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联播 文字版 1995-07-24

1995-07-24新闻联播 文字版

信仰的光点——过遵义

第12版(副刊)<br/>专栏:<br/><br/>  信仰的光点<br/> ——过遵义<br/> 陈沂<br/> 遵义——名城,<br/> 历史的转折点。<br/> 遵义会议,<br/> 中国革命的升华。<br/> 天安门,<br/> 历史的制高点。<br/> 从遵义到延安,<br/> 从延安到北京,<br/> 天翻地覆六十年!<br/> 一路坎坷,<br/> 一路辉煌,<br/> 一路披坚,<br/> 一路饮马黄河,<br/> 一路洗甲长江,<br/> 一路豪气冲冠……<br/> 呵!豪气冲冠,天上人间。<br/> 六十年家园,几万里河山,<br/> 洗尽历史的铅华,<br/> 凤凰山下的遵义,<br/> 一如凤凰涅槃,<br/> 光照烛天!<br/> 回首前程,南征北战,<br/> 风风火火,一身烽烟——<br/> 一身烽烟,回首遵义,<br/> 娄山嵯峨,天高云淡,<br/> 故土情结,记忆犹鲜……<br/> 是的,遵义,是我生命的根,<br/> 遵义会议,是我信仰的光,<br/> 一如天安门,一如中南海,<br/> 是我信仰的光环……<br/> ……六十年啦,<br/> 这荣辱与共,生死相依的情缘。<br/> 一直伴着我,<br/> 超越太行山、沂蒙山,<br/> 敌人的重重包围,<br/> 超越四保临江,三下江南,<br/> 炮火连天的滚滚烽烟,<br/> 然后是跨越长城,<br/> 铁马秋风大进关……<br/> 呵,六十年来,这信仰之光,<br/> 一直照耀我度过历史的<br/> 重重风险,叠叠苦难,<br/> 即使是在六十、七十年代,<br/> 东北边城零下四十度的酷寒,<br/> 也保我一路平安……<br/> 岁月多情又无情,<br/> 人间的恩怨是非,<br/> 世态的辛甜冷暖,<br/> 全都在历史樽俎谈笑之间,<br/> 化为我两鬓雪斑……<br/> 也许,我的确老了,<br/> 然而信仰不死,永驻朱颜,<br/> 正像四季长青的遵义古城,<br/> 始终以她的绿水青山, 簇拥遵义会议的典范。<br/> 呵!遵义,我生命的摇篮,<br/> 你惦记我这革命的游子,<br/> 我珍惜你和革命结下的姻缘。<br/> 如今,我天涯归省,<br/> 决不是以我的官衔,<br/> 而是以老兵的身份,<br/> 向你献上“白山黑水”①之间……<br/> 审视吧,收下吧,<br/> 这是我的反哺——革命情缘,<br/> 和故土重聚,双重的结晶:<br/> 瓣瓣心香,赤子的拳拳之恋。<br/> ①指作者的长篇小说。

