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7月27日人民日报 第1版

第1版(要闻)
专栏:

  江泽民接见并勉励青年科技工作者
为科教兴国奉献聪明才智
中国科协第二届青年学术年会在京开幕
本报北京7月26日电记者何黄彪报道: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今天上午在人民大会堂接见了参加中国科协第二届青年学术年会会议的1000名朝气蓬勃的代表。江泽民勉励青年科技工作者要有伟大的理想,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珍惜青年时代,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为祖国灿烂的明天作出贡献。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胡锦涛,以及温家宝、宋健、朱光亚等领导同志也参加了接见。
江泽民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中国科协第二届青年学术年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并向与会代表和海内外广大青年科技工作者致以亲切的问候。江泽民说,青年科技工作者是跨世纪的一代人。面向即将来临的新世纪,我们要牢记一条道理,这就是没有强大的科技实力,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在最近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我们确定在全国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就是要进一步全面落实邓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充分发挥它们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巨大推动作用。广大青年科技工作者要义不容辞地担当科教兴国的历史重任。
江泽民说,青年时期是人的一生中非常宝贵的时期,要珍惜青少年时代的大好时光。青年一代科技工作者代表着祖国科技发展的未来和希望。世界上许多重大的科学发明都是由青年科学家创造的,许多著名的科学家都是在风华正茂的年龄就完成了他们最重要的科学成果。这是科学史已充分证明了的。在改革开放和建设现代化事业提供的广阔舞台上,年轻一代科技工作者只要奋发努力,就会大有作为。
江泽民说,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必须坚韧不拔,不怕艰苦,不怕失败,才能不断开辟科学研究的新境界。优厚的物质生活条件并不能自然而然地给一个人带来知识和创造发明,关键是要自己刻苦学习,刻苦钻研,顽强拚搏。几十年来,我国老一辈科学家呕心沥血,无私奉献,为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和科技事业的发展建立了卓著功勋。党和人民永远感谢他们。今天,希望广大青年科技工作者发扬老一辈科学家的光荣传统,团结一致,求实创新,努力攀登科学高峰,为实施科教兴国的伟大战略,为把祖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更大的贡献。我们也希望留学海外的科技人员以各种形式为祖国建设奉献聪明才智。
江泽民的讲话激起了青年科技工作者们长时间的热烈掌声。
张劲夫、严济慈等也参加了接见。
本届年会,是继1992年中国科协首届青年学术年会后海内外华人青年科技工作者一次空前规模的学术盛会。会议正式代表主要为45岁以下从事科研、教学、生产、管理的青年科技工作者,来自全国各地和包括台湾在内的15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海外青年科技工作者和港澳台学者200多名。会前出版的论文集收录了900多篇高水平的学术论文。会议以大会报告、分会场学术交流的形式进行3天。在今天的开幕式上,中国科协主席朱光亚作了题为《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中努力开创未来》的报告。
(附图片)
7月26日,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胡锦涛等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接见出席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二届青年学术年会的代表。
新华社记者李生南摄


第1版(要闻)
专栏:

  人民功臣的人生坐标
——记回乡务农33载的战斗英雄孙明芝
新华社通讯员傅永国袁荣彪新华社记者陈辉
1953年10月3日《人民日报》刊登的全国战斗英雄谱中,有他的名字;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陈列的抗美援朝英模照片中,有他的身影。
这样一位战功显赫的老英雄,33年前带着伤病自愿到苏北农村务农,默默奉献,续写出了新的人生篇章。他的事迹得到了党中央和中央军委领导同志的赞扬。
    “比起牺牲的战友,我这点功算啥”
这位老英雄叫孙明芝,现年71岁,出生在山东莱阳县农村,1947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中,他荣立11次战功,被评为特等功臣、二级战斗英雄。在朝鲜战场,他是我军用高射机枪击落美军飞机的第一人,并创造出一个月内击落3架、重创一架美军飞机的辉煌战绩,胸前挂上了朝鲜人民军授予的国旗勋章。
艰苦的战斗岁月使孙明芝5次负伤,失去了右眼,成为二等乙级残废军人。1959年,身为北京军区某团副连长的孙明芝因身体原因转业到江苏南通市烟酒公司储运科任副科长。1962年,他战伤时时发作,无法坚持工作,组织上安排他离职休养,他主动要求回到老伴史宝华的家乡江苏沭阳县扎下乡周沟村务农。从此,老英雄便在偏僻的乡村默默无闻地耕耘。
孙明芝回到乡村,同普通农民一个样,乡亲们谁也看不出他是个英雄,他也从不提往昔的事。只要身体尚好,他就积极参加集体劳动。重活干不动,就干些拾粪、看护庄稼的杂活,每天从东村跑到西村,从西村又跑到东村,脚步不停。
妻子史宝华1957年和他结婚,竟然也多年不知道丈夫是一个大名鼎鼎的战斗英雄。
二女儿孙平去年到乡医院为父亲取药时,医务人员送给她一份刊登他父亲曾打下3架美军飞机事迹的报纸,她大吃一惊,当作特大新闻,往家跑去……
1975年,孙明芝当年的战友、沭阳县人武部政委宋吉月偶尔得知他在沭阳务农,看望他后向县里作了汇报,县领导带着县民政局的干部前去慰问。打那之后,孙明芝的英雄事迹也仅是少数领导知道。平时他心里想的,嘴上说的都是出生入死的战友,从不为自己摆功。每当有人提起他的英雄事迹,他总是说:“同村参军的20人,仅活着我一个。想起牺牲的战友,我这点功算个啥!”
   “群众有困难,党员不帮谁帮?”
孙明芝的休养金头20年每月只有74元,老伴没有工作,家里人口多,日子过得紧巴巴的。然而在六七十年代,他看到群众有了困难,自己的日子再苦也要慷慨解囊,往往是工资没到,就把钱预借了出去。一次老孙在乡医院门口看见村民刘以亮两口子在哭,一问才知道他们11岁的孩子患病交不起住院费。老孙说:“你们带孩子去看病吧,钱由我支付。”村民王开武家断了炊,要将家里唯一的石磨卖掉换粮吃。老孙心如刀绞,可手里实在挤不出一分钱,便把自己的一头小猪卖掉换回18元钱,送给了王开武。邻居史高强家中断了粮,老孙将自家仅有的一点口粮匀出来给史家送去。逢年过节,县乡民政部门的同志带着营养品慰问老孙,领导前脚走,他后脚就把营养品送给五保户。他常对家人说:“战争年代,人民群众把自己的救命粮拿出来支援部队打胜仗。如今见到群众受苦,我心中就难受,就想流泪!”
几十年来,全村的困难户几乎都受到老孙的救济。村里的老百姓都说:“有了困难去找老孙,他是党员,心眼好。”
孙明芝乐于为群众排忧解难,而他心里想得最多的是如何为村里发展生产出力,帮助乡亲们尽快摆脱贫困,过上好日子。周沟村的乡亲们都还记得,孙明芝两次当“官”又辞“官”的故事。
孙明芝回乡后第一次当“官”,是在“十年动乱”初期。当时,全村14个生产队领导班子瘫痪,庄稼烂在地里没人管,田地荒芜没人耕。孙明芝找到公社书记,开门见山提出要当村委会主任。他声泪俱下,为民请命:“再不抓生产,是要饿死人的。”
公社书记最了解孙明芝,他自从到了农村,无论个人遇到多大困难,从不向组织伸手,从不向领导提出任何要求。今天敢于提出这样要求的,唯有他孙明芝了。让他“受命于危难”之时,定能稳定村里的局势,领导群众发展生产。但一想到老孙是伤残军人,体弱多病,又下不了决心。
孙明芝看出了书记的心思,一把拉着他的手说:“为了人民的利益,我们连死都不怕,还有什么可以顾虑的?”
他任村委会主任两年间,粮食递增30%。大队的生产秩序越来越好。群众有粮吃,人心稳了,他便自动辞去了村委会主任职务,把靠边站的大队长扶上了台。
光阴荏苒,一晃11年过去了。孙明芝年事已高,他本来可以颐养天年,却不愿赋闲度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群众终于盼来了发展生产过上幸福日子的好时光。可是,当时的村干部思想还不够解放,抓生产不敢下狠劲,加之头一年闹春荒,有的村民只得偷割沤肥的红花草当粮吃。“这怎么行呢?我是共产党员,应该站出来带领大家搞生产。”孙明芝拿定了主意,便去找领导要求再度“出山”当生产队长,领导批准了他的请求。
孙明芝又一次当“官”了。他走马上任,组织群众进行“穷则思变”的大讨论,率领群众旱改水田100亩,发展多种经营。他带头苦干实干,数九寒冬拖着一条在战场上伤残的腿,第一个跳进冰水里,挖泥积肥;三伏酷暑,他带头插秧播种。这一年,队里的粮食增产4万公斤,渔业、牧业齐发展。他趟出了致富的路子,培养了年轻干部,年底又主动提出把队长交给年轻人来干。
  “国家也有难处,我不能向政府伸手”
有一件往事,孙明芝一提起就感到内疚。
大儿子孙维和二女儿孙平上高中时,家里生活困难,实在供不起。孙平主动提出退学,保孙维继续上学。
当时,熟悉老孙的人劝他:“老孙你浑身都是战伤,是对国家有贡献的人,为了孩子,就向政府伸一次手吧。”老孙说:“国家也有难处,我是共产党员,不能伸这个手啊。” 1988年,按照国家有关政策,老孙的几个孩子可以转为商品粮户口。但是政策规定,结了婚的不能转。派出所老所长看到孙家太困难,孙平又是刚结婚。便对老孙说:“你在孙平转商品粮户口的表格上填上未婚,我打个马虎眼,给孩子办了吧。”孙明芝严肃地说:“这不行,违反政策的事我不干。”就这样,孙平至今仍在县农机厂干着没有城市户口的临时工。她说:“我理解父亲。”
三儿子孙超初中毕业后在家待业,1993年报名参军,体检时因体重差1.5公斤被刷下来,他让父亲找武装部领导求情。平心而论,孙明芝也想有个儿子能在部队像自己当年那样建功立业。但不符合规定的事,他坚决不干。于是,他在家中树上系了吊环,每天督促儿子加强锻炼。去年当兵体检,孙超终于合格,光荣地参了军。
老孙家人口多,房子少,家里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连台黑白电视机也没有。尽管如此困难,但从不向政府伸手。
1977年8月1日,在县委召开的座谈会上,老孙有史以来第一次向政府“伸了手”。原来,县委为照顾老同志,允许每人买一件紧俏商品。有人要买自行车,有人要买电视机、缝纫机,而老孙请求县委书记批条子,以平价帮生产队买了一台拖拉机。事后,县委书记感慨地说:“老孙真是好样的。”
孙明芝年老体弱,浑身是伤,住在乡村就医不便,县民政局、乡政府为他做出特殊规定:有病打招呼,随时派车,老孙就是不同意。他说:“我有儿女照顾,用不着给政府添麻烦。”今年6月9日,老孙高烧40度,家人要到乡政府要车,他死活不干,最后家人只好用平板车把他推到乡医院。医生埋怨说:“再晚点,老人就危险了。”
孙明芝与之国家甚多,取之国家甚少。老村长鲍恩科说:“老孙年年在全村第一个把最好的粮食作为公粮上交,他交的粮食粮管所都是免检。”
老伴史宝华对老孙有一句评价:“自家的事就是天塌下来,也没见他向政府伸过手;公家的事,这辈子他从没含糊过。”
“党和人民没有忘记我们这些战争年代过来的人,我很知足了。”这是老孙发自内心的感触。孙明芝,这位人民的功臣就是以这样朴素的感情确定自己的人生坐标,保持着英雄的本色。
(新华社北京7月26日电)
(附图片)
特等功臣、二级战斗英雄孙明芝。杨人忠摄


