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7月14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日前,武汉市杨园地区十一所中小学的几十名代表,将该地区8400余名同学捐献的3000元人民币、4000余册图书送到革命老区——红安县的华家河镇中心小学。老区的孩子和城里来的同学拉起了手。
胡伟鸣摄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稳住一头”强本固基“放开一片”全盘皆活
南京大学勇接重大科研课题
本报讯近年来,南京大学面向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调整科研布局,在基础研究与高新技术研究中抓拳头项目,承接大课题,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成果:
——10年来,学校先后承担了国家攻关任务200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委博士点基金资助项目近千项,“863”项目60项,其中从1985年至1994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总数历年均名列全国高校前三强。
——在被国际上公认的最能反映基础研究水平的《科学引文索引》(SCI)所收录的论文中,南京大学一直名列前茅,并在最近两年连续两次遥居全国高校榜首。
南大为何能孕育如此众多的智慧英华?这要归因于该校始终注意把握好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之间的辩证关系,重点扶持大课题,形成“大模样”。早在1980年,学校就强调要集中优势,“稳住一头”,在国家基础研究中勇挑重担;同时要通过“放开一片”,实现高科技、应用研究与国民经济建设的接轨。学校现有的18个重点学科建设和10个国家重点(专业)实验室已经建设成为高水平基础研究的重要基地,许多成果已达到国际前沿水平。如物理系半导体超晶格研究组创新研制的一种新的原子层外延生长系统和用此系统生长的锗硅材料,几乎和国际同行同时起跑、同时冲刺。
南大还倡导和支持跨校、跨地区、跨部门的联合,承接大课题。学校集中凝聚态物理、合成化学、材料科学3个领域的优势力量,包括4个国家重点学科、3个省重点学科、7个博士点和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冯端、闵乃本等5位中科院院士为学术带头人,组建微结构科学技术学科群,为当代微电子产业和光电子产业提供新材料、新器件。1994年6月,这一学科群联合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复旦大学、中国科大等11个单位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力量,目前已在十几个课题的研究中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
南京大学注意向高科技及应用方面的延伸,积极承担国家科技攻关项目。目前学校每年通过鉴定的应用研究成果已达到50—60项,获准通过的专利共计102项,许多成果已取得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王国生)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皓首忆抗战冰心寄当前
“院士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座谈会召开
本报北京七月十三日讯记者温红彦、杨良化报道:曾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做出巨大贡献的老一辈中国科学院院士,今天在北京举行“院士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座谈会。追忆半个多世纪前同仇敌忾、共赴国难的往事,畅谈今日科教兴国的形势。
出席座谈会的老一辈院士中,许多人曾利用自己的科技知识,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谱写了可歌可泣的战斗诗篇。今年九十高龄的声学家汪德昭院士,一九三三年在法国攻读硕士学位,一九三九年进入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驰骋于反法西斯欧洲战场的战时科学研究。同时,他的胞弟汪德熙院士,在中国战场的八路军冀中军区从事战时化工技术研究。回忆起反法西斯的烽火年月,兄弟二人感慨万千。