春晖慈母心

第12版(副刊)<br/>专栏:巾帼风采散文征文<br/><br/>  春晖慈母心<br/> 祁念曾<br/> 刚刚开完深圳市第二次党代会,江月敬就匆匆赶回社会福利中心。一走进教室,一群天真可爱的孩子跑着跳着向她扑来,小嘴不停地叫着:“奶奶!奶奶!”江月敬抱起一个小女孩,孩子高兴地在她脸上亲着,她绽开了欣慰的笑容。看着这感人的一幕,在我的眼前展现出江月敬那坎坷漫长的人生之路……<br/> 江月敬是土生土长的深圳人,老家在宝安沙井镇。过去的沙井是个穷地方,江月敬只上到小学毕业就回乡务农。别看她是个女孩子,插秧耕田都是把好手。1966年,她参加了工作,18岁就入了党。每天起五更爬半夜,挨家挨户地通知群众开会。她从23岁起就开始搞妇女工作,常常到几十里外的村子里蹲点,她深深了解妇女的苦衷。妇女要下地搞生产,出门搞副业,可孩子在家没人管,怎么办呢?江月敬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从70年代起,她不怕跑断腿、磨破嘴,硬是在一个个村子办起了托儿所、幼儿园。孩子妈妈们高兴地说:“这下可不用发愁了!”<br/> 江月敬1979年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1981年调到罗湖区任妇联主任。她看到有的两公婆闹离婚,孩子没人带,有的被车轧了,有的被水淹了,她心如针扎般地难受。为了孩子,她又东奔西走,四处求援,在全区建成了21所幼儿园。群众反映说:“江主任把一颗心都操在孩子们身上,真比妈妈还要亲!”<br/> 1992年,江月敬调到市民政局,局长看她对孩子充满爱心,就派她去筹办社会福利中心。<br/> 在深圳这座移民城市里,有不少被遗弃的残疾儿童,他们也是一条活鲜鲜的生命,也同样需要母爱和温暖。社会福利中心收养了近百名残疾儿童,每个人都有一段动人心魄的故事。最典型的恐怕要算罗岭军了。1993年3月,螺岭派出所干警宋春梅抱着个小男孩来到福利中心,这是她在东门天桥下捡到的。经医生检查,孩子有先天性心脏病。江月敬接过孩子,不禁心中一阵发酸:矮小的身躯,枯黄的面容,明显的鸡胸,多么可怜的一条小生命!江月敬赶快让医生检查,给孩子取名叫罗岭军,以纪念螺岭公安干警的一片深情。<br/> 在江月敬等人的精心照料下,罗岭军如枯木逢春,发芽抽叶了:胖胖的脸蛋,机灵的眼睛,大大的耳朵,白白的皮肤,人人见了都打心眼里疼爱他。可是,孩子不能多说话,不能多走路,他有先天性心脏病啊!江月敬寝食不安,为孩子治病的心情越来越迫切。<br/> 1994年3月,深圳中学和市电子技术学校的学生来福利中心义务劳动,江月敬给学生们介绍了罗岭军的情况。同学们纯洁的心灵受到了震撼,他们提出:“发动大家捐款,救活罗岭军小弟弟!”深圳中学向全市中小学发出倡议书,同学们走上街头巷尾,深入企业单位,人人伸出援助之手,为罗岭军募集了近10万元。<br/> 江月敬把罗岭军送到孙逸仙心血管医院,留美归来的沈宗林院长亲自主刀,为罗岭军做手术。长长的4个多小时,江月敬一直守在医院,直到手术成功,她才回家休息。今天的罗岭军已经成了一个健康活泼的“小淘气”。我见到他时,他正和小朋友们玩得高兴,见我要给他照相,他调皮地伸出两个手指成一个“V”字,嘴里喊着:“叔叔好!”<br/> 这几年,江月敬不知救护了多少这样的孩子。有个女孩叫白露花,刚来时瘦得像棵草,随时都可能死亡。江月敬就派人对她专门照顾,每天三个鸡蛋,两支“娃哈哈”,单独做饭。现在,白露花已经3岁,健康活泼,聪明伶俐。我见到她时,她正在和小朋友一起跳舞呢!<br/> 江月敬几十年如一日,刻苦自学,学完了初中、高中的课程,又参加成人高考,上了深圳市委党校。脱产学习两年半,拿到了大专文凭。她的毕业论文《保护妇女合法权益问题初探》荣获广东省妇女干部论文一等奖。我问她为什么这样拚命,她笑眯眯地说:“我爱孩子们,孩子都盼望有个有文化的妈妈啊!”<br/> 作为一个共产党员,江月敬想得更多,看得更远,她还要把社会上孤独的老人也照顾起来,办起一座养老院,让老人们安度晚年。难怪一位香港客人对她说:“你们真是在积德行善啊!”<br/> (作者单位:深圳晚报社)

