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7月13日人民日报 第11版

第11版(民族大家庭)
专栏:

快乐的星期天 成卫东摄于拉萨


第11版(民族大家庭)
专栏:

昆仑山下“守墓人”
新疆军区叶城县维吾尔族退伍军人艾麦尔也提,二十八年来,坚持为在保卫祖国的一次战斗中英勇牺牲的战友、被国防部授予“战斗英雄”称号的司马义·买买提“守墓”。他在墓旁栽花种树,每逢节假日,便带上全家人,前来清洗墓地,并以维吾尔族特有的方式祭奠和告慰英灵。王卫东念宏图摄


第11版(民族大家庭)
专栏:

  走不出大山的外婆,逃婚的母亲,作家的“我”,画画的女儿,佤家的四代女人,不也正是中国少数民族妇女生活历程的写照吗?
佤家的四代女人
布饶依露
走不出大山的外婆
我的外婆是佤族头人的后代,照理说该去学堂念书的,可因为她是个女儿家,所以外婆一生目不识丁。
过去,阿佤山缺盐巴,缺洋布,缺老酒,外公进山里赶遛遛场(小镇集市),一去就再没回来。
外公去世后,外婆便拖着两个年幼的女儿,在深山中挣扎谋生。外婆常独自到荒山上种旱谷,刨甘薯,挖芋头,傍晚回来已是汗如雨注,背如小山。
据说,母亲生下没一年功夫,染上了一种怪病,不吃不喝,乱哭乱闹,急得外婆满山遍野去找草药来驱鬼。差不多到四五岁,母亲仍爬不动一磴小石坎,严重时,双颊凹陷,目光暗淡。眼看着缺医少药的女儿只剩下了一口气,外婆抱着母亲痛哭了老半天,最后用黑色的土布包扎起,小心地搁在火塘边取暖,心想,假如一夜之间还不见好转的话,就打算第二天早上,抱到山里,刨堆红土埋了。等外婆第二天大清早惊醒,掀开粗布一瞧,谁知我的母亲奇迹般地叫唤着,活过来了!
外婆赶忙请来舅爷,又杀鸡,又看卦,舅爷用木碗划了一碗水,用两手指在碗中晃动了几下,像个大仙似的,站在小竹楼中央,嘴里呜噜呜噜的,咒语末了,舅爷说是寡妇人家冲了什么邪,此地不宜久留,要外婆带着两个女儿,远离家乡,出外求生。
明朗小街,外婆向油嘴婆(媒婆)借钱开了个小马店,专门为山里山外赶马帮的人养马歇脚。因人地生疏,除了做小本生意,外婆和周围的人很少来往。油嘴婆的两片巧嘴,让外婆糊里糊涂地嫁给了一个外姓的外公,为新外公爽快地生下了四个儿子。
外婆去世前,一直住在班洪,她教育儿女的一番话似乎照样管用:“生活随便能过就行了,钱太多要坏事又招惹是非,人富了就生懒会遭灾的,勤劳才是我们佤族的本分。”
    逃婚的母亲
我的母亲是土生土长在山里的女人,她模样清秀,人也聪明能干。
那些年,云南边境常有土匪来骚扰,不甘寂寞的母亲,直到满了10岁,才进山村小学去读书。初小毕业,我的母亲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再念书了,为了那个家,为了外婆的儿子,她把小弟弟背在背上,手脚不停地开始了捻线、织布、钩花、刺绣。
佤族的姑娘,从生下来那天起,几乎就把命运交给了大山,交给了舅父——母亲的娘家。女儿的命运完全由娘家人主宰。母亲长大了,像朵开放的山茶花,也该有个婆家了。黄道吉日那天,在人们摆弄着水酒,品尝着野味,接送着迎亲队伍的时刻,我的母亲出逃了,她爱上了一个支援边疆建设的汉族大哥,也就是我后来的父亲。
佤族一般拒绝与外族人婚配,何况是头人家的女儿?母亲算得上是我们家族中最先摆脱封建婚姻枷锁的典范。尽管母亲的婚礼没有新房,没有亲属,没有一针一线的陪嫁,然而,母亲却像一只佤山的鹰,自由自在地融合了人间最美丽的一对姻缘。
几年后,骑着山毛驴离开山寨的母亲,随着马帮叮当作响的队伍,率领着孩儿,从高寒山区,来到了保山。
50年代末,我的父亲被“右派”、“反革命”的帽子给带走了。26岁的母亲开始到家属“五七”农场挖大山,搬运沉重的氧气钢瓶,一天只挣8角工钱。冬季,母亲喜欢把灯光拉到布帐里,用手工为儿女们缝新衣做新鞋,儿女们在母亲一针一线的抽动中,做着甜甜的梦。母亲以一种坚强、博大的母爱,守护着孩子们的美梦。