一九三七年,电子学家李强院士正在苏联讲学,卢沟桥的枪声震痛了他的心。他于一九三八年回到延安,研制成功我党第一批无线电发报机。
沈鸿院士在抗战八年中,任陕甘宁边区机器制造厂总工程师,组织设计并制造了数百套供军工厂用的机械设备。想起一九四二年毛泽东主席为他手书的“无限忠诚”四个大字,沈鸿院士热泪盈眶。今天在坐的侯仁之、何泽慧、武衡、罗沛霖、郭可信、郝诒纯等院士,当年都是满怀一腔热血和对党的无限忠诚,凝聚到中国共产党的抗战旗帜下的。
历史是一面镜子,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院士说:“今天,我们有责任告诉晚辈,祖国是怎样一步步从艰难困苦中走过来的。我们当年在燕园憧憬未来时,常用‘殷忧启圣,大难兴邦’互相激励,坚信黄土高原一定会升起中国的希望。”历史更是一位严师,武衡院士说:“迄今日本国内仍有一股否认侵华历史的势力,这是值得我们警惕的。血的教训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要使民族强盛,必须认真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周光召院长在座谈会上发言说:“我们有一批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同全国人民一道做出了巨大贡献的老一辈院士,这是中国科学院的光荣,也是中国科技界的光荣。”他希望年轻科学家继承和发扬老一辈以身许国的光荣传统,扎根于中国的土地上,担负起科教兴国的大任,为发展中国的科技事业和国家的现代化,为中华民族的振兴作出自己的历史性贡献。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宋健在会见欧洲专利局局长时说中国已经跨入世界专利大国行列
本报北京7月13日讯国务委员宋健今天下午在中南海紫光阁会见欧洲专利局局长布兰德利时说,我国专利法实施10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已经跨入世界专利大国行列。
宋健说,中国政府和科技界十分重视专利事业的发展和知识产权的保护。到今年6月底,中国专利局受理专利申请达47万件,授权24万件,1992年修改后的专利法,基本上达到了国际保护水平。他说,为了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我国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知识产权办公会议制度,以切实落实知识产权的法律实施和监督。
宋健对布兰德利在促进欧洲专利局与中国专利局的合作所做出的贡献表示感谢,希望中国专利局与欧洲专利局以及欧洲联盟之间今后进一步加强合作。
会见时,宋健对布兰德利博士荣获浙江大学名誉教授称号表示祝贺。中国专利局局长高卢麟参加了会见。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教坛纵横

  该给孩子们说说……
王守荣
报载:中央电视台记者在街头采访过往行人,问他们知道哪些劳动模范,被问的年轻人和学生,都说不出一个劳动模范的名字。一位女孩抱怨说:“从没有听老师讲过什么劳模!”读罢忽有所感。
今年4月29日,江泽民同志在全国劳模表彰大会上说:“全社会都要尊重、爱护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虚心向他们学习,关心他们的工作和生活。”要学习劳动模范,首先要了解劳动模范,了解他们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先进事迹。学习他们的主人翁责任感和艰苦创业精神,忘我的劳动热情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爱岗敬业精神。倘若连劳动模范的名字都不知道,怎么谈得上学习劳动模范呢?
要在全社会弘扬劳动模范的崇高思想,把他们在创造非凡业绩中体现的宝贵精神财富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劳动模范就是榜样。全国劳动模范知名度大,市劳模我们身边就有,各行各业各条战线上也都有自己的劳模。新闻宣传部门要充分报道,学校的老师也要给孩子们讲述。现在,中小学的孩子们每个人都能说出几个歌星、影星的名字,但对劳动模范,无论是全国的,还是地方的,却知之甚少,有的甚至一无所知。究其原因是家长和老师“从没有讲过”。
