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7月25日人民日报 第12版

第12版(副刊)
专栏:茶楼

  母育英杰
海言成义
翻开我国历史,我们会惊奇地发现,对我国颇有影响的英杰,竟大多有母亲培养作出的巨大贡献,孔子、孟子、岳飞、周恩来等无不如此。
孔子:世界十大思想家之一的孔子,不到三岁就失去了父亲。其母每到孔子放牛归来,就将儿子拉到身边,教他读书识字及做人的道理,使孔子从小就养成了读书学习的好习惯,为孔子成为大学者大思想家打下了基础。
孟子:有亚圣之称的孟子,亦早年丧父,孟母仉氏极有眼光,为了孩子有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而三迁其居。当孟子有次逃学回家,孟母将孩子拉到织布机前,一下子用剪刀将正在织的布剪断,流着泪对孩子说:“私自逃学不愿学习,就如这断布一样,将成为无用之材!”孟子在母亲的循循善诱下,坚定了学习的信念,发奋读书,终于成为影响巨大的思想家。
岳飞:岳飞幼时因洪灾丧父,母亲姚氏不因家贫而放弃教子。姚氏买不起笔墨纸砚,就铺沙教子识字,终于感动了当时的大学者周侗,分文不取而收他为徒,使岳飞如鱼得水,各种学问大有长进,终于成为影响千古的军事家、书法家、民族英雄。
周恩来:周恩来的婶婶陈氏嫁到周家刚一年,丈夫就不幸去世,经周家商定,将不满五岁的恩来过继给陈氏为儿。从此这个颇具才华出众的大家闺秀,就将全部爱心倾注到恩来身上。有计划地教他读书识字,逐渐培养他对学习读书的兴趣,从小就使恩来才华出众,极具爱心,为周恩来成为世界难得的政治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自古母亲是孩子的第一老师,孩子何去何从,第一位老师至关重要。以上四位伟大的母亲成功的教子,应引起我们当今做父母的深思和学习。