第1版(要闻)
专栏:

  新华社受权公告
我解放军导弹发射训练结束
有关海域海空恢复正常航行
新华社北京七月二十六日十八时电新华社受权公告: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的导弹发射训练已经结束,以北纬二十六度二十二分、东经一百二十二度十分为中心,半径十海里圆形海域和海域上空,从七月二十六日十八时起恢复正常航行。
(附图片)
左为导弹发射训练海域示意图。 孙伟绘


第1版(要闻)
专栏:

  功高不居品更高
本报评论员
通讯《人民功臣的人生坐标》报道的全国二级战斗英雄、特等功臣孙明芝的事迹,读来感人肺腑,催人奋进。
一个在枪林弹雨中出生入死、屡立战功的人民功臣,在功成名就之后,没有躺在功劳簿上居功自傲,享受安逸,而是自愿选择在贫穷的乡村“乐业”安居,默默奉献。这是常人难以达到的思想境界,但当年老将军甘祖昌达到了,老红军方和明达到了,“活烈士”李玉安达到了,孙明芝也达到了。
“看到群众受苦,我心中就难受,就想流泪!”孙明芝的感触,生动地体现出共产党人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的血肉之情。孙明芝几十年来英雄本色不变,与民同苦,为民解忧,得到了群众朴实的评价和信赖:“有了困难去找老孙,他是党员,心眼好。”
“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毛泽东同志对共产党人的教诲,在孙明芝身上得到了生动的体现。在战场上,孙明芝是顶天立地的英雄,在贫穷的乡村,孙明芝是一颗“闪光”的种子。他种下的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共产党人的光辉形象。我们党的事业需要千千万万个像孙明芝这样的“种子”。如果这样的“种子”都能生根开花,我们党的事业就能够永远兴旺发达。
不求索取、无私奉献,也是孙明芝的可贵之处。右眼失明,五次负伤,要一点照顾并不过分吧?十一次立战功的英雄,提出照顾儿子当兵并不过分吧?打下价值很高的三架美军飞机,为孩子要点上学钱,并不过分吧?但不求向国家索取,只求向国家奉献的孙明芝认为过分了。他对国家奉献血汗,甚至生命都在所不惜,但索取的少得不可再少。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证明,老英雄孙明芝这种可贵的情怀,在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同样需要弘扬。