龙家小院对门的山坳,一听到马家的狗咬,我的父亲就该回家度周末了。这时,母亲就会眼巴巴瞧着那座山。她像个孩子似的,也会下到沙河湾去接亲人。接父亲是件快乐的事,小河的水稳稳地流着,谁也没有太多的闲言碎语,母亲的身边前呼后拥跟着一串佤家的后代,越过一架枯木横空的老树桥,跑过一块蚕豆花香的沙田埂,绕过泥腥扑鼻的菱角塘,便来到了与父亲相见的汇聚地……
前年秋天,我的母亲六十大寿了。在她经历了60年人生磨难的今天,儿女们仍未听她怨过生活。
    我的作家生涯
我的童年是在阿佤山度过的。我住的6平方米的小屋和远离城市的乡村小学为邻。我常常在沉静中,依稀辨别着孩子们放鸟归巢般的嬉闹。
10年工人生活,我每日准时穿一套厚重的工作服,一双翻毛皮鞋,忙忙碌碌赶到高大的厂房。我18岁青春的翅膀在梦中自由地飞翔着。什么人际关系,社会头脑,统统在山沟里“荒”着。为求得一本半本世界文学名著,从借书人口中定下的三天之内或一天零一夜之间还清的时间,我几乎废寝忘食地啃着。
一天,直冒大汗跑我家来的一位先生肯定地告诉我,说《东川文艺》杂志的江水主编,要一篇女子的处女作去刊用,问我手头有没有这样的稿子。我拼凑着32岁破碎的心理,小心翼翼地开始了我的写作生涯。等我把爬满格的方块字手稿,送到那个充满阳光的地方时,约稿人却遗憾地对我说:“几天前,江水老师已经与世长辞了。”品味着苦涩的初秋,我痴痴地呆了许久,许久……
7年前,我终于加入了云南省作家的行列,成了30多万佤族同胞中两名佤族女作家中的一个。
10多年来,我收集生活中大量的素材,用心创作。我喜欢随心所欲,甚至有点“狂妄”,我不希望我们佤族,一辈子只会收获荒凉与封闭。
去年,依依不舍地离开生我养我30多年的云南红土高原,来到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文学系学习。送别时,母亲老泪横流,她那双桂圆般的大眼望着我,似乎带着一种胆怯,带着一种惆怅,带着一种希望!这时,我好像回到了童年……母亲穿着杏叶黄的衬衣,站在翠竹林中,教女儿们在唱《小燕子穿花衣》、《小白菜》的歌呢。
    女儿的画家梦
我的女儿生性好动,像个佤山的猴子,我想了个招术,为了以静制动,让她3岁握起了画笔,可她并没有老实,画兴一来,她无拘无束,把我们家新垫的床单,洁白的桌布,涂抹得万紫千红,把家里装点得像个动物园似的。
小学里,老师命题《自画像》的作文,她干脆把自己给解剖了,形象思维中,她始终带着阿佤人的几分纯朴:“我是佤族小姑娘,一双黑宝石般的大眼会发光;高高的鼻梁像山脉;葡萄似的嘴巴要念诗;脸儿像个红苹果,只要我的妈妈见到了,就要啃上几口;我的脑袋不大不小,长在我的脖子上刚刚合适。但我的性格有点野,凡是大欺小的,我都看不惯,我认为人都应该互相尊重……”
大雨来临之前,我的女儿常常站在窗口发呆,白云像大海,黑云像座山,是她四岁那年望天发现的秘密。“可可,能画下来吗?”过了一会,她捧着小画本摇摇晃晃地走过来让我看,怎么把云画成了两个月亮,我有点生气:“月亮能有两个吗?”这时,女儿把小脸轻轻凑过来:“妈,你不知道,两个月亮在天上,亮亮天,多好!”我一听,倒乐了!
我30岁生日那天,女儿没有出门玩耍,不辞辛劳地画了一幢又一幢的古堡和西式洋房结合中国民居的房屋,她的画景空灵,楼阁中一位古时候的诗人坐在窗前写作。突然女儿对我说:“送给母亲的生日礼物,今后能写出点像样的文章!”一时我被震动了,这千条万线勾勒出来的高楼,这色彩魔幻般涌现的画卷,这意味深长的纪念品,让我的精神充沛了,生活光亮了!
1990年7月1日,北京民族宫展览大厅,女儿张可个人画展开幕了!看着女儿笔下那一幅幅灵秀、稚拙的图画,我仿佛又回到了烟雾缭绕的阿佤山,回到了连绵的山峦,外婆和母亲居住过的草屋小楼,依然在山风中摇曳;母亲和我的微笑,依然在山岗上畅游;我和女儿的美梦,依然在山林中激昂……


