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7月23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国际副刊)
专栏:

  市长的中文名
邹德浩
为了表示对华人社区的亲近,更为了在与中国发展经贸关系时有个顺口的称呼,上任不久的加拿大多伦多女市长Bar-?bara Joan Hall非常想有个好听、好记,又有意义的中文名字。为此,市长办公室在5月中旬决定,公开向居住在多伦多的近40万华裔居民征名,并举办“为市长起中文名比赛”活动。
消息传来,中文功底厚的华裔热心居民,在短短两周内就为市长起了110多个中文名字。面对如此众多的中文美名,难煞了对方块字一窍不通的市长。为了确保市长名字起的既高雅,又符合女性的特点,当地7家有影响的中文报纸、电台、电视台的总编、主笔们组成了一个“评选委员会”,于6月14日在多伦多大会堂经过两个小时的“封闭式讨论”,从中筛选出3个名字进入决赛:贺珀珍、贺珀丽、贺珀励。
评选委员会的人士认为,这3个名字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听起来和读起来都中国化;二是能满足市长从政的需要,也符合市长以市民的身份在日常使用;三是不论是用标准的普通话来读,还是以粤语来念,都与英文的读音相近似;四是不男性化,不冠夫名,充分显示出男女平等。
又经过一周的反复比较,市长的中文名字终于诞生了,由市长本人“钦定”为“贺珀励”。
在最近举行的命名大会上,市长在市政府大楼亲自向为她起名的胡龙宝致谢,并向他颁发了奖状和纪念品。
贺珀励市长表示,她将尽快学会这三个字的正确发音,然后再下苦功夫学好书写,而印刷名片的工作也正在加紧进行中。贺市长在向新闻媒介解释喜爱这三个字的原因时说:“其实前两个字都一样,只是第三个字费了不少脑子。之所以选中‘励’字,只因为觉得其中蕴藏着坚强、励精图治之意,更符合我在政治上的抱负。”至于其它两个字的解释,正如中选者胡龙宝所说:“贺字不仅音近,写法上由加贝两字组成,具有加拿大国之宝贝的含义,珀字指琥珀,是一种珍贵的矿石,励与丽字同音,笔画同样多,但意义上前者更胜一筹。”
贺市长感谢多伦多华人社区为她起中文名字的热烈反应,并表示通过这件事,大大拉近了她和华裔居民之间的距离;而广大华裔居民直呼贺市长,从文化上讲,“也就不把贺市长当外人了。”


第3版(国际副刊)
专栏:

  智能汽车将向我们驶来
张静宇
多年来,汽车设计师们追求的是性能与舒适性的完美统一,而现在,他们更多考虑的是给汽车装上“大脑”,让汽车“学会思考”。因为,智能汽车将成为下个世纪的主要交通工具,这一点已逐渐成为多数人的共识。
“智能汽车”概念的出现只是近两年的事。长期以来,人们在充分享受汽车的巨大便利的同时,也开始为它的前途担忧:道路不堪重负,塞车常见,事故不断。单就美国而言,在一些大城市里,人们每年由于堵车而浪费的时间就达人均110小时,美国一年因交通事故造成的直接或间接损失更高达1700亿美元之巨。
现实迫使人们改变以往单纯依靠增修道路、加强管理来改善交通状况的思路,寻求更科学的方法。既然事故是造成交通阻塞的最直接也是最主要的原因,那么,缓解交通阻塞的最有效办法就是让车“学会”预防事故。其次,在事故发生的情况下,使汽车能够在智能交通管理系统的指挥下,绕道而行。从外观上看,智能汽车与普通车没有什么不同。它的奥妙在于汽车各部分都在电子计算机的监控下运行。一台主控计算机监测来自安装在车身各部位的几十个各类传感器、多普勒雷达、红外雷达、无线通讯接收装置乃至卫星发来的信号,这些装置犹如汽车的千里眼、顺风耳,使得很多原先需要司机人工关注的信息改由计算机完成。计算机自动监测车辆自身的运行状况,对诸如主轴转速、轴温、燃油状况、尾气排放等参数进行分析调控;必要时向司机发出报警信号。
更具特色的是自动巡航功能。它由卫星定位系统、电子地图、资讯导引系统等组成。平时,负责接收卫星导航信号,指示最佳行车路线,在运行前方发生事故的情况下,还可按照地面交通管制系统的指引,寻找邻近路线,避开出事地点。
智能汽车的另一大特点是装有事故规避系统。它包括防撞雷达、红外传感器、盲点探测器等设施,主要用于在超车、倒车、换道、大雾、雨天等易发生危险的情况下,随时以声光形式向司机提供车体周围必要的信息,从而有效地防止事故发生。此外,计算机内的存储器还可存储大量有关司机的个人信息,例如,美国通用汽车公司设计的一种装置在监测到司机的体温下降时,(这通常表明司机开始打瞌睡),就会发出警报提醒司机注意。这种装置还可在监测到车内空气酒精含量超标时自动锁定发动机。并可根据预置的口令自动限制最高车速。
专家们预言:由人工驾驶、电脑提供辅助信息的第一代智能汽车可望在未来10年中获得长足进展。而且完全可以相信,随着电子技术的迅猛发展,具有自动驾驶功能的第二代智能汽车的出现为期也不会很远。


