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7月27日人民日报 第12版

第12版(副刊)
专栏:

丰年乐(国画) 张丹


第12版(副刊)
专栏:

安鸿翔,书画家,一九四○年生,陕西永寿人。长期以来潜心研究中国书法和绘画艺术。作品以中国北方农村和传统题材为主,创作思路宽阔。书画相融,不拘一格,书法苍浑刚健,绘画高雅清逸。作品流传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并多次在国内外展览中获奖。现为中国书协、美协、陕西分会会员。


第12版(副刊)
专栏:巾帼风采散文征文

  吉祥鸟
张秋实
每到春深的季节,“吉祥鸟”常飞入千村万户,报告春的消息。“吉祥鸟”,在皖北大地的村上院上、田间地头,是人们最喜爱的鸟。
在当今的生活中,保险业作为社会的“稳定器”,被社会各界人士誉为“吉祥鸟”。我在采访中,曾听到一个有关“吉祥鸟”的动人故事,于是,我便探访了这位令千家万户感动的人物——中国人民保险公司阜阳地区支公司女经理蒋素华女士。
38岁的她,文文静静的,平淡朴素、亲切和蔼、淡淡的笑意写在脸上。凡是与她接触过的人,总忘不掉她那对事业执著的精神。年轻时,她就是一位争强不服输,敢与男子一比高下的倔犟的姑娘。
而今,她是中国较大农区之一的阜阳地区保险公司的总经理。15个春秋,她跑遍了整个地区的大街小巷。
而今,她是这个有着1300多万人口大地区10个县市的“风险人”和“吉祥鸟”,她的肩上担着20亿以上的风险保障。
平时,她少言寡语,可内心里却关注思索着各行各业、千家万户的平安。
全区庞大的教师队伍,医疗经费是个难以解决的问题。她深入基层,到老弱病残而又得不到及时救治的教师家,问寒问暖,问路问计,然后,找出了一条好办法,请加入保险,有了困难,我们来管。
随着市场经济的推进,待业、待岗人员越来越多,优化上岗后,剩余的职工医疗和生活都有一定的困难,怎么办?来吧,加入我们的保险队伍。
农民种粮,面朝黄土背对青天,种子、化肥、农药投入都是贵的,他们将汗水、岁月、希望和种子一齐埋进土里,老天赏脸么?种粮是个露天的大田工厂,如果歉收、遇到旱涝风霜怎么办?当蒋素华了解到农民的期盼之后,随后又在全区10个县市开展了农民种植保险。
农家立业,无子则心不安。如今又实行计划生育,生了女孩还想生。自古道:养儿防百老啊,但我们国家又必须实行计划生育,这对单女户和二女户来说,必须做好“百年之后有人养老”工作,怎么办?配合国策,全面开展单女和二女户养老保险。终于让这个“天下第一难”的工作理出了一个头绪。
在皖北大地上,田间地头,村村院院到处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
吉祥鸟,吉祥鸟
飞到哪里哪里好
种田无后怕
养老有依靠
从蒋素华的人生轨迹上,你可看出她的奋斗前进的身影:在遍地热浪的7月,淮河行洪区内一片汪洋,刚刚又下了一场暴雨,车进不去,只能坐木筏才能到灾民中。为了及时了解灾民的疾苦,她赤脚蹚着水就近踏上一个小木排,向汪洋之中的小村庄划去,望着“孤岛”上几天没见到青菜的父老乡亲,她伤心得泪流满面。她鼓励灾民,只要有人民保险公司在,什么都不用怕,水下去后,立即恢复生产,组织自救。
阜阳地区沿淮三县,是全国有名的人口重灾区,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生育难以控制。为了实地调查摸清情况,每年她都要去最落后最闭塞的湾里、圩里去调查。1992年7月,她的丈夫也出差了,她就将女儿往亲戚家一丢,到行洪区去作调查,然后在调研的基础上,中国人民保险公司阜阳地区支公司作出了迅速实行二女户养老保险的方案,配合当地政府的工作,将全区计划生育工作推向一个新阶段,从根本上解决了养子防老的问题。
蒋素华与她的一班人乃至整个阜阳地区保险业的所有职员,有一句话特别暖人:“保时满意不算满意,赔时满意才算满意。”投保的人这样笑道:“投时满意,赔时更满意!满意在阜阳。”
又是夏秋之交,又是“吉祥鸟”鸣翔于乡间、田头、风雨中、蓝天下的季节。人们望着这知寒知暖的“吉祥鸟”总想起了蒋素华。“吉祥鸟”,为阜阳建设托起一片平安的风景。
(作者单位:安徽日报社)


第12版(副刊)
专栏:

  你在高原之上
——致孔繁森
朱悦华
50岁
世纪的一半
你的一生
用生命中最后的时光
在世界上最高的高原
展开你最洁白的情怀
老母、病妻、幼子
挡不住你西去的脚步
也支撑着你西去的脚步
那是无边的爱的包容
温暖的小家
晾不开你鹏飞的翅膀
阔远的高原
那神秘的雪国异彩
合着藏袍的命运之弦 拉开了你生命的悲壮序幕
从藏北大草原到喜马拉雅谷地
你将最深的情愫
连同自己
一路播撒
在你走过的地方
洁白的雪莲举出一个冬天的童话
清清的泉水映出阿里新美景
你怀揣着新阿里悄悄走了
那只风雨中的小羊羔
正用它轻快的蹄声
叩响阿里的春天
叩响沉默的高原
你笑了
一抹深情将雪山照亮
映红藏族老妈妈不干的泪痕
穿过穷乡闹市
穿过青丝白发
你是时代共同的审美
你就是喜马拉雅
你就是雅鲁藏布
每一颗至诚的心灵
都在追随你不息的涛声


第12版(副刊)
专栏:

  她的奉献:安全感
肖荻
别看她50岁出头。9年乡计生办主任、12年乡综合治理办主任,使这位本来就快人快语,走路一阵风的大姐,更加老练、硬朗。在天津西青区张窝乡,谁不认识这个王秀英?
在全乡16个村2.9万多人里,她怕是最忙的一个了。那天,她到晚9点才端起饭碗,又有紧急情况:东边一家两口子闹家务拿刀动斧了。就在当事人扬起锐器要伤人时,王秀英冲到现场,一声“住手”加4个多小时的苦口婆心,那两口子又好成了一个!
你细品,王大姐说话做事颇有心路。西村一位犯神经病的妇女赤着上身,在街上把鞋脱下来扔到房上喊:给我拿来!有人提议:把她绑起来!“别!这人犯病,得先顺着她。”王秀英说着叫人上房取下鞋来,自己过去哄着,病人穿好衣服穿好鞋,乖乖地回家了。张窝乡地处城郊结合部的京福公路旁,来自河南、安徽的外来人口足有三千多,散居在这里,免不了闹些事。开头,综治办有人提议叫他们“三天一汇报”。“那不成了整‘四类’?”王秀英出头,一星期给他们讲一次法制课和形势课。她发现,本村有个调皮鬼在外来妹给他理发时动手动脚,晚上还用砖头打碎人家窗玻璃,就设法当场抓住,劈头一顿狠批,依法责令赔款、道歉。有位河南小伙子在村办厂出了工伤,厂长不管治伤。王秀英立即出头摆事实、讲法律,说得那厂长口服心服为河南小伙子付出医疗费、生活费。“嗐!真不拿咱当外人。”三千多外来打工仔、打工妹不少人感动得落泪,大家自觉遵纪守法,干活劲头十足……
别以为王秀英凡事单打独斗。她在乡里身兼调解办主任、法律事务所长数职,只靠自己岂不活活累死?乡党委自有远见,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一手抓致富,一手抓治安。王秀英更对“法制工作要专门工作与发动群众相结合”的精髓心领神会,她跑遍全乡16个村,对148条偏僻胡同,易燃易爆部位,银行、保险箱等要害部位了如指掌,而后按乡党委部署,把全乡划为200个居民片,发动群众选举办事公道、作风正派的离退休老党员、老模范、老干部牵头,组成包括1700多人在内的乡村治保组织,分别担任治安员、信息员、安全员、消防员……并且责、权、利到位,村自为战,人自为战。
那天,记者到张窝乡,但见王秀英着黑裙衫,戴墨镜,一派飒爽英姿,立即叫我想起《渡江侦察记》中的刘四姐。时代变了,而中国人民熟悉的那些英雄气概仍在他们身上洋溢着。就在前几天,一个流窜歹徒入户盗窃,几十位村民发现后齐声呐喊穷追不舍,一直从古佛寺追到周李村,把歹徒追到河里,生擒归案……他们创造了一个全国治安先进乡,这个乡工农业产值居全市郊区前列。
王秀英说话时嗓子发哑。“您感冒了吗?”“不,前天我婆婆过世,我大哭一场。平时忙工作东跑西颠,她老人家给了我那么多支持……”
说着,她眼圈又红了。
(作者单位:人民日报天津记者站)


第12版(副刊)
专栏:

  母亲的诗句
刘学努
母亲一字不识
我发表的诗句
和每一封家信
都是姐姐念给她听
姐姐出嫁了
母亲再接到我的信时
只好颠三倒四地翻阅
翻阅儿子无尽的思念
母亲一字不识
那个远离家乡
在边疆当兵站岗的儿子
就是她
琅琅上口的诗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