第1版(要闻)
专栏:

  解放军东海海域导弹发射训练圆满成功
发射6枚地地导弹全部准确命中目标
新华社北京7月27日电本社记者从有关部门获悉,中国人民解放军近日在东海海域进行的导弹发射训练获得圆满成功。
据悉,7月21日至2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向预定海域发射了6枚地地导弹,全部准确命中目标。这表明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武器装备、军事素质和防卫作战能力有了新的提高。
有关部门负责人指出,中国人民解放军永远是人民利益的忠实捍卫者和保卫祖国的钢铁长城。这次导弹发射训练的圆满成功,再次显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有决心有能力保卫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有决心有能力维护祖国的统一,有决心有能力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保卫祖国的神圣使命。


第1版(要闻)
专栏:

  李鹏在甘肃考察工作时强调
必须把加强农业放在国民经济首位
新华社兰州7月26日电(记者张宿堂、陈俊)国务院总理李鹏近日在甘肃考察工作时强调,12亿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只有靠中国人民勤劳的双手和创造性劳动来解决,因此,必须始终把加强农业放在国民经济的首位,加大对农业的投入,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全国人民对此必须形成共识。
甘肃是我国西部较为干旱少雨的一个省份,今年遭遇了几十年来罕见的旱灾。李鹏对此十分关心。考察过程中,他详细询问了旱灾的情况,向旱灾严重地区的广大干部群众表示亲切慰问。他说,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灾区人民群众的精神面貌是好的,保证了社会治安和民族团结。现在要进一步组织动员群众,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下,克服困难、勤俭节约、生产自救。各级政府要保证及时把粮食送到灾区,保证灾区人民群众的生活。同时要特别注意受灾情况下的物价工作,坚决控制物价上涨。
针对甘肃严重的旱情,李鹏总理把加强水利建设、促进农业发展作为这次在甘肃考察的重点。7月23日至26日,李鹏在甘肃省委书记阎海旺、省长张吾乐的陪同下,分别考察了永登县引大入秦水利工程,定西县小流域治理示范点、雨水集流情况,听取了甘肃省水利工作的汇报。李鹏还专门邀请兰州大学赵松岭教授,了解了集水、节水农业科研项目的进展情况。
李鹏指出,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也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保障作用。必须从战略高度来认识水利的地位和作用,采取有效措施,加快水利建设步伐。甘肃的一批大中型水利工程对农业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改善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旱灾中更可以看出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考察期间,李鹏还听取了甘肃省委、省政府的工作汇报,同优秀团干部和青年代表进行了座谈,并走访了定西县的农户家庭。李鹏充分肯定了甘肃十几年来各项工作取得的成就和发生的变化。他说,甘肃的自然条件有特殊性,全年降雨量较少,并且太集中,农业靠天吃饭的状况还没有太多改变。在水利建设上,一是要在国家支持下建设大中型水利工程,改善自然环境;二是要重视人民群众的创造,靠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双手重新安排山河,改变落后的面貌,如小流域治理、开辟梯田、雨水集流等。同时,要充分认识节水农业的重要性和前途,使水资源充分发挥作用。李鹏指出,甘肃现在还有400多万人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省委、省政府要把这个问题当作一件大事来抓,和改变农业生产条件、农村面貌结合起来。李鹏说,甘肃要考虑雨季集中的特点,根据季节情况适当调整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农林牧副渔的结构,调整第一、二、三产业的结构。他说,在抓紧粮食生产的同时,要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利用当地原材料资源的优势,搞深加工,提高附加值。在发展乡镇企业的过程中,注意适度发展集体经济;坚持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从而增强农村基层政权的稳定和凝聚力。要继续抓好计划生育工作。坚持“米袋子”省长负责制,保证粮食的自给。李鹏强调,在经济建设中要十分注意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过去我们主要靠增加投入、靠新建项目、靠基本建设,这种只靠外延扩大再生产的状况必须改变。九五期间,要靠企业的挖潜改造、技术革新、降低能源消耗和原材料消耗来促进经济的增长,提高效益。
李鹏说,东西部发展的差距是一个客观的现实。甘肃省在发展的过程中,要通过横向比较看到差距,通过纵向的比较增强信心,要看到自身的优势。国家在九五期间,会提出一些宏观调控措施,肯定会有一系列政策带动西部的发展。同时,国家提倡东西部联合,鼓励东部到西部投资,西部也可以有组织地开展有序的劳务输出。
在永登考察时,李鹏总理代表党中央、国务院,代表江泽民总书记向刚刚遭受地震灾害的干部群众表示慰问,并希望各级政府及时做好救灾工作。陪同李鹏总理考察的国务院有关部门负责人有:钮茂生、蒋心雄、戴相龙、金人庆、陈耀邦、吴亦侠、姜云宝等。
(附图片)
李鹏总理在甘肃省定西县农民马志城(中)家里察看当地农民集水的水窖。
新华社记者李学仁摄


