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7月22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

  三张照片留下的故事
本报记者段存章
    晋冀鲁豫人民的怀念
走进河北省邯郸市烈士陵园,迎面见毛主席手迹“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横额上镌刻着朱德的题词:“晋冀鲁豫烈士陵园”。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党中央派遣八路军129师挺进太行,转战平原,开辟了我国最大的抗日根据地之一——晋冀鲁豫边区。为了指挥华北抗战,我八路军前方总部进驻晋冀鲁豫的太行山区,在8年的浴血奋战中,为争取民族解放,战胜日本帝国主义,建立了不朽功勋。
烈士陵园内松柏葱郁,肃穆庄严。南北两院,总面积320亩。主要建筑有烈士纪念塔、烈士公墓、烈士纪念堂、左权将军纪念馆、烈士阁、陈列馆。陵园安葬着200余名革命烈士,陈列着他们的遗物、遗墨、遗像。
   朱总司令为左权将军搭鹊桥
在左权将军纪念馆门前,有一座看起来极为普通的石拱桥,它却有一段动人的故事。那是1947年春季的一天,阳光明媚,天气和暖。朱德总司令因赴鲁西北指挥作战,路过晋冀鲁豫边区首府——邯郸,在烈士陵园小住。朱总司令视察了正在施工的陵园工地,看到工人们工作热情高涨,心里特别高兴。他对陵园负责同志说:“目前战事紧张,人力、物力极缺,交通不便,不要急于建成陵园。待全国解放后,再大兴土木,但可以先从绿化着手。”为了鼓励工人的干劲,朱老总回去后,给陵园寄来200万元边币,作为奖金。当时,陵园职工生活很艰苦,但谁都不愿分了这笔钱。为了永远不忘朱总司令的亲切关怀,职工们一致同意将此款修建一座石桥,命名为“朱德桥”。
朱德与左权感情至深。左权同志是湖南醴陵人,黄埔军校第一期学员。以后,又和邓小平、刘伯承等同志一起到莫斯科中山大学和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1930年回国后,担任过中央根据地红军学校教官、红15军政委、军长等职。当年红军主力开始长征时,左权率领先头部队斩关夺隘,在强渡乌江、飞夺泸定桥、横跨大渡河、突破腊子口、直罗镇歼灭战等战斗中,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抗战爆发后,任八路军副参谋长。在极端艰苦的敌后环境中,他忠心赤胆,呕心沥血,协助朱德、彭德怀同志指挥了著名的百团大战,粉碎了日寇的多次扫荡,对坚持华北敌后抗日游击战争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942年5月19日,晋东南的日寇3万多人,分路向太行抗日根据地一分区和六分区大举进攻。八路军奋起抗击。5月25日,左权同志率领突围部队在辽县东南麻田十字岭与敌激战,不幸中弹牺牲,年仅37岁。朱德同志写挽诗悼曰:“名将以身殉国家,愿拚热血卫吾华。太行浩气传千古,留得清漳吐血花。”在他牺牲前的5年抗日中,他没有一天离开前线。
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左权将军南征北战,33岁还未结婚。朱总司令很是操心,主动当“红娘”,搭鹊桥,介绍左权和中央巡视团的刘志兰恋爱、结婚。1940年8月,左权送刘志兰赴延安学习,夫妻分别时与怀中的小女儿太北幸福合影(见左上图)。
   夫妻情笃深忠孝两难全
刘志兰同志得知左权遇难消息,万分悲痛。她在《为了永恒的记忆》一文中写道:“结婚三年来,我们感情是深厚的,体会到爱和被爱的幸福。我们是同志,是朋友,又是夫妇,你不愿因私人生活而妨碍工作,也不愿自己亲爱的人仅作一个柔顺的妻子,而希望她做党的有力的战士。你从不阻止我远去工作的热诚,且给予鼓励,以好好工作和学习共勉。”在生下女儿的几个月中,左权学会了带小孩儿,替她穿衣服,换尿布,较妻子更细致。当时在紧张的战况中,从没有因孩子的哭泣影响自己的工作和休息。