第3版(国际副刊)
专栏:

  天然气汽车前景诱人
顾玉清
人们也许不会相信,在非洲运行的汽车当中,越来越多的车子开始以天然气为动力。目前仅在科特迪瓦经济首都阿比让,天然气汽车就达上千辆。这足以说明以天然气作为汽车的替代能源之一,似已开始进入实用阶段。
非洲人现在使用的天然气汽车是一种改装车。它是在不改变汽油系统的基础上,再重新安装一个天然气系统。通常是将一个大小合适的天然气瓶固定在后车箱内,然后通过管道经座舱,向发动机输送天然气。此外,天然气瓶上装有减压器,以防止天然气瓶在压力升高时爆炸。科特迪瓦天然气汽车公司经理介绍说,该公司的技术人员经过了意大利专家的严格培训,自一九九三年开张以来,他们安装的各类型号的天然气车,还未出现过任何安全问题。最近该公司还为美国驻科特迪瓦使馆安装了七辆天然气汽车,这也表明其技术是过关的。
实现汽车动力天然气化是许多非洲汽车拥有者的愿望,他们希望很快能得到普及。因为在大多数非洲国家汽油价格都比较贵。而天然气价格则相对便宜得多。一位名叫约劳尔的商人说:“使用天然气,我的车每月可以节省八万非郎(约合一百五十美元),何乐而不为呢?”当然,不少人对这种天然气动力系统的安全、可靠性的程度仍持怀疑态度。
天然气汽车在当今世界汽车市场已形成了发展之势。据统计,美国已装配了三万辆天然气汽车,并正在致力于商业性的试验与开发。在意大利、法国、阿根廷和俄罗斯等国,现投入运行的天然气汽车约达六十三万辆。由于以天然气作燃料不仅价格便宜,而且造成的污染程度要比汽油小二十倍,专家们认为,只要能解决好汽车发动机的汽油与天然气兼容以及安全、方便的容器设计等技术性问题,天然气汽车的发展前景将是诱人的。


第3版(国际副刊)
专栏:

  情系帕米尔
尹树广
当飞机冲向蓝天,将刚刚醒来的杜尚别抛在霭霭晨光之中,帕米尔高原那伟岸、磅礴的轮廓便渐渐地凸现在机翼下。
眼前便是一道道万年不化的冰川,冰山雪嶂将这座被称为“世界屋脊”的高原打扮得晶莹剔透,洁白无瑕,仿佛是童话中的国度。
这正是我梦中的帕米尔高原。
不知怎的,我突然想起临行前的一件事。塔吉克斯坦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一位老教授怀抱一大摞关于帕米尔地质构造的书,找到我驻塔商务处。研究所没钱将书寄给中国,他便到中国使馆求援。“这是我十几年的研究成果,它会对中国同行有所帮助。请你们代劳不是为别的,只为塔中两国共有一个帕米尔。”
金钱有价,情无价。这是帕米尔人留给我的最美好的记忆。当飞机在巴州首府霍罗格降落,四顾茫然。从1992年塔内战爆发以来,霍市商店全部关门,工厂停工,旅馆空空如也,人们仅靠国际人道主义援助度日。
这时,一位名叫齐拉的帕米尔妇女走上前来,邀我去她的亲戚家落脚。好客的主人端上奶茶款待我,还特地启开中国产清蒸牛肉罐头。摆在我面前的食物虽很简单,但我却觉得它胜过无数珍馐美味,因为本地人靠的是每月不到10公斤的面粉维持生活的。他们说,我是来自中国的客人,是真主派来的使者,不能有一丝怠慢。
最能代表帕米尔人性格的是星罗棋布的石头房子。房东的岳母住在霍罗格市的山坡上。房子四周的石头墙齐腰高。墙内有一块10米见方的菜地,小葱、包心菜正泛着青绿。几株桑树和樱桃树点缀其间。老人早年丧夫,山坡上的两栋房子是她自己设计,并带领孩子们修建的。
霍罗格四面皆山,处在狭窄的山谷间,所以很多房子都建在陡峭的山坡上。走在路边经常会看到,从山顶滚落下来的足有一间房子大小的石头横在路边,山坡上的宅子已是断壁残垣。姥姥告诉我,几年前,山洪暴发,几家邻居的房子都被山洪冲垮了,而真主却保佑她的房子平安无事。
帕米尔以红宝石闻名天下,在姥姥家做客后我却觉得,那些满山遍野、俯拾即是的普通石头则比红宝石更珍贵,它是帕米尔人赖以生存的依托,帕米尔人正是用平凡的石头谱写出一曲曲不平凡的生命之歌,营造起人类与大自然勇敢抗争的精神丰碑。
内战使这里的生活一下子倒退了几十年。然而帕米尔人并未向困难低头,他们正是以微笑面对命运的挑战的。
帕米尔与中国有着悠久的交往。古老的丝绸之路正是经过这里的喷赤河,将中国与欧洲连接起来。帕米尔人渴望塔中两国再现丝绸之路盛景。在霍罗格的日子里,人们经常向我问及帕米尔——中国公路何时通车的消息。现在,穆尔加布到中国一侧的公路已经竣工,两国正在协商开设口岸事宜。不久,帕米尔人的愿望即将变成现实。


第3版(国际副刊)
专栏:

〔速写〕绿色岛国新加坡  陆本瑞绘


第3版(国际副刊)
专栏: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新加坡中华总商会名誉会长孙炳炎先生话当年
吕元明
孙炳炎先生乘自家小车从哈尔滨驶抵长春已是下午三时。先生几乎跑了一天,仍精神矍铄,欢迎的人们不相信他今年已是84岁的高龄。
孙先生祖籍福建省同安县仁德里孙厝村,父亲因不堪旧社会的折磨,于1925年移居新加坡,翌年举家前往。孙先生时年刚14岁,只在国内读过小学,便不得不走进社会,先后做过辛苦的学徒、店员、记帐员。1932年,随长兄开始独立经营商业,逐渐获得成功。
孙先生虽少年受苦,却胸有远志,自学不辍。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孙先生为日本侵略中国而义愤填膺,曾执笔著文怒斥日本吞并中华的野心和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1937年,卢沟桥七七事变爆发。孙先生激愤难禁,和另一位要好朋友找到南洋抗日爱国领袖陈嘉庚先生,要求回国参加抗日武装斗争。陈嘉庚先生说:“你们爱国精神是非常好的,但你们回国能干什么呢?打日本吗?那里打日本的人有的是,中国不缺人,缺的是物资支援,你们在新加坡,也能参加抗战。”“我们听了陈先生的话,看到他那严肃的表情,同意留下来。卢沟桥事变爆发后,陈嘉庚先生在新加坡建立了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伤兵总会。我受大家拥戴,被选为芽笼区筹赈分会主席。陈嘉庚先生推荐我为新加坡怡和轩董事会董事。”
谈起日军的暴行,孙先生愤怒仍在。1941年12月8日,日本空军对新加坡发动突然袭击,狂轰滥炸。英军在战场上又出人意料地很快垮下来。大家纷纷逃难。孙先生本想将母亲送到马来亚柔佛州笨珍去避难,因为母亲怕冷,便又留在新加坡。日本占领新加坡后,以“检证”名义,清查抗日人民。每次“检证”,日军宪兵亲自出场,特务站在旁边,一一盘查,大批大批人被拉去枪杀和处死。战后,新加坡发现了多处大屠杀的地址。当时新加坡不足80万人口,华人约60万,被杀华人却达7万之多。作为筹赈祖国伤兵总会芽笼分会主席的孙炳炎,自然是日本追捕的对象。孙先生只能东躲西藏,这自然不是长久之计。后来花了一笔巨款,买通给日本当翻译的一个姓李的台湾人和日本宪兵部,才算过关。但日本宪兵部将他找去,当他面对捉来的人施用毒刑,恐吓他,追问陈嘉庚下落。孙先生回答说,自己是建材商人,和陈嘉庚只是商业往来,不知道他哪去了。宪兵对他说,以后要随叫随到。其实日后如果不是孙先生及时隐藏起来的话,他也就在劫难逃了。
日本失败以后,孙先生重振事业,到60年代 ,孙先生的森林企业有限公司,已发展为17家子公司的大事业。横跨建材、房地产、贸易、金融、矿业、种植、电脑等多种行业,为新加坡的经济振兴作出了贡献。
孙先生不只是一位企业家,也是一位热心于公益的人。他先后担任过新加坡中华总商会的董事、副会长、会长,现在是名誉会长。在任总商会会长之职时,正值新加坡独立前后,先生曾作为向日本追讨侵略战争血债委员会成员,领导过大规模群众运动。孙先生谈起往事和今天的日本时说:“日本的某些人不承认侵略的历史事实,是不能允许的,这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我历来态度严峻,必须黑白分明,而不容含糊,更不容许翻案。这不只是日本的事,也是亚洲各国人民的事,怎么能由他们胡说。”
孙先生曾说,新加坡独立之日,新加坡华人就是新独立国家的人民,应为建设新国家而贡献力量。早在50年代,孙先生和新加坡其他华人领袖,应中国政府之邀,就曾来华考察。周恩来总理谈到华人不一定回国参加建设,而是将中国作为“娘家”来对待的那段有名的话,就是接见孙炳炎一行时说的。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孙炳炎先生开始在厦门投资。
孙先生在哈尔滨也有企业。当我问他为什么到哈尔滨去投资时,孙先生回答说:“我当年在新加坡参加抗日斗争的时候,唱过一首歌。”孙先生随口哼起“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大豆高粱……”唱罢,才从遥远的回忆中回过神来,说:“所以,我特地到那里投资,那里有松花江呀!”


第3版(国际副刊)
专栏:

  国旗纪念碑
——罗萨里奥的骄傲
管彦忠
国旗,是国家的象征,在国民心目中占有崇高的地位。但像阿根廷这样,专门为国旗竖立一座纪念碑,并将它作为历史文物保护,在世界上恐怕是独一无二的。
罗萨里奥,是阿根廷的第二大城市。庄严雄伟的国旗纪念碑就耸立在这座港口城市的巴拉那河畔。这里被誉为阿根廷“国旗的摇篮”。
那是19世纪初阿根廷人民反抗西班牙殖民统治的年代。1810年爆发了五月革命,布宜诺斯艾利斯人民奋起推翻西班牙总督,宣布建立第一个政府委员会。一直从事反对殖民统治宣传的曼努埃尔·贝尔格拉诺律师被选进委员会并获得将军头衔,负责组织军队,与西班牙殖民军作战。
贝尔格拉诺认为,作战部队需要一面旗帜指引他们前进。1812年2月27日,贝尔格拉诺亲手设计和制作了阿根廷第一面国旗。他采用5年前布宜诺斯艾利斯人民反抗英国侵略军时使用的蓝白相间的带子的颜色作为国旗的颜色(横式三等分:上下浅蓝色,中间白色,正中是太阳)。这天下午部队在罗萨里奥城举行了隆重的升旗仪式,贝尔格拉诺将军高举国旗,与士兵们一起庄严宣誓:“我们发誓打败国内外敌人,使美洲成为独立和自由的神圣土地。”
官兵们在国旗的指引下英勇作战,在图库曼城打败了数量上占优势的西班牙殖民军。1816年的7月9日,在那里举行的国民议会宣告阿根廷独立。具有历史意义的第一面国旗就保存在图库曼城的历史博物馆里。
早在1860年,阿根廷就在国旗的诞生地——罗萨里奥竖起第一个国旗纪念碑,碑呈小金字塔形,但不久被巴拉那河水冲走了。1938年,阿根廷议会决定将贝尔格拉诺将军逝世的日子6月20日(1850年)作为国旗日,在全国永久纪念,并决定重建一座国旗纪念碑。1943年,人们盼望已久的国旗纪念碑破土兴建,各地的人们踊跃捐款。14年之后,具有重要意义的国旗纪念碑终于挺立在奔流不息的巴拉那河畔。(见右图)
纪念碑整个建筑占地1万平方米,从侧面看好像一艘正在下海的巨轮,似将劈波斩浪驶向远方。70米高的花岗岩主碑如同巨轮的桅杆。
碑的正面,下方是国徽图案,上方是仿人头光芒四射的太阳——象征美洲和代表五月革命的印加太阳。碑的中部有象征国家4个方位的4组雕像。
在纪念碑底座内的展览室里,贝尔格拉诺将军的雕像坐落在一面墙前。墙上刻着:献给贝尔格拉诺,国旗的创造者。落款是罗萨里奥,国旗的摇篮。另一面墙上刻着圣马丁将军的号召:“战士们,这是美洲升起的第一面自由的旗帜!你们和我一起宣誓吧:举起这面旗帜,誓死保卫这面旗帜。”
从台阶拾级而上,最高处的柱廊间有一个祭坛,点着长明的圣火。底座上刻着两行字:为争取祖国的自由而死去的阿根廷士兵在此安息。正是这些满怀爱国激情的战士们,在国旗的指引下,不怕牺牲,英勇奋战,才赢得了阿根廷独立战争的胜利。
在“美洲国旗荣誉馆”里,按字母顺序陈列着美洲各国的国旗,同时还展出它们的国花标本、国土及国歌,体现了美洲各国人民之间的兄弟情谊。这里还有阿根廷人在南极探险中带到南极极点的国旗。1982年马岛战争中在马尔维纳斯的首府升起的国旗也保存在这里。
每逢国旗日,这里举行庆祝活动,共和国总统出席。每年新兵入伍时,在这里面对国旗宣誓忠于祖国,这已成为传统的仪式。在重要的节日里,青少年们在纪念碑前举行隆重的升旗仪式,受到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每年,从各地组织来这里参观的人达10多万。
国旗纪念碑,是罗萨里奥的骄傲,也是阿根廷的骄傲。(附图片)


第3版(国际副刊)
专栏:

  即将做母亲的苏哈
刘水明
“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去年11月怀孕的巴解主席阿拉法特的夫人苏哈·阿拉法特,很快就要分娩了。32岁的苏哈即将初为人母,显得格外兴奋。
将要与苏哈的孩子几乎同时问世的,还有一本名叫《巴勒斯坦的姑娘》的新书。这是一位法国记者根据苏哈的多次谈话编写而成的书,内容主要是介绍苏哈的个人生活历程,其中包括她同阿拉法特从相爱到结为伉俪的动人故事。
苏哈在巴黎念书时,就由衷钦佩一位为民族的解放事业奋斗不息的巴勒斯坦战士,他就是“阿布·奥马尔”。“阿布·奥马尔”是阿拉法特的化名,阿文“阿布”即“父亲”,“奥马尔”即“建设”,整个名字意为“建设之父”。苏哈说:“阿拉法特在我的心目中既是领袖,又是英雄,还是一位与我父亲的年龄不相上下的男人。”苏哈首次见到阿拉法特,是在约旦首都安曼苏哈的家中。她是通过姐姐戴安娜与阿拉法特相识的,戴安娜的丈夫是巴解驻巴黎代表易卜拉欣·苏斯。
1989年5月,阿拉法特正式访问法国。巴解办事处临时召集了一批精通法语的巴勒斯坦人协助工作。一份待签的协议,需要译成法文,易卜拉欣·苏斯便将这一任务交给了苏哈,这使她有机会得以接近阿拉法特。金发披肩、聪明活泼的苏哈给阿拉法特留下了深刻印象。从此,信仰基督教的苏哈,就与年近花甲、笃信真主的阿拉法特开始来往。没多久,苏哈担任了阿拉法特的经济顾问。在突尼斯巴解总部,苏哈同阿拉法特几乎形影不离,这引起阿拉法特身边一些工作人员的议论,于是,阿拉法特干脆决定同苏哈结婚。1990年7月17日,苏哈发誓皈依伊斯兰教后,同阿拉法特秘密结了婚,这件事连苏哈的母亲都不知道,直到1992年2月2日,阿拉法特和苏哈才将他们结婚的消息公诸于世。
去年7月1日,阿拉法特历尽艰辛,终于回到阔别了46年的故乡加沙,结束了长期漂泊不定的流亡生涯。两天后,苏哈也毅然赶到加沙与阿拉法特团聚,受到巴勒斯坦人的盛情欢迎。苏哈说,不管阿拉法特走到哪里,她都要跟到哪里,她要永远与阿拉法特同甘苦,共患难。阿拉法特和苏哈定居加沙后,他们的家简直就像“拥挤的市场”,每天都有成群结队的妇女和小孩登门拜访。苏哈请人在他们住的小楼顶上增盖了一层,以便腾出下面一层专门用于接待。作为巴自治政府主席,阿拉法特既要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领导巴勒斯坦的经济重建,又要悉心指导仍在继续进行的巴以和谈,可谓日理万机,工作异常繁忙。他往往要到凌晨3时才能回家休息。此外,为了寻求广泛的政治支持和经济援助,阿拉法特还必须经常出访世界各地,有时十天半月也难得同苏哈见一面,苏哈却从无怨言,她十分珍视与阿拉法特建立在共同理想、互相倾慕和理解基础上的美满婚姻。
苏哈马上就要成为巴勒斯坦领袖第一个孩子的母亲,有人问她有何感受,她的回答是:“我很幸福!”
在准备入院分娩前,苏哈近日在法国巴黎16区一座普通的住宅内,接受了一家妇女杂志记者的采访。苏哈身穿一套深红底带黑点的连衣裙,端坐在靠背椅上,手捧一帧阿拉法特的大照片,用流利的法语深情地说:“我高兴地期待着第一个孩子出世,但我反对一种流行的东方观念,即女人只有在生育后才能确立她在婚姻中的地位。这是一种不能接受的观念,因为女人在没有生育前同样应当受到尊重。”苏哈说,她的孩子将生活在巴勒斯坦。如果是男孩,就取名“奥马尔”,这样,阿拉法特就成了名副其实的“建设之父”了;如果是女孩,就取名“扎哈瓦”。“扎哈瓦”意为“骄傲”和“美丽”,阿拉法特的母亲也叫“扎哈瓦”,她是一位勤劳而又贤慧的巴勒斯坦女性,在阿拉法特4岁时不幸病逝。苏哈给未来的女儿取名“扎哈瓦”,自然含有纪念阿拉法特的母亲的意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