第1版(要闻)
专栏:

  李登辉是破坏两岸关系的罪人
——四评李登辉在康奈尔大学的演讲
本报评论员新华社评论员
近年来,由于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努力,双方的经济、文化、体育交流日渐增多,势头良好。但是,不久前李登辉跑到美国从事制造“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的活动,使日趋缓和的两岸关系出现了严重倒退,给祖国统一大业蒙上了一层阴影。大量事实表明,李登辉是阻挠、破坏两岸关系的罪人。
众所周知,实现祖国统一、发展两岸关系的基础是一个中国的原则。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在今年1月30日讲话中指出:“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决不容许分割”,这是维护两岸关系稳定和发展的基石。任何偏离和背弃这一原则的言行,都将严重破坏两岸关系的发展,甚至导致两岸的冲突与对抗。
李登辉近年来的所作所为恰恰与一个中国的原则背道而驰。李登辉主政初期,人们对改善两岸关系,实现祖国和平统一曾经有所期待。曾几何时,随着岛内外形势的变化以及他个人权力的膨胀,李登辉即步步后退,先后提出“一国两府”、“一国两区”、“两个对等政治实体”等等主张,进而鼓吹两岸“分裂分治”,在国际上公开打出“阶段性两个中国”的旗号,说什么“台湾是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其欲分裂国土和主权的面目暴露无遗,两岸关系的发展也因此而受到严重的损害。
李登辉破坏两岸关系并非自今日始。去年3月,他与日本作家司马辽太郎谈话时就说:“中国一词是含糊不清的”,“主权这二个字是危险的单词”,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省是“奇怪的梦”,还说什么他要带领台湾人建立“台湾人的国家”。他不止一次地宣称:“现在的两岸,一个是水,一个是油,水和油是合不起来的”,“我们应尽量忘记一个中国、两个中国这种字眼”。这是在向国家主权挑战,是要与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12亿中国人民为敌。
近年来,李登辉置两岸人民要求尽快结束敌对状态、保持和平与稳定的强烈愿望于不顾,蓄意制造敌对意识,恶化两岸的和平气氛。在国家主席江泽民提出“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两岸可先就正式结束敌对状态进行谈判”的建议后,李登辉竟公开予以拒绝,台湾军方还屡屡制造打死、打伤沿海渔民的事件,使两岸敌对气氛不断升高,两岸关系的正常发展受到严重损害。
在两岸关系上,李登辉还为双方人员往来和经贸交流设置重重障碍。一方面,他要中央政府承认海峡两岸“分裂分治”、台湾是一个“对等的政治实体”、放弃使用武力、给予国际生存空间等,阻挠两岸关系的发展;另一方面,他对海协和海基会之间的事务性商谈也不抱诚意,总是设置这样那样的障碍。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对缓和与发展两岸关系的态度一向是真诚的、积极的、讲原则的。对任何阻挠、破坏中国统一大业的分裂行径,我们决不会坐视不管。
两岸关系现已处于非常关键的时刻。事实表明,指望李登辉这样一个“不知道中国为何物”的人来改善和发展两岸关系,无异于缘木求鱼。全体中国人对李登辉切不可抱任何不切实际的幻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