英国著名哲学家洛克在《教育漫话》一书中说过:“幼小时所得的印象,哪怕极微、极小,小到几乎观察不出,都有着极重大极长久的影响。”愿老师们多给孩子们讲些劳动模范的事迹,像当年讲“雷锋的故事”那样,这对孩子的成长是有好处的。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棉铃虫遇新“克星”
——全国抗虫棉试种示范现场会侧记
本报记者蒋建科
7月12日上午骄阳似火,山东平原县寇坊乡抗虫棉试种示范田里热气蒸腾,来自全国各地的200多位专家、代表个个汗流浃背,全国抗虫棉试种示范现场会正在这里举行。
走进示范田,只见左侧的对照田棉花叶片大部分被棉铃虫吃得参差不齐。低头细看,一条条棉铃虫幼虫正在疯狂地取食叶片和顶尖。棉花专家白学诚痛心地说,棉铃虫吃了棉花顶尖,棉花就会停止生长,更谈不上结蕾了。来到右侧的抗虫棉“R93—4”示范田一看,情况同对照田截然相反,碧绿光滑的棉叶完整无损,粗略数数,有的抗虫棉已结了十多个蕾。棉铃虫在这里遇到了新的“克星”,昔日曾对各种农药“刀枪不入”的棉铃虫只要吃了抗虫棉的叶片,不久就中毒死亡。在地表细细查找,仍然能发现棉铃虫的尸体。农科院吕飞杰院长介绍说,中国农科院在国家科委、财政部、农业部等的支持下,已开展了10多年的抗虫棉研究,取得了许多成果。这次试种的抗虫棉是棉花所运用高新技术与常规育种相结合的技术途径培育成功的。
回想往年因为防治棉铃虫而多次大面积喷药,造成环境污染和人畜中毒事故,大马村青年农民马登光深有感触地说,“抗虫棉可帮了俺们的大忙!不用打药,既安全,又省钱,产量还比一般棉花高,像这样的好棉花,俺们愿种。”从附近围过来的十多位农民都表示,要把抗虫棉种下去。棉花所的薛中立助理研究员悄声对记者说:“去年试种抗虫棉时,说好不让他们打药,可他们夜里3点起床去偷着打药,今年他们认识了抗虫棉,种棉积极性都很高呢”。
中国科协副主席王连铮刚从济南开完一个会议,又匆忙赶到平原县,不顾劳累直奔示范田。他一边仔细查看,一边向身旁的代表们介绍:这种抗虫棉还能抗枯萎病,并且早熟,质量高。抗虫棉为实现国务院提出的“3年内基本控制住棉铃虫危害”这个目标找到了有效途径。
来自各大棉区的代表边看边议论,纷纷要求试种抗虫棉。农业部副部长洪绂曾当场指示:科研单位和生产部门要积极配合,做好种子提纯复壮工作。同时要保护抗虫棉的知识产权,加强种子管理,警惕炒卖抗虫棉种子,打击假冒伪劣现象,保证抗虫棉示范正常进行。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环保世纪行

  全国环保与资源检查团指出
金昌应抓紧节水工程
本报金昌7月11日电记者谢联辉报道:甘肃遭受60年不遇的大旱,镍都金昌市严重缺水。正在此检查的全国环保与资源保护执法检查甘肃团,要求金昌市和金川有色金属公司火速向甘肃省有关方面汇报,采取措施调水,以维护金川公司的正常生产。
金昌市是在干旱荒漠上建起的新型城市,全年降水量仅为110毫米,蒸发量却在1800毫米以上,可利用的年地下水和地表水资源总量为6.3亿立方米。全市80%以上的水资源用于农业,而主产电解镍、副产铜、钴、金、银和铂等贵金属的金川公司,除综合利用废水外,每年需3000万立方米的新鲜水补充。随着金川公司和当地农业的发展,工农业用水矛盾日益加剧,地下水超采严重。
检查团团长、化工部副部长贺国强在检查过程中指出,在干旱沙漠地区,水资源有限,开源可能性小,要在脆弱生态环境求持续发展,一定要抓紧节水工程。检查团建议,金昌市应该在现有水资源总量控制下寻找优化发展的道路。金川公司要努力做好节水工作,金昌市更要发展节水农业,要围绕有限的水资源调整产业结构。检查团还就金川公司的“废渣”处置、二氧化硫回收等问题,提出了若干建议。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我国第一所“希望中学”奠基
本报讯我国第一所希望中学——湖南永顺县上海贝尔民族希望中学,于7月6日在猛洞河畔永顺县王村镇奠基。
上海贝尔民族希望中学原址在永顺县民族中学,学生中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学生占95%以上,为了提高投资办学效益,保证“普九”验收合格,湘西自治州正在大规模兴建百所“希望小学”,上海贝尔电话制造有限公司无偿资助人民币60万元,兴建了这所全国首创的希望中学。永顺县利用这60万元修建一栋教学大楼、校门,自筹60万元配套资金,再建一栋科技大楼,从1996年起连续3年王村镇的教育附加费主要用于该希望中学建设。
据悉,该校兴建工程分二期进行,于1996年秋季全部完工。
(覃遵奎)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简讯

  简讯
