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7月12日人民日报 第11版

第11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文艺短波

  任桂林诞辰八十周年纪念研讨会在京举行
著名戏曲艺术家任桂林诞辰八十周年纪念研讨会,近日在京举行。首都文艺界知名人士林默涵、张庚等六十余人出席。任桂林先后创作了近三十个剧本,其中与人合写的剧作有《三打祝家庄》等。
(晓纪)


第11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

北京三中新近将该校1913年老舍先生就读的教室辟为“老舍纪念室”,并将该室作为教育学生作人作文德育教育基地。图为老舍夫人胡絜青在参观老舍纪念室。
宁婷文 延辉摄


第11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

图为大庆市话剧团新近进京演出的现代都市室内剧《午夜的探戈》。
 (晓 纪)


第11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

  唱民族气魄抒时代心声
老红军老将军老战士老干部
革命历史歌曲大汇唱将在京举行
为了纪念反法西斯战争和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全国老龄委、中华老年报社联合中央国家各部委离退休干部局、解放军老干部部门、北京市老干部局共同举办的“老红军、老将军、老战士、老干部革命历史歌曲大汇唱”,将于8月5日在北京奥林匹克体育馆举行演出。举办这次活动旨在讴歌世界人民和中国人民所进行的卓绝斗争,缅怀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重温老同志当年的革命激情,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激励和教育下一代,增强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凝聚力,进一步推动改革开放,促进两个文明建设。目前已有72个部委和单位报名参加演唱,16个方阵已经组成,有的部委的在职领导也报名参加。目前各项筹备工作正在紧张进行。
(家梅)


第11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

  电视纪录片史上的新创举
——赞《黄河一日》
仲呈祥
中央电视台在国际频道里正在连续播出大型电视纪录片《黄河一日》。
这是电视纪录片发展历史上的新创举。一个深刻而绝妙的创意,使我国电视界的系统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由中央电视台牵头发起,会同黄河流域的28家地方电视台,分别组成29个采访摄制组,在1995年3月21日——这个人民空军于“凌汛”投弹炸凌、解除黄河险情的难忘日子,对流域万里的黄河儿女的真实生活进行各具特色的采访,以展现当今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和现实情状,留下中华文明历史横断面上的一份宝贵纪录,名为《黄河一日》。
我有幸先睹为快,集中观赏了长达29集的《黄河一日》,浮想联翩,激动不已。不能说,此片集集都堪称精品;但整体风格的和谐和统一,却令我叹服。其中,开篇的《才让家的春天》,篇中的《熊猫和它的家》、《敦煌一日》、《沙家深处》、《秦人》、《河曲艺人》、《运煤去》、《沸腾的小浪底》,以及篇末的《钻井平台的一天》等,就都颇为精彩。一气观罢,闭目凝思,我不禁想起了鲁迅的电影观。鲁迅所处的时代,中国尚无电视,但却有了电影。鲁迅看电影,既为赏心悦目,也为长见识。卡通(动画)、风物、武侠、爱情、中国的、外国的,他都看,片子不甚挑选。譬如描写非洲生活的,他很有兴味。因为在他看来,既未去过非洲,且此生也未必能去,能于银幕上开阔眼界,增添些关于非洲人、非洲环境、非洲风情的感性知识,实在是件好事。今天,尽管交通工具方便多了,但能有缘沿黄河流域万里行的人,恐怕甚少。对多数中国观众说来,能坐在家里于屏幕前观赏到万里黄河流域的奇观异景及其黄河儿女遨游于改革大潮之中的真情实况,实乃幸事。
拍好《黄河一日》,殊为不易。它要求创作者不仅具备敏锐的新闻纪录意识,而且还应具备捕捉典型细节的审美创造能力。两者结合,兼而有之,始能拍出既真实可信,又具有艺术魅力的好作品。且看《秦人》,它不仅真实记录了经过考古工作者发掘,秦兵马俑奇迹般跃出地面的实况,而且准确地抓拍了如今的农民杨新满背着手阔步漫游于现代化马路上的细节镜头,从而极具震撼力地揭示出秦兵马俑的发掘也同时深刻改变了秦人后裔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这一题旨。《运煤去》的镜头不止是叙述式、纪录式的,更是体验式、感受式的。它巧妙地通过老木船与新汽车、古河道与现代化公路的强烈对比,把黄河边上的船窝村的翻天覆地的变革,表现得那么不动声色而极具力度。
我不禁为《黄河一日》叫好!


