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7月15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

  东海亮起禁渔红灯
本报记者范伟国
警报:东海渔区的大小黄鱼、墨鱼、带鱼四大经济鱼类,由于酷渔滥捕,前3种已受毁灭性摧残,带鱼越捕越小,如不休渔也将走上绝路。
对策:我国今年首次实行伏季全面休渔。7月1日到8月31日,禁止拖网渔船和帆张网渔船进入黄海北纬35度以南至东海北纬27度以北的海域生产;9月1日至10月31日,拖网渔船可在禁渔区线向东平推30海里后的以东洋面作业,但仍实行幼鱼比例检查。
    这里的港湾静悄悄
6月30日下午,记者来到这次休渔的重点地区、全国最大渔场——舟山群岛舟山市。正在检查休渔工作的东海区渔政局局长郁明说,今年的伏季休渔一定能搞好,主要是上上下下思想比较统一,措施比较得力。据当天消息,舟山全市在被禁之列的1300余艘渔船已有90%回港;渔政、工商等部门还对各水产冷库的现存鱼货作了清查,禁止冷库收购违规捕捞的鱼货。
7月1日早上,舟山、宁波等地集中在沈家门渔港的7艘“中国渔政”轮,集中出海执行禁渔任务。记者在渔港上亲眼看到,岱山、普陀等地的好几十艘机动拖网船停靠着,一大堆一大堆的拖网挨次放在码头上。港湾外还陆续有渔船进来,一问是去上海卖了鱼货后才归航。少了马达的轰鸣,港口比往日宁静了许多。
从沈家门到定海(舟山市所在地)一路20余公里,沿途看去,好几座拥挤的渔船加油码头变得空空荡荡。在舟山远洋渔业集团公司的第一冷冻厂,给渔船加冰的支架冷冷清清地悬在半空,在去年的这时候,冰块是最畅销的产品。这个集团公司在国内捕捞的20艘拖网船都已如期归来,码头上渔工们正忙着卸鱼晒网,10余条钢质渔船静静地泊在岸边,其余的或进船厂保养或在改换渔具。
记者又来到舟山本岛的北端——小沙乡毛峙村。这是一个纯渔业村,有2700多人,今年渔船搞了股份合作制,渔业收入与个人的关系更为密切了,但23艘拖网和帆张网船都按期进港,并封网入库。
    东海渔区早有红灯警示
东海渔业资源急剧衰退,早就引起了渔业部门的重视。从1980年开始,东海渔区就有休渔规定出台。
受眼前利益和地方利益驱动,早几年禁渔没禁住,渔业捕捞队伍反而越来 越庞大。单是浙江一省,就有25万渔民和3.5万条机帆船。
禁渔规定留了“口子”,也是禁渔无效的重要原因。集体、个体禁,国营不禁;近海线内禁,远海线外不禁;小船禁,大船不禁。渔民心理不平衡,管你禁不禁,照样出海捕。
这样几年下来,现在的东海渔场上,大小黄鱼难见影踪,墨鱼形不成汛期。一网拉起,带鱼比裤带都不如,长不到一尺,宽不足一寸,上百条才够一公斤的分量。
越来越严酷的现实,使世世代代以海为生的渔民清醒了。这样下去不但子孙饭要被吃光,恐怕自己这一代都难保了。他们看到,舟山还是海兴则兴,海衰则衰的经济格局。因为少地少水少电,离了大海,既无法种田,也无法大规模地发展乡镇企业。他们也看到,渔业资源保护好了,得益最大的也是渔区本地。于是近年来,禁渔成了渔区干部、群众迫切的呼声。据介绍,这次全面禁渔政策的出台,也有舟山的一份贡献。去年市领导上北京开“人大”,就联名提交了要求全面禁渔的提案,得到了高层领导的重视。
今年初,国家农业部总结了前几年禁渔的经验教训,征求了沿海有关省市的意见之后,终于下决心,在伏季全面休渔。其主要的特色是:“一刀切”,所有拖网和帆张网船同休,禁渔线内线外同休,大小吨位船只同休,并辅以严格的检查措施。
    大局为重 令行禁止
休渔的必要自不待言,“夏保、秋养、冬捕”是渔民长期实践的经验总结。7、8月份正是带鱼和其他经济鱼类幼鱼旺发和生长的最重要时机。据测算,7、8两个月休渔,约减少带鱼产量10万吨左右。到冬讯,不但这些产量能补回,还能再增数万吨。伏休后,带鱼质量好,产值高,可增收3亿元人民币左右,增加第二年的10%资源量。如这样坚持6、7年,带鱼的资源基础可望恢复。
