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联播 文字版 1995-07-13

1995-07-13新闻联播 文字版

静穆(图片)

第10版(副刊)<br/>专栏:<br/><br/> 静穆(油画) 李晓刚

密林(图片)

第10版(副刊)<br/>专栏:<br/><br/> 密林(国画) 孔奇

七月抒怀(二首)

第10版(副刊)<br/>专栏:<br/><br/>  七月抒怀(二首)<br/> 谢先云<br/> 望湘江<br/> 淳厚的两岸<br/> 被你的心血渗透了<br/> 九曲回肠的步履<br/> 日里夜里的呐喊<br/> 在昨天的风暴里<br/> 看见你水火相搏的身影<br/> 还有荒草和路<br/> 那时听不见你的笑声<br/> 今天我从老远赶来<br/> 不敢惊动你的梦<br/> 涛声已做了汽笛<br/> 排浪已做了白帆<br/> 在两岸的新话题里<br/> 你又把梦幻的长臂<br/> 挥向丰实的秋天<br/> 窑洞<br/> 看青瘦和智慧的身影如何潇洒<br/> 映在窑洞的窗棂上<br/> 点燃一盏油灯就足够了<br/> 用一半亮在炕下思索<br/> 用一半亮在纸上描绘<br/> 然后再留下一线灯光<br/> 听听明儿塬上飘来的信天游<br/> 一屋轻烟<br/> 一缸灰烬<br/> 黎明刚刚爬上窗棂<br/> 江山就从马背落在人心<br/> 窑洞在陕北<br/> 陕北在中国<br/> 油灯映着毛泽东的风采<br/> 窑洞是中国的背景

巴厘岛赞(七律)

第10版(副刊)<br/>专栏:<br/><br/>  巴厘岛赞(七律)<br/> 关山月<br/> 天堂圣地称宝岛,友善祥和教义传;<br/> 邪正吉凶礼象洞,纯清洁白洗神泉;<br/> 万户祭台多景点,千家采荫百花鲜;<br/> 沙岸椰风观日出,浪潮海角晚霞天。<br/> 注:①巴厘盖房不能高于椰树。充分利用地形,使房子与景点互相辉映,相得益彰。因治安较好而无防盗的设施。<br/> ②为了教育后代,和遵守教义,成年之男女,均经磨牙节磨牙过程,即把犬齿磨掉,以戒恶行也。

