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联播 文字版 1995-07-14

1995-07-14新闻联播 文字版

民族艺术之花(图片)

第12版(副刊)<br/>专栏:<br/><br/> 民族艺术之花(速写)<br/> 康绍熙

说苦

第12版(副刊)<br/>专栏:金台随感<br/><br/>  说苦<br/> 言舞<br/> 自从潘多拉盒子一打开,痛苦就来到了人间。生活中有鲜花也有荆棘,有平坦的大道也有坎坷的小径。任何人都摆脱不了苦难的困扰。人生在世,甜酸苦辣全得尝一尝,无论是谁,要想在世上有点成就,总得打这儿过。<br/> 苦难对于人们成长来说,实在是一种财富。君不见,生在温室里不经风吹雨打的小苗,永远是孱弱的;没经过饥饿历史的人,就不知道填饱肚皮的幸福,更不能体味到农人辛勤劳作之后收获的喜悦;没受过寒冷侵袭的人,永远也不知道温暖的意义。苦难,可以折磨人,也可以磨练人的意志。享乐,却是懒惰的温床,软弱的土壤。<br/> 《辞海》曰:“苦,大咸也”。是五味中人们最不愿意品尝的一味。但对于生活中的苦与甜,却是见仁见智。不同世界观、不同价值观、不同苦乐观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有的人把读书当成乐趣,有的人则认为是苦差事;有的人生活上自甘清贫犹感快慰,有的人挥霍无度仍觉苦闷;有的人勤恳敬业、自鞠自苦感到十分充实,有的人饱食终日、无所事事觉得百般虚苦;有的人在烈日下“锄禾”、在寒风里跋涉仍苦中寓乐,有的人在办公室里喝茶、在温室中闲聊却唉声叹气。苦是相对的。一些人认为很苦的东西,另一些人一朝拥有却感到无尚的幸福。<br/> 且看古代先贤是怎样论苦的。孔子赞颜回时说:“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大文学家苏轼说:“松柏生于山林,其始也,困于蓬蒿,厄于牛羊,而其终也,贯四时,阅千古而不改。”明朝洪应明说:“居逆境中,周身皆针砭药石,砥节砺行而不觉;处顺境时,眼前尽兵刃戈矛,销膏靡骨而不知。”清人朱克敬作《雨窗消意录》说:“人生苦乐皆无尽境,人心忧喜亦无定程。”<br/> 所有这些都表明,人生苦乐是难以完全预测的,任何人思想上都要有吃苦的打算。吃苦是做人之本,是成功之桥;困厄是奋斗的动力,是幸福的源头;是志士的熔炉。让我们回顾一下历代有为者的足迹吧。苦读成才的有:汉代孙敬头悬梁;战国苏秦锥刺股;晋朝车胤囊萤映雪,西汉匡衡凿壁偷光……发奋图强的有:大禹治水栉风沐雨,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孙膑受刖足之苦,写出流芳百世的《孙子兵法》;韩信受胯下之辱、饥饿之苦,终成大器;屈原饱受仕途艰辛,发出“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感叹;司马迁殚精竭虑,终于完成《史记》;曹雪芹写《红楼梦》时是个穷困潦倒的文人;华罗庚在数学领域初露天才时是个小县城杂货店的店员。少年毛泽东在雨中散步,到湘江击水,有意识锤炼自己的意志品质。中国工农红军含辛茹苦经历二万五千里长征,在苦难中发展壮大,终于打败了拥有800万军队的国民党,何也?前者代表人民具有精卫填海之志,后者倒行逆施奢靡腐化之故也。<br/> 俗话说:难家出少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现在生活富裕了,但我们不能乐以忘忧,要对孩子包括自己进行尚俭拒腐的教育,把富日子当作苦日子过,谨记:“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要设置锻炼苦,品尝生活苦,经历寒窗苦,接受人生苦。做到以苦为乐,以苦为荣。生活实践昭示我们,艰难好做人,苦尽甘才来。只有自觉接受艰苦的磨砺,勇于向苦难挑战,逐步成长起来,才能达到成功的彼岸。

刘志华和她的“乌托邦”

