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7月13日人民日报 第12版

第12版(副刊)
专栏:

夏(油画) 孙海金


第12版(副刊)
专栏:恒安杯巾帼风采散文征文

  书写辉煌
宋天文文德庆
4月下旬的一天,列车在高亢的汽笛声中,驶出宁夏自治区首府——银川站。一批来自各条战线的英才,受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召唤,赶赴北京参加全国英模盛会。其中有一位女代表显得格外激动。她,就是来自陕甘宁盆地大气区的油田代表、“优秀科学、技术、管理专家”蒋加钰。
1970年,蒋加钰踌躇满志地走出北京石油学院,怀着对祖国未来石油工业的憧憬,来到大西北,来到黄土地。
蒋加钰这个“川妹子”,禀性泼辣好强。她从小生长在天府之国的重庆,可在报考专业时,却选择了物探。谁都知道,她这一生将与油气勘探结缘。
那阵子,陕甘宁盆地的会战刚刚拉开帷幕。蒋加钰这位刚跨出校门的大学生,被分到280地质队,当上了一名普通的放线工。在这个粗犷慓悍的男人王国里,她成了唯一的女性。她和男士一样,身背数十斤重的电缆线,爬山进沟,哪里有测线,就往哪里钻。茫茫沙海,留下了她那“铁脚板”的烙印,座座山峁,撒下了她一串串的汗珠。
大西北气候恶劣,蒋加钰和队员们迎着风,踩着沙,一干就是5年。她一方面是在与大自然搏斗,另一方面她也找到了把书本知识运用于实践的用武之地,为后来摘撷科研桂冠获得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陕甘宁盆地,地表黄土塬、沙漠层覆盖厚,气层埋藏深。在国外称黄土塬为地震勘探的“禁区”,在国内又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
蒋加钰以锲而不舍的精神,一头扎进了岩性解释奥陶系风化壳的研究,孜孜不倦地探索数千米地下深处的奥秘。
作为一位物探专家,她除了熟悉本专业外,还要涉猎一些相关的知识。因此,她在区域构造、沉积、岩性以及数字处理方面都有独到的见地。
为了开阔视野,在研究上获得新的进展,组织上派她只身飘洋过海,到加拿大考察学习。近40天的时间,她无心陶醉于那迷人的异国风情,而是把“学问”放在第一位。学习归来,她没有给家人带回令人羡慕的“洋货”,而是背回了数万字的资料和论文。
1989年6月11日,她亲自参加设计的全国十大科学探索井之一、陕甘宁盆地中部中央古隆起陕参1井,经钻探在4000多米深的奥陶系风化壳,获得了工业气流28.3万立方米。这是盆地的第一口高产气井,也是西北高原飞出的第一只“金凤凰”,它为长庆人在陕甘宁盆地找到世界级的大气田燃起了第一束“希望之光”。
功夫不负有心人。蒋加钰多少年忘我的工作,取得了累累硕果。她的一篇篇论文,在省、部级获奖。她撰写的《鄂尔多斯盆地黄土塬复杂地形天然气地震勘探技术》、《陕甘宁盆地中部气田奥陶系风化壳储层横向预测方法及效果》等20多篇论文,在国际低渗透学术会议、全国物探系统交流,获得中外专家的一致喝彩。
艰巨的科研任务,使她一直处于紧张的工作状态之中。对自己身体多方面的疾病却置之度外,就是在作了一次大手术后,仅一个月她就出了院。对儿子、对丈夫她也觉欠得太多,但家人十分理解这位母亲、这位妻子,并为她感到自豪。因为她为祖国为社会付出的太多太多。
蒋加钰是高级工程师,又是研究所的所长。近几年来,她所领导的单位,已完成250多项科研成果及新技术的推广运用。先后提交研究报告近100份,论文50篇,提供钻探井位100多口,为长庆油田找到迄今为止我国陆上最大的整装气田,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荣誉靠心血浇铸。蒋加钰是油田的“优秀科学、技术、管理专家”,曾获省、部级“优秀科技工作者”、“五一劳动奖章”等殊荣。今年,她的胸前又多了一枚金灿灿的“全国劳动模范”奖章。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报长庆记者站)