满园春色

第10版(副刊)<br/>专栏:恒安杯巾帼风采散文征文<br/><br/>  满园春色<br/> 朱悦华<br/> 作为军人,个人的梦想常常被整齐划一的军服和统一的命令所掩盖。于陆琳那绿色的军服下,同样掩藏着一个美丽的梦。怀揣着它,她上前线,做地下工作,出国留学……一有机会,她便小心地展示着她的梦,一步步去靠近它,最终在脱去军服之后,全身心地拥抱了她的梦想。<br/> 最早送给她“梦的衣裳”的应该是她的父亲于丹绂老先生。他是大清帝国的最后一代举人,后又成为第一批留日洋学生,毕业于早稻田大学。在孙中山先生的同盟会里,他接受了“三民主义”的进步思想,为开启民智,他终生致力于办学,先后担任了山东第一师范、第一中学、正谊中学等学校的校长。<br/> 父亲的言传身教,无形中成了于氏四姐妹的榜样。大姐于式玉留学日本的奈良女子高师,后与燕京大学社会学系主任的丈夫李安宅一道创立了西藏第一小学、藏文干部培训班。<br/> 二姐于式金,长期在扶轮中学任教。<br/> 三姐于若木,陈云同志的夫人,营养学研究专家。<br/> 于陆琳排行最小,16岁就跟着姐姐于若木奔赴延安。在陕北公学、中央党校学习后,她更感到了教育对于塑造人的重要意义。1946年,她到北平从事地下工作时,认识了燕京大学一位搞学前教育的地下党员,遂对幼儿教育产生兴趣。她的想法得到了邓颖超同志的支持。1949年2月,她开始筹建北海幼儿园。她说:“北海幼儿园是‘化缘’化起来的。”找一些老同志要来建筑材料,又找梁思成进行了设计。终于,北海幼儿园落成,于陆琳任第一任园长。<br/> 为了这些可爱的花朵——他们中有不少是烈士的后代,于陆琳她们没日没夜地操劳。有时,小朋友生病住院了,她们就整夜守在病房里。为了培养孩子们的爱国心,她们还请来抗美援朝的志愿军同志做报告。精心的浇灌,终于赢来满园的春色。<br/> 百忙之中的周恩来总理、朱德委员长来到幼儿园,把关怀送到了孩子们的心上。<br/> 越南人民的领袖胡志明是幼儿园的常客。孩子们老远见了,就亲热地喊:“胡爷爷好!”还调皮地揪揪他的胡子,乐得胡志明合不上嘴。<br/> 尼赫鲁的妹妹、印度驻联合国大使也慕名来参观北海幼儿园。看到小朋友如此懂事,她惊异地问于陆琳:“是你们教的?还是孩子们自发的?”<br/> 于陆琳笑笑说:“等你看完了,再回答你。”<br/> 参观完毕,尼赫鲁的妹妹感动地说:“不用回答了。”<br/> 如今,当年北海幼儿园的孩子们大都年逾五旬,分布在各行各业。拥有这样一段丰富而美好的童年经历,他们的一生都不会缺少幸福的感觉。<br/> 1953年,组织上送于陆琳到苏联列宁格勒赫尔岑教育学院专攻学前教育。4年后,她登上了北师大教育系的讲台,主讲学前教育和语言教学法。几年后,因工作需要,她又当上了专职的系主任和党总支书记。<br/> 1982年,身为中国军事学院图书馆副馆长的于陆琳已届花甲,她听说本世纪末我国还缺2300万高等教育人才时,坐卧不宁。恰在这时,国家鼓励社会力量办学。一些老教育家聂真、范若愚、张友渔、刘达等率先创办了京城第一家民办大学——中华社会大学。<br/> 于陆琳闻讯后兴奋不已,决心也去为民办大学献余热。<br/> 从1982年起,于陆琳先后担任了中华社会大学教务长、副校长、校长。<br/> 十几年来,中华社大从没有国家投资、不被承认学历、不包分配的艰难困境中,终于一步步走了过来,办成了一所一流的民办大学,向社会打出了“中华牌”。如今,她的学生有200多名分布在27个国家留学、深造,择业竞争中打败名牌大学毕业生的也屡见不鲜。渐有名气的青年演员阎青和《渴望》的摄影师于晓洋都是“中华牌”的。至于业务骨干、部门经理,随手可以数出一大批来。<br/> 于陆琳却平添了许多白发。她到社大13年,不辞辛劳、竭尽心力,却从未领取过一分钱的报酬。<br/> 在于陆琳的书房里,高悬着陈云同志题写的郑板桥的诗句:“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用于她,也颇为合适。<br/> 追求、坎坷、磨难,像刻在小溪上的诗,流去的太多了,而她的心灵依然那么年轻,那么充满活力。她的梦想仍是那么绚丽、执著——将中华社大办成跨世纪的现代化的综合性大学,与世界先进水平接轨。<br/> 那座在她梦中萦绕过无数次的现代化的教学大楼——终于在北京市丰台区寻到一处幽美的所在,单等破土开工了。<br/> 我殷切希望更多的有识之士能助她一臂之力,使这位老教育家美梦成真。<br/> (作者单位:中国社科院新闻系)

新“故事新编”

