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7月21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新事

  种粮大户喜收“卖青”款
5月下旬,青岛第五面粉厂将种粮大户刘亮“卖青”的12万元资金,一次性拨给了胶州市农业机械服务中心,替刘焜亮买上了急用的小麦联合收割机,解了他的570亩小麦收割之忧。
刘焜亮在胶州市李哥庄镇承包了570亩土地。当刘焜亮因资金困难,为购买小麦联合收割机而犯愁时,青岛第五面粉厂决定打破常规,先预付给刘焜亮12万元的“卖青”款,帮他买上联合收割机。刘焜亮570亩小麦收割后,除去完成国家粮食收购任务和留足种子、口粮外,按当地市场价格销售给青岛第五面粉厂小麦10万公斤。面粉厂的“卖青款”解了刘焜亮的收割之忧;刘焜亮的10万公斤小麦,帮了面粉厂原料的忙。(范忠亮)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民与市场

  草莓红透果农心
于重恩
东港市栽种草莓的历史已有80余年了。80年代末期,市委、市政府便把包括草莓在内的水果生产,列为十二大商品基地建设之一。市财政每年都拿出5万元以上用以扶持草莓生产。还成立了由10多名科技人员组成的草莓研究所,专门研究、推广草莓新技术、新品种。几年来共引进、试验国外先进品种100多个。其中在全市推广的全明星、玛利亚等6个品种成熟早、口味好、产量高,受到消费者欢迎。
经过10多年的努力,东港市草莓生产已改变传统的裸地生产方法,大面积推广了温室、春棚和地膜覆盖等栽培新技术,错开了产果时间,从2月到6月,鲜果不断地涌向各地的市场。
农民的产品能销出去,有效益,才能促进发展。为此,全市各乡镇普遍加强了草莓的销售工作。马家岗乡地产果公司,多次到沈阳、黑龙江等地联系,每年为农民销果300多吨。各村和联户也加强自我服务,销售产品。长山镇七股顶村草莓面积1000多亩,盛果期每天采收10多万公斤,村干部分片包干,指挥采收、包装和运销。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记者来信

  长海废弃贝壳愁处理
本报记者张书政
辽宁省长海县是我国重要的海洋渔场和海洋贝类养殖基地。
长海县一年四季不断地从海里捕捞出来大量贝类,提取贝肉供应市场后遗弃大量贝壳。据统计,这个我国唯一的海岛边境县,每年废弃各类贝壳4万吨左右。
如今,全县19个有人居住的岛屿内,已累计有几十万吨废弃贝壳。各岛山沟、田头、路旁、房前屋后等地随处可见。夏季来临,臭气熏天。
该县獐子岛是个仅有14.95平方公里的岛屿,一年竟有废弃贝壳万余吨。记者在獐子岛采访时,渔民们诉说:“海岛一寸土地一寸金,这些废弃贝壳堆在岛上侵占生产生活用地。而推到海里,又妨碍发展养殖业和海上运输业。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杂谈

  号准群众脉搏
孙信成
近日下乡调查,听到不少乡镇干部抱怨:现在有的地方布置工作,事先不征求基层干部的意见,不考虑群众的实际困难,只是一个劲地向下压。春季压指标,秋季压产量;年初压工作目标,年终压统计数字。上级压我们,我们只好压群众。结果,我们成了钻进风箱里的老鼠,两头受气。
我们调查中发现这么一个典型事例。某地为落实今年棉花种植计划,大小会议开了十来次,各种文件印了上千份,还层层签订责任状,光奖惩措施就有十几条,总之,该使的劲都使了,该想的辙都想了,可结果还是有不少农民打定主意,能不种棉花就不种棉花。
本来,大力发展棉花生产,对国家对农民都有好处,为什么农民不理解呢?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农民也有农民的苦处:一是有的地方未能把农资市场管好,假药泛滥。去年棉铃虫大暴发,群众从市场上买回来的农药,不但治不死虫子,反而将棉花叶子打枯了,将棉花桃子打掉了;二是有些领导只管生产,不问销售,有的干部甚至不负责任地说:“只要压他种下去,不怕他长出来不卖!”收花站压级、压价、压秤现象普遍,老百姓辛辛苦苦忙活了一年,到头来不仅卖不到好价钱,还受了一肚子窝囊气;三是有关政策不兑现,群众积极性被挫伤。前几年的棉花奖售化肥、柴油,去年的棉花加价款还有不少地方未给棉农兑现;四是有的乡镇地势低洼,自然条件根本不宜长棉花,今年也下达了种植计划,群众当然有意见。
因此,各地在下达指标,布置工作时,事先一定要做好深入实际的调查研究,要号准群众的脉搏,实实在在地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而不能简单地采取向下压的办法。一味地压,不仅压不出预期的效果来,反而会压得干群矛盾尖锐,压出纰漏、压出水分来。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