女儿的路

第12版(副刊)<br/>专栏:<br/><br/>  女儿的路<br/> 于笑然<br/> 父亲去了。一位曾经跟随毛泽东同志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老红军,在把他的生命全部献给人民的同时,也把自己的后代交给了党。他没有留给女儿一点财产,却又分明留给了女儿无穷的财富。<br/> 女儿的路是父亲生前选定的。从红小鬼成长为司令员的父亲,深知当兵之苦,却又毅然把16岁的女儿送进军营,让她从卫生员的岗位上迈出战士的第一步。<br/> 吴英萍不愧是红军的后代。她没有辜负父辈的期望。踏上军营之路,她便开始了以苦为乐、默默奉献的远征。卫生员的工作,琐碎、脏累,可她不弃细小,吃得辛苦,一点一滴地从小处做起,扎扎实实地办好每一件事。白大褂穿在身上,白求恩记在心上,她立志把有限的青春献给军营中救死扶伤的事业,努力在这座大熔炉中把自己冶炼成一块钢。后来,她又入学深造,毕业后当了军医。再后来,她的目光盯住了最使患者痛苦也最让医生头疼、在国际医学界被称为“不可知不可治之症”、“第二癌症”的类风湿。她从那一个个因患病而不能直立行走的痛苦的形象中,从那一声声近似绝望的泣血的呻吟里,看到了自己的责任,听到了同胞的呼唤。义不容辞!她要寻找一条解放他们的路!<br/> 她匆匆走进西医治疗类风湿的“金字塔”,多方探访,悉心寻觅,可是收获不大,她返身走了出来。她又一头扎进祖国的中医宝库,在这里看到了希望的光芒。《黄帝内经》、《本草纲目》、《痺症专集》、《千家妙方》……古老的中医名著、医林的珍藏奇宝,吴英萍如饥似渴地研读起来。白天,她要照常应诊,晚上,她开始挑灯夜读。多少个不眠之夜,只有星月相伴。她检索和研究了当代国内外关于类风湿的新论著和医疗成果的报道,利用出差和休假时间,走访了全国有关专家和民间名医。在此基础上,从祖国浩瀚的药方大海中甄选和整理了300多种中医验方,进行分类分析,经过上千次反复试验,终于研制出类风湿系列纯中药制剂——英平诸痺灵。按国际上通用的AR疗效标准和上万例临床观察有效率为98%,治愈率达到75%。<br/> 英平诸痺灵的问世,给类风湿患者带来了福音,同时也给吴英萍带来了新的压力。她亲手创办的长春市英平类风湿医院里,每天患者盈门。她常常被一双双期待的目光包围着,整整一个上午都不能动一动。作为医生,她要为每一位患者精心诊治,她的注意力集中在每一个被病痛折磨着的躯体上,但作为沈阳军区空军类风湿病治疗中心主任和长春市英平类风湿医院院长,她的视野又不能局限在这咫尺方圆。革命的人道主义驱使她把自己的医疗触角伸向了全国各地。她先后在14个省、26个大中城市中设立了自己的专科或分院,每年都要亲自带队去巡诊,并在各地代培了专科专业人员100多人。巡诊中,为了把更多的时间留给患者,她常常不顾疲劳,坚持乘坐夜车。由于连续作战,疲累过度,有一次她竟昏倒在诊室内。几年来,她的足迹踏遍了星罗棋布于祖国大地上的每一个巡诊点;她的爱心温暖了天南地北的无数患者的心;她的医术使许多类风湿患者康复,重新迈出矫健的步伐;她的真诚也获得了亲人般的爱戴和神明般的尊崇。一次,她巡诊到常州。一位少女紧紧握住她的手:“吴院长,我就是上次由妈妈陪着从上海专程去长春治病的赵菁啊!那时我被病魔折磨得站不起身,走不了路。可自从吃了您的药,我便一天天地好起来了。今天我是自己走着来看你的。”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吴英萍记不住他们,他们却记住了吴英萍。<br/> 39岁的吴英萍在创业的征途上撒下一路珍珠。她以女儿特有的风采回报了父亲的在天之灵。她多次在军内立功,连年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不久前又被命名为长春市“巾帼十杰”。她的事迹被《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50多家新闻媒体报道、宣传,她的科研成果曾两次在军内获奖。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上将和军委副主席张震上将曾亲切地接见了她。她永远忘不了那个使她热泪盈眶、凝噎无语的幸福时刻,忘不了首长那慈祥的目光和“继续努力,再攀医学高峰,为人民军队争光,为中国妇女争光”的勉励和期望。她决心坚定不移地走下去,以心血作墨,续写长征路上的新篇章。<br/> (作者单位:长春日报社)

