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7月23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副刊)
专栏:

  吴晓邦大师
永生的舞人
杜高
7月8日下午,89岁高龄的吴晓邦老人最后一次剃了胡须,擦净了身子,保持着他一生的净洁,安详地辞别了人世。
吴晓邦是本世纪中国最富有生命活力、闪烁着灿烂的艺术光采、体现着坚韧的民族精神的一位舞人。他是在灾难深重的中国奋力开拓民族新舞蹈的先驱者,是不倦地创造美与力的艺术形象给中国人民以感染和鼓舞的热情澎湃的艺术家。吴晓邦近70年的艺术创作、理论和教学实践,创造了中国舞蹈艺术的一个新时代,他的艺术精神必将成为一种不可泯灭的艺术传统深深地渗透在未来世纪中新舞蹈的创造之中。
吴老逝世后,全国舞蹈界沉浸在哀痛里。
但是吴老人格的光辉和感召力,不仅表现在他的遗像前那数不尽的花圈和从世界各地传来的诚挚的唁电里,也不仅表现在从各地络绎不绝地赶来向他告别的人们对他的崇敬里,更表现在60年代曾经把他当作资产阶级艺术家猛烈地批判过、摧毁了他心爱的“天马舞蹈艺术工作室”,给他的身心以最沉重打击的当年的几个年轻人,现在站在他的遗像前痛悔地哭喊着:“吴老师,我们对不起您啊,原谅我们吧!”人们知道,一生被称为“仁者”的吴老师,会宽恕他们。
在我们心中,吴老永远是独具魅力的艺术导师。1940年他在桂林为新安旅行团的孩子们创作和导演了一部大型舞剧《虎爷》。这部民族特色浓郁的舞剧是他早年艰辛的艺术探索的一个美丽的果实,为千万观众喜爱。我至今还清晰地记得,一次日寇轰炸桂林,在躲避空袭的时候,吴老师在岩洞前的草坡上教我们跳《工人舞》、《水手舞》的生动情景。他是那样热情奔放,他的舞姿又是那样令我们神往。那年我才10岁,感谢吴老师不仅用艺术启迪了我们的智慧,而且通过艺术在我们小小的心灵里深深地注入了爱国的热忱。
那时吴晓邦已经是一位卓有成就的青年舞蹈家,他从日本留学回国后就开始了新舞蹈的探求,但是只有在抗日战争爆发后,他才自觉地把舞蹈艺术和民族的生存与解放联到一起。后来他说:“我摆脱了1937年以前的框框,将国外现代舞蹈的表现技法与中国的现实生活相结合,我是在时代的脉搏上舞蹈的。”1945年吴晓邦和夫人盛婕在周恩来同志的关怀下到了延安,展开了他的革命生涯和艺术追求的新篇章。
50年代初,我又见到了一次吴老师,我们亲切地回忆起《虎爷》演出时的情景,观众的热烈反应,吴老师的脸上浮起欣慰的微笑。他接着对我说:“我爱‘新旅’的孩子们,永远忘不了和他们在一起的那些日子。孩子们抗日救亡的热情、艰苦不屈的精神,当时给了我无比的勇气和信心。”短短几句话使我看到了吴老师心灵的纯美。
1956年,他怀着热烈的艺术理想创建了“天马舞蹈艺术工作室”,为着在实践中创造社会主义的民族新舞蹈,他如醉如痴地全身心地投入了舞蹈教学和创作活动中。那时文联大楼在王府井大街,“天马”在大楼的最高一层,我工作的剧协在第三层。我时常见到吴老师匆忙的身影,但我躲开他了,因为从1955年到1957年,我处境险恶。但我感受到了“天马”的蓬勃的艺术生气,感受到了吴老师当时难以抑制的奔腾的创造激情。我从“天马”的那一群可爱的孩子们身上,又看到了在敌机的轰炸中吴老师教我们跳舞的情景。这时他已积累了丰富的教学和排练经验,形成了独特的教学法,他的心中升腾起一个宏大的愿望:赋予具有中华民族特征的中国古曲以崭新的舞蹈形态和艺术生命。50多岁的艺术家率领他的学生们在全国各地巡回演出,自己也登台起舞。这时期他创作的《青鸾舞》、《龠翟舞》、《十面埋伏》等,和他早年创作的《义勇军进行曲》、《游击队员之歌》等作品一起,标志着他的艺术创作的一个历史过程和他的舞蹈风格的逐步成熟。
这位意气风发而又心地单纯的艺术家,几乎忘记了当时的环境。60年代初,灾难降到了这位天真的艺术家头上。他的“天马”被摧毁了,他的艺术思想受到了严厉的批判。他悲伤地告别了舞台,顿足叹息一朵刚刚破萼尚未盛开的民族艺术之花,在寒风中凋零了。然后他和所有艺术家一起,经历了10年“文革”,经受了一生中最为严酷的信念和良心的考验。
老年吴晓邦在新时期的15年中充满激情地再创一个舞蹈大师的辉煌。他的著作《新舞蹈艺术概论》、《舞蹈新论》、《舞论集》、《舞蹈学研究》、《吴晓邦谈艺录》、《我的舞蹈艺术生涯》等,是本世纪中国舞蹈艺术极有价值的理论成果和珍贵的精神财富。他从80年代以后为祖国培养出第一批舞蹈史论专业研究生。吴晓邦桃李满天下,理所当然地成为中国威望最高的舞蹈艺术大师。
1985年,我和吴老师又有过一次亲切的接触。那是由于孙颖创作了一部民族舞剧《铜雀伎》在京上演,孙颖是1958年和我同时关进监狱的右派,又一同被押送到北大荒劳动。我写了一篇他的舞剧观后感,我描写了这位当年顶着沉重的右派帽子而不忘翩翩起舞的艺术家给我留下的印象。文章登在吴老主编的《舞蹈》月刊上。一天吴老见到我,他以一个长者的慈祥的语气轻轻对我说:“我看了你的文章后很久不平静,真没想到解放后你有那么一段悲惨的遭遇……”我猜想这时老人心里想起了50年前跟他学跳“工人舞”的那个孩子。
楚辞专家文怀沙80年代初从劳改农场回来,他和文艺界隔绝了20多年后,忽然收到了吴晓邦的一封信,大为感动,深感作为艺术家的吴晓邦的魅力其实是他作为仁者的人格力量的体现。他在给吴老的复信中写了这样一句:“你是天马,自有骏骨,百年后当在追逐云霓中永生。”10多年前沙老的这句颂辞,今天用来悼念吴老,我想是再恰切不过了。(附图片)


