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7月21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国际)
专栏:

  二战中的瑞士
中山大学教授刘文立
编者按:瑞士作为永久中立国,没有卷进二战。然而,它在这场关系着人类命运的大搏斗中,事实上并未保持中立。50年后的今天,瑞士在没有多大国际压力的情况下,主动地正式承认当时犯下了“不可饶恕的错误”,对此表示“深深的忏悔”。这一态度赢得了世人的赞赏。
   黑云压城之时
瑞士地处中欧腹地,与法、德、奥、意四大国相邻。1815年3月20日在维也纳会议上通过了关于瑞士永久中立的声明。瑞士当局从此小心翼翼,力图对强邻采取不偏不倚的外交姿态。
本世纪30年代初希特勒德国崛起,瑞士的中立和独立面临维也纳会议以来最严峻的考验。纳粹德国绘制的地图公然把这个早在中世纪末期即已摆脱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统治的小国,囊括在“大德意志”的疆域之内。纳粹出版物断言,以德意志人为始祖的一切人即使在“第三帝国”的边界之外,也统统算是德国人;它们把瑞士人称为“在瑞士的德国人”。与这种反动的种族主义鼓噪相呼应,在瑞士德语区出现了亲纳粹社团,其中以“国民阵线”以及“瑞士国社党人”两个极右组织势力较强。得到希特勒政权支持的瑞士亲德分子掀起的反共排犹蛊惑性宣传及各类活动,一时间甚嚣尘上,冲击着这个多元文化国家传统的社会和政治价值观,对瑞士当局施加着巨大的压力,威胁着瑞士的独立和完整。此外,墨索里尼早在20年代初即在议会声称,只要瑞士操意大利语的迪溪诺州尚未归并意大利,意大利的统一就不算完成。事实上,希特勒确实打算吞并瑞士。1940年夏,德国最高统帅部制订了以突袭方式迅速占领瑞士的几种方案,统称为“冷杉行动”。只是希特勒在权衡入侵的利弊得失后,最终未将它付诸实施。
当二战已经迫在眉睫时,瑞士议会于1939年8月30日通过决议,重申它恪守中立。1940年6月,法国的半壁江山沦陷,小小瑞士转瞬间落入德、意强邻及其兼并或占领区的四面包围之中。
   最黑暗的一章
面对德、意法西斯的吞并野心,瑞士当局一度选择了屈从迎合的道路,演出了其历史最不光彩的一幕。这主要表现在经济上向纳粹输血和拒绝帮助受迫害的犹太人的政策方面。
1940年6月25日,联邦主席皮雷发表广播演说,主调是准备向此时形成的“欧洲新秩序”看齐。皮雷的讲话曾遭到联邦议会外交委员会和报界的抨击。此前,瑞士当局在意大利并吞阿比西尼亚和国联对意制裁问题上,均屈从意大利的压力而采取过有利于法西斯侵略的政策。
德国历来是瑞士的最大贸易伙伴。二战中,瑞士维持了同德国之间时紧时松的经贸、金融关系。大战爆发不久,瑞方向德方提供1.5亿瑞士法郎贷款,德方则允许瑞士商品经由德国转口。意大利亦从同瑞士的经贸关系中获益。
瑞士具有庇护受迫害者的悠久的人道主义传统,欧洲许多著名人士曾来此避难,他们中有法国宗教改革家加尔文、意大利科学家布鲁诺、意大利民族解放斗士马志尼、俄国革命家巴枯宁、德国政治家伯恩斯坦、俄国马克思主义者普列汉诺夫、列宁和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等这样不同类型的人物。1871年巴黎公社的起义者失败后在瑞士也曾获得庇护。然而,瑞士这种良好的声誉在二战中蒙上了污垢,这主要表现在对待试图逃离纳粹德国的犹太人的问题上。二战爆发前,纳粹政权一般并不阻挡犹太人移居国外,通常是剥夺其财产后迫使他们迁往别的国家。瑞士成了很多德籍犹太人流亡的首选地。但瑞士当局却采取对策阻挡他们的涌入,例如,它拟订的条例明确规定,“犹太人不应当视为政治难民”。当局采取先堵后赶的措施:(一)实行预先签证,制止难民入境;(二)假如获准入境,则尽早将其逐出。对非法入境的难民,瑞方将其押到边界岗哨交与德方。瑞士史学家埃德加·蓬儒在《瑞士中立史》中指出:“1942年至1943年冬季和1943年夏季在瑞士庇护难民的历史上构成了最黑暗的篇章。”战争年代,由于无法进入和被逐出“传统避难国”瑞士的犹太人是难以计数的。