在志兰赴延安学习的两年当中,他们书信频频。左权在信中说:“我的身体及一切都很好,你完全可以放心。”有个时期,志兰因为带女儿拖累到自己的进步,心情不好。左权便在信中安慰她:“自北北在你肚子里慢慢长大出世到现在,我深感做妈妈的艰难,过去没经验,看得简单。母亲为自己爱子爱女实在牺牲的太多了。”左权还写道:“远隔千里,身处敌后,确是爱莫能助。你当能原谅我。恳切地希望你为我及北北珍重自己的身体及自己的一切。”
左权牺牲后,朱德时常惦记着左权家中年迈的母亲。1949年7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下指挥员奉朱德总司令指示,赴醴陵黄猫岭左家屋场看望左权母亲,与老人亲切交谈(见左下图)。
左权将军在一封给母亲的信中写道:“我军将士都有一个决心,为了民族和国家的利益,过去没有一个铜板,现在仍然是没有一个铜板,准备将来也不要一个铜板。过去长征吃过草,准备(将来)还吃草。”这时,左权母亲还不知儿子为国光荣殉职,不停地念叨:“儿啊!儿啊!你啥时回来!”朱德同志听说后勉励指战员化悲痛为力量,他给晋冀鲁豫烈士纪念塔的题词是:“你们活在我们的记忆中,我们活在你们的事业中。”
党和国家领导人非常关心烈士的后代。1950年“六一”国际儿童节,毛主席在中南海接见了左权将军的女儿左太北(见上图)。1952年11月1日,毛主席去南方巡视,回京途中在邯郸车站停留,专程去陵园凭吊烈士纪念塔和烈士公墓。他站在左权墓前,摘下帽子,凝神沉思,默默致哀,并题词:“英勇牺牲的烈士们千古,无上光荣”。
晋冀鲁豫烈士陵园建成45年,接待了1350万瞻仰者。一堂堂生动的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课,使人们“永远铭记着:在过去长期艰难的岁月里,人民英雄们用了自己的鲜血,才换得了今天的胜利。(邓小平同志于1949年建园日敬题)”
(本文照片由杜振兴同志提供)(附图片)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公仆谈心录

  路要开通,心要沟通
——浙江省江山市委书记徐仁敏一席谈
徐利水江祖文
徐仁敏,现年45岁,大专文化,当过兵,办过乡镇企业。曾任团县委书记、镇党委书记,1981年起历任副县长、常务副县长、市长,1992年任市委书记。
总结近十年来江山市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得与失,我感到,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很重要的一点是必须冲破地方行政区划的界限,把市县小经济与整个区域经济融为一体,建大市场,求大发展。对江山市这样一个边界城市来说,尤为重要。而要剔除长期计划体制下形成的关关卡卡,疙疙瘩瘩,我的体会是:路要开通,心要沟通。
行路难一直是边界地区干部群众的一块“心病”。记得三年前,我曾爬上海拔1100米的江山市塘源口乡,一位扛着木头下山的老农对我说:“这儿要能修条路,该有多好啊!”老农的殷切期盼何尝不是我们地方官的心愿呢?我们了解到,从这里到遂昌,步行不过30公里,只因山高路陡无车道,遂昌的木材、江山的水泥都必须绕道方能运抵对方,短短的30公里拉长到300公里!不能再等了!边界地段的“瓶颈”制约一天不解除,江山就兴旺不起来,地理优势就不能化作现实的经济优势;优势没有发挥,等于没有优势。
爬山回来,我就到处吹风引导,统一了党委、政府一班人的认识:断路,断的是财路,丢的是市场,失的是机遇;路通,则边贸活,市场兴,经济上。很快,省际、县际的边界公路建设纳入市委、市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成为江山公路建设的“重头戏”。仅1993年,我市就投入2088万元,新建和改造边界公路干线63.14公里,拓宽两道“省门”,打开三道“县门”。目前,从江山通往毗邻地区边界公路已有13条,还有一批边路正在新建、拓宽中。
