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7月27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专页)
专栏:记住这段历史

  游击队平原称雄
李金明
在电影《平原游击队》中,智勇双全的李向阳给观众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这部影片真实地反映了50年前活跃在冀中平原的抗日武装——游击队所创造的英雄业绩。
1942年1月,聂荣臻根据中央指示,在晋察冀分局召开的分区以上干部会议上提出“到敌人侧后去开展游击战争”。很快,从平原转移到山区的部队组织了30多个精悍的武工队,克服重重困难,穿过五六米深的“封锁沟”、七八米高的“封锁墙”和敌人的火力封锁进入平原地区,广泛开展游击活动,收到了明显效果。9月,晋察冀领导机关明确提出“到敌后之敌后去”的战略方针。60多个武工队又穿过敌人的重重封锁进入平原,这些先后进入平原的小部队和原先坚持在平原分散活动的县大队、区小队和少量部队,就形成了神出鬼没的平原游击队群体。
这些游击群体的成员党员数量大,素质高,多使用短枪,以小组分散活动为主,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下,通过散发宣传品、围碉喊话、召开伪军或伪军家属、伪乡长、保长开会,瓦解敌伪政权组织,并大力捕捉、打击铁杆汉奸及日军分散人员。他们进入据点林立、公路如网的敌占区,首先建立“堡垒户”,然后昼伏夜出,联络被打散的县、区干部开展工作。还召集伪保甲长开会,给他们讲抗战形势,渐渐地把伪政权改造成“白皮红心”的抗日政权。在大力开展政治攻势时,武工队员不但四处写标语、撒传单,还在夜晚对炮楼喊话。经过耐心宣传国内外反法西斯形势和抗战必胜的道理,时间长了,对岗楼内伪军队长、班长以至士兵的姓名、籍贯和表现都掌握了,喊话更有了针对性。政治攻势在瓦解伪军上取得了明显效果,很多伪军出来搜查时敷衍了事,打仗时对天开枪,站岗时对来往的抗日人员睁一眼闭一眼。对于死心塌地的汉奸,武工队则采取了坚决打击。九分区武工队下编3个小队,每队10来个人,配备1支冲锋枪、6支手枪、9支步枪。在对之光县东闾镇据点开展政治攻势后,伪中队长丁化成不但不收敛,反而亲自带队到集市搜查八路,敲诈勒索商贩,夜间派巡逻队在镇内外游动,发现可疑的人抓入据点严刑拷打。武工队进行了严密的侦察,掌握了丁化成的活动规律,派胆大心细的小队长蒋保庆带领几名枪法好的队员,怀里装好县政府的布告混入集市趁丁化成弯腰买梨时,一枪将其脑袋打碎,没被打死的伪军吓得魂飞魄散,武工队员们从容地搜出丁化成的手枪,在他尸体上放好布告离去。
利用“内线”端据点、袭击炮楼也是游击队的拿手好戏。保定伪治安司令部戒备森严,内有一座监狱、一座弹药库,外面还驻扎有日军马队,1944年12月23日深夜大雪纷飞,清苑县大队在敌工部的配合下,冒险夜袭。他们通知五、六、七区小队监视沿途炮楼的敌人,二梯队和民兵组织的担架队隐蔽在市沟外。80多人的突击队在大队长李仲玉的带领下,反穿棉袄向敌人司令部摸去,他们机智勇敢地解决了正在熟睡中的敌卫兵排和几个零散的卫兵、勤杂兵,打开了弹药库和监狱。这时一个漏网的敌排长企图顽抗被我击毙。远处城墙上的敌人听到枪声,用机枪胡乱扫射起来。市沟外接应的同志听到枪响,立即打起3发信号弹,几个区小队将鞭炮在洋铁桶里点着,又投出了几颗手榴弹,一时间枪声、爆炸声四起,也不知道来了多少游击队,吓得敌人龟缩在碉堡里胡乱开枪。与此同时,准备好的十几辆大马车赶进来,装满敌人的武器弹药和从监狱里救出来的同志,有条不紊地穿过市沟,安全撤出。