第4版(副刊)
专栏:一周一谈

  记住西南联大
袁晞
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书写中华民族抗战史时,也应该给西南联大写上一笔。西南联大虽然不是保卫祖国的烽火战场,却是在艰难岁月为祖国未来振兴养育英才的基地。
每次到昆明,我总要去西南联大的旧址看看,那坑坑洼洼的红土小径,那铁皮屋顶、泥土地面、有窗没玻璃的平房……50年前,站在这些简陋校舍讲台上的教员中有冯友兰、吴有训、朱自清、陈寅恪、叶公超、钱钟书、钱穆、吴晗、汤用彤、金岳霖、江泽涵、陈省身、吴大猷、周培源、张奚若、潘光旦等许多中国知识界响亮的名字。他们在这些校舍中培养出的学生又有更多的人成为日后中国学术界的领头人。有资料统计:1955年到1980年中国科学院选有自然科学的学部委员473人,西南联大师生当选的有118人,占总数1/4。此外还有享有世界声誉的杨振宁、李政道……从1937年秋长沙临时大学筹备,1938年4月西南联大成立到1946年北大、清华、南开返平、津复校结束,西南联大存在虽然不满9年,所取得的成就却是无与伦比的。
之所以能有如此成就,是因为联大师生在民族、国家的危亡时刻有着为民族复兴、为国家强盛而教而学而尽心竭力的精神。正是这样的精神,一部分师生在湘、黔、滇的群山中跋涉两月从长沙迁昆明,行程1600多公里,其中还有600多公里路程是步行;冯友兰等师生则是火车、轮船、汽车,辗转海防、河内奔赴云南。有这样的精神,吴有训、吴大猷、王竹溪等先生以严谨的学风教出了杨振宁这样的弟子,杨振宁获得诺贝尔物理奖后说,他对现代物理学的鉴赏力是当年在昆明求学时养成的。有这样的精神,陈寅恪先生目疾近于失明仍执教不辍;钱穆先生在空袭警报频来中凭记忆写成了两卷本的《国史大纲》;还有闻一多先生蓄须以明抗日之志……
50年过去了,西南联大的日日夜夜铭记在许多人心中,指引着更多人的生活道路。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西南联大的精神便是我们民族引以为自豪和最可宝贵的精神。西南联大存在虽然不满9年,“而实将与国同休,永垂无极也”(《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史》语)。


