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7月29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美术)
专栏:

  贵在创造
——答金鸿钧
王朝闻
来信收读。你对工笔花鸟画的继承与发展的见解,我都同意。
看了你的作品《生生不已》、《榕根》和《牵牛》,我觉得你对工笔花鸟画传统既有继承也有创造。我理解你的成就得力于你对美术基本功的掌握,得力于你对传统画论所提倡的意境的理解,得力于艺术要为广大人民所喜爱这一信念的坚持。有些画家动摇了艺术为人民的信念,你却在创作和教学方面都不动摇,这是很好的。
最近我看到了十几幅泉州寄来的榕树照片,最欣赏其中那几幅记录了盘根错节的榕根结构的照片。接着再看你画册中的那幅《石壁榕根》,引起了有别于观赏自然时的愉快。显然,你画中的榕根是经过提炼取舍、即所谓条理化了的。和我在闽粤两省直接观察自然榕根的印象、那种须根与树干合为一体的神奇感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你那榕根的生动画法,分明表现了工笔画而不是粗笔水墨画所能获得的艺术魅力。我不反对徐熙式的花鸟画,但我认为他的花鸟画不可能代替黄筌式的花鸟画的特长。
你所教的外国留学生说得对:如果要学西方现代派,何必要来中国学习。某些西方现代派的追随者认为中国工笔画死板、俗气、没有前途,那是一种既武断又可怜的偏见。只要可能构成创造性的意境,继承中国工笔花鸟画传统,也就是在发展这一传统。你的《生生不已》等作品的独特性,足够说明新工笔花鸟画,具有不能为古人或今人的作品所能代替的新鲜感。应当怎样看待《生生不已》那落地的树叶?不妨夸张地说,它们既渺小又伟大。植物的根紧紧抓住土地,深入土地,株干粗大古老的特点画得很动人。但株干的壮大,也得感谢那些每年都要牺牲的枯叶所作的奉献。
来信谈到《竞攀》、《霜重色更浓》的题材是俗名爬山虎的草本植物。你说乐于画它的原因,是它代表了一种蓬勃的生命力。我能理解你有所象征的意图,这就是你所强调的绘画的意境。我对爬山虎这一俗名很感兴趣,它作为人格的象征,似乎没有善与恶的差别;但是这种植物成为你的绘画题材之后,却成为高尚品格的象征。这就与工笔画的装饰美,以及画家对题材的肯定态度有了内在联系。
你向我提出的怎样理解工笔花鸟画的现代化问题,我看你的作品对此问题已经作出了回答。那幅题为《牵牛》的作品,作为主角的无瑕的牵牛花和配角羽叶鸟梦的后景,出现了与美丽的花卉相对立的陪衬物——铁丝网,这是古代或现代花鸟画家所从未染指的构思与结构。是的,时代这一概念有模糊性,世界范围的社会现实充满了真假、善恶、美丑的矛盾。站在人民的立场而感知种种社会矛盾,这比黄筌或徐熙的花鸟画所显示的时代有所区别,和复制西方的所谓现代性更不至于混淆。我今晨所见的朝阳,它在树枝间上升时是偏右的,这是我的立足点与它相反的缘故(它自己是偏左的)。可见,审美活动的主观性不可避免。既然工笔花鸟画不可能也不必要对客观对象作如实的再现,只要忠于真情实感,不必为花鸟画的现代化担忧。
花鸟画对时代精神的反映,当然不及人物画那么直接与具体。但是,它作为社会现实的曲折反映,具有古人所说的镜花水月或“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特殊意趣,各有千秋。
包括你那幅《月下丽人》等不少发挥了工笔花卉特长,题材、形象、色调大有差别的许多作品,在内容和形式各方面都经得起挑剔。《榕根》表现有凝聚特征的光,虽已超越了传统中国画以线为主而造型的陈规,我以为这种画法也富有审美效应。相反《雨》用白线以表现雨丝,我觉得这样用线的方式不够灵活生动。还有那幅《石魂——忆写苏州狮子林叠石》使我怀疑,怀疑这种处理题材的方式,和你一向强调的意境的重要性是否冲突?请再思。为什么这一作品的形象,反而有失奇石那似与不似之间的情趣与神韵?所谓“魂”有虚无飘渺的意味,这种把石头动物化的表现方式,其具象特征岂不反而使奇石失去其特殊的灵气与“灵魂”?当然,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你不会始终认为这样的虚构是成功的吧!
还有,你是否再作思考:索性像八大山人画长卷《河上花图》那样,扩大花鸟画的空间以至虚幻的时间感?我想,长卷式的体裁,仍有可能显示工笔画的特长。在我看来,你具备了一种不局限于折枝性的结构,有能力驾驭扩大花鸟画的所在空间的构图。尽管我很欣赏朱耷小品中的一枝一叶,但我也爱他那多少有点接近马远山水画《长江万里图》式的长卷。
此外,我觉得花鸟画不必拘于画鸟或蝴蝶,有些画面例如《榕根》,在聚光处添上双鸟,是否反而显得构思不够完美?既然主角是榕树,身份属于配角的双鸟占据那么优越的地位,似有与主角(榕树)抢戏之嫌。如果你的画题是《林间》,我的这一意见就是多余的了。
我很赞成你突破一般花鸟画那种比较强调集中性的视野,敢于和长于在取材和构图时发挥延伸感。即令有人说你的花鸟画向山水画靠拢,也不必有什么顾虑。你那幅《生生不已》或《石壁榕根》已经突破了陈规;索性像《河上花图》那样,使空间艺术更带时间性,其结果也不会和一般山水画雷同。
你的技法书的封面画(《红满香山路》)不是也用了粗笔吗?我认为只要以线造型为主的画法,工笔、粗笔总相宜。
简单地说,自然美对人们有潜在性,它们等待画家去发现。画家可能从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中发现对象深层次的美的特质,从而把握到某些区别于只能记录尽人皆知的表面现象的创作素材。今晨我偶见水池里的槐树倒影,它虽缺少立体感而像平面剪影,却比岸上槐树轮廓鲜明清晰。这一现象也能说明,客观的自然现象拥有取之不尽的绘画素材或创作冲动的刺激物。
总之,现代性不等于时髦性。花鸟画虽是要发展的,但它的发展必须保证它那区别于其他画种的特质。你的《秋韵》树干,既有再现性又有装饰性,这正好显示了工笔画的特长。我还有一种设想,你是否不必过多地应用新技术于树干的描绘?《生生不已》的落叶既有质感又有量感,用线与用色兼长;这种再现性的画法属于你的特长。如果像某些人那样以媚为美或追求时髦,不幸丧失了民族艺术和装饰性的中国风,反而难免事与愿违;这正如你在信中说的,很难在国际美术中占有自己的独特位置。
(附图片)
生生不已(中国画) 金鸿钧