记者在实地看到,舟山市这次对禁渔是横下一条心了。从市里到各县(区)、乡(镇)都成立了休渔管理领导小组,由当地的党政负责人和水产、渔政、工商、公安、边防等部门的人员组成。水产、渔政部门还抽调了百余名干部下重点渔村蹲点宣传、检查,派船到长江口和有关港口设卡检查,对违章船只予以重罚。
国营、集体渔业单位和渔民纷纷以大局为重,做到令行禁止。据舟山远洋集团公司测算,他们的10对拖网船在禁渔的两个月中,将损失300万元人民币。这次蒙受的损失,将由拖虾等作业来弥补。普陀区虾峙海洋渔业公司今年实行的是集体租赁经营办法,期限是8月底。对以生产冻带鱼为主的这家公司和个人来说,损失较重。但他们克服困难,提前转产。
记者和毛峙村四位临时请来的船老大们座谈,问及对这次禁渔的看法,都异口同声地表示赞同。他们说,也都晓得伏季捕带鱼是吃子孙饭,但前几年单禁我们渔民这一头,心理就不平衡。这次就好在“一刀切”,监督方便,大家也服气。
问了水产、渔政部门的同志,问了一些国营、集体渔业单位的同志,大家的担心是同样的:头一段时间,各方重视,力量集中,有的人想违规也不敢。就怕时间一长,一些渔民转产效果不理想,在家待久了没钱用,就可能偷偷使用拖网去捕幼带鱼。
记者了解到,舟山有个区新建的380多艘钢轮大部分在5、6月份下水,总投入近3亿元人民币。这批船刚出厂就“休息”,对于已半年没有生产且负债投入的渔民来说,确有很大压力。因而,帮助渔民阶段性转产和寻找生计当是禁渔的一项辅助性工作,不可忽视。
万事开头难,今年全面禁渔已开了一个好头。关键还在于下决心坚持到底。而能否禁住,要看对害群之马敢不敢重罚。古人有言:一路哭何如一家哭。只有对违规的第一艘、第二艘船狠狠罚了,才会有全面禁渔的胜利,也才会有带鱼资源的重新兴旺。
据悉,今年舟山的监察部门也介入了这项工作,他们的任务就是看渔政部门执法严不严。这令记者宽慰不少,愿两个月后能听到禁渔成功的喜讯。
(附图片)
压题照片:渔船停泊在沈家门渔港,执行伏季休渔规定。
上图:渔工们正在将拖网装运入库。
范伟国摄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公仆谈心录

  增粮、增效、富民三项并举
——山东省平度市市委书记于冲访谈录
本报记者宋学春
于冲,刚进入不惑之年。大专文化程度。当过兵,做过小学教师,干过共青团工作,先后任青岛市四方区区长、区委书记,青岛市委常委、平度市委书记。记者同他聊起农业大县如何富民时,他谈了自己的看法和思路。
作为农业大县(市),如何使农民既种粮又挣钱,是我们领导班子经常考虑的问题。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这是古今中外治国安邦、足食强兵之道。在改革开放、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必须放眼大局,以保持粮食总产的稳定增长为第一要旨,但又得使农民尽快富裕起来。基于这种认识,我们的思路是“增粮、增效、富民”三项并举,积极做活这篇文章。
增粮是增效、富民的基础,应该把增粮放在首位。主要是靠稳定面积、提高单产、确保总产稳定增长。我们建立了粮田保护区,制定了保护粮田的一系列措施,层层签订保护责任状,建立监督检查制度,实行法制化管理,使粮田面积稳定在130万亩以上,同时又加大科技推广力度,提高科技含量,在主攻单产上下功夫。我们着重推广高产模式化栽培、立体种植、节水灌溉等10多项新技术,不断提高粮食单产,平度市粮、棉、油、肉总产连续6年进入全国百强,农村综合经济实力连续2年跻身全国百强。我们还将采取国家、集体、农户多渠道筹集资金的办法,确保每年对农业增加投入。