游击队越干胆越大,甚至敢去袭击保定南关火车站,该站铁路警务段的头目是日本特务大平,下面养着十几个中国特务和警察,专门侦察对付车站和铁路沿线附近共产党的组织和抗日武装,还抓走了我们一位区干部。九分区武工队决定干掉他,经过侦察,搞清了每天傍晚警务段的警察、特务都在火车站边的球场打篮球,大平则自己出去散步。警务段几乎空无一人。根据此情况,武工队由会骑自行车的同志组成了“飞虎队”,直奔保定。“飞虎队”绕过火车站来到警务段门前下了车,日军特务头子大平正望着开动的火车招手,“飞虎队”的队员眼疾手快,掏出腰间的驳壳枪,冲大平前额“砰”地就是一枪,把大平打得脑壳崩裂,“扑通”一声仰面倒地。几分钟后,大家背着缴获的枪跑出来,骑上自行车沿着大路向南疾驶。敌人追了一阵没了目标,而且天快黑了,只得垂头丧气返回。保定有个日本特务叫松冈太郎,是日本天皇的替僧,他以佛教做掩护,穿着袈裟在天津、北平、保定到处活动,控制了平汉路西好几个县的特务组织,破坏极大。一分区排长刘贵带着8个武工队员,在一个雪夜里,越过三道封锁沟,进入保定将松冈太郎打死。易县流井据点日军松田小队长烧、杀、抢、掠、强奸妇女,民愤极大。不久在集市上被我游击队员打死。
十分区五十六大队的手枪队则主要是搞“单打一”,对汉奸杀一儆百。在天津通往白沟镇公路西边,有三个较大的村镇,即昝岗镇、大营镇、白沟镇,这三个镇子里各有一个坏蛋,白沟镇的翻译官“金大棒子”,大营镇的伪警察所长“孙狗子”,昝岗镇的伪军队长“李黑熊”。手枪队班长李永志首先带两个队员化装到大营镇伪警察所前佯装卖西瓜,寻找机会除掉“孙狗子”。他们摆上西瓜摊不一会儿,“孙狗子”就摇着折扇,带着墨镜,后面跟着两个背枪的卫兵走来了,李永志为分散敌人兵力,装做撞翻了老乡的西瓜车,与之吵闹起来,“孙狗子”的两个卫兵跑去看热闹。另一个摆瓜摊的队员故意高呼:“大西瓜,不甜不要钱!”把“孙狗子”吸引过来。“孙狗子”正在骂骂咧咧挑西瓜,被一个队员从背后开枪将其打死。不久,游击队员们又在集市上干掉了“李黑熊”,在“金翻译官”姘妇家里将其击毙。吓的不少汉奸开了小差。
八年抗战,冀中平原的游击队成为一支有地方特色的武装,使敌人闻风丧胆,在老百姓当中留下很多惊险故事。
(附图片)
1938年冀中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普遍挖掘道沟,改造地形,坚持平原游击战。
军事博物馆供稿


第3版(专页)
专栏:记住这段历史

  地雷战炸破敌胆
田水泉
“敌人未到雷先埋,敌人不来引他来,敌人不踩逼他踩,雷公定要把花开。”这是当年抗日根据地民兵爆炸组的行动口号。事实上确实如此,抗战期间,最令敌人心惊胆战的就是这赫赫有名的地雷战了。
地雷战首先是从晋察冀根据地发展起来的。一九四○年春天,安国县民兵在反“扫荡”中无意把两枚手榴弹埋入地下,炸伤了两个敌人,群众欣喜若狂,纷纷仿效,利用瓷瓶子、瓦罐子等装上炮药或炸药,埋在田边地头、井台路面。这些各式各样的地雷和雷阵,对于打击敌人,保护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随着地雷战的开展,各地军民在拉火雷、踏火雷的基础上又创造了几十种雷型和数不清的埋雷方法。例如,有的在埋雷的地方印上车轮痕迹,表示车辆走过并无危险,而在没有埋雷的地方故意揭开新土,引起敌人的怀疑。有的把草筐或写有骂敌人的标语牌插在地上,等敌人看到把它踢掉时,地雷就开了花。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的地雷,弄得敌人心惊肉跳,寸步难行。
群众性的爆炸运动是地雷战的主要特点。土造地雷构造简单,使用方便,不仅民兵人人可用,男女老幼都可掌握。像晋察冀的石雷只要把石头打好眼,一有情况安上炸药、安上雷管就能爆炸。所以许多老年人每当看到民兵造雷埋雷,就赶忙前来帮忙。因为有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帮助,许多地区民兵制造的地雷不仅品种多、数量多,而且地雷埋设的技术越来越高,面积越来越广,威力越来越大。闻名全国的山东海阳县民兵爆炸英雄赵守福、于化虎和女英雄孙玉敏等,曾创造出三十多种地雷。他们从山区到平原,从根据地到敌占区,经常把出扰的敌人炸得人仰马翻,血肉横飞。仅他们几个带领民兵就用地雷炸死炸伤敌人三百多名。