河北省巨鹿县孔家寨村的枸杞生产成了这里的特色经济项目。该村从六十年代开始种植枸杞,至今他们的产品除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外,还打进了国际市场。图为孔家寨的姑娘在采摘熟果。 赵山涛摄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

湖南岳阳巴陵大桥集贸市场平均每年商品成交额达3亿多元,上缴税费800多万元,连续7年被评为“全国文明集市”,被李鹏总理称赞为“岳阳王府井”。图为岳阳市工商局市场管理分局局长杨炳煜(左二)和副局长余爱东(左一)检查市场经营情况。
龚忠于 甘晓明摄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乡情实话

  有关部门提出三年消灭棉铃虫,今年是最后一年。成绩不少,问题也有。这篇报道很值得负责此项工作的同志一读。
棉铃虫牵肠挂肚
  何时不再为你忧
金少庚吴承珍
特效药满眼,棉铃虫遍地
时下在豫南棉区,打开当地报纸或电视机,扑入眼帘最多的广告就是一条条的农药广告。但稍加留心就会发现,今年的农药广告有一个最突出的特点:都说自己是防治棉铃虫的特效药,是“抗性棉铃虫的克星,”“某某单位验收的防治棉铃虫的首选药物”。可实际效果怎样呢?被棉铃虫弄得焦头烂额的棉农们,受某些广告诱惑,不惜高价买来一瓶瓶“特效药”,一遍遍喷向棉田,却又一次次失望地看到:棉铃虫依然遍地,棉苗、棉蕾和棉铃依然在遭受棉铃虫的袭击而干枯、脱落、死亡。棉铃虫在快速长大,几天之内就由一只能危害小棉蕾的麦芽样小虫子,长成了能危害大蕾甚至桃子的大虫子。
“特效药”频频失灵,棉农无不叫苦连天
农药治虫效果不佳,使曾因其剧毒危害太大而被人冷落了数年的“3911”“1605”农药又热销起来。结果,由于农药毒性太高,几乎每天都可听说本村或邻村的某某人中毒送进医院了,每年的6—8月份往医院走走看看,在医院躺着的许多是中毒的农民。奇怪的是,人能中毒,农药治虫效果仍不理想。对此,棉农们颇感困惑:喷雾器漏几滴农药撒在身上,恁大个人都会中毒,小小虫子咋就治不住哩?
据笔者调查,药不治虫大概有以下几方面原因:1.假农药坑农。面对农药极为俏销的形势,一些不法分子看中了这个“发财门道”,黑了心制造假农药坑骗农民。河南省社旗县某乡政府棉办室农药门市部主任告诉笔者:“假农药太多,我们进货时也防不胜防,无奈只有劝棉农买最新牌子的农药。因为一个新牌子刚出来,制假药者还来不及制造;2.棉铃虫产生抗药性。这是众所周知的一个原因。频繁大剂量使用农药,使得害虫一代比一代抗药性强。相应地治虫农药药性减弱。3.多数农药混合不当,减低了药效。时下农民喷施农药,很少只用一种药。下地都是拎了三、五个药瓶混合使用。他们认为背着几十斤重的药桶,顶着酷热,冒着中毒的风险,喷一次农药不容易,所以总想多喷几种药,把害虫一次治尽。岂不知有的农药呈碱性,有的农药呈酸性,酸碱相混,发生中和反应,会降低甚至失去药效。4.药液没有喷到害虫身上。现在农药大都靠触杀或胃毒,药液喷不到害虫身上,也不易喷至其咬食的蕾内或铃虫部位,因此不易将其毒杀。5.喷打农药时机掌握不当。大多数棉农并不清楚各代棉铃虫的繁育、生长时期,有的是看见虫多就喷,虫少就停,也有的见别人喷了自己也喷,治什么虫都不清楚。盲目喷施,错过了最佳灭虫时机,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棉农无奈抛武器,徒手下田捉虫子
农药不能杀虫,却对人畜危害很大,面对这种形势,不少棉农无奈之中,抛掉农药,下田捉虫。棉铃虫虽藏身蕾内,但正常的棉蕾萼片拢聚,颜色青绿,而被棉铃虫钻咬过的花蕾却萼片向四外张开,露出的未开花瓣上有棉铃虫钻咬的孔眼,且颜色枯黄,一触即落。发现一棵棉花上有虫咬的棉蕾,就耐着性子在这一棵或附近棉株上寻找,总能找到这万恶的虫子。经过实践,逮虫子被广大棉农视为最安全最有效的治虫方法。捉到虫子,一掐两截,绝无生还之理。不少地方政府动员鼓励农民捉虫。每一斤虫子奖一元不等。农民在棉铃虫兴盛时期形成逮捉棉铃虫的高潮,每天清晨或傍晚在棉铃虫活动频繁时,遍野的棉田里都是拨拉着棉叶逮虫子的农民。去年,唐河县桐河乡一中集体组织学生下乡帮农民逮棉铃虫,三天捉虫200公斤。
   牵肠挂肚棉铃虫,啥时不再为你忧
据报载:今年棉铃虫仍来势凶猛,5月中旬,棉苗刚移栽上,一代棉铃虫蛾就飞天盖地的扑来,农民们采用了喷打农药一挂高压汞灯诱蛾、用性诱剂杀蛾等办法全力扑杀,效果较好。可面对棉铃虫一年比一年兴盛,危害一天比一天严重的形势,我们该怎么办?国家提出:我国要三年内消灭棉铃虫。今年是最后一年,可是虽然基层干群做了很大努力,仍不见效。到底怎么办?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防治荒漠化:我们共同的责任