第10版(副刊)<br/>专栏:金台随感<br/><br/>  新“故事新编”<br/> 张儒昌<br/> 时下,“故事新编”,蔚然成为艺苑风景。来势之猛,编法之“新”,足以令人瞠目。<br/> 一是“古事今编”。如今的骚人墨客表现出对“说古”的莫大热情,颇有些“不薄今人爱古人”的痴迷,乃至于创造出“五位武媚并肩登上文坛、四对梁祝携手走进镜头”的壮观景象,未必绝后,至少空前。武则天原本只有一位,怎么纵身一摇多出四个呢?这就是“新编”,而影视剧作是如此“新编”的集大成者——慈禧早已成了风情万种的明星,康熙、乾隆多少回宫内外风流倜傥,追溯到李隆基与杨玉环共浴华清池,更是大特写……诸如此类的“蒙太奇”,多少“古事”里,被赋予婚外恋、三角恋、黄昏恋甚至涉外姻缘等“现代意识”,无不“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越是古老的故事,越能成为今人“一次爱个够”的翻版,反正,“生活原型”早已作古,信不信由你。<br/> 二是“文事武编”。现在,古人的创作成品往往只是个道具,而今人的笔则是“眼睛一眨,母鸡变鸭”的魔杖,自然不乏“李杜文章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的潇洒。还说那四对梁祝,一改千古传诵的文戏套路,文弱书生与闺中碧玉都成了飒爽英姿的剑客侠女,书院成了武馆,长亭成了战场,端的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了。这不,孙中山已成了天下无敌的南拳王,你敢肯定“艺术家”们不会把袁世凯“编”成气功大师吗?否则,他只坐83天皇帝,怎么叫“气数已尽”呢?<br/> 三是“洋事土编”。以“玩文艺”为时髦的“艺术家”,已不再满足于偶尔幽他一默、调侃几句的“吃窝边草”了,拿洋人“开涮”,甚至冒着犯知识产权的风险,也够“友邦人士莫名惊诧”的。莎士比亚的著名悲剧《哈姆雷特》,如今重上舞台,就成了吴语软语、水袖翩跹的闹剧、滑稽戏《莎姆雷特》,这等“包装”,居然也被奉若至宝地参加“莎剧节”,不知是否在剧场内捡到几颗笑落的大牙、笑跌的眼镜,只怕莎翁九泉有灵也会重复自己的名句——“生存还是毁灭”?或者,这是鲁迅所谓“以不可见之泪痕悲色,振其邦人”的“别解”?<br/> 无论古事、文事、洋事,用以“新编”,本也无可厚非——只需有个“谱儿”,倘使一概成了赤裸裸的“今事”、乱糟糟的“武事”、闹哄哄的“土事”,只怕与“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旨相去甚远。照这样“编”下去,屈原与婵娟、曹操与貂婵、蒙恬与孟姜都该续一段绯闻了,牛郎与织女、董永与七仙女都该先大闹天宫、再自由恋爱了,《茶花女》应是《金瓶梅》、《悲惨世界》变作“欢乐英雄”……至于关公战秦琼,较之于“古今大战秦俑情”之类,岂不是小菜一碟?<br/> 应该自愧弗如的,当数关汉卿、罗贯中、鲁迅这等大手笔,该有金圣叹、王国维、梁启超这些理论家。听着“躲避崇高”、“痞子也是人”的鼓噪,看着通俗文艺铺天盖地而来,“文章乃兴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呼吁,显得那么遥远,那么苍白,那么乏力!<br/> 不断传出艺术作品即将“翻新”的消息,有些人已盯着半个世纪前的“近作”,比如把《铁道游击队》改成“西部片式的枪战片”。这些“新编”,是否一如《新白娘子传奇》的那种“新”,不得而知,只能耐心地等着瞧吧。

艺文短波

第10版(副刊)<br/>专栏:艺文短波<br/><br/>  艺文短波<br/> △河北省隆重举行田间诗歌研讨会<br/> 来自全国各地的90多位文艺家、诗人、学者日前聚集在河北廊坊市,纪念诗人田间逝世十周年,回顾田间的文学生涯,研讨田间的诗歌创作,并且通过重读田间同志的抗战诗歌,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和伟大的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br/> 田间同志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一位具有重要影响的著名诗人,他的名字是与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特别是与硝烟弥漫的抗日战争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从30年代初他参加“左联”投身革命文艺活动到奔赴延安后发起“街头诗”运动,从反映解放前后中国农村翻天覆地变化的长诗《赶车传》到新中国成立后对祖国建设的热情讴歌,在半个世纪的创作生涯中,田间出版了40多部诗文集,被公认为“时代的鼓手”。他创作的《给战斗者》等著名的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上不可多得的震撼人心的篇章,是民族精神和心灵的代言,具有岁月消磨不掉的光辉。<br/> 田间诗歌研讨会是由河北省委宣传部、河北省文联、河北省作家协会和中国解放区文学研究会联合举办的。(刘向东)<br/> △贵阳举行诗歌学术研讨会<br/> 中国诗歌学术研讨会最近在贵阳举行。会议由石虎诗会和贵州《山花》编辑部联合举办,参加者有来自全国各地40多位诗评家、诗人。会议讨论了当前诗坛现状,指出了成绩和问题,一致认为现代诗歌要重新认识传统,从中汲取营养,使新诗沿着民族化的道路继续前进。<br/> (文一)<br/> △曹继铎作品研讨会召开<br/> 日前,河北省文联、省作协和石家庄市文联联合举行曹继铎散文作品研讨会,与会的作家、评论家充分肯定了曹继铎的散文在贴近生活,真诚讴歌劳动美和人性美以及艺术探索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也对他的散文发展道路发表了建设性的意见。 (冀文)<br/> △《好莱坞金奖巨片精粹》出版<br/> 为纪念世界电影诞生100周年,探索电影艺术的发展历程,辽宁人民出版社近日出版了《好莱坞金奖巨片精粹》一书。这部内容翔实、配备大量剧照、装帧精美的世界电影文化书籍,由冯凯、国胜连编著,全书共35万字,精选《乱世佳人》、《公民凯恩》、《辛德勒的名单》、《天才傻瓜》等43部经典影片。<br/>   (群博)