椰子树——海南人

第12版(副刊)<br/>专栏:<br/><br/>  椰子树——海南人<br/> 符江<br/> 海南一切都是那样的美,然而我最赞赏的还是高高的椰树。<br/> 在海南东北部的文昌县,你会看到一望无际,美不胜收的椰海风光。椰树一棵接着一棵有规则地排列,形成了一块块巨大的绿色林带,能经得起任何强台风和干旱的袭击。椰子树喷绿吐翠,迎风摇曳,亭亭玉立,高入云天,像威武雄壮的哨兵守卫着这绿色的热岛。从琼州海峡乘船到海南岛,最先闯入人们视线的,便是那高耸挺拔的椰子树。<br/> 椰子树热恋着海南,海南人当然也独钟于椰树。提起椰树,海南人总像提及自己的小孩子那样神采飞扬,兴奋自得。<br/> 在海南的省会海口,椰树成行,椰风吹拂,故美称“椰城”。海南的不少产品是“椰树牌”的:“椰树牌”天然椰子汁,“椰树牌”天然芒果汁,“椰树牌”天然矿泉水……让你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椰文化”。那一次在北京,一位新疆的长者握着笔者的手说:“海南太美了!海浪、沙滩、椰树,天赐给你们海南人的!”在他心眼里,只有长椰树的地方才算最美。<br/> 提起椰子树,海南人也总会告诉你这么一个美丽而神奇的故事。古时候,海南有一部落的首领骆王,奸臣受敌贿赂,妄想篡夺其王位。一夜,趁骆王晚宴酒醉之机,将骆王的头砍下并悬挂在树上。当奸臣和敌人来观看骆王头时,树竟高出四五丈,骆王的头也变成了椰子,头发变成了椰叶。椰子树不怕烈日,不怕狂风和暴雨,顶天立地,傲视云天,称得上是英雄的化身。你听着听着,大概总要感受到海南人那股自然流露出来的自豪。<br/> 如果说椰树是英雄的化身,那么海南人就有点像椰子树。茫茫琼岛五千年,海南汉、黎、苗、回各族同胞世世代代生息、繁衍、创业在这块3.4万平方公里的热土上。勤劳勇敢,爱憎分明,质朴敦厚,刚强正直,热情好客,酷爱自由,不畏强暴,这就是海南人的品格。古往今来,海南人精英辈出,数不胜数,涌现出繁星丽天般众多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军事家、教育家、企业家……明代的“理学名臣”邱浚,小而敏慧,学富五车,官至户部尚书大学士,以文孚天下重望;其政治经济学著作《大学衍义补》以其辉煌成就而成为15世纪中国有见地的政治经济学文献。嘉靖年间,刚峰公海瑞,历任巡抚、京官,刚正清廉,为民请命,别妻备棺,痛骂皇帝,美名烁千古;还有邢宥、钟芳、王弥海等建树伟赫,积厚流光。清有进士谢宝,数十春秋书院掌教,育才惜才护才,可歌可泣,妇孺皆知;近代林文英,东渡扶桑奔走革命,创办海南最早的报纸《琼岛日报》,后为袁世凯下令逮捕,英勇不屈,从容就义于府城;祖居文昌的女杰宋庆龄,与孙中山结为革命伴侣,在漫漫的岁月里,为中华的民主自由和崛起矻矻奋斗,赢得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衷心爱戴;“海南人民的一面旗帜”冯白驹,率领海南人民坚持孤岛奋斗,“红旗不倒二十三年”,迎来了琼州春色……海南热土上一排排郁郁葱葱的椰树,不正是海南的精英、英雄的热血和身躯化成的么!<br/> 谁也没有忘记,海南人也曾有过相当悲惨的经历,在天下无道弱肉强食的年代,无数海南人因衣食无着而被迫飘流海外,到东南亚各地当“猪仔”谋生。<br/> 然而,海南人顽强坚韧的精神未泯,他们在世界各个角落辛勤劳动,艰苦创业,立志奋斗,大有建树,业绩辉煌,出现了众多灿若星汉的华侨领袖、商界巨擘和政坛名流。只要有沃土,就要扎根成长,就要蓬勃向上挺立云天,椰树的风格在海南人身上闪烁。<br/> 每当我看到这一排排昂首挺立的椰树,总要想起海内外团结向上,正直刚强,坚韧不拔,生气勃勃的海南人,一股热血伴着回肠荡气的诗情画意在胸臆奔涌——啊,椰子树——海南人!

