真是一首抒革命之情、言革命之志的佳作!它立即引起我心中的共鸣,很快,我便找来这首歌,对着简谱,学会演唱了。而且,由于它衷心赞美革命圣地延安,讴歌了真正坚持抗日、领导人民抗战的中国共产党,使我从心中燃起了希望,成为我最喜爱的歌曲之一。
这以后,生活是很艰苦的。我们经过进步老师吴仲明的教唱,加上自学,又学唱了许多革命歌曲:冼星海的气势磅礴、有如排山倒海之势的《黄河大合唱》,富有民谣风格、讴歌人民劳动与创造的《生产大合唱》,洋溢杀敌豪情、胜利喜悦的《新年大合唱》,豪迈雄浑的《在太行山上》;还有张曙的《丈夫去当兵》,马可的《吕梁礼赞》,贺绿汀的《嘉陵江上》、《胜利进行曲》等等,这些充满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情调的作品,无不激发人奋发向前。虽然生活异常艰苦,有时吃不饱,但我们一唱起这些歌来,就热血沸腾,增强了胜利的信心。
1944年冬,日寇南侵,要打通粤汉线,侵陷韶关,国民党军队望风披靡。我们连夜急行军,随学校步行数百里,过江西南端,疏散到粤东一个小村,继续学业,人人同仇敌忾。记得就在附近的一个叫彭寨的小圩镇,我们演唱了《黄河大合唱》,以鼓舞群众,去夺取抗战的最后胜利。
抗战胜利后,我回到家乡江门教书。当时,国民党发动反人民的内战,那正是风雨如晦、鸡鸣不已的时刻。为抵制国统区风靡一时的《何日君再来》一类的流行曲,我满怀激情地向学生教唱了《在太行山上》、《二月里来》以及《五块钱》、《茶馆小调》、《别让它遭灾害》等革命歌曲。那时真是风华正茂,豪情满怀,也顾不上可能会出什么危险。
几十年过去了,这段往事仍历历在目。想当年,革命志士为抗击日寇,救亡图存,到农村去,到工厂去,到前线去,到敌人后方去,和群众打成一片,深入到火热的斗争中去,观察一切,体验一切,创作出一大批抒革命豪情、反映伟大时代风范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达到了政治上和艺术上的完美的统一,脍炙人口,成为人们百唱不厌、历久不衰的不朽艺术。
今天我们正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处在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我们多么渴望有更多有出息的作家,深入到人民群众中去,深入到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沸腾的生活中去,创造出无愧于时代的旷世之作啊!我们多么渴望在这大时代里,造就出更多的今天的聂耳、冼星海、郑律成、贺绿汀、马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