  走出楼兰阴影
钱水法
沿新疆库尔勒市东进,218国道一头扎向库(库尔勒)若(若羌)400公里绿色长廊,在昔日丝绸之路架起新疆通向内地的第二座大陆桥。
世界最长内陆河塔里木河,沿国道南侧筑起绵绵400公里防线,抵御塔克拉玛干沙漠北侵。传说中凤凰栖息之地孔雀河,在国道北侧竖起屏障,阻遏库鲁克库姆沙漠南下。两河夹一川,哺乳了全球最大面积的原始胡杨林,孕育出这条广袤的绿色长廊。这里曾是马鹿、黄羊、野猪的乐园,商旅通向波斯的重要驿道。楼兰古国的废墟、依循古城的残垣、汉人城斑驳的城墙和无人村旁的伊斯兰古墓葬,由东向西勾勒出古丝绸之路中路昔日的繁华。
母亲河的恩赐,终没有逃脱人类第一杀手沙漠的厄运。千百年来,塔克拉玛干和库鲁克库姆两大沙漠的蚕蚀,造成了绿洲的凄凉。今天,绿色走廊上,干旱和风沙的淫威凶恶地撕咬着绿洲,生命的绿色正被惊世骇人的流沙吞噬,“楼兰”的阴霾仍在威逼着绿洲。
60年代初至70年代末,塔里木河和孔雀河在铁干里克以下相继断流,绿洲失去滋润,任凭干旱风沙肆虐。库鲁克库姆遮天蔽日的风沙,正掠过胡杨、红柳的警戒线,以年均3米的速度由北向南、步步向走廊压过来。塔克拉玛干的沙丘,已爬上塔里木河南岸,向绿洲步步紧逼。俯瞰长廊,最危急处只剩下不足2公里,绿线就要被突破。两大沙漠联手在即!
1994年5月中旬,黑暴席卷400公里长廊,流沙仅用15分钟,就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二师36团场尽头的一条宽10米、深0.6米的水渠淤成平地;34、35团场5万余亩刚出土的棉苗,顷刻间被淤埋在沙下,直接经济损失达2500余万元;呼啸而过的狂风,令人胆颤心惊。
沙漠无情地吞噬了楼兰古国,古老的遗迹早已向人类发出警告。生活在走廊里的10万各族人民,从来没有停止过抗争。
50年代中期,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二师,在走廊东西两头相继建成6个大中型国营农场,开始了挽救走廊的尝试。40年的开发,这里拥有1.5万公顷良田和万余公顷人造林地、草场,5万余亩胡杨获得再生。如今垦区绿树成荫,楼房耸立,成为新疆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两代人的努力,绿洲不断扩大,展现出人进沙退,林茂粮丰的兴旺景象。
33团场是开发、治理绿洲成功的典范。80年代初,他们本着兴团先兴林原则,着手农业生态环境开发。每年拿出20万元固定资金,做为科研经费,组织10余名科技人员开展绿化、治沙和节水农业科技攻关。建成防风固沙林、农田防护林1.23万亩,果园6200亩,人均占有人造林1.9亩,并有效保护境内次生胡杨林2.32万亩,全团林木覆盖率达22.6%;同时,消灭境内沙丘200余座,治理顽固性流沙千余公顷,改建良田5.5万余亩。近10年,农场向沙漠推进800余米。
农场还通过调整作物结构,推广地膜种植和渠道防渗等技术,农田亩用水量从1500余立方米降到780立方米。农林牧良性生态环境基本形成。1992年,团场被林业部定为“沙化、盐渍化土地综合治理试验示范区”。
“只有开发绿洲,才能保护绿洲”,这是40年治理得出的结论。农二师为营救走廊提供了有益经验,绿洲走出楼兰阴影得到验证。
然而,缺水严重制约着营救工作。近年,塔里木河水骤然减少,1991年下游进水量为2.7亿立方米,1992年仅为2.2亿立方米,1993年开春至汛期尚不足1亿立方米,9月下旬河水又突然断流。1994年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政府及农二师不得不从博斯腾湖紧急调水1.4亿立方米,以解决下游农场生产、生活用水。塔里木河已无力向走廊下游放水养林。
上游无节制用水,中游河道淤塞、河水漫游,沿途随意扒口堵坝,形成大小沼泽和密如蛛网的河道,致使25亿立方米的水在中游就损失殆尽。如全面实施节水农业战略,推行计划用水,综合治理河道,杜绝堵坝扒口,塔里木河至少有25—30亿立方米水量潜力可挖。再加上博斯腾湖北水南调,让孔雀河活起来,就足以维持走廊生存。这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利在当代,功在千秋。
可喜的是,现在关注这条绿色走廊的有识之士越来越多。以梁匡一为首的16位政协委员,从1985年起,就在历届政协会上呼吁:救救塔里木河,救救绿色走廊。1992年塔里木河管理局在库尔勒市正式挂牌,去年自治区人大又为综合治理塔里木河立法,拯救绿色走廊已为时不远。(附图片)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地方经济