第11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影视窗

  南方的歌谣
——八集电视专题片《南方的河》观后
晓武
珠江,一条中国南方的河,一条古老而年轻的河,一条时代的河,它流淌着南方的人文精神,南方的观念文明,南方的诗情画意,南方的思考和追求,南方的颤动与欢欣……
由广州市委宣传部与广州电视台联合摄制的八集电视专题片《南方的河》向人们诉说的就是这样一条人格化、人文化的河。该片以与珠江一样古老而年轻的大都市广州为着眼点,通过历史与现实的纵向追寻与反思,多角度地揭示了改革开放十五年来广州乃至整个广东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专题片分八集。第一集“珠江谣”为序篇,是全片的眼睛和灵魂。该集以珠江的历史变迁及其与黄河与中原文化千丝万缕的悠久的血肉关联历史,向人们提出了一个个发人深思的“南方之谜”、“珠江之谜”。以后七集便是分别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去破解这些谜。
该片以第一集“珠江谣”为龙头,其它各集围绕这一龙头形成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一气呵成,获得了结构上的完整美。这对于大型电视专题片来说是难能可贵的。
无疑这是一部政论性的专题片,它也没有摆脱和突破政论片最基本的结构与模式即“主题先行(观念、理念)加画面图解”。但在具体操作和表达上,该片却有许多新的创意。首先,从总的题旨表达上,作者巧妙地将抽象的思辨的理性的观念与珠江、与人们熟悉的广东各种自然地理景观有机联系在一起,如:珠江是一个总的主题观念象征,亦是具有结构性寓意的象征,“海鲜生猛”以饮食现象寓意市场体制的改革,“南风窗”即开放,“海纳百川”形容广州的博大兼容胸怀与品格;“大水系”以珠江水脉纵横畅顺而以桥梁沟通寓意广州政府与民众的水乳交融的关系等等。这一系列象征的运用,使作品达到了理性与感性、抽象与具象的高度统一和融合。其次,在画面、镜头的编排上,突破了一般政论片单调和粗糙的局限,不仅画面丰富而且力求精美,讲求造型、灯光、角度及音乐、音响与气氛的统一和谐的运用,不仅“贴画”,而且大量采用真人、真事、真景,具有强烈的纪实性、真实性和新闻性甚至情节性与故事性。通过这些有意识的画面追求,将观念冲击力、信息冲击力和视觉冲击力熔于一炉,从而达到了纪实性、思辨性与艺术性的“三统一”。
《南方的河》的意义与价值也许还在于该片第一次以专题片的形式对近年来人们众说纷纭的广东与广东文化作一客观和形象化的梳理、总结和反思,这无疑会有助于人们正确地和进一步地认识广州和广东及其文化现象。因为,毕竟,历史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地在岭南这方热土、在珠江这条南方的河导演了一幕幕令人难忘的精彩壮丽的活剧。也不管你承认与否,一幅崭新的岭南文化景观已在南方的河拉开序幕,这里是萌发新思想、新观念、新文明的沃土,这里正在生发一种对未来中国可能具有启示意义的新的人文精神。这一切绝非单纯的地域因素使然,实乃是中国现代化的进军,首先在这一河域发生所致。正如该片序篇所说:因此,珠江的歌谣也就成了中国的歌谣,成了一个时代的歌谣,它属于每一位龙的传人。


