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7月13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专页)
专栏:记住这段历史

  新四军威震敌后
张驭涛
新四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浴血奋战八年,威震大江南北,为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伟大历史贡献。
   完成部队改编,挺进华中敌后,创建抗日根据地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由于中国共产党的不懈努力,10月12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正式宣布,湘、赣、闽、粤、浙、鄂、豫、皖等8省14个地区的红军和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12月25日,新四军军部在汉口成立。叶挺任军长,项英任副军长,下辖4个支队1个独立营。全军共1.03万余人,装备长短枪6200余支。1938年2月,各部队奉命向皖南、皖中集中,整编训练。4月,实施战略展开:
28日,新四军先遣支队赴苏南,执行战略侦察任务。5月中旬,第1支队向苏南挺进,6月中旬到达溧阳,展开于镇江、句容、金坛、丹阳地区。第2支队紧随其后,展开于江宁、当涂、溧水、高淳地区。以茅山为中心的苏南抗日根据地逐步形成。7月,第3支队进至皖南,活动于芜湖、繁昌、青阳一线沿江地带。第4支队4月即已展开于舒城、桐城、庐江、无为地区;至10月,初步打开了皖中抗战的局面。9月30日,新四军游击支队,由河南竹沟出发东进;11月,进至睢(县)杞(县)太(康)地区,初步打开豫东抗战局面。半年中,新四军先后作战200余次,歼敌3000多人,给敌人的交通线和指挥中心造成严重威胁,有力地配合了正面战场;部队发展到3万余人,为进一步发展华中敌后抗战创造了条件。1939年,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新四军执行“向北发展,向东作战,向南巩固”的战略方针,开辟淞沪、杨中、皖东、豫皖苏边等地区。5月、11月江北、江南两个指挥部先后成立;6月,第5支队组建;11月,游击支队改称第6支队。
1940年新四军向苏北发展。江北指挥部首先挥师皖东。3至6月,粉碎了桂系顽军李品仙和苏北顽军韩德勤两部东西夹击新四军的阴谋。8月,第5支队与南下的八路军第5纵队共同开辟淮(阴)宝(应)区,打通了淮海、皖东两地区的联系。第6支队接连粉碎了日伪军对永(城)萧(县)地区的“扫荡”,巩固了豫皖苏边。为协同发展华中,八路军第2纵队南下。6月,第2纵队抵达豫皖苏边区,与新四军第6支队会合,组建八路军第4纵队。8月中旬,又组建了八路军第5纵队。第5纵队向东发展,第4纵队向西防御。为协同新四军发展苏北,建立了前进阵地。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率主力,于7月上旬渡江北上,并于中旬改称苏北指挥部。
在发展苏皖各抗日根据地同时,新四军一部挺进豫鄂边敌后。至1940年9月,先后作战200余次,歼灭日伪军1.4万余人,创建了豫南、鄂中、鄂东抗日根据地,发展起1支1.5万余人的豫鄂挺进纵队,建立了豫鄂边区军政联合办事处。至1940年底,华中敌后抗日根据地总面积已达4.4万余平方公里,人口1400余万,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县抗日民主政权42个。新四军主力部队发展到近9万人,地方武装和不脱产的自卫武装有数十万人。
  战胜严重困难,粉碎敌顽夹击,坚持华中敌后抗战
1941年,国际国内形势急剧变化,华中敌后抗战开始进入严重的困难时期。1月,蒋介石集团制造蓄谋已久的“皖南事变”。新四军皖南部队9000余人,在安徽茂林地区浴血奋战7昼夜,除2000人突出重围外,一部被俘,大部壮烈牺牲。军长叶挺被国民党军扣押。17日,蒋介石反诬新四军“叛变”,宣布取消其番号。第二次反共高潮达到顶点。为对抗蒋介石取消新四军番号的反动命令,继续坚持华中敌后抗战,中共中央军委于20日发布重建新四军军部的命令,任命陈毅为代理军长,刘少奇为政治委员。25日,新四军新军部在苏北盐城成立。全军共7个师和1个独立旅,计9万余人。为打破日伪军的残酷“扫荡”,新四军和各抗日根据地军民,在苏北、苏中、苏南、淮南、皖中、皖南、鄂豫边等地区广泛开展游击战。全年共毙伤俘日伪军5万余人,缴获各种枪2.6万余支,巩固了津浦路以东的抗日根据地;发展了浙东、皖中和鄂豫边区抗日根据地。1942年华中敌后抗战更加困难。1943年,华北敌后抗战已渡过极端困难时期,进入恢复与再发展的新阶段,华中却仍处于严重困难之中。日伪军以苏北、苏中和苏南为重点,对华中抗日根据地进行更加残酷的“扫荡”、“清乡”和“蚕食”。国民党仍坚持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政策,继续制造反共磨擦。新四军坚决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和华中局关于“咬紧牙关,渡过今后两年最困难的斗争”,“争取中国抗战的最后胜利”等一系列指示,持续不断地进行反“扫荡”、反“清乡”、反“蚕食”作战。至1943年底(含1941年),新四军共对日伪军作战8400余次,牵制了30余万日伪军,毙伤俘日伪军9万余人,争取5000余日伪军起义、反正。新四军主力由皖南事变后的9万余人,发展到12万余人,同时发展地方武装4万余人,民兵约60万人。