增粮是基础,但不解决增效和富民的问题,也就失去了增粮的根本动力。实践告诉我们,不论是抓“米袋子”,还是“菜篮子”,都要把增加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我们在增粮的前提下,加大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建设“千元田”,培植“万元园”,向“两高一优”农业要效益。目前全市已经有100多万亩田纯收入超千元,收入超5000元以上的高值田达到20多万亩,出现了一批纯收入超万元的高值田,实现了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的“双扩双增”,农民从土地里抱出了“金娃娃”。同时,我们依托农业优势,大力发展畜牧业和加工业,去年全市畜牧业产值达到8亿元,占农业产值的32.1%,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1021处,形成畜、果、棉花、粮食四大农产品加工体系,并打响了平度大泽山葡萄等农产品的名牌,实现了增效的目的。
今年初,我们提出了“农业固本、工业兴市、三产富民、外向带动”的工作思路,力争把平度建设成为社会稳定、农民富裕的农业强市、经济强市。
(附图片)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公仆谈心录

  廉政才能勤政
——吉林省松源市市委书记施殿金一席谈
汪波刘向华
施殿金今年50岁。1968年毕业于吉林农业大学农学系。先后任东风县、东辽县县委副书记。1988年任白城地委副书记,1991年任前扶经济开发管理区党工委常务副书记,1992年任松源市委书记。
万事开头难。这“难”字如镜子,能够折射出领导干部公仆形象的歪与正。
1992年7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成立了松源市。全市辖三县(前郭、长岭、乾安)一区(扶余区),总人口252万。作为新建市的第一代创业组织者,我们来自四面八方。所以必须搞好团结,给人民树立好的形象,否则就会四分五裂,失去人民的信任。一张白纸可画最新最美的图画。为了画好新的形象,我们要求领导者要“四管住”:管住自己,管住自己身边的工作人员,管住家属子女,管住自己分管的战线。只有廉政才能勤政,才能号令三军,使之产生凝聚力和号召力。
机关盖的第一栋楼是普通干部住的楼,买的第一辆车是大客车。那时松源人有一句话:“所有单位都租房,多数单位有食堂,白天是办公桌,晚上就是床。”所以,越是在困难的时候,领导干部越要享受在后。作为“班长”,我深感自己的责任重大,一言一行都会在干部和群众中产生影响。有一段时间我病了,可我不让自己倒下,坚持工作,就这样喝了3个多月的小米粥。如今,松源市的高楼大厦起来了不少。可我仍住在旧房中。这些虽然都是小事,可产生的作用和影响却不小。用车上各级领导没有攀比的,分房时没有出现争吵或告状的。当资金出现困难了,一般人员的出差费报不了,领导干部的出差费也照样不能先报。去年救灾急需资金,我号召地级干部带头捐款,我当即拿出了500元,结果市直机关共捐出100万元,解了燃眉之急。
处处为群众着想,这是领导干部时刻不能忘的。建市之初,我们最先解决了市民关心的被称为“贫民窟”的八大涝区,挖储水池建泵站,使近3万户居民的生活得到了彻底改善。全市相继扩建了横跨松花江的老江桥,新建了火车站等10项关系到市民切身利益的重点工程,让市民看到感受到了松源的生机和美好的未来。去年,全市因扩建道路,需动迁1800多户居民。市民们表现出了识大体顾大局的精神,所有动迁户,从动员到搬迁仅用了10天,而且全部是协议动迁,没有一户向政府提出过分要求。
