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7月27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

  长影拍成故事片《张鸣岐》
一九九四年七月十四日,原锦州市委书记张鸣岐同志奋不顾身冲上抗洪抢险第一线,将自己宝贵的生命献给了三百万锦州人民。在张鸣岐逝世一周年的日子里,长影厂将张鸣岐的事迹搬上银幕,拍成了故事片《张鸣岐》。
影片以纪实的手法,以记者采访张鸣岐生前事迹为主线,讲述了市委书记张鸣岐从上任到殉职短短七个半月时间里体察民情,关心群众疾苦;四处奔波、为停产企业找出路;招商引资、为锦州建设呕心沥血;以身作则,反腐倡廉,罢免以权谋私干部;身先士卒冲在扑火、抗洪第一线……一桩桩、一件件深得民心、感人肺腑的事例,塑造了一个在改革开放年代甘为人民孺子牛的党的优秀干部的艺术形象。
该片在今年二月拍成后,长影厂为提高艺术质量又投入九十万资金,进行了重大修改。如今完成的影片通过塑造张鸣岐的形象,尖锐地触及了一些群众关心的社会问题,更加贴近时代,贴近生活,从而更具现实意义。
该片由旭辉执导,陆今龙饰演张鸣岐。
(文亦)
(附图片)


第10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

  辉煌不是梦
——记梅花奖获得者喻海燕
廖彬
1994年9月6日,对绵阳市川剧团青年演员喻海燕来说,是一个终身难忘的日子。这天晚上,喻海燕身着鲜艳的红旗袍,亭亭玉立于天津中国大戏院的领奖台上,当她从文化部常务副部长高占祥手中接过戏剧演员终身为之奋斗的最高荣誉——梅花奖奖杯时,喻海燕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感,她哭了……
喻海燕出生于文化名城什邡。父母都是有经验的教育工作者,都喜欢艺术。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喻海燕从小就与戏剧结缘,酷爱上戏剧。14岁那年,她在什邡县城的业余文艺演出中崭露头角,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什邡县川剧团。
进了川剧团,喻海燕在教师的心目中是“好苗子”,在观众的记忆里,她是灵气十足的“乖女子”,唱念做打,样样都不含糊。
1987年9月,蜚声川内外的成都芙蓉花川剧团,从什邡把喻海燕请到了新都县,让她扮演芙蓉花仙,期望这朵虽属凡花的“芙蓉”,能够临风送香,沐雨吐艳。
1988年的国庆前夕,应香港联艺娱乐有限公司的邀请,成都芙蓉花川剧团赴港参加“中国地方戏曲展”,结果演得有声有色,响遍全港。香港报界连赞她是历代芙蓉花仙中“最鲜艳夺目的一朵”。
喻海燕算得上是被艺术钟爱的女儿。在福州举办的第三届中国戏剧节上,她主演的《白蛇后传》,倾倒了福州观众,获得了七项奖励。
为了演好《白蛇后传》,喻海燕不知花了多少心血。她和导演王似冰煞费苦心,经过无数次的练习,他们共同创造了——旋转抛收长水袖,水袖各长一丈一。1992年9月,上海曾举办过一次“中华舞台一绝”表演,当时长水袖被评为“一绝”的也才九尺。喻海燕告诉记者,将长袖加长到一丈一,不是为了刻意求新,追求骇人听闻的效果。她认为,白娘子在塔底世界呆了18年,这18年里,她是怎样忍受煎熬,思念着亲人,痛恨着法海?这种情非一丈一长的水袖无以表达。结果,喻海燕为之吃尽了苦头,袖为绵软之物,盈之一尺,抛收舞蹈起来都觉困难。但喻海燕在捕捉到了白娘子的真情实感之后,一使起旋转抛收长水袖,立刻将自己打入那塔底世界,与白娘子共舞……喻海燕的“长水袖”及演出终于大获成功。
喻海燕曾说,小时候她叫小燕,特别爱哭闹。妈妈担心她长大以后没出息,遂为她改名为“海燕”,期望她长大后成为一名穿云破雾、搏击海浪的海燕。的确,喻海燕这几个字名如其人,她有着永不满足的探索性格。喻海燕说:今年获得的梅花奖是其艺术生命的一个新起点,自己将充分展示“海燕”勇于搏击风浪的性格,让一花引得万花开,追求那永远的辉煌。
(附图片)