  开展攻势作战,实施全面反攻,夺取抗日战争最后胜利
1944年,华中敌后抗战进入恢复和再发展时期。新四军各师从本地区实际情况出发,积极主动地打击和牵制日伪军,配合正面战场国民党军作战,恢复和扩大解放区。各部队于春、夏、秋季连续发动攻势作战,共歼敌5万余人,攻克日伪军据点570余处,解放国土7400余平方公里、人口160余万,沟通了津浦路以东各根据地的联系,改善了斗争局面。下半年,第5师、第4师、第1师还先后开辟豫南,挺进豫中,恢复了豫皖苏边,巩固了苏浙皖边等抗日根据地,扩大了实施战略反攻的前进阵地。1945年初,日本侵略者的失败已成定局。新四军遵照党中央和毛泽东关于“扩大解放区,缩小沦陷区”的指示,集中部分主力向敌占城镇和交通线展开进攻;连续发动了春、夏季攻势作战,共歼灭日伪军3.8万余人,攻克县城及重要据点100余处,扩大解放区8万多平方公里,解放人口240余万,使华中各抗日根据地基本连成一片,为转入全面反攻创造了条件。1945年8月9日,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的声明,中国敌后战场的抗战进入了全面反攻阶段。新四军立即向华中地区的日伪军展开大规模进攻。从8月10日至22日,共解放县城19座,重要市镇近200个,歼灭日伪军1.2万余人,取得了全面反攻的初步胜利。8月22日,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指示新四军集中兵力攻占小城市及广大乡村。据此,苏浙军区部队收复句容、安吉、宜兴、郎溪、广德、高淳、南汇县城及数十个集镇;苏中军区部队收复东台、启东、海门、靖江等县城和集镇百余处;第4师攻占永城、五河县城,逼近蚌埠;第2师攻占刘府并向凤阳、怀远推进;皖江军区部队攻占裕溪口及铜城闸、东关等车站,切断了淮南铁路。
9月2日,日本签字投降,但华中地区的日伪军拒不向新四军缴械,而且接应国民党军向解放区进犯。于是,新四军继续向华中地区的日伪军发动进攻,直至取得抗日战争的彻底胜利。
在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中,新四军对日伪军作战2.46万余次,毙伤日伪军29.37万余人,俘日伪军12.42万余人,争取5.4万余日伪军投诚、反正;最多时抗击和牵制了16万余日军、23万余伪军。新四军在苏、浙、皖、豫、鄂5省,建立了苏中、淮南、苏北、淮北、鄂豫边、苏南、皖江、浙东等8块抗日根据地;收复国土25.3万余平方公里;解放人口3420余万。新四军部队从最初的万余人,发展到主力21万余人、地方武装9.7万余人。为战胜日本法西斯的侵略,8万余名新四军将士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新四军坚持华中敌后抗战的丰功伟绩,彪炳史册,永世长存。
(附图片)
新四军战士在阵地上英勇打击来犯的日本侵略军。新华社发


第3版(专页)
专栏:记住这段历史

  八路军鏖战华北
岳思平
八路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支人民军队。她依托陕甘宁边区这个战略总后方,纵横驰骋,鏖战在华北敌后战场,为夺取抗日战争最后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出师华北,创建抗日根据地
“七·七”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1937年8月下旬,中共中央在陕北洛川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成立了以毛泽东为主席的中共中央军委。8月25日,中共中央军委宣布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和陕北红军等部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9月11日,改称第十八集团军,实际上两种番号并用),正副总指挥(9月11日,改称正、副总司令)朱德、彭德怀,正副参谋长叶剑英、左权,政治部正副主任任弼时、邓小平,辖第一一五、第一二○、第一二九师等,师长依次为林彪、贺龙和刘伯承,全军共4.6万人。10月恢复政委制度后,聂荣臻(后罗荣桓)、关向应、张浩(后邓小平),依次任3个师政委。另以八路军主力一部,成立后方留守处,主任肖劲光。