领导干部为群众办了实事,也就在群众中有了威信,也同时就有了权威,就能更好地带领群众建设好家园。
(附图片)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都市一瞥

  “京音”曲成有传人
刘金龙
6月28日下午,北京智化寺一扫往日的沉寂,首期“京音乐”学习班毕业典礼在这里举行。一曲悠扬婉转的《垂丝调》回响在深深庭院,将人们带入物我两忘的境界。刹时,照像机、摄像机一齐对准一字排开的演奏者……
令人惊奇的是,9位演奏者年龄相差悬殊,3位老者70多岁,6位年轻人却只有20岁左右。中国佛教协会的凌海成介绍说,智化寺京音乐是我国四大古乐中保存最完整、资料最丰富、唯一经世代相传至今的古代音乐瑰宝。十年动乱,曾面临失传的危险。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三年前智化寺从河北省固安县屈家营招收了林中成、胡庆学等6名农家青年为学员。如今,他们已学成毕业,并与师傅同台献艺,正式成为智化寺京音乐的第27代传人。
72岁的本兴老师傅是京音乐第26代传人。他说,已有540多年历史的京音乐以吹管乐为主,以打击乐为辅,熔宫廷、民间和佛教音乐于一炉。可是它呵口太多,难学易忘且少人知,因此不能按谱演奏,必须先将音调背下来,然后才能练习。首批招收的年轻人不怕生活清苦单调,勤学苦练,三年下来,已能熟练演奏《小花缘》、《梅花吟》等十几首曲子,实在不易。
新传人则对师傅的授业充满感激之情。他们说,师傅们年岁高了,每天四个小时的言传身教,一年四季不间断,很是辛苦。25岁的林中成说,京音乐博大精深,我们刚学到一点皮毛。只有继续勤学苦练,才能不辜负师傅和领导的厚望,将古乐继承下来。
来自新传人家乡的林中树老人今天格外高兴,这位屈家营音乐研究会的老会长介绍说,这6位年轻人原是我们研究会的学员,具有一定演奏基础。现在他们机缘凑巧,学到了京音乐,成为古乐的传人。北京文博交流馆馆长张新声说,我们准备以新传人为骨干,争取成立“智化寺京音乐团”,逐渐解决新传人文化学习等问题。同时,智化寺还将继续招收新学员,定期举办演奏会,以发扬光大京音乐。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乡间速写

  “秀才山庄”女功臣
本报记者陈国琦
河北省井陉县太行山深处,有一个“秀才山庄”。谈到郭家口村这个美称的来历,乡亲们都交口称赞带头培养人才的普通农家妇女郭瑞巧。
郭瑞巧身居崇山峻岭,小时候只念过3年小学,算个半文盲。但她有一颗明亮的心——知识是最大的财富,文化是致富的法宝,一定要把孩子培养成国家有用的人才。因此,她克服丈夫工资微薄造成的生活困难,一心一意教育3个孩子成材。为此,她动了不少脑筋,付出了很多艰辛。
山村没有学前教育,大儿子高海生两岁时,郭瑞巧就用自己那点有限的知识对他进行启蒙教育,教他数数,辨认物体。到三四岁时,教他算简单的算术,背儿歌,锻炼他的理解力和记忆力。孩子再大一点,就让他看小人书和看图说话等儿童书籍,培养他认字、说话和认识事物的能力。
孩子上小学了,郭瑞巧并没有放松教育。她教导孩子,山里娃能上学不容易,一定要努力学习,将来多为国家、为人民出力办事。要尊敬老师,团结同学,虚心刻苦。她还经常检查孩子的成绩和作业,帮助孩子复习当天学习的内容,一步一个脚印地夯实课本基础知识。功夫不负苦心人。在郭瑞巧和老师们的精心培育下,高海生奋发努力,天天向上。1977年,年仅16岁的高海生考入承德医学院,成为郭家口村有史以来的第一位大学生。后来,高海生又完成了研究生学业的进修。
