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7月25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专页)
专栏:

  粉碎日寇九路围攻
耿成宽
八路军一二九师在分兵发动群众创建抗日根据地的同时,也抓住有利时机,集中兵力消灭敌人。1938年2月22日,在正太路东段,包围旧关村,设伏长生口,消灭了由井陉出援旧关之敌130余人。3月16日,袭击黎城,设伏神头,迅速干脆地歼灭了由潞城出援之敌1500余人。3月31日,又在黎(城)涉(县)间的响堂铺布下伏兵,创毁敌汽车180辆,歼敌400余人的战绩。
八路军在晋冀豫边开辟抗日根据地和在邯(郸)长(治)公路上连续有力地打击日军的行动,对于华北日军来说,是个严重的威胁,如芒在背,似鲠在喉,使他们日夜不安。为保障其后方的安全,日军遂以华北方面军第一○八师团主力及第十六、第二十、第一○九师团各一部共3万余人,于4月4日开始,由同蒲、正太、平汉铁路线及长治、屯留等地出动,分九路向晋东南地区大举围攻,企图将八路军主力和在这一地区的国民党军,围歼在辽县(今左权县)、榆社、武乡地区。
为粉碎日军的围攻,八路军总部决定,采取以一部兵力箝制其它各路日军,集中主要兵力寻机歼灭日军一路的作战方针。八路军一二九师、一一五师之三四四旅及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第一、第三纵队等部,根据八路军总部的命令,在部队中进行了深入的政治动员,举行了粉碎敌人围攻的誓师大会,并协同各地党组织及群众团体,在群众中进行了广泛的反围攻的宣传和紧急动员,发动群众控诉日军的暴行。各村的群众在八路军的指导下,进行了“空室清野”,将牲口送进深山,粮食埋进地窖,水井也封了起来。使日军到来时,没有吃的,没有喝的,也没有用的。
4月7日,一二九师师长刘伯承、副师长徐向前连夜草拟了一个反围攻的作战设想,报请八路军总部。
第二天上午10时,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副总司令彭德怀,立即复电刘师长、徐副师长、邓小平政委,赞同他们的作战设想。20时,朱总司令、彭副总司令,又具体划分了各部队的任务,命令一二九师及一一五师三四四旅之六八九团,由辽县以南转移到敌合击圈外的涉县以北地区,隐蔽待机;令留在内线的各部队,按预定的部署、任务,以游击战和运动防御战消耗与疲惫敌人,阻止敌军深入,为转入外线的部队创造战机。随后,八路军总部又指令晋察冀军区和一二○师各以一部兵力向平汉、正太、同蒲等铁路出击,箝制日军,配合晋东南地区军民的反围攻作战。
八路军各参战部队、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及驻晋东南地区的国民党军,在朱总司令、彭副总司令的统一指挥下,内线、外线相配合,同日军周旋在太行山上。
八路军总部根据战局的变化,抓住有利时机,于4月11日即令一二九师主力及三四四旅主力由外线转回内线,进至武乡以北地区,寻机歼灭侵入武乡的孤立之敌。
4月15日,侵占武乡县城的日军第一○八师团之第一一七联队及配属的骑兵、炮兵、工兵、辎重兵等部共3000余人,北犯榆社扑空后,仓皇撤回武乡,并于当日黄昏又放弃武乡,连夜沿浊漳河东撤。由于当地群众早已实行“空室清野”,所以,日军处处扑空,连日来没得吃,没得喝,处于疲惫饿困之中。
一二九师的刘师长、邓政委、徐副师长,为了寻找歼灭敌人的机会,连续几个昼夜轮流守在电话机旁,随时听取着各部队及侦察人员的报告,紧紧地掌握着敌军的动向。当得知日军放弃武乡城而沿浊漳河东撤的消息后,立即果断地作出了追歼敌人的决定:命令七七二团和六八九团为左纵队,七七一团为右纵队,沿浊漳河两岸山地实施平行追击;七六九团为后续梯队,沿武乡至襄垣大道尾追敌人。各部队受领任务后,不顾连日行军的疲乏,飞速向敌展开追击。