  石头生金
路振湖杜金海赵孟魁
河北省沙河市北掌村地处市中西部的丘陵区,村西部有座100多米高的小山包,叫禾山。在党的富民政策的春风催动下,这座记载过北掌贫穷落后历史的亘古穷山焕发出勃勃生机,成了北掌村富有的象征。
    围绕石头作文章
过去,北掌流传着这样一句民谣:“宁把闺女沤成粪,不嫁北掌三冯村。”1983年,刘富卯当上村党支部书记后,望着破烂的校舍和一下雨就无法行走的街道,百感交集,他在支委会上立下“军令状”:苦干10年,甩掉穷帽子。
禾山其实是一座富山,它不仅蕴藏着丰富的石料、石灰石,而且有丰富的煤和铁矿石。北掌村坚持“以农保工、工农并举、以工养农”的发展方针,首先把农业收入攒下的部分资金拿出来,办一些投资少的企业摊点,如石料厂、灰窑等。
开始办企业时,资金非常困难,村里一穷二白,只能靠多渠道来筹资。刘富卯首先把家里准备盖房的5000元拿了出来。本村一名退伍军人听说支书把盖房的钱都拿了出来,就捧着一个小木匣来到刘富卯家,打开小木匣,里边装满了零钱,数了半天共362元8角5分,他说:“这是我多年的积蓄,拿出来支持村里办企业吧。”就这样,乡亲们一分一角筹集了5万多元。刘富卯又千方百计从银行贷出10万元,建起两个石料厂和5个灰厂。北掌村的经济就这样走上了兴旺发达之路。
   联办承包谱新篇
为了尽快把村民引向富路,党支部一班人认真分析了村里的形势,个体上项目,除资金不足外,还有占地、用电、办证等方面的困难;集体上项目,资金不足,技术和管理人员缺乏,如果个体和集体联办,就可以弥补相互间的不足。
联办,就是个体、集体共同投资,共同筹建。承包,就是等项目上马后,由个体承包经营,按期向集体交承包费。收买,就是承包期满后,集体出钱将企业收买归公,个体利用承包期间赚的钱另上新项目,使个体和集体经济得到同步发展。村民李修俭1990年投资16万元与村集体联办了一个石料厂,1994年村里按合同规定将石料厂买下来集体经营,李修俭靠办厂赚的钱又异地办起了新厂。到目前,全村用同样的方式收归集体的企业已有10多家,其中包括煤矿、石料厂、灰窑等。
    石头开花展富路
禾山变了。企业摊点星罗棋布,呈现出一派沸腾的景象。目前,北掌村企业摊点已发展到217家,既有运输车队,又有果园、养鸡场。
北掌村变了。村民的钱袋子眼瞅着鼓了起来。到1994年底,全村工农业总产值达到5168万元,人均收入1720元,全市290个村综合实力大排队,北掌这个拥有4306口人的大村,终于跃入前20强行列。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改革发展动态