第11版(民族大家庭)
专栏:走向共同富裕笔谈征文

  兴市建镇以城带乡共同发展
杨安民
地处陇西黄土高原农业区与青藏高原牧业区过渡带的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广河县,是西北少数民族最集中、人口密度最大的国家扶持贫困县。但聚集这里的各兄弟民族自古就有善于经商的传统和才能。改革开放初期,这里在全省最早开放集市贸易,近年来又凭借兰州临夏大中城市的辐射和兰(州)郎(木寺)国道连通甘南、川北、海车的交通优势,兴起了兴市建镇、城乡互助的热潮,以县城为轴心、三甲集为中心、连接祁家集、买家巷等8个乡镇的小城镇网络已成雏形。小城镇、大市场、广流通,带动了全县城乡经济的全面发展。
广河县兴市建镇→以城带乡→共同发展的特征和经验主要是:
以市场商贸为先导。集市是集镇的前身,早在明代,广河县城和三甲集就是丝绸之路南线茶马互市的“旱码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以市场为导向的改革中,80年代初全县集镇增加到5处,进入流通的农民1.6万人。进入90年代,三甲集3万城乡居民中一半以上从事农畜产品的加工流通,镇郊的沙家、陈家和车关3个村95%的农户经商务工。为适应商品流通加工规模的扩大,1993年以来,农民自筹资金3500万元,修建了6万多平方米的十里长街和畜产品交易中心等商业网点,年交易额达1.2亿元,尼泊尔的羊皮、独联体的羊毛也通过西藏、新疆口岸源源不断流向这里。
以乡镇工业为基础。以市场商贸为依托、以皮毛加工业为龙头的各类乡镇企业的发展,急需小城镇来提供载体,小城镇的发展又为乡镇企业的集中和服务业的发展提供基础设施。到1994年底,全县乡镇企业有1979家,从业9826人,实现总产值2.225亿元,相当于农业总产值的3.1倍。其中个体、私营和股份制企业产值占85.3%。内固定资产超过500万元的企业10家、达千万元的有4家。如车临洮河西连三甲集的临园工业小区,自1994年8月开工就吸引了12家百万元以上的外商前来办厂,其中毛纺、皮革业10家,有的边建厂、边生产,产品已远销意大利和港台,被誉为“深圳速度”。沉睡多年的200亩河滩地,正在建成以工业为主、工商贸结合、旅游服务等三产业全面发展的新型工业小城镇。
以农民自筹资金为主体。近两年内,广河县投入市场和城镇建设的资金8011万元,相当于建国45年来地方财政投资的14倍,其中群众自筹资金部分占98%。尤其值得指出的是当地农民企业家在筹集资金中是起了骨干带头作用的。三甲集回族农民企业家马维昌,以股份制形式集资500万元,建成了全省最大的畜产品交易市场。
以城乡互补共富为目的。造就一条联结城乡经济的纽带,以小城镇的辐射和市场的引导为乡村农户提供系列服务,进而加快农村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现代化步伐,是小城镇建设的根本目的。随着小城镇网络的形成,全县最大的变化是商品畜牧业的发展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近5年来全县出栏商品牛5.88万头、羊21.99万只,农业产值中牧业产值的比重由80年代初的10.24%、5年前的21%,上升到了1994年的40%,快于农业产值增长速度的两倍。以城带乡、以川带山的结果,已在全县范围内形成了乡村普遍育肥、城镇集中屠宰加工销售外运一条龙的产业化格局。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结果,全县涌现出“吨粮田”和“双千田”1.1万亩。三甲集、城关镇、祁家集已稳定脱贫向小康迈进。(作者单位:中共甘肃省委研究室)


第11版(民族大家庭)
专栏:

  蒙医蒙药:草原奇葩
李志杰
蒙古族以骏马、猎狗、草药为家传三宝。而草药,就是蒙医蒙药的雏形。据史书记载,蒙医蒙药形成体系,当在元朝年间的鄂尔多斯高原。成吉思汗征战欧亚大陆,官兵有疾,即以草药疗疾。据传,元军士兵随身携带品中必备一束草药。元代蒙古族名医忽思慧就是当时兵营中的著名蒙古族医生。他撰写的《饮膳正要》是一部最早的蒙药学。随着时代发展,临床经验积累,蒙医药理论也日臻完善。现经挖掘、整理、出版的《晶珠本草》、《医药宝鉴》、《碧光琉璃医鉴》等蒙医药理论书籍就有30多部,已初步形成一套蒙医药的完整理论体系。
蒙医学既吸收了藏医理论,又与汉族中医的阴阳五行学相结合,解释病理比较独特。蒙医用药更为讲究,有独到的理论依据,蒙药的制作,以生制为主,以保持药物的天然活性特点不变。
辽宁省的蒙古贞(即现在的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从清初开始便成为蒙医药事业发展的基地之一,被人们誉为“蒙医药的发祥地”。据考证,蒙古贞相继建有大小寺庙360座,除“东藏”瑞应寺有“曼巴拉仓”(医学培训殿),专门培训蒙医生外,还有普安寺、广化寺等,各寺都有学识渊博、医术精湛的喇嘛医收徒传医,当时的蒙古贞,可谓香火鼎盛,庙多医多。
建国以来,党和政府十分关心蒙医药事业的发展。蒙古族聚居的乡镇普遍成立了卫生院(所),过去零散行医的喇嘛医被政府组织起来成立了蒙医院所。辽宁省于1978年在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成立了集科研、医疗、教学、制药四位一体的蒙医药研究所。18年来,蒙医药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全国第一部《药品法》,视蒙药为国家精华,列入国家发展大纲,到1994年底,辽宁蒙医药研究所研制的52种蒙药,有12种被纳入国家药典。从洋洋几百万言的蒙医理论《四部医典》到《蒙药方剂选》等30多部蒙医药著作,不知凝结了多少代、多少位蒙医专家的心血,如今的蒙医药,正日益发挥着民族医药的独特作用。


第11版(民族大家庭)
专栏:民族工作者手记

  在干事业中求团结
冯世斌
河北孟村回族自治县是多民族杂居地区,在多民族中,汉族人口占较大的比例,这就决定了少数民族地区汉族干部毕竟还是占大多数这样一个实情。事实证明,大批汉族干部是少数民族地区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他们与少数民族干部群众关系如何,工作热情高不高,也直接关系着民族团结和经济的发展。
在少数民族地区,汉族干部和少数民族干部是一个有机整体。他们处在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动态中。只是由于民族政策上要求不同,而在干部的选拔和使用上表现出某些差别,这不应成为影响汉族干部积极性的障碍。但由于选拔使用上的事实差别和汉族干部自身素质也参差不齐等原因,有的汉族干部总认为自己不被重视,思想情绪容易出现波动。这就要求我们各级党委一定要认真对待,加强引导,在开展卓有成效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同时,又要采取某些必要的调整,以调动各族干部积极性为出发点,做到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既要引导少数民族干部多看汉族干部的长处,又要引导汉族干部多看少数民族干部的长处,多向少数民族干部学习。使大家真正认识,彼此尊重,团结一致,共同奋斗,加快发展,这是少数民族地区各民族共同利益之所在。
作为我们回族自治县,民族团结是发展民族经济和社会稳定的先决条件。反过来,民族经济文化的发展又是提高民族干部素质的基础。多年的实践证明,回汉两族人民的团结取决于回汉两族干部,两族干部的团结取决于县委贯彻民族政策水平的高低,而牢固的团结又是在干事业中求得的。在干事业中求团结,团结则有;不干事业求团结,团结则无。因此,我们要求每一个干部都要认真学习和领会党的民族政策,反复强调不论回族干部还是汉族干部,都是党的干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共同的,大家代表的只能是党的利益、人民的利益,而不是狭隘的民族利益。这样,各级干部想问题办事情,都有了一种从全县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的较高自觉性,有了一个振兴民族经济的共同目标。随着我县经济的健康发展,干部队伍也出现了生机勃勃的局面。
(作者为中共河北省孟村回族自治县县委书记)


第11版(民族大家庭)
专栏:

  民族法学会召开学术研讨会
本报讯日前,中国法学会民族法学研究会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
会议选举产生了第二届理事会并总结和部署了工作。来自全国各地九十多名与会代表就“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民族法制建设”问题进行了讨论,并提交了四十多篇论文。研究如何培育民族市场地位的经济市场,使民族地位尽快投入全国市场经济环境中。中共中央统战部、国家民委等有关部门领导出席了会议。
(孙朝辉)


第11版(民族大家庭)
专栏:

  民族地区报纸好新闻评选揭晓
本报讯第七届全国民族地区报纸好新闻评选日前揭晓。十二个省区三十八家民族地区州盟地市报纸推荐参评稿二百五十四件,共评出获奖新闻稿一百零六件,评出维文、哈文、蒙文、朝文、傣文、藏文和汉文等七个好版面。 (文边)


第11版(民族大家庭)
专栏:

  中央民大民族学研究院成立
本报讯为了充分发挥民族学科整体优势,最近经国家民委批准,由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系、藏学系、民族理论教科部、民族博物馆、中国岩画研究中心等单位组建民族学研究院。
(余梓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