走动的山

第12版(副刊)<br/>专栏:<br/><br/>  走动的山<br/> 刘文新<br/> 郭亮是一个小山村,坐落在太行腹地一个层峦叠嶂海拔很高的小山坳里,原是一个山高皇帝远的与世隔绝之地,现在却吸引了愈来愈多的游人。<br/> 生活的富足与时间的宽裕,迫使城市用更多的注意力去回归自然。太行山壁立千仞,水秀山明,发展旅游得天独厚。辉县市为此成立了以百泉开发为主体的风景名胜区管理局,在规划开发的五个名胜风景区中,郭亮是其中之一。<br/> 郭亮为东汉末年的一个农民起义领袖,曾被官兵追杀围困于现在的郭亮山中。郭亮地地道道是山中之山,山上之山,四围无路,绝壁千尺,与下界的维系仅靠一级级天梯。天梯依山壁而搭,斗折蛇行,入云,入雾,摩天,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官兵上不得山去,郭亮也下不得山来。官兵就断绝给养,想困死郭亮于山上。郭亮也并非等闲之辈,绝境中终于探得一下山求生之策。遂在山上悬羊,羊下架鼓。羊被吊着,便双腿不停地踢蹬;羊不停地踢蹬,鼓便不停地擂响;鼓不停地响,山下官兵便高枕无忧,以为郭亮还在山上操练兵马呢。待到羊死鼓息,官兵上山,郭亮早已远走高飞,逃离险境。如今的山上还有悬羊擂鼓遗址和一个叫回逃辿的地方,足以证明故事的真实可靠和历史的悠长。<br/> 郭亮之后,山上盘踞过土匪,日本鬼子也曾上去过,后来又来了八路军。小小郭亮村更朝换代,翻云覆雨,历尽沧桑,然山上老百姓的生活却依然如故,近似远古。村里有一半以上老人没有下过山,没见过火车,没上过高楼,没见过穿裙子烫卷发的女人。都什么年代了,竟然还有人懵懵懂懂地打听:城里的老日走了没有?<br/> 这荒诞不经的真实故事无异于在村里的带头人申明信的脸上抽了一记响亮的耳光。申明信是党支部书记,血誓要带领大家修一条通往山下的路。他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只要有了路,一切都会是另外一个样子:山楂不会白白烂在山里,肥猪也不必担心喂得太大,身患急症的村人也不会再因为无法抬下山救治而眼睁睁地看着他命归黄泉……<br/> 阻隔的痛苦成为村人穿凿山野的动力。13人组成的专业队起而向闭塞宣战。他们不畏艰苦,众志成城,寒暑交替,挖山不止。打到约500米,一队员不慎被回头炮夺去了生命。有人迷信,以为触怒了山神,便纷纷退缩,不敢动手。申明信不说话,却一个人悄悄走向了大山,山间绝壁便响起先是单调继而激越、雄浑的锤钎声……<br/> 日本名古屋电视台来中国太行山采风,当看到郭亮人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在山间写下的最美丽雄伟的诗行——1200米绝壁长廊的时候,惊呼这是世界第九大奇迹。郭亮人不知道什么是第九大奇迹,只知道西安兵马俑言传是世界第八大奇迹,只知道面前的日本人,是确确实实被中华民族不屈的意志所折服了。<br/> 郭亮也早把自己的视野伸展到了山外。有了路,山里人随时随地都可以下山,进城。而城里正掀起旅游热。出于好奇,郭亮人也跟去看过,一看就笑掉了大牙,那人为的山啊水啊景致啊,咋看咋无精打采,缺乏灵光,与自己所处的郭亮比,简直不成体统,简直是小巫见大巫。<br/> 初夏某日,我坐在郭亮村边的小石桥上,胡乱地作着现实与历史的遐想。其时微雨初过,空气清洁,阳光明亮,繁花耀眼,清泉洗心,竟然到了物我两忘的境地。郭亮我来过不止一次,可她穿透时空的迷人魅力却丝毫没有消减,坐了半天,仍流连忘返,不忍离去。这里的山气势磅礴,伟岸绝世,主次有序,肌理清晰。远眺近赏,咀嚼不尽,静观动品,境界全出。游人进来,或男或女,或老或幼,傍石听泉,依树看云,指点江山,评判历史,都可成为画中一景。<br/> 辉县市也看中了郭亮的发展优势,清清亮亮的柏油路就缠山绕水地铺到了家门口,旅游班车一开,竟然成了热线。据山民介绍,随便弄些山韭之类的野菜摆在崖边路口,竟然成了城里人的抢手货……这真是现代生活最为明媚的交响,两地相慕,异性相吸。感应文明的呼唤,远山睁开了睡眼;感应自然的呼唤,城市返朴归真。生活的进步,把山与城市的距离拉近了。