第10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

  舅甥楷模 一代英烈
——电视连续剧《黄齐生与王若飞》观后
钟艺兵
今年是“重庆谈判”50周年。作为中国共产党参加重庆谈判的代表之一王若飞同志,和他的舅舅、著名教育家黄齐生先生,于1946年4月8日由重庆返回延安途中,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同机遇难的还有叶挺夫妇、秦邦宪、邓发和黄齐生的侄孙黄晓庄等同志。他们的牺牲距今也近半个世纪了。如今,在黄老与若飞同志的故乡贵州,由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贵州电视台等11个单位,联合摄制了14集电视连续剧《黄齐生与王若飞》(编剧王蔚然,总导演赵焕章,导演赵谦、贾盛云,摄像单联国、陆海凌),并由中央电视台向全国播出。这对于缅怀先烈、启迪后人都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黄齐生与王若飞》融进了大量珍贵的中国现代革命史史料,以朴实无华的纪实风格和现实主义手法,将1905年至1946年这一时间跨度长达41年之中黄齐生与王若飞舅甥相依为命、同甘共苦、追求真理、舍身取义的光辉历程,动人地再现于屏幕之上。
黄齐生与王若飞,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亲属关系。黄齐生出身寒微,但他勤于读书,与蔡恒武等人创办贵阳“达德学堂”,并组织青年与民众积极参加推翻清政府封建统治的斗争。王若飞是黄齐生胞姐黄固贞之子,幼年丧父,在黄的关怀教育下,王逐渐长成品学兼优的青年才子。辛亥革命后,黄带领王若飞等一批贵州青年到日本、法国留学,寻求富民强国之路。王若飞在法国结识了周恩来、邓小平、赵世炎等,并在阮爱国(胡志明)介绍下于1922年参加中国共产党。从此,王若飞又以共产主义思想影响舅舅,使黄齐生成为中国革命史上最早的、为数不多的无党无派的共产主义者。1923年王若飞被派往苏联学习,1925年回国后曾任中共豫陕区党委书记、中共中央秘书长、中共江苏省委常委,1928年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日本侵入中国后,王若飞于1931年回国在内蒙做地下工作,不幸被捕,在狱中坚持革命斗争。在他服刑期间,黄老三次前往绥远监狱探视,并设法营救。国民党政府为抗日形势所迫,1937年夏不得不释放王若飞。王回到延安,如鱼得水,发表了大量抗日救国的文章,被任命为八路军副总参谋长,亲临前线指挥军队浴血抗战。抗日战争胜利后,他在重庆谈判中表现出非凡的才能,成为毛主席、周恩来的得力助手。重庆“较场口事件”爆发后,黄齐生受毛主席和延安人民的委托,作为德高望重的爱国老人,到重庆慰问受伤的郭沫若、沈钧儒等著名民主人士。不料归途一家三代人同时遇难,成为中国革命史上的一大憾事!
黄齐生与王若飞相差17岁,他们既是舅甥,更是师生和同志。黄、王40年的交往,使我们进一步看到了中国共产党人与中国民主人士亲密无间、患难与共、携手奋斗的历史,从而使我们今天更加珍惜和爱护几十年形成的爱国民主统一战线。同时也使我们感悟到:从爱国主义到共产主义,这中间没有鸿沟,它们是相通的。没有黄齐生的早期扶持、诱导,便没有后来的王若飞。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哺育,始终是共产主义战士前进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营养和力量。
贵州在经济实力薄弱的境况下,埋头苦干,不事张扬,拍出了如此史实翔实、内容丰厚的长篇连续剧,实在可贵。


