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7月3日人民日报 第11版

第11版(科技园地)
专栏:科技杂谈

  海螵蛸的“妙”用
郭正谊
海螵蛸是一味中药,也就是乌贼鱼骨,在汉代成书的《神农本草经》中已被列为中品药,它可以治疗胃痛吞酸,胃出血等病。但在旧社会“皮门”(挑方卖药行)却常用来作腥活,作骗人的道具招遥过市,解放初期这种行当已被取缔。最近几年,某些人又重操故技。
乌贼鱼腹中有一片骨头,质地轻而疏松,不仅易折断,用手按碾就能粉碎,这就是中药海螵蛸。海螵蛸面上有一层黄褐色的角质膜,芯中是雪白的,用小刀加工后就很像碎碗片,若再画上一些颜色花纹,几乎可以乱真。于是就有骗人者用海螵蛸施展各种骗术。
吃碗片:术者当众打破一只瓷碗,然后拾起一两片,当众放在口中咀嚼,“喀嚓”有声,再张口伸舌给观众看,“碗片”已嚼得粉碎。最后用水将碎末送入腹中。
实际上,在收拢碎碗片时他已将海螵蛸作的假碗片混入,咀嚼假碗片并不费力(比嚼碎胃舒平药片还省力),但“喀嚓”声很大,这就更为逼真。海螵蛸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吞入胃中即被胃酸溶化,毫无毒害,还可以治胃病。
符水疗病:术者自称有灵符(或草药),烧灰吞下就可以固齿、健身、化瘀、治病。在观众中召来一人,给他符水喝下,然后命人闭眼开口,放入一片“碗片”,请他放心大胆去嚼,果然很容易地嚼成碎末,请他吐出来给观众看过,然后开始兜售灵符(或草药)。
抽丝膏药:卖膏药的自称是祖传秘方,可化淤、止疼,专治跌、打、损、伤。他取一片碎碗片放在膏药中,烘烤后,用手按紧揉动,片刻打开膏药,碗片已经化掉。
气功碎物:“气功师”手捏“碎碗片”发功,碗片变成粉末纷纷由手指间落下。然后自称可以发功点穴治病,也可以发功击碎体内结石或是化掉体内癌瘤。
这些“碎碗片”当然还是海螵蛸,任何人都可捏成碎粉,无需发功。至于治病,前两年某“气功师”自称能发功击碎体内结石。有人请其当众表演,“气功师”欣然同意,取出自备的所谓“结石”捏得粉碎,可当场有个老实人,冷不防取来医院开刀取出的结石标本,要该“气功师”当众发功击碎。“气功师”说这种结石体内能击碎,体外不能,当问到:“隔着皮肉能击碎,为什么直接击反而击不碎呢?”此人无言可对,只能悻悻而去。


第11版(科技园地)
专栏:

  霸王别姬和复印机
项隆宇
把楚霸王和复印机这两件风马牛不相及的事连在一起说明什么呢?请别急,先讲一个民间传说。
    霸王为什么在乌江边自刎
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在秦末的楚汉之争中,百战百胜的楚霸王项羽却在垓下一战中遭到刘邦军队伏击而几乎全军覆灭。他带着几个剩下的亲信杀出重重包围而逃至乌江边。项羽凭借着盖世无双的武艺,还企图重整旗鼓,卷土重来。他正骑着马在思索,忽然发现乌江边矗立着一座石碑。石碑上赫然写着“霸王自刎乌江”6个大字。项羽一惊!转而一想,该又是刘邦搞的鬼吧!不料仔细一看,字迹竟是由无数蚂蚁组成。这位勇猛有余而智谋不足的霸王见此蚂蚁爬出的字迹,竟不作多想,认为这是上天的意志,于是长叹一声,拔剑自刎了。
蚂蚁怎么会写字呢?其实这正是汉高祖刘邦的诡计,他派人用蜂蜜在石碑上涂了这6个字,蚂蚁嗅到蜂蜜味,纷纷爬来吸吮。于是爬满了涂蜜的地方,呈现出这6个醒目且要命的大字。
不必追究这个传说是否真实,我们讲述这小故事,只是为了说明静电复印的原理。复印机主要部件是硒鼓。鼓上涂抹的硒能在黑暗中留住电荷,一遇光又能放出电荷。如将要复印的字迹、符号、图表等通过光照到硒鼓上,就能将这些内容如在石碑上先涂上蜂蜜一样“写”在硒鼓上。受光照而又无字的部分放走了电荷,有字的部分留住了正电荷。当然蚂蚁不会爬上去,它们是看不见这些字的。那“蚂蚁”又是谁呢?是墨粉,我们设法让带负电的墨粉(蚂蚁)吸到硒鼓的有字部分。硒鼓转动时,让带正电的白纸通过,墨粉反吸到纸上,经过高温或红外线照射,让它熔化,浸入纸中,形成牢固、耐久的字迹和图表。
   从发明到投产经历了漫长岁月
还是在50多年前,有位美国工程师切斯特·卡尔森,他常需要把多份信函、公文分送各个部门。让秘书抄写打字,易出差错,份数一多又耽误了工作。这不便与麻烦使他感到要创造一种新机器来改变这种被动局面。卡尔森潜心研究,经过长时期的探索,他成功地绘制出复印机的设计图。但没有哪个企业肯帮助他为一项他们闻所未闻的发明来冒险,卡尔森只好在自己家的厨房和浴室里进行研究。他白天到办公室上班,晚上废寝忘食地研究制造复印机,经常搞到第二天凌晨,啃啃冷面包又匆匆赶去上班。在最后阶段,精疲力尽的卡尔森只能请了一名叫奥托·科尼的助手。科尼是一个勤奋的青年,他协助卡尔森日以继夜地苦拚了三周,终于制出了第一台复印机,并完成了第一张复印图片。这张小小的仅5平方厘米的小图片今天成了珍贵文物。它记载了一个历史日期,1938年10月22日诞生了历史上第一台复印机和印出了第一张复印图文。
从发明静电复印机到正式在市场中投产,卡尔森等待了漫长的岁月,直到1949年,他所在的哈格德公司才生产出了静电复印机。哈格德公司就是今天以复印机而闻名世界的施乐公司前身。施乐公司的英文名词Xerox正是从静电复印机Xerogra-phy开始的几个字母变来的。
   鲍勃·冈拉克的贡献
使复印机获得新发展的是卡尔森的接班人——鲍勃·冈拉克。
按卡尔森设计并制出的第一批平板复印机是笨重的。复印一张拷贝需要花费4分钟,印制复杂的图形常常让人无法辨认。这使一些企业都宁可雇用打字的女秘书而不肯购买价格昂贵而使用不便的复印机。卡尔森是施乐公司的总设计师,他当然为产品打不开销路而烦恼。
一天,他走进车间,看到有个年青人正滔滔不绝地告诉周围工人,如何使用经他改进的一个复印装置。卡尔森一听,好聪明的设计呵!当即夸奖说:“你是一个发明家!”他亲切地问了年青人姓名,知道他是刚进公司的大学生——鲍勃·冈拉克。
卡尔森的鼓励增强了冈拉克的自信心。在以后的岁月里,冈拉克仅在静电复印技术上就有过133项发明和改进。他作出的发明中最重要的有以下几项:
一是多次复印法,冈拉克从原来每4分钟印一张发展到至今可以在一分钟内印上150张。
二是使复印机能复制实体图案。过去复印机复印字体还清晰,但复印实体图案就不行。而冈拉克却能使复杂的实体图形处处清楚。
三是冈拉克使复印机简单化。他认为“简单化是成功的关键!”冈拉克革除了复印机中不必要的部分,使复印机可放在书桌上却又能印出一码宽的文件。
(原载《少年电世界》1995年第3期,本报略有删改。)


第11版(科技园地)
专栏:

  炼丹鼎——中国古老的化学装置
肖佳
第二十七届国际奥林匹克化学竞赛标志图案中,精美的化学反应器是在南宋时期(十一世纪初)炼丹鼎的基础上绘制的,反映了中国古代的炼丹术活动,即最古老的化学实验。丹鼎上方宋金时代(十一世纪)的地雷图形则象征了黑火药的发明及金属冶炼技术的发展,这是中国古代的光辉成就之一。
炼丹术和炼金术是化学的原始形式,中国的炼丹术在公元前二百年开始形成。在世界上起源最早,持续最久,取得的经验也最丰富。中国古代的炼丹术士世世代代进行了广泛的化学实验,观察到了众多的化学现象,虽没有实现长生不死、羽化成仙的梦想,但却炼制了很多非常有价值的化学制剂,其中许多是疗疾的良药。
本草学,即药学,与炼丹术同样具有悠久的历史,也与化学的发展密不可分。其中蕴藏着丰富的有价值的化学知识。
图中的字样及圆环意为第二十七届国际奥林匹克化学竞赛,象征着二十七年来,这一竞赛活动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成为迄今全球化学资优青少年展示聪明才智的最高竞技舞台。(附图片)
第27届国际化学奥林匹克竞赛标志


第11版(科技园地)
专栏:

  国际化学奥赛移师北京
段连运
编者按第27届国际化学奥林匹克竞赛将于本月13日至20日在北京举行。这是27年来第一次在中国,也是第一次在亚洲举办的国际化学奥林匹克竞赛,它为中外教师和中学生提供了一次难得的互相学习、交流机会。据了解,由北京大学等9所大学的29位教授共同担负的正式试题命题已经完成,各项准备工作也基本就绪,参赛的41个国家代表队几日之内将到达北京。为了让广大读者对这次竞赛有更多的了解,我们特发表北京大学段连运教授这篇文章。
我国自1987年首次组队参加国际化学奥林匹克竞赛以来,连续取得令世界瞩目的优异成绩,为祖国争得了荣誉,社会各界为此感到欢欣鼓舞。第27届国际化学奥林匹克竞赛移师北京也是对我国在这一方面所做工作的一种肯定。年少的中华学子在如此高水平的国际大赛中表现出来的聪明才智和进取精神,一方面在世界舞台上展示了我国这部分优秀青少年在中学学习阶段具有较扎实的基础、较强的能力和较高的素质,也向世界显示了我国的化学事业不乏具有潜力的后来人。
国际化学奥林匹克最初只是三个国家的化学教师和学生举行的一项趣味活动,没想到27年后竟风靡全球
国际化学奥林匹克(简称IChO)创始国是原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和波兰。第1届IChO于1968年在原捷克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格举行。来自上述三国的化学教师和学生相聚一起,举行名为IChO的趣味活动。
从此,国际间最重要的化学资优中学生的赛会便问世了。随着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的迅速发展及东西方相互交流的日渐增多,这一竞赛活动陆续向东欧以外的其他欧洲地区扩展。至1983年第15届I-ChO,欧洲绝大部分国家都派出了代表队。1984年第16届I-ChO第一次越出欧洲,向世界其他地区发展,继美国和加拿大等美洲国家之后,又有环太平洋地区的中国、泰国、新加坡、澳大利亚及新西兰等国家和地区加入IChO的行列。截至1994年,已有47个国家和地区连续或间断性地派队参加。其中规模最大、参赛人数最多的一届是1994年7月3日—10日在挪威首都奥斯陆(Oslo)举行的第26届。
竞赛规则十分有趣,老师与学生分住两处,切断电话及其他一切联系
凡开赛时年龄在20岁以下、非化学专业的男女中学生皆有资格参赛。每一参赛代表队由4名学生和2名教师组成。教师是国际化学奥林匹克评审团的当然成员。主办国也可邀请一些观察员,但他们不参加评审团的工作,并且自理竞赛期间的一切费用。
IChO的最高权力机构是国际评审团。它从1982年第14届IChO开始创立。每届IChO评审团由1名主席(由主办国选出)、2名副主席(一般由上届IChO及下届IChO评审团主席担任)和若干成员(每一代表队出2名)组成。竞赛中的各项决议由评审团会议作出。评审团的每位成员具有同等权力。至少有75%的评审团成员出席,评审团的决定须经2/3的多数票通过方为有效。当赞成和反对票数相同时,由主席作最后决定。评审团的决议对全体参赛者是决定性的和有约束力的。执行秘书处执行评审团的决议,协调各方面的意见,向评审团提供协助和建议,但无权改变评审团决议。
1986年7月布拉发迪斯拉会议规定,IChO的法定工作语言是英语、法语、德语和俄语。但后来一直只用英语。各代表队教师须在限定时间内将竞赛试题的英文版本译成各自的母语版本。
主办国学术委员会命题组向评审团提供竞赛试题、答案和评分标准的初稿,经过评审团会议讨论(有时是激烈辩论),进行修改、补充和完善,作为正式赛题。赛题必须符合参赛学生的知识水平,同时又要反映当前的科技发展态势。内容一般包括6道理论题和2道实验题,分别占总分数的60%和40%,一般各在4—5小时内完成。开赛之前,每位评审团成员必须绝对保守试题及答案的秘密。为此,学生和老师分住两处,切断电话及其他一切联系渠道。
参赛者的正式名次和颁发的奖章由评审团主席在闭幕式上宣布。金质奖章、银质奖章和铜质奖章分别约占总参赛人数的10%、20%和30%。其余参赛者则授予参赛证书。
主办国应提前一年(最迟在竞赛前3个月)将预备题发到参赛者手中。预备题预示了竞赛主题(如地球化学、环境化学等),大致规定了正式赛题的方向、范围、难度及题型。
IChO一般在每年的7月举行。主办国负担竞赛程序范围内的全部费用,包括参赛者的零用钱。但从本国至竞赛地点的往返旅费则由参赛国自理。
良好的竞赛成绩与我们中等化学教育水平不能画等号,国内赛事太滥可能使这一活动“变味”
我国于1987年首次组队参加IChO,至今已有8个年头。8届共派出选手32名,其中20人获得金牌,9人获得银牌,3人获得铜牌。从1990年第22届以来,连续5届获团体总分第一,并且有4届个人总分第一。这些优异成绩,不仅得到我国各界人士的赞誉,也为世人所惊服。
中国化学会从1983年开始组织一些热心的化学教育工作者探索早期发现和培养优秀青少年学生的途径和方法,至今已历经10年。
我国举行的化学竞赛面向全国所有青年人。竞赛试题在向全国发行的报纸上登载,并在中央电视台公布。竞赛的宗旨是宣传作为自然科学轴心学科的化学对于生产和生活各个领域的重要性,强调化学教育在整个国民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激励青少年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和积极性,促进化学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自从我国决定正式参加IChO以后,全国化学竞赛的目的和作用发生了变化。它一方面仍致力于实现上述宗旨,另一方面又担负着选拔预备队员以组建国家代表队进军IChO的任务。
化学竞赛是一种课外科普活动。作为课内化学教育的补充和发展,其根本目的一方面是吸引学有余力的在校学生和其他青年人参加到这一活动中来,激励他们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在一定知识层次上打下扎实的基础,培养能力和素质。另一方面是从竞赛的角度探讨化学教育中的新问题、新思路,促进化学教育的改革,推动化学教育的发展。这其中也包括探索早期发现和培养化学优秀学生的途径和方法。但是,近年来,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倾向。面向中学生的各种竞赛考试太多、太滥,既加重了学生课业负担,又不利于他们德智体全面发展,必须按国家教委的有关规定尽快予以纠正。不能偏离“优化化学教育、探索早期发现和培养优秀学生的途径和方法”这个根本目的,不能使竞赛活动的目标在某些因素的干扰下发生扭曲,不能不顾“学生是否有潜力、学校是否有条件”而搞得过多过滥,更不能使这一活动“变味”、“走样”。
我国自参加国际化学奥林匹克以来,一直保持着较好的成绩。但由于许多学校化学实验条件较差,影响教学质量,因此,决不能说我国整个中等化学教育水平高,也决不能认为我国的化学竞赛活动已经很完善了。我们一定要始终不渝地坚持从知识、能力和素质三方面考察、选拔和培训学生,为今后有可能造就一大批高质量的优秀化学工作者打下基础。(附图片)
参加在华盛顿举行的第24届国际化学奥林匹克竞赛的中国代表团师生,获胜之后在国旗下合影留念。
1994年7月,第26届国际化学奥林匹克竞赛在挪威举行。这是师生们在游览和交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