   良心并未泯灭
尽管瑞士当局曾采取了迎合侵略者的政策,瑞士人民仍然以各种方式站在反法西斯阵营一边。1939年7月25日,瑞士军队统帅亨利·吉桑把全军军官召集到具有瑞士立国象征意义的吕特利草地,代表全体官兵仿效祖先宣誓:瑞士军队将不惜一切代价捍卫本国的独立和中立;若遭到入侵,军方准备在阿尔卑斯山脉战略据点修筑的隐蔽阵地内长期固守,危急关头将不惜炸毁本国境内两大交通枢纽,即对德国和意大利之间的联系至关重要的哥大隧道和辛普朗隧道。
在救援被迫害的犹太人和其他人方面,瑞士人民仍不时对逃避战祸和惨遭虐待的人打开国门。比如1943年,它曾接纳包括两万名犹太人在内的10万难民。临近大战尾声,瑞士的人道主义救援活动更为频繁。1944年,匈牙利的亲纳粹政权伙同德国人谋划将匈籍犹太人全部关进集中营,瑞士政府闻讯即采取行动救出其中的数千人,安排他们逃往巴勒斯坦和美国。同年9月至11月间,1.6万名法国妇女和儿童疏散到瑞士而由当局安置;1945年居民为来自牟罗兹的1万名儿童提供过食宿。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在医疗照料战俘、寻找失踪者、代转邮件等方面作了举世瞩目的工作。
此外,瑞士拒不承认处于外国占领下一些欧洲国家的状况为合法。因而,波兰、挪威、丹麦、比利时、荷兰、希腊和南斯拉夫的外交使节整个大战期间均得以留驻伯尔尼。由于瑞士具有独一无二的中立地位,它应邀以照管国身份在交战双方之间代表一方在敌方的利益。比如,美国在德国、意大利、日本、保加利亚、匈牙利等国的权益,均委托瑞士代管,反之亦然。瑞士官员为逃至瑞士的外国军人提供食宿,还主动探视双方的俘虏营,照料战火下的平民,特别是营救妇女和儿童。他们曾安排德国、波兰和巴尔干国家的数百名犹太人迁居巴勒斯坦。胜利前夕,瑞士总参谋部的魏贝尔上校,背着本国政府同在瑞士活动的美国情报人员艾伦·杜勒斯(国务卿约翰·杜勒斯的弟弟)接触;后又瞒过德国政府,同纳粹在意大利的党卫队头目卡尔·沃尔夫会谈,促成德军于5月2日向驻在卡塞塔的盟军签署投降书,意大利北部的名胜古迹及工业设施遂得以幸存。
   50年后的反思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50周年之际,永久中立国瑞士联邦政府人士对这段历史的反思引起了世人注目。今年4月3日外交部长弗拉维奥·科蒂首次代表政府为本国在二战中的表现作出道歉。他说:“我们不能、也决不否认瑞士在战时与难以用语言表达的野蛮行为有牵连。”“虽然一个被纳粹和法西斯世界包围的小国要生存下去非常困难,但这也不应当使我们原谅自己当时严重丧失立场与软弱——我认为尤其不能原谅我们当时对受迫害的犹太人的政策。”5月上旬,军事部长卡斯帕·维利热在议会代表政府演讲时承认,瑞士在限制遭受纳粹德国迫害的犹太人避难问题上犯下了“不可饶恕的错误”。不久,内政部长德赖富斯·吕特在另一次会议上又就瑞士曾向第三帝国出售军火一事表示“深深的忏悔”。此外,瑞士红十字会主席肯耐尔也表示,该会迫于政府的压力对犹太人采取过“非常不利的行动”。瑞士政治家勇于正视和承认本国政府半个多世纪以前所犯的严重错误并就此道歉,这一立场赢得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赏。(附图片)