第12版(副刊)
专栏:书海扬帆

  木版上的战斗诗篇
——读《太行木刻选集》
董其中
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王大斌主编的《太行木刻选集》,收入了当年太行革命根据地76位美术工作者创作的391幅作品,其中绝大部分是创作于1938年至1945年间反映抗日战争的。在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之际,读着这一幅幅充满革命激情,洋溢战斗生活气息的作品,倍受教育和鼓舞。
太行革命根据地,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要地之一。不少木刻工作者辗转跋涉,从大后方或敌占区投奔到这里,一手拿枪,一手拿木刻刀;一面创作,一面战斗,投身于民族解放的斗争。以胡一川为团长的“鲁艺木刻工作团”于1938年冬到达晋东南,大部分同志被分配在《新华日报》(华北版)工作。在那些战斗的岁月里,他们以党在创建革命根据地时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方向,以在当时条件下便于运用的木刻为武器,以报纸和画报为阵地,从群众的实际生活斗争中获取创作源泉,创作了大量为革命斗争所需,为人民群众易于接受的木刻作品,真正起到了“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作用,为我国新兴版画发展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这些在抗日烽火中孕育产生的作品,题材内容概括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重大的战役战斗;革命领袖、八路军将领的肖像和战斗英雄的事迹;广大人民群众参军支前、军民团结的故事;揭露侵华日军的残暴罪行;民主政权建设和根据地各项建设;欢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选集向我们展示的是共产党领导下人民同仇敌忾战胜日寇、齐心协力创建新生活的绚丽画卷,是一曲弘扬民族正气的凯歌。
这些作品是在战争岁月的土窑洞里,小小的油灯下,使用土法制造的刀具、印纸和油墨,手工拓印出来的,许多作品是相当成功的。如罗工柳根据太行革命根据地生活创作的《马本斋将军的母亲》,刻画的是冀南回民支队长马本斋将军的母亲断然拒绝要她劝说儿子投效“皇军”,遂被杀害的故事。那位母亲从群众中挺身而出,挥动着双臂,面对日军的枪杀和凶残,毫无惧色,和敌人进行面对面的斗争,表现了母亲顶天立地的高大形象,和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大无畏气概。彦涵的《当敌人搜山的时候》,描写敌人对我军民进行残酷“扫荡”时,群众配合部队作战,筑成坚不可摧的铜墙铁壁,形象地说明根据地血肉般的军民关系,正是人民军队不可战胜的根源。胡一川的《血战卢沟桥》记录了1937年7月7日我国军民奋起抵抗日军进攻的历史事件。还有彦涵的《彭德怀副总司令亲临前线指挥作战》和《把敌人抢去的粮食夺回来》,胡一川的《攻城》和《牛犋变工》,陈铁耕的《辽县之战》,邹雅的《破碉堡》和《支援群众打场》,艾炎的《火烧阳明堡飞机场》,陈钧的《平山战斗中的军民》,肖肃的《向人民政府建议》等,都是不可多得的、内容与形式达到较完美统一的好作品,堪为新兴版画艺术中的瑰宝。
太行革命根据地的木刻工作者们,为进一步打开宣传工作的新局面,于1940年春节,与民间艺人合作,开始试作水印套色木刻新年画,在春节前突击刻印了一万张,及时送到了群众手里。这些表现战斗和生产的新年画,收入选集的,有胡一川的《军民合作》、彦涵的《民兵开展爆破运动》和《保卫家乡》,扬筠的《努力织布,坚持抗战》,张晓非的《人兴财旺图》和《识一千字》等。此外,他们还采用大众化的艺术形式,如用连环画来反映模范炊事员、村长、战士的故事;为小说《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作插图,这些都受到了群众的欢迎。还出版了政治宣传画和定期彩色画报,如华山的《打倒日本法西斯》和《坚决抗战到底》,赵枫川的《反“扫荡”》,《战场画报》等在战斗异常紧张的情况下,送到各个战线上去,密切配合了战斗、生产等各项工作。还通过“武工队”带到敌占区散发,用箭把木刻宣传品射到敌人的碉堡里,收到很大的效果。
当我们读着《破袭战》、《敌进我退,敌退我打》、《帮助抗属代耕》(以上均刘韵波作),《人勤春早》、《崔武贵回家》、《识字》(以上均赵在青作)这些作品时,自然缅怀起这两位在战斗中光荣牺牲的木刻家,当时他们都是二十出头的青年,留下的这些作品弥足珍贵。
这些创作于50年前的作品,为什么在改革开放的今天读来,仍然如此感人,艺术生命力不衰?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作品反映了时代,讴歌了人民。作者们难能可贵的革命精神,将激励着我们再造辉煌。(附图片)
彭德怀副总司令亲临前线指挥作战(一九四一年)彦涵


第12版(副刊)
专栏:巾帼风采散文征文

  她有一个梦
彭景约
一个人往往是怀有梦想的,她也一样有她的梦。
她的梦,是一个给人类创造幸福的梦,她要把蛇精抗癌注射液变成一种疫苗,就像种牛痘一样。到那时,在几岁孩子身上接种这种疫苗,便终生免遭癌的威胁。
多美的梦!
不惑之年的王淑霞已与蛇打了20多年交道。一个女人家,不安于仅在家庭中做贤妻良母,不屑一顾商店里的粉黛,偏偏爬山钻林捉蛇。她迷上了蛇。
从小就帮着爷爷拉药匣子、弄药碾子的淑霞,闻尽了药香。而中医世家重男轻女的世俗,使得聪明而又倔犟的淑霞憋足了一口气,长大了非要做个“济世良医”不可。
也许是爷爷的熏陶,也许是性格的所致,在读中学时,她就给人治疖子、疙瘩什么的。有一次,来了一个结核病人,治了一段时间不见好转。医书上说蛇可入药,她便到尚志大山里捉了条蛇回来配药,治好了患者。这事让她兴奋不已。从此,无论是去农村接受再教育,还是考入黑龙江中医学院读书,她都不曾放弃对蛇的研究。
一位大兴安岭的皮肤癌病人,被判了“不治之症”后,抱着一线希望投医到她名下。她用蛇药与其他中药一起制成膏状,涂在病人患处,3个月后病人居然好了。这一惊奇发现,使她迈向了一个神秘的领域——用蛇抗癌。
王淑霞节衣缩食,把所有的积蓄都派用到蛇的研究上。她钻北方深山,走南国雨林,大连蛇岛有她的喜悦,吐鲁番盆地有她的兴奋。哪里有蛇,哪里就有她的足迹。她家的小小蛇房里养着155种蛇。
她用了17年时间对155种蛇进行了解剖研究。在3种蛇身上她提取了能够抗癌的药物成分,又经提炼加工,制成蛇精抗癌注射液,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在第二届国际专利新技术、新产品、新发明颁奖大会上,还被授予治癌新药最高奖。她的神康中医研究所也出现在哈尔滨市埃德蒙顿路上。
1992年10月,她研制的注射液在新加坡获国际专利发明金狮奖。同年,在北京召开的中日医学科技大会上,国家卫生部长陈敏章详细询问了她的科研情况,鼓励她说:目前,西药对治疗恶性肿瘤还没有什么好办法。你的研究证明中药治疗肿瘤大有希望。希望你继续努力,争取为世界医学的发展做出贡献。
(作者单位:黑龙江日报)