第6版(美术)
专栏:

  部队培养美术人才的摇篮
——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
刘大为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之际,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在京举办了95届大专学员毕业作品展览。
这次展出的200余幅作品,包括中国画、油画、版画,作品从不同角度表现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人民子弟兵的战斗历程。
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各专业现已培养了6届毕业生。他们已成为全军各大单位的美术骨干力量,在全军各个宣传、文化、艺术创作岗位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军艺美术系在教学中历来注重坚实、系统的基本功训练,注重课堂教学与艺术创作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创作中倡导表现主旋律,表现部队火热的生活,并积极拓展创作思路,努力探索艺术表现形式,使创作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使学员成为部队欢迎、社会需要的有用人才。
(附图片)
▲晌午(版画) 康静
永不褪色的记忆(中国画) 黄援朝
▲迷彩(油画) 李明峰


第6版(美术)
专栏:

  老画家曾景初的奉献
马克
现年77岁的老画家曾景初先生,决定将他大半生创作的全部美术作品,包括版画、中国画和书法作品共计273件,无偿地捐赠给国家,奉献给人民。为此,中国美术馆于今年5月27日至6月11日在美术馆为他捐赠的作品举办陈列展出。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曾景初早年肄业于上海美专。在40年代因受鲁迅先生倡导的新兴木刻运动的影响,开始从事木刻创作。他以自己的热情与正义感,用铁笔表现旧社会人民大众受压迫受剥削的苦难生活,同时也揭露和鞭笞了旧的黑暗势力,是我国老版画家斗争行列中英勇的一员。因此他在1991年曾荣获由中国美术家协会和中国版画家协会颁发的“中国新兴版画运动六十周年贡献奖”。
新中国成立后,他长期从事美术编辑和出版工作。在继续版画创作的同时,又兼攻中国画、书法和美术评论。曾出版有《木刻与剪纸》、《曾景初版画选集》、《绘画散论》和《中国诗画》等。这次捐赠作品陈列,集中地反映了他坚持面向生活深入实际的创作道路和严谨认真的创作态度,以及朴实明快的艺术风格,体现了我国老一代版画家们特有的真诚:即对历史、对人民、对祖国和对生活的真诚。尤为可贵的是,他长期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仍然热爱生活坚持艺术追求。正如他的一副对联所云:“雪压霜欺花愈丽,涛惊浪骇志不移。”
老骥伏枥,壮心不已。曾景初定会托起美丽的夕阳。
(附图片)
▲场上(版画) 曾景初


第6版(美术)
专栏:

  画坛风景线
▲由北京天竺空港工业开发公司主办的北京之风油画邀请展将于8月4日至10日在中国美术馆举行,这次参加展出的84幅作品,出自19位中青年油画家之手,作品生动、纯朴。
▲由贵州省文化厅等单位主办的《黔苑墨迹》展日前在中国美术馆开幕。200余幅山、水、花鸟画作品,均出自李可染传人王振中和他的学生之手,作品具有扎实的笔墨功力和浓郁的地域特色。
(附图片)
王忠义,现为山东菏泽曹州美术馆专职画家。他的水墨花鸟画来源于生活,他的笔墨扎实而不炫弄,追求新意而不俗,给人以自然秀逸之气。1991年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他的画集《王忠义画选》,集中地反映出画家这些年来的艺术追求。
▲春风(中国画) 王忠义
▲暖风(油画) 吴涛


第6版(美术)
专栏:

汕头中青年画家陶新洲、陶恩长画展在中国美术馆与观众见面了。
新洲以画梅见长,笔墨浑厚洒脱,构图设色大胆,敢于用险。他的冰梅,冲寒斗雪,独树一帜。他的写意画能够广泛吸收前辈画家之长。
恩长工山水花鸟,师岭东画坛名宿梁留生先生。在创作实践中,他已不再满足于对表象本身的再现和描绘,而着眼于追求物象深层的精神与境界,从立意到构图、笔墨、技法乃至趣味、格调都有新的创造和突破。
奔赴延安(中国画) 柴京津
渔村春色(中国画) 陶恩长
寒香图(中国画) 陶新洲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