有一天晚上,赵守福接到爆炸鬼子登记所的任务后,就想了个办法,将衣服脱光,浑身上下涂上泥巴,同地皮混同一色,然后背着三个大地雷,悄悄地从下水沟里爬到鬼子据点,神不知鬼不觉地埋好地雷,使几十个鬼子和汉奸尝到了一顿“铁西瓜”。为此,赵守福和于化虎的家乡海阳县赵疃村的民兵,大摆地雷阵,成为全国地雷战开展最好的单位之一。据晋察冀边区一九四三年九月下半月的不完全统计,民兵和部队埋设的地雷爆炸四百余颗,共毙伤敌伪军一千四百多人,毁坦克两辆,汽车二十三辆,倾覆火车三列,破桥十二座。九月中旬,五台县以东之敌人在桑园集合时,触发我大型地雷两颗,当场就毙伤敌伪军三十多人。另据太行区统计,仅一九四二年反“扫荡”中,全区就有一万五千余人和敌人展开了地雷战,使敌先后触雷一千九百多颗,死伤二千余人。
晋察冀北岳区阜平县五丈湾村的爆炸英雄李勇和他的爆炸组是地雷战中涌现出来的突出典型。一九四四年七月七日,在河北省阜平县的纪念抗日战争爆发七周年的万人大会上,聂荣臻司令员曾握住李勇的手说:“你打出了中国人的志气,打出了民兵的威风,不愧英雄称号。我们要向你学习。”当时人们都说,李勇埋的地雷不是死雷,而是“活雷”。有一次,敌人经五丈湾去进攻阜平。他们怕踩上地雷,就顺着汽车轮子压出的辙儿往前走。谁知走着走着,脚下还是爆炸了。原来,李勇埋完了雷,又用车辙做了伪装。敌人不敢再走大路,改走小路后,小路也有地雷爆炸。只好走河滩,河滩也有地雷爆炸。敌人见路旁有两块石头,想坐下休息一会儿,一屁股坐下去,石头就炸开了花。李勇带领民兵爆炸组,用地雷战术,先后炸死炸伤日伪军三百六十二人,炸毁敌汽车二十五辆。
冀中新乐县的民兵爆炸英雄李混子和太行区壶关县的民兵英雄徐顺孩、武乡县的王来发等,也都是用地雷杀伤大批敌人的能手。如徐顺孩率领全村民兵,在一次历时四昼夜的村庄保卫战中,曾以伤亡两名民兵的代价,消灭了五十六名敌人,创造了敌我伤亡二十八比一的光辉战例。
在地雷战中,各地区还出现了许多十分有趣的故事。像什么“天雷阵”、“地雷看俘虏”、“仙人脱衣”、“地雷吃工兵”等等,至今仍留在人们的记忆里。
在民兵地雷战的打击下,不论是日寇还是汉奸都纷纷发出哀鸣。在敌人的一些书刊和我多次缴获的文件与书信中,几乎每份每封每件都带有对我地雷战的极端恐怖。一九四三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出版的伪《民众报》上,在写到敌军进攻我根据地的情景时说:“一踏上匪土地,正是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人人不安,谈雷色变。”曾担任晋察冀北岳区阜平县武装部长的杨福隆,在《民兵大摆地雷阵》一文中说:“这年秋天,来扫荡的四万敌人,被炸得走投无路。他们走大道,大道炸,走小道,小道也炸,走庄稼地、渠道、河滩等等,也无处不炸。炸得鬼子不敢贸然前进,只好绕绕转转,走走停停,队伍零零散散的没个队形,一个个耷拉着脑袋像送葬,慢得简直像乌龟爬。足足半个月才爬到阜平城关。”
(附图片)
压题照片:民兵正在埋雷。军事博物馆供稿


第3版(专页)
专栏:记住这段历史

  雁翎队水上无敌
李昊
白洋淀,坐落在保定以东,跨雄县、安新、任丘三县。这个美丽的淡水湖,像一颗耀眼的明珠,嵌在辽阔的冀中平原上,成为天津、保定间内河航运的中枢。
1938年,日寇的魔爪无耻地搅浑了清清的淀水。从此,昔日富饶的鱼米之乡,变成了人间地狱。然而,英雄的白洋淀人民,是永远也征服不了的。他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拿起打野禽的大抬杆(大型土枪),驾着枪排(打水禽用的一种小船)和渔船,组成了一支水上游击队——安新县大队三小队,利用湖河港汊的有利地形,在600多平方公里的白洋淀上,与侵略者展开了殊死的斗争。