四明山革命歌谣

第12版(副刊)<br/>专栏:<br/><br/>  四明山革命歌谣<br/> 浙东四明山在抗日战争时期,曾是全国19个革命根据地之一。解放战争时期,又是南方七大游击区之一。值此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临近之际,谨发表这“四明战歌”以飨读者。<br/> (一)没有钥匙锁难开<br/> 没有钥匙锁难开,没有水土树难栽,<br/> 没有救星共产党,穷苦百姓头难抬。<br/> (二)跟党革命铁了心<br/> 跟党革命铁了心,要我低头万不能,<br/> 除非毛竹不长节,除非六月河结冰。<br/> (三)肩挑粮食送南山<br/> 砍根毛竹做扁担,肩挑粮食上南山,<br/> 只要我有一口粮,不让“三纵”断半餐。<br/> (四)神仙想进也感难<br/> 竹笋出土尖又尖,四明人民不怕天,<br/> 日夜坚守四明山,神仙想进也感难。<br/> (徐树巍搜集整理)

忆战时(三首)

第12版(副刊)<br/>专栏:<br/><br/>  忆战时(三首)<br/> 强晓初<br/> 诉衷情——写于中央率红军长征到陕北五十周年<br/> 腥风血雨赤旗扬,便衣当戎装。<br/> 延河两岸游击,迎来党中央。<br/> 旌旗奋,三军振,乐无疆。<br/> 震天鼙鼓,南征北战,志在四方。<br/> 忆热中敌后<br/> 剑光烽火几经秋,驻帐河边好运筹。<br/> 跃上昆都打游击,解开多少双眉头。<br/> 忆锦州战役<br/> 塞上金秋月正圆,疆场拚搏剑光寒。<br/> 燕山南北旌旗奋,内外长城战马喧。

海边落日

第12版(副刊)<br/>专栏:<br/><br/>  海边落日<br/> 李四平<br/> 原来总觉得,到海边去,必须看到海上日出,才算不虚此行。所以每次到海边,看日出的念头总顽强地存在。放弃其它活动,养足精神起早去苦苦等那激动的时刻到来,便成了多次海边小住的主要内容。在凌晨时赶路去海滩,心里总有种特别的感觉,好像自己正在办一件庄严、神圣的事情。漆黑的夜色、陌生的小路,对我匆匆的前行毫无影响,仿佛是一个朝圣者,带着与生俱来的那份虔诚,要走向一个全新的世界。<br/> 可是,也许总那么不凑巧,一次次的守望,一次次的失望,使同行者产生怨天尤人的情绪。我在感受无缘的失望外,也格外敬畏起大自然的力量来。<br/> 那天傍晚,我独自在老龙头旁的海滩散步,静心品味在昼与夜之间、大海和陆地边缘的那份感受,让心回归真朴的世界。无意的回首间,一片灿烂阳光迎面射来,好像要透过我的身体一样。这时的夕阳,已在远山之后,它正将金色光芒越过起伏的山峦,投向辽阔的海面。夕阳下,群山的脉络变得分明,一座座山峰,就像一扇扇巨大的画屏,它们连成一片,远远地静立在大海一侧。在渐渐沉落的夕阳下,山峰显得越来越高大、雄壮、沉稳。纵目海天深处,夕阳照耀的天空,流云溢彩,如海上飘动的各色船帆,慢慢地与海融为一体,变成黑蓝色。波光闪烁的大海,由远而近地又化入夜色之中。<br/> 夕阳最后沉落了,海天与夜色融为一体,分不清是大海、天空投入了夜晚的怀抱,还是黑夜闯进了海与天的世界。依旧清晰的是那阵阵涛声,依然清凉的是海面上吹来的风。此时,无论巨大或微小的形象,无论辉煌或平淡的色彩,都回归到一个原始状态,一个酝酿新的形象和色彩的状态。<br/> 黑夜到来时,太阳把辉煌收敛,大海把宽阔掩藏,而在夜晚的另一端,太阳与大海还将为世界奉献更壮美的早晨。<br/> 海上日出,是激动人心的,它的雄浑、壮阔和不可阻挡的气势,仿佛是新世界诞生的宣言。但是,大海边看落日,让我在宁静中感受到希望的力量和奉献的意义,更令我对大自然充满敬意。

大地书讯

第12版(副刊)<br/>专栏:大地书讯<br/><br/>  大地书讯<br/> △青年诗人杨锦的第二本散文诗集《飘泊》(分为“独行”、“情缘”、“寻梦”、“感恩”四辑)已由警官教育出版社出版。   <br/>  (公安)<br/> △亚群的抒情诗选《飘落的虹》由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鲁人)<br/> △王玉树的《新诗纵横谈》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

雨中情(图片)

第12版(副刊)<br/>专栏:<br/><br/> 雨中情(根雕)王宝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