第12版(副刊)<br/>专栏:恒安杯巾帼风采散文征文<br/><br/>  刘志华和她的“乌托邦”<br/> 周道安陈无忌<br/> 在刘志华心中,永远也抹不掉的一幕,是爷爷临死时的情景。爷爷说:“我真想吃一口馍……”然而,爷爷话未说完就咽气了。爷爷最终也没能吃上一口馍,就这样活活地饿死了。还有奶奶,他们皆死于贫穷。<br/> 刘志华哭了。<br/> 刘志华记住了这场灾难。贫穷多么可怕,如果永远不能改变贫穷的命运,是一种耻辱。刘志华在心中告诫自己。<br/> 刘志华从现实的贫穷联想到历史,从家庭的遭遇想到了民族的灾难:中华民族为什么受人欺辱?中国人为什么一次又一次地挨打?她找到的答案是:“贫穷落后”。<br/> 那时,刘志华正念中学,风华正茂。1959年高中毕业后,她毅然回到了她的家乡——新乡县子冀镇第五生产队当了一名农民。<br/> “中国太穷了,中国的农民太穷了”,她想。要改变贫穷必须从农民开始。“在中国,农民富了,整个国家就富强了”。刘志华开始设想,她要用自己的双手去消除贫穷;她要用文化和智慧去营造她梦中的“乌托邦”。<br/> 然而,刘志华那瘦弱的双肩,真正挑起生产队长的重任是在1972年。那一年,她33岁。作为当家人,刘志华点了一下生产队的全部家当:一辆马车、四头老牛、三间破草房,还有8000元外债。<br/> “干吧,天上掉不下馅饼”。刘志华带领着全队360名父老乡亲和姐妹们,开始起早摸黑地干呀干。把腰累弯了,把手磨破了。刘志华说,人在穷困时求生是人的第一本能。为了钱,她们什么活都干。忙时种田,闲时搞副业。拉板车打草绳搞运输……总之,只要能挣钱。他们就这样一分钱一分钱地挣,一分钱一分钱地积累。从小到大,从打草绳到成立“河南京华实业公司”,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个台阶。从一个穷光蛋发展到今天年产值一个亿的经济实体,都是干出来的。<br/> 刘志华把她摸爬滚打、拚搏奋斗了20多年的艰辛历程说得既轻松又潇洒,她说:“我用了20年的时间做了一个美丽的梦,我的乌托邦成真了”。<br/> 这的确如一个美丽的梦幻:<br/> 塔形办公大楼、农民文化宫、各式的农民公寓……<br/> 迈进农民公寓,客厅里豪华的组合柜,马赛克装修的卫生间里那玉色抽水马桶,白色浴池,厨房里自动点火煤气灶包括一切室内摆设,全是集体统一配备。每套造价大约五万元以上。全队共有72户360口人,每户一套公寓。除此之外,“京华”的农民还享受着20多种福利和奖励。他们年人均收入5000多元。公司每年七月集体组织村民们免费旅游一次,这里,从幼儿教育到成人教育全部免费,农民体检一年一次,看病一律是公费……<br/> 参观者一批一批地来了,国内的,国外的。一群群的白皮肤蓝眼睛们蜂拥而至,他们在惊叹之余,那棕赭色的瞳仁一下子凝固了,他们望着矗立在自己眼前的一排排、一幢幢西洋式建筑惊呆了,他们疑惑地问:难道这是中国?!<br/> 刘志华笑了。她说:“欢迎你们来中国的乡村都市定居,我们把最漂亮的房子租给你们,让你们出最低的房价,给你们‘最惠国待遇’。”<br/> 那些老外们,看着始终面带微笑的中国女人,终于涨红了鼻子,尔后,耸耸肩儿走开了。<br/> 据刘志华介绍,近年来,她们投资2000多万元修建了占地270亩的京华园乐园。乐园中,高达50米的《天地宫》,凝聚着儒、佛、道三教文化。象征着中华民族的万里长城、山海关、长江、黄河……再次在这里展现浓缩;<br/> …………<br/> 清晨,美妙的广播体操音乐,使你身不由己地走进那支农民队伍的行列里;<br/> 夜晚,醉人的迪斯科和卡拉OK舞曲,使你不知身置何处……是乡村?是都市?<br/> 这里处处都是文化,让你陶醉,让你流连忘返。<br/> (作者单位:河南新乡电台)