  庆安县创建养殖联户体
本报讯 在庆安县农村近几年出现了养殖联户体,联户体以养殖大户为龙头,把经营同一项目的农户组合在一起,依靠能人搞好帮带,联手共营。全县参加联户体的9万多农户绝大多数成为畜牧型小康户。新胜乡新林村农民马玉福从山东引进40只小尾寒羊效益很好。乡里很快筹措一笔资金,以马玉福为龙头建起小尾寒羊联户体。经过两年扩展,全乡养殖小尾寒羊的农户达到126户,成为全县的养殖基地。
(廉继颇段金林)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改革发展动态

  房县涌现农家科研所
本报讯 鄂西北房县近年来涌现出一批农家科研所。房县军店镇农民甘明厚投资10万多元办起了全县首家家庭科研所,已研制出11个食用菌新品种,远销10多个县市。目前该县已发展到80多家农家科研所,研究出近百项成果。这些家庭研究所在当地生产中起到龙头作用,在他们的带领下,全县已发展科技示范户5000多户。
(邓洪涛孙文均)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改革发展动态

  方城经纪人联合体活跃
本报讯生产经营者只要与货源经纪人商定购销意向或签订购销合同,就有专车包购包销。这种融信息、购销、运输于一体的经纪人联合体目前在河南省方城县已出现近千家。联合体依附购销大户,联结5至7个经纪人,结合自愿、分工明确、利益共沾、风险共担。
(武建华)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改革发展动态

  仰韶单元式综合立体开发土地
本报讯河南省渑池县仰韶乡组织引导农户在责任田里创建致富庄园,对土地实行单元式综合立体开发,使土地的综合经济效益提高了1倍左右。这个乡从1994年开始用“资金定额补贴、技术优先服务”等优惠政策,组织引导农户创建致富庄园。其标准为:打一眼水井,盖两间工房,栽植2亩以上果树,种2亩高效农田,养猪10头以上或养鸡200只以上、养兔50只以上。
(杨建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