小队刚成立的时候,只有20多个战士,十几副大抬杆和20只小船。但是,他们对白洋淀了如指掌,又有丰富的水上生活经验和对日寇不共戴天的仇恨,因此首战便歼灭了20多个鬼子,并打坏了一只汽船。当战士们驾着插有美丽雁翎(联络之用)的小船,排成“人”字形胜利凯旋返回寨南村的时候,等候欢迎的人群中,有一位老人指着船队高声赞道:“看,多威武,简直像个雁翎队!”人群顿时沸腾,一齐欢呼:“雁翎队!”“雁翎队!”“我们的雁翎队!”此后,白洋淀人民,便以“雁翎队”这个名字,代替了小队的番号。不久,上级也正式命名三小队为雁翎队。令日寇闻风丧胆的民兵雁翎队诞生了。
雁翎队在战斗中渐渐发展、壮大起来。土枪换上了三八大盖,歪把机枪代替了大抬杆。到1940年年底,全队已发展到180多人,拥有50多只船,它就像插在敌人津、保水运航线咽喉上的一把锐利的尖刀,无论是在配合陆上主力部队作战,封锁敌人水上交通,还是在掩护渔民群众进行生产,护送党政军人员开展抗日活动中,都发挥着突出作用,成为冀中民兵抗日武装中的一支骨干力量。
1941年,日寇对我晋察冀根据地的“扫荡”和“蚕食”更加频繁、残酷。“蚕食”的矛头,首先指向被称为“八路军棉粮库”的冀中。四五月间,驻扎在安新县的敌酋龟本,从天津、保定弄来130多只机船,并配合步兵、骑兵,对白洋淀展开了疯狂的进攻。
雁翎队员们根据上级的指示,化整为零,驾着小船,钻进苇荡与敌人捉起了“迷藏”。因为芦苇茂密,敌人想进进不去,想打打不着,明知“土八路”在里面,却束手无策。有时,敌人气急了,便在汽船上搭上高梯,派人上去观望,结果这高梯上的鬼子,却成了雁翎队员们练习枪法的活靶子。有时,敌人好不容易闯过苇塘,不是遭到民兵们的埋伏,就是碰上民兵设置的木桩和水雷,最后不得不以失败而告终。当敌人的小股兵力到来时,民兵们则又化零为整,给以全歼。
同年的7月1日,雁翎队得知20多个鬼子和30多个汉奸乘汽船出来“清剿”,就决定打一个漂亮的伏击战,为党的生日献上一份厚礼。于是,他们把20副大抬杆装满闷药和铁砂,架在苇塘边沿,步枪和手枪都配置在敌人来路的两边,队员们则一个个头顶荷叶,隐蔽在水中,严阵以待。当敌汽船隆隆地开到雁翎队的伏击圈时,队长郑少臣一声令下,手枪、步枪、手榴弹和几十副大抬杆,同时吼叫起来。顷刻间,火光映红了淀面,无数霰弹暴雨般倾泻在敌船上。敌人指挥员被打倒,舵手被击毙,汽船成了马蜂窝,在水中打起转来。民兵趁着弥漫的硝烟,发起了冲锋,和敌人展开了水上肉搏战。霎时,鬼子汉奸伤的伤、亡的亡,没伤没亡的也都跳到水中企图逃命。水性极熟的雁翎队员,哪能允许敌人跑掉,他们有的泅下水去,揪住鬼子的双腿往下拽,将敌人活活淹死;有的则用竹篙,把浮上来的敌人活活扎死。不长的时间,就结束了战斗。当敌人的后续船只(部队)赶来的时候,我雁翎队民兵们早已头戴荷叶潜身入水,在密密层层的荷塘中消失得无影无踪……
就是这样,英勇机智的雁翎队水上健儿们,运用水的优势,仗着娴熟的水性和高超的射击技术,凭借善使船、会隐蔽的聪明才智以及不怕苦、不怕死的英雄气概,用土枪土炮打败了装备精良的敌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战争史上的奇观。他们以茂密的芦苇与荷塘作掩护,时而化整为零,驾起扁舟、钻入水底,乘着黑夜或大的雨雾,三三两两对日军进行巧妙的侦察和袭扰;时而又化零为整,集中部分船只,有时甚至是多于敌人几倍的力量,趁着弥漫浓雾安然前进,或是突然包围敌人水上据点给敌以猛烈攻击,或是封锁淀上的要道,截击日寇的大队运输船只,在一望无际的白洋淀上,神出鬼没、来去自如,到处为不可一世的“皇军”,布下通向死亡的迷魂大阵,将侵略者永远淹没在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半个世纪过去了,但当年白洋淀人民为雁翎队编出的颂歌,依然那样动听:
“雁翎队,好武装,
驾起小船保家乡。
声东击西快如梭,
专打敌人冷不防。
只要鬼子不消灭,
天天战斗芦苇荡。”
(附图片)
配合主力作战屡建奇功的白洋淀民兵,轻舟飞桨袭击敌人。
军事博物馆供稿
当年的“小兵张嘎”赵波带领儿女们到白洋淀回忆当年带领水上游击队打敌人的情景。新华社记者范德元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