第6版(国际)
专栏:

  正视历史才能走向和解
古平
在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之际,欧洲出现了一种可喜现象:各国纷纷回顾历史,总结经验教训,一些有关的国家还主动反省本国在二战中的行为,并以国家名义承担在战争中的责任。
德国再三强调它应负的战争责任,并向受到过纳粹侵略和残害的各国人民谢罪;曾被纳粹德国吞并的奥地利,明确表示自己是“站在法西斯一边参战”,负有“不能推卸的责任”;追随过德国法西斯的匈牙利,正式向受到法西斯迫害的人赔礼道歉,请求宽宥;连中立国瑞士也因在那个黑暗的年代里拒绝要求避难的犹太人,承认犯下了“冷酷与野蛮的错误”;战胜国法国也站出来公开承担自己的历史责任。上周末,希拉克总统承认了法国在二战期间参与迫害犹太人的罪行,说法国对死难者负有“还不清的债”。
法国在二战中的情况比较特殊。战争初期,它就半壁江山沦陷。其后,实际上存在着两个法国:以戴高乐将军为首的“自由法国”站在反法西斯阵营一边;以贝当为首的维希傀儡政府则充当了纳粹德国的帮凶。居住在法国的约8万犹太人被捕和被害,即是维希傀儡政府所为。要当年的战胜国法国承认这段不光彩的历史,显然不是件轻松的事。然而,希拉克总统勇敢地以国家名义公开承担了罪责,这就使法国同过去的罪行划清了界线,并且为无辜的死难者伸张了正义。
这样,二战中欧洲战场上的战争发动国、胁从国、中立国、战胜国,都就各自应负的责任作出了明确的表态。
由法西斯酿成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战争,带有空前的残酷性。法西斯煽动民族仇恨,制造战争歇斯底里,600万犹太人惨遭杀害,其中许多是妇女、老人和儿童。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第二次世界大战包含两方面,一方面是同盟国与轴心国之间的战争,另一方面是德日意法西斯及其帮凶对犹太民族和其他无辜平民的大屠杀。
基于上述事实,战争一结束,在清算法西斯的罪行时,欧洲军事法庭除起诉战争罪犯的反对和平罪和战争罪,还特别起诉了他们的反人类罪。根据《欧洲军事法庭宪章》第6条规定,反人类罪是指在战前和战时对平民施以谋杀、歼灭、奴役、放逐及其他任何非人道行为和迫害行为。这是国际法上第一次确定反人类罪。鉴于二战的责任问题在欧洲事实上已经解决,所以,今年欧洲有关国家主动承担在迫害犹太人方面的罪责,实际上是对反人类罪的进一步清算。事实证明,由于德国勇于承担战争责任,由于欧洲有关国家进行了严肃认真的反思,欧洲国家才实现了历史性的和解。显然,正视历史是欧洲走向和解的前提。
反观亚洲,清算法西斯的罪行这件事还远远没有做完。其根本原因是,在战争发动国日本还有一股势力,休说承担像南京大屠杀这样的反人类罪,就连发动侵略战争的罪行,它至今也死不认帐。由此看来,在亚洲清算法西斯罪行,从而在各国之间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友好关系,依然是亚洲各国、特别是战争发动国日本的历史责任。


第6版(国际)
专栏:

  《每日新闻》披露五十年前侵华暴行
日军在华北用毒气杀害我军民
新华社东京七月二十日电日本《每日新闻》最近刊登了一篇题为《日本陆军毒气战纪录》的报道,揭露侵华日军在中国华北地区使用毒气残杀八路军战士和民众的野蛮行径。
报道说,一九四二年四月,日本北支那方面军第二十七步兵团在北京以东约一百公里的河北省遵化县使用毒气对藏在山谷洞穴中的八路军部队进行了攻击,杀死约一百名士兵和二百三十多名农民。这是曾在步兵团任团长的一位少校在抚顺战犯管理所认罪时说的。报道说,虽然不清楚日军使用的是什么毒气,但它是一种致死性毒气,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
报道说,在一九四○年八路军发动了百团大战之后,日军使用毒气对华北地区进行了多次扫荡。只要与现代的毒气事件相对照,这种扫荡的残酷性就不难想象。
报道还引用了独立混合部队第十五旅所属的武器中队的一位军曹的供词,这位军曹说:“日军要在河北省的一个村子修筑碉堡,村长和被叫去修碉堡的农民因不合作而被逮捕。他们被带到一间空房子里,日军用棍棒等对他们进行了殴打拷问。即使这样,一些人仍不从命,日军就用锁链将他们吊起来,并投放了小型毒气筒,使他们窒息而死。”
此外,这篇报道还介绍了“中国归还者联合会”一九八四年出版的《三光》一书记载的日军用毒气折磨中国农民的事实。这本书的作者是第五十九师团麾下一个排的军曹。他写道:日军的一个排到山东泰山脚下的一个村子搜查八路军。他们将‘不知道八路军行踪’的农民赶到一个地方,用枪和刺刀将这些人围住。排长一声令下,戴上防毒面具的士兵们就点燃了数只“红筒”(一种毒气弹)。这些农民被烟雾包围,身体痛苦地扭曲着,最后都昏死过去。看到这些,排长很得意地说:“真整齐呀!这就是世界上值得自豪的日军毒气的威力。”


第6版(国际)
专栏:

  姆苏亚总理与朱镕基会谈
中坦政府签署专项贷款协定
新华社达累斯萨拉姆7月19日电(记者裴善勤)坦桑尼亚第一副总统兼总理姆苏亚今天下午在总统府同来访的中国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举行会谈,就双边关系及共同关心的问题交换了看法。
姆苏亚对朱镕基首次来访表示欢迎。他说,这次访问为两国进行高层接触提供了好机会,这有助于进一步加强坦中两国久已存在的友好合作关系。
姆苏亚强调说,坦桑尼亚政府和人民十分珍视两国长期存在的密切合作关系,并希望找到新的合作途径,使两国的经济优势得到互补。
朱镕基在会见时首先转达了李鹏总理对姆苏亚总理的问候。他说,坦桑尼亚是同中国建交最早的非洲国家之一,30多年来,两国关系发展顺利,双方在各个领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合作。这种合作关系是真诚的,互利的,两国都向对方提供了有益的帮助。中坦友谊是两国老一辈和新一代领导人共同培育起来的,经受了长时期的考验。两国领导人多次互访,增进了相互了解,加强了传统友谊,也扩大了经济合作。
朱镕基说,坦桑尼亚政府和人民为维护国家稳定和团结,重视经济恢复和发展,并结合国情进行政治、经济改革,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他说,中国政府赞赏坦桑尼亚政府奉行不结盟和睦邻友好的对外政策,以及为维护非洲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所作的积极贡献。
朱镕基强调说,中国十分重视同坦桑尼亚发展关系,愿同坦桑政府一道共同努力,进一步开拓新的合作领域,使两国关系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会谈中,朱镕基还介绍了中国经济改革的情况。
会谈结束时,两国政府还签署了一项中国、坦桑尼亚和赞比亚三国政府关于中国向坦赞铁路提供专项贷款的协定。
晚上,姆苏亚为朱镕基的来访在总统府举行了盛大的欢迎宴会。