奋笔重彩绘春秋

第10版(副刊)<br/>专栏:<br/><br/>  奋笔重彩绘春秋<br/> 郑士金<br/> 在纪念建党74周年和抗战胜利50周年的日子里,回顾我们民族在党的领导下求解放、求发展的艰难而辉煌的历程,欣读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新出版的大型美术画册《光辉的历程》,不禁心潮澎湃。它用鲜活的绘画语言谱写了建党以来各时期,尤其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英雄史诗,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br/> 画册所载160多幅画作,均精选自全国几大博物馆。画家们饱含激情,生动展现了光辉历史的重大时刻——中国共产党的“一大会议”、长征途中的遵义会议、永世难忘的“开国大典”……画作描绘了惊心动魄的抗日烽火和解放战争的宏伟场面,刻画了毛主席、周总理等领袖的风采,先烈刘胡兰英勇就义、狼牙山五壮士纵身跳崖以死报国的悲壮场面……这一幕幕激动人心的场景,像电影中的特写镜头久久定格在人们的心中。一幅画,就是一段真实、形象的故事;一幅画,就是一曲激昂、壮美的歌。<br/> 画作不论是油画、国画,还是雕塑,都功力不凡,艺术语言独到,有许多令人瞩目的传世力作。看油画《占领总统府》,作者捕捉了我们可爱的战士把五星红旗插上总统府的那一瞬间,传神地刻画出战士们内心的兴奋和激动。有紧紧握住这神圣红旗的,有严肃注目这红旗的,有回头呼喊战友的,有急于奔上屋顶的,有冷静地看着手表指针,记下这庄严的历史时刻的。是啊,这一瞬间,在我们南征北战的战士手里,成为新旧两个时代的鲜明标志。《红星照耀中国》是我党我军领袖、普通士兵的英雄群像。领袖的亲切、战士的纯朴、女兵的英姿、红小鬼的纯真,个个栩栩如生,呼之欲出。这样一个挚爱人民、挚爱祖国的坚强集体,是真正的攻不破的铜墙铁壁。还有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的大型全景画《攻克锦州》、表现艰苦环境中满怀理想的雕塑《艰苦岁月》等等,都是精彩之作。<br/> 画册的序言(王朝闻先生撰)里有这么一句话:“深刻理解昨天和今天,才能预见未来和明天。”画册中的画作描绘的是我们过去的脚步,讴歌的是我们的昨天。可我们从昨天的脚步中深切感到了我们民族的奋进自强的精神,感受到共产党人的无私奉献精神。有了这种精神,我们一定会描绘出我们光辉的前景,描绘出我们充满希望的明天。<br/> 此画册印装非常精美。考究的封套、庄重大方的封面设计,均与这艺术质量高超的画作相协调。这种内容和形式较完美结合的高档画册,不但令我们这一代人难忘,而且足以让后代感奋的艺术精品,值得永远放在书架上,辉映在人们心头。