第10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

  具有精神意义的形象
——童话剧《狼孩》观后
余林
文化生活质量的下降,给人们带来极大的忧虑,庸俗的艺术只能传达庸俗的信息,造就庸俗的观众。在某种自我降格,成全短视的风气盛行之中,一部童话剧《狼孩》给我们带来了新的信息,那就是在自己的艺术创造中追求具有精神意义的形象。
赋予童话剧以思考的魅力,是艺术家的大智,要知道“不下决心培养思考,便失去了生活中的最大乐趣。”让孩子们从小就具有思辨的习惯,判断的能力,这是一种有远见的思维。戏是从一群鸽子的“天真”,迎来了不幸的遭遇,它让孩子们开始的,也让我们这些从“天真”过来的人们,意识一下“天真”有时候会使你陷入逆境。戏又写了一个曾经受狼哺育的狼孩,从狼的本性中挣扎出来,人性的复归正是善良的复归,孩子们欢迎他的归来,剧场里充满了一种善意的理解。从狼的伪装中,识别狼的本性,这样的思维,作为一粒种子,植入孩子们的心灵,它无论怎么解释,都是有意义的,因为在物欲化泛滥的横流中,清醒地判断真伪,是一代人的强盛。学会判断正是孩子们成长的表现,《狼孩》的演出是在真诚地培养着思考的人,让孩子们从小不要失去生活中最大的乐趣。
戏剧的奇迹是发生在观众、作者、演出者(当然包括导演、演员、布景设计)的创造意志毫无对立地完全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我们从《狼孩》的演出现场意识到这种效应。创作者十分重视童话剧中的奇观效果,调动了一切表现手段寻求舞台的奇异。这是一部色彩丰富的戏剧,它把精神意义十分恰当地融化在舞台的形象中,它的深刻在于它的自然,是形象留给你思考,而不是别的手段强加给你的。《狼孩》是通过容易接受的形象,进入不同层次的不同思考。在《狼孩》的演出说明书的封面上,有一张战争的残酷记录下的照片。它的深刻度绝不亚于一部大戏,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的今天,人们啊,你要警惕,亦然是现实的。
戏剧的个性,是戏剧的生命,当今的戏剧正处在寻找个性的时代,广东话剧院儿童剧团和广东儿童事业发展中心,正是以《狼孩》寻找着有个性的戏剧,100场的演出,是社会对他们最真切的回报。


第10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

  北京电视台举办《国际动画片展播》活动
为给暑期中的孩子们提供好的精神食粮,并促进国际、国内各地影视、动画界的交流,北京电视台于本月二十一日起举办为期一个月的“九五北京国际动画片展播”活动。其间将展播八一电影制片厂、科教片厂和辉煌、红叶等动画公司,以及俄罗斯、美国、法国、波兰、墨西哥电影学院参展的动画片、木偶片、人偶片五十余部(集)。同时,来自国内二十余家电视台和二十余家动画公司的创作人员将汇集一堂,举行国产动画片创作和发展研讨会。
(文一)


第10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

  影片《天球传奇》举行座谈会
日前,北京电影学院青年制片厂摄制的《天球传奇》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座谈会。由青年编导韦举荡执导的《天球传奇》,是第一部将老子形象搬上银幕,并以《道德经》为基础对地球环境与人类生存方式进行寓言式思考的故事片。影片以通俗化的表现手法,呼吁人们珍惜人类独一无二的母亲——地球。程思远、廖汉生、王光英、陈锡联、李德生等老同志,和首都电影界人士参加了北京东方文化信息公司主办的这次座谈会。会上一些老同志听取创作人员介绍情况后,发言希望他们将这部影片拍成精品,使之成为献给明年在北京召开的世界环保大会的一份厚礼。 (西文)