第6版(国际)
专栏:

  泰新内阁宣誓就职
新华社曼谷7月20日电(记者王卫军)泰国新政府全体内阁成员今天下午在班汉·西巴阿差总理的率领下进宫觐见国王普密蓬·阿杜德,向国王宣誓就职。
宣誓就职后,班汉总理即主持召开了新内阁的首次全体会议。班汉新内阁是在7月2日大选后于7月18日组成的,全体阁员共49人,其中年纪最大的是外交部长格森·格森西,现年64岁,年龄最小的是内政部副部长素拉乐女士,现年34岁。


第6版(国际)
专栏:

  朝鲜人民军次帅金奉律去世
新华社平壤7月20日电据《劳动新闻》今天报道,朝鲜劳动党中央委员、国防委员会委员、人民武装力量部副部长、朝鲜人民军次帅金奉律因病医治无效,于7月19日去世,终年77岁。
朝鲜劳动党中央委员会决定为金奉律举行国葬,并由总参谋长崔光和人民军次帅李乙雪、白鹤林、金光镇等高级将领组成治丧委员会,葬礼定于21日举行。
朝鲜劳动党中央、中央军委和朝鲜国防委员会联合发布的讣告说,金奉律长期在武力部门任职,为加强和发展人民军队倾心尽力,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金奉律从1972年起任人民武装力量部副部长,1992年4月被授予次帅军衔。由于他在军队建设中的突出贡献,曾两次荣获金日成勋章,多次获得一级国旗勋章和一级自由独立勋章。


第6版(国际)
专栏:

  南非总统曼德拉签署
促进民族团结与和解法
本报约翰内斯堡7月20日电记者温宪报道:南非总统曼德拉19日签署了《促进民族团结与和解法》,并称这是一个“有着巨大意义的时刻”。
根据这项法律,南非将成立“信任与和解委员会”,下设三个职能机构,对在种族隔离时代各种侵犯人权的行为进行调查,并根据民族和解精神予以调解。
曼德拉在签署上述法律后强调,有关机构的成立不是在政治上进行针对任何政党和个人的秋后算帐,而是“通过委员会处理过去的事情,为真正的和解打下基础”,“只有弄清真相,我们才能治愈种族隔离时代留下的伤口”。


第6版(国际)
专栏:

  克里米亚新议长说
克归属乌克兰无需讨论
新华社基辅7月19日电(记者范伟国)克里米亚共和国新议长苏普鲁纽克19日在共和国首府辛菲罗波尔指出,克里米亚将生活在乌克兰的法律范围之内,有关克里米亚领土归属的话题应当终止。
据乌克兰电视台报道,苏普鲁纽克在克里米亚议会会议上发表讲话时说,关于克里米亚归属问题的争论是毫无意义的,而且不符合克里米亚居民的真正利益。目前应当采取实际措施,改善各族人民的生活条件和发展文化的条件,其他任何步骤都将导致民族冲突和局势不稳,并对经济造成不良影响。
苏普鲁纽克表示,克里米亚希望在改善经济状况、扩大自身权限等方面得到乌克兰政府的理解和支持。他强调,克里米亚将要做的一切不仅应符合共和国居民的利益,而且应当符合乌克兰人民的利益,同时不损害乌克兰同俄罗斯及克里米亚同俄罗斯的关系。
克里米亚历史上曾归属俄罗斯,1954年被划归乌克兰,现在是乌克兰唯一的自治共和国。本月初,分离倾向严重的克里米亚议会前领导人下台,苏普鲁纽克当选新议长。


第6版(国际)
专栏:

  联合国特使在阿进行新一轮调解
本报伊斯兰堡7月20日电联合国关于阿富汗问题特使梅斯蒂里19日从伊斯兰堡飞抵阿东部城市贾拉拉巴德开始新的和平使命。
这是他进行的第9轮调解,目的是在阿富汗建立一个中立的临时权力机构,以接管任期届满的阿总统拉巴尼的权力。
据报道,在阿逗留期间,他将同楠格哈尔省省长卡迪尔等游击队派别领导人会谈,然后前往喀布尔同拉巴尼总统和前国防部长马苏德会谈。
梅斯蒂里18日从沙特阿拉伯抵伊斯兰堡,同巴外长艾哈迈德·阿里举行会谈,阿里表示支持联合国的和平努力。


第6版(国际)
专栏:波黑局势

  塞军宣布泽帕穆族投降
卡拉季奇警告西方不要军事上支持穆族
本报贝尔格莱德7月20日电记者胡锡进报道:波黑塞族军方昨天晚上宣布,波黑东部“安全区”泽帕镇内穆族已同意投降。
塞族军方发表的公报称,泽帕镇内穆斯林人的代表在昨天傍晚同塞军总司令姆拉迪奇举行谈判,并接受了投降的条件。
塞族军方在公报中表示同意泽帕的30名受伤穆斯林军人撤至萨拉热窝,并提出用汽车将愿意离开泽帕的穆斯林居民送往其它地区。
本报贝尔格莱德7月19日电 波黑塞族领导人卡拉季奇昨天称,塞族将对任何向波黑东部“安全区”提供军事保护的外国军队和飞机发动攻击。他说,向穆斯林提供军事支援意味着挑起与塞族的战争。“我们将被迫进行自卫。”
卡拉季奇是就波黑事态的最新发展对塞族通讯社发表这番谈话的。由于波黑塞族最近占领斯雷布雷尼察并逼近泽帕,美国等西方大国正在酝酿对塞族进行空中打击和用武力夺回斯雷布雷尼察,并保卫戈拉日代。


第6版(国际)
专栏:

  美英法领导人电话协商
美政府阻止国会取消武器禁运
据新华社华盛顿7月19日电(记者周锡生)白宫发言人麦柯里19日在这里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透露,美国总统克林顿当天早些时候分别同法国总统希拉克和英国首相梅杰通了电话,以进一步协调美、英、法三国在波黑危机问题上的立场。
麦柯里对记者说,克林顿在同英、法两国领导人进行电话交谈后,已对制止波黑局势的进一步恶化“有了一些非常明确的想法”。
据此间新闻媒介援引不愿透露姓名的美国政府高级官员的话说,美、英、法三国已就采取军事行动保卫戈拉日代等联合国安全区的战略“下定政治决心”,但具体的军事行动方案将留待即将于21日在伦敦举行的波黑问题5国联络小组外交和国防部长会议来决定。
据新华社华盛顿7月19日电 (记者周锡生)美国国务卿克里斯托弗19日在这里对新闻界人士说,美国政府正在采取各种可能的措施,设法阻止美国国会通过要求政府单方面取消对波黑穆—克联邦政府武器禁运的提案。
克里斯托弗是在会见来访的英国外交大臣里夫金德前作上述表示的。他警告说,如果美国单方面取消联合国对波黑政府实施的武器禁运,其后果“不堪设想”。白宫官员透露说,克林顿总统19日打电话给美国参议院多数党领袖多尔,要求他至少将参议院表决取消武器禁运提案的时间推迟到下周。


第6版(国际)
专栏:

  波黑问题国际会议今在伦敦举行
本报伦敦7月20日电记者李文政报道:英国外交部发言人宣布,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北约秘书长克拉斯和英美法俄德等国代表将参加21日在伦敦举行的波黑问题国际会议。
英国外交部发言人说,会议的日程包括:波黑难民问题、波黑政治解决进程问题和军事方面的问题。
明天出席会议的还有西班牙、乌克兰、加拿大、丹麦和欧盟的代表。


第6版(国际)
专栏:

7月19日,美国国务卿克里斯托弗(右)与英国新任外交大臣马尔科姆·里夫金德在美国国务院就波黑局势等问题举行会谈。
新华社记者 宋晓刚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