第12版(副刊)
专栏:

  北京举办“尹湛纳希研究三种座谈会”
由中央民族大学蒙古学研究所、辽宁省朝阳市民委、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共同主办的“尹湛纳希研究三种”学术研讨会,日前在北京举行。
尹湛纳希(1837—1892)是清代蒙古族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蒙汉文化交流史上的先驱者。他一生写过《红云泪》、《一层楼》、《泣红亭》和《青史演义》等多部长篇小说和大量诗文,留下了近200万字的文化遗产。其作品无论在蒙古族文学史上,还是在中国文学史上都具有很高的地位。
尹湛纳希研究已有近一个世纪的历史。近百年来,除中国以外,还有德、俄、英、美、蒙古等国的许多学者从事尹湛纳希研究并取得了重要成果。本次座谈的“尹湛纳希研究三种”即《〈一层楼〉、〈泣红亭〉与〈红楼梦〉》、《尹湛纳希年谱》、《尹湛纳希评传》。这三部专著均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扎拉嘎同志所撰写。来自北京、内蒙古及尹湛纳希家乡——辽宁朝阳市的70多位专家学者,对这三部论著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与会者还对尹湛纳希作品的出版翻译工作的成就和现状,进行了座谈。
(阿童)


第12版(副刊)
专栏:

  旅顺苏军烈士陵园巡礼
潘研
50年前的8月9日凌晨零时10分,苏军在中苏4400公里的边境上,同时向日本关东军发起了势不可挡的总攻,在几天之内全歼67万关东军主力。而32000名无畏的苏军官兵,则永远长眠在了中国东北的满洲里、哈尔滨、长春、旅顺口……在旅顺城郊三里桥西山脚下,有座占地面积为48000平方米、由青色石墙围绕的矩形园林式院落,这便是1993年才正式开放的旅顺苏军烈士陵园。它始建于苏军解放旅顺口后的1945年8月末,葬有1408名牺牲的苏军官兵(包括抗日战争和抗美援朝)。它不仅是我国境内最大的外籍烈士陵园,也是一座历史艺术价值较高的俄罗斯建筑风格的墓地群和露天展厅。
陵园正门仿巴黎凯旋门式样,由紫色水磨花岗岩砌筑,整体造型简洁明快,浑厚方正。两侧门梁上雕刻着麦穗与飘带托起的五星和以苏军兵器为图案的盾牌,还雕有镰刀锤子图案的旗帜。陵园中心是高达15米的烈士纪念塔,青色的水磨花岗岩塔基上耸立着洁白如玉的雪花石塔身,塔顶镶嵌一巨型金色五星,历经50年风风雨雨仍熠熠生辉。塔基两侧各铸有一尊手握冲锋枪脱帽跪拜军旗、高为1.5米的苏军战士铜雕,造型逼真生动,表情深沉哀痛,以示悼念阵亡的将士。
塔身正面用中俄两国文字镌刻着“为中苏两国人民的自由和幸福而光荣牺牲的烈士永垂不朽”。塔前和左右两侧各平放着一只铜铸直径1.8米的巨型花圈。塔正面为苏军军旗,左右两面是枪炮、军舰、鱼雷和舰炮,后面是坦克与飞机,均系气势恢宏的铜制浮雕。整座塔与周围铜雕高低错落,组合完美。
这个陵园的墓饰很别致,墓碑顶端分别镶有铁锚、坦克和飞机模型,标志烈士生前所在军兵种,像葬于墓地28区6排的空军英雄赛巴诺夫上尉的墓碑,不但镶有军旗,还竖立着米格式飞机。而葬于23区7排的老司炉伊万的墓碑则是拟军舰烟囱造型的铁塔。还有29区5排的特拉兹多夫中校的墓碑,系整块花岗岩雕刻的镶有棕榈叶与金星的铁锚,都显示着烈士的战斗生涯。
时逢抗战胜利半个世纪的今年,这里顿时成为游客云集爆满的热点。大连著名“海碰子”作家邓刚说:“在这里能够深深感受到西蒙诺夫、波列沃依和瓦西里耶夫作品中描写出的俄罗斯反法西斯战争文学特有的令人激动的氛围,那里的墓碑和青铜雕像的造型艺术使我感受到一种高品位的艺术享受和对生死反思的启迪……”