第10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

  写人生百态状时代风貌
电视剧《阿文的时代》投拍
在曾诞生了《外来妹》的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又一部以人物命运反映时代大潮的大型电视剧《阿文的时代》,开始运作摄制。大学教师阿文在妻子的怂恿下,终于耐不住寂寞,走出校园业余授课挣钱,怯生生地步入了“下海”生涯……由深圳天海蓝影视公司投资拍摄的这部20集连续剧,以阿文“下海”饱含艰难辛酸,且大起大落的人生经历,串联起各色文化人浮沉于商品经济大潮的悲喜命运,从而编织出一幅映衬着时代风貌的人生百态图。该剧由置身广州的王志纲工作室编剧并策划摄制。
(文亦)


第10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

  “新进杯”影评征文比赛拉开帷幕
为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国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中国电影评论学会联合中影公司、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武警总部政治部等单位主办,由全国42家省、市、自治区电影公司和全军及武警文化工作站作为参赛单位,于1995年7月至1996年5月在全国范围内举办“新进杯”中国反法西斯战争优秀影片评奖暨影评征文比赛。伍修权、吕正操担任活动总顾问,陈荒煤担任评委会主任。参加这次评奖和征文的影片为30年代以来至1995年底我国拍摄的表现反法西斯战争为内容的故事影片。
这次评奖将紧密配合广电部在全国举办的“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展映展播活动”,由下而上地发动全国亿万群众看片、作文。在此基础上,由中国电影评论学会聘请电影界专家,评出中国反法西斯战争优秀影片10部,同时评出优秀影评征文。
(章闻)


第10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

  《我很想……》开镜
由北京电影学院教授李苒苒、马精武夫妇联手改编导演的电视剧《我很想……》近日开机。这部二十集的连续剧讲述的是一个在改革开放年代成长的年轻女性的故事。女高中生纪薇希望能走上银幕成为演员,为此她不懈努力、苦苦追求。在这条坎坷的道路上她接触到了社会上和艺术界的各色人等,从而她的追求行为也带有了富于时代色彩的社会内容。艺术的追求是艰辛的,总是伴随着苦恼,但纪薇的心依旧紧紧地系在水银灯下。该剧由杭州电视台和北京佳瑞广告公司等单位联合摄制。
(安文)


第10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

  众志成城气壮山河
——总政话剧团排练大型话剧《最危险的时候》
易文
为了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话剧团将推出大型话剧《最危险的时候》。
《最危险的时候》是一部正面歌颂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正面歌颂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及一切抗日武装力量的正面作战,正面歌颂中国人民在战争进程中可歌可泣的悲壮业绩。该剧站在历史唯物主义高度,审视50年前的历史,准确地表现那一特定历史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最危险的时候》将全景地展现出从1937年7月7日事变到1945年8月15日抗战8年历程。“国共合作”、“首战平型关”、“皖南事变”、“延安大生产”、“敌后文化救亡”、“太行山反扫荡”等一系列重大事件都将展现在戏剧舞台上。许多鲜为人知的人物、故事也是第一次同观众见面。
《最危险的时候》表现事件时间跨度长,场景分散,人物众多,这为戏剧表现带来难度的同时也为总政话剧团再一次创造辉煌带来了机遇。多年来,总政话剧团排演的《万水千山》、《冲破黎明前的黑暗》、《东进东进》、《决战淮海》、《中国.1949》、《李大钊》等重大革命历史题材话剧,为中国的军事戏剧舞台创造了一次又一次的辉煌。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的空前胜利面前,在中国共产党人和全国人民的英勇斗争面前,在全民族的重大浩劫面前,推出一台与那场威武雄壮的历史活剧相应的话剧,是一个艺术团体和艺术家不能懈怠的责任。利用中国人民创造的辉煌,来创造我们艺术的辉煌,又是50年才遇到的机遇。
《最危险的时候》演职员实力强,阵容大,作者是一级编剧刘星,导演宫晓东。设计指导:黄冠余,设计:冬戈、孙东峰,由总政话剧团团长、一级编剧郑振环担任艺术总监,副团长、一级导演王寿仁任艺术指导。在剧中担任重要角色的有:林达信、翟万臣、车予正,郭达、王丽云、王伍福等。
大型话剧《最危险的时候》在总政首长的关怀下,在总政文化部的领导下,正在紧张的排练。该剧将于8月份正式在中国剧院推出。
(附图片)