路通了,门开了,可有段时间找我的人却变多了。为啥?货被关卡拦住了,车被关卡扣下了。“调解”之余,我在想,现在有形的道路是通了,但浙闽赣毗邻地区因长期的行政分割,留下的人为关卡并没有消除。可哪位领导不想当地经济发展得快些呢?问题的关键在于彼此之间缺少一种以心换心的沟通和理解。因此,我们主张各地领导多串门走访,交流信息,增进友谊,寻求相互信任基础上的共识。我们曾倡议或支持成立各种边界县市政治、经济协作组织,定期不定期地开展活动,促进边界人民之间心与心的沟通;并决定撤除本市设立的4个检查站。
边界有边,市场无界。省际边界各地只要做到“路通心也通”,就会解决好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共图发展,共同繁荣。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乡间速写

  唢呐声声颂盛世
孙青松
金喇叭、银喇叭,
曲儿声声传佳话。
吹得“福”字家家到,
奏得生活美如画……
漫步嘉祥这块古老的土地,时时能听到或高亢雄壮,或悠扬婉转的声声唢呐。
嘉祥素有“唢呐之乡”的美称。早在1800多年前,就有了较为完美的唢呐奏乐。
家住大张楼乡任店村68岁的任同常,吹了一辈子唢呐,提起旧社会感慨很多:“那时,咱算个啥东西,‘下九流’!谁瞧得起?”“再说,办红白喜事,能做得起大道场的都是些有钱人,穷人家办不起。我们吹吹打打,凑合着混顿饭吃就算了。”新中国成立了,农民有了地,心情上也来了一次大解放。“当时,我最早吹起了《农民乐》和《一枝花》。”
闻名四乡的唢呐高手伊双来,家住马村乡李楼村。他8岁学艺,15岁领班。“现在生活好过了,吹打这,不光为挣钱,还是一种乐趣,一天不吹心里痒痒!”像鲁西黄牛市场开业,梁宝寺敬老院成立,他带着一班子人去了,而且不收一分钱。“咱咋能向党和人民要钱!”“图啥?痛快!”“吹了半辈子,前年在济宁市农民艺术节上,还真头一回见百人唢呐方队,盛世之举啊!”
伊双来识谱,像色调鲜明、健康向上的老曲子《五字开门》难不倒他,年轻人喜欢的《在希望的田野上》等一些流行歌曲也成了他吹奏的内容。老年人爱听的山东梆子、曲艺选段,他用自制的“把攥子”乐器吹得惟妙惟肖,听得人如醉如痴。
县文化馆的同志介绍,像伊双来这样的专业唢呐艺人全县有700余名。他们中有年过古稀的老艺究,也有几岁的娃,还有四世同台演出,同胞兄妹、夫妻翁婿合奏的。光这几年,就向国家文艺团体、艺术院校、部队等选送了60多名唢呐能手。
我们离村时,这里刚刚喜开丰收镰,满眼的小麦金浪翻滚,一个6岁男孩一曲《庆丰收》,吹奏出嘉祥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丰收在即的喜悦。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专题报道

  山城通化查禁杜冷丁
汪波梁二平
美丽的山城不平静
1995年6月26日,记者在长白山脚下的通化市,记下了这样一个故事。
几年前,山城一位姓贾的先生,靠着精明的头脑和艰苦的努力,由几千元钱起家做生意,很快成为拥有几十万资产的富商。他正准备在商海中大干一番,却因偶尔扎了几针杜冷丁而染上了毒瘾。短短两年间,40万元的资产全部落入毒品的无底黑洞。
贾先生拖着一身皮包骨,两手空空进入了通化市戒毒所。在这里,他熬过了头痛欲裂,涕泪交流,抓地撞墙的艰难时日,在公安人员和医生帮助下戒除了毒瘾。他凭着刚强的意志和悔恨之心,走上了新的生活道路。一年过去,贾先生重整旗鼓,又使生意红火起来,再度成为山城的新闻人物。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在6月26日这天,它有着特别的意义。
1987年6月,联合国在维也纳召开部长级国际禁毒会议,将每年的6月26日定为国际禁毒日,它标志着毒品问题已成为全球共同关心的重大问题。这一天也成了人们特别关注毒品问题的日子。
选择通化来采访禁毒问题,是因为这里的毒情是特殊的,这里禁毒的工作对我们是有所启示的。   
  白色外衣下的罪恶