在日军大举实施战略进攻、国民党军败退的情况下,八路军3个师,梯次由陕西东渡黄河,开赴华北抗日前线,形成了敌进、友退、我进的抗战局面。9月25日,第一一五师在平型关伏击日军精锐第五师团一部1000余人,取得了全国抗战以来中国军队的第一个大胜利,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11月8日,太原失守。太原失守后,华北以国民党军为主体的正规战争已经结束,以共产党为主体的游击战争进入主要地位。八路军除以一部兵力挺进冀南和鲁西北平原外,以主力在山西牺盟会和新军的配合下,大力开展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争。至1938年4月,采取以一部兵力钳制敌之数路,以主要兵力歼敌一路的方针,多次打退日军1至3万人的多路围攻,创建了晋察冀军区和以五台山、管涔山、吕梁山、太行、太岳山区为依托的晋察冀、晋西北、晋西南和晋冀豫敌后抗日根据地,完成了在山西四角的战略展开,形成向敌占同蒲、正太铁路和太原取四面包围的态势。并且,打退敌对黄河河防西犯,保卫了陕甘宁边区。4月21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开展平原游击战争的指示后,八路军开始了较大规模向平原地区推进的第一步行动。第一一五师一部和第一二九师主力,由冀南和晋东南出发,发展冀鲁边、冀鲁豫边和冀南平原抗日根据地。5月,河北游击军与人民自卫军,合编为第三纵队兼冀中军区,创建冀中抗日根据地;第一二○师与晋察冀军区各一部,合编为第四纵队(华北)后,协同中共冀热边特委,领导20万人民抗日武装起义,开创冀东抗日根据地;中共山东省委已领导徂徕山、鲁南等10大抗日武装起义,创立山东抗日根据地。9月,第一二○师一部挺进绥远后,开辟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9月20日至11月7日,晋察冀军区和第一二○师主力,粉碎日伪军5万余人对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空前规模的大围攻,在战略上策应了武汉作战。八路军自出师华北至1938年10月,共作战1500余次,歼日军5.1万余人,基本上完成了在华北的战略展开。不仅配合了正面战场国民党军作战,而且创建了晋察冀、晋绥、晋西南、晋冀豫、冀鲁豫和山东敌后抗日根据地。
    粉碎日顽夹击,巩固华北抗日根据地
1938年10月,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广州、武汉后,改为对国民党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策略,而将主要矛头指向共产党和人民军队。国民党蒋介石顽固派遂滑入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歧途。在敌顽夹击的形势下,中共于1938年9月29日至11月6日在延安召开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确定了巩固华北的战略方针和任务。为了巩固和扩大华北抗日根据地,八路军主力实施向平原大规模推进的第二步行动。第一一五师一部由晋西南出发,与山东纵队继续巩固和发展山东抗日根据地。第一二○师主力,由晋绥出发,执行巩固冀中平原抗日根据地的任务。1939年4月23日至25日,集中7个团的兵力,进行齐会战斗,歼日军700余人,创造了平原歼灭战的范例。第一二九师主力,由晋东南出发,执行巩固冀南抗日根据地的任务。5月,八路军第一纵队成立。翌年,第二、第四(华中)、第五纵队和冀鲁豫军区、晋西北军区相继成立。1939年夏季,华北日伪军“扫荡”重点由平原转向山区。第一二九师粉碎了日伪军5万余人对晋冀豫抗日根据地的大“扫荡”。11月4日至8日,晋察冀军区部队在黄土岭歼日军独立混成第二旅团旅团长阿部规秀中将以下900余人。同年,国民党顽固派制造多起流血惨案。12月,掀起了第一次反共高潮。共产党和八路军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和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至翌年3月,打退了第一次反共高潮。1940年8月20日至翌年1月24日,八路军集中105个团、计20余万人,在华北进行了震惊中外的百团大战。自1938年10月至1940年底,八路军共粉碎日伪军1000人至1万人的“扫荡”94次,1万至5万人大“扫荡”10次;同时,打退了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的第一次反共高潮;部队发展到40余万人,成为华北抗战的主力军。
    战胜严重困难,坚持华北敌后抗战