第10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

  军营生活阳刚美
——影片《弹道无痕》漫谈
边国立
八一厂青年导演宁海强执导的《弹道无痕》前不久荣获了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影片奖。
这部影片最大的特色或者说最有个性色彩的是它的风格化追求。风格是内容与形式共同渗透出来的某种特色,是艺术的一种境界,在影片《弹道无痕》里表现为充满阳刚之美的军营气质与艺术的着意渲染和抽象化的融合。
刻意营造让人可以感受的战争氛围,使银幕上下犹如置身于战场,置身于竞技场,锻造人的刚强素质,是新一代导演赋予和平时期军事题材影片的一个使命。在《弹道无痕》中导演自觉创造了一个较为纯粹的男性世界,将镜头焦点集中在军营内部和训练场上,以使这种竞争更为表象化,更具冲击力。比武场上的较量——那不懈的体力与智力的拚搏,直至那对抗赛中石平阳几近精疲力竭时的一声“再加10个助锄坑”的吼声;训练场上的较量——无数次的挥洒着汗水的瞄准、操炮、装弹;演习实弹射击场上的较量——那近似实战的真枪真炮的运动打靶,这些属于军人的生活内容和产生于这些内容中的成就驱走了个人命运的酸楚。它们把你拽进军营炮场和阵地,让你体验兵的情感,体验战争的气氛,从而激起奋起竞争的情绪。
影片采取简洁化的艺术处理手法,以悲壮与昂扬交织的情绪基调灌注在简洁以至抽象的影片叙事中。或许,就这部影片的内含来看,算不上新鲜,它叙述的是石匠的儿子石平阳入伍,在技术骨干班长李四虎手下当了一名炮手,后来成为连队的技术尖子,也就成了连队离不了的骨干。正因为此,比他素质略逊一筹的上学提干了,一起入伍的战友成了他的领导,他还是一名连队骨干,像李四虎一样,当了八年兵还是个兵。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这个母题的现代演绎则是为和平时期军营里的兵塑像,为有着奉献和牺牲精神的兵魂塑像。影片突出的是兵们大多相似的历程。而李四虎、石平阳们生命的流年,正是在这看似平常中焕发出不平常的光彩。
人物内心世界也洁化了。世事纷扰,兵们并不简单,影片却着意将战士的复杂情绪和个性特征都做了简化的处理——它告诉观众:兵就是兵,兵就应当是这样的兵,充满和冲击他们心头的只有兵的职责。在这种风格氛围里,你不必去追究八年来,一茬又一茬变化了的新兵与变化很小似乎只知埋头苦练的李四虎、石平阳们的不融洽,你不必去追究某些细节的不真实,它只要你从这个母题中去感触军人职业的特征:讲奉献,也讲牺牲,有悲戚,更有壮美,那才是兵魂的塑像的光彩,才是人生时代的年轮中最值得记忆和骄傲的。影片提炼的这种生活的意境,其中既有创作者的也有生活中无数兵的军人情结的凝聚。也蕴涵着有悲更有壮的人生意蕴。
多年以前,著名影评家钟惦棐呼吁:要探究军事影片的美学问题。阳刚是核心,是军事题材(不论是战争片还是和平时期生活片)影片独特的美学风貌。《弹道无痕》正是从此出发,在军营形式美上做了引人注目的探索。影片拍得颇具画面冲击力,一切都的确兵化了:横竖有秩的营房,整齐威武的炮阵,营房里坐着的一排排整齐的兵,一样的雪白的手套,笔直的块状的被包,平摄俯摄都是令人喝彩叹唤的队列……单从形式上看,这些也许算不得新鲜,但是作为一种整体风格,尤其与以往有些影片不同的是,影片不仅提供了一种百看不厌的军营美,而且注入了浓重的军人意识和兵的情感,于是,那无生命的炮便似有生命的兵,有生命的兵便似无声的大炮一样威武。