刘师长通过电话给三八六旅旅长陈赓下达追击命令后,已是深夜10点多,但他没有休息,率领师直属队跟在部队后面,连夜奔向武乡县城。当进了县城之后,看见许多房屋仍在弥漫的烟雾中燃烧,有些房屋虽未着火,但门窗家具已毁坏殆尽。刘师长骑马飞驰到城边,指示直属队的同志们暂时停止前进,到附近把老乡们找回来,帮助群众救了火再走。
16日早晨,八路军在敌两侧实施平行追击的部队,在武乡以东长乐村以西地区追上了向东撤退的日军。此时,敌人的先头部队已过长乐村,其辎重及后卫部队尚在马家庄一带。这是一个很好的歼敌时机。但是,六八九团由于通信中断,接到命令的时间晚,还没有赶到。怎么办?陈旅长为不失歼敌时机,当机立断,命令七七一团、七七二团相对向进入李庄至邢村间的日军发起攻击。刹那间,枪弹、炮弹、手榴弹如急风暴雨,倾泻到敌群之中;枪声、炮声、手榴弹爆炸声交织在一起,震耳欲聋。
在八路军猛烈攻击下,1500余名日军被截为数段,困在狭窄的河谷里无法展开。有的日本兵钻到车底下;有的日本兵爬在死马后;还有的日本兵晃着旗子、端着刺刀向八路军阵地反扑,但在八路军勇士们勇猛地冲杀下,除少数日本兵没命地逃向山边的窑洞外,其余的又被压回河谷。几天前,敌人还把我军称为“袋中鼠”,现在他们自己却成了“瓮中鳖”了。
这时,已经过了长乐村的日军,为解救其被围的部队,立即集中了1000余人,向八路军七七二团之左翼戴家垴阵地猛攻。刘师长看到情况紧急,就让陈旅长抽调一个连狙击敌人。七七二团第十连担任了这项任务。该连的勇士们同十倍于己的敌人血战4小时,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进攻,终因众寡悬殊,其第一排全部壮烈牺牲,阵地被敌攻占。正在这危急关头,我六八九团跑步赶到,立即向敌反击,经七八次反复冲锋肉搏,终于夺回阵地。
下午3时,日军第一○四旅团旅团长苫米地四楼少将率其第一○五联队及炮兵、骑兵各一部由辽县经蟠龙镇赶来增援,企图解长乐之危。日军在其猛烈炮火的掩护下,分两路向八路军六八九团、七七二团阵地反复猛攻,但均被击退。激战两小时后,八路军发现辽县方向又有1000余日军赶来增援。此时,被围于李庄至邢村间之敌,经八路军勇士们的猛烈攻击冲杀,已经被歼灭。为巩固既得胜利,第一二九师首长遂决定,以一部兵力迷惑、箝制敌人,主力部队则主动撤出战斗,转移至云安村、合壁村等地区隐蔽待机。
长乐村战斗,八路军共歼灭日军2200余人,自己伤亡800余人。此次战斗,重挫日军锐气,对粉碎敌之“九路围攻”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此后,各路日军纷纷撤退。晋东南地区的八路军、决死队及国民党军乘胜追击,先后又在沁源以南及沁县至沁源间,辽县至和顺间歼灭日军一部。27日,八路军又在高平县以北的张店等地,截歼日军1000余人。至此,敌之“九路围攻”被我晋东南地区军民彻底粉碎。
此役,历时23天,我军共歼灭日军4000余人,收复县城18座,将日军全部赶出了晋东南。此次战役的胜利,不仅打破了日军企图用分进合击的战术驱逐或消灭八路军主力的计划,而且使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信更为提高,广大人民的胜利信心更为高涨。随后,八路军一二九师主力及一一五师一部以太行山为支点,迅速向冀南、豫北平原发展,使晋冀豫抗日根据地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到1940年夏,以太行山为中心的太行、太岳、冀南、冀鲁豫等抗日根据地都迅速地创建和发展起来,成为坚持敌后抗战的重要基地之一。