第12版(副刊)
专栏:大地文化广角

  棋缘
朱伟
提起那威和五子棋,这里有一段不寻常的故事。一九八九年,从小喜爱下棋的他,那时供职于美国IBM公司。工作之外,公司利用五子棋培训职员并作为职员晋升的一项考核内容,令他兴奋不已。不过他心中总有一个疑问:为什么中国人的玩艺儿,外国人玩得挺好,而我们自己却没把它当一回事儿?
一次笔者随那威去参加一个五子棋培训班的开幕式,听到他这样一番激昂的祝辞:中国是五子棋的故乡,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公元一六八八年传入东邻的日本,很快就成为日本国民喜爱的重要体育项目,并且为五子棋确立了正式的名称——连珠。近年来日本连珠(五子棋)协会曾多次组团来中国“寻根”并叩门请战,我们均因无相应棋手可派,而“高悬免战牌”。我们要通过自己的努力使这一切都成为历史……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民间蕴藏着丰富的五子棋兵法、阵法。一旦与国际连珠接轨,这一文化遗产将大放异彩……。
京都连珠(五子棋)社是那威组建的国内第一家采用国际规则比赛的民间棋社,是他为发展五子棋迈出的第一步。可这第一步对于当时年仅二十二岁的他来说是何等的不易,既无资金来源,又无固定场地,棋社的会员来自各行各业,有七八岁的少年,也有六十多岁的老翁,管理上有一定难度。然而这些会员都是因为对五子棋共同的爱好才走进了“京都社”。所以那威相信,他们会拥有一个共同的目标:振兴五子棋。
两年后,那威留学海外,他听说:一九八八年国际连珠联盟(RIF)在瑞典宣告成立,世界连珠锦标赛已举行了三届,中国还未派出过代表团……民族自尊心促使这位身在异国他乡的那威一边潜心读书,一边研究连珠的有关专著,计划着五子棋发展的方案,编织着五子棋报国的梦想。
完成学业的他马不停蹄地回到祖国。首先他把五子棋培训班从棋社扩展到了中学。他认为教学生们下棋是一种较好的普及推广五子棋运动的手段,同时,通过下棋对坐姿礼仪、形象上的严格要求,可以培养青少年良好的道德风尚。也就是说,学会这一易学好懂的棋种,既可开发青少年的智力,又可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和反应能力。为了扩大五子棋的社会影响力及提高五子棋的竞赛水平,从一九九四年初起,那威便开始组织五子棋职业杯赛,至今他已策划并成功地在北京举办了三届大型五子棋赛事。如今他创办的京都连珠(五子棋)社在中国棋院有关领导的关怀指导下,已从开始的几十人发展到近六百人,拥有三个社区分社的大型民间棋社。
那威为了五子棋,已投入了几乎所有属于他个人包括他爱人侯弘的所有业余时间;还是为了五子棋,他也几乎花光了他所有的积蓄。尽管这样,那威仍然非常乐观。他说:“弘扬民族文化是每一个中国百姓的事,不能等到大家都统一了认识,再去继承、再去发展,总得有先行者。我个人搭点儿钱没什么,只企盼五子棋在它的家乡能够早日复兴。”一番朴实无华的心里话,让人体会到一种民族凝聚力、民族自尊心和对传统民间文化的钟爱之情。
现在,他又在为能参加近日在爱沙尼亚举行的赛事而奔忙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