▲由山东工业大学教授蔡华苏和丁洪太等人用国产原材料研制的T300M碳纤维日前通过专家鉴定。根据检索及查新结果,它的各项性能指标均优于国内外T300型碳纤维,在拉伸强度、拉伸模量及离散系数等方面也优于日本同类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武卫政)
▲由中国科协、电子工业部和美国克劳斯公司共同主办的“信息高速公路”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展览会将于明年4月在京举行。这是国务院批准在国内举办的涉及信息与通信等内容最广泛的大型国际活动,得到国家30多个部、委、局、总公司及北京市政府的热情支持。(段功伟)
▲由国家教委中央电化教育馆、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主办的’95中国国际教育及家用电脑暨教育软件博览会将于10月5日至11日在北京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举行。这次博览会旨在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硬件与软件相结合,提供新型优质价廉产品,服务大中小学校。博览会期间将有百余家国内外计算机厂家参展。(少峰)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仙人乘鹤去聚首寄相思
冯大同学术思想研讨会举行
本报讯没有挽联,没有花圈,没有铺张的场面;满腔话语,两行清泪,寄托沉重的哀思。7月11日,国际经济法学界知名人士聚首对外经贸大学,举行国际经济法学术研讨会,纪念日前辞世的著名法学家、对外经贸大学教授冯大同先生。
与会学者深情地追忆了冯大同先生严谨治学、教书育人的往事,并就其学术思想和治学风格进行了探讨,表示将化悲痛为力量,继续推动国际经济法学的发展。在近40年的学术生涯中,冯大同教授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仅承担培养博士和硕士研究生的工作,还坚持为本科生上课,从未间断。其教学思想及独特的教学风格受到广大师生的高度评价。在我国培养的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员中,有1/10是冯教授的学生。冯先生经历了共和国民商法体系创立的全过程,他参与编写的《国际商法》、《国际贸易法》等教材和专著在我国国际经济法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冯大同教授是今年6月18日在广州因公出差时患突发性心肌梗塞逝世的,终年61岁。根据冯先生家属的要求,未举行追悼会,人们以召开学术研讨会的方式向这位奋斗到生命最后一刻的学者告别。
(黄勇)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中国邮票全集》出齐
本报北京7月13日讯大型图谱式工具书《中国邮票全集》(附录卷)日前由北京燕山出版社正式出版,至此,收录了百余年全部中国邮票的巨著《中国邮票全集》历时8年,全部完成,从而结束了中国人检索中国邮票要使用国外邮票目录的状况。
多年来,我国一直没有一部完整的邮票图谱,以检索各个时期的中国邮票,因成邮政界、文化界之憾事。8年前,北京燕山出版社开始编纂《中国邮票全集》,被称为“填补了邮政文献的一项空白”。《中国邮票全集》共分6卷5册,收录了自1878年以来全部中国邮票。这部巨著质量上乘,1988年各卷陆续出版后,均获优秀图书奖。1990年,前4卷3册在英国伦敦纪念邮票发行150周年的世界邮展中获文献类大银奖。
(苏人)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师范群英光耀中华》出版
本报讯一部讴歌我国优秀教师,颂扬师范战线先进人物和著名师范院校的大型丛书《师范群英光耀中华》近日由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这套丛书是国家“八五”规划重点图书之一,共计21卷24册,680万字,涉及了600余位师范人物和100余所师范院校,从主席、元帅、将军,到学者、教授、诗人,概凡师范毕业、师范教育突出者,尽在其间。丛书通过对众多师范人物、师范院校真实生动的记述,全方位、多层次地反映了我国师范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优良传统,可说是我国第一部大型的师范教育史书,填补了我国师范教育史的空白。
(顾明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