第11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

  二万五千里长征走上银幕
革命历史巨片《毛泽东在长征中》即将投拍
60年前中国工农红军胜利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历史壮举,将威武雄壮地展现在中国银幕上。中国电影基金会和广西电影制片厂将投资1300万元联合拍摄彩色宽银幕立体声上下集故事片《毛泽东在长征中》。
影片将首次以恢宏博大的气势,全方位地反映红军从湘江之战到胜利到达陕北的这段历史。影片将生动再现红军粉碎国民党军队围追堵截和战胜党内分裂主义的斗争中,塑造出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光辉形象。这部由王朝柱编剧,翟俊杰执导的影片,将在明年红军长征胜利60年庆典时同观众见面。
(向兵)


第11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新歌赏析

  人民的心声公仆的咏赞
——读《歌唱公仆孔繁森》随笔
凯传
高占祥作词、关峡作曲的《歌唱公仆孔繁森》,饱蘸激情,以精巧的构思、生动的语言,多层次、多侧面地塑造了人民公仆的光辉形象。读后令人振奋、发人深省。
人民公仆人民赞。群众的口碑,是鉴定干部的准绳。《歌唱公仆孔繁森》正是以此为基点,从老百姓传颂、赞美和呼唤声中,呈现了孔繁森的爱民心、报国心、赤子心。歌曲从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途径,运用独唱与合唱的分节歌形式,三段主部紧紧围绕“爱民心”、“报国心”、“赤子心”这“三心”,以朴实、形象的语言,情景交融地展现了孔繁森的思想境界、开拓精神和高贵品质,并以“后羿射日”、“愚公移山”、“包公廉洁”这三个家喻户晓的典故,与孔繁森的动人事迹交相辉映,纵情讴歌了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情怀、知难而进勇挑重担的胸襟和克己奉公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貌。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歌词与音乐的完美统一,形成了“象外有象,景外有景”的意境,给听众留下充分想象的空间。最后,在歌颂性的副歌里,公仆本质进一步升华,昭示着公仆精神的发扬光大。孔繁森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歌唱公仆孔繁森》主题集中,形象鲜明,感情充沛,韵律谐和。歌曲旋律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鲜明的时代特征,深情、优美、朴实亲切,易记易懂易于上口。既适合专业演员发挥,又便于业余歌手学唱。相信《歌唱公仆孔繁森》必将在广泛的群众中扎根、发芽、开花、结果。
(向兵)


第11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长短录

  皇帝的诗与某些连续剧
许斌
在古今的诗家中,论起诗集的厚度,清代乾隆皇帝可谓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洋洋洒洒收诗达10万首之多。然而历来的文学史家却从未将乾隆列为诗人之一加以评说。盖因为其诗大多无病呻吟,无非应景而已。
悠悠的岁月过去了几百年,乾隆爷却有幸可以在当今的某些连续剧中寻找知音了。动辄数十上百集的电视剧,甭说情节,连人物也不比一部简单的单本片多几个。出一趟远差回来,您打开电视,依然是同样的几个人物继续在同一个场景中没完没了说着几乎同样的台词。
中国的电视剧起步晚,连续剧的出现更是倏忽之间的事。仿佛是为了争一口气,各单位铆足了劲要生产出一部最长的连续剧以“振作精神”。笔者实在记不清多少次在报纸上看到:××电视剧为建国以来最长之连续剧云云。其实电视剧的质量好坏并不与其长度成正比例。好比“孤篇横绝”的张若虚一生仅留下了两首诗,在文学史上的名气与成就却远胜拥有10万首诗的堂堂皇帝!
当然,并不是说必须把连续剧的长度限制在多少集以内。这一体裁本身为编导提供了一个展示广阔社会生活的机会,逢着非多集不足以表现的题材,像《三国演义》等当以多集表现。只是当长则长、当短则短,务请编导多费一份心力,以恰到好处为妙。既不能减之一分显其短,也不能为了吓人一跳便增之一分促其长。
历史上,《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本是个“遭时多故、南北飘零”的人,生平事迹已不可考,他的朋友贾仲名亦“不知其所终”。然而据说某电视台正筹拍百集大戏《罗贯中》,集中展现其作为农民领袖、政治家、军事家与文学家的伟大业绩与崇高品德。其间自然也少不了悲壮的爱情与精湛的武功,却不知依据何来?又听说某厂正积极投拍的连续剧《大秦帝国》竟长达6部136集。
难为了编剧!