早在80年代初期,在国际和国内的毒品潮的影响下,一股毒流悄悄地潜入了这座宁静、美丽的山城。那时,我们所知道的毒品仅限于鸦片、吗啡、海洛因、大麻、可卡因……“瘾君子”似乎有意绕开了这些毒品明星,他们在山城选择了新目标,盯上了医药库里的杜冷丁,给扎毒活动披上了医疗的外衣。扎毒在一个时期里蒙蔽了善良人的眼睛。
1986年,一个年仅18岁的生意人,因长期扎毒被通化公安局收审。他的案卷成为通化缉毒案卷的第一卷。
第一声警钟或许并不响亮,但它却引起了公安局和有关部门的关注。通过侦察,公安部门发现,毒源主要是河北、河南和山东的一些县区。毒品贩子以外地人为主,从外地组织货源贩到通化后,再倒给通化贩子,而后卖给扎毒者。如河南省的刘忠山、王臣本组织货源,销给通化的姜某、张某。仅半年时间姜某、张某等人就在通化贩卖出杜冷丁4100余支。
毒品流入社会的另一渠道,就是经营、使用麻醉、精神药品的单位。那里管理机制不健全,忽视防范,致使麻醉药品被盗,或医务人员利欲熏心,利用职务之便,编造处方,为不法分子骗取麻醉药品提供方便条件。1991年,山城某医院因防范措施不得力,被盗杜冷丁8000支。后经公安部门全力侦破,被盗毒品全部缴回。
    挣扎在“无底洞”中的瘾君子
在通化市禁毒办,记者看到的材料是让人痛心的。
赵永强原是工厂里的先进工作者,出于好奇扎了杜冷丁,很快上瘾。自从上瘾后,他每天都要扎毒。一支杜冷丁黑市价格几十元,靠工资生活的赵永强,无法满足自己扎毒的需要。于是,他开始盗窃。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他连续作案40余起,盗得4万余元,全部用于扎毒。一次,赵永强盗得一台价值2000余元的录放机,他拿到贩卖毒品的地点,把录放机押在那里,一连两天连扎40余支杜冷丁。
在毒品中,赵永强得到了飘飘欲仙的满足,回到现实,等待他的是铁窗,他的余生将在那里度过。
对于扎毒女性来说,毒品引起的犯罪更是触目惊心。几乎所有扎毒成瘾的女性为满足买毒品的需要,都落入了卖淫的泥淖之中。
年仅24岁的女青年任某,染上毒瘾后,经常进行卖淫活动。据她自己交待,为了弄钱扎毒,有时她全天疯狂地进行肮脏的皮肉交易。卖淫对她、对社会构成了双重危害。
毒品是通向地狱的大门。它不仅诱发多种犯罪,而且严重危害人的身体健康。由于扎毒人员对毒品有强烈的依赖性,一旦成瘾,抗药性就越来越大,扎毒量也越来越大。久而久之,使机体免疫力下降,大脑麻木,中枢神经系统失调,极易感染各种疾病,把人引向死亡。
通化市灯泡厂工人陈滨,过去身体很好,扎杜冷丁成瘾后,身体一天天坏下去,终于有一天一头倒在了台球厅,在植物人状态下瘫痪6年之后,离开了人世。
    没有硝烟的人民战争
毒品活动引起了社会的高度重视,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了《关于禁毒的决定》,吉林省也颁布了《吉林省禁毒条例》。山城通化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采取了有效的禁毒措施。
侦破查处重大毒品案件是通化缉毒的重点。他们运用各种侦查手段,及时侦破了一批重大走私贩毒案件。在1992年,一举破获由辽宁、河南贩毒分子与当地贩毒分子相勾结贩卖杜冷丁的贩毒团伙案后,去年,他们又破获了以杨淑芹、杨玉山为首的在山城隐藏多年贩毒10余次的贩毒团伙。据统计,1991年以来,山城共破获贩卖毒品案312起,缴获杜冷丁5000余支。
在缉毒破案的同时,他们还持续不断地开展了禁种和铲除非法种植罂粟的活动,堵住制贩鸦片的根源。这几年,他们紧紧抓住春禁种、夏铲除、秋收缴3个环节,依靠群众,有力地推动了铲除非法种植罂粟斗争的深入开展,非法种植现象逐年减少。
此外,通化市公安局和有关部门还采取了禁扎禁吸和强制戒毒多管齐下的方法禁毒。
在有关部门的积极配合下,1991年以来,全市先后对百余名毒瘾较重的扎吸毒人员采取强制措施到戒毒所戒毒,对百余名毒瘾较轻的,采取包保合同的办法,落实帮教措施,在群众的监督下戒毒。通过分层次的戒毒,使一批扎吸毒人员戒除了毒瘾,康复了身体,重新走上了劳动致富的道路。