1941年起,华北敌后抗战进入严重困难时期。日本帝国主义为变华北为其进行太平洋战争的后方基地,更加强调打击中国共产党及八路军,推行军事、政治、经济和文化相结合的“总力战”,持续进行“扫荡”、“蚕食”和“治安强化运动”,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国民党顽固派相继掀起反共高潮,继续配合日军夹击我军。同时,连年自然灾害的侵袭,也加重了华北敌后抗战的困难。八路军坚决执行中共中央关于“长期坚持游击战争,准备将来反攻”的方针和关于精兵简政、统一领导、拥政爱民、发展生产、整顿三风等“十大政策”,展开了艰苦的反“扫荡”、反“蚕食”和反“治安强化运动”的斗争。“扫荡”与反“扫荡”,是敌我之间的主要斗争形式。8月14日,日伪军7万余人对晋察冀抗日根据地进行“铁壁合围”大“扫荡”。至10月16日,晋察冀军区采取内外线相结合的战术,粉碎了这次大“扫荡”。1942年5月1日至7月初,八路军第三纵队兼冀中军区,在粉碎日伪军5万余人的“拉网”大“扫荡”中,作出了重大牺牲。5月25日,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在指挥太行军民反“扫荡”作战中,壮烈殉国。1943年10月1日至22日,八路军太岳军区,进行了韩略村等战斗,全歼包括由120名华北日军旅团长和联队长以下军官组成的战地观摩团,粉碎了2万余人的“铁滚式”大“扫荡”。与“扫荡”反“扫荡”相辅而行的斗争方式,是“蚕食”与反“蚕食”、“治安强化运动”与反“治安强化运动”。八路军贯彻“敌进我进”的方针,实行主力军、地方军和民兵相结合,尤其先后组织武装宣传队、武工队,采取记“善恶录”和“红黑点”等办法加强对敌斗争。山东军区(1942年8月由山东纵队改称,翌年3月与第一一五师合并为新的山东军区)创造了“敌打进我这里来、我打到敌那里去”的翻边战术,第一二○师兼晋绥军区(1942年9月,晋绥军区由晋西北军区改编)执行毛泽东关于“把敌人挤出去”的指示,对于制止敌人“蚕食”和打破“治安强化运动”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艰苦斗争中,群众性的游击战争得到迅速发展。地道由冀中发展到冀南,逐步完善为能藏、能打的战斗地道体系。地雷战普及到山东、太行、晋察冀边区,不仅种类繁多,有铁雷、石雷、瓦罐雷、瓷瓶雷;而且埋雷方法巧妙,又分为拉雷、绊雷、滚雷、水雷、连环雷、子母雷,形成“飞行爆炸运动”。晋绥民兵,变人自为战、村自为战,为地区性联防战。山东抗日军民,结合三五成群、忽聚忽散的麻雀战,创造了敌人走到哪打到哪的车轮战、同敌人兜圈子的推磨战和一村打响、四处驰援的蜂窝战。鲁南铁道游击队,炸火车,劫机枪,大显神通。冀中白洋淀雁翎队,时而水荡中,时而芦苇里,灵活机动地开展水上游击战。
与对敌斗争的同时,八路军和新四军又先后打退了国民党顽固派掀起的第二、第三次反共高潮,得以继续维持了国共合作抗战的局面。
    参加反攻,夺取抗日战争最后胜利
八路军的局部反攻,实际在1943下半年,以歼灭大股伪军为主要目标就开始了。1944年,八路军乘华北日军抽兵参加“打通大陆交通作战”之机,以抗日根据地为依托,集中较大兵力,向守备薄弱的城镇据点和交通线,相继发动了春、夏、秋季攻势作战。1945年,八路军执行毛泽东提出的“扩大解放区、缩小沦陷区”任务,持续发起了春、夏季攻势。同时,分兵一部远离抗日根据地,转入外线,与新四军协力完成了绾毂中原的战略任务和创建了湘鄂赣抗日根据地,进军到湘粤赣边区。8月9日,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声明。10至11日,朱德连续下达7道命令,要求八路军、新四军、华南抗日游击队和东北抗日联军,向敌占大中城市和交通要道,展开全面反攻,迫使日伪军限期缴械投降。
晋察冀军区集中主力近11万人,民兵63万余人,进军北平、天津和平汉、同蒲铁路北段、平绥铁路东段等。山东军区集中主力近21万人、民兵38万余人,组成5路大军,进逼济南、青岛、徐州和胶济铁路、津浦铁路北段、陇海铁路东段。第一二○师兼晋绥军区,以主力3.4万余人、民兵4.1万人,进攻归绥、太原和平绥铁路西段、同蒲铁路北段。晋冀鲁豫解放区部队20万余人、民兵近43万人,除以一部配合晋绥、山东部队外,以主力进军同蒲铁路南段,平汉、陇海铁路中段。8月20日,晋冀鲁豫军区成立。8月22日,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决定改取以中小城市和广大乡村为主。
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投降。9月2日,日本帝国主义签字投降。至此,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结束。
在八年抗日战争中,八路军共作战近10万次,歼日伪军124万余人,在华北建立了63万余平方公里、7000余万人的晋察冀、山东、晋绥、晋冀鲁豫4大解放区,收复了华中、东北大片国土,部队发展到102万余人、损失40余万人,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彻底解放,建树了不朽的业绩。
(附图片)
一九四五年八月三十日,冀热辽军区的八路军开进山海关城内。
选自《冀热辽烽火》画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