第11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恒安杯巾帼风采散文征文

  风筝情怀
历舜江城子
以我们不同的文字
把爱的诺言写满风筝
地球很圆
不必走太多的弯路
我们如期赶来
看中国风穿起龙的图腾……
1993年10月。维也纳。
金色的秋天,将这音乐之都装点得格外亮丽。而在此举行的“中国风筝文化艺术节”又为它增添了更加迷人的色彩。开幕这天,游人如潮。在麦德林广场的中央,中方代表郑金兰团长微笑着说:“维也纳是世界著名的音乐之城,非常美丽;潍坊市是世界著名的风筝城,也非常美丽。我想,这两个世界文化名城联手举行文化艺术活动,不仅增进相互间的了解往来,这对东西方文化交流,将是一个有力的促进……愿我们的友谊地久天长。”
顿时,麦德林广场上,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当天晚上,奥地利国家电视台、电台播放了采访郑金兰的实况。第二天,奥地利各报纸以“世界风筝城——潍坊,世界音乐城——维也纳”的醒目标题,报道了奥中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开幕式的盛况。
如果说郑金兰在这次大型活动中以精彩的演说赢得了人们称赞的话,那么,她在众多的出国活动中,又时常以睿智的话语,维护着祖国的尊严。1990年9月,中国文化部选派她率领中国风筝代表团赴法国参加迪埃普市第六届国际风筝会。开幕式前半小时,中方代表团发现了一件令人棘手的意外事情:场地上悬挂的参赛国旗中,有台湾代表队的国民党旗。郑金兰脸色变得肃穆威严了,立即向法方组织者表明了强硬的立场:“中国只有一个。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五星红旗代表中国。台湾国民党旗必须撤下。否则,我们马上退出比赛!”
对此,迪埃普市有关部门当即表示歉意。开幕式被迫推迟半小时,台湾国民党旗被降了下来。
2点30分,主持人马克先生宣布迪埃普市第六届国际风筝会开幕。烟花弹响过之后,首先奏起了中国民间乐曲。此时,望着秋风中飘扬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远在异国他乡的郑金兰和她的代表团成员们,不知不觉眼眶里噙满了泪花……
这次风筝会,中国代表队夺得了特别奖。郑金兰也荣幸地获得了最佳组织奖。
郑金兰,她对自己的祖国,对祖国古老灿烂的文化倾注了一位女性的爱。
1984年,31岁的她担任了潍坊市文化局副局长。上任之初,就开始了她的风筝梦想:潍坊,这块中国风筝的发祥地,有着中国文化的浓郁特色,扑灰年画、民间焰火、鼓子秧歌、工艺制品、风情旅游。有一天,这些独具魅力的东西如果走出国门,将会得到世界人民的喜爱。同时,还能吸引更多的外国友人、商界巨贾,来潍坊观光旅游,投资建厂。风筝,不正是潍坊走向世界的载体吗?
机遇在求索中诞生。1984年4月,首届潍坊国际风筝会隆重开幕。
潍坊,已经寻找到了走向世界的契机。郑金兰分担着风筝会的大型开幕式和所有文化活动的组织重任。因此,她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大胆地设计着为经济腾飞做好“嫁接”的文章:以风筝为龙头,打出文化牌,广造声势,创造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让潍坊早日走向世界。此后,一个“风筝牵线、文化搭台、经贸唱戏”的文化经济战略在连续12届的潍坊国际风筝会中,得以成熟。从1993年第十届国际风筝会起,已是潍坊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的郑金兰,利用风筝会,邀请首都经济、文化、新闻界的专家、学者、记者会集潍坊。连续三年,分别召开了“风筝文化与经济理论研讨会”、“风筝文化与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理论研讨会”、“风筝文化与潍坊农业产业化理论研讨会”,全面探索文化的发展、挖掘、宣传与经济发展的密切关系,对潍坊的经济发展战略提供翔实的理论依据。十多年的风筝会,潍坊与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文化经济友好往来。
郑金兰,她利用一切机会,宣传着风筝,介绍着文化,一步一步地实现着她的风筝梦想。
十几年来,她先后50多次组团参加世界各地的文化艺术交流,上百次邀请外国文化经济团体来潍坊参观游览,受到一些国家总统的接见,并与28个国家的文化部长、大使和参赞会谈,介绍她的风筝文化。
繁忙的工作之余,郑金兰还静下心来潜心研究,先后出版了《乡土瑰宝》、《风筝的学问》、《中国年画研究》、《潍坊民间艺术史话》等一系列专著,并有大量的论文在国内外报刊上发表。她的名字和事迹已被英美传记组织列入《世界名人辞典》、《世界杰出女士500人》等书中。
郑金兰,这位文化的使者,以自己辛勤的劳动,赢得了荣誉,被文化部评为“全国文化系统劳动模范”。1991年,她光荣地出席了全国文化工作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受到了江泽民总书记的亲切会见。
当我结束对郑金兰采访时,她已穿越太平洋的上空,飞抵澳大利亚的悉尼市,以中国代表团团长的身份应邀出席7月2日在那里召开的第22届世界名人文化学术交流大会。
人类习惯了善良和播种
此刻,有一位跨越国度的
使者,牵着风筝
在地球的经纬线上奔跑着
将灿烂的东方文化
奉献给和平的天空
(作者单位:山东省文联)