第4版(副刊)
专栏:服饰之旅

  神遇迹化 雅俗共赏
——吴海燕的服装设计艺术
瑞林
青年服装设计师吴海燕自1993年以作品《鼎盛时代》获得国际青年服装设计师大赛唯一的金奖以后,在国内外各种服装设计展示和比赛场合频频得到褒奖。1995年在中国国际服饰博览会举办期间,她推出“’95吴海燕时装发布会”,一时好评如潮。博览会上她被评为“中国首届十佳服装设计师”,被认为是“最具艺术家气质的中国服装设计家之一”。这位来自西子湖畔的年轻女性,瘦弱文静,没有半点时下“女强人”当中流行的那种锋芒毕露、咄咄逼人的气势。她谦逊而又自信,因为她知道自己的实力,也知道自己努力的方向。
吴海燕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现称中国美术学院),接受了严格的艺术训练,长期在艺术学院任教,使她处于良好的艺术氛围之中,耳濡目染,浸淫其间,潜移默化,为她后来的成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学生时代的敦煌之行,中国古代艺术神奇的魅力曾给予她强烈的震撼,为其精髓和韵味,她苦苦思索学习。10年之后,她创作系列服装《鼎盛时代》,采用现代的设计手段再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昔日的辉煌,红黄绿紫明艳而又沉稳的色调,低圆领、大襟、罗裙、直腰宽袖式的简洁造型,服装手绘图案展现出民俗画面,再辅以竹帽、云鞋、灯笼等饰物配件和优美的灯光和音乐,充分表达被誉为“服饰王国”的中国服装的艺术气息和大家风范。
从1994年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个人专场表演和1995年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吴海燕时装发布会上,我们欣喜地看到,吴海燕在追求现代的、民族的服装设计艺术方面又有了新的进步。如果说“鼎盛时代”吸收民族文化艺术尚显生硬的话,她新推出的“天地之乐”、“东土神界”、“春华秋实”、“空山鸟语”等作品便渐臻“神遇而迹化”的境地。那些标签式的东西在她的作品中已经很难看到,她更加注重的是现代设计的简洁、明快和雍容大度,更加注重的是从现代的设计风格上传达出来东方文化和民族艺术的神韵。“天地之乐”的鞋、帽和长裙,采用民间常见的蓝印花布作为面料,吴海燕将“民间”、“民族”的风味化作一种暗示、一种潜在的情韵,通过白色上装和暗色鞋、帽、长裙的对比,素地与满花的对比,简洁的整体与繁缛的局部的对比,使服装的款式、色彩、纹样、质地在设计中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在吴海燕的新作中,透露出的是一种“绚丽之极,归于平淡”的美,是一种含蓄恬适、温柔敦厚,最能显现现代东方“窈窕淑女”精神境界的美。民族文化精神通过现代设计的物化形式表现出来,这正是我们对吴海燕新作高度赞赏的原因。
优秀的艺术作品多半是“雅俗共赏”的。这种优秀艺术作品境界深邃、思想精微、技巧完美、风格高尚,而又具有极大的“通俗性”的现象,古今中外并不少见。服装设计作为一门与人们生活密切关联的艺术更是这样。在我们的某些时装发布会上,一些怪模怪样、不知所云的设计大行其道,以“怪”为“美”,一味堆砌所谓“现代趣味”、“民族风格”,理所当然地引起了广大欣赏者的反感,也将稚嫩的中国服装设计引向歧途。吴海燕虽然被归入“学院派”设计家的范围,可是她的作品并没有去为“怪”而“怪”,她的实用型生活装作品,同样显出她的艺术个性和艺术风格。
吴海燕在勤勉教学、不断地在展台上推出艺术时装的同时,还担任自己建立的服饰公司和浙江省丝绸公司出口服装的设计工作。她认为,纯艺术向实用艺术的渗透,相互融合和影响,对于中国服装设计的发展是有益的。正如吴海燕所想和所做的那样,艺术时装和实用服装有区别,更有着紧密的联系,在今天的中国,需要通过有着较高艺术品位的实用服装,来使人们逐渐真正理解服装设计艺术。具有较高艺术品位的实用服装犹如一道桥梁,引导着人们奔向服装艺术的高雅殿堂。