第12版(副刊)
专栏:金台随感

  香与不香
蓝春荣
那是30多年前的一个夜晚,月光又瘦又白,挤进床前显得软弱而且可怜。辗转中听得有咯吱咯吱的踩雪声,我心里一抽,暗叫有贼。推推熟睡的母亲,告诉她外面有小偷,母亲侧耳听了听,笑道,是咱家的小猪在吃煤块。猪能吃煤块,这种事只有在瓜菜代的年代里可以感知可以相信。人的米粮可以由瓜菜替代,猪食何以不能由煤充数?
生物在东北的室外过冬,需要有超常的耐寒能力。这头小猪曾因贪图自己撒尿的温度,没有回到为它铺好的草窝里去睡觉而冻掉半个蹄子,此后我们都叫它秃爪子。自从我听到那咯吱声后,便常常恋起家来,明明知道家里人的粮食定量没有比我高的,可就是想家,就是想吃。一次,睡在学校宿舍里竟是一夜无眠,翻来覆去想着的就是吃肉,越是饥肠辘辘,越是愿望强烈。星期天跑回家,脸色苍白,精神憔悴,母亲得知原因后,只是无可奈何的样子。而当我第二个周日回家时,竟是满院飘香,使人怦然心动,尚未进屋,我猛地明白——秃爪子没了。我心里一沉,几乎掉下泪来。然而,吃的愿望胜过一切,更何况有母亲再三再四地劝说,我竟将一中碗的炖猪肉一扫而光。这是空前的,也是绝后的一次。在当时猪肉的价格只有几毛钱一斤,但是,对几天食不果腹,一年两年不知肉味的人们来说,能吃上一顿肉,那真是天下最大的享受,真香,其价值不低于搓一顿傣族风味的“西双版纳”。
现在,尽管猪肉价格上涨了10倍,但是在人们的心目中它却贬值得可有可无。
在不少人们的饭桌上,猪肉已很不情愿地扮演着极其次要的角色。当下,每逢年节许多人不是发愁手头的拮据,而是为如何比平时吃得更好在费心思,总不能在大年初一吃得少汤寡水。孩子却说:只吃青菜。不光孩子们因要减肥,不敢吃荤,就是我们这些上了几岁年纪,不很顾及腰身苗条的人,也因害怕胆固醇过高,而把肉香拒之桌外。实在抵御不住馋的诱惑时,提心吊胆地吃上一顿,也要特特地喝上一碗减肥汤。
大雪的夜晚,又听阵阵雪地上的咯吱声,不意中又使我想起了那瘦弱的月光、油黑油黑的秃爪子和业已贬值的猪肉。猪肉的地位已失去当年的辉煌,即或是盘龙鳝和虾球也没了过去的显赫。
近来,孩子常有电话说:“今晚老同学聚会,吃饭别等我。”或“有朋友请客,不要留饭。”回来一问,不是花去几百,就是上千元。这价码已把人打得晕头胀脑,何须再问吃什么。时间一长,他们自己说:“真不想吃。一杯饮料,几只大虾,足够了。”可怜的猪肉绝对排不上档次。我怕富足起来的年青人会意志消沉,便常以当年的情景教育孩子,不可忘记过去。而得到的反应,可想而知。但我固执地认为,人还是总感到缺点什么需要进取好些,如果失去理想,没有追求,不单单吃肉总说不香,就是活着都应了那句时髦语“不潇洒”,“没意思”,犹如骨质缺钙要疏松,大脑乏氧会弱智,肌肉脱水会疲软一样。看到一些只为一己之私利者,喝昏了头,撑破了胃,摘去了胆也不会博得别人的同情,因为他们跟猪肉同时在贬值。我有些害怕,害怕人的心冷会如冬夜的月光,凄冷而无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