第11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

  电视剧《叔婆》韵味深长
在广东连州昌黎村百年老屋内,电视剧《叔婆》(导演:曹征,摄影:曹郁)完成最后一个镜头。该剧充分运用电视艺术语汇,真实细腻地描写了叔婆阿珠充满浪漫气息的婚恋和沉重无奈的寡妇生活,反映了旧时代粤北妇女的善良、聪慧及命运的坎坷。编导者以清新的画面和巧妙的剪裁,勾勒出一幅幅动人的粤北山区生活图景。该剧是由连州市人民政府和北京音像公司联合摄制的。图为叔婆(杨露饰)与叔公(于海明饰)在一起。 (亚文)
(附图片)


第11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文艺短波

  专题片《中亚腹地探游》开镜
为了揭开中亚腹地新疆神秘而迷人的面纱,展示新疆美丽而神奇的风采,北京嘉曦企业发展有限公司、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新疆丝绸之路研究中心将联合摄制五十集系列电视专题片《中亚腹地探游》。全剧分人物、宗教、名胜、民俗、风物、神奇的塔克拉玛干六篇,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新疆的文化历史风貌。该片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该组织丝绸之路考察合作项目,并于六月下旬在新疆开镜。
(纪文)


第11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文艺短波

  中法“米多”钢琴分级比赛今秋举行
为促进中法文化交流,使更多的中国钢琴演奏者获得级别认可,由中央音乐学院和法国加玛协会联合举办的中法“米多”钢琴分级比赛将于今年十月底在京举行。文化部副部长刘德有和法国驻华大使白乐尚担任比赛荣誉主席,法籍华人钢琴家周勤龄女士和我国周广仁教授任艺术指导。
(王文)


第11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文艺短波

  刘峰作品音乐会获好评
青年作曲家刘峰作品音乐会最近在北京音乐厅举行。音乐会上,演奏了《欢庆》、《美人芳草》、《鸷鸟不群》、《倒影》、《还报》等作品,受到专家和观众好评。刘峰曾就读于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
(文一)


返回顶部