第4版(副刊)
专栏:礼仪广场

  世界礼仪巡礼(十四)
预约与拜访
美国拜会应提前10分钟到达。在美国预约拜会应提前数日联系,并告知拜会的目的、人数和所需时间。在拜访时,一般应提前10分钟到达,提前一分钟与传达人员接洽。和美国人会谈寒暄的话越短越好,要尽早进入主题。如拜会的人数较多应明确每人担任的责任和权限,各尽其责。在会议中,拜访人之间用本国语言交换意见是失礼的。因此,在会议中如有情况需内部交换意见,应提出暂停会议,然后内部再交换意见,也可换一个房间,统一认识后,继续会议。此外,拜访时要注意美国政府规定接受礼品不得超过30美元。一起进食时,如对方提出分摊费用,不接受便违反了美国人的习惯,会使对方很不高兴。
澳大利亚 不要忘记用传真确认。在澳大利亚提前电话联系后,不要忘记用传真再确认。拜会时的礼仪与中国相似,在接待室,马上送上咖啡或红茶招待。在会晤中,如有其它事打搅你,一定要先向对方提出,事后向对方表示歉意。
埃及 介绍人在场会更好。在埃及预约主要是通过电话联系,如通过朋友预约,将很快得到答复,见面时谈话也会顺利。埃及人和其他阿拉伯人一样,最好有中间人介绍。
尼日利亚 急事可以直接拜访。在尼日利亚拜访也需事先预约,但有急事时也可直接拜访,请求见面。如有介绍信则更好。拜访时请不要在意等待时间的长短。
南非 重视对等的原则。在南非拜访预约的方式与欧美各国相同,需简单地告知对方会晤时想谈的问题。但是拜访政府官员时要尽量详细地解释想谈的问题,因为对方将相应地请有关官员陪同会见。南非人很重视对等的原则,如拜访人地位比对方低,对方是不会接待的。
(林氏创制公司供稿)


第4版(副刊)
专栏:

  我国蜡像制作技术已达先进水平
蜡像是近代在欧美兴起的一种超写实艺术,由于其真实、细腻的表现手段能够充分展示人物的内心和特有的气度,使越来越多的人们对蜡像产生了兴趣。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发展和影响的不断扩大,国内外蜡像馆陆续展出了一些中国现代领袖蜡像,但大都因不同的原因,未能表现出这些领袖的真实风采,使参观过的中国观众非常失望。为了让中国人也能看到我们自己制作的高水平蜡像,北京来恩仿真人像艺术有限公司组织了国内最著名的雕塑家和有关专家进行专题研究,经过不懈努力,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制作风格。
最近,他们为中国伟人蜡像馆制作的蜡像,作品整体感觉极好,不仅形似,而且解决了蜡像制作过程中最不易解决的神似。另外,皮肤上的细小变化及纹理、血管、汗毛孔都处理得十分巧妙,比较准确地表现了每一位伟人的特有魅力。作品得到了国内专家的肯定,并得到外国同行的赞扬。中国伟人蜡像的制作已具有世界先进水平。
(茶儿)


第4版(副刊)
专栏:

  刘光夏画展举办
“刘光夏画展”近日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刘光夏是一位很有文学情愫的画家,他的很多作品取材于古典文学作品,但饶有现代人的情怀和意趣。山水和人情是他作品中表达同一个感情世界的两个方面,他尤其偏爱以儿童的形象来表现某种单纯而深邃的感受。在风格技法上,刘光夏似乎有几套不同的路数,但却能统一于作者的审美观中。
刘光夏的彩墨作品大多有很强的观赏性和装饰性,他的一些作品还着意汲取了年画的风格。这是一位作品令观众喜欢、让人感到亲切的画家。 (农)(附图片)
(右图为丽人行诗意图)


第4版(副刊)
专栏:

  军艺音乐系结硕果
张燕办独唱音乐会
曾培养出一批又一批音乐家的解放军艺术学院音乐系,最近再结硕果,1995年的毕业生身怀两年的学习成绩走向了工作岗位。
这些毕业生为了表达对学院、教师的敬意,为了向人们展示优秀的学业,也为了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特意举办了一场音乐会,演唱了20多首风格各异的作品。据音乐系新任主任李双江介绍,学生们经过严格的技术训练,水平都有明显提高,有些人已被著名表演团体相中。他们中间肯定会出现舞台上的明星。
此次音乐系毕业的歌手中,来自武警部队的张燕于7月20日晚在中央民族大学礼堂举行了独唱音乐会,受到观众的称誉。张燕今年25岁,是位云南姑娘,身戴少尉军衔,曾多次在各种演唱比赛中获奖。她的拿手曲目《圆梦》为听众所喜爱。
(胡均)


第4版(副刊)
专栏:

  《野火春风斗古城》走上荧屏
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20集电视连续剧《野火春风斗古城》,日前摄制完成,即将与观众见面。
小说《野火春风斗古城》是作家李英儒的代表作,也是五六十年代家喻户晓的名著。小说中的许多人物如杨晓冬、金环、银环、关敬陶等都是那个时期读者十分熟悉的。在小说的基础上改编而成的这部电视剧,以河北人民抗日斗争为背景,记述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一批抗日英雄与日伪斗智斗勇、瓦解敌军的事迹,展现了地下工作惊险、紧张、残酷、复杂的情景,细致刻画了社会各阶层人物形形色色的心态。该剧由河北省委宣传部、保定市委宣传部和北京电视艺术中心联合摄制,导演李小龙、安战军,主要演员有陈锐、原华等。
(笑龙)