第3版(专页)
专栏:

  “地道战”出奇制胜
田水泉
地道战,是平原地区抗日军民的一个伟大创造。
1942年以后,日寇对我根据地实行日益残酷的“扫荡”和“清剿”,战斗在广大平原地区的抗日军民无险可据。他们依据改造地形的经验,遵照毛泽东同志“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积极防御思想,挖掘了大量的地下隧道,构筑了纵横交织、坚固隐蔽的地道网,被人们称作“地下长城”。据统计,到抗战后期,晋察冀边区、晋冀鲁豫边区和华北各抗日根据地的平原地区,所挖地道总长度达到12500多公里,比万里长城还要长出一倍。
最初的地道构造简单,仅仅流于一般秘密地窖形式,后来根据斗争形势的需要,才慢慢发展成为比较复杂的隐蔽的地道,进而发展成为大显神通的战斗地道。战斗地道里面一般都有各种保证安全和便于作战的设施。地道口附近埋设地雷和设置陷阱,道内设有许多安全洞、瞭望孔、射击孔和暗堡,以便随时观察和杀伤敌人。地道还向四处延伸,村内村外连成一片。这样,民兵和游击队依靠地道就可以由村外打到村内,由村内转入地道,由地道再钻到村外,村村相连,户户相通,彼此配合,围攻敌人。打得敌人摸不着头脑,首尾难顾,处处挨打。
河北省清苑县冉庄,是当年地道战的著名战场。电影《地道战》就是取材于这里并在这里拍摄的。1942年5月初,日军以一个团的兵力进攻冉庄。民兵们依托地道采取灵活机动的战术,先在村沿打了一个埋伏,后转入村内地道工事。敌人像疯狗似的朝村内扑来,守在村北口的民兵从隐蔽处一齐开火,日军防不胜防,光看着自己人一个个被打倒,却看不到打枪的人在哪里,最后只好鬼哭狼嚎地丢下50多具尸体仓皇逃跑了。英雄的冉庄人民在八年抗战中,利用地道先后作战157次,共打死打伤敌人267名。当时敌军中有这样的说法:“宁绕黑风口,不从冉庄走。”
石井村是满城县的一个大村,距平汉铁路很近,八路军和民兵经常破击铁路,切断敌人的交通运输。敌人为了保护铁路,常来石井村“扫荡”。石井村的民兵在英雄李全子、肖德顺等的带领下,用地道的战法,狠狠打击敌人。1944年12月的一天,2000多日伪军半夜来偷袭石井村。正在站岗的民兵发现远处来了黑压压的一片人影,连忙飞快地跑到队部报告敌情。李全子和肖德顺立刻带领四个民兵战斗小组,到村东头阻击敌人。全村群众迅速而有秩序地进入了地道。敌人见行动暴露了,就把偷袭改为强攻,但三次进攻,都被民兵打退。这时候李全子估计群众已全部转入地道,就近也进了地道。敌人不知民兵已经转移,又组织第四次进攻,小钢炮和机枪打了好一阵后,敌人涌进村来,一个人影也没看见。敌人在村内四处搜寻,不断踩响地雷,也不断地碰上“长了眼睛的子弹”。敌人在村里折腾了半夜,天渐渐大亮。敌人以为白天是他们的天下,找出地道口对付民兵不成问题了。他们四处翻腾寻找,一切可能有地道口的地方,都找过了,什么也没有发现,让他们害怕的是,无论走到哪里,他们的头顶、胸前、背后、脚下,随时都会有子弹射来,防不胜防。此次战斗中,李全子和肖德顺带领民兵前后共出入地道13次,爆炸地雷9颗,投手榴弹30枚,毙伤敌人49名,我3000多名民兵和群众无一伤亡。
被太行五分区称作“战斗堡垒”的磁县彭北区的山底村,也以打地道战而著名。1945年正月初五,1000多名敌人包围了山底村。全村民兵依靠地道、房屋和街头工事,同敌人周旋了4个小时,打了个四进四出,击毙了70多个敌人。群众高兴地把这种地道、院落、房上的战斗称为“海陆空”联合作战。
地道战是平原地区的抗日军民创造的在与拥有优势装备的敌人进行战斗的一种奇特的战斗形式。它进可以攻,退可以守,便于把村落战和野外战结合起来,既有利于小分队活动,又有利于大部队隐蔽。不仅可以利用地道打击敌人保存自己,还可以主动出击敌人,沉重地打击了敌军的嚣张气焰,在抗日游击战争中显示了巨大的威力,演出了一出出威武雄壮的活剧,载入了人民战争的史册。抗日根据地军民曾这样颂扬自己的地道:
地道好,地道妙,
打了敌人钻地道;
明里打,暗里挑,
消灭敌人最可靠;
鬼子气得干瞪眼,
抗日军民哈哈笑!


第3版(专页)
专栏:

  “飞虎队”威震敌胆
李昊
广袤富饶的齐鲁大地,自古以来就是个英雄辈出的地方。瓜有秧来树有根。五十多年前,令日寇闻风丧胆的八路军铁道游击队就生长在山东的枣庄。
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了卢沟桥事变,企图以武力吞并全中国。次年春天,枣庄沦入敌手后,日寇、汉奸大肆奸淫烧杀、掳夺资源,无恶不作。以洪振海、王志胜为代表的枣庄铁路工人不堪忍受强盗的屠杀和蹂躏,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毅然点燃了抵抗侵略、保卫家乡的烽火。
一九三九年一月,洪振海等三人首战袭击日本洋行得手,搞到了武器,扩大了影响。此后,枣庄工人纷纷响应,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他们连续截击日寇军列,缴获了一批枪支弹药,使队伍迅速发展起来。三月底,这支拥有三十余名正式队员的民兵武装,由苏鲁支队命名为铁道游击队。同年四月,以孙茂生为首,在临城至韩庄的铁路线上,组织起第二支工人武装,共二十一人,活动于临城至韩庄一线,称为临城铁道游击队。五月,在枣庄、临城铁道游击队的影响下,临城北东辛庄又组建了第三支铁道游击队。一九四○年六月,根据形势发展,为了加强统一领导,更加有力地打击敌人,活动在枣庄、临城地区的这几支铁道游击队,奉鲁南军区指示正式合编为八路军铁道游击大队,洪振海为大队长,杜季伟为政委,王志胜为副大队长。大队下辖四个队,枣庄铁道游击队为一队,临城以南铁道游击队为二队,临城以北为三队,铁路技术工人编为四队,全大队共一百余人。合编后,明确了分工,一队活动于临枣支线;二队活动于津浦铁路临城以南;三队负责破坏交通运输线。从此,铁道游击队犹如一把有力的铁钳,牢牢卡在了日军的补给线上。
吃“两条线”(即铁路)出身的游击队员们,凭借对铁路了如指掌的优势,发挥铁路工人各自的特长,与日伪斗智斗勇,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他们时而破袭交通造翻车,时而飞登列车截军火,时而打击小股出扰之敌,时而乔装敌军偷袭据点。砍电线、扒铁路、打票车和“火车撞头”、“列车分家”等“游戏”的规模更是一次比一次大,搞得敌人焦头烂额,束手无策。自命不凡的“皇军”,一听到“飞虎队”(铁道游击队被当地群众誉为飞虎队)三个字,便心惊肉跳。
然而,凶残的敌人是不会善罢甘休的。一九四○年下半年,形势转为恶化而残酷,日伪军对临城、微山根据地的“扫荡”更加疯狂,妄图拔掉铁道游击队这颗“眼中钉”。为了保存有生力量,游击队转移到微山湖一带。他们在津浦铁路两侧地区,以微山湖为依托,继续同敌人巧妙周旋,坚持斗争。一九四一年八月,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铁道游击队以猛烈的攻击,一举攻克微山岛,打开了局面,建立了根据地,为以后我军活动创造了条件;十月,游击队化装伪军进入临城火车站,突袭日军武器库,缴获大批武器后,扔掉伪军军服,激起了日伪之间的矛盾;十一月,他们在沙沟车站,巧制货车脱钩,截获布一千二百匹、皮箱二百件、日军军服八百余套及呢料、毛毯、医药器材等,支援了鲁南、滨海军区部队并救济了贫苦群众和渔民;一九四二年一月,游击队采取制造火车相撞、破坏铁轨使敌翻车等方法,有效地牵制了日军对鲁中南地区的“扫荡”;六月,游击队员们又一次用化装成伪军的办法,摸进据点,镇压了一批以微山湖“剿共”司令尹华平(叛徒)为首的汉奸特务,切断了敌人的耳目……就这样,日伪残酷的“扫荡”,反而使英勇的铁道游击队越战越巧、越“扫”越强。
一九四三年春,铁道游击队编入了鲁南军区独立支队。此时它已发展成为下辖四个连队,编制四百余人的抗日武装。当年冬季,它又同支队一起编入二军分区,在军分区领导下,继续战斗在临枣和津浦铁路沿线,配合主力部队攻克据点、收复失地。一九四五年八月,他们配合鲁南军区主力攻克阎村据点,消灭敌伪三千余人,活捉旅长申宪伍。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从徐州方向退下的一千七百余日军,企图沿铁路向东北逃跑。铁道游击队得悉后,立即在临城以南将铁轨掀掉,断敌退路,并对负隅顽抗之敌发出了最后通牒。这股走投无路的日军,最终在我强大的震慑之下,缴出了最后一颗子弹。威震敌胆的铁道游击大队,经过六年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看到了民族解放战争胜利的曙光。
一九四六年一月,这支英雄的部队编入华东野战军第三纵队,踏上了新的征程。


第3版(专页)
专栏:

当年亲手挖地道的张景芝老大娘,那时只有十八岁,如今已是满头银发的老人了。
新华社记者范德元摄


第3版(专页)
专栏:

华北抗日军民利用地道战打击侵略者,演出了一幕幕成武雄壮的活剧。图为当年冀中民兵坚守地道口。
新华社发


第3版(专页)
专栏:

记住这段历史
图为1938年4月,八路军第129师主办粉碎日军对晋东南的“九路围攻”后,返回驻地与群众举行庆祝胜利联欢会。
军事博物馆供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