第10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

  《小城故事多》的题外话
郭汉城
苏州市滑稽戏剧团的《小城故事多》,走遍大江南北,上演达1100场,受到文化部的表彰。关于这个戏的思想、艺术成就及社会效果,报刊上已经发表过许多评论,这里不必赘述。我倒想说一点题外的话,即在当前受到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全国许多表演团体都处于“门前冷落车马稀”的情况下,为什么它却能够得到观众的青睐呢?难道说,是依靠观众喜爱滑稽戏的剧种优势吗?当然这不能说没有关系,但也不尽然。难道说,是依靠当前全国人民十分关注青少年教育问题的题材优势吗?当然这也有关系,但也并非完全如此。所以它的真正的原因还要加以分析。我以为只有用“面向观众,狠抓剧目”这八个字才可以概括。
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包含着社会生活和思想意识深刻变化的内涵,触及之面极广,滑稽戏也不能超然于外。就拿苏州市滑稽戏剧团来说,其自身也经历过艰难苦涩的历程。建国初期它有过繁荣昌盛的历史,到80年代中期就陷入了极度的困境:演出萧条、经济匮乏、人心涣散、前途渺茫。70%的演、职员申请转业,剧团濒临解散的边缘。困难没有把他们吓倒,却促使他们冷静地思考困难的原因。原因有千条万条,主要一条是缺乏观众意识,“闭门造车”,造成剧目生产的“盲目性”,其结果是供需脱节、观众减少。认清原因就改弦易辙。在剧目生产上再不搞单一的会演戏,而把目光转向市场、转向观众,开展社会调查,注意社会热点,了解群众的需要、愿望。一旦情况摸准,就确定创作剧目,进入创作过程。他们近十年来创作的大受群众欢迎的好戏,如《快活的黄帽子》、《店堂里的笑声》、《小城故事多》等,都是这样搞出来的。
苏州滑稽戏剧团在改变剧目创作的方法以后,重视题材优势,但不依赖题材优势,在确立观众意识的同时,也确立精品意识。他们不侥幸,不迎合,对艺术创作采取极其严肃的态度,不仅切切实实地从生活中撷取素材,而且认认真真地研究素材的内蕴,发掘其中包含的深刻的社会意义,使其形象化、典型化。《快活的黄帽子》所体现的批判精神和理想主义;《小城故事多》的从父母盼子成龙到子女操刀绑票自己的父母的喜剧性冲突,使观众感到问题的严重性、残酷性,从而警惕起来、感奋起来,亟思变革,而不是冷漠的旁观者了。苏州市滑稽戏剧团的创作人员,不仅十分重视剧本的文学性,也十分重视二度创作。他们每创作一个戏,都集中全团的优势兵力,排出最佳的演员阵容,在舞台艺术上尽可能精益求精。当一个演出取得成功,他们并不以获得观众的赞扬为满足,总是要召开专家座谈会、观众座谈会,虚心听取意见,反复加工修改,逐步向精品的目标迈进。在剧目思想艺术质量不断提高的基础上,保持上演不衰的势头和每年不间断地产生新剧目的创作势头。在80年代中期以后,他们每年都有新的优秀剧目奉献给观众。
苏州市滑稽戏剧团由逆境转入顺境,是一个艰苦复杂的改革过程,也是一个触及艺术生产各个环节的系统工程。更为重要、更为可贵的是它体现着一种精神——适应时代、知难而上、大胆变革、积极创新的精神。当然,所有这一切努力,归根结底,要集中到创作出为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剧目上来。文艺工作者的心,要与人民群众的心联在一起。你心里有观众,观众心里才有你,这算是从《小城故事多》得出的应有的启示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