第4版(副刊)
专栏:拾趣

  中西合璧 书籍收藏的新动向
中国历代都有书籍收藏家,收的自然大都是中文印本。随着改革开放,外文书多起来了,但是将一部作品用中外数种文字印成一书,且限印初版册数,这在我国尚为首例,因而日前出版的编有顺序号的500本《万家诉讼》中英法意文珍藏本,受到了收藏界的关注。
《万家诉讼》是青年作家陈源斌的代表作,作品塑造了“秋菊”这一难忘独特的妇女形象,赋予了“说法”一词以新的张力和内涵。这部作品先后在北京、台湾、罗马等地出版了英法意文和中文繁体字版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将上述五种文本收为一书,并附有作者与国外翻译者、《秋菊打官司》电影剧组成员合影和原稿手迹等照片10余幅。该书仅限印500本,每本都有编号,加盖特制印章,印章用后已毁,以示初版及限定册数。
(木言)


第4版(副刊)
专栏:

  动人心弦的一幕
——评休斯敦芭蕾舞团的演出
冯双白
一说到美国的芭蕾舞艺术,人们马上就会想起纽约市芭蕾舞团、美国芭蕾剧院。然而,从今以后,恐怕在中国普通观众的眼里,美国休斯敦芭蕾舞团将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他们的首次访华演出,就让北京展览馆剧场里的人们受到强烈冲击。
最突出的恐怕要说是新版舞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的艺术处理了。美国休斯敦芭蕾舞团艺术指导、有“双人舞大师”美称的本·史蒂文森让我们领略了他的独特解释——不在强烈的悲剧矛盾上大作文章,而是运用精湛的编舞技巧,将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作为主线,在爱情双人舞上立意塑造最美的形象。月夜阳台下的双人舞和朱丽叶卧室里的告别双人舞,是史蒂文森的杰作。当身披白纱裙的朱丽叶出现在阳台上时,她是那样的光彩照人,如一轮初升的明月。罗密欧裹着长长的黑斗篷,急促到来。一白一黑,一高一低,鲜明的对比呼应中,两颗年轻的心轻轻相触。一瞬间,好似有闪电当空划过。整段双人舞随即运行起来。他们相扶共舞,渐发激情,高上云天,低探情海,旋转风吹,俄顷冰凝……两人突然立定了,长久地凝望,尔后,是那轻轻一吻,那一个永恒的生命之吻。
另一方面,喧闹的市场、格斗中戏弄和挑逗,以及富于人生调侃意味的小动作和小插曲,都作为舞蹈的背景,发挥了重要的铺垫作用。欣赏双人舞,观众情不自禁地发出心底的感叹;玩味群舞的各色表演,又让人发出会心的笑声。可以说,全剧是一幅人生百态映衬下的动人爱情的立体图。
曾就学于北京舞校、现任休斯敦芭团主要演员的李存信与舞姿优美轻盈的杰出女演员珍尼·帕克是上述新版舞剧的核心人物。他们之间的配合颇有天作的味道。而卡洛斯·阿克斯塔和罗伦·安德森两位黑人演员的天才横溢的演出,在《堂·吉诃德》双人舞里表现的那份绝美的自信与自豪,为中国观众艺术地解释了两个字:辉煌!
休斯敦芭蕾舞团的群舞水平值得称赞。演员们不仅在表现那些带有喜剧色彩的舞剧段落时得心应手,在表演该团常任编导克利斯朵夫·布鲁斯的《雄鸡》时也把幽默和舞蹈韵律结合得妙趣横生,而且在他们演出巴兰钦的传世之作《小夜曲》时,中国观众早已忘记了呼吸!那是一个令人永远回味的、让人无法逃脱的世界,紧紧地吸引你,让你沉醉其中,甚至有一种魔力。必须承认,这是我所看过的《小夜曲》最好的演出之一。恰恰在这里,我们感受到了一种严谨的艺术精神和追求完美境界的艺术理想。史蒂文森带领休斯敦芭蕾舞团在短短的二十余年间从一个新建的不知名的舞团,跨越艰难,在全美国几百个芭蕾舞团体中脱颖而出,跻身一流,所依所靠者,正在于此啊!(附图片)
图为该团演出《小夜曲》剧照


第4版(副刊)
专栏:

天地之乐(吴海燕作品)黄正雄摄


第4版(副刊)
专栏:

老元奇遇记(三十四) 文人选美方 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