三份捷报

第12版(副刊)<br/>专栏:<br/><br/>  三份捷报<br/> 曹振峰<br/> 1939年的冬季,在保定地区的涞源山区,八路军打了两个歼灭战,即在三岔口、黄土岭(又称雁宿崖)先后歼灭日军独立第二混成旅团的1500人,日军的“名将之花”阿部中将也被击毙。第一次战斗是从12月3日开始,当日结束。第二次战斗是12月4日开始,激战七昼夜,10日结束。就在结束的当天,一分区政治部便编写了这两份捷报,由徐灵同志绘图,用石印印在红绿色粉连纸上广为散发,大大地鼓舞了军民的斗志。徐灵同志还绘了黄土岭大捷的日文宣传品,派人送到敌占区散发。另一份《河间大捷》的捷报也是1939年,贺龙同志率领的八路军120师某旅部队,转战冀中,在河间地区一举歼灭了日军吉田部队300余人,捷报也是由徐灵同志绘图。编印单位的一分区隶属抗战时期的晋察冀军区,是杨成武同志率领的八路军独立第一师部队。战区在京汉路以西,河北省的易县、徐水、满城、涞源、灵邱等地。<br/> 这三份捷报距今56年了,得以保存到今天实在不易,这是著名战区美术家徐灵同志用生命留下来的,连同一大包战时各种美术作品、印刷品,是他1992年辞世后,遗留给人们的唯一财产。<br/> 抗日战争爆发时,徐灵同志是个20岁的青年学子。为了挽救民族的危亡,毅然奔赴延安,入“抗大”学习军事,毕业后参加了张学诗(张学良弟弟)组织的“东干队”,每人配备两支驳壳枪,一匹战马,拟挺进东北沦陷区开辟新战场。队伍到晋察冀他被军区留下来,让他改行做战区美术工作。由此他便以笔代枪,充分发挥了文艺战士的战斗作用。在1945年围攻天津信安伪19团的战斗中,徐灵同志在战场用绘画鼓舞军民的斗志,并敦促敌军投降。军区《子弟兵》报评论他使绘画“变成了争取胜利的直接因素”。<br/> 全国解放后,徐灵同志曾任辽宁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后任辽宁画院院长。<br/> 徐灵同志遗留的还有许多各种形式的绘画、画报、宣传品等,这些不仅记录了半个世纪前,中国人民在苦难的年代浴血战斗的光辉历史,亦是宝贵的历史见证。<br/> 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徐灵作品选》将由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

致山里的阿妈

第12版(副刊)<br/>专栏:<br/><br/>  致山里的阿妈<br/> (彝族)巴莫曲布嫫<br/> 清晨在北方冬日阳光的暖意中<br/> 我想着您我山里的阿妈<br/> 我想您这时一定又坐在瓦板房的檐下<br/> 捻着纺锤晒着家乡的太阳<br/> 想着远在千里之外的游子<br/> 家里土夯的墙围旁会有一方阳光<br/> 您手里旋转着岁月的年轮<br/> 那古老的羊毛篓里盛满了您一生的沧桑<br/> 我愿有只小山羊在野雀鸣啭的寂静中<br/> 依偎在您散发着苦荞香味的褶裙上<br/> 重复着我儿时的学语和孩提的梦呓<br/> 阿妈每至晨光穿过我黑黑的头发<br/> 我便沉入您慈祥而宁和的眼里<br/> 对您的思念是一片充溢四处的温暖<br/> 如同这都市塔楼早窗的太阳<br/> 阿妈我在您深深的手纹里远行<br/> 背负着您沉沉的目光<br/> 您那俄尔帽①永远是我的一枚太阳<br/> 深藏着阿达②长眠在山里的思想<br/> 我黑色的眼睛是您手中点燃的松明子<br/> 我苦涩的思索是阿达在寨子里架起的水碾<br/> 缓缓转动着彝人的传说和阿古嗬③<br/> 流淌着祖先生生不息的血脉<br/> 穿越高山峡谷在浪迹天涯的音节中<br/> 迭起迭唱着千年时间的潮汐<br/> 是彝人永不褪色永不间断的谱系和梦想<br/> 山里的阿妈您斑白但永远黛青的鬓发<br/> 我时时栖居在您宽阔的披毡下<br/> 振翅飞越都市的冬雾飞越北方的高寒<br/> 寻找彝人神话中擎起宇空的天柱<br/> 托起您在斯吉巴古山顶上久久远眺的期望<br/> 注:①彝族老年妇女的头饰,为圆形。②父亲、爸爸之彝称。③彝族传统丧仪歌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