现在通化市公安局又开始了新的禁毒战役。禁毒办的同志说,我们已做好了长期作战的思想准备。禁毒既要有强有力的专项斗争,又要有具体的综合治理。禁毒是一场人民战争,必须全党动手,全民动员,通力协作,齐抓共管,才能彻底战胜毒品恶魔。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都市一瞥

  北海有座“夜巴黎”
本报记者罗昌爱
1990年春天,四川省成都永玉房地产公司、内蒙古自治区驻北京办事处以及来自北京、西藏、广西的一群“弄潮儿”,聚集在风光秀丽的广西北海。他们一拍即合,决定实行跨省区、跨民族“联姻”,兴建一座集文化、旅游为一体的建筑,让民族团结之花在南海盛开。
四年之后,一座法式风格的建筑——“夜巴黎”国际俱乐部矗立在了南海之滨。这是一座集演出、娱乐、宾馆、饮食、健身、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综合娱乐城。
夜色中,走近这座神话般的宫殿,一股异域情调向你拢来。88盏射灯把这座法式建筑轻轻托起,显得格外典雅、庄重;房顶四周耸立着的“安琪儿”、“欢乐之神”、“航海之神”和“青春之神”4尊雕像,仿佛在恭候着客人到来,也使夜晚显得更加静谧;面积都在1000多平方米的“娱乐城”、“美食城”、“夜总会”,为客人提供着一系列标准化的服务。置身其间,让人难以相信它的拥有者竟大多是来自少数民族地区的创业者!
“夜巴黎”的390多名员工里,除汉族外还有藏、蒙、壮、瑶、回、满、苗、侗等十多个民族,是个真正的民族大家庭。
为了弘扬我国各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1994年“夜巴黎”开业后曾先后向中外游客介绍了藏、蒙、维、回、壮、苗等民族民间歌舞和风情。蒙古族女副董事长云涛说,“夜巴黎”还将邀请国外的艺术团体前来旅游演出,将国外健康优秀的文化介绍到少数民族地区来。
“夜巴黎”正以现代化的姿态,展示出少数民族的新貌。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人生舞台

  “骨病克星”李枝华
本报记者罗茂城
从小没有读过多少书的李枝华,如今成了名闻遐迩的“骨病克星”,这完全是他多年刻苦自修、潜心钻研和揣摩医术的结果。
李枝华十一岁时拜一位民间骨科名医为师,学习武功和医术。后来进工厂当了一名电工。但他从未间断过练武和对医术的研究。厂里谁的脚扭伤了,腰挫伤了,腿摔断了,都来找李枝华。渐渐地求医者日众,厂里破例将他调到厂医务室当了一名正式医生。一九八五年,由他牵头成立了中医骨科研究所。
李枝华独创了武功运于外、气功运于内的李氏手法——“一指禅内功点穴推运手法”。为了提高理论素养,进一步完善李氏手法,一九八七年李枝华进入中国中医研究院骨伤研究所进修深造。在那里,他结识了许多著名的骨科专家、教授,得到了他们的指导和帮助,同时也广泛了解了当今世界范围内有关骨科医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
俗话说:“骨伤易治,骨病难医”。在多年的治疗实践中李枝华深深体会到,治疗伤筋断骨并不难,难的是治疗大量存在的被称为“骨癌”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西医对此病一般采用手术疗法,容易造成患者肢残。而李枝华却采用内服中药、外敷自制药膏,同时辅以手法治疗的方法,使患者无需手术即可恢复生理机能。新疆石油管理局独山子炼油厂工人阿迪力·喀德尔患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症已五年。他拄着双拐到处求医,几乎跑遍了大半个中国,病情仍未好转。最后他来到成都七八四骨研所,治疗仅半年,他就丢掉了双拐,骑着自行车到处跑了。
多年来,李枝华的魔术之手,使许多患者抬着进来,迈步出院;佝着腰进来,挺着胸出去。许多悬吊的手臂运转自如了,瘫痪的腿下地行走了。无怪乎,李枝华有“骨病克星”的美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