在殷夫故居

第10版(副刊)<br/>专栏:<br/><br/>  在殷夫故居<br/> 成志伟<br/> 殷夫原姓徐,曾用名徐白,常用的笔名是白莽。殷夫故居在浙江象山东乡大徐村。今年春天,我终于了却了多年的宿愿,从宁波专程到象山,拜谒了殷夫故居。<br/> 殷夫生于1909年6月11日,牺牲于1931年2月7日,一生只活了21岁,却获得了千千万万人民大众的崇敬与怀念。我在中学时代就读过他的诗歌,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敬佩之情油然而生,至今对这位热血沸腾而又才华横溢的杰出革命诗人,这么年轻就被反动派杀害,感到深深惋惜;也对杀人者的残忍与卑劣,认识得更加清楚了。<br/> 我早就想访问殷夫故居,寻找诗人少年时代的生活踪迹。这次到大徐村,县委宣传部和文管所的同志先带领我们参观了殷夫中学。校园里有一座殷夫全身塑像,我们一起在塑像前合影留念。接着,我们沿着小道走进村中心,转过一段窄路,修缮一新的殷夫故居已在眼前。<br/> 故居是一所独立的四合院,朝南的客堂门楣上挂着“殷夫故居”四字的牌匾,东厢房就是殷夫出生的地方。院子东西两侧的房子,现辟为殷夫生平与家庭状况展览室。客堂里陈列着殷夫半身塑像,神采奕奕地望着远空,双眸内闪烁着坚毅而智慧的光芒。他正是从大徐村走到上海,投身于伟大的人民解放运动,写出了灿烂辉煌的杰出诗章,为革命呼号和呐喊。当他的情感与千千万万劳苦大众的情感相融相通时,在这个血气方刚、善良聪慧的青年笔下,热烈赞美工农群众、批判旧世界反动派的精彩诗句,就源源不断地流出:“昔日/我们在地底/流血,放汗/劳筋,瘁骨!/今日/我们要以劳动的圣歌,在这世界——/日光耀放/寒冰流解,——/建筑一座人类的殿堂。”(《时代的代谢》)他还以充沛的激情写了《五一歌》、《我们是青年的布尔塞维克》、《血字》等等大气磅礴、掷地有金石声的诗歌,豪迈地宣称“共产主义的胜利/在太阳的照耀处。”这些作品出自一个19岁青年人之手,不能不令人惊异赞叹!<br/> 殷夫的兄弟姐妹甚多。大姐的一生过得平静,活了102岁,1991年才在家乡去世。二姐富有正义感,爱护小弟殷夫,并同情和支持殷夫参加革命,但解放后在肃反斗争中蒙冤,1952年被处决。现已彻底平反。大哥徐培根是国民党军队的文职要员,几次要殷夫从革命道路上“回头”,但殷夫的革命意志如磐石坚,写下了著名诗篇《别了,哥哥》,最后几句是:“别了,哥哥,别了/此后各走前途/再见的机会是在/当我们和你隶属着的阶级交了战火。”徐培根终于没能使弟弟背叛革命,反动派的罪恶子弹夺去了殷夫年轻的生命。鲁迅先生当年获知殷夫与柔石等青年被害,悲痛欲绝,写了好几篇痛斥反动派杀人暴行,盛赞革命青年甘洒热血写春秋壮举的至情美文。他在《白莽作〈孩儿塔〉序》中,以最热烈的挚情,称颂殷夫的诗歌“是东方的微光,是林中的响箭,是冬末的萌芽,是进军的第一步,是对于前驱者的爱的大纛,也是对于摧残者的憎的丰碑”。这极为崇高的评价,是对殷夫诗歌作品思想艺术价值最科学的定论。<br/> 在殷夫故居的陈列中,我看到了殷夫父母与兄弟姐妹的照片。在这种家庭氛围中,能出现这样一个青年革命家与诗人,是一个奇迹。殷夫在上海的革命熔炉中被熏染熔化,不能不说是主要原因。但家乡秀丽山水的滋润和家庭的文化教养,对他文学才华的养成,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殷夫故居的后面,原为一片菜园,当时,少年殷夫常在此处游玩嬉戏,他还写过一首十分可爱的游后园诗。诗虽稚拙,但充满了青春少年的浪漫想象,开始显露了他的文学才能。<br/> 现在,后园已成为殷夫故居建筑群的一个部分,拟建成碑亭园。目前亭子已建好,碑廊正在积极筹划中,待条件成熟时,要请各地书法家和名人为殷夫题诗题词,镌刻于碑石,在这里陈列,更好地纪念这位中国现代革命史和文学史上少有的杰出青年共产党员英才。<br/> 殷夫的坚强党性、高尚品格和伟大精神,以及他的优秀诗篇,将永远激励后来人为祖国的富强而无私无畏、不屈不挠地英勇奋斗。

收割的日子(二首)

第10版(副刊)<br/>专栏:<br/><br/>  收割的日子(二首)<br/> 赵启顺<br/> 早<br/> 磨亮<br/> 黎明的镰刀<br/> 收割。<br/> 不知疲倦地<br/> 翻过<br/> 沉甸甸的章节。<br/> 哗哗<br/> 倒地的喜悦<br/> 在沟垅里流泄。<br/> 晚<br/> 收割<br/> 脚印沿着通道<br/> 同步穿行。<br/> 银镰<br/> 越过麦秸<br/> 唱晚。<br/> 成功<br/> 越来越近;<br/> 夕阳<br/> 距离渐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