当人们啧啧称赞郭瑞巧教子有方时,她并没有陶醉,又把满腔热血倾注在两个女儿的学业上。她用教育高海生的方法,循循善诱地培育她们。两个女儿也很争气——1982年,大女儿高海平16岁时,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商学院,后来也成为研究生。二女儿高江平也不示弱,考入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郭瑞巧教子成材的事迹使山里人懂得,山里的孩子并不笨,只要教育有方,深山也能飞出金凤凰。于是,一个以郭瑞巧为榜样,支持孩子上学,培养孩子成材的新风尚在郭家口村悄然形成。短短十来年,在郭瑞巧一家带动下,这个仅有百十来户的小山村便涌现出20多名大中专毕业生,被当地人称为“秀才山庄”。人们羡慕“秀才山庄”,赞誉“秀才山庄”,更称赞山庄功臣郭瑞巧。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新风物志

  信宜——山地鸡的王国
本报记者梁兆明
粤西云开大山,横亘在信宜县。海拔1704米的主峰大田顶,古木参天,群峰连绵。山腰坡地茫茫果林,漫山遍野山地鸡,构成这大山特有的奇妙景色。
所谓山地鸡,其实是“三黄鸡”,毛黄、嘴黄、脚黄,因为放养在山腰坡地林下,所以当地人称为山地鸡。几年间在粤西边陲的大山区营造出一个鸡的王国,说起来有一段传奇的故事。
方圆3000公里的信宜,是典型的“八山一水两分田”的山区县。由于地少人多,平日全县有10多万富余劳动力,农闲时多达30万人,1/3的富余劳动力离乡背井出外打工。其中有一位名叫陈进忠的农民,流落到深圳市宝安区给人养鸡,掌握了一套技术后,被一个养鸡场以月薪3000元聘为总技术员。过了一段日子,他留意到圈养的“饲料鸡”,肉质肉味与营养价值,都远远比不上在野外放养的鸡。
陈进忠想到了开门见山的家乡。他想:利用山地放养,不是一条很好的致富门路吗?1990年,他获悉家乡山地可以承包,就辞去了高薪聘请,回乡承包了2亩荒山,种了300株果树,又在果林下搭起9个简易鸡栏放养近万只“三黄鸡”。
果林供鸡群荫凉,林下虫蚁杂草成了鸡群的主食,起到除虫、除草和松土的作用,鸡粪又肥了果树,形成了生态的良性循环。次年果丰鸡肥,总收入16万元,纯收入7万多元,比他在外接受高薪聘请的年收入高出一倍多。
有人靠山地养鸡发了大财的消息不胫而走,全县很快掀起了养山地鸡的热潮。再说陈进忠,去年养鸡达到1.8万只,纯收入12.6万元。但他已不是一枝独秀了,后来居上者比比皆是。农民韦其艺,去年养鸡2万多只,纯收入15万多元。北界镇良垌管理区党支书何凤新有两个儿子在深圳务工,听说家乡人靠山地养鸡纷纷走上致富路,毫不犹豫地辞了工,带着妻子回乡养鸡。当记者问及他们养鸡的收入时,这两对夫妇可开心了,说:“相当于外出务工的5倍。”
昔日信宜山民贫困怨山,现在脱贫致富依靠山了。县委书记黄福春望着漫山遍野的鸡群说,全县适宜放养群鸡的山林有40多万亩,鸡群在林下啄食已解决大部分饲料,又利用山地种植了10万亩木茨、玉米等杂粮作为鸡的辅助食粮。由于养山地鸡不用投入大量资金,而且周期短见效快,从鸡苗开始到上市只需40天时间,所以一有典型引路,很快就牵动千家万户。目前全县已涌现260多个养山地鸡的专业村,逾3万家专业户,境内104万人口,平均每人养鸡50只以上,成为广东全省养鸡最多的县份。
记者在信宜山区所见,凡是交通比较方便的镇都有鸡的批发市场,满载“三黄鸡”的大汽车往来奔驰。信宜山地鸡大批大批地飞出山区,换来大把大把的钞票,装进山民腰包。
“山地金鸡一群群,肥了集体富了民”。县长陈自昌道出了流行民间的顺口溜。他说,去年全县山地鸡饲养量近6000万只,总收入13亿元,获纯利达3.5亿元,仅此一项农民人均纯收入就达370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